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跟骨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跟骨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跟骨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跟骨骨折较其他跗骨骨折更为多见。跟骨主要为骨松质,遭受暴力损伤后常引起粉碎性塌陷骨折,造成治疗困难。跟骨解剖形态有其特殊性,正常跟距角(Bolher角,结节间角)这25°~40°,跟骨前后关节面形成Gissane交叉角为135°±10°,这对评估骨折的严重度和评价复位效果有重要参考意义。

【临床表现】青壮年受伤较多,为坠落着地或同时伴跟骨内外翻所致,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不能负重。

【诊断】

1.症状与体征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受到纵向暴力是发生跟骨骨折的主要原因,扭转暴力是导致跟骨关节外骨折的原因,尤其是跟骨前突、载距突和内侧突的骨折,而跟骨结节骨折大多由于肌肉牵拉外力所致,直接暴力可以导致跟骨任何部位的骨折。

跟骨骨折可分为不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外骨折及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跟骨关节外骨折包括跟骨前突、内侧突、跟骨体、跟骨结节(鸟嘴样或撕脱)的骨折。

跟骨骨折后足跟部有肿胀压痛或叩痛,踝关节或距下关节活动受限,足跟不能着地,足跟增宽,足跟内外翻畸形,足弓塌陷等。应注意有无脊柱骨折。

1、影像学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及CT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1)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跟距角和Gissane角,明确关节面塌

陷以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

(2)特殊的斜位片能更清楚地显示距骨下关节。

(3)跟骨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载距突解剖形态和跟骨宽度。

(4)CT加三维重建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治疗原则】

1、不累及距骨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治疗较为简单,手法复位,小腿管形石膏固定4~6周即可,但应注意跟骨包括足弓的塑形。对鸟嘴状撕脱骨片分离者,若手法复位失败,应切开复位内固定。

2、累及距骨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治疗较为复杂,意见尚不完全统一。有人主张对严重跟骨骨折,尤其粉碎性骨折早期可不作任何处理,仅用棉垫绷带包扎,防止水肿发生。肿退后石膏固定。

手术治疗适应症:明显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明显压缩和增宽的跟骨关节外骨折。

目的:恢复关节面,恢复跟距角和Gissane角,恢复跟骨宽度,恢复正常解剖关系,采用异形接骨板内固定,空隙内应植骨,术中注意软组织的保护,术后引流。

【跟骨骨折的后遗症】

1.距下关节痛:可行跟距关节固定术或三关节融合术。

2.腓骨长肌腱鞘炎:可行局部封闭,症状严重可切除骨刺。

3.跟骰关节炎:局部封闭,严重行三关节固定术。

4.神经卡压:应手术松解。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关节骨科分册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第一部分 临床诊疗指南 一、肩部撞击症 二、肩关节周围炎 三、肩袖损伤 四、弹响肩 五、股骨头骨软骨炎 六、弹响髋 七、股骨头坏死 八、股骨颈骨折 九、关节内游离体 十、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十一、Baker囊肿 十二、膝滑膜软骨瘤病 十三、髌骨软化症 十四、骨性关节炎 十五、内侧副韧带损伤 十六、外侧副韧带损伤 十七、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十八、半月板损伤 十九、半月板囊肿

二十、盘状半月板 二十一、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二十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二十三、膝内翻 二十四、膝外翻 二十五、化脓性骨髓炎 二十六、化脓性关节炎 二十七、骨与关节结核 二十八、单纯滑膜结核 二十九、单纯骨结核 三十、全关节结核 三十一、骨样骨瘤 三十二、骨瘤 三十三、成骨细胞瘤 三十四、良性软骨母细胞瘤三十五、内生软骨瘤 三十六、骨皮质旁软骨瘤 三十七、Ollier病 三十八 Maffucci综合征 三十九单发性骨软骨瘤 四十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四十一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四十二非骨化性纤维瘤 四十三骨化性纤维瘤 四十四骨韧带样纤维瘤 四十五淋巴管瘤 四十六血管瘤 四十七血管球瘤 四十八脂肪瘤 四十九骨巨细胞瘤 五十骨囊肿 五十一嗜酸性肉芽肿 五十二动脉瘤样骨囊肿 五十三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五十四畸形性骨炎 五十五滑膜软骨瘤病 五十六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五十七骨肉瘤 五十八骨旁骨肉瘤 五十九软骨肉瘤 六十间胚叶性软骨瘤 六十一骨外软骨瘤 六十二骨纤维肉瘤 六十三尤因肉瘤

