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经济学重点 最终版

国际经济学重点 最终版

国际经济学重点 最终版
国际经济学重点 最终版

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

单选15*1分 多选5*3分 判断说明5*2分 简答5*6分 论述2*15分

一、二、三、五章 1.代表性人物及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P1 内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加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受益。 假设条件: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英国和葡萄牙),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酒和布);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P5

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

假设条件: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英国和葡萄牙),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酒和布);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运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

(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P11

内容: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

★(4)埃利·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H —O 理论)P14

内容:如果一国资本相对丰富、价格便宜,劳动相对稀缺、昂贵,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国劳动相对丰富、价格便宜,资本相对稀缺、昂贵,则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国际分工后,贸易双方均可获利。

假设条件: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收益不变;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假设A 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 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X 、Y 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 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 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5)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 —S 定理)

内容: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引申: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6)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P33 详细内容在下面第三章1

思想: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7)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35(下面第三章3有介绍)

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衰亡期。

(8)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的产业内贸易理论P37

内容: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部门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9)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P43 内容: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10)产品内分工理论P46

定义: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某一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现象。 产品内分工实现的方式分为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

产品内分工的基础:①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②规模经济与产品内分工。

产品内分工强度的决定因素:①生产过程不同工序环节空间的可分离性;②不同生产工序要素投入比例的差异度;③不同生产区段有效规模的差异度;④产品及其零部件单位价值运输成本大小;⑤跨境生产活动的交易程度。

当代产品内分工发展的动因:①运输成本下降;②信息交流成本下降;③技术进步的影响;④贸易自由化改革影响;⑤发达国家鼓励加工贸易政策;⑥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政策。

(11)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P86

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心-外围”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和不利处境进行了分析,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本国工业化进程。

★(1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P88 内容:该理论放弃了传统理论关于自由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试图证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和具有显著外部经济效应和战略性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可以协助本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竞争者手中夺取垄断利润。

2.每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 同上

3.贸易的原因(课件: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格局、利益分配(课件)

★4.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到,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更具有现实性,特别的,它极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和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但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理论的全盘否定。现实中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存的现象说明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要全面准确地解释现实中的国际贸易现象,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缺一不可。正如新贸易理论的创建人克鲁格曼认为的,如果要简单说明传统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差别,则可以回答:传统理论把世界贸易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小麦这类商品上,新贸易理论则认为主要贸易品是像飞机这样的商品。因此,新贸易理论既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继承,也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的反映和阐释。之所以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互不一致的结果,这根源于假设的冲突。

第二章

★1.H —O 模型 P18 同上第一页(4)

★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P22 同上第一页(5)

★3.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P24 掌握解释

谜面:根据H —O 理论,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用其投入产出分析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的要素投入进行检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谜底(解释):H —O 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理想,而现实世界并非这样,因此存在误差,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①需求偏好的作用。强烈的需求偏好可以使一国生产、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即需求逆转。

②贸易壁垒的作用。

③生产要素的分类。H —O 理论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但现代生产投入的要素有许多无法归入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应该细分,特别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

④要素密集度逆转。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富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富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在两个行业间替代弹性差异非常大,要素密集度可能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4.新旧贸易区别

第三章

1.技术差距理论 P32

答:创新国创新一种产品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创新国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该技术领先产品。随着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的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该产品并减少进口。随着新技术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

2.如何解释国际贸易,实质是什么

★3.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 P35

答: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衰亡期。

★4.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动因 P38 答:①产品差别:现实世界中产品非同质,产品差别的存在使每一种产品都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每个国家生产的产品不同,这位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②规模经济: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规模经济的存在使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所有的差别产品满足本国消费者的需要。本国厂商无法满足的,它们的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

③需求重叠: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相同的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似,本国厂商生产的产品在与本国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会找到消费者,对方国家生产的产品也会满足本国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市场基础。

5.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P39

①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②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 ③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④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a .X 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b .Y 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c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d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

⑤封闭条件下: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 点,在E 点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 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 ⑥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 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 国专门生产X ,B 国专门生产Y ,A 、B 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中直线TT ′的中点C ,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

6.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P43

答: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的贸易流向与规模由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决定。

