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名词解释3个简答题2个案例分析题1个)

理论的一般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提示方法

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重视证据,过分物化人与社会,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指导实践的一般哲学立场,而非实践取向。/激进主义——注重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寻求社会变迁。/社会建构主义——十分复杂且没有统一的严格定论。

精神分析的概念: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性本能、潜意识。

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1个观点—人是具有潜意识的2个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3个我—自我、本我、超我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10个防御机制—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推行、压制、升华

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卡伦·霍妮、哈特曼、克莱因、科赫特、拉康

理解两个重要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动力观——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它不会随着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自我是本我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我的欲望以及超越我与外界的要求。超我由自我发展得来,包括意识与前意识,也包括潜意识。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两方面。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以及社会现状的维系。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美的,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反之。/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如下。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方面考察自我的发展,把对社会的重视引入了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面临着要在自我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保持平衡的问题。如果解决了矛盾,就可以前行,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获得好的自我控制感,反正则会停滞在这一阶段。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希望的品质):婴儿期出生至1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父母对儿童的养育方式的一贯性、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对于儿童形成基本信任感十分重要。2.自主行动对羞怯疑虑(意志的品质):儿童早期1岁至3岁,儿童有了自我意志,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介入了自我意愿与父母意愿之间的矛盾。要求父母的养育,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和适当的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给与儿童一定的自由,管教不能过于严厉。3.主动对内疚学前期或游戏期3岁至6岁儿童有更为精细的活动,语言更为熟练,想象更为丰富,儿童能从语言和行动上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表现为对事物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就易于解决这个阶段的危机。相反,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和限制儿童的想象和主动行为,儿童就会感到内疚,倾向于内疚、循规蹈矩。4.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至12岁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此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5.同一性(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青年期12至20岁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必须思考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以便确定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要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要获得自我同一性。6.亲密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至25岁没有确立同一性和缺乏工作能力的人是退缩的,他们避免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而势必产生孤独感。7.繁殖对停滞成年期25至65岁事业与家庭主角的实现。8.自我整合对失望老年期65岁至死亡老年人的发展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避免失望情绪,体验着角色变化和安享天年的实现。

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防御机制:指某些与道德观念或现实环境相冲突的本能冲动被人格结构所阻拦,自我为了兼顾本我与超我,迫使本能以无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主要包括否认、替代(移置,迁怒)、认同、投射(找替罪羊)、合理化(编造合理的借口)、反作用(矫枉过正)、退行、压制、升华(以社会允许的方式宣泄)。

自我心理学的观点:将研究重心转向对自我的探索代表人物:海因茨·哈特曼、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提出,自我与本我一样都是遗传的,都是从“未分化的基质”中产生的,都是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具有自己独立的能量。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适应的问题,适应是自我试图在心理机制内部维持人与环境之间平衡的结果,适应概念的提出使自我走出了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转向人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哈特曼及其自我心理学对精神分析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精神分析从看不见的潜意识层面带入到只觉、思维、记忆、语言、创造力的普通心理学,未精神分析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

精神分析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①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③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④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局限:①科学性受到怀疑,理论的主观色彩浓厚②加深了对女性的成见③以医疗模式进行(病患的疾病由专业治疗师治愈),不是更为平等的病患—社工关系模型④不重视环境因素⑤束缚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关心

▲客体的概念:客体是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或事物。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很少用于非人化的事物,比较多的

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或直接的活动。客体可以指人、人的部分或人的象征,它与人们所熟悉的作为“物”的意义上的对象是不同的。

▲客体关系的概念: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本质是个体与他人的互动。

客体关系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早期客体关系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的核心是客体关系的成熟,认为客体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对心理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尤其是早期的母婴关系。/早期客体关系影响个体人际关系。我们早年间如何与父母互动、与父母形成了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会在我们今后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不断重演的。早期客体关系影响个体自我防御机制。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人格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到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人格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

依恋的概念:个体对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他人存在情感依赖。

▲依恋的类型:

