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95506767.html,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

作者:张序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04期

〔摘要〕在资源配置中,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资

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带来的。市场失灵可以划分为功能性失灵和结果性失灵。根据市场失灵两种类型的不同机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引导性作用、弥补性作用和规制性作用,每类作用的发挥都需要相应的手段和路径。

〔关键词〕资源配置;市场失灵;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4-0021-05

〔作者简介〕张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要求“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一重大理论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但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各不相同的,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资源优效配置必需的。笔者认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这三个方面充分发挥“有形之手”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

二、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概念与综述

资源配置(Allocation of Resources)概念中的“资源”,指的是要素资源和利用要素资源生产的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要素资源,又称生产要素,是指能够创造产出的各种投入的集合,包括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劳动力)、技术、企业家精神等,他们是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选择的内生变量。

资源配置概念的产生源于要素资源的稀缺性(Short Supply)。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相对

于人对产品需求的无限性,生产产品的资源必定是有限的、稀缺的,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为了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欲望,必须对资源进行有效率的使用。所谓资源配置就是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各产业各行业、各地区各人群中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市场和政府在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

市场和政府在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它的产品和服务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卫生服务市场是一个自身发育不完全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供方主导、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十分有限、利益驱动法则失效等特点。同时,我国的卫生事业是实行一定福利性的公益性事业,卫生产品和服务中有一般消费品、准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等众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发挥作用是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的,不能解决卫生服务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也不能解决卫生服务的公平分配,等等。卫生市场的这些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卫生领域履行相应的职责和发挥重要的作用,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来对其进行调节,必然导致卫生服务市场的畸形发展。在目前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完善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有能力而且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规范卫生市场,从而促进卫生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政府在卫生领域的职责和作用如下: 一、宏观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律,运用经济、法律、行政、道德等多种方式对卫生领域进行调节,干预医疗服务中的市场失灵和缺陷,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和医疗行为,促进多样化和有效竞争。政府在卫生领域的宏观调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经济有序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卫生机构的业务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经济利益关系。政府利用合理定价、合理补偿和正确投资的 经济手段,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影响各个卫生机构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引导各卫生机构正确地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兼顾到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利益。政府通过这个经济调节职能来实现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二)健全卫生法律体系,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依法治理、依法办事,执行国家卫生法律,同时制订卫生法规来规范卫生服务的行为,从而使卫生服务市场规范化地运行。政府要健全卫生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来规范医疗市场的主体和客体,从而为医疗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社会公平。对于卫生服务领域来说,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卫生服务不能很好地体现公正与公平,它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确保人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的投资应该向贫困和弱势群体倾斜,以保护弱势人群,促进社会公平;卫生支出的投放应由城市和大医院转向农村和基层卫生组织,重点支持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加大地区间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并使得这些转移款项能够支援落后地区的基本卫生服务。(四)推动卫生领域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卫生事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政府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进行变革。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等,确保卫生事业健康稳健发展。 (五)支持发展医疗高新技术,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和稀缺人才培养,支持医学继续教育。医疗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发展高新医疗技术、扶持重点学科、培养精英人才又需要长期投入和巨额资金,单靠个人和单位的力量是难以进行的,政府应在这方面负起责任。通过政策鼓励各方面投资进行医疗技术研究和医疗人才培养,鼓励利用社会资本,汇聚各方资源,促进医疗高新技术发展。 二、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 在卫生领域存在着大量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单靠市场机制是无法提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后政府作用的优化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后政府作用的优化 2014-01-29 09:46 来源:光明日报 我国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突破性理论,经过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直到十八大,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市场作用的新定位将成为在经济体制中处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新指南。市场由基础性作用转为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确认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意味着我国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首先,在原来的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定义中,实际上存在两个层次的调节,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市场在这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而现在提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不再存在两个层次的调节,市场不再是在政府调节下发挥作用,而是自主地起决定性作用。其次,原来的基础性作用定义是通过国家调控市场来实现宏观和政府 目标,市场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而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时,政府所调控的不是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机制,而是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价格总水平、就业总水平和利率总水平。政府是在没有干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对其产生的宏观结果进行

