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48例分析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48例分析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48例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根骨骨折效果之优劣。方法采用单纯闭合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根骨骨折48例。结果48例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2.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斯氏针内固定术31例,优8例,良14例,差9例,优良率70.9%,钢板内固定术17例,优12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4.1%。术后并发症:斯氏针内固定者无感染及皮肤坏死发生。钢板内固定者,切口延迟愈合2例,其中1例刀口部分裂开,2个月愈合,无皮肤坏死及感染发生。结论对严重粉碎性跟骨切开复位并一期植骨是治疗的首选方法。

标签:跟骨;骨折;植骨;内固定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子1999年12月至2010年10月共行手术治疗跟骨骨折48例(48足),男46例,女2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1岁。均为高处坠落伤。早期治疗跟骨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31例),后期均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17例,其中15例给予一期植骨)。

1.2手术方法及结果

1.2.1 斯氏针内固定术、

1.2.1.1 闭合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复位固定手术时间在伤后3小时~3天内进行。采用在跟骨结节上方跟腱止点内外侧进针,各小切口纵行置入2枚斯氏针。在C形臂监测下,斯氏针进入到骨折线附近暂停进針,向下牵引,同时助手跖屈足弓,手法牵拉整复Bohler’s角。对骨折粉碎程度重患者,同时用1枚斯氏针在跟骨内侧进针,撬拨复位尽量将塌陷骨折块撬起。握紧双手挤压跟骨两侧使增宽跟骨复位,然后继续向前置入2枚斯氏针固定于跟骨前部。

[1] 术后处理:足部仔细包扎,石膏夹外固定1~2个月。拆石膏前鼓励病人进行足趾活动,斯氏针一般固定2个月。X线检查骨折愈合后,一般2~3个月开始逐渐负重。

1.2.1.2 结果

根据足外形,踝关节活动范围,有无行走疼痛,Bohler角正常。优:足外形正常,踝关节活动正常,无行走疼痛,Bohler角正常;良:足外形正常,跟关节活动正常,行走时有轻度疼痛,Bohler角正常;差:足外形正常,踝关节活动部分受限,走行时疼痛明显,Bohler角小于25度。[2]本组31例,随访1~5年。疗效优8例,良14例,差9例。优良率70.9%.

1.2.2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7例)

1.2.2.1 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在伤后3小时~5天内进行。尽量争取伤后早期局部肿胀不明显时手术;若时间偏长,局部存在较严重的水肿时,加用脱水药物,争取3~5天内手术。

1.2.2.2手术中的复位、固定取侧卧位,患足在上。手术在腰麻中、止血带控制下进行,采用标准足跟上外“L”形切口[3]。切口取圆弧形,使切口暴露好。自外踝尖上4~6cm,腓骨缘后1~1.5cm始,纵行向下,至底外侧皮肤交接处转向前,达第5跖骨基底上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勿行皮下剥离,尽可能避免破坏皮肤血运,避免用拉钩牵引皮肤,并减少皮肤坏死,切开时注意保护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自跟骨表面用锐刀直接紧贴跟骨外侧壁将整块皮肤等软组织向下剥离,达距骨下关节外、后缘。将皮瓣、腓骨长短肌腱向上牵开,充分暴露距下关节间隙外、后侧。在尽量保持外侧壁骨块形态完整前提下,利用骨膜剥离器撬起塌陷、翻转的关节面,把外侧壁骨块呈活页状分翻开,直视下将关节内骨块按跟骨解剖形态进行复位,同时用一枚粗克氏针经跟骨结节顶点插入撬拨,足跖屈复位,恢复跟骨前、中、后关节面的正常解剖位置,恢复Bohler’s和Gissane’s角。然后将增宽的跟骨内外侧进行对向挤压复位,恢复跟骨高度。对于骨缺损明显者,取自体髂骨植骨,骨折复位满意者,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外侧壁并压平,行可塑形跟骨钢板固定,克氏针应固定在未碎裂的骨折块上,或通过钢板固定到对侧的载距突或内侧壁的完整骨折块上,以及跟骨前部、跟骨结节这些不容易移位、密度较高的部位。切开复位的关键是恢复结节部骨块与载距突或内侧壁骨块的轴向排列,保证内侧壁骨折无内翻成角。C臂机透视摄片,观察跟骨形态、关节面是否满意。关闭创口时,术野内放置引流皮片,创口加压包扎,缝合皮下时要做到严密缝合和避免损伤腓肠皮神经。患肢小腿石膏托固定于中立位。

1.2.2.3术后处理常规放置皮片引流48h,渗出多者可适当延长。常规使用抗生素、止血药、脱水剂;14天左右拆线,渗出超过1周者,适当延长拆线时间;抬高患肢,24h后足趾被动活动,48h后,趾、腓肠肌主动活动。

