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的选择与实例

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的选择与实例

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的选择与实例
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的选择与实例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1)

发电厂房墙体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1问题描述 发电厂房墙体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发电厂墙体几何模型 基本要求:依据class 9_10.pdf的最后一页的作业建立ansys模型,考虑两个水平向地震波的共同作用(地震载荷按RG1.60标准谱缩放,谱值如下),主要计算底部跨中单宽上的剪力与弯矩最大值,及顶部水平位移。要求详细的ansys反应谱法命令流与手算验证过程。以时程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阻尼值(0.02,0.05,0.10)的影响。 RG1.60标准谱 (1g=9.81m/s2) (设计地震动值为0.1g) 频率谱值(g) 33 0.1 9 0.261 2.5 0.313 0.25 0.047 与RG1.60标准谱对应的两条人工波见文件rg160x.txt与rg160y.txt 2数值分析框图思路与理论简介 2.1理论简介 该问题主要牵涉到结构动力分析当中的时程分析和谱分析。时程分析是用于确定承受任意随时间变化荷载的结构动力响应的一种方法。谱分析是模态分析的扩展,是用模态分析结果与已知的谱联系起来计算模型的位移和应力的分析技术。 2.2 分析框架: 时程分析:在X和Z两个水平方向地震波作用下,提取底部跨中单宽上的剪力、弯矩值和顶部水平位移,并求出最大响应。 谱分析:先做模态分析,再求谱解,由于X和Z两个方向的单点谱激励,因此需进行两次谱分析,分别记入不同的工况最后组合进行后处理得出结够顶部水平位移、底部单宽上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响应。 3有限元模型与荷载说明 3.1 有限元模型 考虑结构的几何特性建立有限元模型,首先建立平面几何模型,并将模型进行合理的切割,采用plane42单元,使用映射划分网格的方法生产平面单元(XOY平面)。然后,采用solid45

matlab编程合成地震记录

clc; %s1=input('请输入文件名: ','s'); fid=fopen('yy-10.txt','r'); c1=fscanf(fid,'%f'); N=length(c1); for i=2:3:N k=(i-2)/3+1; deltt(k)=c1(i); vv(k)=1000000/deltt(k); rr(k)=0.31*vv(k)^(1/4); Z(k)=vv(k)*rr(k); end n1=N/3; dp=360.2:0.2:2303 for k=1:n1-1 R(k)=(Z(k+1)-Z(k))/(Z(k+1)+Z(k)); end figure(9); plot(dp,R); %============================================================= %对反射系数序列进行低通滤波 %============================================================== r1=fft(R); r1(1001:8716)=0.0; figure(10); plot(abs(r1)); r2=ifft(r1); R1=real(r2); figure(11); plot(dp,R1); for i=1:n1-1 if(abs(R1(i))<0.01) R1(i)=0.0; end end figure(12); plot(dp,R1); f=30; wl=50; t=-wl:wl; deltt=0.002; b=(1-2*(pi*f*t*deltt).^2).*exp(-(pi*f*t*deltt).^2); figure(1);

时程分析中地震波输入位置的讨论

时程分析中地震波输入位置的讨论 摘要:时程分析法通过直接动力分析可得到结构相应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能真实地反应结构地震相应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是抗震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1]。目前有限元软件可以实现结构的时程分析,但是在不同的软件中,其实现方式不同,主要区别在地震波的输入位置不同。本文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采用不同的地震波输入位置对同一结构进行时程分析分析,对比结构相同位置的时程位移曲线,结果表明结构在采用不同地震波输入位置的时程分析中,结构的地震响应基本一致。 关键词:时程分析、有限元软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Abstract: The time history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available structure through direct powe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over time, truly reflect the structure of earthquake corresponding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hange over time,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seismic analysis [1].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can be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but in different software in different way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seismic wave input. In this paper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 using different seismic wave input location on the same structure, process analysis analysis, contrast structure the same location of when the process displacement cur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using different seismic waves enter the position time history analysis, the seismic response basically the same. Keywords: time history analysi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s 一、引言 在时程分析等动力学问题中,地震力以加速度形式从基础固定处输入。由于结构的刚度不是无限大,在结构上的加速度反应与基础输入的加速度并不相同。在很多时候,结构的加速度比基础输入的加速度更大,即对输入的加速度有一个动力放大效应。在单自由度弹性体系中,体系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即称为动力系数[2] (1) 动力系数与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和输入的地震波的频率特性有关。它与地震系数k的乘积即为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影响系数。 因此,从原理上讲,时程分析是将地震波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作用到结构的基础约束处,得到上部结构的各种地震反应。但是在不同的软件中,其实现方