六十四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六十五脂肪肉瘤 六十六恶性淋巴瘤 六十七血管肉瘤 六十八滑膜肉瘤 六十九多发性骨髓瘤 七十骨转移瘤 七十一骨质疏松症 七十二痛风 七十三类风湿性关节炎 七十四儿童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七十五骨关节炎 第二部分 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髋关节穿刺术 第二节膝关节穿刺术 第三节踝关节穿刺术 第四节肩关节穿刺吸引术 第五节肘关节穿刺吸引术 第六节腕关节穿刺吸引术 第七节髋关节穿刺吸引术 第八节膝关节穿刺吸引术

跟骨骨折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跟骨骨折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及分类】 1.多由高处跌下足跟着地所致。 2.伤后足跟肿痛,小能行走与站立。 3.局部淤血,可有跟骨横径增宽。 4.分类 (1)不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包括跟骨结节。纵向骨折、结节部横向骨折,载距突骨折及骨跟前端骨折。 (2)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包括影响跟骨后关节面的垂直挤压骨折、距骨嵌人跟骨并将其分成前后两块的骨折及除前后两骨块外,前骨块同时有纵向骨折,形成距骨面的三角骨块和跗窦的柱状骨折,后骨块内有塌陷的关节面。另外还有粉碎骨折。 【病因】跟骨骨折常因坠落着地或同时伴跟骨内外翻所致。如果伤力巨大,引起跟骨骨折后的残余暴力可继续向上传递,进而引起脊柱的压缩骨折,必须引起重视。 【院前急救】 1.跟骨做临时固定。 2.注意脊柱、下肢长骨及骨盆有无损伤。 【急诊检查】 l.检查骨盆、踝、臃关节、下肢长骨及脊柱胸腰段有无相关损伤。

2.坠地可致双侧跟骨骨折。故也应检查对侧足跟。 3.评估有无足底肌肉间隔综合征。 4.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以及骨折旋转程度有帮助。 5.CT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诊断】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CT检查,可确定诊断和分型。 【鉴别诊断】 1.踝部损伤。 2.跟腱损伤。 3.其它跗骨损伤。 【急诊治疗】 1.保守治疗多数不波及距骨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治疗较为简单,小腿管形石膏固定4~6周即可。对严重的粉碎性跟骨骨折早期可用棉垫绷带包扎,防止水肿发生,肿退后石膏固定。 2.手术治疗 【住院指征】 1.需手术治疗的移位跟骨骨折。 2.合并脊柱、骨盆骨折需手术治疗。 【出院指征】 1.手术治疗后病情平稳。

跟骨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跟骨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跟骨骨折较其他跗骨骨折更为多见。跟骨主要为骨松质,遭受暴力损伤后常引起粉碎性塌陷骨折,造成治疗困难。跟骨解剖形态有其特殊性,正常跟距角(Bolher角,结节间角)这25°~40°,跟骨前后关节面形成Gissane交叉角为135°±10°,这对评估骨折的严重度和评价复位效果有重要参考意义。 【临床表现】青壮年受伤较多,为坠落着地或同时伴跟骨内外翻所致,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不能负重。 【诊断】 1.症状与体征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受到纵向暴力是发生跟骨骨折的主要原因,扭转暴力是导致跟骨关节外骨折的原因,尤其是跟骨前突、载距突和内侧突的骨折,而跟骨结节骨折大多由于肌肉牵拉外力所致,直接暴力可以导致跟骨任何部位的骨折。 跟骨骨折可分为不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外骨折及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跟骨关节外骨折包括跟骨前突、内侧突、跟骨体、跟骨结节(鸟嘴样或撕脱)的骨折。 跟骨骨折后足跟部有肿胀压痛或叩痛,踝关节或距下关节活动受限,足跟不能着地,足跟增宽,足跟内外翻畸形,足弓塌陷等。应注意有无脊柱骨折。 1、影像学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及CT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1)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跟距角和Gissane角,明确关节面塌

