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王家卫风格

王家卫风格

王家卫风格
王家卫风格

解析王家卫电影主题风格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王家卫电影一以贯之的风格化的精神主题的特点,即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展现出现代都市中人们的某种高度抽象化的生存状态:无目的、非理性、充满不能回避的宿命感的荒谬世界。在这种状态之中,人们永远挣扎、逃避和漂泊,意欲彼此交流而不得。这种状态的特点就是被高度的抽象化和符号化,以及掩藏在西化外表下,却包含在一种东方情愫的氛围中。

关键词:主题风格存在状态抽象化荒谬感去理性化东方情愫

如果说基耶洛夫斯基喜欢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于某种“处境”之中,那么王家卫则倾向于营造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气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这种“状态”的不断营造和反复阐释,他将他所有电影的全部人物,都置于这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每一个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飘忽不定,与期冀相伴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绝、两手空空。不管是《东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还是《阿飞正传》中无腿小鸟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远追寻不到的远方的大瀑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征

着永远的漂泊。在漂泊中,一张船票隔绝了难以割舍的情愫,中途转站的飞机消磨了快餐式的爱情,阿飞的死将无腿小鸟的脚踏实地变成了一种悲伤的永恒。频繁快速的镜头切换,以及招牌式的手提摄像机的晃动感割裂了繁华都市的空间感,每一个叙事主人公都处在与彼此的隔绝状态之中。它们小心翼翼而又唐突地互相接近和试探,没有温情脉脉,到处存在着误解和错过。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之间,心灵的隔阂也是无法逾越、无法以沟通弥补的。《花样年华》中苏丽珍的实有若无的丈夫、《东邪西毒》中盲武士在远方的妻子,《春光乍泄》虽然以性爱场面开场,但是同性恋人之间仍然处处存在着相互伤害和误解,它们在身体上有着亲密的接触,但在心灵上却相隔迢迢。这种状态充满了孤独感和漂泊感,像宿命般左右着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他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捕捉现代人的心理——深入骨髓挥之不去的现代感和颓废情绪。

这种状态的特征表现出高度的抽象化、荒谬感、去理性化,以及独特的东方情愫。这是一种共同的、不可逾越的存在状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中只是一个存在,毫无目的和价值。在这种状态中他们屈服而又反抗,然后反抗过后生命回到原点,依旧两手空空。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是抽象的,在真实生活中罕见他电影中的那些人物。每一个人物本身,都存在着某种纯洁性,也就是高度统一的共性。这不同于同样以描写都市浮世绘著称的张爱玲,在她的笔下,城市中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各种复杂的情感与欲望。而王家卫的人物却生活在共同的氛围之中,他从不写实性的去继续某一件特定的事件,

而是将时间、地点、语言、人物都赋予一种象征性的意味;他不是讲述某一个具体时代,或者某一个具体城市人们的心理,而是现代城市人共同的心理状态,他“以人物为轴心,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捕捉现代人的心理”。在高度抽象化的语言中,城市,并不对应着完全真实的城市,而是被解构的城市;一群人完全只是生活在他们自己的情绪中,生活在伴随城市而生又浮于城市之上的华丽外表下,那种符号式的共同氛围和状态之中。“王家卫电影中的都市,常常呈现为迷离、恍惚的建筑,冷清的街道,飞驰的列车,逼仄简陋的公寓,这里容不下诗意与温情,也容不下前现代的感伤与怀旧,显得冷漠疏离,飘溢着孤独与迷失。”他高度抽象化的语言和单纯片面而离奇的符号式的人物形象使他的影片与观众疏离起来,而这种效果恰恰又突出了他影片中宿命般的强烈的隔阂感和不真实感。所以这被虚幻化、符号化的现代城市,甚至可以具体到“经历着回归和世纪末双重困惑的”殖民城市香港,能够被推往遥远的、没有具体时间背景的古代,也可以投影到充满怀旧风情的六十年代,甚至能够映射到模糊而遥远的未来。而在地域上,它也可以扩展到老上海、世纪末的南美城市,甚至是荒凉的沙漠,这其中不能不说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重庆森林”和欧阳锋的沙漠都充满着荒凉和萧瑟,不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尼亚加拉大瀑布都不能找到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永远是错失的爱和达不到的追求,人的心也萧索而隔阂。他用抽象、变形的语言描绘了那个镜中世界的无奈和悲凉,更使他的电影富于无限可能性和象征意味。

王家卫电影中永远行走在“追寻和失落”之间的个人,他们中

的一部分是侠客、杀手、小偷、黑帮混混,处于游走于社会边缘而受社会约束最小的一群人;另外的一部分却是店员、警察、房东、秘书,那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过着平凡生活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同样深深陷溺于一种荒谬状态之中,各种形式的反抗都指向无力。他们都在追寻,寻找一种稳定,一种寄托,一种归属感,至少,寻找一个结局,但是它们的努力都失败了。盲武士最终没能回到家乡最后看一眼桃花,阿飞拒绝了所有女孩的爱最后被生母拒绝,天使一号为了摆脱被安排的生活死在别人的枪下。在这种状态中,人们一方面在追寻,一方面却在逃避和拒绝。他们的追求也因此变得不可能实现,它们的反抗行为本身似乎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借口。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荒缪的。它包含着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终指向同一种结局。人的行为是荒谬的,不可自己把握的。因为自己无目的无意义的“存在”,人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环境之中,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去,同时也要试图打破这个环境,但是他又像断言般的宣称所有的追寻除了失落外并无其他任何可能的结局,而任何救赎之路也是不存在的。这就是王家卫所阐释的“状态”的哲学意义,与存在主义的思想暗合。

这种“状态”的另一个特征是“去理性化”。王家卫只描写这种状态本身,只塑造那样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在他的眼中,这种存在本身是不可理解的,它作为一个庞大的不可超越的现实而拒绝对自身作出任何解释。似乎如克尔凯郭尔所说:“他相信荒谬的力量,因为人的一切推断早已失效”。这是现代都市中存在的人所共有的心灵体验和精神困惑,无所谓时间空间,无所谓人物姓名,用偶然性随机性代

替世界的有序性,只用感性的手段表达对这荒谬的存在的深刻而自由的思索。而这种去理性化的特征又直接加强了世界的荒谬感。

而剧中人物,他们莫不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渴望,用近乎本能的方式弃绝任何理性和道德的生活,自我叙述而避免自我剖析。他们生活在绝对的孤独之中,用毫无逻辑的语言、毫无计划的行为,按照自己的轨迹挣扎着生活下去,永远看不到出路和希望。王家卫常常被当做是一个“香港导演”,甚至在说起中国的名导演时,许多人都会直接将他忽略。他的镜头语言和叙事风格往往充满了西方的意味和异国的情调,而那极端的风格化,也为大多数中国人所不能接受。但从王家卫的电影中,又常常透露出一种东方美学的意蕴。

