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跟骨骨折中医正骨手法

跟骨骨折中医正骨手法

跟骨骨折中医正骨手法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以青壮年伤者最多,严重损伤后易遗留伤残,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常难收到显效。我院正骨科采取中医正骨手法结合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患者王某35岁,3年前不慎摔伤右足而入住该院,拍片显示右跟骨粉碎性骨折。入院后,予以我院传统的伤科黄药外敷消肿,入院后第四天予以何氏正骨手法结合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拆除外固定支架开始下地活动,术后5个月患者已可正常行走。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由一薄层皮质骨包绕松质骨组成,同时位于人体的最远端,承受最大的压力,在受到外力时容易骨折甚或粉碎并移位明显。传统的手术方法是通过较大的跟骨外侧切口植入钢板,手术创伤大,且易并发创伤性关节炎、伤口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等并发症。此治疗方法简单、无皮肤坏死风险且疗效可靠。通过何氏正骨手法恢复跟骨宽度,通过撬拨复位恢复跟骨高度及关节面的平整,微创植入外固定支架可有效维持跟骨外形,费用低、创伤小、恢复快,既克服了传统中医单纯手法复位不易保持骨折位置的缺点,又避免了现代医学手术治疗创伤大、风险高的不足。

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中的手法技巧

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中的手法技巧 摘要目的:总结中医正骨手法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之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治疗组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拔伸牵引、摇摆碰触加撬拨复位;对照组撬拨后从两侧挤压复位。结果:两组病例均随访12~15个月,功能恢复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Bolher角术前与术后角度差值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跟骨轴位角术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跟骨撬拨复位中利用中医正骨手法技巧可以提高复位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跟骨骨折正骨手法撬拨复位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1995年7月~2005年5月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8例,采用拔伸牵引、摇摆碰触等正骨手法配合骨圆针撬拨复位24例,作为治疗组;另一组采用撬拨复位,复位后从两侧挤压恢复跟骨宽度24例,作为对照组。 一般资料:分组情况见下表。(年龄:X2=0.26、P>0.05.性别:X2=0.106,P>0.05)经检验组间均衡,具有可比性。骨折类型分组情况。 治疗方法如下。 治疗组:手术用三踝阻滞麻醉,X线透视下从跟骨结节外侧用骨圆针自后外向前、内、下进针,方向与跟骨外缘成15°,与足底成60°,针尖不要通过骨折线,以针尾做柄,握于掌心,示指、拇指掐住跟骨结节向后下牵引,同时左右摇晃使碎骨块松动,利用周围韧带及关节囊张力自然复位,当听到咔嚓声,表明骨块松动,达到目的。此时将针尖插入塌陷之关节面下,术者一手四指置于足背,拇指于跟骨前缘,一手四指于跟骨结节及钢针,拇指于跟骨前下方,利用杠杆力跖曲,恢复关节面及Bohler角。维持此位,做摇摆碰触及扣挤手法,使骨块紧密嵌插并使关节面进一步磨平。X线侧位、轴位、Bronden位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将针尖穿入距骨,用管型石膏固定于屈位。1月后祛除石膏,活动足部关节并用中药外洗。3个月后拔除钢针,扶拐负重活动。 对照组:麻醉后手术,进针方向与治疗组相同,撬拨恢复关节面及Bohler 角,从两侧挤压恢复跟骨宽度,并石膏固定。术后处理与治疗组相同。 结果