1.2.2.4结果

本组病例17例,随访6~40个月,平均1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4个月。并发症:切口延迟愈合2例,其中1例刀口裂开,2个月始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发生。采用前面方法进行术后功能评价:其中优12足,良4足,,差1足,优良率94.1%

2讨论

跟骨骨折大多波及跟距关节面,造成跟距关节面塌陷、骨质缺损、跟骨变形、Bohler角缩小。单纯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仅跟骨舌形骨折无其他骨折线、不使外侧壁增宽或不伴有原骨折线处的明显移位者手术效果好;其他粉碎性骨折复位效果大部分不满意或复位当时较满意,术后骨折又逐渐移位。通过切开复位并植骨钢板内固定,能使骨折复位稳定可靠,并恢复了跟骨的形态及跟骨关节面平整,避免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对2例未植骨患者,骨缺损致局部

空虚,患者负重后有变形改变。)

综上所述,跟骨粉碎性骨折需手术治疗者应尽量行骨折切开复位并植骨内固定,方能取得较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卢世璧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2] 陆裕朴.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725.

[3] Roy Sanders.Current concepts review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 Bone Joint Surg(Am),2000,82(2):225-250.

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中的手法技巧

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中的手法技巧 摘要目的:总结中医正骨手法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之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治疗组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拔伸牵引、摇摆碰触加撬拨复位;对照组撬拨后从两侧挤压复位。结果:两组病例均随访12~15个月,功能恢复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Bolher角术前与术后角度差值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跟骨轴位角术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跟骨撬拨复位中利用中医正骨手法技巧可以提高复位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跟骨骨折正骨手法撬拨复位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1995年7月~2005年5月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8例,采用拔伸牵引、摇摆碰触等正骨手法配合骨圆针撬拨复位24例,作为治疗组;另一组采用撬拨复位,复位后从两侧挤压恢复跟骨宽度24例,作为对照组。 一般资料:分组情况见下表。(年龄:X2=0.26、P>0.05.性别:X2=0.106,P>0.05)经检验组间均衡,具有可比性。骨折类型分组情况。 治疗方法如下。 治疗组:手术用三踝阻滞麻醉,X线透视下从跟骨结节外侧用骨圆针自后外向前、内、下进针,方向与跟骨外缘成15°,与足底成60°,针尖不要通过骨折线,以针尾做柄,握于掌心,示指、拇指掐住跟骨结节向后下牵引,同时左右摇晃使碎骨块松动,利用周围韧带及关节囊张力自然复位,当听到咔嚓声,表明骨块松动,达到目的。此时将针尖插入塌陷之关节面下,术者一手四指置于足背,拇指于跟骨前缘,一手四指于跟骨结节及钢针,拇指于跟骨前下方,利用杠杆力跖曲,恢复关节面及Bohler角。维持此位,做摇摆碰触及扣挤手法,使骨块紧密嵌插并使关节面进一步磨平。X线侧位、轴位、Bronden位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将针尖穿入距骨,用管型石膏固定于屈位。1月后祛除石膏,活动足部关节并用中药外洗。3个月后拔除钢针,扶拐负重活动。 对照组:麻醉后手术,进针方向与治疗组相同,撬拨恢复关节面及Bohler 角,从两侧挤压恢复跟骨宽度,并石膏固定。术后处理与治疗组相同。 结果

跟骨骨折的预后分析

跟骨骨折的预后分析 跟骨骨折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形态不规则,生理解剖及受力状况难以理解,有的医生对本病认识不深、预后分析不足,因而忽略对跟骨骨折的整复,加之历年来没有可靠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故本病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而且后遗症较多。本文通过对29例34个骨折跟骨的X线片测量,发现20个跟骨断端错位塌陷明显,Boehler’s角较小,但未获得有效复位。从生理及生物力学角度对预后进行了分析,认为这20个跟骨预后较差。提出凡有跟骨后关节面骨折塌陷且结节关节角较小者,治疗应首先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不适宜用保守治疗。 标签:跟骨骨折;Boehler’s角;桁架结构;预后 跟骨是足跗骨中负重最大的骨,人体在站立时至少有50%的体重需要跟、距二骨来负担。跟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张力及弯曲力,因而跟骨骨折多由较大的外力所引起。但因其形状和解剖位置特殊,往往没有可靠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所以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且后遗症较多。本文通过对29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回顾及测量,从生理解剖及生物力学角度对不同跟骨骨折情况进行了预后分析,提出了一些治疗建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9例患者中有5例为双跟骨骨折,共计34个跟骨;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6例;60岁2例;右跟骨19个,左侧跟骨15个。 1.2方法34个跟骨除1个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外,其余均采用外敷中草药,内服中药、卧床休息,配合骨伤治疗仪治疗或石膏外固定等保守方法。 1.3 X片测量结果34个跟骨中有14个为无错位骨折,Boehler’s角在正常范围;余29个均有不同程度错位或塌陷,折线均波及后关节面,Boehler’s角均2 mm 者,预后均较差,表现功能障碍,可以认为后关节面损伤越重,预后越差。 所以,笔者认为跟骨骨折后凡Boehler’s角较小且有后关节面骨折塌陷等情况,应首先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由此才能恢复Boehler’s角,重建跟骨桁架结构,保障跟骨完成复杂的运动,同时应指导患者中后期功能锻炼,当然若跟骨粉碎程度大,难以行有效内固定者,则宜保守治疗为主,嘱患者早期加强功能锻炼,以期尽可能恢复部分功能。 参考文献: [1]俞光荣,梅炯,朱辉. 伴有跟骰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4,(1):15-18.

