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学的困惑和悖论

经济学的困惑和悖论

经济学的困惑和悖论
经济学的困惑和悖论

经济学的困惑和悖论

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

1、亚当。斯密的悖论

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断言:当人们尽量为自己获得物质利益,并且这样做不受阻碍时,他们最终共同使社会受益,即便那不是他们的目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经济理性

供给与需求

市场失灵

经济激励

经济效率

一般均衡

2、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

“钻石昂贵,但它的使用价值很小;水廉价,但它的使用价值很大”。你怎么解释这个那难为了亚当。斯密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的问题?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自愿交换和剩余

边际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

稀缺性和机会成本

为使用的生产和为利润的生产

3、水的问题

“离开水,人们就无法生存。没有一个人会仅因为水价上涨而减少用水量。因此,在缺水期间,提高水价对自来水公司没有一点好处。水必须定量供应”。像水这样的绝对必须品能否不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边际收益递减

供应与需求

需求弹性

私有化

4、第四个鸡蛋的事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该商品对使用者的效用是递减的。但是,假设用四个鸡蛋烤制一个蛋糕,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鸡蛋的边际效用没有第四个鸡蛋的大,因为有了第四个鸡蛋,才能做成

蛋糕。第四个鸡蛋的效用大于前三个鸡蛋的效用,没有它,蛋糕就不能做好。你怎么使这种情况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吻合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边际效用递减

物品的同质性

5、裤子的利润

时髦的豹裤子在泰诺服装店每条标价20美元,共卖出了1000条。同一地区的克莱尔成衣店每条30美元,共卖出了600条。哪家豹牌裤子的经销商获利高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供给和需求

边际分析

利润最大化

6、质量的价格

鲍科、多恩(Bogg

Downe)想买一辆车,但预算状况决定了他只能考虑旧车市场。鲍科对旧车市场不够了解,于是咨询了几个朋友。万德、牟斯特让他将价格看作性能的指示器,因为“你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派米、皮恩特让他“到商店买你想要的最便宜的车”。而葳利、蒂尔斯告诉他“你买旧车就相当于买了别人的

问题”。鲍科应该采纳谁的建议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供给和需求

需求的主观性

市场和信息

不确定性和经济制度

7、理性与风险难题

俄尼斯特、沃克曼在理财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他的年收入有3、5万美元,他把其中的1万美元存入了当地银行,并且每月投资200美元在信誉卓越的债券和蓝筹股上。此外,每星期总有一两次,俄尼斯特会用10美元来买彩票;每年他会带着1000美元去一次毕勒斯赌上一把,而且他几乎每次都是空手而归。俄尼斯特是否像其他人一样,由于缺乏自制力或教育而把保守行为和冒险行为集于一生?或者说他是非理性的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经济理性

稀缺性和机会成本

边际效用递减

8、黄金的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20世纪70年代,采矿公司减少黄金产量时,金价暴涨。70年代黄金产量确实下降了。而当80年代金价下跌时,黄金产量实际上增加了。如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直接和间接效应

向后弯曲的供求曲线

9、具有正斜率的需求曲线

需求规律表明一种产品的价格提高,人们对它的购买量会减少。出版商伊米利、可瑞尔先生发行了1000份投资报告,每份售价10美元,仅售出了一小部分。可瑞尔先生决定将每份报告重新编制成特殊的行政报告,并且当作稀缺商品将每份价格提高到100美元。令人惊异的是出版商销售出了所有报告。难道可瑞尔先生发现了需求规律的漏洞了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需求的主观性

市场和信息

需求弹性

偏好变化

10、闲暇悖论

根据劳动供给规律,工资越高,工资越高,愿意工作的人越

多。提姆、托伊一小时赚10美元,从事周工作40小时的工作再加上每周平均10小时的超时工作。他工资升至一小时15美元,决定放弃超时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提姆的决定偏爱了闲暇,这违背了劳动供给规律了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替代

稀缺性和机会成本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11、价格歧视难题

年长者和孩子花3美元看电影,而其他人花6美元才能看同样的电影。事实上,如果有人下午五六点间来“加里没事”,这些“早起的鸟儿”花9美元就能享用到晚上标价16美元的同样一餐饭。同样商品向不同人群索取不同价格的做法叫作叫作价格歧视。它暗示着垄断势力的存在,所以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并常常是非法的。然而社会上的价格歧视不仅普遍,而且还是社会隐蔽地、非预期的再分配消费品的重要方法,多数情况下,是由富人到穷人来分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自愿交换与剩余

边际分析

价格歧视和垄断势力

再分配

需求弹性

12、旅游旺季中的客房

《华尔街期刊》(1995年7月21日)报道:“凤凰区旅游胜地的居住率从三年前的仅仅百分之五十上升到今年夏天的高于百分之七十。”这篇文章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居住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是旅店房间价格的上升,这违背了需求规律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市场和信息

需求的主观性

偏好变化

13、稀有的吉芬物品

19世纪40年代,在爱尔兰大饥荒时,土豆的价格飞涨,但穷人们消费的肉更少了,而消费的土豆更多了!据说最早观察到这一现象是罗伯特。吉芬。吉芬商品看来违背了需求规律,如何解释它的存在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替代

价格-收入关系

无差异曲线分析

低档物品

14、昂贵的番茄酱

在超市购买花生油、金枪鱼、番茄酱之类的商品,为什么大号包装比小号包装的单位售价经常会更高呢?这违背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规律了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供给和需求

自愿交换和剩余

价格歧视

15、邮购问题

一位邮购出版商进行一项试验。他对同一本书定价15美元和25美元,从购书者邮寄名单中随机挑选了5000人,并给每人寄一份广告。结果标价25美元时有100人订购,总收入为2500美元;而标价15美元时,有200人订购

,总收入为3000美元。最终该出版商决定将来均按25美元的价格制定广告。他的决策错了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市场和信息

利润最大化

成本和收益

16、厂商的疑问

“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在交易中毫无意义。据我所知,如果提高价格,收入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我也没卖出更多的产品,反而卖得更少了”。你能解释该厂商的疑问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供给和需求

需求弹性

利润最大化

17、付给教师的工资偏低了吗?