时程分析中地震波选取浅析

时程分析中地震波选取浅析 通过介绍时程分析法中输入地震波的选择原则、地震动幅值和频率特性等一系列问题,使初学者对输入地震波的选择有初步认识和了解,为以后更深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 标签:时程分析法;地震波选择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迅速膨胀,高层、超高层以及复杂形状的建筑的数量定会快速增长。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对于此类重要、复杂并超过规定高度的建筑,其抗震设计中的地震作用计算都要通过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验证。而在时程分析法的计算过程中最重要,最影响地震作用计算结果的莫过于地震波的选取。所以,本文将从地震波选取原则、地震动幅值、频谱特性、持续时间、地震波数量、地震波转动分量等多个方面对地震波的选取进行浅析。 2、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时程分析中的地震波如何选取的问题,一直是时程分析法中的一个难点。在选择地震波输入时,要满足两点要求: 1)首先要使选择输入的地震波的某些参数和建筑物所在地的条件相一致。参数主要包括:场地的土壤类别、地震烈度、地震强度参数、卓越周期和反应谱等。 2)其次还要满足地震活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持续时间和幅值,选取的地震波中的这三者,要满足相关规定。相关规定要求:选用数字化的地震波应按照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进行选取,选用不少于两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是指: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到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阵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结构底部剪力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计算结果的80%[1]。 3、地震动幅值 地震动幅值有两种意义,即可以指地震加速度、位移和速度中的任何一种的最大值,又可以指在某种意义下的等代值。在一定程度上,地震波的峰值能够反应并代表地震波的强度,所以,建筑物所在地的设防烈度所要求的多遇地震或罕

ANSYS地震时程分析

在ANSYS里做地震分析时,需要对结构施加地震惯性荷载,地震惯性力是通过加速度的方式输入进结构的,然后与结构的质量一起形成动力计算时的惯性荷载,下面说一下在ANSYS 里施加地震惯性力的方法。 首先,将三个方向的地震加速度放到一个文本文件里,如accexyz.txt,在这个数据文件里共放三列数据,每列为一个方向的地震加速度值,这里仅给出数据文件中前几行的数据:-0.227109E-02 -0.209046E+00 0.467072E+01 -0.413893E-02 -0.168195E+00 0.261523E+01 -0.574753E-02 -0.157890E+00 0.809014E-01 -0.731227E-02 -0.152996E+00 0.119975E+01 -0.876865E-02 -0.138102E+00 0.130902E+01 -0.101067E-01 -0.131582E+00 0.143611E+00 ....................... 然后,再建一个文本文件用来存放三个方向的地震加速度时间点,如time.txt,在这个数据文件里仅一列数据,对应于加速度数据文件里每一行的时间点,这里给出数据文件中前几行数据: 0.100000E-01 0.200000E-01 0.300000E-01 0.400000E-01 0.500000E-01 0.600000E-01 ....................... 编写如下的命令流文件,并命名为acce.inp *dim,ACCEXYZ,TABLE,2000,3 !01行 *vread,ACCEXYZ(1,1),accexyz,txt,,JIK,3,2000 !02行(3e16.6) !03行 *vread,ACCEXYZ(1,0),time,txt !04行 (e16.6) !05行 ACCEXYZ(0,1)=1 !06行 ACCEXYZ(0,2)=2 !07行,同上 ACCEXYZ(0,3)=3 !08行,同上 finish /SOLU ANTYPE,trans btime=0.01 !定义计算起始时间 etime=15.00 !定义计算结束时间 dtime=0.01 !定义计算时间步长 *DO,itime,btime,etime,dtime time,itime AUTOTS,0 NSUBST,1, , ,1 KBC,1 acel,ACCEXYZ(itime,1),ACCEXYZ(itime,2),ACCEXYZ(itime,3) !施加三个方向的地震加速度SOLVE