也许外国人认为,不少中国人也自己这么认为,中国电影的符号就是戏剧、长城、古装、武侠、黄土地。大陆目前最有号召力的第五代导演,从文革中走来,似乎自觉地扛着拯救中华文化的大旗。他们热衷于加入传统文化的符号(这些符号的添加有时候显得十分生硬和刻意,比如张艺谋的《活着》中的皮影),热衷于表现乡土,热衷于突出和强化时代背景和特殊的生活状态。但“文革”并不是历史的常态和现状,恐惧与战栗也不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心理状态,所以对于一些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超越时代背景的更加恒远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而且随着他们愈发向商业化靠拢的趋势,他们近几年拍摄的几部古装巨制更像是用水浒传的腔调讲述各种各样的好莱坞故事。

而王家卫则没有这方面的历史重负。他观察、思索的事物无

关于某一段惨烈或沉重的现实,他也不需要刻意将传统文化嫁接进自己的电影。正相反,他常常淡化历史、淡化背景,他的电影语言常常表达出一种西化的、至少也是殖民地色彩的异域情调。但是王家卫讲故事的方式、他的影片中大多数人物的性格和思考方式,却又处处包含着东方特色:用绝望平静的语言代替夸张和激动,用一个人在小房间里的自渎代替当街的吵吵嚷嚷,对待情感时的小心翼翼和表达情感时的曲折委婉,宁愿对着一个树洞,或是一条“感情丰富的毛巾”而不是一个人来倾诉衷肠,对于自己真心需要的事物的拒绝......种种的压抑、沉默和委婉表现出了一种几乎纯粹的中国人的性格。当《重庆森林》里王菲用干净的普通话在吵闹的摇滚乐下与梁朝伟对话,当张曼玉和梁朝伟用低沉的粤语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半吞半吐地暧昧交谈,当《东邪西毒》里张国荣用半调侃半阴郁的粤语发出那一长串呓语般的独白,这些看上去让人觉得舒服而自然。但不同的是,《蓝莓之夜》里,男女主人公坐在与《重庆森林》里出现的外卖店相似的餐厅里,数出一串串钥匙,用像抹了油的美式英语低声细语时,我们就会觉得别扭。因为那是一种只有属于中国人、属于中文,属于那些个模糊不清的过去和现在的话语方式。这是王家卫区别于西方导演的不同:他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中国人的语境,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可惜的是,王家卫自己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绕开在现代城市中已经失去生命力的那些传统文化,绕开对历史的强调,他站在时代的远景中,站在人群里,他发现真真实实的现代都市人的存在。一方面是西化的城市景观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又

是怀着遥远记忆的情感状态,加上比英语更适合呓语而不是演讲和订立契约的中文。西化王家卫外表下的东方性格就由此凸显了。同样关于爱情和梦想的追寻,一个西方人会拍出《亚利桑那梦游》,那部影片里的一切梦想爱情和死亡都充满了酒神侍女般的赤裸和疯狂;而一个中国人,总会讲出一个《花样年华》那样的哀怨和压抑的故事,永远都只有一个人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走?”

“中国诗电影具有更鲜明的美学特色,这些都源于中国电影创造性地继承了丰厚的诗词以及绘画传统。中国诗学之精粹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并由此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③”比起《英雄》中那个“剑”字的19种写法,《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穿着改良版的旗袍,在纯粹的西式音乐声中,缓步走过老上海中西合璧的联排房屋,这样的场面反倒十分搭调和亲切,更能让人联想到生活,和现在的中国,这是一种从骨子里含着东方美学和东方情愫的意境,一种中国诗般的语言。

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

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 内容摘要:王家卫的电影凭借其非常出色的艺术风格,如独白、碎片式叙述结构以及对时间空间的迷恋,在表现中敏锐地勾勒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王氏的影视艺术风格。作品中拒绝与被拒绝、漂泊无根以及总是在塑造被遗忘的边缘人主题,更是将都市人的艰难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他电影中的主题选择与艺术风格无疑是与香港后现代的华丽苍凉和空洞喧哗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王家卫;主题选择;艺术风格 王家卫从1988年创作《旺角卡门》开始,一直以别具一格的主题选择和艺术手法,风格鲜明地揭示了后现代语境下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人与人的疏离、隔绝,沟通的缺乏与障碍以及人的漂泊无根。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融会贯通,互相影响,所以有必要做一个相关的总结与回顾。 一、王家卫电影的主题选择。 1995年,在台湾金马奖的影展特刊上,王家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连续拍了五部戏下来后发现,自己一直在向大家说的,无非就是电影里所表现的一种拒绝,还有害怕被拒绝和被拒绝之后的一系列反应,在选择记忆还是逃避的反应。”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能够像王家卫一样把这种感觉表达得如此传神和细腻。 (一拒绝与被拒绝。 “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便是先拒绝了别人”。这是《东邪西毒》向我们展示的都是情感的种种悲剧。虽然这是一部上演在荒漠中的武侠片,但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状态。片中的侠客在江湖上漂泊,现代的都市人在情感上游离,都是无法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总是在拒绝与被拒绝,追寻与逃避中孤独地吊影自怜。当时的香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之压力也愈发得大,没有时间顾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导致了人们之间的疏离、隔绝以及沟通的缺乏与障碍。于是,渐渐地人们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长期饱受孤独的感觉,开始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害怕互相靠得太近。在处理感情上或无所适从或

从《一代宗师》看王家卫的电影风格_867

从《一代宗师》看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从1988年的《旺角卡门》开始,王家卫凭借独特的电影风格逐步成为一个电影的“品牌”,听到“王家卫”这个名字,很多人就会立刻联想到“文艺范儿”“小资”等词汇,可见其电影风格确实自成一派。作为一位知名导演,王家卫却并不多产,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够获得诸多奖项,同时也引来围绕他作品的诸多争论。王家卫善于运用镜头和色彩去营造他想要的氛围,用时间和记忆的断裂交织去体现主题,时代感和怀旧感可以奇怪地并存于他的电影之中。王家卫对都市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除了《东邪西毒》外(后来也有人把此片中的沙漠解读为“荒漠都市”的映像),他的电影中充斥了诸多都市中的小人物和边缘人物,通过他们的生活来体现都市人的孤独、彷徨以及对爱情的迷茫,正是因此,王家卫的电影也被贴上了“都市人物画”的标签。直到2013年《一代宗师》的上映,人们才突然发现,王家卫也拍起功夫片了。 和王家卫的其他电影一样,《一代宗师》上映之后,也引来了无数的激辩:看过电影的观众们分为两派,一派大呼“看不懂”“昏昏欲睡”,另一批则认为“颇有深意”“意境深远”;电影评论者们又开始纷纷解读影片中