陷以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 (2)特殊的斜位片能更清楚地显示距骨下关节。 (3)跟骨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载距突解剖形态和跟骨宽度。 (4)CT加三维重建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治疗原则】 1、不累及距骨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治疗较为简单,手法复位,小腿管形石膏固定4~6周即可,但应注意跟骨包括足弓的塑形。对鸟嘴状撕脱骨片分离者,若手法复位失败,应切开复位内固定。 2、累及距骨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治疗较为复杂,意见尚不完全统一。有人主张对严重跟骨骨折,尤其粉碎性骨折早期可不作任何处理,仅用棉垫绷带包扎,防止水肿发生。肿退后石膏固定。 手术治疗适应症:明显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明显压缩和增宽的跟骨关节外骨折。 目的:恢复关节面,恢复跟距角和Gissane角,恢复跟骨宽度,恢复正常解剖关系,采用异形接骨板内固定,空隙内应植骨,术中注意软组织的保护,术后引流。 【跟骨骨折的后遗症】 1.距下关节痛:可行跟距关节固定术或三关节融合术。 2.腓骨长肌腱鞘炎:可行局部封闭,症状严重可切除骨刺。 3.跟骰关节炎:局部封闭,严重行三关节固定术。 4.神经卡压:应手术松解。

骨科常见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全文版)

骨科常见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全文版) 摘要 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可以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节约医疗成本,降低患者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但是目前尚无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高质量骨科常见疼痛管理指南。通过收集临床常见问题,查阅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针对骨科常见疼痛的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分类、疼痛的评估、疼痛的管理目标以及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前言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1],是机体对损伤或潜在损伤的重要反射信号和不愉快体验,同时也是骨科医生进行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现代医疗模式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要求在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同时,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功能需求。因疼痛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提高全球医学界对疼痛的重视,1995

年美国疼痛医学会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以提高全球医学界对疼痛的重视程度。疼痛会引起患者的不良情绪,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参与度,甚至造成患者抑郁[2-6]。疼痛是骨科患者的重要主诉之一,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通常与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的外力或其他损伤相关,如术后疼痛或创伤性疼痛、感染源性疼痛等。骨科手术治疗或运动系统创伤所造成的急性疼痛,发生率近乎100%,因损伤程度和个体感受的差异,疼痛程度存在个体差异。而慢性疼痛主要受慢性退行性病变的影响或由神经损伤造成,如骨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脊柱源性疼痛、术后慢性持续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等。这类慢性疼痛发生率虽然低于急性疼痛,但会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专家预测80%的人群一生中会经历数次背痛[7]。国外对于年龄>45岁的成年人调查研究发现,多关节疼痛发生率高达68%[8]。膝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0%~34%,髓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7%~23%;约7%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和2%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甚至比术前更严重[9]。疼痛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也是影响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虽然当前对疼痛管理的重视度有所增加,但无论是围手术期疼痛还是慢性疼痛,其效果均并不理想[10-12]。国外一项针对养老机构的研究发现,66%的老年人正在经历着疼痛,但诊断率仅为34%[13]。另一研究对2006~2007年的养老机构内8094位老年人调查发现,65.6%的老年人经历过疼痛,但仅27.6%的老年人接受镇痛药物的治疗[14]。规范化的疼痛管理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一、临床诊断要点 1. 听诊、问诊、望诊、切诊相结合,全面了解病史、症状、体 征等。 2. 根据患者表现进行病机辨证,确定病因、病位、病机。 3. 通过骨伤科常见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辅助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立诊断,并进行相关治疗。 二、诊疗原则 1. 注重整体观察,病情明确后,从整体上采用一贯的诊疗原则。 2. 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3. 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4. 相互配合,中药和物理治疗等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以融合优势。

三、临床操作规范 1. 根据诊断结果,明确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合理用药,选择适宜的中成药或中药治疗,注意剂量和用法用量,遵循药物治疗原则。 3. 物理治疗,如按摩、拔罐、热敷、针灸等,应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注意操作规范。 4. 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和患者条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训练方案。 四、病情观察与随访 1. 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用药效果等。 2. 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职业操守,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标准化。 3. 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以上为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基本要点,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小曼聊骨科】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以及固定物的选择

