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摘要]中印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国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从中印关系现状入手,阐述两国关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希望中印两国能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以推动亚洲的腾飞。

[关键词]中印关系;问题;原因;前景

中印作为相邻的两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0年4月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中印关系已经走过了60年,在这60多年中,中印两国一路风雨走来,有过共同抵抗霸权主义的黄金时期,也有相互仇视甚至发生军事摩擦的紧张时期,从总体来看,中印关系一直处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之中,但是近来中印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 当前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

2010年以来,我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之间摩擦和矛盾上升,特别是2010年9月7日,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撞击我国渔船并非法扣押我国渔民之后,两国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外交领域中都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望风而动。而10月24日至27日,印度总理辛格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积极与日本联合构筑反华阵线,此举得到一些印度媒体与官员的支持。10月25日印度的官方喉舌《印度时报》在报道中说道:“现在是印度将东京建成防止中国扩张堤防的最有利时机。”另外,印度前外交秘书希巴尔称,“印度应趁目前的‘最好时机’与日本共筑一道障壁,以制约中国的发展,把中国‘将死’”。印度在中日关系十分敏感的时候与日本共同联手遏制中国,严重地阻碍了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印度国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一直以来借以遏制中国发展的论调,它们便不厌其烦地大肆热炒,过分强调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印度则一直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近来印度的很多官方人员极力鼓吹中国要入侵印度。印度的前国防部长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宣称确信中国很快进攻印度,并警告印度政府不要轻视中国的威胁。据2010年11月11日环球时报报道,在亚达夫等人的推动下11月9日召开的印度议会中“印度人民院同意就中国入侵话题展开讨论”。印度的议会作为印度的立法机构,做如此毫无根据的讨论是对中国赤裸裸的挑衅。

印度还以中国的威胁为借口加大军备投入,对中国的安全形成威胁。据2010

形势与政策之中印关系

浅谈中印形势 姓名:齐明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1004014106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印度世界上发展最有潜力和活力的国家,既想相互亲近,又心存 芥蒂。他们有放不下的过去,又有必须面对的现在,还有可以展望的美好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能很好地表达出中印之间的关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中,双方都有收获,并找到一种默契,为两个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和人民继续前行!放下过去,做好现在,憧憬未来,一心一意为本国人民,为亚洲人民,为世界人民,不谋求霸权才是印度的首选,有中国这样的近邻是他的福气!印度真正的对手不是中国,而是自己,如果一味为了迎合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围堵中国,印度必将自食其果! 关键词:边界问题;中美俄博弈;军事竞赛;政治交流;中印贸易。 正文: 中印关系大致经过这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至现在,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特别是最近两年来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突破了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然而中印之间的特殊关系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分歧,引起纠纷。 一、边界问题 历史上,中印边界原本没有什么争议,有喜马拉雅山作为天然屏障,中印历史上的习惯边界就是喜马拉雅山南麓。二十世纪以前,这一段边界从来没有明确划定过,也没有一块界碑,双方以模糊形态按照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甚至有双方都不管的地段。两国边界的长度也一直没有准确测量,大约有1700—2000公里。一直到英国占领印度,并不断实施侵占西藏的阴谋,才给日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祸根。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 (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 正文] 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 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 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一旦占领西藏,英国便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第一,英国可以控制广阔的青藏高原,使之成为屏护印度的安全的天然屏障;第二,英国可与其由缅甸侵入中国云南的势力相配合,进一步向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最后与其由太平洋入侵中国的势力会合,控制大半个中国;第三,英国可以利用所控制的西藏及藏传佛教影响蒙古,削弱俄国的势力。”1于是英国暗中设置了割裂新疆的非法边界线,将包括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部分地区在内的3.3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 阴谋继续进行着,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中、藏三方举行西姆拉会议,会1刘颖玮《中印边境战起因剖析》