discovery问题集锦

版主你好,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就是我在往discover中输入井位文件的时候(用的Microsoft Excel格式),点开wellbase模块,一输入数据就会显示打开数据库失败(当然是英文,我用中文表达的,呵呵),特征显示就是Microsoft Excel表格刚一出现黄框框的时候就会弹出个对话框说打开数据库失败!我也请教了许多人,该修改的地方都改好了,例如discover的服务是不是打开了,病毒软件是不是关了,等等,全部不起作用,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难道是这个软件和我的电脑不兼容?!?那也太郁闷了把~! 希望版主能尽早给小弟我一个回复!先在这里谢了!~ 当你再出现如此错误的时候,请打开运行--〉odbcad32,第一个选项卡,选中gxdb,配置,connect test,看一下是否连通,如果不连通,那么选择database选项卡,看一下server name 是否为GGX_+n你的计算机名,network 中,tcp/ip中写入“ip=127.0.0.1",重新connect test,如果还是不能连通,确定你在安装discovery的时候,选择了所有用户都能使用,或者只限自己则没有更换登陆账户, 如果还是不行,请打开excel,设置一下安全性,使之能运行gxdb.xla宏 如果还是不行,我挂了 各位大侠,怎么在PRIZM中怎么把岩心测试数据加入到测井曲线上谢谢了! curves菜单中--〉core,选择show core curves,然后再某一线性道中添加岩性离散数据点,然后用aera fill 我是一个Dicovery软件初学者,现在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目前研究的工区逆断层发育,有些井是过断层的,出现地层重复,在分层数据表中,同一地层名字下有两个深度数值,请问这种情况下,分层数据如何加载? 在数据文件中增加一列,例如well2存在底层重复,则 wellname obs formati onname well2 ES1/default/1 ES1/defautl/topMD well2 Es1/default/2 ES1/default/topMD 我合并两个工区时遇到错误,两个有重叠的工区,线道号不连续,怎么合并到一起呢 如果重合的部分都拥有相同的线道号,例如seis1线号1-100,seis2线号50-200,并且道间距、旋转角度、采样间隔等都相同,也就是说,这两块地震体原来为一块统一的大地震体分割而成,那么加载时候如同线道连续的两块地震体 请教一个问题:如何在DISCOVERY中制作油藏剖面图? s首先在atlas中制作各层构造图,然后再xsection中的isomap选项喀中,把各个构造图选中,其余的和底层对比的设置相同‘(除了岩性填充)(、如果构造面上存在断层,其显示效果并不好,而如果手工绘制断层,那只是个示意图罢了) 请问: 我的断层文件由蓝马输出,好多条断层使用相同的断层名字,所以输入discovery中后,断层在剖面上显示比较乱。我想对输入数据进行重新命名,我的问题就是,怎么把一条合并的断层分开,并使之存在各自独立的名字? 谢谢 fault manager中,interpolate 选择no 请教两个问题: 1、做连井对比时,能否加入岩性柱子? 2、作连井是不是在选模版的时候不同井测井曲线的名称必须一致?因为电阻率测井有些井是Rt、Rs,有些井是M1R1等 1 可以加入岩性竹子如果从外界倒入的岩性曲线可以直接加入,如果在discovery解释模型中的岩性曲线,在log/wells选项卡的ude中选择你的解释模型 2、不是必须一致 例如你的电阻绿曲线有好多名字,那么就在default settings中设置别名,然后再模板中选择rt 3 跨带工区就是坐标系统选择莫卡特 mercator 投影系统

汶川地震波加速度时程

FILTER POINTS: NPTS= 25000, DT= .0200 SEC 单位cm/s2 -85.18660303 -26.81310797 29.69681739 17.66375925 10.74725598 5.89307633 10.53329077 8.38328838 -6.60304626 -7.29547636 11.29502428 13.67286273 -5.92602216 -23.83117937 -24.01378573 -10.41018086 -1.73061627 -1.68681541 -0.25120385 5.69817713 22.27844984 29.26687041 14.37719476 -0.78176094 14.85243403 43.59400018 29.38438838 3.43393402 5.49481755 6.23200112 -21.87622974 -52.48408787 -47.05050653 -6.35843868 26.04376039 16.94997018 8.10590549 14.56990612 8.61432565 -0.67444454 1.37721874 -3.94592499

14.4976265 15.78556387 8.14483834 -6.35078639 -12.80601727 -7.48203698 -38.05952669 -47.252601 -22.58282251 4.85801197 24.94937343 15.78910797 -7.89294083 -27.34878362 -7.67345164 21.73423697 33.04934899 5.07072495 5.38605227 29.29248964 32.47681472 63.38543891 78.60146871 41.15192422 16.98456088 24.67915562 29.25445807 -12.85852194 -52.13522708 -27.93999245 9.73808504 20.14985389 -1.49063292 -17.18407036 -9.30291165 -0.51966159 7.96338525 -7.54802444 -11.34591285 19.42029186 0.6700927 -5.71160065 -26.02061476