调控。第三,在基础性作用的定义中,政府需要预先调控市场,并时时调控市场,而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时,宏观调控是在反映宏观经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超过上限或下限时才进行。这就给市场作用在宏观经济领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市场对资源配置转向起决定性作用的现实意义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由投入型转向效率型。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靠整个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来调节的。其基本含义是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突出的是市场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不仅表现为市场自主地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同时也表现为市场调节信号即市场价格也是自主地在市场上形成。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仍需要政府作用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不意味着政府的作用完全退出,而是要求政府在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充分并有效地发挥好作用。政府通过自身的改革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对市场作用及其机制充分放开。其中包括,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政府审批;资本、土地、劳动力、技

组织中权力及授权的资源配置理论(一)

组织中权力及授权的资源配置理论(一) 摘要:文章在对组织中权力的普遍性和平等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权力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论述了组织中权力及授权的资源配置理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权力是资源垄断性配置的结果,授权是资源配置的过程,授权不仅不会削弱领导者的权力,反而会扩大他的权力,授权是实现大权在握的唯一有效途径。 关键词:组织中权力;授权;资源配置 一、引言 研究证明,授权对于下属的努力水平是具有激励作用的(Aghion&Tirole,1997;Bakeretal,1999;蒲勇健和赵国强,2005)。但是,在管理实践中真正敢于充分授权的领导并不多见。领导者不愿意授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授权会削弱自己的权力,这种对失去权力的畏惧使得许多领导者宁愿以牺牲公司的效率为代价来保住自己的权力。 人们对权力的畏惧心理源于对权力的本质缺乏认识。传统的观点认为,权力(authority)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某事的资格或能力。权力源于组织赋予个人的契约性的决策权,一个有权力的管理者,通过改变他人的活动使之偏离他们的直接目标而转向实现他(或她)本人的目标时,就是在运用他(或她)的权力。 但是,这种定义只是针对于权力的表现形式、对权力的运用效果进行描述,并没有回答“权力是什么”,没有能够揭示权力的本质特征,特别是没有解决权力的普遍性和平等性问题,不能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权力。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理论,未能有效地解决授权、权力的运用以及关于激励的系列问题,不能充分发挥组织中权力应有的作用。 本文将在对权力的普遍性和平等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权力的本质进行论述。 二、组织中权力的普遍性与平等性 1.权力的普遍性。权力是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适当的权力,尽管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组织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职责,而责任与权力是相对应的,责任的有效实现必须通过一定权力的运用和行使,没有明确的授权相当于没有具体的责任要求。 虽然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权力结构,而且,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组织对于权力的观点和态度也各有差异,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权力的有效分配和运用都是决定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权力不仅能够决定一个组织将如何运作,还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蒲勇健、赵国强,2005)。 任何有效的激励机制都应该是权责利的统一。权责利实际上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授权、考核与激励。其中授权无疑是最基本的,因为只有权力明确了才能界定责任,也才能使得业绩的考核具有可行性,进而才能实施激励。所以,充分而有效的授权是确保激励机制有效的前提。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把工作分派给适当的人去负责和完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所在。 可是,在实践中却常常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权力似乎很少是掌握在最恰当的人手里。要么是授权不充分,要么是权力被授予了不恰当的对象。这一方面导致了权力被滥用,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领导者将几乎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小心翼翼,不敢放权,以至于权力得不到正常的行使。这既违背了组织中权力的普遍性原则,也破坏了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不利于加强和保持公司的竞争优势。 2.权力的平等性。既然组织中的权力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可是,为什么在组织中我们常常认为很多人是没有权力的呢?或者说好像权力只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呢? 这是因为,我们还忽略了权力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权力的平等性。权力的平等性指的是对待权力的态度。就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样,对于公司的发展来说,所有的权力应该是平等