荐读:跟骨骨折的早期微创手术治疗最新综述

荐读:跟骨骨折的早期微创手术治疗最新综述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式目前还存在争议。大量文献报道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跟骨骨折经保守治疗后,二期行距下关节融合的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6倍。而且对于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经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显著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鉴于跟骨外侧扩大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许多学者提出采用微创入路和经皮复位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对于跟骨结节撕脱骨折和伴有脱位的跟骨骨折则需要进行早期固定,常用的手术入路包括:小切口或经跗骨窦入路。本文主要对跟骨骨折的微创治疗技术进行综述。 后足的骨折脱位 跟骨关节内骨折中涉及后关节面2部分骨折脱位时,通常向上方和外侧脱位。该类型骨折占Sanders IIC型跟骨骨折的一小部分。如果骨折块向外侧脱位,那么腓骨肌建就会从腓骨肌的上支持带上分离。而且通常会合并腓骨骨折。腓骨骨折的类型包括撕脱骨折或跟骨向外侧脱位撞击导致腓骨远端骨折(见图1 A-D)。 该类型骨折属于Sanders IIC型跟骨骨折,通常涉及整个跟骨后关节面的外侧部分,标准的扩大切口很难达到复位和固定。对于该型骨折通常需要行早期复位和固定。如果延迟治疗,那么骨折向上方或外侧脱位会导致外侧的软组织和腓骨肌腱发生挛缩,增加了手术复位和固定的困难。如果患者的整体情况或周围的皮肤软组织条件较差,则不适合行早期手术治疗,可以使用临时外固定架进行复位和固定。 采用跟骨外侧直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切口起自外踝尖端,然后稍

微向上方沿着腓骨肌建切开,再越过跗骨窦的表面(见图1 E)。根据术中需要,可以适当延长切口,对跟骨和腓骨进行复位和固定。沿着腓骨肌腱切开后,可以直视下复位跟骨结节外侧骨块。术中注意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前脱位的腓骨肌腱。待骨折线周围的血肿清理干净后,将跟骨的外侧部分(跟骨结节和大部分的跟骨后关节面)复位于距骨下。术中可以借助固定于跟骨结节的斯氏针进行协助复位。也可以沿着内侧柱切开一个小切口,在点式复位钳的帮助下对骨折块进行复位(见图1 F)。大多数的跟骨骨折使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见图1 G,H)。 图1所示。外伤导致跟骨骨折脱位。(A)X线片显示距下关节重叠;(B)跟骨外侧部分脱位造成腓骨骨折;(C和D)冠状面和轴向CT检查显示跟骨后关节面外侧部分脱位;(E)术中在复位钳的辅助下进行复位;(F)术中沿着腓骨肌腱切开显露术野;(G和H)拉力

10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10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橇拨加克氏针固定与手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合x线监控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根据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106例,其中,男72例,女34例;年龄19~63岁,平均42.2岁。根据sanders分型,可分为如下类型:ⅱ型81足(ⅱa型51足、ⅱb19足、ⅱc11足),ⅲ型25足(ⅲab 21足、iiiac 4足)。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采用橇拨加克氏针固定组53例,解剖型钢板固定组53例。其中,采用橇拨加克氏针固定组男35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4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41足(ⅱa型26足、ⅱb 10足、ⅱc 5足),ⅲ型12足(ⅲab 10足、iiiac 2足);采用解剖型钢板固定组男37例,女16例,平均年龄41.6岁。根据根据sanders 分型,ⅱ型40足(ⅱa型25足、ⅱb 9足、ⅱc 6足),ⅲ型13足(ⅲab 11足、iiiac 2足)。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sanders分型上无显著性差异。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后复位,分别采用橇拨加克氏针固定和解剖型跟骨钛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0 d,平均6.2天。手术后适当进行功能性锻炼,全部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术后的愈合和治疗情况。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3个月。随访时疗效评定根据maryland评分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评价。结果对于ⅱ型患者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对于ⅲ型患者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对于ⅲ型患者两

最具挑战性的跟骨骨折治疗,一文帮你搞定!