了解客体关系的干预技巧:澄清、解释

什么是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从1901年开始研究条件反射。他在研究狗的进食过程时发现,将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之后,只呈现铃声,不喂食,狗也会分泌唾液。即一个原来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刺激)结合以后,动物能够学会对这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也叫做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es)华生的观点:华生认为,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条件反射,我们学会了对一个中性刺激的反应。华生进一步说明,除了天生的反射行为,不管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均是”学习“而来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ABC理论:基本观点—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解释,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包括情绪的结果(emotional consequences)和行为的结果(behavioral 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不合理信念的3个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常与“必须”和“应该”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因为客观事物不可能完全按照人的意志运行,它有自身的规律。这种绝对化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我应该/必须”: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且没有灵活性,非实现不可。如“我必须比他好”“我应该考上最好的学校”“我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好评”等。

②“你应该/必须”或“他应该/必须”:对他人提出过高要求,或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或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且没有灵活性。如“你应该对我坦诚以待”“他必须听我的话”“你应该仇恨他,因为我恨他”“他必须借钱给我”等。

③“事情应该/必须”:对事情提出过分要求,且没有灵活性。如“事情应该是这样”“事情必须今天做完”“学校寝室到食堂不应该那么远”等,不愿意改变自己接受现实。

2、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典型特征就是以某一件或者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就像我们去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这本书的好坏一样。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自己,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就认为自己“无能”“一无是处”,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怨自艾、自责、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以及焦虑、抑郁的情绪;②对他人,见到他人略有不足就认为一无是处,这回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愤怒等情绪。艾利斯(1984)强调,这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因此,应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即“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Wessler,1980)

3、糟糕至极(awfulness):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当人们坚持这样的观念,遇到了他认为非常糟糕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如羞耻、罪恶感、悲观、焦虑、抑郁甚至绝望。

理解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RET/REBT)

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案主的ABC

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案主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案主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这些反应的诱发事件(A)。先确定了C和A之后,再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案主问题ABC的过程。A和C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但是B就不那么容易发现。案主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就是绝对化、糟糕至极、过分概括化,我们根据这三个特征去辨析不合理的认知。在诊断阶段,还应该注意案主的问题可能不会简单地表现为一个ABC。有些人问题可能很多,一个问题套着其他几个问题。此阶段中,还要做的一件事:社工还应向案主解说理性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案主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社工要使案主认识到ABC之间的关系,并使案主自己能够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当然你不需要像我们今天将理论这样讲得这么多、怎么深入,只要让他明白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是由于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所引起的就行了。这个工作是后面几个阶段的基础,因为如果案主不相信自己问题的根源在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和信念,那么以后的咨询都将难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要把关注点放在当前的问题上,如果过于关注案主过去的经历,可能会阻碍理性情绪疗法的进行。

2.领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案主领悟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案主真正理解并认识到:①引起情绪困扰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他对这个事件的态度、看法、解释等认知内容;②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③案主可能认为情绪困扰的原因与自己无关,社工应该帮助案主理解领悟,引起情绪困扰的认知恰恰是案主自己的认知,因此情绪困扰的原因与自己有关,因此他们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这一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①社工进一步明确案主的不合理信念。这并不易被觉察。

②使案主进一步对自己的问题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认知关系的领悟。这个过程仅凭空洞的解说是难以让案主实现真正的领悟的,社工此时可结合具体实例,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引导案主分析他自己的问题。

3.修通阶段(working through)

这是理性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阶段。所谓修通,就是社工运用多种技术,使案主修正或放弃原有的不合理认知/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认知,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是解说和分析,这一阶段就是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以修正、改变案主不合理认知为中心进行工作。

常用方法:

①与不合理/信念认知辩论

向案主所持有的关于他们自己的、他人的及周围环境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从而动摇他们的这些信念。采用这一辩论方法的社工必须积极主动地、不断地向案主发问,对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提问的方式有两种:质疑式和夸张式。

A.质疑式

社工坦率地直接向案主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如:“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的这一观点?”“请证明你的观点!”

对于绝对化要求的非理性认知:“有什么证据表明你必须获得成功(或得到别人的赞赏)?”“别人有什么理由必须要友好地对待你?”

