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案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案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

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

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

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派遣。

3、过程:(1)时间:从年到年前后,先后七次下西洋

(2)路线:郑和的舰队从出发,到过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意义:加强了我国和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2、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3、过程:戚继光组建出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浙江九战九捷。后又赴,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4、意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从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儿歌记忆

我国航海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亚非经济大交流,友好关系长又长。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浙江。

三、知识拓展

动脑筋:1.郑和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答: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这些都是郑和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的科学技术条件。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有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也是他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例如,各船的船长、舵手及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他们俩都没有说出来,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郑和的船队要远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和优质的远航船只,如果没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办不到的。

2.戚继光继承父职后......值得学习?

答:“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练一练:C

活动与探究:2.材料分析与比较:阅读右边材料......说明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两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及结果都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谋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这就是一个明证,伴随着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活动而来的,是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如材料中所说,他们窃居屯门岛,在哪里建筑堡垒,大造火铳,杀人抢船,掠卖

良民,甚至连婴儿都不肯放过,犯下了野蛮残暴的罪行。因此,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当地人们的痛恨和反抗。这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巩固提高

1.明朝的“西洋”是指现在的()

A.文莱以东的菲律宾、日本等地 B.欧洲各国

C.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D.大西洋沿岸地区

2.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原因是()

A.明成祖即位

B.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C.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荡平

D.与北方蒙古的交往比较友好

3.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给皇帝购买外国的贵重物品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

C.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

4.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5. 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古里和锡兰

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D.占城

6.下列关于明朝抗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倭寇是指日本武士②明朝中期我国沿海地区倭患严重③倭寇只在海上骚扰过往商船④戚继光曾率戚家军取得台州大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最早在我国取得居住权的殖民国家是()

A.英国B.荷兰C.美国D.葡萄牙

8.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的方面是()

A.抗击金军

B.肃清倭寇

C.抵抗蒙古

D.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9.“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出自”()的诗词

A.戚继光

B.岳飞

C.文天祥

D.郑和

10.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广东居住权的是()

A.荷兰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

D.葡萄牙殖民者

11.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

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

12.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

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

13.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下列人物的航海活动中较早使用指南针的是

A、三国时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去夷州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五、反思

参考答案:

CBCBA CDDAD CDC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第1页(共2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 1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方法】自主交流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朝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郑和下西洋。西洋指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年,郑和率领________多人,乘坐__________,从________出发,第一次下西洋 。到_______年,郑和先后______次下西洋。到过亚非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___世纪。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 2、戚继光抗倭:在 __________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_________倭寇。后来又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其_______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__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___________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__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课内学习 活动一、、试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自主学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试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郑和有什么品质使其成为航海家?(自主学习) 活动四、动手绘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自主学习) 活动五、戚继光抗倭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戚继光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小组内合作讨论) 活动六、葡萄牙什么时间攫取澳门居住权?澳门什么时间回归祖国?(自主学习) 活动七、拓展延伸(分组讨论展示) 1、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的壮举?结合当今的中国的发展什么启示? 2、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为什么不能称民族英雄?什么人才能称民族英雄? 3、落后就要挨打,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情况? 活动八、课堂检测(个人展示)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1405年 B.1421年 C.1433年 D.1565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22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导入: 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各地的三宝庙图片 一分钟新闻片段《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纪念郑和下西洋609周年活动》 (指出主持人的错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的1000年来全球贡献最大的100位人物中,中国有6人入选,郑和名列6人之首。 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解释明朝时“西洋”的范围: “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明史·外国传》指出图中所示东南亚主要华侨聚居区。 1、背景: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条件 A.说一说: 阅读第93页材料,听老师讲郑和的生平并补充以下资料: 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郑和家谱》),“博辩机敏(《明史·郑和传》),“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故马公墓志铭》,“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与门弟子两种身份。 说一说: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郑和的个人才能和品质。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率领两万七千多人的船队,乘坐二百多艘海船,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衣虽驰,涉彼狂澜,若履通