【小曼聊骨科】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以及固定物的选择 导读 跟骨作为人体最大的跗骨,在负重和行走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跟骨骨折多为轴向应力所致的高能量损伤,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分为关节内(累及关节面)和关节外骨折,前者居多。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故治疗困难且后遗症多,预后较差【1】。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今天小曼就为大家详细了解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供大家学习参考! 解剖特点: 2000年,Ebmheim等将跗骨窦入路(图1)用于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该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为起自外踝下方约1cm处跗骨窦水平,由跗骨窦脂肪垫覆盖,约长6cm的弧形切口,平行于腓骨长短肌腱。也有文献报道该切口最长可以延伸至第4跖骨基底部。其后方为跟距后关节面和腓肠神经,该入路可以直接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 (图1)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目前,跟骨骨折的临床分类方法超过20种,均有其各自的适应症及优、缺点。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是 Essex- Lopresti及 Sanders分型。 ● Essex- Lopresti分型 Essex- Lopresti于1952年提出,对 PaImer跟骨骨折分型分析完善,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分型。基于X线片表现,根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分为两型: (1)Ⅰ型:未累及跟骨关节面的关节外骨折 (图2); (图2) (2)Ⅱ型:累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图3)。 (图3) ● Sanders分型 于1990年由Sanders提出。这种分型主要反映了跟骨后关节面

的损伤程度,被证明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基于冠状位和轴位CT表现,根据后关节面骨折的情况,将跟骨关节内骨折分为四大类型: (1)Ⅰ型: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不考虑后关节面骨折线的数量(图4); (图4) (2)Ⅱ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移位≥2mm,根据原发骨折线的位置又分为ⅡA、ⅡB和ⅡC型(图5); (图5) (3)Ⅲ型: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为三部分移位骨折,又分ⅢAB、ⅢBC及ⅢAC三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塌陷骨折块(图6); (图6) (4)Ⅳ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图7)。 (图7) 跗骨窦入路的优缺点: 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以传统的外侧L 形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最为常见,几乎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类型的跟骨骨折,但是随着大量研究,人们发现该入路术后拥有较高的并发症(皮肤坏死、感染、骨髓炎等)。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在足踝外科的快速发展,跗骨窦入路被提了出来,并通过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证实,跗骨窦入路在治疗跟骨骨折术后临床随访的各项指标不差于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2】。充分避开跟骨外侧血管,尽可能减少对外侧皮肤软组织血供的损伤,可以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并有效减少皮肤坏死、切口感染、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充分暴露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及前外侧骨折块;该入路无需切断跟腓韧带及腓骨肌下支持带,术中可以通过适当内翻增加关节间隙,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但有一部分学者表示,该入路无法充分暴露跟骨后外侧面,增加了术中恢复跟骨高度和宽度的操作难度,且

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足跖骨骨折的患者。 一、足跖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跖骨骨折(TCD编码:BGGOOO)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跖骨骨折(ICDT0编码:S92. 300)o (二)诊断依据 L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o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3周。 (3)晚期:伤后3周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跖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跖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跖骨骨折(TCD编码:BGGOOO)和跖骨骨折(ICDT0编码: S92. 300)的患者。 3.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跖骨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4.除外以下情况: (1)跖骨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

等。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糖、血脂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整复、穿针固定 2.药物治疗 3.康复治疗 4.并发症的防治 5.护理 (九)出院标准 L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牢固。 6.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7.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复位后骨折端成角及错位、或附间关节半脱位等,需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退 出本路径。 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住院期间病情加重而需要特殊处理, 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4.出现张力性水疱、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轻者会

急诊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急诊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1.根据外伤史,确定致伤部位、性质和程度。 2.注意全身情况,确定是否有复合伤或多发伤。 具体诊断要点如下: 1.观察神志、脉搏、血压、呼吸和瞳孔的变化。 2.判断是否有活动性内出血或休克。 3.针对颅脑伤,重点检查神志、瞳孔、肢体运动和神经反射。 4.针对胸部伤,注意是否有呼吸困难或反常呼吸,以及叩诊是否有过度回响或浊音。 5.针对腹部伤,注意是否有腹膜刺激征和移动性浊音。 6.针对脊柱和四肢伤,注意是否有假关节活动、畸形和感觉运动障碍。