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时期我看中印关系

新时期我看中印关系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摘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中国与印度边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中国的做法与印度的做法,主要谈了两国的军事准备。另外还简要的叙述了两国的交往与相关的经济合作,最后对两国的发展作出了一些个人性的评价,观点。两国可以在不危及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开启充分的合作交流为主导的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 关键字 新兴大国中国印度中印关系隔阂合作 内容 前述 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交往历史绵长,内容丰富,大量史料证明了中印交往的历史渊源。 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第二次高潮出现在近代,即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 中印对边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914年3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了一条英方勘定的分界线,那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6765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括一名印军准将和16名军官在内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开战一个月后,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线”继续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印争议地区建立“阿鲁纳恰尔邦”,使占领合法化。 62年失败的耻辱使其卧薪尝胆,九年后的印巴战争,印军表现就已经相当出色。今天就更不可同日而语。据国外军事专家评价,印度兵目前是全世界最优秀、吃苦性最强、装备最完善的山地部队,能够成功地抵抗中国的任何进攻。 我国对印度的战略部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战场建设和军事部署,一个是对印度邻国的拉拢与支援。 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我军部署了13个边防团,另有52山地步兵旅负责藏南地区山地丛林进攻作战,53山地步兵旅负责西段边境高原地区进攻作战,第13集团军第149师(东段)和第21集团军第61师(西段)随时入藏提供支援。我军对印作战准备相当充分,整个西藏地区的军事部署攻防兼备,一旦开战立刻就能把战火烧到印度境内。 除了军事准备的内功,我国在外交上也突出加强了对印度周边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如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等国都接受过我国的军事援助。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改善中印关系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改善中印关系 一、中印关系的基本走势 中印关系2000年走出了自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由进行核爆所导致的双方关系的冻结期,开始恢复到正常轨道。2000年3月印度政府发表的《1999-2000年外交年度报告》指出,印度希望与中国发展一种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和互惠互利的合作;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重大分歧,以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关系。2000年5月28日-6月3日,印度总统纳拉亚南对中国进行访问并专程访问了昆明,旨在加强同中国的经济关系并促进贸易往来。他在与江泽民主席会谈时说,印中之间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共同利益,经济上有很大的互补性,文化上的交往和联系历史悠久。印中在国际事务中也有广泛和良好的合作,双方都坚定地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因此,印中之间不仅没有理由不能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应该永远成为好朋友和好的合作伙伴。江泽民主席也发表了对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四点意见:(1)增加人员往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2)扩大经贸合作,为两国关系的发展铺垫更加厚实的基础。(3)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努力,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4)登高望远,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1)2000年7月外交部长唐家璇访印,2001年1月李鹏委员长访印。中印双方军方的互访和交流也开始恢复。尽管中印间还存在一些分歧,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将会保持发展的势头,这一大的趋势不会逆转。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双方对国际多极化格局的发展趋势有共同要求,对冷战后的共同安全问题,即合作安全这一意识越来越牢固。中印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贸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两国有美好的过去,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有东方文明的共同点,有利于相互沟通等。 中印双方政治关系的改善带来了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印贸易额从1999年的19.88亿美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29.14亿美元,增长了46.6%。单是云南一省与印度的贸易额也从1999年的2761万美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4509万美元,增长了63%。云南省向印度出口的大宗商品有:黄磷、磷酸、有色金属、棕榈油等。从印度进口的大宗商品有:铬矿砂、铁矿砂、氧化铝、宝石、蓖麻油、茶叶、食品机械等。 二、周边环境的复杂化需要我们改善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是中国对外诸多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因为印度是我国三个最大的邻国之一。 稳定周边是我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现在中国所处的外部周边环境更要求我们这样做。从中日关系看,日本的新世纪战略目标是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日本认为中国是其实现新世纪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与中国存在长期、直接、全面的竞争关系。在加强与美国同盟的同时,日本致力于改善日俄关系,加强与印度、越南的战略合作,其外交上对中国和平友好与战略竞争并重的色彩明显加重。此外日本追随美国推进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从中俄关系看,尽管两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边界问题基本解决。为了牵制美国,俄加强了与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但作为外交上的战略平衡,俄又与中国周边的朝鲜、越南、印度甚至日本加强合作关系。东盟各国一方面有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过分强大怀有戒心。从中国的南部看,南海诸岛的归属问题还难以解决。“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仍然存在。在其发展不顺利,力量虚弱时,其政策可能向美日倾斜,借美日的力量制衡中国。 从印度方面看,美国改善了对印关系。随着克林顿总统2000年3月访问印度,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同年9月回访,使印美关系出现了新的动向。美国开始疏远传统盟友巴基斯坦,向印度实施倾斜政策,两国着眼于21世纪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从共同的民主观念出发,在经济、科技、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最终消除核武器、消灭艾滋病等方面进行合作。双方在信息技术、环境保护、能源、制药等方面签署了20多项贸易投资合同与意向书,总金额达5 0亿美元。项目之多,金额之大,是两国关系史上从未有过的。印俄关系源远流长,非常成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很好。俄总统普京和印总理瓦杰帕伊签署了《战略伙伴宣言》以及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的11项协议,4项防务合作协议,l项政府间防务技术合作委员会议定书。印俄军事合作是双边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印军70%

