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16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名师说课】

教材分析

明朝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方法

1. 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 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3. 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

素。

学习方法

1. 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要善于把相似的历史人物事迹和贡献做归纳比较,加深印象。

3. 根据分析戚继光抗倭取

4. 借助歌谣加深记忆。

郑和七次下西洋,

发展外贸扩影响。

戚继光和俞大猷,

抗击倭寇东南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

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可通过多媒体、图表的形式,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案例一】

【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动画片《郑和下西洋》片头曲

我们刚才欣赏的动画片是?

学生:郑和下西洋。

教师: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的一件重要的大事,它反映了明朝时期中外关系的一个主

题,那么明朝时期中外关系的主题是什么呢?

多媒体显示;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具体情况。

多媒体显示: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教师:明代的西洋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学生:明朝把文莱以西的南洋群岛和印度洋广大地区叫做西洋。以东叫做东洋。

教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呢?

学生:明朝初年,社会稳定,国力强盛,为了促进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读地图,找出郑和下西洋路线中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

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

学生:读图,讨论,归纳:

大洲:亚洲、非洲

地区;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

大洋和海湾:印度洋、波斯湾、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红海

最远到达的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多媒体显示:

郑和下西洋

学生:当时进行还有世界航海的还有哥伦布、达伽马,他们的航行和郑和相比,怎样呢?教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

多媒体显示:

教师:由表格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光,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

教师:郑和途径很多国家和地区,当地的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

多媒体显示:

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猜想所到的是哪个国家,试着描述场景

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邮票2:东南亚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邮票3:阿拉伯进行商品交易

邮票4:非洲受到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赠送长颈鹿。

教师:在阿拉伯他们交换什么物品?

学生:用中国的丝绸、瓷器换回了骆驼

教师: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受到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使臣甚至国王搭乘他们的船只来中国访问。与此同时郑和下西还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南洋的开

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师:郑和下西洋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中国与亚洲与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教师: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跋涉在波涛浩渺的大海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的七下西洋,远播着大明王朝的国威和友好的讯息。郑和的船队为什么能成功的实现远航呢?你能说出原因吗?

学生:讨论,归纳。

学生: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

学生:造船水平的高超。

学生:船队还配备了航海图、指南针以及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

学生:积累了很多天文、历史地理知识。

学生: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学生;优秀的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他们之间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

学生: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多信奉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些都便于郑和同他们之间的交流。

教师:郑和下西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1)只有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

(2)只有科技发达,有杰出的人才,有富有团结合作精神的团队,才能所向披靡。

(3)要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

(4)要不断吸纳各国先进的文化,国家富强了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师:明朝前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属于中外友好交往,是不是明朝的对外关系都是这样呢?

多媒体显示:

戚继光抗倭

教师:倭寇指的是哪些人?

学生:明朝初年,有组织的骚扰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教师: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造成哪些严重的危害呢?

多媒体显示:

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椁(挖坟盗棺)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

教师:戚继光是如何抗击倭寇,把他们赶出东南沿海的?

学生:看书、讨论,归纳。

1.精心训练了戚家军,他们纪律严明,骁勇善战,很快成为抵抗倭寇的劲旅。

2.创造了适应江南水乡的机动灵活的新阵法:鸳鸯阵。

3.15612年,戚家军以寡敌众,在台州九战九捷打败敌人,平息了浙江境内的倭寇。

4.随后,又与俞大猷配合,消灭了福建和广东的倭寇。

5.几年后,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平倭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教师: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师: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

学生:(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学生:(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学生:(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学生:(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教师: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

学生:岳家军。

教师:戚家军和岳家军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呢?

戚家军和岳家军的异同

教师: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也是民族英雄吗?

多媒体显示:

民族英雄:只有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能称其为民族英雄。

学生:讨论,归纳。

学生:戚继光抗击的倭寇斗争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他是民族英雄。

岳飞抗金军,金朝的建立者是今天的满族;

文天祥抗元,元朝的建立者是今天的蒙古族。

二者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部的纷争。所以,他们都不是民族英雄。

教师:从这些诗句中你能学到戚继光哪些优秀的品质?

多媒体显示: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插入戚继光的图像。)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教师:刚才共同了解了明代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入侵的史实,此时还有一处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

多媒体显示:

葡萄牙侵占澳门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澳门》

这首歌所表现的是我国澳门被西方哪个国家强占的?

学生:葡萄牙。

教师:早在16世纪,西欧国家相继开始殖民扩张。最早将魔爪伸到东方的就是葡萄牙。

但是我们说这一时期“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

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

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明确:

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教师:历经445个寒暑,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祖国。澳门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确实太久了。

教师:通过澳门被抢占和澳门回归,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呢?