合成地震记录

% 地震合成记录 % 日期:07.07.19 % clc clear reply = input('请输入层数n(Default=5):','s'); %层数为n ifisempty(reply) n = 5; else n = sscanf(reply,'%f',[1 1]); end reply = input... ('请输入各层速度、密度及层厚(Defaul=[600 1000 1500 2000 2500;1500 1800 2000 2500 3000;500 700 400 300]):','s'); ifisempty(reply) V = [600 1000 1500 2000 2500]; dens = [1500 1800 2000 2500 3000]; %速度和密度v和den h = [500 700 400 300]; else clear a; a = sscanf(reply,'%f',[3 n]); V = a(1,:); dens = a(2,:); h = a(3,:); end % % 计算反射系数R % forilayer = 1:n-1 z1(ilayer) = V(ilayer) * dens(ilayer); z2(ilayer) = V(ilayer+1) * dens(ilayer+1); %各层反射系数R R(ilayer) = (z2-z1) / (z2+z1); end % % 计算各反射界面所对应的时间tlength %

tlength(1) = 2*h(1)/V(1); forilayer = 2:n-1 tlength(ilayer) = tlength(ilayer-1) + 2*h(ilayer)/V(ilayer); end reply = input('请输入Ricker子波的频率f和采样间隔dt(Defalt=40 0.004):','s'); ifisempty(reply) f = 40; %子波频率f和采样间隔dt dt = 0.004; else clear a; a = sscanf(reply,'%f',[2 1]); f = a(1); dt = a(2); end % % 计算各反射界面所对应的采样点数nR % nsample = floor(tlength(n-1)/dt); forilayer = 1:n-1 nR(ilayer) = floor(tlength(ilayer)/dt); end % % 形成反射系数序列RR % RR(1:2*nsample) = 0;%?这个地方反射系数的长度应该是nsample/2 forilayer = 1:n-1 RR(nR(ilayer)) = R(ilayer); %只有在有界面的地方反射系数才有值end %subplot(2,2,1); stem(RR); title('反射系数序列'); % % 形成一个Ricker子波wavelet % wavelet = ricker(f,dt); fori = 1:length(wavelet);

地震时程分析中重力荷载的考虑

ANSYS地震时程分析中如何考虑重力作用 在用ANSYS做结构的地震时程分析时,结构施加地震波的初始状态往往是一种不受任何外力的自由状态,这与现实的结构地震情况是不一致的,别的荷载不说,重力荷载在地震时程分析的初始时就存在,在地震响应的整个过程中也起作用。重力荷载在地震反应分析中应该如何施加,我做了如下探讨: 第一种方式,参照小木虫论坛上介绍的一个思路,先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关闭时间积分效应,施加重力加速度,然后再打开时间积分效应,进行正常的地震时程分析。具体命令如下 /solu antype, trans timint, off !关闭积分效应 time, 1e-5 acel,,9.8, nsubst, 2 kbc, 1 lswrite, 1 solve timint, on !接着打开积分效应 NSUBST,5 *do,t,1,50,1 time,0.02*t acel,0*9.8*H1(t),0,0*9.8*H2(t) kbc,0 outres,all,none outres,nsol,all allsel,all solve *enddo 为了避免地震加速度的干扰,我把输入的两个水平向地震加速度都设置为0,计算了1秒时间,计算得到的结构顶点竖向位移见图1,图1中在初始的1e-5秒的时间内施加重力荷载后,结构有一个向下2mm的位移;重新打开时间积分效应后,结构在没有重力加速度的情况下发生回弹,最后位移稳定在0。 第二种方式,直接在施加的加速度荷载上把重力加速度9.8m/s2,同样把水平方向加速度乘0,避免其干扰,命令如下: /solu antype, trans timint, on !接着打开积分效应 NSUBST,5