第四章

★1.贫困化增长 P70 答: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福利的增长。如果生产的增长落后于人口的增长,社会福利水平就会下降。在人口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生产和贸易的增长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后福利水平下降的情况。其根源是增长带来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只发生在贸易大国。

第五章

★1.重商主义的核心观点 P72

答:①在对社会财富的看法方面,将金银货币视为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

②在对财富源泉的看法方面,认为通过对外贸易多卖少买是获得财富的根本途径。

③在对国家作用的看法方面,极力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各种经济活动,采取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政策。

④在对人口作用的看法方面,承认人口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生产的重要力量。

2.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更重要)P78

答:①否定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倡导保护贸易。

②发展生产力是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发点。

③贸易政策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3.幼稚产业判定标准不同人不同观点掌握清楚P81

答:约翰·穆勒:受保护的国内产业在保护结束后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本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这样才算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查尔斯·巴斯塔布尔:提出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的产业,除了在一定时期后能够自立外,其将来所产生的利益必须超过现在实行保护而受到的损失。

默瑞·肯普:结合了穆勒和巴斯塔布尔的标准,补充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标准,即只有先行企业获得的经验具有外部经济时,保护才是正当的。如果先行企业获得的经验不能让其他企业受益,则无需政府给予保护。若先行企业取得的经验具有外部经济,其他企业可以无偿受益,市场竞争将使先行企业的投资和风险不能获得应有的补偿,企业将失去投资新兴产业的积极性,需要政府给予保护。

小岛清:①所保护的幼稚产业要有利于潜在资源的利用。②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③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

5.中心—外围理论P85

答: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中心国家依靠资本和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享受着国际分工产生的绝大多数利益;外围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主要靠出口初级产品与中心国家进行贸易,成为中心国家的经济附庸,几乎享受不到国际分工的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如果依据传统的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无法改变贫穷落后情况。

6.“中心”与“外围”的划分P86

答: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实际上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少数工业化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另一部分是广大的非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外围。

★7.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P88

答:该理论放弃了传统理论关于自由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试图证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和具有显著外部经济效应的战略性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可以协助本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竞争者手中夺取垄断利润。

第六章

★1.论述题:108页那个图会画,理解,分析。论述:求a 、b 、c 、d 数值

小国贸易政策经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消费者剩余:HFP w → HGP 2,比征税前减少了a+b+c+d 生产者剩余:UZP w (→_→)UVP 2 ,比征税前增加了a 财政收入增加:c=(Q 3-Q 4)*t 社会福利净损失:b+d

小国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时:国内相对价格为Pw ,征税后为Pt 。而世界相对价格仍为Pw 。结果是,生产点由Q 移至Qt 。 X 产出减少,Y 产出增加;消费点由C 移至Ct ,征税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Y

X

Slope=-(P X w /P Y w )

Slope=-P X w /(P y w +t)

C 0

U 0 U 2

U 1 C C 2 P 1

P 0

P Y H

P 0 P 2 P w U

J 0

Q 2

Q Y

Q 1

Q 3

Q 0

Q 4

Q d

S d

S d -s 国内生产补贴情形

S d +q 进口配额情形

S w +t

S w

a

b

c d s q

t 关税情形

E

V

Z G F

大国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消费者剩余:ECP 0 → EHP 1 ,比征税前减少了a+b+c+d 生产者剩余:GFP 0 (→_→) GIP 1 ,比征税前增加了a 财政收入增加:(Q 2-Q 3)*t

如果b+de ,净福利减少。

大国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该国生产均衡点在P 0点,通过出口X 产品和进口Y 产品,该国消费均衡点定在C 0点,消费满足度为U 0。X 产品与Y 产品的交换比率P X /P Y ,,等于国际贸易条件线T 0的斜率。

对Y 征收关税t 后,国内Y 价格上升为哦P Y +i ,i

Q Y

S c

D c

S w

S w

+t

t

P 1 P 2 G P 0 Q 1 Q 3 Q 2 Q 0 E

F

H C

a

b

c d e

Y

X

T 1’

T 0 T 1

C 1

C 0 C 1’