的隐喻和主题,寻找人物的原型和故事背景来解释影片留给人们的疑惑;就连导演们也对这部影片毁赞参半。无论如何,《一代宗师》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和争论本身就说明了它的成功,而王家卫也确实是一位把电影当做艺术去经营的导演,他用了8年的时间去筹备这部电影,用了3年的时间去拍摄,使得“十年磨一剑”的《一代宗师》荣获了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12个奖项,此外,还获得了第50届台湾金马奖、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等多个奖项或提名。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该电影中所体现的“王氏风格”。 一、影片的叙事 与传统的、拥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叙事方法不同,王家卫的电影叙事手法是独特的,他的电影中是零碎的故事片断,其时间和空间因为人物的回忆而断裂交织,一个又一个的片断将故事的主题慢慢推举出来,而旁白则起到了链接和推动作用。《一代宗师》是以叶问以一对多的打斗场面开始的,通过叶问的回忆和叙述,故事陆续展开。叶问的生活经历是主线,宫家发生的事情是副线,两条线通过叶问与宫二的纠葛交织

从《花样年华》分析王家卫的叙事和影像风格

从《花样年华》分析王家卫的叙事和影像风格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华语电影圈为世界影坛贡献了众多出色的作品与导演,而王家卫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导演之一。王家卫执导的电影风格独特,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原创性的元素,其电影中强烈鲜明的个人风格将他与其它导演明显的区别开,多年来都被视为电影界的一个异数。他以极具个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创造了不少经典之作,可谓当今中国导演中最具个人风格和影像色彩的导演。他的代表作之一、电影《花样年华》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两个中年人的心情故事。表现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内心冲突和情感困境,传达了人物难以捕捉的微妙情绪。故事叙事手法独特,通过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处理,丰富了人物的情绪与心理,从而充分渲染了情绪,使其潜在意义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该影片曾在2000年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花样年华》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我认为主要在于导演独特的叙事与影像风格。本文就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花样年华》,探讨王家卫的叙事风格与影像风格。 一、王家卫的叙事风格。王家卫的叙事有以下四个明显的个人风格: 1、叙事结构:片段组合 影片被音乐明显分成若干节,每节相对独立完整。这些小节信息量相当,充分表达了一种情感状态,为影片建立了稳定的节奏和基调。这部电影如散记一般,一个个跳跃镜头组成流畅的叙事,讲述一种复杂情绪,表现中年人对流逝青春的回首。影片里的婚外恋情节被演绎成男女间细腻敏感的情绪感应。王家卫在叙事上非常另类,不交代来龙去脉,用曲折的细节手法传达故事情节,必须用心读细节才能读懂故事要传达的的点点信息。这一点从王家卫的其他电影也可以看出来。这个也可以算是王家卫的一个叙事风格。 2、叙事技巧:细节表述 一般影视情节曲折起伏,用特殊事件和结局吸引观众,以获得最佳收视效果,而《花样年华》所表现出的叙事风格另有特色。《花样年华》故事情节的叙述是对传统模式的反叛,呈现为大量的细节表述。这样的情节一般不被观众认可,但《花样年华》不仅获得国际大奖、引起国际影视界关注,而且也获得国内同仁的好评和观众的喜爱。这是王家卫在淡化情节处理上的一次成功尝试。如苏和周因为有了与邻居一样的皮包、领带,才感觉自己的配偶出了问题;特别是两人模拟对方配偶偷情的细节,这种模拟过程由开始的好奇转为一种私人式的恋人情话,也展现了两人的情感发展过程,直到他俩最后一次模拟离别时,俩人的内心真实情感才由属于非语言传达的电影镜头表露无疑。 王家卫把人物和故事中富于情感和情绪的部分抽离并且放大,反过来将人物和故事压缩成为框架。正是这样的过程,使得影片中细节占据了比任何其他类型电影都重要的位置和功效。王家卫电影中的细节除了上面提到的突出情感情绪的主要功效外,在叙事中也有着奇妙的功效:比如苏的老板换领带的细节所展现出来的隐藏在银幕后面令人唏嘘的故事。在氛围和影片整体情趣上的功效更是为人称道:比如那二十几套迷乱人眼的旗袍、比如西毒面前旋转的笼子、比如几乎出现在每一部电影中的斑驳的镜子。 对电影音乐独特的把握和使用,也是使王家卫的影片充满魅力和活力的重要因素。众多的电影评论家和研究者大都把目光集中于叙事、空间、时间、视点以及摄影和美术等领域,他们忽略了王家卫作为一名“电影作者”对电影音乐创作所持有的观念。电影音乐实际上是王家卫体现自己作为“电影作者”理念的又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王家卫创造个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从音乐上看,一贯持“声像至上”观点的王家卫充分利用音乐,由音乐渲染隐秘的心灵交流。在体现细节处不遗余力。电影一开头就描写哄闹的搬家场面,从迁入新居的哄闹起就在营造氛围。不想做饭的苏与周在街头面摊的每次暧昧交流总伴有重复响起的背景音乐,在大同小异的重复中显示两人关系的缓慢演进;缓慢但节奏感强的爵士音乐的重复暗合了两人感情发展的过程。故事的起承转合都暗合节拍、慢慢逼近。综观王家卫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音乐元素在电影中的特殊地位,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使王家卫的影片呈现出他作为一个“电影作者”所特有的个人电影魅力。 3、人物处理:“缺席”与“在场”的对比衬托 这里的“在场”指影片中的人物直面观众,使观众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来把握形象。“缺席”则是指人物不正面出现,只有声音和背影,这两种特殊的人物处理往往形成对比、互为衬托。《花样年华》让我们看到这种艺术处理的独特魅力。婚外恋本身是主人公需要面对的一种尴尬情感,苏和周的配偶在影片里面是否露脸并不重要,因此处理这样的人物容易落俗。苏和周的配偶被“缺席”,不正面出现,只有声音和背影,其私情也始终没在影片中正面揭露,但细节揭露了一切真相。苏与周同时家中孤单,有一样的皮包、领带等。用戏中戏的手法

论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特色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李超英 运城学院 2015年6月

毕业论文 题目:论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特色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李超英 指导老师:柴建才 运城学院 2015年6月