苏恩亮老师“金针拨骨”治疗骨科疾病学术思想总结

苏恩亮老师“金针拨骨”治疗骨科疾病学术思想总结 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 “金针拨骨”是祖国医学正骨复位方法之一,用于手法复位不易成功的病例,常可取得更 好效果,方法是将金属制成的粗针(克氏针)插入移位的骨折间隙,用撬、赶、推、旋、分、合、压、拨等法,可使移位的骨折端得以排除障碍而复位。苏恩亮老师是著名骨伤科专家, 黑龙江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于骨伤科复位手 法有独到的心得,对难以闭合复位的骨折擅长以“金针拨骨”方式进行复位固定。笔者有幸成 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随苏恩亮老师学习多年,现总结苏恩亮老师“金针拨骨”法治疗骨科疾病,汇报如下。 一、“金针拨骨”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我院地处北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较多,对于难以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难以维持骨折稳定 的桡骨远端骨折,苏老常用手法复位配合“金针拨骨”复位、固定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基本治疗方法如下: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术者站于 患侧,两助手先行手法整复,对于无法复位的(如陈旧骨折)在C型臂透视下于骨折端插入 克氏针(可多枚)行撬拨复位,注意避开肌腱、神经及血管。复位满意后取直径2.5mm克氏针于桡骨茎突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间经皮刺入,于近端桡侧经皮再刺入一枚2.5mm克氏针,两针与桡骨干呈30°左右的夹角交叉固定。近端克氏针出针点位于下尺桡关节处,亦可 经下尺桡关节进入尺骨远端骨质内以固定分离的下尺桡关节。C型臂透视下见复位满意、克 氏针位置正确后。折弯剪短克氏针,无菌纱布包扎针孔,石膏外固定。术后可早期腕、指关 节功能锻炼。此治疗方法损伤小,合并症少,住院时间短,节省患者治疗费用。 二、“金针拨骨”在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桡骨颈骨折俗称“桡骨小头歪戴帽”,大多发生在骨骺板尚未闭合的少年和儿童,成人亦 可发生此类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孙恩亮老师应用“金针拨骨”复位固定法治疗桡骨颈骨折,方法简便,疗效显著。治疗方法;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患肢伸直,肘关节略内翻位。术者站于患侧,在C型臂透视下,取直径2.5mm克氏针于桡骨头偏近端的外侧经皮刺入,与桡骨干呈30°左右的夹角,刺入桡骨颈骨折端。以远折端 作为支点,利用杠杆作用,用克氏针将桡骨小头逐渐撬起,C型臂透视下见复位满意后,继 续捶入克氏针直到突破对侧骨皮质。折弯剪短克氏针,无菌纱布包扎针孔,石膏托固定肘关 节于屈曲位。操作注意事项:1、进针时应将进针处皮肤向远端略牵拉。2、进针点要位于肘 关节外侧偏后。3、克氏针要平行于骨折线进入骨折端。4、撬拨时要用力适度,避免用力过 猛而致桡骨头骨折。5、出针点不可位于上尺桡关节处。采用苏恩亮老师“金针拨骨”法复位固定治疗桡骨颈骨折简单易行,费用低廉。组织损伤小,病人痛苦轻,可早期功能锻炼,因此 感染等并发症少,符合微创治疗的原则。 三、“金针拨骨”治疗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跟骨骨折分为关节外(不累及距下关节)和关节内骨 (累及距下关节)骨折,所有关节内骨折都由轴向应力致伤,如坠伤、跌伤或交通事故等。 苏恩亮老师运用中医传统“金针拨骨”法治疗根骨骨折,疗效显著。治疗方法:腰麻或硬膜外 阻滞麻醉。患者侧卧位,患足置于c臂下,先用双手掌鱼际部扣挤跟骨两侧,纠正跟骨体向 两侧的增宽,同时在跖屈位,用力向下牵拉跟骨结节,在?跟骨结节处将克氏针呈轴向穿入跟骨后关节面骨折的下方,并将其向下牵引纠正Bohler角及跟骨高度。并继续将斯氏针穿入固 定于骰骨;电视下示跟距关节面、Bohler角、跟骨高度及宽度满意后剪短敷料包裹,石膏外 固定。优点:微创治疗避免了切开复位所带来的软组织问题;无需二次手术;减少了神经、 血管及周围韧带损伤的几率;减少患者住院费用。缺点:撬拨术对于某些跟距关节面骨折难 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针尾处需长时间护理,护理不当易引起针尾感染;患者长时间不能 洗澡。 四、“金针拨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以手术固定为主,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式临床应用较多。对于闭合手法复位困难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许多医师往往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损伤大,