7.如果怀疑有骨折、腹部脏器上或血气胸,应进行X线检查。如果怀疑有胸腹腔内出血,可以进行B超检查或诊断性 穿刺。 急救处理】 1.一般处理 1.1 安静、保暖、平卧,必要时给予氧气。 1.2 抗休克。静脉快速输液和输血。 1.3 止痛和镇静。可以给予吗啡、哌替啶或巴比妥类药物(颅脑伤禁用吗啡)。 1.4 抗感染。如果有开放性伤口,应选用抗生素。常规情 况下,应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对于TAT1500U肌内注射,儿 童和成人剂量相同。对于伤口大、污染重或受伤超过24小时 或有糖尿病者,剂量应加倍。在注射之前,需要进行过敏试验。方法是抽取0.1ml血清加0.9ml生理盐水稀释,取0.05~0.1ml

做皮内注射,观察15~30分钟。如果皮内试验呈阳性,可以进行脱敏注射。方法是先用等渗盐水稀释10倍,首次注射剂量 为1ml,之后每次间隔30分钟,依次为2ml、3ml和4ml。也 可以使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U深部肌内注射,儿童和 成人剂量相同,不需要进行过敏试验。 1.5 如果有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 1.6 针对严重胸部伤和喉痉挛导致上呼吸道阻塞的情况, 除了及时解除胸部原因外,应尽早行气管切开。 2.局部处理 2.1 包扎伤口。对于开放性气胸,应变为闭合性气胸。对 于腹部脏器脱出,不得送回腹腔,应在外用保护圈后进行包扎。对于脱出的脑组织,应用纱布圈套住后进行包扎。

创伤外科跟骨骨折诊疗指南

创伤外科跟骨骨折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3. 受伤原因多为高处跌下,足跟着地压缩所致,常伴有胸腰椎骨折,勿误诊。 【检查】 1. 临床检查:局部肿胀、压痛、功能障碍。全身的系统检查。 2. X线检查:摄跟骨侧及轴位片。 3 CT检查:了解冠状面,矢状面情况,贝氏角大小。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断】 1. 多有高处坠下史,足跟局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2. 清晰X线片可以了解骨折情况及跟距关节是否波及。 3. 注意并发症的诊断。

【治疗原则】 1. 对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若骨折移位不明显,可行石膏外固定。 2. 对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主张功能疗法。 3. 跟骨上后关节面严重粉碎骨折,陈旧性骨折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可手术治疗。内固定钢板选择解剖钢板。 4. 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5.术前中药泡脚。 6.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7.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8. 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

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跟骨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编码:S92.00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骨折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诊断标准的新鲜骨折患者。 2.除外开放性骨折、跟距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跟骨正侧位、轴位X线片; (2)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关节科是临床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诊治与骨和关节相关的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疾病、骨质疏松、脱位、肌肉韧带损伤等。为了提高骨关节科的 诊疗水平,制定了一系列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以指导临床医生的工作。 一、临床诊疗指南 骨折的诊疗指南 1、初步诊断:通过较明显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可初步判断是否为 骨折,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检查,要注意遮盖和搜寻骨折效果,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 3、分型:骨折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根据骨折位、骨折形态、可移动度和复位 情况分为不同类型。 4、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注意合理用药和小心处理骨折术后的并发症。 关节疾病的诊疗指南 1、初步诊断:通过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强度减退等症状,可初步判断是否为关节疾病,应进行临床检查以明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与骨折检查类似,也包括X线、CT、MRI等检查,区别在于对关节局部的细节和规律性要求更高。 3、分类:关节疾病可归为许多类型,如退化性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应根据病情综合选择治疗方式。 4、治疗: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应根据病情综合选择适宜的药物。 二、技术操作规范 骨科手术操作规范 1、准备工作:包括手术准备、手术区域的前处理、手术器械的清洁、消毒等,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麻醉和镇痛:麻醉和镇痛要地方安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注意控制疼痛。 3、手术技术:根据手术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手术、骨伸展系统手术等,操作要规范、标准。 4、术后护理:包括伤口的处理、疼痛控制、抗感染、康复治疗等,掌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节镜手术操作规范 1、准备工作:包括器械、设备、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麻醉和镇痛等,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闭合性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闭合性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闭合性跟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跟骨骨折(ICD10:S92.001)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9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有外伤史,多为高处坠落。 2.症状和体征:跟痛、肿胀、淤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内、外翻畸形,足底扁平。 3.辅助检查:跟骨X线片或CT检查示跟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明显增宽或压缩的关节外骨折。 2.无手术禁忌症。 (四)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9 2.001跟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跟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及陈旧性跟骨骨折。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14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跟骨侧轴位X线片(必要时CT及三维重建);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 (2)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版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202X年版〕 一、跟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S92.001〕 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7013〕〔二〕诊断依据。 依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足跟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跟骨X线片显示跟骨骨折。 〔三〕医治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依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跟骨骨折。 2.保守医治效果差,存在手术指征。 3.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ICD-10:S9 2.0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别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跟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打算0-7天。 1.必须的检查工程: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跟骨X线片〔必要时CT〕; 〔6〕胸片、心电图。 2.依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 〔2〕跟骨三维CT检查、跟骨MRI;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X 年版〕》〔国卫办医发〔202X〕43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一、概述 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是医学专业人士在诊断和治疗疾病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业标准。它们基于广泛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确保患者得到一致、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的权威性文件,主要针对特定疾病或病症的诊断和治疗。这些指南通常由专业医学协会、政府机构或医疗机构制定,并基于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证据。 临床诊疗指南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诊断策略:指南会提供关于如何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特定疾病的建议。这可能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2、治疗策略:指南会指导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这可能包括药物、手术、放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3、随访策略:指南会建议医生在治疗后定期随访患者,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或改善。