U 1

U 1

U 0 P 1

P 0

D

D 1

D 2

2.“公开拍卖最公平” P114

内容:非关税措施中有数量限制,补贴与倾销、金融措施、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其中数量限制分为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其中配额的分配方法有几种:公开拍卖、根据进口商或消费者的申请、根据以往的业绩进行分配。其中公开拍卖被认为是最公平的一种分配方式。

★3.进口配额与关税的区别 P116

答:①关税和配额收入的去向不同。关税为政府收入;配额租金可能成为政府收入,也可能成为出口商的收入。

②限制进口的作用不同。配额限制作用较强,不管国内生产比较劣势多大,配额规定了进口的最大规模,国内生产厂商得到的保护较强。因此生产厂商更愿意获得配额保护。

③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不同。实施关税保护后,国内厂商得以提高国内价格,但由于面临进口竞争,其垄断力有限,价格提高也受到限制。相对而言,实施配额限制,进口竞争受到的限制更严格,国内厂商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增强,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较大。

④管理难度不同。关税易于管理,配额则存在分配问题,提高了管理成本。

★4.倾销是什么?形成条件是什么? P119

答:①倾销是出口企业以低于国内价格或低于成本在外国市场销售产品的行为,倾销的目的是增加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②持续性倾销的形成条件:(1)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2)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需求弹性不同;(3)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

第八章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P145

答:①自由贸易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出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对非成员国依然保持壁垒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②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成员国不但相互取消关税,而且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③共同市场。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④经济联盟。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协调甚至统一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政策。

⑤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成员国在实现了紧急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分析 P153 重点:动态效应 P157

答:动态效应远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①具有市场扩大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②促成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③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④还会有某些负面影响:促成了新垄断的形成,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十章

★1.汇率与汇率种类 P197 关系 方法 即期远期

方法:①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即期远期:

答: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是按交割时间来划分的。

①即期汇率:是指买卖外汇的双方在成交的当天或第二个交易日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②远期汇率,是指买卖外汇成交后签订外汇交易合同,按约定的时间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2.外汇市场的概念 P202

答: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网络,是外汇供给者、外汇需求者以及买卖外汇的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

3.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构成 P203

答:①外汇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专营或兼营外汇业务的本国商业银行和开设在本国的外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②外汇经纪人:中介于外汇银行之间或外汇银行与顾客之间,为买卖双方接洽外汇交易而收取佣金的汇兑商。

③顾客:包括交易性的外汇买卖者和投机性的外汇买卖者。

④中央银行:是一国行驶金融管理和监督职能的专门机构,经常通过参与外汇市场的交易来干预市场,把汇率保持在目标水平上。

4.外汇交易的主要方式 P208 选择 (避免风险)

答:①即期外汇交易,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交易双方于当天或两个交易日内办理交割手续的一种交易行为。即期外汇买卖不但可以满足买方临时性的付款需要,也可以帮助买卖双方调整外汇头寸的货币比例,以避免外汇汇率风险。

②远期外汇交易,是市场交易主体在成交后,按照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一般成交日后的3个交易日后)按规定的日期交割的外汇交易。 第十一章

★1.汇率决定的基础是什么 P215

答:①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波动界限是黄金输送点。

②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由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决定,称为法定平价。现实中的汇率随供求关系围绕法定平价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不再受制于黄金输送点。政府通过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来维护汇率的稳定。

③纸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取决于货币各自在国内所代表的实际价值,货币购买力对比成为纸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2.黄金输送点 P216

答: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时的实际汇率,围绕铸币平价的一定的界限上下波动。这个界限就是黄金输送点。黄金输送点一般是在金平价之上加一个正负百分数,这一百分数是根据进行国际贸易的两国之输送费用和利息计算的。

3.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P218

答:①国际收支;②利率;③通货膨胀;④财政、货币政策;⑤投机资本;⑥政府的市场干预;⑦一国经济实力;⑧其他因素,如一国政局稳定,战争爆发等。

★4.绝对购买力平价观点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观点 P222

答:①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货物和服务的量(购买力)决定的,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大小通过物价水平体现。

第十二章

1.基本账户要知道 P237

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净误差与遗漏账户

2.了解:基本账户的二级内容都包括什么 P240 答:①经常账户: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

②资本和金融账户:资本项目、金融项目。 ③储备资产: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 ④净误差与遗漏。