论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特色 ——以电影《重庆森林》等为例 摘要:香港导演王家卫在现代电影创作中有独树一帜的创作特点,他一贯采用虚浮怪异的画面和平移镜头等奇怪的时空观来表达人物的复杂心理,叙事没有完整的情节,他的影视作品重在写意。论文以《重庆森林》等为例分析和认识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特色,从介绍导演生平、作品及其叙事特色,继而从电影的人物(人物的边缘化)、情节(故事结构的解构)、画外音(音乐和独白的渲染)、慢镜头画面(独特时空观)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并探寻这种叙事风格的形成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王家卫在现代新浪潮电影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王家卫;电影;叙事特色

The narrative features of Korowai Wang’s film works ——In 《CHUNG KING EXPRESS》 as an example Abstract:Hong Kong director Wong Kar-wai has in modern film-making in the creation of unique characteristics, he always uses vain weird picture and translate lenses strange time and space to express complex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there is no complete narrative plot, focusing on his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freehand. Thesis "Chungking Express" and Cas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Wong Kar-wai movie,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irector's life, works and narrative features, then the characters from the movie (the characters marginalization), plot (deconstruction story structure), voice-over analysis (music and monologue rendering), slow motion pictures (unique space-time) and other four aspects. And explore this narrative style form factor. On this basis, Wong Kar-wai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creation of modern New Wave film on its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Keywords:Karwai Wong;film;narrative features

王家卫电影研究

王家卫电影研究 王家卫电影名录 ?1988:《旺角卡门》 ?1990:《阿飞正传》 ?1994:《重庆森林》 ?1994:《东邪西毒》 ?1995:《堕落天使》 ?1997:《春光乍泄》 ?2000:《花样年华》 ?2004:《2046》 ?2007:《蓝莓之夜》 王家卫电影中人物面临的几种困境 ?面对庸常俗世的终究意难平(《旺角卡门》、《阿飞正传》)。 ?面对情感变动不居的困惑(《重庆森林》、《春光乍泄》)。 ?面对孤独和疏离的恐惧与迷恋(《堕落天使》、《2046》)。 ?面对道德与情感的两难(《花样年华》)。 ?面对爱情沧桑的坚守与寻找(《蓝莓之夜》)。 ?面对回忆的偏执与迷失(《东邪西毒》、《2046》)。 王家卫电影的几个母题 ?拒绝与被拒绝(《阿飞正传》、《2046》)。 ?选择与逃避(《旺角卡门》、《堕落天使》、《花样年华》)。 ?铭记与遗忘(《东邪西毒》、《春光乍泄》)。 ?追寻与错失(《重庆森林》、《蓝莓之夜》)。 王家卫电影中的场景 ?王家卫电影中的场景基本都是现代都市(除《东邪西毒》之外),而且交织着故 乡、异乡与异域,人物就在这些空间漂泊与追寻。 ?人物的居住地常常是狭长逼仄的公寓。这个空间提供了人物的栖身地,但因“临 时性”而不能成为灵魂的寄托之地。 ?王家卫电影中的都市,常常呈现为迷离、恍惚的建筑,冷清的街道,飞驰的列车, 逼仄简陋的公寓,这里容不下诗意与温情,也容不下前现代的感伤与怀旧,显得冷漠疏离,飘溢着孤独与迷失。 王家卫电影的影像风格 ?用低速摄影与高速摄影表达迷离或惆怅的情绪。 ?用间或的黑白影像来强调一种生活与情感的苍白。 ?用空镜头传达人物的某种渴望与焦虑,或都市的冷漠。 ?在对话时使用空镜头或分切镜头传达一种疏离感。 ?用晃动镜头表达一种紧迫、动荡感。 ?用超广角镜头营造一种扭曲与变形(将原本熟悉的景象变得陌生),一种放大的 孤独与冷漠。

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策略分析

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3T15:15:28.3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作者:孙铭悦 [导读] 文章力图对王家卫电影进行叙事角度的探索,从影片的叙事结构特征和人物观念的重建这样两方面展开,研究分析王家卫电影在叙事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对于王家卫电影的叙事风格特征作出合理的阐释。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文章力图对王家卫电影进行叙事角度的探索,从影片的叙事结构特征和人物观念的重建这样两方面展开,研究分析王家卫电影在叙事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对于王家卫电影的叙事风格特征作出合理的阐释。王家卫在他的影片中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现代都市生活图景,更力图揭示藏于人内心深处的“都市不适应症候”。他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美学。 关键词:电影;王家卫;叙事策略 电影的叙事结构包括时空的配置与运动、人物的设计、叙述方式的确定、节奏疏密的构思等,是个涉及方面很广,非常复杂的创作问题。香港电影导演王家卫是亚洲电影的代表人物,对王家卫电影有了新的理解,他迄今为止的十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王家卫的电影剧作对时空的运用、人物设计及极具特色的画外音独白作用,都是为了反映出一种90年代香港都市人普遍的情绪体验,其叙事策略,不仅表现了后工业文明下的都市人末世失重心态,而且这种叙事结构具有独特艺术性,表现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状态的复杂性,准确而独特地剖析了后现代人的生活面貌。 一、电影人物观念的建构 王家卫的每一部电影都成了日后人们谈论的经典,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较高层次欣赏水平的观众来说,更是如此,而他电影中的许多经典的台词也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在很大意义上是跟他的叙事风格紧密联系的。他那种特异的叙事方式则是整个电影风格得以确立的决定性因素。 电影的叙事结构可以从三个层面予以理解基本的结构,它是指一部具体影片的结构和总体结构,叙事结构与电影蒙太奇结构相似,它表明了一部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是一部影片的主干,它是确定一部影片的总体风貌的决定性要素;其次,电影作为一个叙事系统呈现出的结构类型,具有更大的理论上的抽象性,例如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电影符号家提出了电影的八种组合手段,几乎涉及了电影的各种组合方式;最后一个层面的意义是指具体影片内各种元素的组成方式。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讨论影片文本中的具体文段、句子的组成方式,而对于一般的观众而言,他们是无法看到电影的深层次的结构的,只能看到电影的情节,而所谓的情节也就是讲述的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王家卫电影人物的内心独白 画外音独白是王家卫电影剧作叙事中的一个主要特色。电影中的人物,一般都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拒绝了解别人,亦拒绝为他人所了解。他们一般都保持沉默,用独自来宣泄内心的情感。一个警察663在被女朋友抛弃后,只好对家中的毛巾、肥皂、玩具自言自语。他对着用过的肥皂说:“不要那么没有骨气嘛,她才走几天就瘦成这样。”对湿淋淋的毛巾说:“我叫你不要哭嘛,你要哭到什么时候?做人要坚强一点。”《堕落天使》中则把内心独白运用到极致:哑巴何志武用独白的方式述说自己的感受。画外音独白是王家卫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他影片中的经典语言,如《阿飞正传》中关于“无足鸟”的传说,大都以这种方式表达。他以这种情感的单向流动,展示后现代语境下人们的孤立、沉默和失语。是幽默的调侃,亦是含泪的热讽。 (二)人物塑造的边缘性 电影中的主角,通常都是阿飞、舞女、小店员、空姐、杀手、警察……他们或者没有一个正式安稳的工作,整日游荡在城市的阴暗的角落;或处于社会底层,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或与传统道德相抵触,不为社会所接受。他们在现实生活和精神领域中是一群流浪漂泊者,都市的边缘人。这些人物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一般电影中人物名称是界定人物身份的基本符码。然而王家卫电影中更多的时候,人物的名称都变成了数字。 人物姓名的刻意忽略,一方面强化了人物的边缘特征,面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人们感到自身渺小到连姓名都已被湮没。另一方面,这些名字被泛化了的小人物形成了对所有现代都市人的指代,“这一个”成了“这一群”的甚至“这一代”的代称,从而加深了电影所表现的社会内涵。王家卫在他的影片中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现代都市生活图景,更力图揭示藏于人内心深处的“都市不适应症候”:人们的无力感、渺小感、孤寂不安以及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边缘感。 二、电影的时空观念 在王家卫的影像作品中,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其电影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和统一的特质的确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王家卫电影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表现后工业时代都市人的无力感、渺小感、孤寂不安以及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边缘感。 (一)王家卫电影对时间的表达 时间是王家卫热衷的主题。王家卫的时间常常是过去式。因为过去,所以定格。时间是很难捉摸的,在王家卫的运用下,益显神秘。王家卫电影风格,很大一部分,是时间这种元素塑造的。 恋物,是王家卫时间记忆的一个象征,王家卫每一部电影都是四个字,他喜欢的数字里除了“四”以外就是“六”。他有对物迷恋的情结,甚至是一种习惯的迷恋,恒定而不变,有一种刻进肌肤里的快感,从中我们可以抽离出一些怀旧的因素,包括对异性的幻想。王家卫最喜欢的音乐无疑是探戈,那是一种在阿根廷人皮亚佐拉的创作里,要让城市的落叶起舞的抒情。机巧,意味着他拍的是同一部电影。王家卫不仅喜欢在一部电影里埋下伏笔,还喜欢在不同的影片里设下机关。比较容易找到的是:同一个房间号码和同一个人名的出现。这种符号性还可推溯到《阿飞正传》,在那里面,只在最后灵光一闪的梁朝伟,也可以和周慕云挂上钩的,而成为一个前传式的引子。(二)王家卫电影对空间的运用 王家卫电影中的一些十分明显的主题( 如人物情感的孤立,拒绝沟通,或交流上出现困难) ,在其影片中一再出现。而在展示这些主