中医正骨手法

中医正骨手法 手法是医者用手施行各种术式,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手法在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骨伤科的手法、固定、药物、练功四大治疗方法之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该书还首次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归纳为正骨八法,并详细阐述了手法的适应证、作用及其操作要领。 一、手法运用原则 施行手法治疗以前,必须经过详细的检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病情,以明确诊断,特别是对骨折、脱位病人,医者应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伤患局部的立体形象,确切了解骨端在肢体内的方位,也就是“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从而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的效果。概括来说,运用骨伤手法应早、稳、准、巧。 早:早期合理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少,痊愈快,功能恢复好。 稳: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同时要注意体位道当。 准:对局部解剖、伤病的性质、移位方向要确切掌握,操作动作要准确,用力大小要适中,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巧:施行手法时动作要轻巧,以省力有效为度,做到“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亦拢”。切忌鲁莽粗暴,以免增加新的损伤。 运用骨伤科手法治疗,有时可由医者一人完成,有的则需要两人或更多的人共同完成。因此,施法前参加人员应经过共同讨论,统一认识,拟定出一致方案以便在进行手法时共同遵守,动作协调;如途中要改变整复方案,应及时说明,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地达到手法预期的效果。 二、手法的作用 (一)整复移位 手法可使移位的组织回复到正常的位置,如骨折、脱位、肌腱滑脱的整复。 (二)消肿止痛 损伤后脉络破裂,积蓄成瘀,或积于筋肉之间,或蓄于关节骨缝之中,肌肉筋脉为肿为痛,施行手法可行气活血,消除瘀滞,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三)舒筋活络 筋骨肌肉损伤和病变,可导致局部气血凝滞,产生筋膜粘连硬结,关节活动受限。运用恰当的手法,可以消散瘀结,剥离粘连,舒筋活络,使关节功能得到恢复。 (四)保健强身 施行保健手法可行气血、健脾胃、强肝肾、坚筋骨,对内可调节脏腑功能,具有保健强身的作用。 三、施行手法的注意事项 1.施行手法之前,医者对病情要有充分了解,根据病史、受伤机制和X线检查结果等作出明确诊断,选择有效的手法。 2.施行手法要有目的和计划,如选用何种手法及如何进行、患者的体位、助手如何配么是否需要麻醉等。 3.施行手法操作时,医生的态度要从容,工作认真,操作熟练敏捷,以消除患者的紧心情,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争取患者的信赖与合作。 4.严格掌握手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骨关节结核、骨髓炎血友病等患者应该禁用或慎用。 四、正骨手法

正骨8法

户外驴友必备知识之---骨折复位手法-正骨8法 正骨手法在骨伤科尤其是中医骨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骨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整复、固定、药物和功能锻炼)之一。具有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 正骨手法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尤其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等有关正骨手法阐述甚详。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正骨手法不断地得到发扬光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医骨伤界泰斗尚天裕尚老融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之精华为一体,自1958 年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他们研习《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正骨五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八法,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和现代医学手法,总结出正骨十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旋、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挤提按、挟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目前中医骨伤,中西医结合骨伤常用的正骨手法有八种。即正骨八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正骨方法具体操作应用 1.手摸心会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结合X线所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在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拔伸牵引主要引用是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所施牵引力量的大小须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据,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一般而言,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拔伸牵引力应较大;相反,老幼及女性患者,所需牵引力不宜太大。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骨折,虽肌肉发达,若用力过大,常使断端分离,以致造成不愈合。 3.旋转屈伸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靠近关节部位的骨折。这种手法弥补了单纯拔牵引的不足。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者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屈伸时,术者一手固定关节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整复时应首先纠正骨折的旋转畸形,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才可使骨折远端与近端会合。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在膝牵引;反之,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则需要在股骨髁上处穿针,将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牵引,骨折才能复位。 对多轴性关节附件的骨折也是如此。如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复位时,宜先在内收、内旋位牵引,而后外展,再前屈、上举过头,最后内旋扣紧骨折面,把上举的肢体慢慢放下来。总之,骨折断端的四种移位(重叠、旋转、成角及侧方移们)通常是同时存在的,采用拔伸牵引与旋转屈伸手法相结合,才可使远近骨折端轴线一致重叠移位才能得到纠正。 4.提按端挤主要用于纠正骨折之侧方移位。侧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即上下侧或掌背侧)移位和内外侧(左右侧)移位。实施手法时,医者以掌、指分别置于骨折断端的前后或左右,用力夹挤,迫使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前后侧移位者用提按手法,医者以双手拇指按于突起的骨折一端向下,其余手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使骨折两端对合。对骨折内外侧移位者用端挤手法,医者以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向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迫。要求实施手法时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医者手指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避免在皮肤上来回摩擦而引起损伤。 5.摇摆触碰这种手法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经过上述手法后,骨折一般即可基本复位,但是横断、锯齿型骨折其断端间可能仍有间隙。为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术者可用双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稳定地维持牵引下左右或前后方向轻轻摇摆骨折远段,直到骨折断端间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触碰手法一般用于横形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时,在骨折整复及夹板固定患肢后,医者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增加稳定性。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损伤,多发生于成年人。 【诊断】 1.有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垂直压缩或足内外翻暴力或直接外力致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 3.足跟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分类。 5.高处坠落足跟着地,跟骨严重骨折者,注意有无脊柱压缩骨折。 【症候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型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波及跟距关节面。 2.波及关节面的骨折:跟骨体部完全塌陷或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关节角减小、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 【治疗方法】 1.整复方法 1.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麻醉下通过拔伸牵引、侧向扣挤或跟骨夹复位以减少跟骨体向两侧的增宽和结节关节角的变小。 1.2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同时还可用一根斯氏针在跟骨结节后缘打入,用撬拨复位法,改善跟距关节面。 1.3对有关节面塌陷的跟骨骨折:试行闭合复位,如手法复位失败,则行手术治疗。 2.固定方法 石膏固定,固定4-6周,若粉碎性骨折可延长固定至7-8周。 3.药物治疗