最具挑战性的跟骨骨折治疗,一文帮你搞定! 跟骨骨折是最容易导致残疾的下肢骨折之一。早期并发症,长期的疼痛,创伤后关节炎和再手术非常常见。这种损伤的治疗很有挑战,最佳治疗方案也存在争议。微创入路近年来得到很好的普及,对降低并发症和改善预后可能有潜在的益处。 病理解剖和流行病学 大部分跟骨骨折由高处坠落和交通伤等高能量暴力引起,为关节内骨折。尽管各个年龄层都可能患病,但多为工业领域的较年轻患者。因此人口学上的特点和伤后致残情况,本病的社会经济学效应非常巨大。有报道伤后3~5年有很高的伤残率。跟骨骨折患者的总体健康情况比遭遇其他骨折或有严重内科疾病,如器官移植或心梗的患者都要差。跟骨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损伤。 典型的跟骨骨折为下肢轴向暴力时,距骨撞进跟骨造成。而准确的骨折形态则取决于受伤时足的位置、患者的骨量和暴力的大小。伤后足跟变短、增宽、内翻移位。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有显著的软组织肿胀和损伤。严重的肿胀、骨折、水泡,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都可能出现。也常合并腰椎和其他下肢骨折。 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复位好坏是达到成功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挑战因素之一。在损伤时的关节软骨损伤及继发的关节骨块移位会导致创伤后关节炎。跟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策略很大程度上由距下关节受累范围决定。 关节内骨折 01 分型和影像学 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评估包括平片和CT。平片应当包含侧位和足正位,以及 Harris 跟骨轴位。在侧位片中,Böhler角减小, Gissane角增大,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塌陷(图1)。如果后关节面仅有外侧部分塌陷移位,可以看到双边征(侧位片中后关节面的关节线内侧部分均可见)(图2)。足的正位可以显示骨折向前结节和跟骰关节延伸范围。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48例分析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48例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根骨骨折效果之优劣。方法采用单纯闭合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根骨骨折48例。结果48例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2.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斯氏针内固定术31例,优8例,良14例,差9例,优良率70.9%,钢板内固定术17例,优12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4.1%。术后并发症:斯氏针内固定者无感染及皮肤坏死发生。钢板内固定者,切口延迟愈合2例,其中1例刀口部分裂开,2个月愈合,无皮肤坏死及感染发生。结论对严重粉碎性跟骨切开复位并一期植骨是治疗的首选方法。 标签:跟骨;骨折;植骨;内固定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子1999年12月至2010年10月共行手术治疗跟骨骨折48例(48足),男46例,女2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1岁。均为高处坠落伤。早期治疗跟骨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31例),后期均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17例,其中15例给予一期植骨)。 1.2手术方法及结果 1.2.1 斯氏针内固定术、 1.2.1.1 闭合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复位固定手术时间在伤后3小时~3天内进行。采用在跟骨结节上方跟腱止点内外侧进针,各小切口纵行置入2枚斯氏针。在C形臂监测下,斯氏针进入到骨折线附近暂停进針,向下牵引,同时助手跖屈足弓,手法牵拉整复Bohler’s角。对骨折粉碎程度重患者,同时用1枚斯氏针在跟骨内侧进针,撬拨复位尽量将塌陷骨折块撬起。握紧双手挤压跟骨两侧使增宽跟骨复位,然后继续向前置入2枚斯氏针固定于跟骨前部。 [1] 术后处理:足部仔细包扎,石膏夹外固定1~2个月。拆石膏前鼓励病人进行足趾活动,斯氏针一般固定2个月。X线检查骨折愈合后,一般2~3个月开始逐渐负重。 1.2.1.2 结果 根据足外形,踝关节活动范围,有无行走疼痛,Bohler角正常。优:足外形正常,踝关节活动正常,无行走疼痛,Bohler角正常;良:足外形正常,跟关节活动正常,行走时有轻度疼痛,Bohler角正常;差:足外形正常,踝关节活动部分受限,走行时疼痛明显,Bohler角小于25度。[2]本组31例,随访1~5年。疗效优8例,良14例,差9例。优良率70.9%. 1.2.2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7例)