杰出的运动员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韦尼。格瑞特斯凯(Wayne

Gresky)以及著名影星如约翰。特拉伏尔塔(John Travolta)、加瑟。布鲁克斯(Garth

Brooks),这些娱乐界人士的年收入高达数百万美元,而优秀教师的收入却相当低。如果做一次调查,肯定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教育比娱乐更重要”。付给教师的工资太低了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市场和信息

供给和需求

社会价值和市场价格

引致需求

18、污染问题

我们都希望拥有“有益的”事物,摆脱“有害的”事物。污染是有害的,既然污染被定义为有害的事物,那么按理说我们应该根除它,我们为什么没有根除污染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

好商品和坏商品

生物学和经济学

消极的外部影响

19、市场工资公平吗?

在市场上,一个人的工资将反映了他的生产力。工作越努力,就意味着生产力越高,从而能够得到越多的工资。不加管制的经济体制往往比那些加以管制的体制带来更严重的收入

不平等。这种决定工资的方法公平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供给和需求

边际分析

选择和生产率

市场和经济制度

20、为什么高度受重视的职业却没有人愿意从事?

一项对高等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职业中,农业是列在第一位的。然而,愿意务农的学生还不到1%。

对于这种明显不合理的答案,该如何解释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边际效用递减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恩格尔定律

21、股票市场的难题

一位法国数学家、股票市场观察家路易斯。巴赫勒(Louis Bachelier)在他1900年的学术论文《投机原理》中写道:“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投机人聚集的市场似乎既不能确定行情上扬也不能确定行情下跌,因为在每一既定价格上的买者和卖者一样多。”(Bernstein,1992;20)因此根据巴赫勒的逻辑,股票市场既不能升也不会降,而是保持静止。考虑到对于每一个买者都有一个自愿的卖者,你是怎么解释股票市场的波动,又是甚至是剧烈的波动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供给和需求

效率

股票市场理论

22、苹果与阿尔钦-艾伦定理

在华盛顿州,有人注意到质优味美的华盛顿苹果都被运往别处。这与常识相矛盾。难道质量最优的苹果在它们的产地找不到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稀缺性和机会成本

阿尔钦-艾伦定理

不变和可变成本

税收理论

23、有效市场难题

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中,资产的价格含有丰富的信息,使得任何一个人持续买卖股票获得的利润高于平均市场利润,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美国金融市场经常被认为是一个有效市场的典范,然而美国金融市场上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试图打破市场的平均利润。这是金融市场不完善呢,还是人们的不理性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供给和需求

市场和信息

市场噪音

经济理论和依据

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24、布里丹的饥饿的驴

一头饥饿的驴面对着两堆有同样诱惑力的干草,简直不能决定去吃那一堆,结果它只有忍饥挨饿。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核心理论

稀缺性和机会成本

无差异曲线分析

25、学习经济会使人变得缺乏道德吗?

主流经济学的模式是主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经济主体在经济上是理性的。这种行为被认为导致了社会福利。然而,很多人认为用这种方法来理解人类的行为会导致人性怀疑

论甚至是犬儒主义人性论,而不给人类其他一些重要的品性,比如自发性、精神需求和利他主义留有任何空间。甚者当一种行为对社会无益反而有害的时候,这种方法对采取这一行为反倒起了促进作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一种被证实对社会有益的方法应不再产生出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两个难题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产权

经济理性

经济价值

市场失灵

26、储蓄者的困境

公众希望储蓄利率上升,这促使储蓄供给增大,从而导致了储蓄账户利率的降低。结果人们很失望,决定减少储蓄。因此说利率是不能改变的,这是正确的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直接和间接效应

供给和需求

储蓄和投资

27、凯恩斯的香蕉种植园

一个仅生产香蕉的社会要想储蓄更多,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香蕉的产量不变,但人们花费在香蕉上的钱却越来越少。价格下降,利润降低,工人失业,收入也减少,香蕉的销售量也在减少。实际上,整个社会的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危险。你能解决凯恩斯的这两个问题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直接和间接效应

利息率

储蓄和投资

反储蓄理论

28、生产卖不出去的汽车

在福布斯的专栏文章中(1990年8月6日),经济学家艾伦。雷诺兹(Alan

Reynolds)问道:“人们购买更少的汽车能使得生产着建立

更多的汽车工厂,这一命题有道理吗?”你如何看对于储蓄的这种批评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时间偏好

技术

利息率

反储蓄理论

29、不可靠的预测与政策建议者难题

“下一年GDP将增长1%—2%,通货膨胀将在3%—4%之间”。这种预测通常由商界经济学家作出。“为了恢复值得纪念的生活水平,我们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这种政策的宣传者通常是传媒界的经济学家。然而这些预测经常出错,并且这些政策建议经常有误导性,它们都夸大了我们对经济的认识,这

有损于经济学的信誉和经济分析。然而,为什么这些说法会存在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经济理性

经济理论和经验主义

市场和非市场价值

30、贫富差距难题

在贫困国家向富裕行列迈进的同时,与富裕国家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怎么会这样呢?这对贫困国的未来又意味着什么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变量的变化水平和速率

横截面和时间序列

复利增长

31、永久贫困难题

里底亚。约翰逊总统在他1964年的联邦政府致辞中宣布“向贫困开战”,意在美国消除贫困并实现经济的自给自足。从那时起,联邦政府已对此投入了数十亿计的美元,但政策并未奏效。一些调查表明,贫困在过去20年间变得更严重了。为什么世界历史上最富有的国家不能消除贫困,或者不能大