王家卫风格

解析王家卫电影主题风格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王家卫电影一以贯之的风格化的精神主题的特点,即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展现出现代都市中人们的某种高度抽象化的生存状态:无目的、非理性、充满不能回避的宿命感的荒谬世界。在这种状态之中,人们永远挣扎、逃避和漂泊,意欲彼此交流而不得。这种状态的特点就是被高度的抽象化和符号化,以及掩藏在西化外表下,却包含在一种东方情愫的氛围中。 关键词:主题风格存在状态抽象化荒谬感去理性化东方情愫 如果说基耶洛夫斯基喜欢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于某种“处境”之中,那么王家卫则倾向于营造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气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这种“状态”的不断营造和反复阐释,他将他所有电影的全部人物,都置于这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每一个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飘忽不定,与期冀相伴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绝、两手空空。不管是《东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还是《阿飞正传》中无腿小鸟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远追寻不到的远方的大瀑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征

着永远的漂泊。在漂泊中,一张船票隔绝了难以割舍的情愫,中途转站的飞机消磨了快餐式的爱情,阿飞的死将无腿小鸟的脚踏实地变成了一种悲伤的永恒。频繁快速的镜头切换,以及招牌式的手提摄像机的晃动感割裂了繁华都市的空间感,每一个叙事主人公都处在与彼此的隔绝状态之中。它们小心翼翼而又唐突地互相接近和试探,没有温情脉脉,到处存在着误解和错过。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之间,心灵的隔阂也是无法逾越、无法以沟通弥补的。《花样年华》中苏丽珍的实有若无的丈夫、《东邪西毒》中盲武士在远方的妻子,《春光乍泄》虽然以性爱场面开场,但是同性恋人之间仍然处处存在着相互伤害和误解,它们在身体上有着亲密的接触,但在心灵上却相隔迢迢。这种状态充满了孤独感和漂泊感,像宿命般左右着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他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捕捉现代人的心理——深入骨髓挥之不去的现代感和颓废情绪。 这种状态的特征表现出高度的抽象化、荒谬感、去理性化,以及独特的东方情愫。这是一种共同的、不可逾越的存在状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中只是一个存在,毫无目的和价值。在这种状态中他们屈服而又反抗,然后反抗过后生命回到原点,依旧两手空空。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是抽象的,在真实生活中罕见他电影中的那些人物。每一个人物本身,都存在着某种纯洁性,也就是高度统一的共性。这不同于同样以描写都市浮世绘著称的张爱玲,在她的笔下,城市中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各种复杂的情感与欲望。而王家卫的人物却生活在共同的氛围之中,他从不写实性的去继续某一件特定的事件,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及其鉴赏

王家卫 1、重塑了类型电影 在《旺角卡门》后,王家卫发明了一种没有剧本的电影,情节支离破碎,人物模糊封闭,留下一地散漫的标签,重新拼接,成就后现代主义的都市印象。镜头里,他框住的不是情节,而是情绪的艺术,仿佛用连串气息,串起斑驳的碎片,如璀璨的万花筒,自成风格。王家卫的电影,不仅在香港,甚至放眼世界都独树一帜,精致空灵的影像,把握住香港都市的脉搏,既轻渺,又忧伤。人们过早在他身上贴上小资的标签,因为作为一种奇特的类型电影,它的影像有超高的辨识度。 2、展现了暧昧的艺术 看《阿飞正传》中的“那一秒钟”,《重庆森林》中的“一万年”,《东邪西毒》中的“醉生梦死”,王家卫的电影里的爱情,与其说一段情,不如说一段缘分,有的无疾而终,有的伤痛一生,男男女女,灯红酒绿,王家卫电影里从没少了这暧昧的艺术。都市里孤独的人喃喃自语,说着无尽哀愁,他们的人生一经相遇,瞬间被暧昧所催化,那是一种感情用事的浪漫主义,而王家卫也是一个感情用事的浪漫主义者,他用那种交流的无奈和渴望,锻造了一种强大的感性力量。 3、得到了西方认可 国际大师,戛纳宠儿,王家卫的电影被冠以艺术的星辉,载入世界电影的殿堂。他的作品几乎都入围过欧洲的各大影展,无论精致空灵的《重庆森林》还是磅礴大气的《东邪西毒》在西方都有无数受众。波德维尔说,王家卫像一个以粤语拍电影的欧洲导演。他的电影,既有商业的包装,也有文艺的内核,在实验性方面,他也超越了风格凝练的吴宇森和锐意求新的徐克。1997的戛纳水城,王家卫以《春光乍泄》斩获最佳导演,达到艺术生涯上的顶点,十年之后,他又坐上评审团主席的宝座。 4、独到的语言风格 提起王家卫,你必然会想到那大量植入的符号,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食物,也会想到手持摄影所拍摄出的恍惚炫目的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暧昧的光线,艳丽而冷漠的色调,无不传达出后现代主义的疏离,而这亦需要归功他的老搭档杜可风和张叔平。他的电影也离不开喃喃不绝的言语,那不仅是滋养