中印关系论文

随着近年中国与印度在亚洲的双双崛起,中印关系也自然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可以说,当前的中印关系仍属高层推动型,政治与战略互信不足,以及民众支持基础缺失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2006年两国部长级互访持续不断,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4—2006年,中印双边贸易规模持续突破1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大关。2007年双边贸易额为3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2010年1月19日,“中国—印度经贸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最近两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突破了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际上面临着一种发展困惑。一方面,两国领导人乃至广大有知之士均认识到发展中印“伙伴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与全球意义,也是两国实现战略崛起的必需;但另一方面,中印“伙伴关系”却长期面临着战略互信赤字的困扰,深化乏力 边界问题 这是两国关系中的“老大难”问题。1962年边界冲突给两国人留下的心结还没有完全打开。两国民众对边界冲突没有得到充分、真实的了解,客观、全面的理解,或有理、有力的解释,对边界都抱有过高的期待。由于中印之间从来没有过明确的边界,在一些边界地带两国民族混居、宗教交织,这都给边界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的难度 信任赤字 一方面,中印领导人和高层在许多重大的双边和多边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另一方面,民间交流和互信仍严重不足,两国交往水平仍相对滞后。据统计,2007年两国互访仅57万人次,仅占两国总人数的0.02%。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品种少、领域窄,中国对印投资更是位居第63位,仅占印度利用外资总额的0.01%。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入的交流,相互依存度低,各种曲解和误解难免产生,很难形成真正的互信。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摘要]中印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国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从中印关系现状入手,阐述两国关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希望中印两国能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以推动亚洲的腾飞。 [关键词]中印关系;问题;原因;前景 中印作为相邻的两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0年4月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中印关系已经走过了60年,在这60多年中,中印两国一路风雨走来,有过共同抵抗霸权主义的黄金时期,也有相互仇视甚至发生军事摩擦的紧张时期,从总体来看,中印关系一直处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之中,但是近来中印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 当前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 2010年以来,我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之间摩擦和矛盾上升,特别是2010年9月7日,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撞击我国渔船并非法扣押我国渔民之后,两国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外交领域中都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望风而动。而10月24日至27日,印度总理辛格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积极与日本联合构筑反华阵线,此举得到一些印度媒体与官员的支持。10月25日印度的官方喉舌《印度时报》在报道中说道:“现在是印度将东京建成防止中国扩张堤防的最有利时机。”另外,印度前外交秘书希巴尔称,“印度应趁目前的‘最好时机’与日本共筑一道障壁,以制约中国的发展,把中国‘将死’”。印度在中日关系十分敏感的时候与日本共同联手遏制中国,严重地阻碍了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印度国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一直以来借以遏制中国发展的论调,它们便不厌其烦地大肆热炒,过分强调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印度则一直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近来印度的很多官方人员极力鼓吹中国要入侵印度。印度的前国防部长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宣称确信中国很快进攻印度,并警告印度政府不要轻视中国的威胁。据2010年11月11日环球时报报道,在亚达夫等人的推动下11月9日召开的印度议会中“印度人民院同意就中国入侵话题展开讨论”。印度的议会作为印度的立法机构,做如此毫无根据的讨论是对中国赤裸裸的挑衅。 印度还以中国的威胁为借口加大军备投入,对中国的安全形成威胁。据2010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关于《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传统能源与矿产资源供给,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就着眼于未来二十年,布好与世界主要资源竞争国的这个局,对印度的长期战略关系安排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下载论文网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或许将接替美国的地位走向世界顶峰。要实现这一点,中国和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必须处理好,那就是日本和印度。中印的海外资源主要来自中东与非洲,而印度的地理位置又方便他获取海外资源并控制中国的海上通道,所以若印度成为中国的敌人,或者被利用成为中国的敌人,都会阻碍中国顺利获取海外资源而完成现代化。这些因素决定着中国必须在深刻了解印度的基础上,在战略与策略上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 中印存在资源竞争关系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将有持续的高增长,但中国自身的资源无法支撑这么高的增长速度,需要大量进口。印度是世界第