幅度减少它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经济理性

直接和间接效应

稀缺性和机会成本

经济激励

32、节约悖论

在经典教科书中讲到过节约减少了开支,迫使厂商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决定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Baumol

and Blingder,1988:192)如何解释节约悖论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直接和间接效应

储蓄和投资

利息率

企业和消费者预期

33、黄金谬论

保罗。萨缪尔森宣布,“花费资源将黄金从地层里挖掘出来,转而再将它置于肯塔基州的福特。诺克斯金库内,这种做法

有多荒谬!”(Samuelson,1970:700)怎样使这种黄金标准下的明显荒谬得到合理的解释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直接和间接效应

效率

货币体系

34、高工资的不同结果

1914年,亨利。福特将他汽车厂的平均工资提高3倍,达到一天5美元。福特雇佣了新工人,并且产量和利润都大幅度增加。但1930年,福特提高工资(实际工资),利润却下降了,福特不得不解雇工人。该如何解释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经济理性

直接和间接效应

劳动生产率

工资理论

凯恩斯主义

经济周期

35、投票行为难题

个人投票对于一次选举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并且收集有关候选人有用信息的成本相当高,如此看来,投票行为是不合理的。然而,成千上万的人在国家、州或地方选举中进行投票,其中不符一些聪明和消息灵通的人士。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核心理性和经济理性

理性预期

公共利益和公共选择理论

理性无知

36、投票悖论

肯尼斯。阿罗在197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奖。他在1951年证明,在人们偏好的一系列合理假设下,包括多数规则在内的投票机制无一能确保一组具有一致性的结果。换句话说,民主的基础是不合理的。该怎样解决这个悖论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核心理性和经济理性

理性预期

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

37、税收争论

论点A:“为了减少联邦赤字,应增加税收,税收增加将削减赤字,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经济。”

论点B:“为了减少联邦赤字,应削减税收。削减税收将刺激经济活动,扩大税基并增加政府收入,而政府收入的增加是减少赤字的关键。”哪种观点正确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经济思想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供给经济学

税收政策

赤字支出

拉弗曲线

38、破坏乃幸事?

巴斯提安特(Frederic

Bastiat,1801-1850)考虑过小痞子向理发店的玻璃窗扔砖头这种情况,这种暴力行为产生了换玻璃的商机。难道不良少年不是社会危险分子而是公众恩人吗?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成本-效应分析

战争经济学

39、利息率难题

布雷斯悖论

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后,这一附加路段不但没有减少交通延滞,反而所有出行者的旅行时间都增加了,这种出力不讨好且与人们直观感受相背的现象就是所谓布雷斯悖论。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认为,当交通流量很高的时候,新增一条路线并不会增加出行时间,因为人们都不会走那条新路线。 在交通繁忙的市区,建一条新路,分流拥挤的交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根据布雷斯悖论,结果正好相反:对于出行的个体来说,往交通网络中增加一条新路线会增加他们所有人的出行时间(如果他们都想通过这条新路抄近道)。这个理论是由迪特里希. 布雷斯于1968年提出,虽然不是一个严格的“悖论“,但针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情况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反常识的发现。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面,科学家们重新分析了布雷斯悖论,发现了如果交通流量进一步增加的话,悖论中提到的现象不会再出现。科学家们推测,在更高的交通流量需求下,由于“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新路不会再被使用。 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Amherst大学的教授安娜,则第一次证明了该假设。她推导出的公式标明,交通需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新路线的不再使用而不会增加出行时间。换句话来说,就是布雷斯悖论仅仅适用于特定的交通需求量下。 尽管布雷斯悖论本身就是反常识的,那么在更高的交通流量需求下,此悖论的结果会消失掉则是更加反常识的。纳格尼解释到,在交通需求更高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想,交通会更加拥挤,于是乎大家应该走走其他更多的路线来分流。 纳格尼说,也许这个结果可以由“群众的智慧”来解释解释。研究普遍认为出行者的行为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用户自行优化,这类出行者会独立选择他们认为最优的路线;第二类是系统优化,存在一个中央控制器统一指挥交通。仅仅当“用户自行优化”时(换句话说就是“自私”),布雷斯悖论和其相反结论才会发生。但“自行优化“和”自私“结合到一起的时候,一个足够多的人群都在自行优化出行路线,那么所有出行者的的出行时间就被莫名其妙的全局优化了。 纳格尼说:“我觉得,因为交通流量的高需求,出行经过某条特定的路就会增加很多出行时间(因为交通网络的设计和其拓扑结构),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在出行时换条路线走走,所以就到达了这个“均衡临界点”,而本来是该布雷斯悖论起作用,结果却正好相反。出行者们也发现了这种“群众的智慧”,当交通流量需求更高的时候,某些十字路口甚至没啥车”。 纳格尼还解释到,和布雷斯悖论相反的结论也是正常的:当交通流量需求足够低的时候,布雷斯悖论就不再成立了。 纳格尼说:“也有其他人研究了交通需求量非常低时候的情况”纳格尼先前的研究也对关于该情况的分析做出了贡献,“布雷斯悖论问题中的新路是设定为吸引人去走,那么在低交通流量需求下,所有出行的人都会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目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目(暂定) 第一单元:现代经济学方法论 1、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2、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3、阿尔钦:“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学” 4、丹尼尔.贝尔:“经济论述中的模型与现实” 第二单元:经济运行的一般过程 5、里德:“铅笔的故事” 6、雷德福德:“战俘营的经济组织”。 第三单元:知识、信息与人类行为 7、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8、斯蒂格勒:“信息经济学”。 9、阿伦.杨“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 10、亚当.斯密:《国富论(节选)》。 第四单元:新制度经济学 11、张五常:“关于新制度经济学” 12、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 13、科斯:“企业的性质” 14、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15、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 16、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 第五单元:经济学的性质、范围和边界 17、凯恩斯:“我们孙辈的经济学”。 18、兰格:“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理论”。 19、赫什拉弗:“扩张中的经济学领域”。 20、贝克尔:“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 经济学基础教材简介 一、入门教材:人大版《经济科学译丛系列》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