第03章 政府及其职能 习题

第三章政府及其职能 一、填空题 1、由资源配置机制决定的经济模式有:、、。 2、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介入,由此决定了财政主要应发挥三种职能,这就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公平,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和。 4、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有、、。 5、衡量收入差异的指标是。 6、收入分配包括两个层次,即和。 7、财政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在于。 二、单项选择题 ()1、基尼系数在时为收入分配的最佳状态。 A. 0.2 B. 0.3 C. 0.3~0.4 D. 0.4 ()2、经济学家用来说明收入状况的图形是 A.洛沦兹曲线 B.拉弗曲线 C.生产可能性曲线 D.无差异曲线 ( )3、以下哪项不属于斯密所认为的政府该干的事情? A.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 B.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C.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 D.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4、经济稳定的关键在于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D.国际收支平衡 三、多项选择题 ()1、与私人组织不同,政府具有以下特征 A.拥有政治权力 B.具有经济人特征 C.合法性取决于公共选择过程 D.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E.有义务满足公共需求 ()2.政府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项? A、政治制度失灵 B、权力滥用 C、消费者偏好不合理 D、效率低下 E、寻租 ()3、以下哪些与机械论的观点相一致。 A.集体利益不取决于个人利益 B.消费者的偏好未必是合理的 C.个人要求和愿望是价值判断的唯一源泉 D.只有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离开了个人就没有集体 E.政府只是众多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创立的社会工具 ()4、政府失败的原因有 A.有限的信息 B.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的有限性 C.对官僚主义控制的有限性 D.政府行为的越界 E.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5、政府配置资源的手段主要有 A.预算 B.环境性制度 C.制约性制度 D.补贴制度 E.引导性制度 四、判断题

创新政府资源配置

一、政府配置的资源 计划经济时代,从财政的角度出发,政府可配置的资源是资金,资金有上级的补助资金和政府的各种来源的资金,税收收入划归地方部分就包含于政府各种来源资金中。 二、政府配置资源方式 一是通过政府投资、税收、补贴,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从国家角度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平衡。 三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四是在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五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或者说进行绩效评价,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工程的高质量。甚至作为财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税收,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总之政府配置资源方式归结到一点就是协同创新,协同就是把各种资源有效的配制起来。 三、政府配置资源存在的问题 政府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合作共赢,如果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没有平衡好利益,最终也无法成功。因此,要把资源配置建在市场配制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益各方面的共同需求,共性需求,包括还有一些个性的问题。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完全、自然垄断等因素,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分配公平等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弥补性作用,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可持续发展来纠正市场失灵。比如,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也是管理者,应该承担必要的责任,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同时,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应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适当分离,在生产环节善于运用市场力量,引入竞争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能够提高效率,但也容易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在保持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基础上,通过再分配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保障。 自发的市场机制有时会损害公平和公共利益。政府必须为市场提供规则、营造环境,实施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这些必要的规制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规制性作用,就是通过制定规则对市场进行管理和制约,其内容主要包括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利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反对市场封锁和不正当竞争,规范中介组织发展,保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企业破产制度等。

对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战略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对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战略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企业战略管理产生较晚,在4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兴起、热潮、回落、重振、创新的发展时期。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时间顺序来看,大致划分为:古典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环境适应论)、竞争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和新战略管理理论。从侧重方向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如同一个钟摆:从内部到外部到内部。从最新的研究趋势上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也许最终会走向为未来而竞争、兼顾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动态化。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波特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提出了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模式。波特提出了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过程:首先,分析行业区域的各种竞争力量,基本分析工具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区域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或者集中一点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 与传统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有一定的进步,但产业边界的模糊性以及产业结构稳定性差的局限,使得竞争战略理论仍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考虑,停留在对可流动竞争资源的分析上,而对差异资源未能深入分析。因此,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落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重点开始转向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剖析,形成了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二、资源基础理论(RBV)的内涵 资源基础理论是由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t)提出,后来一些学者(如蒂斯、皮萨诺、舍恩、潘迪安、彼得夫等)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资源基础理论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的战略。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企业资源的差异引起的,因果关系是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 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①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理论有三大基本假设:第一,每个组织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是利润的源泉;第二,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开发了独特的能力,同样,在特定的行业竞争中的所有企业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第三,资源不能在公司间自由流动。资源的差异、企业利用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此基础上,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资源可分为三类:物力、人力和组织。单项资源是无法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只有当机器、设备和企业运行的其他因素能有效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成为战略的相关资源。并非企业的所有资源和能力都有潜力或可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当资源和能力是珍贵的、稀有的、不完全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时,资源和能力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战略竞争力和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的基础。 ②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社会资源配置