反应谱与时程理论对比

反应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更直观的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阻尼、不同自振周期的单质点体系,在某一地震动时程作用下的最大反应,为该地震动的反应谱。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 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αG 其中α为地震影响系数,即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最大反应加速度。另一方面地震影响系数也可视为作用在质点上的地震作用与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 目前,反应谱分析法比较成熟,一些主要国家的抗震规范均将它作为基本设计方法。不过,它主要适合用于规则结构。对于不规则结构以及高层建筑,各国规范多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本质上是一种拟动力分析,它首先使用动力法计算质点地震响应,并使用统计的方法形成反应谱曲线,然后使用静力法进行结构分析。但它并不是结构真实的动力响应分析,只是对于结构动力响应最大值进行估算的近似方法,在线弹性范围内,反应谱分析法被认为是高效而且合理的方法。反应谱分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基于不同周期结构相应峰值的大小,我们可以绘制结构速度及加速度的反应谱曲线。一般情况下,随着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曲线,速度反应谱为平直曲线,加速度反应谱为下降曲线,目前结构设计主要依据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短周期部分为快速上升曲线,并且在结构周期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后面更大范围为逐渐下降阶段。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对应的结构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有关。一般来说结构自振周期的延长,地震作用将减小。当结构自振周期接近场地特征周期时,地震作用最大。 反应谱分析方法需要先求解一个方向地震作用响应,再基于三个正交方向的分量考虑结构总响应,即基于振型组合求解一个方向的地震响应,再基于方向组合求解结构总响应。 振型组合方法有SRSS法,CQC法。 1.SRSS法 SRSS法是平方和平方根法,这种方法假定所有最大模态值在统计上都是相互独立的,通过求各参与阵型的平方和平方根来进行组合。该法不考虑各振型间的藕联作用,实际上结构模态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可避免的存在藕联效应,对那些相邻周期几乎相等的结构,或者不规则结构不适用此法。《抗规》GB50011-2010规定的SRSS法为如下所示:

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地震波的选择

(1)设计用地震记录的选择和调整 用规范的确定性方法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所确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是选择天然地震加速度记录的依据。 (一)实际地震记录的选择方法 选择地震记录应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即强度(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对某一建筑的抗震设计,最好是选用该建筑所在场地曾经记录 到的地震加速度时间过程。但是,这种机会极少。为此,人们只能从现有的国内外常用的地震记录中去选择,尽可能挑选那些在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等方面都比较接近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记录。他的文章给出了相应的地震数据的记录目录。 (二)实际地震记录的调整 1.强度调整。将地震记录的加速度值按适当的比例放大或缩小,使其峰值加速度等于事先所确定的设计地震加速度峰值。即令 其中a(为记录的加速度值为调整后的加速度值;A众为设计地震加速度峰值;。为记录的加速度峰值。这种调整只是针对原记录的强度进行的,基本上保留了实际地震记录的特征。也就是所说的(强度修正。将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及所有的离散点都按比例放大或缩小以满足场地的烈度要求)

2.频率调整考虑到场地条件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原则上所选择的实际地震记录的富氏谱或功率谱的卓越周期乃至形状,应尽量与场地土相应的谱的特性一致。如果不一致,可以调整实际地震记录的时间步长,即将记录的时间轴“拉长”或“缩短”,以改变其卓越周期而加速度值不变也可以用数字滤波的方法滤去某些频率成分,改变谱的形状。另外,为了在计算中得到结构的最大反应,也可以根据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调整实际地震记录的卓越周期,使二者接近。这种调整的结果,改变了实际地震记录的频率结构,从物理意义上分析是不合理的。 另外,在测定场地土和建筑结构的卓越周期时,运用不同的测试仪器和测试技术,往往得到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对同一个测试结果,在频谱上确定卓越周期时,不同的分析方法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选取谱的第一个峰值所对应的周期作为卓越周期,有的选最大峰值时的,也有的取某一段周期等,很不一致。对如何确定地震加速度记录的卓越周期,也是各行其是,有的利用加速度反应谱,有的用伪速度谱,有的用富氏谱,结果当然是不一样的。上述各种作法在工程中引起了一些混乱。 王亚勇认为,用脉动测试方法测定场地土和结构的卓越周期及自振周期时,应采用速度摆型或加速度摆型的地震仪测定地运动和结构振动,然后计算其富氏谱或功率谱,以谱的最大峰值所对应的周期作为卓越周期和自振周期比较合适。反应而相应地根据记录的位移谱或速度谱。 这也就是所谓的滤波修正。可按要求设计滤波器,对地震波进行时域或频域的滤波修正。这样修正的地震资料不仅卓越周期满足要求,功率谱的形状和面积也可控制。卓越周期修正。将地震波的离散步长按人为比例改变,