二人口大国,对资源的进口需求同样旺盛,不可避免地将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 首先,中国进口石油有80%取道印度洋。10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全部石油需求的比例仅6%,现在已经过半,到2030年预期将有80%的石油来自进口。中国石油进口中80%以上要经过印度洋一马六甲海峡一南海航线。过去我们由于与南海部分国家有些矛盾,因此比较注意马六甲海峡通航的安全问题,也产生了许多设想,比如从中国西南方向通过缅甸或巴基斯坦寻找新出海口,以绕过马六甲海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绕过了马六甲,也绕不过印度洋,因此对中国海上通道真正的挑战可能不仅在南海,更在印度洋。 其次,围绕资源需求,中印存在潜在矛盾。未来20年,中国将依靠内需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仍可能在9%左右。发达国家也会逐渐从危机中走出来,出现新的全球经济增长过程,全球资源的需求就会恢复,并且逐渐超过危机前水平。这一状况在未来5到10年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届时,资源的争夺比现在要激烈得多。 印度与中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印度走向工业化,中国与印度就必然有资源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能给中国提供资源和资源通道的国家可能将成为朋友,而存在着资源需求冲突的国家和地区,或许将成为竞争者。那么,中国潜在的资源竞争者是谁?一个是欧盟,一个就是印度。日本作为发达国家,

中印关系论文

1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2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中印双边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一人口最