学生:澳门被抢占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澳门的回归说明了当今的中国国力正日益走向强盛。

教师:小结:

本课从两方面讲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情况,一方面是中国人大量的走出去:庞大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另一方面是外国人大量涌进来:倭寇、西方殖民者。主动走出去的‘友好交往’与来者不善的‘冲突’成为了明朝前、中、后期对外交往上的明显的区别。明朝这种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明显落后了。

板书设计: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

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

明朝后期葡萄牙侵占澳门冲突侵略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第1篇: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题目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材的地位 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拗成两段: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需要学生们记忆的地方增加了添加效果,使同学们能清楚的

了解、掌握本节课需要记忆的地方; 2、在了解郑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郑和在航海途中会遇到的危险?同学们能对郑和下西洋及郑和本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4、能对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作出公正的评价,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5、能过教学,同学们能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让祖国强大;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 2、不能正确地给戚继光本人一个公正的评价,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努力实践方面还有欠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基于课标与学情,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练习题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16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基础巩固】 1.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炫耀国力的强大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 C. 发展海外贸易 D.为了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经回忆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答案:B 点拨: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而不是“地中海沿岸”。 3. 福建省的漳湾“戚公祠”、福安的“戚公饼”,由来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收复台湾 B抗击沙俄入侵 C抗击倭寇 D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答案:C 4.戚家军先后在哪些地区给倭寇以沉重打击() ①江苏②浙江③福建④广东①②③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5.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统治时间是 A.1553年至1977年 B.1953年至1999年 C.1953年至1949年 D.1953年至2000年 答案:B 【能力升级】 6.下列人物中都饱经海上风险的是() ①张骞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点拨:鉴真渡东海到日本弘扬佛法,郑和七次下西洋,都经历了海上风浪。张骞和玄奘都走的是陆路7.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鉴真 答案:A 点拨:解题途径有二:一是了解郑和生平知识,知道郑和小名三宝,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二是通过分析题干,结合选项进行判断,选项中的四位历史人物主要史实中,与“东南亚”国家相关的只有郑和最密切。 8.“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歌谣中的“戚 爷” A.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统一了女真各部 答案:A 点拨:由题干中的“倭倭”、“戚爷”可知是所说的人物是戚继光,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 9.某电视剧组在拍摄电视连续剧《戚继光》时,为戚继光布置书房场景,其道具及片段可能有() ①书案上摆放着司马迁的《史记》②戚继光一面踱步,一面吟诵着岳飞的《满江红》 ③戚继光伏案翻阅着《海国图志》④墙壁上挂有《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的条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点拨: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将领,而《海国图志》出现在清朝末年,故(3)错误。答案为D。 10.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 A.沙俄侵略者B.英国殖民者C.日本倭寇D.荷兰殖民者 答案:C 点拨: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时间范围是明朝中期,这是审题的关键。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结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失。这里的倭寇是指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22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导入: 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各地的三宝庙图片 一分钟新闻片段《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纪念郑和下西洋609周年活动》 (指出主持人的错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的1000年来全球贡献最大的100位人物中,中国有6人入选,郑和名列6人之首。 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解释明朝时“西洋”的范围: “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明史·外国传》指出图中所示东南亚主要华侨聚居区。 1、背景: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条件 A.说一说: 阅读第93页材料,听老师讲郑和的生平并补充以下资料: 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郑和家谱》),“博辩机敏(《明史·郑和传》),“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故马公墓志铭》,“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与门弟子两种身份。 说一说: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郑和的个人才能和品质。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率领两万七千多人的船队,乘坐二百多艘海船,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衣虽驰,涉彼狂澜,若履通

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16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名师说课】 教材分析 明朝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方法 1. 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 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3. 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 素。 学习方法 1. 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要善于把相似的历史人物事迹和贡献做归纳比较,加深印象。 3. 根据分析戚继光抗倭取 4. 借助歌谣加深记忆。 郑和七次下西洋, 发展外贸扩影响。 戚继光和俞大猷, 抗击倭寇东南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 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可通过多媒体、图表的形式,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案例一】 【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动画片《郑和下西洋》片头曲 我们刚才欣赏的动画片是? 学生:郑和下西洋。 教师: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的一件重要的大事,它反映了明朝时期中外关系的一个主