试论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 摘要 社会资源配置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选择问题。社会资源配置主体以及配置方式,对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有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的公益组织,三者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结构关系,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这也导致公共管理的社会定位从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向政府管理与非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和公共管理领域中新型的分工、互补、整合结构的形成。 关键词:社会资源政府公共管理 一.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类主体 社会资源,从广义上说,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从不同角度,社会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在当代社会,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价值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都不是无偿的,必须计算其成本费用,在具体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无论是否按照等价有偿的原则使用社会资源,但都是有价的,最终可以计算其货币价值;二是主体性,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受一定的主体所支配的,由此产生产权归属关系,这就需要界定产权,明确主体,而且,不同的主体,基于其自身的特

殊利益需求,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的目的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三是有限性,任何社会资源相对于需求来说,都是有限的,不当的利用方式,还会加剧它的消耗甚至浪费。因此,基于以上分析,选择合适的资源配置方式,使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最佳效果,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可以假定,在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和时期内,社会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都是相对恒定的,那么,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就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效果。评价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标准,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来看,一是资源的充分发掘,消除了资源闲置现象;二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即资源向最有利于发挥作用的领域流动,实现了帕雷托最优,即它的流动一方面实现它自身价值最大化,同时对其流出的领域是一种存量调整,并未造成资源的流失,而对流入领域和地区是一种增量的投入;三是资源利用的有效转化,产生了效益;四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和产出效益的比值最大化。 现代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以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为己任的政府主体,以非赢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民间主体。市场主体具有强烈的谋取经济利益动机,在社会微观层面上有着旺盛的经济活力,按照商品价值规律自发地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使资源向利润率水平高的领域和行业流动。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市场主体的利益要求来配置资源,就会出现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的情况,比如宏观经济秩序的混乱和无序化状态,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机制缺损,资源的过量消耗和不合理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摘要: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动力能力理论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定位及竞争力的培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回顾与比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比较;企业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A.一、理论发展回顾 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因此,该理念指导企业很容易导致企业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 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1992年10月,中央政府在党的十四大上,正式上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到现在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几年,给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国家财富显著增多。这些成就表明市场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富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如果把市场创造的财富比作一块大蛋糕的话,那么怎样分“好”这块蛋糕便是市场自身所不能好好完成的目标,所以只有政府利用其经济职能加以管理调控才使市场资源得到最优分配,促进市场经济在我国更健康的发展。 市场经济虽然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盲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彩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3.滞后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海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尖的决定的。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的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如近年有些城市的鸡蛋、水果因积压变质而降价者屡见不鲜)。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引起市场混乱,贫富差距增大,两级分化严重;盲目性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滞后性导致生产过剩,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的市场,企业集中度较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做出市场价格决定,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充分反映商品价值和效用,完全体现市场供需情况。 市场主体的假设为经济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需求(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价格上升,刺激投资、生产,资源聚集,扩大就业,生产(生产者、产品)增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动小于供给变动,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资源抽逃,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资源聚集高利润产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优胜劣汰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政府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原因) 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包括; 2、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3、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4、的供给缺失; 5、分配上的; 6、信息不完全 由于市场失灵,会带给社会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市场的垄断和缺失,公共产品无人供给,社会分配不均衡,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最好功能,就是保持市场的充分、完全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政府行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引导性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2.弥补性作用。

财政职能

第二章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内在的、客观具有的经济功能。财政职能是由财政本质决定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一节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一)资源配置 所谓资源即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通常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等人力资源; 一个社会使用资源的方式称为资源配置。政府的财政活动会对一个社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财政对社会资源进行的直接配置和间接引导的功能。 市场失灵导致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配置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来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 二、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一)调节资源在部门和产业之间的配置 教育部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二)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东中西部,东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城市经济,新农村建设。世界工厂 (三)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配置 政府部门是指政府及其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还包括政府设立的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主要表现为财政资金及财政资金的积累。 三、执行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工具 (一)直接工具 直接工具是指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工具,主要有: 1.财政支出 政府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来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