关于贝特朗悖论

关于贝特朗悖论 从法国学者贝特朗(JoSePh Bertrand)提出贝特朗悖论"至今,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一百多年中,贝特朗悖论得到了各层次数学爱好者的热切关注,人们穿越时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悖论进行了争论、辨析及交流…… 首先来看一下贝特朗悖论: 在圆内任作一弦,求其长超过圆内接正三角形边长的概率?此问题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答: ⑴由f???可预先指定弦的方向???Sf此方 向的直径,只有交直径f 1/4点与3/4点间的弦J 其长才大于内接正三角形边也所有交点是等可能的 '则所求概率为1/2 * (3)弦被其中点位置唯一确定. 只有当弦的中 (2〕由干对■称性T可预先固定弦 的—端"仅当弦与过此端点的切线的 交角在60°?120°之间,其长才合乎 要求?所有方???可能的,则所求 概率为1/3 * 点落在半径缩小了—半的同心圆(圆内接正三 角形的内切凰)内,其长才合乎要求?设中点 位置都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H 面对同一问题的三种不同的答案。人们往往这样 来解释: 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在取弦时采用了 不同的等可能性假设:

在第一种解法中则假定弦 的中点在直径上均匀分布;在第二种解法中假定端点在圆周上均匀分布,而第三种解法中又假定弦的中点在圆内均匀分布。这三种答案是针对三种不同的随机试验,对于各自的随机试验而言,它们都是正确的。 三个结果都正确!一一这就是让老师和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的原因。 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上述解法看似是用了严密的理论来论述,但有的解法与问题的本质是脱节的,即理论是正确的, 但却不合题意:因为不同的解法所阐述的相应点的均匀分布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此问题的条件是在圆内任作一条弦(或是从圆内任取一条弦),所以只有任取的弦与这些相应的均匀分布的点一一对应时,才能使整个的随机试验过程具有等可能性,否则,运用几何概型思想方法求出的结果一定是错误的。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就容易分析上面三种解法中,哪种解法是错误的了,实际上,找出错误,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下面我们把目光指向圆心: 第一种解法中,除了圆心外,圆内的点都和唯一的一条弦(与相应的直径垂直)对应,即一一对应。但是,圆心却与无数条弦(即与直径垂直的任何方向都有过圆心的弦,其长度满足题意)对应。这样,圆心一一这个圆内的点与相应的弦就不是一一对应了,为此,用此种思想所构造的试验过程中的基本事件就不是等可能的了,所以运用几何概型思想方法求出的结果也一定是错误的。 有了这种认识,大家会马上发现第三种解法也是不正确的。 而第二种解法,所构造的均匀分布的点是在圆周上,没有圆心,用此种思想所构造的试验过程 中的基本事件是等可能的,所以结果是正确的。

10个最令人困惑的单词

World International English 1 Headoffice 管理总部 'dessert' or 'desert' Dessert 是一道甜菜,而desert 是炎热干燥的沙漠。 'accept' or 'except' accept 意思是接受或同意某事,而except 的意思是'excluding'。 'there' or 'their' 前一个词是地方副词,而后面一个词是物主代词,例如Their house is over there 。 'principle' or 'principal' Principles 是信仰、价值观或基本事实,而principal 的意思是学校的领导者或主要的事物。 'advice' or 'advise' 前者是个名词而后者是个动词,因此你可以通过给某人advice 来advise 此人。 'borrow' or 'lend' borrow 是借进,而lend 是借出。例如Can I borrow your car? Sorry, I can't lend it to you today. 'despite' or 'although' 这两个词有相似的意思但用法不同。Despite 是个介词而 although 是个连词。例如He won the race despite his injury , He won the race although he had an injury 。 'affect' or 'effect' 前者是个动词而后者是个名词,例如The effect of the war is enormous; it has affected all sectors of the economy 。 'personal' or 'personnel' 你的personal 信息包括你的名字、年龄和国籍,而personnel 的意思是公司的员工。 'assure' or 'ensure' assure 某人就是去掉他们的疑虑或使之安心,而ensure 的意思是确定某事的发生。 例如I assured him that you would be there, so please ensure that you get to the meeting on time 。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编辑 “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中文名节约悖论推广人凯恩斯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性质矛盾 理论解释编辑 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 再如经济学中着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 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 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 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

关于经济学的几个哲理小故事(霍桑效应、蝴蝶效应、帕金森定律等)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说的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荒诞,但说明了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一词来源于“混沌理论”,是气象学家洛仑兹(Lorenz)1963年提出来的。洛伦兹1917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一生致力于研究“混沌理论”,称他为“现代混沌之父”可谓当之无愧。 “蝶蝴效应”还有另一种说法:断了一枚钉子,掉了一只蹄铁;掉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摔死了一位将军;摔死了一位将军,吃了一场败仗;吃了一场败仗,亡了一个国家……有人又称之为“蹄铁效应”。 无论“蝴蝶效应”还是“蹄铁效应”,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如果对一个微小的纰漏(关键性的纰漏)不以为然或听任发展,往往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引起崩溃。一颗雪球可能引发一场雪崩,一根火柴可以点燃整个森林。 2003年,美国发现一宗疑似疯牛病案例,马上就给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带来一场破坏性很强的飓风。扇动“蝴蝶翅膀”的,是那头倒霉的“疯牛”,受到冲击的,首先是总产值高达1750亿美元的美国牛肉产业和140万个工作岗位;而作为养牛业主要饲料来源的美国玉米和大豆业,也受到波及,其期货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但最终推波助澜,将“疯牛病飓风”损失发挥到最大的,还是美国消费者对牛肉产品出现的信心下降。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恐慌情绪不仅造成了美国国内餐饮企业的萧条,甚至扩散到了全球,至少11个国家宣布紧急禁止美国牛肉进口,连远在大洋彼岸中国广东等地的居民都对西式餐饮敬而远之。这让人联想到时下的禽流感,最初在个别国家发现的禽流感,很快波及全球,就算在没有发现禽流感的地区或国家,人们也会“谈鸡色变”。 再比如,你能想像得出一个美国人抽烟和中国的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吗?假设美国现在有一个人抽烟,不小心把没熄灭的烟头扔在了床边,然后出门上班了,大约20分钟后,烟头慢慢引燃床单,火越来越大,逐渐蔓延到左邻右舍,引起煤气罐的连环爆炸。这时的美国人已经对“恐怖袭击”胆战心惊,而这个肇事者(扔烟头的人)却忘了自己曾扔过烟头,于是在一时无法查明原因的情况下,暂时被定为“恐怖袭击”。这样,惊恐万状的人们纷纷抛售股票,引起股市大跌。人们下降的消费信心影响了整个美国经济,最后造成美元贬值,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从而导致以原材料为基础的商品价格上涨,引发中国的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这个例子比较夸张,为的只是说明:我们在解释某种经济现象时,如果无法从常规的分析中找到答案,就要考虑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因素,然而这种因素太多了,也太不可预测了,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难以精确地预测具体经济指数的原因。但也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造就了变化多端而丰富多彩的世界。 蝴蝶扇动翅膀都有可能引起龙卷风,那还有什么不可能呢?“没有什么不可能”,恐怕这就是“蝴蝶效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唐斯斯) 一颗小雪球可能引发一场雪崩,一根火柴可以点燃整个森林