3.1早期治疗 治法:补气活血,消肿止痛例方:桃红四物汤+跌打散瘀胶囊 3.2中期治疗 治法:接骨续筋,舒筋活络例方:新伤续断汤+化瘀接骨片 3.3后期治疗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例方:六味地黄汤+天龙正骨胶囊 4.练功疗法 麻醉消退后,鼓励病人活动足趾和一定背伸位的踝关节活动。双踝骨折从第2周起,可加大踝关节的自主活动范围,并辅以被动活动(只做背伸或跖屈活动,不能旋转及翻转)。2周后病人可扶拐下地,逐渐负重步行。4周后解除外固定,在平地上练习步行,扶床头做起蹲活动。并用海桐皮汤熏洗。 5.其他疗法 5.1功能疗法:适用于年龄大的伤者。伤后即卧床休息抬高伤肢,24小时后主动活动踝关节,3-5天后开始用弹力绷带包扎,1周后扶拐行走,3周后部分负重,6周后完全负重,伤后4 个月以后逐渐恢复轻工作。此法可遗留足跟加宽,结节关节角减少,足弓消失或足外翻畸形等,患者多不能参加较激烈的活动,但有些病例发现距下关节面及关节结节角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5.2严重粉碎性骨折,波及跟距关节面,关节面压缩塌陷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尽量恢复正常跟距角,恢复关节面平整,矫正跟骨体变宽横径。手术时机:受伤后10-14天。 【疗效标准】 1.治愈:足跟外观无畸形,对位满意,骨折处已骨性愈合,行走无不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好转:骨对位尚好,骨折线模糊,足跟轻度畸形,足弓轻度变平,行走轻度疼痛,距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3.未愈:足跟畸形明显,足弓塌陷。或骨折未愈合,疼痛明显,行走困难,距下关节活动障碍。 跟骨骨折护理常规

中医正骨手法

中医正骨手法有八种: 1、摸法:用摸法作初步的诊断,以手触病患者的伤处,这是最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判断出是骨折、骨碎、裂纹或是脱臼和有无并发症,然后再根据伤情进行治疗。自从正骨科采用X光摄影以后,以断定病伤上更稳妥确切了,用X光和摸法的判断互相印证,给予正骨科的帮助很大。 2、接法:使已经折断骨合拢起来,整复如初。骨的跌伤错落形象不同,有断离分开的,有折断后缩下去的,有粉碎凌乱的,更有断离突起的。这时就要根据病状,实用独特手法逐渐把新断折骨接合,使下陷部突出,突出部平下来,粉碎骨部慢慢完整。 3、端法:用手把握着应端的病位,斟酌用力,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使脱臼的关节不偏不倚地复回原位。 4、提法:将陷下去的骨提起,使恢复正常。如遇到扭腰岔气,或肋骨凹陷的病症都用提法。 5、按摩法:如果软组织受伤,局部麻木,血行迟滞,气血不通,机能障碍等病,用手往下压慢慢按摩,使瘀闭阻塞气血部位畅通,消失臃肿,更可以帮助循环。 6、推拿法:“推”是用推使病肢复原,“拿”是用手掐定患处使缓缓复位,如果伤已痊愈但仍觉得气血不通,机能障碍或关节错落等,就用推拿法。 上面所叙述的八个正骨科手法,我揣想也许根据学习《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渐渐体会出来。让我把正骨心法节录一段出来,看看它是怎样谆谆告诫地强调手法: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乃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知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一骨体皆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况所伤之处多有关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鬲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即或其入心者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过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准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所以尤当审慎者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乎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婉转运用之妙,可以之卷舒高下疾除轻重开合,能达