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区利益。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是大势所趋。第二,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中国国内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要发展,有两个紧迫的任务:一是完善自身;二是稳定周边。稳定周边是完善自身所需的外在保障。不难看出,突破中印关系发展的瓶颈有诸多效用,直接可以作用到中亚地区、中国的新疆和西藏两地,从而缓解周边安全和内部稳定的压力,有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第三,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有助于实现两国各自战略目标。中国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广交朋友,得到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社会广大成员的支持与合作。印度为了实现经济振兴、国家稳定和大国抱负,也需要中国、南亚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合作。第四,两国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崛起和大国外交作用重大。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三个区域性的“热点群”之一,人口密集,社会问题突出,具有潜在的“爆炸性”。中国外交遵循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原则,也向世人宣告了“安邻、睦邻、富邻”的外交方针。中国能否在改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有所作为,能否给世界上近1/3的人口营造和平交往的环境,能否对这一地区的发展稳定起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有的推动作用,是对中国上述外交政策的考验。如果做得好,会令世人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相互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为世界历史所罕见。我们两国的先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相互往来。秦汉之际,中国大陆传到日本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日本列岛从渔猎采集为主的绳文时代进到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南北朝时,日本史学界称为“渡来人”的中国移民,在日本传播了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的技术。3至5世纪,汉字逐渐传到日本。隋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到了唐朝,中日友好交往更是盛况空前。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大批前往中国。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就是他们中的著名代表。吉备真备在唐18个年头,钻研儒家经典,学习律令、礼仪、音韵、天文和历法。阿倍仲麻吕善诗能文,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陆续传入日本,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很好地融汇成自己的审美传统。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认为,就整个日本历史来说,平安时代完成的最大贡献是利用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这生动地说明日本人民是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的伟大人民。从宋朝开始直至清朝前期,贸易往来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漫长的交往,两国人民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和重要纽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如饥似渴地向外国学习。一时之间,到日本求学考察成为时尚。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次到日本。中国许多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如陈独秀、周恩来、鲁迅、郭沫若、何香凝等,都在日本学习和生活过。先后到日本求学的中国人有数万人之多,他们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 不幸的是,19世纪末,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之路,1894年甲午战争后,侵占了中国领土台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一度占领中国的旅顺、大连。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致使中国军民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以上,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教导中国人民,那场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承担,中国人民应该和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为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中国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周恩来总理不辞辛劳,亲自同日本各界广交朋友。两国社会名流和广大民间人士积极奔走,做了大量工作。1972年,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恢复了邦交。中日关系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1978年,我们两国又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从法律上进一步巩固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着重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我们应该沿着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定的方向,发展持久的睦邻友好关系。邓小平先生曾指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团结,中日两国亲密合作,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日两千多年交往的进程,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真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有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按照人民的意愿来进行,才会对他们的共同发展和整个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任何以武力侵略、奴役别国人民,或者把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强加于其他民族,都必然带来浩劫和灾难,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个人类曾经付出惨痛代价才得到的基本教训,值得我们的今人和后人格外珍重。在当今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平等互利,友好相处,以促进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国家,在丰富多彩的发展中不断地实现共同进步。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也是世界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既有地理的优势,又有历史的渊源,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心愿和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的认识。

论中印关系(形势政策论文)

中印关系 随着中国、印度这两个新兴亚洲国家的崛起,中国有着引领亚洲的趋势,而印度已经基本奠定其南亚霸主的地位。中印关系已经成为亚洲最受瞩目的国际关系之一。 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中印两国具有许多一致的特点: 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基本成为世界大国,两国的关系已经具备大国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军事力量而言,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就国际影响力而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从今年的中印关系来看,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互信不足问题仍不时浮现,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印互信不足主要的表现是:在印度,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又有所抬头。 中印互信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其次是中印经济差距有所扩大。近年来,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都较快,但中国的发展速度高于印度,使中印两国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印度一向具有较强烈的同中国竞争的心理,这种形势使印度有些忧虑,对中国产生些许排斥。 再者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地缘政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已逐步减少,但这方面的因素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等印度邻国关系的某些方面仍有疑虑。从中国来看,它对印度同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也有其关切。 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情况比较复杂,解决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并应防止对中印关系的全局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双方对互信不足这一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为增进互信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精)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 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

中印关系浅谈

中印关系浅谈 学院:资源环境 班级:生物10-1 学号:311003050114 姓名:代玉龙

中印关系浅谈 摘要:今年是中印建交63周年。中国和印度作为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印两国在西藏解放、领土划分、经贸往来等多个问题上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一度严重影响了中印两国的正常往来。印度以中国为假想敌制定的大国战略也愈演愈烈。但是,中印关系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一、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一样都经过了漫长的艰苦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建交后,中印两国关系几经波折,但总的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49 年12 月致电周恩来总理,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并宣布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50 年4 月,中印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但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给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造成了重大挫。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首先,1959 年中印边界爆发了第一次武装斗争; 其次,1962 年至 1963 年,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冲突不断。在中印领土的东段、西段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中印关系,中印两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几乎全部停滞,中印关系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印两国关系逐步趋于正常化。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对峙的情况有所缓和,这给中印关系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近年来更迈上一个新的 台阶。未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既有国际关系理念上的共识和经贸、科技合作上的互补需求等有利条件,也有在两国边界划定、双方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总的趋势是,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得到加强,中印的共同繁荣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中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的中印关系看,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是互信不足的问题仍是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最大的障碍。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 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从地缘性看中印关系