2019-2020学年天津市武清区新高考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E 为AD 的中点,则EB = A . 31 44AB AC - B . 13 44AB AC - C .31 44 +AB AC D .1344 +AB AC 2.设等比数列{ }的前n 项和为 ,若=3,则 = A . B .2 C . D .3 3.在ABC ?中,已知222sin sin sin sin sin A B A B C +-=,且满足4ab =,则ABC ?的面积为( ) A .1 B .2 C .2 D .3 4.过曲线的左焦点1F 且和双曲线实轴垂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点A,B,若在双曲线的虚轴所在的直线上存在—点C,使得90ACB ?∠=,则双曲线离心率e 的最小值为( ) A . 31 2 + B .31+ C . 51 2 + D .51+ 5.如图,若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六个面中存在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2,3,6,则该长方体中线段1BD 的长是( ) A 14 B .27 C .28 D .326.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5a =,7b =,8c =,则A C += A .90? B .120? C .135? D .150? 7.已知向量1a b ==,1 2 a b ?=-,则3a b +=( ) A 2 B 3 C 5 D 78.已知函数210 ()21 0x x x f x x x ?++≥=?+

说谎者悖论故事

说谎者悖论故事 说谎者悖论故事 【问题】 在古希腊美丽众多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克里特岛上住着一位名叫厄匹门尼德的人。当他幼年时,有一天,他跑到一座荒凉的小山丘上玩耍。玩累了以后,就跑到一个常去的山洞休息。不料,他在山洞里一下子睡着了,这一睡竟睡了57年。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位大学者,谙熟哲学和医学,并能预知将来要发生的种种事件。于是,岛上的人就称他为“先知”。据说,他喜欢和别人讨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借以显示自己有非凡的智慧。一天,他在和别人讨论关于克里特人是否诚实的问题时,厄匹门尼德断言: “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 “先知”的这句话极大地困惑着克里特岛上的居民。这句话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结果他们发现,要确定这句话的真假几乎是不可能的。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分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克里特岛。 在古希腊全盛时期,它的面积比现在的希腊王国要大得多,它拥有爱琴海峡诸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部、黑海沿岸和意大利南部近海地区。它西起西西里,南抵地中海,北邻马其顺,东达黑海沿岸,拥有许多城邦或小国,其中以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米利都、底比斯、奥林匹克最为著名。希腊大陆为古希腊城区的中心,而克里特岛位于希腊大陆的南面。它的自然环境良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社会稳定,商业繁荣。公元前2500年至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化的鼎盛时期,它被称为“米诺文化”(米诺是克里特王的名字)。 现在,我们对“说谎者悖论”作些分析。我们知道,说这句话的厄匹门尼德本人正是一个克里特岛人。我们假定:如果厄匹门尼德的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从这句话的内容中必然可以推出它是谎话。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为假,这就构成了自相矛盾,就构成了人们所常说的“悖论”。当然,严格地说,这个命题作为悖论仍然是有漏洞的。因为,在分析这种悖论时,对“悖论”的严格定义是:由这句话是真的,可以推出这句话是假的;并且,由这句话是假的,由可以推出它是真的。

王尔德悖论

的记录。 15、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 16、女人如何能期望会从男人那里获得幸福,如果他坚持把她 当作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17、要避免争论,争论总是俗不可耐,而且常常令人信服。 18、邪恶是善良的人们编造的谎言,用来解释其他人的特殊魅力。 19、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 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20、如果一个女人不能让她犯的错误变得迷人,她就只是一个 雌性动物。 21、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任何东 西的价值。 22、摆脱**的唯一方式是臣服于**……我能抗拒一切,除了**。 23、情感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引入歧途,而科学的好处是不感情 用事。 24、女人在世上的日子要比男人好过得多。她们有太多禁忌。 25、20年的韵事使女人变成一片废墟,20年的婚姻使女人变 成一座公共建筑。 26、我喜欢自言自语,因为这样节约时间,而且不会有人跟我 争论。 27、报纸和文学的区别是,报纸没法读,而文学则没人读。 28、恭维话从来没有让女人缴械,但可以让男人缴械。这就是 性别差异。 29、每个人犯了错误,都自称是经验。——经验是一个人给自