ABAQUS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反应的简单实例

ABAQUS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反应的简单实例ABAQUS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反应的简单实例(在原反应谱模型上 修改) 问题描述: 悬臂柱高12m,工字型截面(图1),密度7800kg/m3,EX=2、1e11Pa,泊松比0、3,所有振型的阻尼比为2%,在3m高处有一集中质量160kg,在6m、9m、12m处分别有120kg的集中质量。反应谱按7度多遇地震,取地震影响系数为0、08,第一组,III类场地,卓越周期Tg=0、45s。 图1 计算对象 第一部分:反应谱法 几点说明: λ本例建模过程使用CAE; λ添加反应谱必须在inp中加关键词实现,CAE不支持反应谱; λ *Spectrum不可以在keyword editor中添加,keyword editor不支持此关键词读入。 λ ABAQUS的反应谱法计算过程以及后处理要比ANSYS方便的多。 操作过程为: (1)打开ABAQUS/CAE,点击create model database。

(2)进入Part模块,点击create part,命名为column,3D、deformation、wire。continue (3) Create lines,在 分别输入0,0回车;0,3回车;0,6回车;0,9回车;0,12回车。

(4)进入property模块,create material,name:steel,general-->>density,mass density:7800 mechanical-->>elasticity-->>elastic,young‘s modulus:2、1e11,poisson’s ratio:0、3、

框架结构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的计算模型

框架结构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的计算模型 摘要:在结构进行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结构的计算模型,以便确立结构的层间刚度。在地震作用下,结构计算模型是结构进行地震响应时分析的主体,由几何模型和物理模型两部分组成。其中几何模型反映了结构计算模型的几何构成,物理模型反映了材料或构件的力学性能。目前在工程上常用的计算模型主要有层间模型、杆系模型和杆系—层间模型。本文针对这三种模型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它们的优缺点展开论述。 1前言 在求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时,必须要计算结构的刚度矩阵[k],而要计算结构的刚度矩阵[k],就得确定结构的计算模型。因此,确定结构的计算模型是结构进行动力分析时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多层框架结构,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是层间模型、杆系模型和杆系—层间模型。 2 层间模型 层间模型是在假定建筑各层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无穷大,水平地震作用下同层各竖向位移相同,以及建筑结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相重合,水平地震作用下没有绕竖轴扭转发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这种模型中,将结构视为一根竖向杆,结构的质量集中于各楼层处,如图1(a)所示。 (a) (b) (c) (d) 图1 层间模型 (a)层间模型一般形式;(b)层间剪切模型;(c)层间弯曲模型;(d) 层间弯剪模型计算时,层间模型取各层为基本计算单元,采用层恢复力模型来表示地震作用过程中层刚度随层剪力的变化关系,而不考虑弹塑性阶段层刚度沿层高的变化。其几何模型相当于串联质点模型,物理模型的重要参数是层间刚度及其非线性变化规律。根据结构形式、构造特点以及结构侧向变形情况不同,层间模型又分为层间剪切模型、层间弯曲模型及层间弯剪模型,如图1(b)—(d)所示。其中,层间弯曲模型主要用于结构侧向变形以弯曲为主的剪力墙结构中。 而在进行框架结构动力分析时,常用的层间模型是层间剪切模型和层间弯剪模型。当框架横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较大时,即“强梁弱住”型框架结构,在振动过程中各楼层始终保持水平,结构的变形表现为层间的错动,其侧向变形主要是层间剪切变形,那么应该采用层间剪切模型。 当框架梁对柱的约束相对较弱时,如一些高层框架,即“强柱弱梁”型结构,其侧向变形包含有层间弯曲和剪切两种成分,层间剪切模型已不能完全反映其变形特点,那么应该采用层间弯剪模型。 层间模型的优点在于自由度数较少,动力方程逐步积分所耗时也较少,但方法比较粗糙,计算精度较差,无法求出结构各杆件的时程反应,也不能确定结构各杆单元的内力和变形。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层间模型主要是用于确定结构的层间剪力和层间侧移,以校核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层间剪力是否超过层间极限承载力和检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位置。 3 杆系模型 杆系模型是较为精确的计算模型,它是在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绝对刚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模型将整个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离散为杆元,以结构的各杆件作为基本计算单元,将结构的质量集中于框架的各个节点,如图2所示。