从地缘性看中印关系 摘要: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安全里第一位的是传统安全,传统安全里面第一 位的是领土安全,任何国家的外交都应基于本民族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近期印度针对对我国所谓的“日印”联合军演、“印越”联合开发南海油田等,直接危害了我 国领海和领土安全。究其原因,印度无非就是想在中印边境纠纷、西藏问题、印度“联合国入常”问题、所谓中国周边“珍珠链”式外交、印度洋等问题上捞取砝码,遏制中国日益扩大的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而以上问题里最核心,对印度最直接最具有威慑力的是中印边界问题,而边界问题里面最核心的是西部边界也就是“克什米尔”问题。 关键字:国家安全地缘战略领土争议中印关系传统安全核心利益 中印两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是亚洲两个相邻的大国,两国山水两联,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经济、军事、科技软实力持续上升。在两国整体实力上升的同时,两国周边都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共同的领土纠纷问题,即中印边界问题、和克什米尔问题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下面从地缘战略方面对影响中印关系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印边界问题——历史问题,领土争端问题双方对峙仍十分尖锐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000平方公里。1 (一)中印边境争议地区情况及实际控制现状。东段(藏南地区)的9万平方公里,东临缅甸,北面中国,南面印度,西临不丹,在中国地图上标明为中国领土,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之下。中段2000平方公里,位于尼泊尔和克什米尔之间,被印度实际控制。西段33000平方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分别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管辖,即著名的阿克赛钦地区,边境对面是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实际控制区)。这里也曾经是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战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这里的形势最为复杂包括阿克赛钦、喀喇昆仑走廊、巴里加斯、班公错四个地区,对于中印两国的战略意义都非常重要。以上三段合计,我国领土成为中印争议区的总面积为125000平方公里,我方控制其中27%,印度非法侵占73%,约91000多平方公里。 (二)中印边界争端的起源。1913年11月,在英国的策划下,英属印度当局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私自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代表于1914年3月24日,就中印边界问题在德里炮制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境东段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给了印度。这一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血缘关系的民族,从人种、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上看,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而与印度民族毫无共同之处。历届中国政府都未承认过这条线,因此,它是非法的、无效的。 中印边境争议领土自古是我国领土。西线边界:克什米尔东半部(含拉达克地区),7世纪时东半部开始属于吐蕃(今天中国西藏)版图,1242年吐蕃全境 1中国青年出版社.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139页。

浅析中印关系中的边界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710134352.html, 浅析中印关系中的边界因素 作者:姬小静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3期 摘要中印是亚洲相邻的两个大国,历史上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但近代由于殖民主义遗留的 问题,两国就边界划分产生较大争议,并于1962年发生边境冲突。自此,两国的关系陷入低谷,后虽有所改善,两国的关系仍在曲折中发展。 关键词中印关系边界争议麦克马洪线 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145-02 一、中印关系的简述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相邻的两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人民一直友好往来,具有绵延深厚的友好关系。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入侵,两国中断了交往。新中国成立后,印度于1951年4月1日与中国正式建交,成为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关系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达到高潮,非常友好。然而,之后中印关系很快就出现了逆转。回顾中印关系,经历了冰冻期、解冻期,现今处于曲折发展之中。 近年来,中印关系发展较快:两国高层领导接触频繁,重视相互接触,经贸合作迅猛发展,积极 参与多边合作。在经贸方面,2007年中印贸易额又增加到386亿美元,同比增长55%。目前,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但从中印两国的人口、疆域和经济规模以及在当今世界所起的作用来说,双方之间的合作 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目前,两国国民间往来和了解都非常少。 制约中印关系在深层次和广度上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西藏问题、中巴关系、安全问题外,边界争议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2008年10月中俄举行的黑瞎子岛的界桩揭幕仪式,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的完成,除印度外,中国与周边所有邻国都解决了陆上边界问题。疆域划分、领土的界定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界争端的存在依然是 制约中印关系的瓶颈。现今,在印度尚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政府官员、军方领导人和智库阶层中的人士,还没有摆脱或没有完全摆脱1962年战争的阴影,视中国为威胁或未来潜在的对手。 二、中印边界的现状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段、中段、东段三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