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16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名师说课】 教材分析 明朝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方法 1. 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 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3. 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 素。 学习方法 1. 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要善于把相似的历史人物事迹和贡献做归纳比较,加深印象。 3. 根据分析戚继光抗倭取 4. 借助歌谣加深记忆。 郑和七次下西洋, 发展外贸扩影响。 戚继光和俞大猷, 抗击倭寇东南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 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可通过多媒体、图表的形式,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案例一】 【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动画片《郑和下西洋》片头曲 我们刚才欣赏的动画片是? 学生:郑和下西洋。 教师: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的一件重要的大事,它反映了明朝时期中外关系的一个主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1)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学科:历史 2,课时:1 3、教学准备:上网在百度里搜索有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②知道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归纳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他的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认识郑和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 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2、课前导学 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物产、风土人情等情况。 3、教学渗透点 学习《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了解古今地名的变化,提高识读地图的能力。 活动,重走郑和之路。 五、教学过程

学优练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教案1 新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利用鉴真和玄奘图)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那么,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二、出示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展示 三、自学指导 利用课件展示 四、自主互助 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五、教学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先后七次 3)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3、自主探究 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 (二)戚继光抗倭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并结合《抗倭形势图》讲述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并进行知识的归纳和讲解:民族英雄——戚继光

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导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 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郑和,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知预习 1、为了加强同的联系,从年到年,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元末明初,“”侵略骚扰我国。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将领,到沿海抗倭,他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台州战役,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从16世纪开始,一些相继来到我国的沿海地区,进行活动。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2、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 3、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 4、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 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概况. 2.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旧知识巩固(3分钟): 明朝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三、学生自学,完成学习任务(30分钟) (一)独学(10分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提出不懂得地方,写在导学案上;根据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记忆,然后闭书完成预习部分。) ★郑和下西洋(重点):(阅读P93-95)(P94动脑筋) 1.条件:①明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③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④郑和个人的知识和才能。 2.目的:为了(笔记.记忆),派遣下西洋。 3.时间:──年,郑和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5.意义:①郑和的远航,促进了(笔记.记忆),加强了(笔记.记忆).(P95) ②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戚继光抗倭(重点):(阅读P96)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 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平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一位杰出的英雄.其_____________精神永载史册。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课本97页) 1.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________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对学(20分钟): 1.组内交流检查(5分钟): (1)组长组织交流检查是否勾画正确,并且进行更正。(2)组长组织讨论组员不懂得地方。 (3)组长再根据讨论的结果归纳出小组内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引领(5分钟):组织学生解决反馈的问题和帮助学生分类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记忆并检查(10分钟):识记基础知识,小组内抽背;小组间互查基础知识记忆的情况,由组长轮流抽别组的两个同学各4个问,老师统计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来评小组分。 (三)我不懂得有: 四、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10分钟): 1.歌曲《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qiǎng)褓(bǎo)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问题:(1)“妈港”指哪里?为什么这么称呼?(2)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时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澳门又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为什么现在祖国母亲仍在流血?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请回答:(1) 这是谁说的? (2)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五、检测反馈(2分钟) 1.下列杰出历史人物中,属于明代民族英雄的是()A岳飞B文天祥C郭守敬D 戚继光 2.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根本原因是()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学案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 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 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 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派遣。 3、过程:(1)时间:从年到年前后,先后七次下西洋 (2)路线:郑和的舰队从出发,到过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意义:加强了我国和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2、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3、过程:戚继光组建出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浙江九战九捷。后又赴,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4、意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从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儿歌记忆 我国航海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亚非经济大交流,友好关系长又长。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浙江。 三、知识拓展 动脑筋:1.郑和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答: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这些都是郑和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的科学技术条件。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有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也是他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例如,各船的船长、舵手及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他们俩都没有说出来,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郑和的船队要远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和优质的远航船只,如果没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办不到的。 2.戚继光继承父职后......值得学习? 答:“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练一练:C 活动与探究:2.材料分析与比较:阅读右边材料......说明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两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及结果都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谋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这就是一个明证,伴随着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活动而来的,是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如材料中所说,他们窃居屯门岛,在哪里建筑堡垒,大造火铳,杀人抢船,掠卖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 一、课标要求: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二、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 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地图、图片、音像等直观的史料, 通过识图、对比讨论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 感。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和影响 2、难点:郑和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 四、学法指导 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五、学习过程 (一)观看视频《郑和下西洋》并注意其中涉及的信息(人物、时间、事件的过程、及其影响)。 (二)小组展示交流 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盛况:时间______到_______,次数____,人数_________,到达 范围:到过___________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 3、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_____________加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生成问题交流(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 (四)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郑和下西洋会遇到什么困难?远航能够完成具备了哪些条件? (展开想象,并结合所示材料及所学知识讨论回答) (五)释疑拓展 (1)解决各个小组提出而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2)拓展延伸 历史之谜:郑和其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与欧洲航海家的比较分析。 (六)达标反馈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3、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教学目标: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盛况(邮票),比较中外远洋航行的不同作用。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爱国主义: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时明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导入过渡:这就为当时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出现了杰出的航海家郑和。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郑和下西洋 学生阅读84-87页“导入框”以及本目课文、插图、地图、资料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这里说的“西洋”指哪些地方?(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同桌学生合作,一个翻到新学案63页,另一个翻到课本85页,对照回答: 2、郑和下西洋从哪里出发?(刘家港) 3、他们沿途经过的国家或地区,今天各叫什么名称?(占城——越南;爪哇等——印度尼西亚;满剌加——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榜葛拉——孟加拉印度;古里——印度;天方——沙特阿拉伯;木骨都束) 4、完成88页“练一练”: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学生观察彩图23《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结合课本86页插图和资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在航海事业的发展史上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戚继光抗倭 指导学生阅读87页本目课文、画像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倭寇指哪些人?(元末明初,骚扰我国沿海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以及中国人当中的奸商等) 2、戚家军和岳家军有哪些共同点?(都经过严格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3、戚家军和岳家军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时代、领导人、对手等) 4、87页“动脑筋”:戚继光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刻苦好学,深明大义,把志向定位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并非追求个人功名和私利。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时,他能挺身而出,战功卓著,千古称颂。)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阅读88页本目课文、89页“活动与探究2·材料分析与比较”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注,然后回答: 1、“番彝佛郎机”指哪个国家?(葡萄牙)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学习诊断】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 ②在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负责。③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兵,监管对臣民的、。由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机构。④在思想领域,实行。 2、明成祖继续加强君权的措施:①明成祖改为,于年迁都,以加 强。②继续执行政策。③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 3、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是的设置。 【学习过程】 一、普读求是 1.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派遣郑和下西洋。时间:年,地点:先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加强了。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日本海盗)侵挠东南沿海地区。组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抗倭军队——“”。九战九捷,先后荡平了、、的倭寇,被誉为英雄。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1553年,攫取在的居住权;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年月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思考与探究 “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4)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效果检测】《新课堂》单项选择填空 【知者加速】《新课堂》材料解析题 【自主建网】 【因人作业】掌握“普读求是”;掌握“思考与探究” 用心爱心专心 1