★3.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含义(P242)类型和原因(P244)

含义: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不相等,形成国际收支差额,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 类型和原因:①季节性和偶然性失衡:由自然灾害、战争动乱、罢工等短期、非确定因素造成

②收入性失衡: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所引起。 ③周期性失衡: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

④货币性失衡:一国由于通胀或通缩引起国内物价水平变化,从而该国一般物价水平与

其他国家比较相对地发生变动。

⑤结构性失衡:国内生产结构变动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 ⑥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

第十三章

1.解释:马歇尔—勒纳条件(P253)J 曲线(P255)

马歇尔—勒纳条件:当 |εx +εm | >1时,货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 当 |εx +εm | =1时,货币贬值不影响贸易收支; 当 |εx +εm | <1时,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恶化。

其中,εx 为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εm 为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J 曲线效应:在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效应,即在货币对外贬值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贸易收支没有获得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贸易收入才会逐步增加,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第十四章

★1.开放经济的目标和手段 P270-273

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开放经济的政策手段:①支出调整政策,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 ②支出转换政策,通过影响本国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支出结构的政策。 ③直接管制,采取直接的行政控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包括贸易管制、金融或汇率管制、国内价格和工资管制。

★2.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分别对国内通胀和国际收支逆差有什么作用 P274—276都看

答:货币政策在实现外部均衡上具有相对优势,而财政政策则对内部目标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根据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可以将货币政策用于实现外部均衡目标,财政政策用于实现内部均衡目标。

当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要实现外部均衡,则应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要实现外部均衡,则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 当出现国内通胀时,要实现内部均衡,则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当出现失业增加时,要实现内部均衡,则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3.论述题:(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全看,要会画图分析)

固定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LM 右移→利率i 下降→E1在BP 右侧,逆差→外汇储备减少→国内货币供给减少→LM 左移

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LM 右移→i 下降→资本迅速外流→国内货币供给减少→LM 左移

i 0

i 0 i 1

Y 0 Y 1

Y

IS

LM

LM BP E 0

E 1

i 0

i 0

Y IS

LM

LM BP

E 0

固定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 右移→i 上升→E1在BP 右侧,逆差→外汇储备减少→国内货币供给减少→LM 左移

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 右移→i 上升→资本迅速流入→国内货币供给增加→LM 右移

浮动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LM 右移→i 下降→E1在BP 右侧,逆差→浮动汇率下本币贬值→BP 右移→贬值有利于出口,IS 右移

i

i 0

i 1 Y 0

Y 1

Y

IS ’

LM

LM BP E 0

E 1

i 2 IS

E 2

i

i 0

Y 0

Y

IS

LM LM BP E 0

IS ‘ 1

E 1

i

i 0 i *

Y *

Y

IS

IS ’

LM

LM ’

BP E 0

E *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扩张性货币政策→LM 右移→i 下降→资本迅速外流→浮动汇率下本币贬值→出口增加→IS 右移

浮动汇率制下,无资本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 右移→i 上升→E1在BP 右侧,逆差→浮动汇率下,本币贬值→BP 右移→贬值有利于出口→IS 进一步右移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IS 右移→i 上升→资本迅速流入→浮动汇率下,本币升值→升值不利于出口,IS 左移

i

i 0

Y 0

Y 1

Y

IS

IS ’

BP LM ’

LM

E 0

E *

i

i 0

i

*

*

Y

IS

IS ’

LM

BP E 0

E *

IS

’’

E 1

i 0

i 0

Y 0

Y

IS

LM

BP E 0

IS ‘

无资本流动 资本完全流动

资本迅速流出/流入

E 1在BP 右方,逆差

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

国内货币供给减少 本币贬值 LM 左移

BP 右移

扩张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LM 右移 IS 右移 i 下降 i 上升

贬值,出口↗,IS 右移

贬值,出口↗,IS 右移; 升值,出口↘,IS 左移

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

国内货币供给↘ / ↗ LM 左移/右移

本币贬值/升值

BP 不移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简答和辨析)