正骨推拿疗法

正骨推拿疗法 , 【概述】 正骨推拿,又称“正骨按摩”、“伤科按摩”,是矫正骨错筋歪等骨伤科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腕伤诸病候》指出,“卒然致损”而引起“血气隔绝,不能周荣”,通过按摩导引等法可以使气血恢复正常。正骨推拿手法一般可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类。治疗骨折、脱位主要应用正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则主要应用推拿手法,而在临床上两者又往往相互配合使用。 据《新唐书百官志》所载,唐代太医署按摩博士和按摩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损伤折跌者,正之”。历代不少医著记述了正骨推拿的许多方法,特别是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之“正骨推拿八法”,可说是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然而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各人的实践经验不同,对手法运用也不尽相同。【操作方法】 一、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者,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 l. 牵法:又称“牵引法”或“拔伸法”,即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 2(接法: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中医的正骨手法

中医的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又称整骨手法、接骨手法,主要用于骨折的复位。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总结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在此基础上,经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形成正骨十法。 1.正骨手法的使用原则 (1)明确:正骨手法实施之前,需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及必要的影像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明确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明确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以便做到“心中了了”,便于采用相对应的复位方法。 (2)及时: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整复时间越早越好。骨折后半小时内,局部疼痛、肿胀较轻,肌肉尚未发生痉挛,最易整复。伤后4~6 h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整复也相对较易。一般成人伤后7~10日内可考虑整复,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 (3)稳妥:对骨折的复位,要求术者双手有良好的劲力,在需要的时候能应用暴发寸劲,同时又需要较长时间力量较大的拔伸牵引力,更需要心灵手巧,训练有素。另外,整复骨折时全神贯注,体会手下感觉,并随之调整动作和力度,做到“手随心转,巧从手出”。 (4)轻巧:实施正骨手法用力大小要恰到好处,使骨折端按设计要求移动,使复位准确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动作。施行正骨手法时要充分运用各种力学原理,掌握技巧,动作轻巧,切忌鲁莽粗暴。

(5)到位: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对对位、对线的要求,达到解剖对位或功能对位的要求。 (6)麻醉:伤后时间不长,上肢的简单骨折,估计整复较易者,选择骨折端的血肿浸润麻醉;如果伤后时间较长,或者是复杂骨折,估计复位有一定困难者,选择神经阻滞麻醉,也可采用全身麻醉。 2.正骨十法 (1)手摸心会:在整复骨折前,术者用手仔细在骨折局部触摸,结合X线片或者CT等辅助检查,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明确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明确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整复过程中,要反复进行“手摸心会”,了解对位情况。这是施用手法前的首要步骤,且贯穿于正骨过程的始终。 (2)拔伸牵引:是正骨手法的基础,能纠正骨折后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以便进一步整复。有时需要数毫米的分离,才能进行侧方移位的矫正,即所谓“欲合先离,离而复合”。 (3)绕轴旋转:用来矫正骨折断端旋转移位。骨折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者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施行向左或向右的旋转手法,使骨折轴线相应对位,恢复肢体的正常轴线。使用此手法时,应遵守“以子求母”原则,即用骨折远端去对骨折近端。 (4)屈伸收展:用来矫正骨折断端成角移位。关节附近的骨折,容易发生成角畸形,这是因为短小的近关节侧的骨折端,受单一方向的肌肉牵拉过紧所致。对此类骨折,单靠牵引不但不能矫正畸形,甚至牵引力量越大成角也越大,只有将远侧骨折端连同与之形成一个整