4、预防策略:对于某些疾病,指南会提供预防建议,以降低患者患病的风险。 三、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是关于医疗实践中常规操作的指导和标准。它们旨在确保所有医护人员都能以一致、安全和有效的方式进行操作。 操作规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使用:规范会指导医护人员如何正确使用医疗设备,以确保患者安全和设备有效运行。 2、药物管理:规范会规定医护人员如何正确地给药、存储和报废药品,以确保患者安全和药物的有效性。 3、感染控制:规范会提供关于如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建议,以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 4、患者沟通:规范会指导医护人员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确保患者理解和接受治疗方案。 5、文件记录:规范会规定医护人员如何准确、完整地记录患者的医疗记录,以确保患者治疗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错误!未定义书签。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 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3)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7)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1)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7) 髌骨软化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0)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形态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瘀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证候诊断 1.骨折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证候诊断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骨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骨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创伤基本问题及骨折脱位、手外伤 第一节创伤与急救 (4) 多发骨与关节损伤 (4) 创伤性休克 (5) 骨筋膜室综合征 (6) 挤压综合征 (7) 脂肪栓塞综合征 (9) 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11) 开放性损伤的处理原则 (11) 第二节骨折 (12) 上肢骨折 锁骨骨折 (12) 肱骨外科颈骨折 (13) 肱骨干骨折 (14) 肱骨髁上骨折 (15) 肱骨髁间骨折 (16) 肱骨内、外髁骨折 (16) 桡骨小头骨折 (16) 尺骨鹰嘴骨折 (17) 尺桡骨骨干双骨折 (18)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19) 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 (19) 桡骨远端骨折 (20) 桡骨远端骨骺分离 (21) 腕部骨折 (22) 下肢骨折 股骨外科颈骨 (23) 股骨粗隆间骨折 (24)

股骨干骨折 (24) 髌骨骨折 (25) 胫骨平台骨折 (27) 胫腓骨双骨折 (28) 踝部骨折 (28) 跟骨骨折 (29) 骨盆及髋臼骨折 骨盆骨折 (30) 髋臼骨折 (31) 第三节关节脱位 (32) 肩锁关节脱位 (32) 肩关节脱位 (32) 肘关节脱位 (33) 腕部关节脱位 (33) 髋关节脱位 (34) 膝关节脱位 (35) 踝、足关节脱位 (35) 第四节手外伤 (36) 开放损伤 (36) 手部骨折 (37) 第五节脊髓损伤 (39) 第二章关节外科 (41) 肩关节周围炎 (41) 肱骨外上髁炎 (42) 腕管综合征 (43) 肘管综合征 (43) 踝管综合征 (44) 跟痛症 (44) 股骨头坏死 (45) Baker囊肿 (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