LISS技术治疗89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LISS技术治疗89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LISS技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78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观察组采用LISS技术治疗,术前常规根据跟骨X 线片及CT进行分型。对照组患者采用DHS进行治疗;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5.8±1.2)个月。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跟骨后关节面复位情况,跟骨的高度及宽度复位情况。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足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无一例发生钢板外露,所有切口均完全愈合,且无一例患者需二次手术来达到切口的愈合,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7.64%。且术后观察组随访时的跟骨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后关节面移位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美国足踝关节评分标准(AOFAS)评分,优51足,良37足,中15侧,综合优良率达85.4%。结论LISS技术适用于大多数的跟骨骨折,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clinical effect of LISS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 Methods 178 patients with calcaneal fracture,who were recevi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January 2015,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8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ISS technology,was separated routine type according to bone x-ray films and CT,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HS technology,to follow-up 6-25 months with the average of (15.8±1.2)months. To observe the incision healing condition,the reduction condition of facies articularis talaris posterior,the reduction condition of calcaneus height and width after operation. To evaluate the foot function of pre and post operation according to ankle-metapodium marking standard of America Orthopae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 Results The treatment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100%)without infection occurrent,without plate exposure occurred in one case,with all incision complete healing without the second operation,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87.64%). And the calcaneus width,height,B?hler angle,Gissane angle,and the displacement of facies articularis talaris posterior i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operation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which before operation,and bett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5). Referring to AOFAS score,the compositiv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5.4% with optimal 51 feet,good 37 feet,medium 15 feet. Conclusion LISS technology is appropriate to most calcaneal fracture,is a safety and practical treatment methods.[Key words] Calcaneal fracture;LISS;Tarsal sinus incision;Poking reduction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跟骨骨折的75%波及关节面[1]。尽管跟骨骨折的治疗存在较多的争议,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已被大多数术者所接受,并被认为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金标准”[2]。经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收治跟骨骨折患者38例(41足),采用跟骨切开复位,必要时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论:跟骨骨折造成跟骨与周围关节解剖关系改变,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恢复其正常的力学关系,矫正跟骨畸形,规范操作,减少跟骨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 跟骨骨折大部分属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骨折的 3.4%,其中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5%~80%,治疗难度大[1]。实施解剖和复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同时给予固定,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活动,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3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0例(43足),男32例(35足),女6例(6足),年龄23~62岁,平均41±1.4岁。骨折的情况:Sanders Ⅱ型14足,Ⅲ型22足,Ⅳ型5足。 手术时机:患者入院后应行患肢抬高制动,用厚棉垫加压包扎,冷敷,还可加用脱水药物(如七叶皂苷、甘露醇),待水肿完全消失后,并经皮肤皱褶检测呈阳性后,再进行手术。 操作方法:首先,给患者行硬膜麻醉手术。其次,在跟骨外侧部位割开“L”型的切口,范围为跟骨上端到外踝尖约4cm处的腓骨,切克的深度要接触到骨平面,当不能剥离分层,以完全暴露出腓肠外侧的神经。分别以3枚克氏针钻进患者外踝、骰骨和距骨内,并将软组织的皮瓣剥开。在直视条件下,全面观察和记录骨折程度和移位情况,根据情况进行复位操作[2]。具体操作:从右前下方部位放入经无菌处理过的骨膜剥离器,慢慢左右活动,将关节面逐步抬起。同时用点状复位钳夹住跟骨的结节部位,不断向外侧拉伸和剥离,使所嵌入到跟骨内的关节面暴露出来,顺利完成后,再将关节面恢复至平整,即可。在关节完成复位后,要根据关节面的受损情况,采取患者自身的髂骨或其他适合的异体骨植入到跟骨内。手术过程中,随时以C型臂X线机检查跟骨侧位[3]。复位的情况较好后,要密切观察患者骨折的粉碎程度、类型、以及关节损伤等,并根据上述情况选择较合适的解剖钢板对跟骨外侧壁进行固定,最后在常规皮瓣下放入负压引流管进行引流。 术后处理:手术完成后,需要石膏把足踝固定牢固,并抬高患肢制动,并用厚棉垫适当加压包扎。给予消肿脱水药物及常规应用抗生素7~10小时预防感染。术后2~3天即可将引流管拔出,并适当活动脚趾。术后半个月可拆线,1个月后,可逐步祛除踝关节部位的石膏,并进行适度的活动。3个月后可选择负