中医正骨疗法培训

中医正骨疗法培训 中医正骨疗法是一种针对骨骼、肌肉、关节等损伤、疼痛等症状的中医疗法。该疗法 源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在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得到了广泛 认可和推广。 中医正骨疗法的基本理论是“法以正治”,即通过正确的技法和操作,调整和矫正身 体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病痛的目的。该疗法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与患者沟通,了解其病情和身体状况,因人而异,因病而治。 中医正骨疗法主要包括推拿、揉捏、按摩、拔罐、扫描、推拿膝关节等多种技法。其中,推拿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主要通过手部的按摩、推拿、摩擦、挤压等技法来刺 激身体的神经、血液、淋巴、肌肉等组织,以改善其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揉捏和按摩则 主要针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损伤和疼痛,通过触摸和按压来缓解和消除相关症状。其他 技法如拔罐、扫描等则主要用于调整气血状况、疏通经络、消除疼痛等。 中医正骨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它适用于各种骨骼、肌肉、 关节等损伤和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如颈、肩、腰、腿等部位的疼痛和僵硬、骨关节炎、肌 肉扭伤等。 中医正骨疗法的培训是一个系统的课程,旨在教授学员适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常见疾 病和损伤的基本技法和知识。培训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正骨手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康复理论、急救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学员需要具备较好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 以及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正骨疗法的培训不仅是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也适合普通人士学习,以解决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问题。通过学习中医正骨疗法,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保持健康,预 防身体损伤和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正骨的基本知识

正骨的基本知识 正骨的基本知识 正骨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又称为“骨矫正”或“骨伸筋”。其技术主要基于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推拿按摩和骨折急救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经络学说、气功理论等中医理论。下面是正骨疗法的基本知识: 一、正骨的定义 正骨疗法是指通过手法调整、矫正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等骨骼系统 的错位、错位、扭曲、损伤等问题,解除损伤、缓解疼痛和增强健康 的方法。 二、正骨的技术 正骨疗法是一种手工疗法,常常包括推、压、拍打、牵拉、旋转、推 拿等手法,能够调整和矫正人体的各种骨骼问题,缓解各种疼痛和不适。 三、正骨的意义 正骨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手工调整人体骨骼系 统来缓解疼痛、解决功能问题。正骨疗法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 代谢、神经系统等方面,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正骨的适应症 正骨疗法适用于各种骨骼系统的损伤、脱位、疼痛和病变,如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等常见病症。 五、正骨的禁忌症 正骨疗法的禁忌症包括:骨髓炎、肺部感染、心脏病、高血压或低血压、骨质增生、肝、胆道或肾脏疾病等情况,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正骨治疗。 六、正骨的注意事项 进行正骨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选择正规医院或正骨医院进行治疗。 2.一定要与医生沟通清楚,了解治疗的详细方法和注意事项。 3.在进行正骨疗法前松开紧身衣服,并卸下首饰等物品。 4.如果您怀孕、年老、体弱,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5.治疗后,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注意事项,避免过度用力。

以上就是正骨疗法的基本知识,通过正骨治疗,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疼痛、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一、历史发展 中医正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完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正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正骨技术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逐渐成熟。 二、理论基础 中医正骨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骨肉相关理论。这些理论认为,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神经等组织器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当某个部位发生错位或损伤时,会导致其他部位的功能障碍。中医正骨技术正是基于这些理论,通过手法复位和固定等技术,恢复骨骼、关节的正常位置,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三、诊断方法 中医正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诊是指观察患者肢体形态、姿势以及局部表现,以判断是否有骨折、脱

位等情况;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以了解患者是否有疼痛或其他异常声响;问诊则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了解患者病情及病因;切诊是指通过触摸和按压等方式,检查患者肌肉、骨骼等部位是否有异常。通过四诊合参,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正骨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四、正骨技术 中医正骨技术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和固定术。手法复位是指通过手法操作,将骨骼、关节错位或脱位部位恢复到正常位置。固定术则是利用各种固定器具,如夹板、石膏等,对复位后的部位进行固定,以保持其正常位置,促进愈合。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正骨技术进行治疗。 五、药物治疗 中医正骨治疗中,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病情需要,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或西药处方,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药物治疗可以配合手法复位和固定术同时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六、康复护理