对于以偏概全的非理性认知:“你怎么才能证明你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对于糟糕至极的非理性认知:“如果这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世界会因此灭亡吗?你会因此死去吗?”。由于案主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自尊心等因素,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是不太可能的,他们会为自己辩护,寻找各种理由,甚至反

唇相讥,驳斥你的观点。因此,社工需要良好的口才和耐心,逻辑要严密,使案主心服口服地认识到自己认知的不合理性,包括观念不符合正常逻辑、缺乏客观依据、会给自己造成苦恼或者阻碍自己的成长发展。

B.夸张式

通过提问放大案主的不合理信念,使案主容易看清楚自己的问题。这种方法的效果比质疑式要好,因为经过放大处理的不合理信念,往往是无法辩护的。还可以使用产婆术式的辩论。基本思路是:从案主的信念出发进行推论,在推论过程中会因为不合理信念而出现谬误,案主必然要进行修改,经过多次修改,案主持有的将是合理的信念。基本形式:“按你所说……”,推论“因此……”,再推论到“因此……”,即“三段式”推论,直至产生谬误,形成矛盾。

②家庭作业。

认知性的家庭作业也是理性情绪疗法常用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在治疗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次咨询性辩论结束后的延伸,即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RET自助表(RET 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ational Self-Analysis,RSA)

4.再教育(reeducation)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案主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案主在治疗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将治疗成果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一阶段所用的方法和技术和前几个阶段相同。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重建。帮助案主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减少以后生活中出现的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倾向。

要有意识的去改变这些不合理信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必须要去反复的练习,当不合理信念出现之后,马上能意识到它,并与它进行辩论,代之以合理的认知,不断地反复练习之后,才能用合理的认知去替代不合理的认知。所以这四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式前进的,可能会在某一个阶段停留很久,也有可能退回到前面某一阶段重新练习,也有可能进行到后面阶段时出现了新的不合理认知,那么又需要从第一阶段开始。

理解系统脱敏法(原理及操作步骤):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想: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这种行为的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对那些令人焦虑、想回避的场景或者东西“保持亲密接触”,逐渐变得不再“敏感”而能够适应),最终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

具体实施分三步进行: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放松练习;经过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第一、二步顺序可换)

①通过与来访者的一系列交谈和问卷识别令来访者焦虑的情境,并与来访者一起依引起恐惧的强度将此情境分解成一个系列,由最不害怕到最怕排成一个“焦虑层次”。具体:先确定一个最平静的情境,指定分值0,往往为“在林中散步”、“听抒情音乐”等,然后再确定一个最焦虑或恐惧的情境或事件,指定分值为100。以这两个事件为基准,求助者在社工的引导下共同估计每一事件的焦虑程度值,并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出来。最小焦虑是0,最大焦虑是100;焦虑等级表:0代表完全放松,100代表高度焦虑。(有时也可以为5级评分)。【例】考试恐怖者的焦虑等级(见PPT)(离考试还有一周的时间,一想起考试就觉得心烦;考试前两三天,她就觉得紧张;考试前一天晚上,她睡不着觉;考试当天,走进考场,坐在座位上,看见监考老师走进考场,她就觉得更紧张,心都绷着;考试铃声响起,开始发抖,她就觉得心跳加速,大脑一片空白。)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建构时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循序渐进。焦虑程度最轻的分数不应超过50。整个焦虑事件层级约在10-20之间。控制事件:焦虑程度为0的事件。一般不写出来, 在脱敏过程中,控制事件可用于来访者出现紧张或不适时引用,以帮助重新放松。

②放松训练:训练来访者松弛,以便对抗治疗中出现的焦虑反应。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至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如何放松?方法之一:让病人坐靠在沙发上或椅子上,双臂放于扶手,随意采取舒适的姿势。首先让病人握紧拳头,然后松开,咬紧牙关,然后松开。反复几次,目的是让他体会什么是紧张,什么是放松。放松训练由前臂开始,因为前臂的松弛最容易掌握。然后依次放松面部、颈、肩、背、胸、腹以及下肢。训练时要求周围要安静,光线适宜,气温适宜。每次训练20-30分钟,最好每天1次。一般要经过6-8次训练才能学会放松。最终达到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随意放松、运用自如的程度。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会要求求助者反复练习全身放松,要让放松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反应。

③脱敏治疗:令案主想象(一般会由想象开始,并且治疗中有时候无法进行现实的接触,只能想象)焦虑层次中的第一个子情境,当案主想象到这一场景并感到焦虑时,竖起食指告知治疗师,治疗师可以拍掌、猛击桌面等发出明显响声或者大声说“停”,案主就马上停止想象,并同时作出放松反应;这个过程会重复多次,直到案主想到这个场景,不需要治疗师提示,马上就能迅速放松,即把对这个场景的焦虑和放松之间建立一个“条件反射”,这一级的焦虑才算“脱敏”了。

在每次放松后,咨询师可以或者最好询问求助者有多少焦虑分数,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需要继续放松,重复次数不