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选取及地震波的反应谱化

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选取及地震波的反应谱化 摘要:目前我国规范要求结构计算中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一般为振型分解反应 谱法。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在不规则、重要或较高建筑中采用。进行 时程分析时,首先面临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问题。时程曲线的 选择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则需要首先将时程曲线进行单自由度反应计算,得到 其反应谱曲线,并按规范要求和规范反应谱进行对比和取舍。本文通过介绍常用 的数值计算方法及计算步骤,实现将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计算转化成反应谱曲线,从而为特定工程在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选取提供帮助。 关键词:时程分析,地震波,反应谱,动力计算 1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发展过程 结构的地震反应取决于地震动和结构特性。因此,地震反应分析的水平也是随着人们对 这两个方面认识的深入而提高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发展可以分为静力法、反应谱法、动 力分析法这三个阶段。在动力分析法阶段中又可分为弹性和非弹性(或非线性)两个阶段。[1] 目前,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广泛采用反应谱法确定地震作用,其 中以加速度反应谱应用得最多。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 最大反应量(如加速度、速度、位移等)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反应谱理论是指:结 构物可以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可以按振型分解为多个单自由度体 系反应的组合,每个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反应可以从反应谱求得。其优点是物理概念清晰, 计算方法较为简单,参数易于确定。 反应谱理论包括如下三个基本假定:1、结构物的地震反应是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 来进行振型组合;2、现有反应谱假定结构的所有支座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 的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而与其他动力反应参数,如最大值附近的次数、概率、持时 等无关。[1] 时程分析法是对结构物的运动微分方程直接进行逐步积分求解的一种动力分析方法。由 于此法是对运动方程直接求解,又称直接动力分析法。可直接计算地震期间结构的位移、速 度和加速度时程反应,从而描述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弹性和非弹性阶段的内力变化,以及结 构构件逐步开裂、屈服、破坏甚至倒塌全过程。 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以下简称《抗规》)第5.1.2-3条要求,特 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 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此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以下简称《高规》)第4.3.4条也有相关要求。 2 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选取要求 在进行时程分析时,首先面临地震波选取的问题。所选的地震波需要符合场地条件、设 防类别、震中距远近等因素。《抗规》对于地震波的选取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上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 应谱法的较大值(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 2、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 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 算结果的80%。 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 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根据规范条文说明,所谓“统计意义上相符”指的是,多组时程波的 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对应于结构主 要振型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但计算结果也不能太大,每条地震波输入计算不大于135%,平均不大于120%。 4、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均要符合规

蓝马快捷键

Landmark 快捷键 Q键:“+”指针,主要用于显示位置。若要取消,可连续点击三次Q键即可。点击第一次Q键,指针变为”|”;点击第二次Q键,指针变为”-“;点击第三次指针,即可取消剖面上的”+”指针。 W键:隐藏解释的层位。若要显示,可重新刷新即可。 Y键:沿某一层位拉平地震数据体(注意:只针对当前的剖面);如果要取消拉平的话,再次点击Y键or Ctrl+Y。 A键:auto-dip,层位解释时,自动倾角追踪方式。 P键: 层位解释时,手动追层位。 F:断层解释快捷键。 H:层位解释快捷键。 K键:层位解释时,各种追踪方式的参数选择快捷键。 L键:激活层位。 Z键:地震剖面显示局部放大(选中Z键后,选”+”剖面局部放大,选”-“剖面局部缩小) C键:层位解释时,追踪模式为相关模式(correlation). V键:剖面显示时,剖面的CDP大小方向反转。 B键:记录在seiswork中的各个操作步骤的标签。 / 键:在解释断层和层位时,计算断层的断距。 Ctrl z键:可快速地选择纵向的时间范围。 Copy键:复制terminal窗口中的内容(命令或者路径等) Paste键:粘贴copy键所拷贝的东西到所需要的地方。 补充:i键:在层位解释状态下可激活层位。 注意:键盘上的快捷键功能可以改变, 在seiswork主菜单下> Defaul t s >expert keys下 设置键盘快捷键,将键盘字母与需要的功能选中,应用一下即可; 如果不需要键盘快捷键功能,只需要选中键盘字母,unset即可取消快捷径功能。 当所有的快捷功能都设置完后,在expert keys窗口下保存一下,存成一个后缀为.xks的文件。下次打开地震工区,进入在seiswork主菜单下> Defaul t s >expert keys下,重新加载.xks文件,即可实现键盘指定的快捷功能。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2010-10-20 22:32:00|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5.1.2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这句话 的含义是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 应与要分析的结构物所处场地的相同,简单的说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应接近或相同。特征周期 Tg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2)、(3)。 加速度有效峰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的表5.1.2-2采用。地震波的加速度有效峰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及下面说明。 持续时间的概念不是指地震波数据中总的时间长度。持时Td的定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 地震动幅值的绝对值来定义的绝对持时,即指地震地面加速度值大于某值的时间总和,即绝对 值|a(t)|>k*g的时间总和,k常取为0.05;另一类为以相对值定义的相对持时,即最先与最 后一个k*amax之间的时段长度,k一般取0.3~0.5。不论实际的强震记录还是人工模拟波形,一般 持续时间取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 说明: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Sa/2.5 (1) 有效峰值速度EPV=Sv/2.5 (2) 特征周期Tg = 2π*EPV/EPA (3) 1978年美国ATC-3规范中将阻尼比为5%的加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1-0.5秒之间的值平