之间的配置;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来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部门和产业之间的配置。 2.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政府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将从一个地区集中的资源转移到另一地区,从而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二)间接工具 1.税收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如税收减免等,来引导社会资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国民经济薄弱的部门和产业流动。 2.国债 政府可以通过国债融资规模的调整和国债资金的安排,来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 3.财政补贴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来引导社会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是第一位的,是主要的,财政资源配置是第二位的,是对市场的补充。同时财政的资源配置与市场资源配置一样,也必须注重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三节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一)收入分配职能 这里的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成果份额,即一国的国民总收入。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在这一总额中所占有或享有的份额状况 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基尼系数 (二)财政公平分配的必要性 1.人们收入能力的差别很容易导致分配不公 2、市场分配并不能照顾无收入能力者 3.经济机会不均等导致分配不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一)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

第二章资源配置 第一节资源的配置方式 任何社会可以用来生产的资源(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是有限的,而这些资源要用来满足的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多样的,于是产生了资源如何最优配置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 1、资源的含义 (1) 稀缺(scarcity):相对于人们的无限欲望,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源是有限的。 基本假设:①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 ②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体力/脑力);资本;企业家才能;信息;时间 (2)选择( Choice ) : 因为稀缺,人们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不得不在各种用途之间作出选择。这是稀缺的结果。--------- 个人、企业和社会都面临选择问题。 (3)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作出一种选择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机会的最高价值 (收益)。——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的真实代价。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就必须进行选择,在多种用途中间选择,这样就产生了资源配置问题--- 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愿望。这就引申出了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1)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应首先满足哪些人的欲望? 2、狭义的资源配置的含义 狭义的资源配置是指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主要是指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应用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事实上是通常所说的“效率”问题。 假设一个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 黄油和大炮,在既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如下表: ?经济必须做出选择

论述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论述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摘要:本文先对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对教育资源的配置、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资源配置和外交财政资源配置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了他们的重要性。最后对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职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财务;源配置;教育;外交 1 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分析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资源配置就是对国家的财政,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类物质要素要照一定的逻辑方法去分配,此分配并不去界定公平与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几乎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财政资源分配。由于以前国家生产力不发达所以对于财政的分配很不合理,人民的温饱和基本权益都得不到保障,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关于财政资源的分配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国防、教育、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等等。如何对这些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是我国财政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往年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对于经济和教育以及国防比较看重,当然它们在总财政支出中的占的权重也相当大。国家对于它们的分配比例是基于实际情况考虑的,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不断改变这种比例也会进行 动态调整。正是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对财政资源的合理的配置,使得我国经济稳固发展,受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2教育财务资源分配职能分析 国家管理机构教育极其重要的教育财务资源分配思想发生在二十

世纪末期。二十世纪末期的最后一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已经清楚的指出:“国家管理机构的教育款项应该大部分用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全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支出,下面的底层各级国家管理机构同时要保证养成本教育费用在其总支出的比例,由于国家对教育很看重,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并逐渐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国家管 理机构公开财务体系的财务教育款项的分配策略。令人欣慰的是有国际专家学者立马就指出:“大概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整个国家将会建立关于九年务教育事件的地方财务拨款、专项资助贫困生等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良好制度,这将会从根本上上解决国家管理部门对于教育经费投资不足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于财务资源分配,才能更好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国家管理机构对于教育资源的财政分配水平在一步步提高,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当今好多人才可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也许有时候有些事情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主要这么说是基于现实情况考虑的,对于有的人关于中国国家管理机构对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投入的多 一些呢,其次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在不同时期而言我们应该考虑的事情不同也就是说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同,试想如果战乱年代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保家卫国而不是其它一些 方面,是因为如果国家不存在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再谈论一些其它东西没有任何的意义。客观来说教育财务资源分配职能有很多,它涉及很多方面。所以对于其职能的分析也不能一一罗列大概选取上面的一些重要的来进行分析。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95506767.html,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 作者:张序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04期 〔摘要〕在资源配置中,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资 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带来的。市场失灵可以划分为功能性失灵和结果性失灵。根据市场失灵两种类型的不同机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引导性作用、弥补性作用和规制性作用,每类作用的发挥都需要相应的手段和路径。 〔关键词〕资源配置;市场失灵;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4-0021-05 〔作者简介〕张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要求“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一重大理论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但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各不相同的,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资源优效配置必需的。笔者认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这三个方面充分发挥“有形之手”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 二、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概念与综述 资源配置(Allocation of Resources)概念中的“资源”,指的是要素资源和利用要素资源生产的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要素资源,又称生产要素,是指能够创造产出的各种投入的集合,包括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劳动力)、技术、企业家精神等,他们是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选择的内生变量。 资源配置概念的产生源于要素资源的稀缺性(Short Supply)。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相对 于人对产品需求的无限性,生产产品的资源必定是有限的、稀缺的,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为了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欲望,必须对资源进行有效率的使用。所谓资源配置就是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各产业各行业、各地区各人群中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应急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行为