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导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 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郑和,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知预习 1、为了加强同的联系,从年到年,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元末明初,“”侵略骚扰我国。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将领,到沿海抗倭,他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台州战役,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从16世纪开始,一些相继来到我国的沿海地区,进行活动。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2、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 3、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 4、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 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概况. 2.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旧知识巩固(3分钟): 明朝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三、学生自学,完成学习任务(30分钟) (一)独学(10分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提出不懂得地方,写在导学案上;根据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记忆,然后闭书完成预习部分。) ★郑和下西洋(重点):(阅读P93-95)(P94动脑筋) 1.条件:①明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③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④郑和个人的知识和才能。 2.目的:为了(笔记.记忆),派遣下西洋。 3.时间:──年,郑和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5.意义:①郑和的远航,促进了(笔记.记忆),加强了(笔记.记忆).(P95) ②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戚继光抗倭(重点):(阅读P96)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 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平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一位杰出的英雄.其_____________精神永载史册。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课本97页) 1.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________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对学(20分钟): 1.组内交流检查(5分钟): (1)组长组织交流检查是否勾画正确,并且进行更正。(2)组长组织讨论组员不懂得地方。 (3)组长再根据讨论的结果归纳出小组内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引领(5分钟):组织学生解决反馈的问题和帮助学生分类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记忆并检查(10分钟):识记基础知识,小组内抽背;小组间互查基础知识记忆的情况,由组长轮流抽别组的两个同学各4个问,老师统计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来评小组分。 (三)我不懂得有: 四、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10分钟): 1.歌曲《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qiǎng)褓(bǎo)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问题:(1)“妈港”指哪里?为什么这么称呼?(2)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时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澳门又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为什么现在祖国母亲仍在流血?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请回答:(1) 这是谁说的? (2)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五、检测反馈(2分钟) 1.下列杰出历史人物中,属于明代民族英雄的是()A岳飞B文天祥C郭守敬D 戚继光 2.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根本原因是()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对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16课对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知识梳理 1、郑和下西洋 背景及目的: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过程:1405—1433年,郑和的舰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意义和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过程和影响:戚继光组建出“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后又赴福建、广东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及意义,它与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即郑和下西洋是以和平为目的的,为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带有侵略和掠夺的性质。(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3)葡萄牙殖民者于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是我国发达的造船业、科技(主要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国家的强盛。另外,明成祖开拓疆域,积极外交的国策和郑和个人的勇敢也是主要原因。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应该知道,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倭寇为患,这一变化的过程,是我国海上力量衰弱的表现,并由此可以引申到我国海防、边防、军事力量的衰弱,国家经济的衰退,王朝进取精神和开拓气象的委靡。这种衰退并不是几个爱国将领能够改变的,这样,我们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萌发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使自己今天的学习行为有厚重的历史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江永县允山中学周亚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 2、掌握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4、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 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郑和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 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2005年7月11日,我国涉海行业在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高潮中,纷纷举行了庆祝我国首届“航海日”的活动。在我国设立“航海节”或“航海日”,一直是我国有关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世纪性纪念活动中,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 材料二: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由郑和统帅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和平之旅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堪称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六百年过去了。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以思议的航行?郑和是谁?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历史迷宫,才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 打出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认识郑和: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家庭的原因使 的郑和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后入宫当太监在燕王府当差。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他率领大型船队七下西洋,加强了明朝同周边各国的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教师提问:西洋指的是今天的那些地方?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学生阅读后回答: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为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路线:教师边用多媒体投影片演示郑和西洋下的路线,对照地图让学生边描边看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古今地名变化。

学案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 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 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 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派遣。 3、过程:(1)时间:从年到年前后,先后七次下西洋 (2)路线:郑和的舰队从出发,到过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意义:加强了我国和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2、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3、过程:戚继光组建出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浙江九战九捷。后又赴,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4、意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从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儿歌记忆 我国航海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亚非经济大交流,友好关系长又长。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浙江。 三、知识拓展 动脑筋:1.郑和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答: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这些都是郑和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的科学技术条件。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有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也是他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例如,各船的船长、舵手及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他们俩都没有说出来,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郑和的船队要远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和优质的远航船只,如果没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办不到的。 2.戚继光继承父职后......值得学习? 答:“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练一练:C 活动与探究:2.材料分析与比较:阅读右边材料......说明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两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及结果都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谋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这就是一个明证,伴随着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活动而来的,是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如材料中所说,他们窃居屯门岛,在哪里建筑堡垒,大造火铳,杀人抢船,掠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教学目标: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盛况(邮票),比较中外远洋航行的不同作用。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爱国主义: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时明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导入过渡:这就为当时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出现了杰出的航海家郑和。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郑和下西洋 学生阅读84-87页“导入框”以及本目课文、插图、地图、资料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这里说的“西洋”指哪些地方?(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同桌学生合作,一个翻到新学案63页,另一个翻到课本85页,对照回答: 2、郑和下西洋从哪里出发?(刘家港) 3、他们沿途经过的国家或地区,今天各叫什么名称?(占城——越南;爪哇等——印度尼西亚;满剌加——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榜葛拉——孟加拉印度;古里——印度;天方——沙特阿拉伯;木骨都束) 4、完成88页“练一练”: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学生观察彩图23《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结合课本86页插图和资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在航海事业的发展史上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戚继光抗倭 指导学生阅读87页本目课文、画像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倭寇指哪些人?(元末明初,骚扰我国沿海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以及中国人当中的奸商等) 2、戚家军和岳家军有哪些共同点?(都经过严格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3、戚家军和岳家军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时代、领导人、对手等) 4、87页“动脑筋”:戚继光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刻苦好学,深明大义,把志向定位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并非追求个人功名和私利。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时,他能挺身而出,战功卓著,千古称颂。)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阅读88页本目课文、89页“活动与探究2·材料分析与比较”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注,然后回答: 1、“番彝佛郎机”指哪个国家?(葡萄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主备:李江华审核:胡涛审核领导:时间:2012/5/18 学习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次数 海船规模 船数 人数 到达范围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________的强盛;(2)__________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___________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________。 2、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葡萄牙撷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______年,________撷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二)合作探究: 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三)系统总结: 1、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项英雄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国耻:__________________