限,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此时算一级脱敏。接着让求助者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的刺激脱敏。倘若对某一等级情景突然感到恐惧和肌肉紧张,则可退到前一等级情景,重新进行肌肉放松,直到对前一等级情景已完全无焦虑或恐怖反应。再重新训练原先引起恐怖的某等级情景,至不再恐怖时,再继续训练下去。

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视角将有机体视为一个有自身边界和独特功能的系统,由不同的次系统组成并相应成为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只有保持开放性才能从环境获取信息和能量,才能维持系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将系统视角运用于助人实践中促使了社工更为全面地评估案主的问题和需求,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考虑整合多种资源和运用多种策略。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认为案主的问题既不在于案主某种功能的失调也不在于环境中资源的缺乏,而在于案主与资源的联系中断或联结程度低。对问题的解决就是要恢复和增强案主与各资源系统间的联系,帮助案主寻求外界的支持。

▲系统的5个概念和5个特征:

1、系统理论包括5个重要的概念:①输入。能量跨越边界进入系统。(系统是有边界的实体)/②转化(流通)(throughput):能量在系统中如何被吸收利用。/③输出(产出):对能量环境的影响经过系统边界穿越出来。产出是为了评估而进行测量的特定变量。/④反馈回路(feedback loops):传递给系统的信息和能量,通过输出影响环境。/⑤熵(entropy):系统利用自身的能量维持运行。在这个系统中如果没有得到外界输入,系统将会耗尽能量,最后消亡。

2、系统有五种特征:①系统的稳定状态(steady state)。系统如何通过接收和利用输入来维持自身。比如人类或社会群体,系统能够在不改变自身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接纳变化。/②系统的自我平衡或均衡(homeostasis or equilibrium)。这是保持我们根本性特征的能力。即使输入改变了我们,但我们的根本性特征仍然没有变。/③分化(differentiation)。指系统随着时间推移,构成要素更加多样化,由此变得更为复杂。/④非加总性(non-summativity)。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⑤交互性(reciprocity)。指如果系统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此变化会与所有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它们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系统视角下案主问题的原因分析(案例):

案主基本情况:王某,男性,1999年10月19日出生,职校肄业,目前无业,与母亲同住。2016年2月李斌因涉嫌聚众斗殴罪被XX公安分局取保候审,同年6月移送XX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社工了解情况后对案主问题的预估:

(1)个人因素:案主年少单纯,19岁的他意志薄弱,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交往无选择,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社工了解情况后对案主问题的预估:/(2)家庭因素: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外祖母对其过分溺爱,家庭对案主缺乏正确地、及时的引导,平时与案主的沟通较少。/(3)朋辈群体:由于上初中时案主被人欺负过,所以为了得到保护,加入了不良朋辈团伙。2017年,因帮朋友出头而参与了聚众斗殴。/(4)其它:从居委会干部那里得知,案主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较少。

1.从系统视角看,案主的问题在哪里?

2.具体分析:①系统理论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强调人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在本案例中..../②系统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在本案例中....

3.如何做?

系统理论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在本案例中....

4.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将问题和服务放在动态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及时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尝试用另一种理论分析: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伦纳对个人的发展进行了生态社会学(一种探讨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取向)角度的理解,认为发展着的个体不仅是受环境影响的对象,同时也是不断成长的动态的重构环境的实体。在个人与环境的这种双向互动中,产生了相互适应的现象,同时环境不仅仅是包括家庭,朋辈群体等一般情况下较为熟悉的情景,还包括更大社区和社会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因此,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将环境分为五个层面,这5个层面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这五个层面/系统是社会工作可以加以运用的