应急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行为 随着公共安全与自然灾害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应急管理成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对灾害应急能力支撑要素的应急资源配置在救援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急资源配置主要包含应急准备、预警阶段的静态配置和应急响应阶段的动态配置,根据应急管理阶段和情境因素分为两大类六个情境,政府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行为存在区别,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可对政府的行为效果进行概要评价。 标签:应急资源;配置;情境;应急管理;评价 一、引言 应急资源是灾害应急能力的支撑要素,主要由应急救援物资储备、防灾与应急工程、特种救援装备、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资源要素组成,同时还包括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为便于研究,本文将应急资源界定为“应急救援中需要的各种重要物资、应急处置设备和基本生活物资”。 灾害发生时,将应急资源高效地运抵事发地并进行有效的二次分配和利用是保证救灾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而言,资源配置有自然配置、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三种模式。应急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非经济性等特征决定了其救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过程部署合理、节点任务明确、对资源的配置与调度协调有序。资源在应急救援中是基础和保障,任何一个企业和社会团体都不可能完成对应急资源的静态与动态配置,需要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决定了应急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效果,进而决定了应急救援的有效性。 二、应急资源配置与政府行为 (一)应急资源配置阶段 应急资源配置要求资源在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均处于良好状态。政府行为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在应急资源配置过程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按照灾情的需要,用行政手段对资源的定位、流向、流速、使用进行调控,保障应急资源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合理的数量有效地进入救援需求地。 应急资源配置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应急准备阶段的静态配置,即根据特定区域的社会、地理特点,结合该区域的突发事件的频率、种类、强度,合理规划配送中心的选址,在中心储备合理的资源种类、数量。同时对后续资源的补充有一个期望,目标是实现应急资源覆盖的速率、比率和效率俱佳,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连续匹配。二是应急响应阶段的应急资源配置,体现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在政府主导下,应急体系能迅速发挥作用,并利用特定的运载工具、按照规划的运输方案将急需的资源有效地运抵受灾点,并能根据灾情现场变化,科学地实现二次配置。该过程是一个动态配置过程,需要政府在其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将生

我国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的中的作用

我国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的中的作用 摘要: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从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来看,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个社会风险问题。引发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 一、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乌尔里希·贝克是从学理的高度来探讨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并将之阐述清楚的第一学者。他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用“风险”一词来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用其来描述当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阶段,并进一步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在本书中,贝克指出:风险是一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可以看出,贝克着重突出了当代社会的风险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中人们所认识的自然灾害。 虽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它为我们全面把握当代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风险类型同时存在着,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已开始进入风险社会。在笔者看来,我国长期存在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险,这种社会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而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缺陷而引起的一种制度性的社会风险。 二、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的格局是非平衡的,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基层和社区医疗资源缺乏,导致纵向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据资料统计,200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4535.4亿元中,政府卫生支出3593.9亿元(占24.7%),社会卫生支出5065.6亿元(占34.9%),个人卫生支出5875.9亿元(占40.4%)。卫生总费用城乡构成: 城市11255.0亿元,占77.4%;农村3280.4亿元,占22.6%。人均卫生费用1094.5元,其中:城市1862.3元,农村454.8元。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卫生总费用,而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城镇居民享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卫生总费用。且城镇居民的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居民人均费用的4倍多,卫生费用方面的不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