【简答和辨析】 1、绝对购买力理论与相对购买力理论的关系 答:①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②计算公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e =*t t P P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t t t P P e ③联系与区别:1.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汇率。 2.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价格的绝对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理反映价格的变动率。 3.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的决定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说明汇率之所以变动的原因。 4.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多用于理论模型的分析,相对购买力平价理用于付诸实施和统计验证。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答:一、经常项目,指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以及非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获取或处置;其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三、错误遗漏项目,用于抵销统计误差 3、生产补贴与关税哪种手段更优 答:①幼稚产业论的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改进生产效率,既然是针对国内生产,显然直接的保护方式应是引入生产补贴,采用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方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②生产补贴比关税的保护成本低,因为生产补贴不改变国内价格,可避免消费扭曲。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特征 答:1自由贸易区 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 ②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③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2关税同盟 特点:①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②鼓励成员国增加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 ③成员国较自由贸易区权利让渡更多,失去了自主关税的权利。 3共同市场 特点:①各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②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4经济同盟 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国际经济学复习

简答 1、经济增长偏向对本国贸易的影响(P102,见RS曲线的移动) 答:○1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 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 ○2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 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会为此付出代价。 2、经济增长的国际性影响(P103) 答:○1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 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2本国出口偏向型的贸易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减少增长带来的直接收益,本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 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并带来额外收益。 3、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P138,见137图) 答:○1行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而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行业间贸易:比较优势仍是贸易的主要 动因;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2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而行业间贸易却是由国家之间的内在差别所决定的。 ○3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似性。 4、简述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发生的条件(P139) 答:重要性:○1行业间贸易可以使各国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益,因此从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 且比从比较优势中获取的要多。 ○2一国通过从事行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 身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行业内贸易发生的条件:(1)各国相对要素供给较相似以至没有很多的行业间贸易; (2)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非常重要,以至从规模经济和增加商品选择中得到的收益非常大。 5、关税对小国的影响(P189) 理解: 在没有关税时,本国和外国的小麦价格均为世界价格Pw。当征收关税时,本国的小麦价格升至PT ,而外国的小麦格降至P*T (= PT – t) ,直至价格差距为t美元为止。在本国,由于价格上升,生产者供给更多的小麦,而消费消费数量下降,所以进口需求也减少。在外国,由于价格下降,生产者供给的小麦数量下降,而需求数量上升,出供给下滑。因而,由于关税的征收,小麦的贸易数量下降。本国价格的增幅小于关税,其原因在于部分关税体体现外国出口价格的下跌上,因此这部分关税并没有转价给本国消费者,这是关税和任何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的正常结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幅度是微小的。 关税对小国的影响 答:当一国较小时,该国无法影响外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征收关税的影响可见下图:关税会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二章 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 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 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 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精选-国际经济学复习课后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1.为什么说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答: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考虑的是所有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单一价格因素。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是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5.如果改用Y 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 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 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不一定一致,x 商品的价格是Px/Py ,而y 商品的价格是Py/Px.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第二章答案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表2-2(a )和表2-2(b )部分的内容) 2.假设A 、B 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 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吗? 答案提示:不一定,比较优势的确定原则是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最劣。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 、Y 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2000000004 151=+Y X L L ;X L X 51=;Y L Y 41=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Y X P P =-=-455 141 。因为X 的国际相 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 进口Y 。出口1,000个单位的X 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 。贸易三角是C A DA ’(见图2-5(a ))。 7.在图2—2(b )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 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 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 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 5.机会成本: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 前提条件: 1)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 2)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 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国际经济学重点归纳及解析(四)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国际经济学重要点归纳及解析(四)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最优货币区 4.马歇尔·勒纳条件 二、简答 1.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4.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揭示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要素密集度逆转: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3.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价格与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和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二、简答 1. 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要点提示: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 (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大于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 (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 (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的贫困化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出口量随着生产能力提高而增加,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和矿产),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 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业贸易理论: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具体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产品的交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规模收益: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的影响。 