王家卫分析.doc

在华语影坛,能让人们津津乐道、能因喜欢他们的作品而形成固定群体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周星驰,一是王家卫。两人都是后现代的高手,周星驰用搞笑颠覆传统,而王家卫则以唯美的宿命感创造了充满技巧与优雅的另类世界。 作为香港的先锐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自有其独到的风格。王家卫在剪辑《重庆森林》的时候说:“我不是在build,而是在破坏”。这个破坏, 恐怕不只是对传统电影拍摄技法的破坏,对四平八稳的电影构图的破坏,我们看电影时心灵的稳定平衡态,也被他破坏了。正如王家卫总爱用一副墨镜来掩饰他内心的情 绪一样,王家卫的电影爱用支离破碎的画面与情节来掩饰他电影中所要表现 的内在涵义,所以看王家卫的电影,不单是观赏他独特的画面处理方式,还得透过支离破碎的画面与情节去把握其中深蕴的主题。 除了第一部电影《旺角卡门》(1988)外,王家卫的几乎所有电影都不存在明显的戏剧性的故事情节。镜头是拼接在一起的,光线大都恍惚昏暗,情节的时间和空 间顺序完全是被打乱后又另外粘在一起的。影片的走向是以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来把握的,彷佛就是靠着这些具有力量的情绪片段,王家卫拼贴了一部又一部的电影。 但是,如果你看过王家卫的8部电影,你就会发现王家卫带给我们的不仅仅 是外表支离破碎、内在却统一连贯的电影,更多的是通过他的电影,你可以捕捉到王家卫所创造的一系列电影符号:村上春树味十足的台词、MTV似的恍惚镜头、古龙似的醒世格言、浓浓的怀旧情调……而这些也成为王家卫被定位于 一个“电影作者”,与“电影导演”区别开来的原因。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导演是一个场面的调度者和现场执行者,而作者却是电影风格和个性的完整体现者。而王家卫 不仅仅是他自己所导作品的编剧,也不仅仅在于他的电影的风格化掩盖了其内 在的实质,更在于他拥有一套独特的电影符号体系。 1.主题——漂泊与追寻、拒绝与回避 在王家卫的感性世界中,虽然剧情全无起承转合,画面支离破碎,但我们还是能从主人公相对比较自足的精神世界中发掘出王家卫电影的主题。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 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即漂泊与寻找、拒绝与回避。

解析王家卫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导演评述 MOVIE LITERATURE 2013年第17期电影文学 解析王家卫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牛 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王家卫是当代香港影坛创作个性最独特,也最具个人魅力的电影作者。他在两岸三地的华人电影导演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王家卫的电影是另类而个性的,他在色彩运用上打破了“百分之百天然色彩”这一传统电影美学原则。正是他的独树一帜成就了我们的长久难忘。王家卫电影中的色彩艺术具有主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而这种独出心裁的色彩运用已然成为王家卫电影的独特符号!本文先从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中阐释其特点,接着探讨其电影中的色彩艺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关键词]王家卫;电影;特点;色彩艺术 众所周知,王家卫是当代香港影坛创作个性最独特,也最具个人魅力的电影作者。他在两岸三地的华人电影导演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从人们对“王家卫”这一名字 所做的解释— ——王,王者的王;家,大家的家;卫,前卫的卫— ——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高度评价。在王家卫和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别的艺术家身上和他们作品中没有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确立了一种样式,这种样式又和别人的作品没有可比性,那么,他基本上就确立了自己在电影界的地位。王家卫的电影让观众动摇了固有的对电影的看法,其中不论是影像或人物、叙事或细节,还是电影色彩,都独树一帜,别出心裁。本文先从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中阐释其特点,接着探讨其电影中的色彩艺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王家卫电影色调概述 《旺角卡门》(1988)是王家卫初试啼声的处女作,叙述的是两个情同手足的黑帮打手阿华和苍蝇的遭遇。在这部电影中,王家卫在色彩运用上就初显才华,别出心裁。整部影片主要运用了红、蓝、白、黑等色彩。但是在酒店那场戏中,王家卫改用了棕色和淡紫系列,用以凸显男女主角心理层面发生的变化。毋庸讳言,黑白色象征着阿华所处的黑社会的冷酷无情,而蓝红象征着阿华和表妹之间的纯真爱情,这份爱情烂漫而热烈。冷暖色的有效对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 另外 ,《旺角卡门》不是简单使用蓝色和红色的,当阿华在楼梯拐角处和前女友吵架,镜头的基调是蓝色的,但这种 蓝色基调还用前女友的“红上衣 ”“红唇”加以点缀,使红色更加炫目、刺眼,这种红与蓝相互融合的用法,更加 加深了冲突的氛围。 《阿飞正传》(1990)写的是旭仔与几个女人之间牵不长扯不断的感情纠葛。当旭仔从养母处得知自己本是西班牙和菲律宾贵族血统生身父母的私生子,便前往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寻找生母,生母却拒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儿子。对母亲的寻找就是对亲情对生命的寻找。而生母对他的拒绝注定了他是都市永远的被放逐者。果然在绝望后的浪迹生涯中,他抢假护照杀人而遭菲律宾黑社会刺杀。在这部电影中,色彩语言运用得也很独到。摄影师杜可风明确说明:“拍六十年代的电影,自然免不了怀旧气氛,但是我们不会 采取那种黑白色再加上黄色调调的传统做法。 ”6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面对着政治动荡、经济腾飞、文化断层的境地,他们与长辈的鸿沟越拉越远,矛盾愈演愈烈。所以王家卫根据那一年代的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环境,采用了以绿色为主要视觉风格,同时还将陈设、道具以及服装的色彩都往这个色调上靠。通过这种做法,观众明显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缺乏热情、无精打采的情感世界。《东邪西毒》(1994)讲述的是“东邪”与“西毒”与一 个女子的半生缘 。“西毒”在长兄结婚那天黯然离家到沙漠隐居,因为其嫂乃是他因过于自尊矜持而失去的心上人。碰 巧的是他的好友“东邪”黄药师也爱上了他的嫂子。后来得知嫂嫂病逝后,他以一把大火烧掉了小店,重返故乡白驼山。影片不再着重传统武侠片惯有的江湖仇杀、飞天遁地的武打招式,而重在对感情的剖析。同时打破传统电影剧情逻辑的起承转合,用旁白、独白、对白等手段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整部影片以沙漠为背景,给观众一种苍凉的感觉。 《春光乍泄》(1997)是描写一对同性恋人的电影。这部影片的主题在当时比较敏感,王家卫在片头、片尾都将字幕打在全屏的血红底板上,让人看了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非常触目惊心。其实,红色一直是这部影片的主导色彩,其中还加入了黑、白、蓝等颜色,以此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色调。这四种颜色有机融合在一起,承担起导演在 影像层面上所赋予影片主题的任务 。《春光乍泄》的前半部用了黑白色,后半部用了彩色,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王 家卫想用这两种色彩的对比来凸显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使整个故事更加流畅。 二、王家卫电影特点 纵观王家卫导演的所有电影,可以发现他的电影具有 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在主题的设置上,王家卫的电影表达的是现代人彻骨的孤独和现代城市的荒原感。具体表现为人物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缺失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漂泊感,一个个孤独的游魂在都市阴暗的角落里,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为打发孤独,打遍所有能找到的电话号码,为打发寂寞,逼迫自己爱上打烊后第一个来到快餐店的女人,因为无人交流,只有对着物件倾诉(《重庆森林》 )。王家卫的电影表现了世界的瞬间倏忽性。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皮影戏般地在镜头中滑过 。“什么东西都会过期”,像《重庆森中》中的“凤梨罐头” 。没有天长地久,刚才还如胶似漆,049