系统。①微观系统(Microsystem),包括面的面交流的群体。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中的个人都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的组成部分。个体微观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与个体交互作用。微观系统起着最重要也最直接的作用。/②中观系统(Mesosystem),即与微观系统结构之间的连接、交互作用,如老师和父母之间的连接。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微观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③外围系统(Exosystem),个体不直接作用于这一系统,但外围系统可以作用于微观系统从而影响整个个体的发展。例如学校体系、政府机构、大众媒体、社区组织、运动组织等对儿童的影响。 /④宏观系统(Macrosystem),包括更大的文化与社会体系,如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信仰系统、宗教、风俗和法律。宏观系统所定义的这些大的原则对其他所有层次及其互动都有着相互叠加的影响。用布朗芬布伦纳的话来说,大系统是一种特殊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阔的社会环境的社会蓝图。/⑤时间系统/长期系统(Chronosystem)。长期系统,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社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个体的微系统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会发生很多重要的变化,如弟弟妹妹的出生、父母离婚、得到或失去宠物等。有时候,宏观系统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美国20世纪最后的几十年中,在家庭成员参加工作的模式(从一人挣工资发展为两人挣工资)、家庭结构(从双亲家庭到单亲家庭)、育儿方式(从家庭养育到选择其他保育方式)、生孩子的年龄(从低龄到高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然,宏观系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微系统(家庭、家族和学校)。这一维度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互动的过程。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制约作用。首先,从空间上来看,人的行为不仅受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微观系统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微观系统与微观系统的交互作用关系,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外围系统、宏观系统(特殊文化和亚文化)交互作用关系的影响。其次,从时间上来看,人的行为不仅受传统文化的制约,而且受时代变迁的制约。

布朗芬布伦纳进一步借用勒温的场域理论中所用的公式,提出他的人类发展公式:D=f(P,E)。D=development(人类的发展),P=person/personality(个人),E=environment(环境或情境),强调了“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的发展函数。

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他将个体看做通过与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发展和适应的主体。个体不是被动的对环境做出反应,而是主动的与这些环境相互作用。他提出必须重视社会生态系统的三个方面:第一,他针对的是发展案主的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和成长的能力。第二,他强调人与其相互作用的系统间的关系,并把人与所需资源、服务和机会结合起来。第三,他强调系统并试图改变系统以更有效的满足个人的需求。扎斯特罗的这一视角,是在整合已有的生态理论基础上结合社会工作理论的最新进展提出的,目的在于纠正社会工作时间过分沉迷于个人中心、忽视了社会环境复杂性的局面,对社会网络的评估影响巨大。

扎斯特罗在《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书中首先阐述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层次性,他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就是指处在社会环境中看似孤单的个人。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人的生存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总是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情境中。

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相互作用。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个人的工作群体,个人参与的其他小规模群体的影响;反之,个人行为对于这些系统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在微观系统内部,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会在人的一生中相继发生,并持续地相互作用,影响人的行为。社会工作者看问题不应该仅局限于其中的某一个系统而忽视了其他系统的影响,要注意各种社会生态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杰曼和吉特曼的生命模式观:杰曼和吉特曼(Carel Germain & Alex Gitterman)进一步发展了布朗芬布伦纳的五个圈层的理论,从自我心理学与系统理论出发,认为个人与生态环境的交流提供了社工介入的空间。社工作为影响案主个体的一个系统与案主本身所具有的五个系统一起构成了一种综合的社会生态系统。1980年,杰曼和杰特曼一起将这个模式发展成为“生命模式”或“生活模式”。这个模式强调社会工作的干预焦点应将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域(life space),重视个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间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life transition)、环境品质(environment quality)与调和程度(goodness-of-it)三个层面间的互动关系来引导社会工作的实施。杰曼和吉特曼认为,人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增强人们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合度。

▲扎斯特罗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对于社工的影响模式(SIM):

扎斯特罗在他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还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对于社工的影响模式(the system impact model,SIM),共有六种社会生态系统参与案主问题的解决: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系统、社区系统、机构系统、案主系统、社会工作者系统。在这些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中,有两个方面对社会工作至关重要。第一,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每一

系统的正常成长标志。(系统的正常成长标志(normal development milestones):指那些正常发生在一个人生命成长阶段中的生物的、心理的、情感的、智力的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鉴别系统发展的正常和非正常状况,以决定谁是真正需要干预的对象。第二,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每一个系统是如何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的。熟悉女性主义的三大理论及其基本观点P316

▲什么是赋权:“赋权”的定义:个体、群体或社区凭借赋权所带来的力量能够开始掌控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地实现自身的目标。《社会工作词典》: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提高他们个人的、人际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的状况的目的的过程。

赋权理论的基本假设: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所以会处于弱势地位,并非他们自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们长期缺乏参与机会所导致。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有三个:一是受压迫人或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二是受压迫人或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三是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简述赋权的三个层次:

一是个体层面的赋权。所谓个体赋权是指个体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的弱势群体对象来说,个体赋权的侧重点不同,各元素的权重也有所不同。/二是人际关系层面的赋权。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人都无法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人际关系层面的赋权,一方面可以增加一定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争取公平的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参与层次的赋权。社会参与层次的赋权目标指向对社会决策的影响,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和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争取到与健康社会和进步文化相匹配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待遇。

▲什么是优势(塞勒伯):优势是指过去成功的经验、实现目标的渴望、自身的优势缺点、榜样的力量、支持系统的

力量、过去苦难的经历和痛苦的经验、对未来的希望、知识、实践、才干、物质条件。

个人优势vs环境优势:

个人优势:拉普认为个人具有三大基本优势:热望(aspiration),能力(competencies),自信(confidence)。热望,aspiration,强烈的愿望。即“想做什么”。包括个人的主体性得到确认与发挥,具有自觉且能够主动追求达成目标的意识能力。/能力,“能做什么”。每个人具有一定的才能,包括天赋、聪敏、各种技巧、精通某事物。这些才能有的已经表现出来了,有的尚待挖掘。对于案主而言,不论其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如何,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其能力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了解。/自信,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程度。拉普认为自信有两个层次:一是相信个人有能力完成某项事务或某个行为,二是对于个人完成任务和面对挑战能力的了解。社会工作者发掘案主的某些正向经验,对其自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环境优势:拉普强调社区资源作为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它的启动和利用对个人优势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环境的三大基本优势为:资源、社会关系、机会。

1、资源

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服务资源两种。有形资源表现为物态的资源,比如社区公园、社区图书馆等;服务资源是指他人对个人无法企及之事提供的服务,比如家务协助、幼儿托管等。优势视角强调拓展案主自身具有的资源,并增强其资源运用能力。/2、社会关系。拉普的社会关系包含三个层次:亲密伴侣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社区网络关系,它们为个人提供了表达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拓展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资源。/3.机会。历来的社会运动追求的目标,都是让每个社会成员能够公平地获得机会。优势视角将社区视为机会的主要来源,倡导社会工作者致力于挖掘社区的资源和机会,寻找适应案主的社区资源和机会。

理解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原则和实务策略P269:

应用原则—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2.创伤与虐待、疾病与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3.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5.关怀、照顾与脉络