规模收益是指涉及到厂商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生产规模的变化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扩大或减少而引起的,那么对应的产量变动就有三种情况:(1)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2)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3)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控制。在规定的期限,配额以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后才能进口。简单而言,配额是对进口商品设置一定的限额,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工业。但与关税不同的是,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 口。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 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 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特点。2015.10简 (1)研究以独立的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2)不同于区域经济学。(3)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5)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6)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3.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直观差别之一,就是国际经济交易存在着汇率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层次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仍然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前提。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现代国际经济理论三个阶段2011.10单。是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 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一国范围内不会增加2010.4名。贵金属的流入标志着一国财富的增加。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主张贸易保护201 5.10单。重商主义作用:将政策的制订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并反映了当时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水平。 5. 斯密、李嘉图: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是有利的。一直作为自由贸易论的基本出发点。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或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2016.4单。新贸易理论经典之作《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作者是保罗·克鲁格曼2010.4单2015.10单对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差异产品贸易进行论证。 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商品流动最容易,主要是因为其利益结果直观上就是“非零和”的,其次是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最难。稳定的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是保证国际间资源顺利流动的条件。 7. 不断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是保持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价值:各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数。列宁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2014.10单。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市场经济制度是将经济引向高效率的制度,资源的有效分配通过价格机制加以实现。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 属于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有绝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相对技术差异论2015.10多。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两大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是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2015.10单。亚当·斯密2016.4单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010.4单中指出重商主义的重大缺陷,一国的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数量和种类。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是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比较利益理论从技术差异、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的分配。 2.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绝对技术差异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技术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 国与国进行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寻求较高的卖价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 技术优势:指各国在特定部门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由于两国的技术优势部门直观上表现为技术水平绝对高于另外一国,因此称其为“绝对技术差异论”。 英国亚当·斯密2014.10单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了绝对技术差异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国际贸易不存在的五个假设前提: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以上五个条件任意一个不存在,国际贸易都可能产生,国际贸易的起因有:1.生产技术差异; 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 3.需求方面的差异; 4.规模收益递增; 5.不完全竞争市场 生产均衡点: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均衡消费点: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劳动生存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贸易基础:技术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 贸易结构:出口绝对(比较)优势产品,进口绝对(比较)劣势产品。 贸易利益:贸易是一种互利行为。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比较: 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 概念比较:绝对优势指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比他国的生产成本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比较优势指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比他国的机会成本更低或相对劳动生产率更高。 判断标准: 1)生产成本法:若有 2)劳动生产率法:若有 则: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1)机会成本法:若有 2)相对劳动生产率法:若有 则: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节H-O理论 假设前提:1、相同部门、技术;2、需求相同;3、不存在规模经济;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要素禀赋不变);6、两国中:A国是资本丰裕国,B国是劳动丰裕国。7、生产要素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不能流动;8、X、Y的生产技术不同,并且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9、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李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内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绪论 1、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与两大特征 2、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P6图)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广义与狭义;价格差;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价格机制; ?三、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1、国际贸易纯理论 ?2、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3、国际贸易实务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一)假定不存在货币,只有物物交易 ?(二)分析框架:2国家x2产品x2要素 ?(三)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为主,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为辅 ?(四)静态或比较静态为主,很少使用动态分析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 ?I、一般均衡(总体均衡)分析方法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II、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对单个商品均衡的分析 ?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理解分析过程即可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二)一般均衡推导局部均衡: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三)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 ?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条件 ?2、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重点。 ?(二)国际均衡价格(局部均衡方法) ?1、均衡价格决定的局部均衡模型 ?2、均衡价格与两国收益分配的差别; ?3、大国与小国利益的分配--大国的曲线平缓;小国陡峭; ?五、贸易利益 ?(一)贸易利益的衡量 ?1、一般均衡模型:有贸易时社会无差异曲线的效用高;且实现了生产可 能性曲线外C点的消费; ?2、贸易前后价格差距与贸易利益大小; ?3、贸易条件:TOT= Px w/Py w ?4、贸易利益与国内利益的再分配; ?(二)贸易利益的分解

最新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 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 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 3)递增原因: 2、机会成本: 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2)表达式:-△dY/△dX 3)解释: 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 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 3)用途: 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 b)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