从《重庆森林》解码王家卫电影的视觉图谱

150 第2卷第14期 文化纵横按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的说法,这是一部小品式电影,因为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主题,与杨德昌《恐怖分子》相比而显得“羽毛般轻飘飘”。影片采用拼贴方式讲述了失恋的警察223与神秘女杀手一段都市邂逅以及巡警633与快餐店女孩的爱情故事。客观而言,王家卫电影视听语言贡献离不开两员大将,摄影师杜可风与美术设计师张叔平。据说,本片摄影原是刘伟强,后来杜可风加入,重拍了一些场景。按王家卫的说法,杜可风延续了他们前期商议的拍摄风格。漂浮的镜头、迷幻的色彩、虚实相生的画面以及时空的深度隐喻,王家卫电影将观众带进了独特的影像美学之中,让观众深深陶醉于人物的微妙关系。耐人寻味的台词与画外音,美好的爱情与隐晦的情感体验让观众如痴如醉。 一、漂浮的镜头:现实的真实隐喻记忆与遗忘一直是王家卫电影的母题。罐头要过期、爱情也要过期,现代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没有稳定感。正如王家卫在《阿飞正传》那个著名的“无脚鸟”的故事,从前有一种鸟,一生都在空中不停地往前飞。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王家卫敏锐地感知到现代社会人与人真实生存状态,人们难以找到稳定感、安全感。现代都市丛林里的男男女女,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时候,人与人的关系疏远了,人们无可依赖、内心空虚,毫无目的在都市森林里游荡。 摄影师杜可风真实地把握了导演对都市人生的这种感觉,最大限度地使用肩扛拍摄,利用动荡漂浮的镜头语言暗示主人物内心的失落、迷惘与寂寞。正如摄影师帕塔什维里说过:“我总有一种感觉,仿佛摄影机是一个完全长在你身上的活的器官。你想什么,它就做什么有时你不想什么,可它仍然在做点什么……手提摄影机不仅能使摄影师奔跑方便,而且能表现出摄影师呼吸的一定节奏,使画面充满生活气 息。”[1] 影片开头警察223追逐逃犯一段,摄影师大胆使用肩扛摄影、慢速快门追随人物移动,辅以升降格拍摄。画面焦点虚虚实实,大部分画面都处在虚焦的状态,充满朦胧而又飘忽不定的感觉。摄影师大胆创新,如此拍摄技法给予观众全新的感受,却又与人们状态、影片主题完美地契合。类似处理影片还有多处,如林青霞扮演的女杀手追逐一场。镜头始终处于摇晃状态,女杀手穿行于狭窄拥挤的过道,人与物从身边匆匆闪过。强烈的主观色彩,晃动、模糊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王家卫透露,为了拍摄影片,他带着林青霞、杜可风等剧组人员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硬闯进重庆大厦里去拍戏,重庆大厦里的印度警卫对他们进行了围追堵截。肩扛拍摄源自特殊的拍摄环境,动荡、漂浮的画面反而成就 了王家卫电影独特的影像风格。 二、迷幻的色彩:梦想就在前方 色彩是电影画面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也是电影的一种重要造型元素,在表达人物情感、烘托人物心理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在其著作《电影语言》中所说:“电影色彩的真正发明应该从导演们懂得了下列事实的那一天算起,即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实即同现实完全一致,必须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如黑与白和心理与戏剧含义冷色和暖色去 运用色彩。”[2] 被喻为世界第一部正在的彩色电影《红色沙漠》中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大胆地利用红色,表达主人公在现代工业文明之下的精神状态和混乱的内心。 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不难在《重庆森林》中感知导演、摄影师以及美术设计师对每一场景的深切思考。影片青色暗淡的基调隐喻凌乱、空虚、冰冷的现实世界。片中大部分场景为夜间或早晨,天气晦暗,突显人物心境郁闷与压抑。富于个性的色彩极具主观情绪化,预示着人物的特殊情感,映照着人物的独特的心灵世界。来自澳大利亚的杜可风,有着与生俱来的率性直接,对光线充满了“宗教般的迷恋和虔诚”。他十分注意寻找每个场景的暖色调物体,有意识形成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诸如冰冷夜色中的红色广告牌、霓虹灯、红色的衣服、点唱机中的彩灯、道路上汽车的尾灯、红色的可乐杯、店铺停电后点亮的烛光,罐头上红色的文字……场景中的暖色物象无不暗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渴望与憧憬。特别是失恋的警察223为了庆祝自己即将到来的25岁生日,清晨天刚亮就在雨中跑步,因为跑步是能够把他体内“多余的水分蒸发掉”。前景大雨滂沱、充满阴郁水汽,而天边一抹绚丽的朝霞,场景既真实而又梦幻(详见剧照图一) 。 剧照图一:前景阴郁铁丝网,而天边一抹绚丽的朝霞,场景既真实而又梦幻 可以说,从影像的角度来看,本片镜头十分考究。看上去随意的镜头背后蕴藏着导演、摄影师等对生活的独特观 摘 要:《重庆森林》是王家卫早期电影代表作品,较为明晰地保留了他电影探索的某些因子。从故事情节而言,虽依 然是后现代拼接,但颇具故事性。与后期他的电影反情节明显不同,可以看王家卫早期电影戏剧性的一面。本片也预示了其电影成熟期如《花样年华》 《一代宗师》的一贯技法。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重庆森林》的视觉图谱,可以由此窥探出王家卫电影的镜头语言风格。关键词: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视觉图谱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4-0150-02 从《重庆森林》解码王家卫电影的视觉图谱 杨柳军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作者简介:杨柳军,男,汉族,四川雅安人。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文化批评。