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入新课 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 (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 (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 2、教师点拨、导入: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四、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1.记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等基本历史知识,掌握明朝对外关 系的概况。 2.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学会综合评价人物的方法。 3.通过学习郑和远航的盛况,感受当时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世界领地位 【预习检测】(自我检查,心中有数) 1.试着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影响。 2.明朝有哪些殖民者侵略过我国?说一说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史实。 【新知探索】依据提纲,读课本,找答案,填空题把答案写在提纲上,问答题答案在课本上标出。不会的地方同桌或小组内相互交流。尽快记住横线上的基础知识。 一、郑和下西洋(读教材第一目大小字和第93页“导入框”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并尽量记住。注意94页的图哟。本课学习重点。15分钟。) 1.目的:。 2.时间:在位时(年---- 年) 3.盛况:(试着从时间、次数、海船规模、船数、人数、到达范围、最远到达的地区等方面制一幅表格,使内容归类总结。) 4.最远到达的地方:。 动动手:试着从94页图上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合作探究一:第94页“动脑筋”: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哪些?(自己找出答案,同桌对照一下,看谁找的全。) 5.双方交换的物品:与。 6.历史意义: (1); (2)。 二、戚继光抗倭(阅读第二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注意图片。10分钟) 1.简答题:倭寇是怎样形成的?给我国的东南沿海造成了怎样的损害? ①形成: ②损害:

2.明政府的对策是:。 3.戚继光抗倭: (1)史实: ①组建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 ②开赴抗倭,荡平的倭寇。 ③协同明军剿灭、的倭寇。 (2)结果:。 (3)评价:; 合作探究二:“戚家军”与以前学过的“岳家军”有何异同点? 合作探究三:“戚家军”能荡平倭寇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四:课本96页“动脑筋”。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第三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5分钟) 1.时间:。想一想,年月日澳门回归祖国。 2.占有形式: (你也试着来整理,帮你学的更快!) 、目的:明成祖时,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概况:1405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②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一带走私、劫掠,被称之为“倭寇”。 。 ③抗倭业绩:“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又率部前 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了。 【预习作业】(我预习,我主动,我高效) 1.试着说一说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中的五件大事。 2.试着用“明朝加强君权措施”的学习方法,学习清朝初年“君主集权的强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出示东南亚国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遗迹,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合作探究】 1、那时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2、戚家军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明朝前期明朝中后期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主动友好被动侵略 中外友好交往冲突与战争 【巩固练习】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 D、1533年,1997年 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 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5、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6、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 7、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内容分析: ㈠教学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 说出X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X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分析X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的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相关地图,演示X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参观与X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收集相关资料,写一部历史游记,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X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它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 ㈡教材内容精析: 通过本课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中外的交往和中外的冲突。中外交往主要指X和下西洋,这是我国古代大规模海上大规模对外交往的开始,虽然他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对外贸易,也没有开辟中西交往的新航路,但是他增进了中国通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中外冲突主要指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戚继光抗倭是中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事例,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西方国家侵略我国的开始,是西方殖某某义的雏形。 ㈢重点难点剖析: 重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X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知识点汇总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 洋。 2、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 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 关系。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先后7次 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西大航海联系比较 人物郑和哥伦布达?伽马 地点下“西洋” 到达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120吨100吨50吨 思考:请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家庭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自然经济带有封闭性,其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商品经济带有开放型,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从这个角度看,两人的航海之旅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前者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流,而后者不仅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必考知识点 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2、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方法 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2.精讲精练要体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1、阅读、分析、整合,设计问题。 2、小组合作,整合问题,借助多种史料,交流合作。 3、指导学生学会读图,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四、具体内容 (一)温故互查 1、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3、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二)设问导读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从________年到______年。 4、出发地: ____________到达地区: ___________。 5、郑和下西洋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郑和下西洋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 3、戚继光精心训练的新军、,很快成为抵抗倭寇的劲旅,被称为“ ”。 4、戚继光抗倭:在 __________ 九战九捷,荡平了_________倭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