己所犯的错误取的名字。 30、生活从来不是公平的……而且,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件好事。 31、生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32、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令我厌烦。这就是她们唯一的不同。 33、所有人类的重大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点幽默和疯狂 是没办法解决的。 34、对富有的单身汉应该客以重税。让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快乐 是不公平的。 35、争论是俗不可耐的,因为道德社会里每个人都持完全相同 的观点。 36、男人因疲倦而结婚,女人因好奇而结婚;最终他们都会失望。 37、只要一个女人看上去比她自己的女儿小十岁,她就一定会 心满意足。 38、女人的生活中只有一个真正的悲剧:她总在缅怀过去,却 必须活在未来。 39、我一点都不浪漫。我还不算太老。还是把浪漫留给比我老 的人吧。 40、除了感官,什么也不能治灵魂的创痛,同样,感官的饥渴 也只有灵魂解除得了。 41、我喜欢人甚于原则,此外我还喜欢没原则的人甚于世界上 的一切。 42、当美国的好人死了,他们就去巴黎。当美国的坏蛋死了,

趣味经济学

兰炼一中《趣味经济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趣味经济学》是根据高一学生思想政治课必修课程《生活中的经济》的学习基础上,进行了相应地扩展。本课旨在通过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的目的,让同学们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兴趣。 二、课程目标 1.通过一系列有趣的经济学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兴趣; 2.掌握经济学的基础专业术语,提高学生对于经济学现象的表达能力; 3.以课堂教学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挖掘身边事例,提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变学生对于经济学枯燥、刻板的印象,提高学生对于身边经济生活的关心程度。 三、教材分析 《趣味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从了解经济学中的基础专业术语开始的,最终到自主实践投资方式,让同学们不仅可以了解和熟练使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表达,而且能够将所学驾轻就熟地使用到平常的经济活动中,对于身边的经济学案例进行简单地解释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经济参与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一章:《趣味经济学》专业术语的趣味解读 第二章:经济学大鳄——索罗斯 第三章:趣味案例分析 第四章:经济学悖论 第五章:马云笑傲江湖的商界人生 第六章:投资方式的选择 第七章:学生投资实践分享 四、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高一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够成熟,实践能力较弱。但是由于每个个体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对于经济活动都有所经历,相对熟悉,所以本课程采用了以趣味性经济案例,以及风趣幽默的解读视角,来激发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自主探究 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课时安排 第1—3周:第一章《趣味经济学》专业术语的趣味解读 第4—5周:第二章经济学大鳄——索罗斯 第6—9周:第三章趣味案例分析 第10—12周第四章经济学悖论 第13—15周第五章马云笑傲江湖的商界人生 第16—18周第六章投资方式的选择 第19—20周第七章学生投资实践分享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十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Income-Expenditure Model] 本章内容又被称之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所谓简单是指仅从产品市场的角度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不考虑货币市场和要素市场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总需求决定论——决定国民收入或产出水平及其变动的基本力量是社会总需求。本章内容属于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分析, 即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第一节均衡产出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五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均衡产出概念 均衡产出[Equilibrium Output]——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即与全社会所有居民和厂商的计划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 两部门( 居民户和企业) 经济——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作用。 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Y=C+I (C+I=总支出[AE]) Y——收入, C+I——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总支出]AE=Y [总收入] AE=C[计划消费]+I [计划投资] Y=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 I 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 S AE 100 AE Y=AE Y—AE=UI(非计划存货) UI>0 E AE 100 UI<0 45。45。 0 100 Y 0 100 Y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概念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 关系。递增函数。 C=C(Yd) C——消费, Yd——个人可支配收入 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APC = YdC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MPC(β) = ??YCd或= dYddC 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Autonomous Consumption]——不取决于收入的消费。 引致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α——自发消费(常数); β——边际消费倾向, βYd——引致消费。 C=α + βYd [α>0, β>0] 若消费函数为线性, b为常数。 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线性消费函数 C C C=C(Yd) C=α + βYd α 45。45。 0 Yd 0 Yd 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概念 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递增函数。 S=S(YD) S-储蓄, Yd-收入 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几何概型

紧扣“等可能”,突破几何概型教学的难点 前一阵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1.等腰RtΔABC中,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 2.等腰RtΔ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 前者的概率是,后者的概率是 这两个看上去很相近的问题,答案为什么会不同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很多的困惑.其实,要解决它,还得回到几何概型的定义. 几何概型的定义是:对于一个随机试验,我们将每个基本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Ω内随机地取一点,该区域中每一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而一个随机事件A的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的某个指定区域D中的点,这里的区域可以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用这样的方法处理随机试验,称为几何概型. 从几何概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解决几何概型问题的基本步骤是:(1)找出等可能基本事件;(2)对应几何图形(所有等可能基本事件所在的区域Ω和随机事件中等可能基本事件所在的区域A);(3)由区域确定测度. 第一个事件所对应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应该是在线段AB上随机取一点,这一点落在这个线段上是等可能的. 第二个事件所对应的等可能基本事件应该是在直角区域内任取一条射线,显然若射线等可能出现在直角区域内,则点M就不可能等可能出现在线段AB上. 如何确定等可能基本事件? 抓住“任意”、“随机”等词,确定等可能的基本事件空间. 贝特朗悖论:

几何概率是十九世纪末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使很多概率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而不用运用微积分的知识.然而,1899年,法国学者贝特朗提出了所谓“贝特朗悖论”,矛头直指几何概率概念本身: 在一个圆内随机地画一条弦,它的长度大于该圆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概率是多少? 从不同方面考虑,可得不同结果: (1)由于对称性,可预先指定弦的方向.作垂直于此方向的直径,只有交直径于1/4 点与 3/4 点间的弦,其长才大于内接正三角形边长.所有交点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 1/2 . (2)由于对称性,可预先固定弦的一端.仅当弦与过此端点的切线的交角在60°~120°之间,其长才合乎要求.所有方向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1/3 . (3)弦被其中点位置唯一确定.只有当弦的中点落在半径缩小了一半的同心圆内,其长才合乎要求.中点位置都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1/4. 这导致同一事件有不同概率,因此为悖论. 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在取弦时采用了不同的等可能性假设:在第一种解法中则假定弦的中点在直径上均匀分布;在第二种解法中假定端点在圆周上均匀分布,而第三种解法中又假定弦的中点在圆内均匀分布.这三种答案是针对三种不同的随机试验,对于各自的随机试验而言,它们都是正确的. 三个结果都正确!——这就是让老师和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的原因. 这一悖论揭示了几何概率在19世纪刚兴盛时期存在着其逻辑基础的脆弱性,也反映出古典概率有着相当的局限.这也推动了20世纪概率论公理化工作的早日到来. 关于这个悖论有很多种讨论,在此不一一赘述.老师们只需明白的是确定“等可能基本事件”的重要性,在解决几何概型问题时,必须找准观察角度、明确随机选择的意义、判断好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 如何对应几何图形? 有的问题,几何特征较为明显,能迅速找到相应的几何图形,计算其测度.但有的问题中,找到相应的几何图形较为困难.如: 例.一家快递公司的投递员承诺在上午9:00—10:00之间将一份文件送到某单位.

成功的悖论:成功之后的衰败

成功的悖论:成功之后的衰败 在《空雨衣》中,汉迪共总结了九大悖论:智力悖论、工作悖论、生产力悖论、时间悖论、财富悖论、组织悖论、衰老悖论、个人悖论以及公正悖论。他描画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意象:JudithShea所做的一尊铜铸的雨衣雕塑,笔直站立,里面空无一物。对汉迪而言,这件空的雨衣就是现代人无法摆脱的悖论的象征。避免让生命成为空雨衣,让未来变得有意义的关键就在于认识和走出这些悖论。 这是一种对我们今天所处的商业社会的深层思索。如果从更贴近管理实务的角度来看,汉迪的一个值得重视的认识是所谓“成功的悖论”。简单地表述就是:让你到达今天位置的东西和方式,可能很少是令你继续到达明天位置的东西和方式。 企业界存在一种已被广泛认知的现象,可以称为“成功之后的衰败”。彼得斯和沃特曼合著的《追求卓越》十分有名,但书中很多得到“卓越公司”称号的企业却似乎受到了诅咒。在该书出版发行后的16年里,灾难降临到了这些“明星企业”头上。这种情形在高科技领域里尤其明显,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王安

电脑公司、数字设备公司等一系列被评定为业绩优良的企业一个个栽了跟头。此类现象预示着声誉和成功的脆弱性。 导致“成功之后的衰败”的因素是什么?企业昨天的制胜之道怎样演变成了今天的惯性思维和僵化教条?成功企业内部日益滋长的自我满足甚至是傲慢自大如何令其丧失了直面现实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只有到了日趋僵化的政策和日积月累的管理层的自傲将企业拉入危机的深渊之时,管理者们才不得不坐到一起自问:“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错?” 这样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吗?法国Insead学院的保罗。埃文斯教授认为,原因在于公司的一种强大惯性,管理者不断完善自己赖以成功的那些做法,直到走向危险的极端。领导力顾问约翰。奥尼尔则把“成功的悖论”归咎于成功者无法忘记过去的心态。如果一个人在情感上和过去存在太多的联系,就很难在任何方面和过去有所不同,也就会太久地坚持过去的东西。 “成功的悖论”仅仅是今日企业错综复杂的悖论环境中的一个表象。美国普华永道变革整合小组认为,最令管理者感到困惑的几个主要悖论还有:积极的变革需要稳定的基础

悖论大集合

悖论大集合 (1)米堆悖论。如果一粒米不算一堆米,两粒米不算一堆米,三粒米不算一堆米……那么照此逻辑,一万粒米也不算一堆米。与之相对的是(2)沙丘悖论。如果有一堆沙,拿走一颗沙这还是一堆沙,拿走两颗沙这还是一堆沙,那么,拿走n颗也算是一堆沙,所以一颗沙也叫一堆沙。和我们的认识抵触。 (2)赌徒的谬误。假设有一个赌徒,他在赌博中连续赢了9次,请问第10次他会输还是赢?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答案,第一,他会赢,因为很多人觉得前9次赢了,说明他运气来了,下一次要赢了。第二,他会输,因为风水轮流转,不可能一直好运,这样才能平衡。这和买彩票号码是一样的,有人认为要买前几次出现过的号码,觉得这是热门号码。而有人则认为应该买其他号码,因为既然前几次是那个号码,那么后来就肯定不是了。这种对不确定的事情以前面的结果进行推测就叫赌徒的谬误。其实,第10次赌徒到底是输还是赢还是一件未知的事情,所谓运气楼主也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这种东西。你们呢?觉得运气存在么? (3)怕老婆悖论。电台举行节目,要求所有男性出场。要求怕老婆的就站左边,不怕的站右边。中国男性以怕老婆为荣。于是纷纷走向左边。只有唯一一个男性在右边。主持人不解问他是不是不怕老婆,他说:“我老婆不让我去人多的地方。”这下主持人犯了难。到底他是怕老婆还是不怕呢? (4)万能溶液悖论。(很多经典的悖论有可能大家见过就当复习吧,蹭)一位科学家的弟子好高骛远,于是有一天他非常骄傲的对老师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任何东西的万能溶液。他的老师只是轻轻的说:那你用什么容器装它呢? (5)鳄鱼悖论。一头鳄鱼抓住了一个小孩,它对小孩妈妈说:“你猜我吃不吃他?猜对了我就不吃他。猜错了我就吃了它。”小孩妈妈说:“我猜你要吃了我的孩子。”鳄鱼说:“哈哈,那我要吃了它。”小孩妈妈说:“我猜对了那你就不应该吃他。”鳄鱼这下糊涂了,如果还给她孩子,那他就猜错了我应该吃了它,但是我吃了他她就猜对了不应该吃他,最后鳄鱼还给了她孩子。 (6)部分等于整体悖论。请问偶数的个数和整数的个数相等么?可以知道当取任意整数n总会有一个对应的偶数2n。所以应该是相等的。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整数包括偶数和奇数,所以不等。 (7)飞箭不动悖论。将飞箭运动过程分成无限个短过程,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这样是可以的。那么每一个过程都可以看成静止的,所以飞箭没有动。但是事实上飞箭动了。这是我国古代的悖论哟。支持。 (8)告示悖论。很多景点被人乱涂乱画。所以有工作人员就在墙上喷上请不要乱涂乱画字样。结果换来的是更多的乱涂乱画。有的人在那句话下面写你为什么乱涂乱画。有的人写我就乱涂了你打我呀。=_=。这种告示自己本身就违反了自己的原意。说不要乱涂乱画但是本身就在乱涂乱画。那应该怎么办呢?