为Sa,将阻尼比为5%的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5-2秒之间的值平均为Sv(或取1s附近的平均速度 反应谱),上面公式中常数2.5为0.05组尼比加速度反应谱的平均放大系数。 上述方法使用的是将频段固定的方法来求EPA和EPV,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采 用了不固定频段的方法分析各条反应谱确定其相应的平台频段。具体做法是:在对数坐标系中 同时做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找出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起始周期T0和结束周 期T1,然后在拟速度反应谱上选定平台段,其起始周期为T1(即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结束周期 T1),结束周期为T2,将加速度反应谱在T0至T1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a,拟速度反应谱在T1至T2 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v,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在平台段的放大系数采用2.5,按公式 (1)、(2)、(3)求得EPA、EPV、Tg。 在MIDAS程序中提供将地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的功能(工具>地震 波数据生成器,生成后保存为SGS文件),用户可利用保存的SGS文件(文本格式文件)根据上面所 述方法计算Sv、Sa、Tg。通过Tg值可判断该地震波是否适合当地场地和地震设计分组,然后将 抗震规范中表5.1.2-2中的EPA值与Sa相比求出调整系数,将其代入到地震波调整系数中。将地 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时注意周期范围要到6秒(建筑抗震规范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2条中规定,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时,应按照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 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

ANSYS时程分析 考虑地震作用的建筑物加速度瞬态分析

!【算例】考虑地震作用的建筑物加速度瞬态分析 C*** 采用等效实体单元进行建筑物的地震加速度瞬态分析 c*** 进行中央电视台新址主楼的等效几何建模*** begin *** FINISH /CLEAR c*** 设置参数 L=150 ! 底座长度 W=150 ! 底座宽度 H=235 ! 整个建筑的高度 PI=3.1415926 A=PI*6/180 ! 内倾角 L_HL=L/2 ! 底座长度的1/2,作为角点坐标 T_HL=L/2-TAN(A)*H ! 顶部长度的1/2,作为焦点的坐标 LO_H=40 ! 底座的高度 TO_H=75 ! 顶部悬空部分的高度 WW=40 ! “腿”部的宽度 /PREP7 /TITLE, EX 9.2(12) by Zeng P, Lei L P, Fang G ET,1,SOLID45 ! 定义单元和材料参数 MP,EX,1,1e10 ! 由于采用了的简化实体模型,材料参数也进行了等效 MP,PRXY,1,0.23 MP,DENS,1,1e3 MP,DAMP,1,0.05 !几何建模 K,,-L_HL,-L_HL, ! 定义8个角点 K,,L_HL,-L_HL, K,,L_HL,L_HL, K,,-L_HL,L_HL, K,,-T_HL,-T_HL,H, K,,T_HL,-T_HL,H, K,,T_HL,T_HL,H, K,,-T_HL,T_HL,H, V,1,2,3,4,5,6,7,8 ! 根据8个角点生成方锥体V1 VGEN,2,1, , ,WW,WW,LO_H,, ! V2 (THE COPY OF V1) VGEN,2,1, , ,-WW,-WW,-LO_H,, ! V3 (THE COPY OF V1) VSBV,1,2 ! V4 (V4=V1-V2) 切掉一个角 VSBV,4,3 ! NEW_V1 (NEW_V1=V4-V3) 切掉另一个角 c*** 为了实现六面体网格划分,需要对实体进行分块处理 CSKP,11,0,14,34,10,1,1, ! 通过3个点建立局部坐标系 WPCSYS,-1,11 ! 基于局部坐标系建立新的工作面(workplane)VSBW,ALL ! 用当前的工作面剖分实体 CSKP,12,0,18,30,34,1,1, ! 以下的命令流与前三条的作用相同 WPCSYS,-1,12 $VSBW,ALL $CSKP,13,0,27,26,25,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