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 B)推导:P21 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 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 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1、起因: 1)生产技术差异 2)要素禀赋差异 3)要素禀赋差异 4)要素禀赋差异 5)要素禀赋差异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A、绝对优势 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B、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非图形分析、计算知识点 【第一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1、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 2、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 (1)生产要素只有1种——劳动力 (2)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4)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6)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 (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交易 (8)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9)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的积极意义 (1)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2)主张政府应鼓励经济自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 (1)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如何决定 (2)理论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合 (3)适用范围比较局限 二、比较优势理论 1、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 2、理论的前提假设 (1)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 (2)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4)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6)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7)商品和劳务市场完全竞争 (8)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行 (9)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10)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 (11)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 3、理论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的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的差异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得各国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判定公式】:设LY LY LX LX b a b a 、、、分别表示A 、B 两国生产X 、Y 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则当:LY LX LY LX b b a a 时,A 国生产X 的机会成本低于B 国,B 国生产Y 的机会成本低于A 国。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复习资料讲解

1、一价定律:一价定律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指的是任何一种商品在不 同国家以同种货币表示时价格都相等。 2、购买力平价: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3、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本国居民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4、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 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5、绝对优势原理: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 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经济。 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6、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用其所提出的投入——产出 分析方法检验美国进出口是否符合H—O理论所提出的(1分),按照H—O理论,美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1分),但是,里昂惕夫经过检验计算得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刚好与H—O相反(1分)。因此,人们把这个理论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围绕里昂惕夫之谜,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分) 7、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较另一国没有效率,仍然可以进行双赢 的贸易(1分)。第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产品,而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产品(2分)。另一个国家则进行相反的贸易(1分)。 8、贸易乘数: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2分)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 国内要素的优化配置,可以对国民经济带来乘数倍的效应。(2分)。 9、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勒纳在马歇尔的国际收支调节乘数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结果 (2分),指的是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下,如果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货币贬值就能使一国国际收支得到改善,由逆差变为顺差(2分)。 10、重商主义理论:金银是国家财富的象征,因此一个国家应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以鼓励金银的流入,限制金银的流出。 11、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 合。较高的曲线反映较高的满足程度,较低的曲线反映较低的满足程度。社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斜率为负,而且互不相交。 1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加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 地租、工资)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即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就成为了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品。 13、需求偏好相似论:林德于1961年提出,认为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 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该国将会进口国内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少数人所需要的那些商品。根据这种“相似偏好”或“重叠需求”的假设,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 14、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 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关税作为国家税收的一种,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15、边际替代率:指的是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单位X而必须放 弃的Y的数量。社会无差异曲线上某点X对Y的边际替代率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并且随着该国的消费组合沿该曲线下移而下降。 16、罗伯津斯基定理: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 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国际经济学大题.

国际经济学大题 【第三章 李嘉图模型】 概念1: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玫瑰的机会成本如果用计算机来表示的话,就是用生产一定数量玫瑰的资源所能生产的计算机的数量。 概念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商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以上分析: 如果每个国家能够出口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两国都能够从贸易中获益。 那是什么决定了比较优势呢? 单一要素经济 在单一要素模型中, 产品的供给是由相对价格与机会成本共同决定的。 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因此每小时工资率等于一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奶酪 部门的每小时工资率为 ,而葡萄酒部门的每小时工资率为 。 上述关系显示,如果奶酪的相对价格超过了它的机会成本 ,即则本国将专 门生产奶酪。(或 )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本国不得不为自己生产这两种产品,则。 国际贸易发生之后什么因素决定相对价格?

【第四章资源、比较优势和收入分配】 在现实世界中,各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不同只能部分解释贸易的产生,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资源的差异。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The Heckscher-Ohlin theory: 强调资源差异是贸易的唯一源泉。 显示比较优势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要素禀赋( factor abundance ) (与国家有关) 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K,劳动数量为L,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K/L。 要素密度(factor intensity )(与商品有关) 要素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如果X产品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比例是Kx/Lx,大于Y产品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y/Ly ,则成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度 在一个只生产两种产品的和只有两种生产要素的经济体中,粮食生产是土地密集型,这是由于在任何给定的工资-地租比率下,粮食的土地-劳动比率比棉布高。 TF/LF > TC/ LC 一、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 在生产要素供给不变的前提下, 如果某一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名义报酬 和以这两种产品衡量的实际报酬增加, 而另一种要素的名义报酬和 以两种产品衡量的实际报酬下降。 反之亦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