中医正骨原理

中医正骨原理 中医正骨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手法调整和矫正骨骼、关节、肌肉等身体组织的位置和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中医正骨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理论,包括经络学、脏腑学、气血学等,并结合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 中医正骨主要通过手法进行治疗,包括推、拿、拉、扳等动作,以调整骨骼、关节的位置和功能。在中医正骨的治疗过程中,医师需要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治疗。中医正骨的手法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操作时需要细致入微,力度适中,以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中医正骨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调整骨骼、关节的位置和功能,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同时,中医正骨还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增强气血运行,改善组织供血量和营养供应,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中医正骨的原理也与现代医学的一些原理相符合。例如,中医正骨可以通过调整骨骼的位置和功能,改善姿势和体态,减轻或消除骨骼、关节的负担,从而缓解疼痛和不适感。同时,中医正骨还可以调整肌肉的张力和平衡,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提高身体的运动功能和运动效率。

中医正骨的原理虽然古老,但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骨骼、关节疾病,如骨折、脱位、关节炎等,还可以用于调整姿势和体态,改善脊柱畸形、驼背、矮小等问题。此外,中医正骨还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一些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中医正骨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以手法调整骨骼、关节的位置和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中医正骨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理论,并结合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它不仅在治疗骨骼、关节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可以用于调整姿势和体态,改善内科疾病。中医正骨的疗效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在接受治疗时,我们也需要选择正规的医师进行治疗,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骨伤正骨技术操作规程

骨伤正骨技术操作规程 【定义】 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错位,推拿理筋手法施术于穴位产生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调理气血及缓解疼痛的目的。 【适应症】 (一)骨折。(二)脱臼。(三)筋伤。(四)骨病。(五)伤科杂症。 【禁忌】 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怀孕者慎用。 【操作方法】 1、用物准备: 诊疗床或坐椅、无菌口腔棉枝、75%酒精、优碘、生理食盐水、换药车、纱布、副木、棉卷、骨折换药医材、治疗巾、红外灯、常备外用药紫云膏、金创膏等。 2、作业方法 (一)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目的及步骤, 并取得病人同意。 (二)怀疑骨折者,可照x- ray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三)拉上围帘,协助病人选择合宜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 进行开功舒缓手法。 (四)进行中医骨伤科手法整复与推拿。 (五)进行缓和收功手法。 (六)若需外用药包扎则在患处敷贴外用药。 (七)初诊病人及遇异常特殊状况,应有护理纪录。 (八)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九)上骱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屈伸收展旋转回绕、端提捺正、按摩推拿。 (十)理筋手法:舒筋通络、活络关节。

(十一)夹缚固定:夹板、石膏绷带、胶布、副木支架固定。 (十二)骨伤内治法:损伤三期辨治,按损伤部位辩证施治。 (十三)骨病内治法:消、托、补。 (十四)伤科杂症内治法: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神、健脾利湿。 (十五)外治法:敷贴类、搽擦药、熏洗湿敷类、热熨类。 (十六)练功疗法。 【注意事项】 (一)教导病人放松心情,坐或卧应采舒适、能持久之姿势。 (二)告知与施术者合作,勿随意移动体位,防止因手法用力而受伤。 (三)施术时间依病情而定,一般为需5-60分钟。 (四)施术期间请勿随意移动身躯,若觉疼痛应密切观察,以免发生危险。 (五)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感染疾患、伤口、肿瘤等宜慎用施术者,怀孕者应告知医师。 (六)若有伤口应依无菌操作技术予以消毒。