经济学考试重点 (2)

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 1、诺斯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 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和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 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 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 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大纲P43) 2、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 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大纲P93) 3、经济全球化: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代表着经济 活动从国内向全国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 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因此,从根本 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 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 程。(大纲P105) 4、外向型工业化战略:工业化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 了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涵,即利用进口和出口突破 国内工业化过程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受到的约束。(大纲 P108)

(二)西方经济学部分 5、支持价格:是指政府制定的价格位于市场均衡价格之上。后果 是供给大于需求。(大纲P164) 6、限制价格:是指政府规定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政策。后果 是供给小于需求。(大纲P164) 7、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 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用生产函数表 示,产量为y的等产量曲线可以表示为:y=f(L,K)(大纲P182,y上有横线,不知道怎么打) 8、平均成本:又为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 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 变成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AC(Q)=TC(Q)/Q=AFC(Q)+AVC(Q) (大纲P189,微观经济学P132) 9、边际成本:边际成本(MC)是指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 加的总成本。即:MC(Q)=△TC(Q)/△Q(大纲P189) 1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 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 LAC(Q)=LTC(Q)/Q由长期总成本曲线画出。随着规模的扩大, 一个厂商的生产由规模经济逐渐转向规模不经济,于是厂商的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会呈现U形。(大纲P193,微观P141)11、引致需求: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 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大纲P211)

古老的悖论_可译与不可译

作者简介:杨衍松(1935— ),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俄汉语言文化对比收稿日期:2000.03.15 2000年第9期 总第137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0,№9Serial №137 古老的悖论:可译与不可译 杨衍松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提 要:翻译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领域。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就是其中一对古老的二律背反的命题。这一悖论既导源于 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同时又植根于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矛盾与困难之中。 关键词:悖论,可译性,不可译性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field full of paradoxes and translatability or untranslatability is one of them.This paradox originated in idealistic agnosticism ,and also rooted in the inevitable contradictions and difficultie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nd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o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 K ey words :paradox ,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9-0051-03 纵观几千年中外译史,众多的译论家从不同的观点与视 角出发,总结翻译的经验,描写翻译的过程,揭示翻译的实质,详述翻译的得失,探讨翻译的规律,也就形成了关于翻译的不同的界说、模式与学派。他们对于翻译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困惑与无奈,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互补互济或者针锋相对的妙论或悖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翻译理论史实际上就是对翻译这一充满矛盾的语言与文化的奇异活动的一场漫长的论战。 翻译是一个悖论迭出的领域。在诸多悖论中,可译与不可译是一对古老的二律背反的命题。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不容置辩地证明:翻译在增进不同民族的了解与交往,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促进民族语言的丰富与发展,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等等方面,起着无法估量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如此,古今中外仍有不少的学者、作家或思想家,甚至于本人就是译著等身的翻译家,却对翻译的真实性表示这样或那样的怀疑与困惑,甚至断然否定可译性的论断。 考察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关于翻译的种种悖论,实际上就是对人类思想史的一种解读。古代意大利的先哲们曾经断言说“翻译者即叛逆者”,开不可译论之先声。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1266—1321)在《飨宴》里首次提出文学作品不可译的见解,认为“任何富有音韵和谐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坏其原有的全部优美与和谐”。16—17世纪之交,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在《堂?吉诃德》一书中,借主人公之口把翻译比喻为从反面观赏佛拉芒毯,图案轮廓固然可见,但是正面那清晰、平整与斑斓的色彩则全然不见了,从而道出了作家对翻译的真实性的明显的怀疑。类似的 观点也在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们那里获得了回应。伏尔泰(1694—1778)曾经说过:“翻译,增加一部作品的错误并损害它的光彩。”而狄德罗(1713—1784)则表示,各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使翻译原则上不可能,因为“某种语言独有的境界本身即语言的精髓,总是要失掉的。”18世纪末,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1767—1835)说:“在我看来,任何翻译毫无疑问都是试图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每个译者必然要撞到两个暗礁中的一个而碰得头破血流;或者过分囿守原作而损害本国人民的审美习惯和语言,或者过于照顾本国人民的特点而损害了原作。要找出某种折衷的办法来不仅困难重 重,而且简直是不可能。”([1]Фёдоров,1983,31)可以说,这是 比较完整而详尽地表述不可译论的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另一位德国语言学家兼翻译家施莱格尔(1767—1845)则更为直截了当地说:“翻译好比一场拼死拼活的决斗,最后遭到失败的若不是译者,就一定是原作者。”19世纪的俄国语言学家波铁尼亚(1835—1891)认为,由于不可能翻译各个词的全部意义和形态特征,因而也不可能翻译这些词的组合。而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1866—1952)更是一语惊世,说“翻译好比女人,忠实的不漂亮,漂亮的不忠实”,把翻译的形式与内容、通顺与忠实之间的矛盾全然对立起来。 还有一些不可译的论点是针对译诗而言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1792—1822)断然否定诗歌的可译性。他说:“译诗是徒劳的,把一首诗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束紫罗兰扔进坩埚里,试图由此欣赏到它们原有的色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