跟骨粉碎骨折40例治疗体会

跟骨粉碎骨折40例治疗体会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致伤原因多为高处坠落伤,由于跟骨的解剖结构特殊,病理解剖复杂,跟骨骨折后关节面塌陷,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我院2002年9月~2006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来治疗涉及跟骨关节面的粉碎骨折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6~55岁,平均35歲。左跟骨骨折28例,右跟骨骨折12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2例,车祸伤5例,其他伤3例。按Sanders分类法:Ⅲ型23例,Ⅳ型17例,全部为闭合型骨折。 手术方法:一般在伤后3~7天手术,如果局部存在较严重的水肿和张力性水疱,可加用脱水药物,手术延迟至伤后10~14天。手术在止血带控制下进行。硬外麻醉下,取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入路,切口位于足底皮肤与足背皮肤交界处,直达跟骨骨膜,锐性分离,骨膜下分离,以掀开组织瓣,包括腓骨长短肌腱和腓肠皮神经,显露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在跟腱止点处或跟骨结节稍靠下确定进针点,从进针点打入一枚斯氏针,进针方向指向距下关节面的下方,并略偏向外侧。当斯氏针针尖显露于骨折处时,将前足跖屈,使Bohler角恢复,同时特别注意保持距下关节面平整,骨剥撬剥,恢复骨折块位置,斯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Χ线透视复位满意后,跟骨固定钢板和松质骨螺钉固定复位骨块,加固外侧壁。常规放置引流片,逐层缝合皮瓣,弹力绷带加压,抬高患肢。术后2~3个月视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可以完全负重行走。 结果 根据足外形、踝关节活动范围,有无行走疼痛、Bohler角正常评定疗效。优:足外形正常,踝关节活动正常,无行走疼痛,Bohler角正常;良:足外形正常,跟关节活动正常,行走时有轻度疼痛,Bohler角正常;差:足外形正常,踝关节活动部分受限,走行时疼痛明显,Bohler角小于25度。本组40例随访1~5年,平均3年8个月,疗效优31例,良6例,差3例。 讨论 跟骨粉碎骨折多波及跟距关节面,造成跟距关节面塌陷、骨质缺损、跟骨变形、Bohler角缩小。手术重点是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跟骨的长宽度及Bohler 角等。跟骨距下关节是一个稳定性较强的微动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跟骨明显压缩,距下关节面塌陷,距下关节失去其稳定性,将造成力在局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和负重行走时距下关节疼痛。通过切开复位,可在直视下撬起塌陷的跟骨距下关节面,使之平整。并打入斯氏针,恢复bohler角在正常范围,复位满意,予钢板固定支撑,这样能使骨折复位稳定可靠。并恢复跟骨形态及跟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常见的足部骨折,也是较复杂的骨折之一。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类型多、情况复杂、处理方法多样,手术治疗是重要的方法。尚未形成一致的手术治疗的标准方法和评估解剖重建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对跟骨骨折创伤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外科手术在有移位的跟骨骨折的治疗手段有了较大进展。笔者经过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文献,就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跟骨骨折;外科手术;进展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由跟骨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构成的跟距关节,在人体负重与行走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承担着人体约45%左右的体重[1]。跟骨骨折(fracture of calcaneus)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占跗骨骨折的60%~65%,约占全身骨折的2%左右[2]。跟骨骨折的发生多是因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由于跟骨血运丰富,骨折愈合较好,但若骨折线进入关节面或复位不良,后遗创伤性关节炎及跟骨负重时临床患者疼痛很常见,若处理不当常引起严重的患肢功能障碍[3],常遗留后遗症,致残率高达30%左右[4]。跟骨骨折是临床较难处理的一种骨折,其损伤机制和分型复杂,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目前多趋向手术治疗[5,6],但尚未形成一致的手术治疗的标准方法和评估解剖重建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对跟骨骨折创伤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外科手术在有移位的跟骨骨折的治疗手段有了较大进展。笔者就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提高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1手术适应证 跟骨骨折后骨后关节面1~2 mm的移位能够改变距下关节载荷,使关节功能的恢复受到影响。准确重建跟骨关节的几何关系,能够大大减少患者远期距下关节疼痛和僵硬的发生率[7]。因此,在临床上对骨后关节面>2 mm移位的关节内骨折需进行手术复位。包中民[8]研究报道,跟骨关节内骨折有明显移位的和跟骨关节外骨折具有严重塌陷、短缩和增宽的,都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张金海等[9]通过对跟骨关节内骨折20例手术治疗分析,认为Sanders Ⅲ、Ⅳ型骨折进行手术复位固定,能最大限度地使关节面恢复,特别是对后关节 面的平整,能恢复跟骨的高度、Bohler s角及跟骨的长度(Gissane s角),复位 跟骨腓骨间隙以恢复腓骨肌腱的功能,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开放性跟骨骨折,或伴有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闭合性骨折及关节骨折脱位等需行急诊手术治疗。 2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手术的操作和临床疗效。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应取决于骨折类型、骨折周围软组织一般条件及患者全身状况、伴发并发症

早读138张高清图全面记录精讲,快速拿下跟骨骨折手术!