浅谈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王家卫,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中国上海,中国香港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1982年,编写个人首部电影剧本《彩云曲》,从而正式进入了电影圈。1988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旺角卡门》获得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1990年,执导剧情片《阿飞正传》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94年,执导剧情片《重庆森林》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97年,执导剧情片《春光乍泄》获得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并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首位获此奖项的华人得主。 2000年,执导剧情片《花样年华》,该片第2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奖。2004年,执导剧情片《2046》,该片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2006年,担任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并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史上首位华人得主。2013年,执导剧情片《一代宗师》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2019年5月15日,担任了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项目”的评委会主席。 电影是由无数个镜头组成的,如果仔细观看,你会发现,王家卫尤其会捕捉镜头。无论是人物,才是空镜头,都有他的情绪表达在里面。用晃动的镜头表现林青

霞丢了毒品奔跑时的绝望,用长镜头表现金城武给所有人打电话时的孤独和渴望交流,用快镜头表现王菲偷偷暗恋梁朝伟的小女人心理。这些镜头的运用在王家卫手里,如同手术刀,一刀刀剖开人物的外边,把深深藏在最里面的心掏出来给大家看。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喜欢王家卫电影的原因吧! 当所有人争前恐后的用电影讲故事的时候,王家卫更愿意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独特的人。失恋的,迷失的,遭遇背叛的,得不到爱的,无论他们是男是女,身份背景如何,首先他们是人,就都有着人的情感和爱恨情仇。他更愿意用情绪和行为表达情感,因为情绪和行为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王家卫的电影在中国电影中,是一面独树一帜的旗子。而他本人也区别于其他导演,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永远摘不下来的墨镜,无论说什么都是一脸平静的面容,机智幽默的回答,无绯闻,无炒作,特立独行,让人爱到骨子里,却又无法表达的喜欢。他的电影并不多,不过十多部,但每一部几乎都是经典。1988年的《旺角卡门》,1990年的《阿飞正传》,1994年的《东邪西毒》、《重庆森林》,1995年的《堕落天使》,1997年的《春光乍泄》,2000年的《花样年华》,2004年的《2046》,2007年的《蓝莓之夜》,2013年的《一代宗师》,2015

王家卫电影分析

试图飞翔的人 —浅析王家卫的影像世界 王家卫,一个香港电影界不可不知的人,一个极度个人风格化的导演,一个戴着一副墨镜酷酷的男人。他的电影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深深的震撼着整个华语甚至世界电影,一种独特的不同以往的个人风格化深深的烙印在王家卫的每一部作品上,从开始的《旺角卡门》﹑《阿飞正传》到以后的《2046》﹑《蓝莓之夜》,王家卫的电影之路总是走的那么不拘一格。看过王家卫电影的影迷该不会忘记其中的移动摄影,不规则构图,晃动镜头,绚丽的色调等等,这种鲜明的标示大都归功于摄影杜可风和美术指导张叔平,这些对于场景的再造和镜头的巧妙利用连同王家卫所特有的导演风格共同构成了其电影迷人的味道。 关于即兴创作和对人物(演员)的处理。王家卫的电影开拍时是见不到完整的剧本的,甚至是边拍边写剧本,对于这种创作形式,相信对于大多数导演来讲简直是骇人听闻。王家卫却坚持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创作,通常看到一个富有联想的场面或者事件,然后想到一个简单有趣味的故事,最后根据演员的特点来完善故事。这种即兴的创作形式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得到了许多成功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卢米埃尔兄弟在电影诞生早期的一系列短片作品,这些即兴的采录和非情节化的叙事最早的揭示了一种后来对世界电影史影响颇为巨大的写实主义传统,直到发展到法国导演让·雷若阿的许多后来备受好评的作品,这种写实主义传统才真正稳固下来,并最终在二战后的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和法国电影新浪潮中达到顶峰。无疑,王家卫这种即兴创作形式很好的继承了这种传统,但是却不完全与之相同。最明显的在于其对镜头的使用以及因此而显示出的完全不同的导演风格,与那些讲究实用长镜头和场面调度的写实主义导演相比,王家卫对于镜头的实用却是灵活多变的,他喜欢通过多个镜头和机位来描述一个场面和一个持久性动作,这种看似对于镜头的无节制运用使得其电影的影调变得十分活泼而多变,不但没有使观众感到乏味,反而很好的表达了某种潜藏在影像表面之下的感情暗涌。当然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并不见得适用于所有影视创作者,也并非适合与所有的导演。从创作实践的角度来讲,这种大胆的创作方式是十分考验导演的创作能力的,没有充分的实践和创作经验的人,显然是完全无法驾驭这种即兴的创作形式。同时在这种即兴的创作过程中,对于演员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张曼玉在接受访谈时坦言,“他习惯于一直拍下去,找那个角色的感觉,在他没有找到感觉之前,大家也都不知道是在演什么,角色怎么样,每天都有考试的感觉“。这种对于演员独特的处理方式,其实是综合了利弊的,一方面来讲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调动起演员自身的创作力,使其自觉的创作人物,而不是通过讲戏和看剧本等方式被动的感受人物。然而另一方面来讲这种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导演对于故事的掌控能力和对于人物,及其性格,身份背景等方面的塑造力。事实上,在《阿飞正传》之后的几部王家卫导演作品中,人物开始变得越发扁平化。《阿飞正传》中的旭仔,一个自小被亲生母亲抛弃的小孩,自幼产生出一种对于女性的仇视和报复心理,于是他在感情上玩世不恭,却对于找寻亲生母亲的事与养母耿耿于怀。《阿飞正传》是王家卫全部电影风格的一种集中表现,多人物叙事,内心独白,晃动尽头,不平衡的构图,色彩运用等等均在其中有很多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