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入新课 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 (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 (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 2、教师点拨、导入: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四、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1.记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等基本历史知识,掌握明朝对外关 系的概况。 2.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学会综合评价人物的方法。 3.通过学习郑和远航的盛况,感受当时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世界领地位 【预习检测】(自我检查,心中有数) 1.试着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影响。 2.明朝有哪些殖民者侵略过我国?说一说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史实。 【新知探索】依据提纲,读课本,找答案,填空题把答案写在提纲上,问答题答案在课本上标出。不会的地方同桌或小组内相互交流。尽快记住横线上的基础知识。 一、郑和下西洋(读教材第一目大小字和第93页“导入框”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并尽量记住。注意94页的图哟。本课学习重点。15分钟。) 1.目的:。 2.时间:在位时(年---- 年) 3.盛况:(试着从时间、次数、海船规模、船数、人数、到达范围、最远到达的地区等方面制一幅表格,使内容归类总结。) 4.最远到达的地方:。 动动手:试着从94页图上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合作探究一:第94页“动脑筋”: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哪些?(自己找出答案,同桌对照一下,看谁找的全。) 5.双方交换的物品:与。 6.历史意义: (1); (2)。 二、戚继光抗倭(阅读第二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注意图片。10分钟) 1.简答题:倭寇是怎样形成的?给我国的东南沿海造成了怎样的损害? ①形成: ②损害:

2.明政府的对策是:。 3.戚继光抗倭: (1)史实: ①组建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 ②开赴抗倭,荡平的倭寇。 ③协同明军剿灭、的倭寇。 (2)结果:。 (3)评价:; 合作探究二:“戚家军”与以前学过的“岳家军”有何异同点? 合作探究三:“戚家军”能荡平倭寇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四:课本96页“动脑筋”。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第三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5分钟) 1.时间:。想一想,年月日澳门回归祖国。 2.占有形式: (你也试着来整理,帮你学的更快!) 、目的:明成祖时,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概况:1405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②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一带走私、劫掠,被称之为“倭寇”。 。 ③抗倭业绩:“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又率部前 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了。 【预习作业】(我预习,我主动,我高效) 1.试着说一说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中的五件大事。 2.试着用“明朝加强君权措施”的学习方法,学习清朝初年“君主集权的强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 (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培养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 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 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学习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知识梳理】 一、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答:①明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③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④郑和个人的知识和才能。 1、目的:为了,派遣下。 2、时间:──年,郑和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4、意义: (1)郑和的远航,促进了,加强了。 (2)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二、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 他们为“”。 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 平浙江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的英雄。 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学习自测】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应该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带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甘薯 B.瓷器 C.玉米 D.马铃薯 3、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上述国家 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 A.鉴真东渡日本 B.戚继光抗倭 C.华侨开发南洋 D.郑和下西洋的壮举4、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 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 A.荡平倭寇 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6、下列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 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7、从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到澳门回归祖国,经历了 A、444年 B、446年 C、440年 D、450年 8、观察下列图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出示东南亚国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遗迹,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合作探究】 1、那时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2、戚家军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明朝前期明朝中后期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主动友好被动侵略 中外友好交往冲突与战争 【巩固练习】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 D、1533年,1997年 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 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5、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6、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 7、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

第16课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15课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导课; 他历经坎坷,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中国人的海上的传奇,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学习15课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明朝贡使制度是一笔盈利的买卖还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亏本。因为朝贡的少,而我国回赐的多。明朝贡使制度的弊端是明朝的超额回赐和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不利于正常的贸易交往,是不可取的。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对外国贡品超值回赐? 实质上这是一种大国至上的心理反映。明朝统治者认为,我们是大国,对各小国要有一种体恤,怜悯之心,给他们以恩赐。因此明朝政府给朝贡回赐的多,其实为了显示自己是天朝上国。明朝贡使制度,它有利的一面是什么?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1、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93—94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 正是由于郑和的人生经历,对皇帝的忠诚以及他的勇敢和机智,赢得了明成祖的信赖,认为他是下西洋的最佳人选;而郑和的命运因此而彻底地改变。 2、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地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结合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3、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郑和背负着这样的重任,经过了充分准备,于1405年的开始踏了他下西洋的航行。让我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盛况。首先一起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最远到达哪里?) (2)郑和下西洋途经各地古今地名对照: 占城(现越南中南部)锡兰(现斯里兰卡)天方(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满剌加(现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 )古里(现印度科泽科德一带) 假如你是郑和的船员,你所乘的宝船会运载哪些货物?和这些国家如何展开贸易? 4、郑和船队在各国受到怎样的接待?请看一组纪念邮票,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

学优练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名师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分析能够下西洋的条件;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的主要事迹;分析抗倭成功的原因。 3.体会郑和、戚继光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增强爱国意识。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我国的时间,葡萄牙攫取了在的居住权,时间。我国在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回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材料四: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他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弟子的双重身份,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当差,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赐郑姓,“才负经纬,文通孔孟。”“有智略,知兵习战”,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2)思考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郑和有怎样的优势条件?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 依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 材料一:(倭寇)“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材料二: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4.在中国古代史上还学过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这支部队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5.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到明朝中后期倭寇作乱再到澳门被葡萄牙占据,这能说明什么?澳门回归中国又说明了什么? 三、归纳总结 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四、巩固检测 1.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一艘命名为“凤凰号”的帆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航行,他们最远可到达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2.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不同的是 A.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进行环球航行 C.进行殖民掠夺 D.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