早读138张高清图全面记录精讲,快速拿下跟骨骨折手术! 跟骨骨折在临床足部骨折中比较常见,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约75%为关节内骨折,骨折后情况多复杂,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由于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并发症多等因素让跟骨骨折的治疗难度比较大。今天我们结合高清图谱给大家讲解跟骨的解剖及相关手术技巧,值得学习借鉴! 跟骨骨折概述 1.跟骨解剖

跟骨上面观 跟骨外侧面观

跟骨内侧面观 后面观 2.解剖学特点 1)侧位片: Gissane's角:跟距关节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正常范围125°~145°,跟距关节内骨折常造成此角增大或缩小。 跟隆结节角(Bohler's角):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范围27°~40°,此角缩小表明承重面及后关节面有压缩、下陷。

2)轴位片: 通常用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判定预后情况及指导手术方案。 3)Broden's位X片: 下肢伸直,踝微屈曲,足内旋与暗盒约成45°,以下胫腓联合为投照中心,球管向头侧倾斜10°、20°、30°、40°摄片,可显示后距下关节由后向前的不同部分,使劈裂的跟骨后关节面清楚显示。 观察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必要时还可以作健侧对比照相,对术后检查复位与内固定情况也很有帮助。

4)CT三维重建: 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其三维解剖结构及全面分析跟骨骨折后全骨形态改变。 对距下关节面出现骨移位、分离凹陷性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关节内是否有碎骨片存在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为医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准确的参考。 3.跟骨骨折的放射学评价

手术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

手术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软组织风险的防治。方法:对48例(56足)累及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进行随访,对其疗效及软组织风险的防治进行分析。结 果:优36足,良11足,可7足,差2足,优良率为839%。结论:切开复位 内固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周密的术前、术后处理,术中精细的操作技巧,解剖复位可有效降低软组织风险。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解剖钢板内固定软组织并发症 2004年3月~2009年3月收治48例(56足)累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48例(56足)患者,男45例,女14例;年龄22~61岁,平均345岁;其中40例为单侧骨折,8例为双侧骨折;致伤原因:高处坠落 伤26例,车祸伤13例,运动伤6例,压砸伤3例;合并腰椎压缩骨折5例,骨盆骨折4例,均未闭合性骨折在5~14天内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拍跟骨正侧位、轴线位片及CT检查,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8足,Ⅲ型21足,Ⅳ型7足。 手术方法:单侧骨折侧卧位或半侧卧位;双侧骨折仰卧位。硬膜外麻醉,采用跟骨外侧L型切口,沿腓骨与跟腱之间向下弧形切开足底皮肤交界处,不要过小以免牵拉过度,同时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全层切开直达跟骨骨膜,沿跟骨外侧壁锐性游离皮瓣,不用电刀,于腓骨、距骨前缘、打入3枚克氏针,以帮助暴露整个跟骨外侧壁、距下后关节面、跟骰关节。掀开跟骨外侧壁骨折块,显露后关节面,观察关节面的骨折情况,明确跟距关节关系改变情况,在C型臂X线透视下用克氏针将塌陷骨块向距骨方向撬拨复位,使关节面平整,用1~2枚克氏针从跟骨轴线位穿入作临时固定,距下关节面平整后,取自体髂骨植骨充填关节面下空腔,以预防关节面塌陷,选择合适的跟骨解钢板适当塑型后放置于跟骨的外侧,螺丝钉固定,其中1~2枚螺钉要固定于载距突上。全层缝合切口,皮片引流,常规消肿抗炎治疗,的抬高患肢,为防止足外侧皮瓣受压,避免患肢自然外旋位,持续烤灯照射。 结果 本组48例56足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30个月,术后出现切口皮肤坏死2足,皮瓣修复,浅表裂开4足,经换药伤口愈合,感染2足,经换药伤口愈合,腓肠皮神经损伤1足,术后1年随访感觉存在,未予特殊处理,无腓骨长,

跟骨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40例报告论文

跟骨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40例报告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固定术临床研究 跟骨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复杂创伤。跟骨骨折临床常见,多因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撞击所致。2003年1月~2008年10月对该类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40例48足,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8~69岁,平均35岁。均为坠落伤。单侧跟骨骨折32例,双侧8例,共48足。按sanders 分型,ⅱ型10足,ⅲ型30足,ⅳ型8足。伤后手术时间3小时~14天,平均7.5天。本组32例单侧骨折均行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术,8例双侧骨折中,4例双侧均在ⅳ型以下或仅一侧为ⅳ型者行双侧钢板内固定,另4例一侧行钢板内固定,另一侧采用石膏固定。 治疗方法:手术时间一般在伤后3~7天手术。局部存在较严重的水肿和张力性水疱者,手术延迟到伤后10~14天。麻醉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单侧骨折取健侧卧位,双侧骨折取俯卧位。手术在止血带控制下进行。采用“l”形的跟骨外侧切口,注意显露和保护腓肠皮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紧贴跟骨外侧壁由下向上切剥直到显露出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用弯组织剪插入到塌陷骨折块的下面往上撬尽量使距下关节解剖复位,同时用1把弯血管钳插到跟腱与跟骨止点交界处并往下后压拉,复位外膨的跟骨外侧壁。少数严重