中医正骨手法操作要领技巧

中医正骨手法操作要领技巧 中医正骨,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因其手法轻柔、无创伤,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喜爱。中医正骨手法的操作,需要医师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正 骨手法的操作要领技巧。 一、摸清病因病位 中医正骨的操作,首先要明确病因和病位,这是确保手法准确的前提。医师要通过详 细的病史询问和针对性的检查,摸清病人的病因和病位,确定传统中医切入点。 二、用力适中 中医正骨手法的手法应该是轻柔、舒适的,不能够用力太大,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二 次伤害。但是,也不能够太轻,手法过轻对改善疼痛和调节身体功能没有帮助。所以,医 师在使用中医正骨手法时应该掌握用力适中的原则。 三、切入点准确 中医正骨手法的手法技巧,非常注重切入点的准确度。医师应该按照中医学的理论进 行推拿,掌握好需要用到的相应手法,并在刀切斧劈的动作中找到了正确的切入点。 四、手法轻缓舒适 在正骨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医师一定要把握好手法的轻缓和舒适,特别是对于需要上 下拉伸的情况下,保持手法的平稳、温和,不要使用力过猛的操作。如果让调理过程过激 过猛,还会对病人的身体产生巨大的刺激和压力。 五、细致入微 正骨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医师细心、细致以及入微的操作。医师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采 用相应的手法技巧。并在进行正骨手法时,要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和身体部位,察觉手感 并顺应病人的身体,用手指以其余指力和手势和调和。 六、放松疏通 正骨手法的目的是要通过调理身体,放松疏通经络、排除阻碍。因此,在手法的操作 过程中,医师应该保持松散、自然的姿势,轻轻触碰,使病人感受到轻柔舒适的感觉。同时,医师可以通过慢性按摩保持手法的舒适感,并激发身体的细胞能量,帮助身体质量迅 速恢复。 以上就是中医正骨手法操作要领技巧的详细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在实践中, 医师应该根据病情的不同和具体操作的情况,灵活掌握中医正骨的操作技巧,科学、合理、

中医正骨学考试重点

中医正骨学考试重点 2012年中医正骨学参考 1、骨折: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中断即为骨折。 2、骨折的病因:外力作用(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力、积累性暴力);病理因素。 3、骨折移位: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短缩(重叠)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4、闭合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未破裂,骨折与外界不相通。 开放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通过破裂处与外界相通。 5、据骨折线形状分类:①横断骨折②斜形骨折③螺旋骨折④粉碎骨折⑤嵌插骨折 ⑥压缩骨折⑦裂纹骨折⑧青枝骨折⑨骨骺分离 6、病理性骨折:骨质已有病变(如骨质疏松、骨结核、骨肿瘤),经轻微外力而产生骨折者。 7、骨折特征: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 8、骨折并发症:一、早期并发症:①全身并发症:a、休克b、脂肪栓塞。②局部并发症: a、感染 b、血管损伤 c、缺血性肌挛缩 d、神经干损伤 e、脏器损伤f骨折进入关节 二、晚期并发症:①全身并发症:a、坠积性肺炎b、褥疮c、泌尿系感染和结石。 ②局部并发症:a、外伤性骨化和骨化性肌炎b、关节僵硬c、缺血性骨坏死 9、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扣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的骨折

痂通过骨折线;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 重物达1min,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min,并不少于30步;⑤、连续观察2W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②、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9、整复手法:①手摸心会②拨伸牵引③旋转回绕④屈伸收展 ⑤成角折顶⑥端挤提按⑦夹挤分骨⑧摇摆触碰 10、肩胛骨骨折分型:肩胛体/岗/颈/盂骨折、肩峰骨折、喙突骨折 11、肱骨外科骨折:是指肱骨解剖颈下2~3cm处的骨折。 12、肱骨中下1/3骨折常易合并桡N损伤,出现腕下垂,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伸展,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即虎口区)皮肤感觉障碍。 13、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骨折严重移位时,向前移位的骨折近端常穿通肱前肌,甚至损伤正中N和肱A。肱A损伤可致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若处理不当→缺血性肌挛缩。 屈曲型骨折畸形愈合以后遗留肘内翻多见。 14、孟氏骨折: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心关节脱位,而肱心关节无脱位。尺骨上1/3骨折桡骨头脱位为上肢最常见最复杂的骨折合并脱位。 ①伸直型:骨折端向掌侧、桡侧成角移位。桡骨头冲破或滑出环状韧带,向前外方脱出。 ②屈曲型:骨折端向背侧、桡侧成角移位。桡骨头向后外方脱出。 ③内收型:多见于幼儿。尺骨冠状突下方纵行劈裂或横断骨折,骨折端移位较少或仅向桡侧成角,桡骨头向外侧脱出。④特殊型:多见于成人尺桡骨中上1/3双骨折,桡骨头向前方脱出。 15、盖氏骨折: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是一种既有骨折又有脱位的联合的损伤。 16、桡骨下/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侧端3cm范围内的骨折。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