骨质疏松或骨折粉碎和塌陷严重者,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以维持良好的后关节面复位。应用跟骨钢板固定,前端止到接近跟骰关节后端止到跟骨结节,对已复位的跟骨丘部,用螺钉通过跟骨钢板将其固定到载距突上或跟骨的内侧壁上。缝合腓侧副韧带、皮下、皮肤,创口两端置入皮片引流加压包扎。缝合皮下时要非常小心,要做严密的缝合和避免缝上腓肠皮神经。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7~10天。术后一般不做外固定(严重粉碎骨折的可加石膏托外固定)。脚抬高放置3天,术后24小时开始脚趾被动活动;48小时开始趾和踝的主动活动,并逐渐加强;术后24~48小时拔除引流条。完全负重需术后3个月。 结果 本组40例48足,术后x线片示完全复位36足,基本复位10足,复位差2足。切口均一期愈合。经8~39个月,平均2个月随访,按marylang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结果优40足,良5足,可2足,差1足,优良率93.7%。 讨论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多见者,易发生于中年男性。由于跟骨骨折可严重地破坏跟距关节,引起粘连和僵硬,以及骨刺形成和跟骨畸形愈合等,可遗留患足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故在治疗时除了明确骨折类型外,更须着重功能治疗,即早期活动患足和逐渐承重步行,以达到满意的功能恢复,而不宜过分强调骨折块的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固定。跟骨为松质骨,血循供应比较丰富,骨不连者甚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和分析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跟骨骨折患者共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闭合撬拨复位,观察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跟骨结节关节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闭合撬拨复位,患者取健侧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使用斯氏针横穿患者的跟骨结节处并双手相对挤压以纠正跟骨的宽度。将一根斯氏针打入患者的骨折线附近,并利用杠杆撬拨复位骨折块。经C型臂透视复位满意后对跟骰关节进行固定,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后利用石膏托对功能位进行固定。 观察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行跟骨外侧的L型切口,逐层剥离皮肤和皮下组织后翻起骨瓣,将跟骰关节和距下关节充分暴露,将三根克氏针分别钻入患者的骰骨、距骨颈和外踝,将跟骨外侧壁的骨折块掀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打入斯氏针,从而撬起坍塌的后关节面,内侧壁的骨折处通过骨膜剥离器进行复位。透视下如果复位满意,对跟骨进行对向挤压从而恢复跟骨宽度,并根据稳定的程度取骨圆针或钢板螺钉系统进行固定,在固定稳定后将克氏针除去并缝合切口,行加压包扎。 1.3 评价指标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跟骨结节关节角进行统计和对比。足功能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功能评价40分,疼痛45分,外观10分,活动度5分。跟骨结节关节角的正常角度为30°-45°[3]。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本案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跟骨结节关节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足功能评分、跟骨结节关节角对比 3 讨论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72例论文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72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1年9月收治的72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6例,给予手法复位等保守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36例,给予手术切开复位根骨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经过半年的随访,实验组患者优21例,良14例,可1例;对照组患者优11例,良18例,可4例,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保守治疗也有其优势,医生要经过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手术;跟骨骨折;切口复位根骨板;保守治疗【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 06-0231-01 跟骨骨折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左右,其中有3/4为关节内骨折[1]。而由于跟骨的周围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其局部软组织的覆盖情况差[2],因此临床治疗往往较为困难,患者多存在有较多的后遗症。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也正随之上升。临床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为分析手术治疗的优势,我院进行了本次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4月~2011年9月收治的72例跟

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76例患者均经过x线、 ct扫描等方法扫描诊断。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在24~61岁之间,平均(38.54±4.99)岁。21例患者为单侧骨折,15例患者为双侧骨折。患者受伤原因为:高空坠落伤11例,交通事故伤19例,跌倒伤6例。实验组3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38.89±5.36)岁。20例患者为单侧骨折,16例患者为双侧骨折。患者受伤原因为:高空坠落伤13例,交通事故伤18例,跌倒伤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和骨折情况等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行硬膜外麻醉。如患者为双侧骨折,采用仰卧位或者俯卧位,如患者为单侧骨折,采用侧卧位。手术中对患者使用外侧的扩大l形切口。在外踝上约4cm处切口,其切口延伸到足背与足底的交界处,随后再折向第五跖骨基地的近侧约1cm。将皮肤与皮下组织一次进行切开,并形成全厚皮瓣。直接进行骨膜下剥离。再将皮瓣掀起后,使用克氏针插入到骰骨、距骨、腓骨,并充分地暴露骨折部位和关节。将塌陷和旋转的关节面恢复平整后,使用牵引等方法帮助患者复位,随后恢复跟骨的高度等。如患者骨折塌陷较为严重,则给予植骨治疗。将跟骨钛板贴近患者复位的外侧壁,做好固定。患者常规留置引流管,并在手术后72小时将引流拔除。常规换药。患者在手术后2天可以进行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