实务策略—1.对案主优势的聚焦/2.发掘案主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3.和案主形成并维持良好的关系/4.外展的处遇方式/5.对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6.案主的倡导作用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构成要素是什么? 概念: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 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助人方法、助人活动。 二、谈谈你对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和扩大印象的理解 1、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主要是指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和其它弱势群体。贫困群体主要是指物质生活陷于极度困境者,他们缺乏基本的、正常的生活物资条件,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命。脆弱群体是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和伤害的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权利和利益后搜到严重伤害的群体。 2、社会工作的扩大群体是指有需要的人群,即其基本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日常生活和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人群,就是指向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客观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三、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扮演哪些角色?请说明其中4种角色的承担工作内容。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治疗者、倡导者、教育者、行政管理者、资源获取者、调解者、政策影响者、调研者。 承担的工作内容: (1)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这的基本职责就是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这里的服务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 (2)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受助者自立或自我发展。 (3)调解者:调解者的角色就是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纷争,目的是帮助处于冲突中的各方对于冲突问题达到共识。对于作为调解者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他是处在中立的立场上,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而对于冲突的对方以及达成的共识没有任何既得利益。(4)资源获取者: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系其它社会工作者、福利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为服务的顺利开展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四、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1、治疗功能: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就是消除那些导致问题产生和使社会功能丧失的个人或环境因素,对失去的社会功能予以恢复和重建,获得适当的社会调适模式或产生新的替代模式,从而使服务对象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 2、预防功能:那些能够防止危险发生,减少某些特定的社会问题,在已经出现征兆时延缓或控制问题的生产的所有活动。总之,预防就是指先期对有害于个人或系统、组织的任何因素的发现与消除。 3、发展功能:社会工作的发展功能是指社会工作者发掘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激发个人或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整理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是一种一助人为乐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人道主义:是以人为中心或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其本质是反对神学,提倡人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愚昧, 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神道,提倡人道。 人格理论:人格由三个主要系统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 的在于追求完美 精神分析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有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和自 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 认知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的缺乏。 行为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不再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是转向关注人的外在的行为表现,集中关注那些可观察的行为,认为那些潜藏的思想或 意识是非常不明智的。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 恰当的反应模式。 社会系统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即在特定的系统之中,社会工作者要想对其工作 对象进行治疗就必须关注他所生活的环境。 标签理论:这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 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 沟通理论:它认为当我们采取某种行动的时候,我们总是为了响应某些获得的信息,强调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根据理论,社会工作的一个 基本任务就是帮助案主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1)帮助案 主获取信息(2)帮助案主作出反馈(3)。。。发出信息(4)。。。 删选,整理,改变来自外界的信息 增权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 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社会保障:是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 社会的稳定。 社会福利:从广义上讲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从狭义 上讲,社会福利则是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 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英译汉: Client案主 social group/team work小组工作 社区工作Social work practice社会工作实务 do-gooders受人助人者、行善者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慈善组织 the settlement movement睦邻组织运动 Toynbee Hall汤因比馆 Hull House霍尔馆The Elizabeth Poor Law伊丽莎白济贫法 Social Diagnosis社会诊断 Social welfare社会福利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美国全国社会工作委员会Human behavior人类行为 domestic violence家暴 elder abuse虐待老人 social issues社会问题 vulnerable group 弱势群体 migrant workers农民工 social assistance社会救助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功能视角looking-glass self境中我 social correction社会矫正 person in situation/environment人在情境中 community Services社会服务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心理咨询 Social diagnose社会诊断 Personality disorders个性障碍 the only child独生子女 A single parent family单亲家庭 women empowerment妇权 Codes of ethics道德准则 social justice社会正义 Social inequality社会不平等 social intervention社会介入/干预Gender stereotypes性别刻板 social relief社会援助 Social work counselor社会工作顾问 social case work个案工作 Strength/advantage perspective优势视角professional social work专业社会工作The generalist social work/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专业社会工作者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 altruism利他主义 empowerment theory赋权理论Physical(biological)needs生物性需要 the psychosocial method心理社会方法Freud’s psychoanalysis theory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community care社区照顾values and dignity人的价值和尊严 life cycle of the human人类生命周期汉译英 社会工作Social Work案主Client 社会工作实务Social Work Practice 接案T ake the case评估Assess使能者Enabler 个案工作social case work 小组工作social group/team work 社区工作social community work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社区照顾community care 干预(介入)Intervention社会救济Social Relief功能模式Function Mode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 利他主义altruism 社会工作学士(硕士)Bachelor ofSocial Work(Master)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1、什么是社会工作?怎样理解它是一门科学、专业、艺术、制度化的社会事业? (1)、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工作的5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对象——问题;目标——福利;本质——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手段——专业方法和技术;性质——科学、事业。 (2)、科学的事业: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社会科学,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客观性、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上。 专业:格林伍德专业的5方面特征: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被社会认可、具有专业权威、职业群体内部的伦理守则、专业文化。在大学,有自己的独立教育体系,在社会上有专门的职业领域和服务机构,在职业领域内部有同业自律机构,包括从业和专业资格认证、专业水平评估和对违规者的惩处。 艺术:社会工作通过提供助人服务来增强个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功能,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解决的问题又相当复杂,工作者需要运用知识去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工作者有创造性地艺术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能归类;另外,在工作过程中也常遇到一些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冲突,这是怎样减少冲突,实现工作目标也是一种艺术。 制度化:社会工作过程是制度化的,对社会工作者也有一系列的制度约束。 2、社会工作对象包括哪些人群?划分基本对象与扩大对象的意义何在?简述社会工作的范 围。 工作对象:正常生活发生困难的人群,社会中的脆弱群体,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 最困难的群体——社区——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结合 意义:基本对象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处于社会边缘,从道义上讲最应得到帮助的人,划分基本对象,一方面有社会认同的基本道德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决定的。由于社会福利的相对短缺,运用社会福利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就应首先选择需要帮助的贫弱者,这有利于实现福利效益的最大化,最能体现社会正义。而扩大对象的划分则对于扩展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发展,预防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页脚内容1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1.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是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的科学性表现在:A 工作态度的客观性 B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C 工作程序的合理法与严密性 ⏹社会工作的实用性 ⏹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3.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对象: 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那些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讲最应该帮助的人。“最需要帮助的人”一方面是由社会所认同的基本道德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所制约的。 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社会工作实施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看,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 4.社会工作的目标 社会工作的目标分为服务对象和社会层面两个部分: 在服务对象中实现: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 在社会层面中实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5.社会工作的功能 功能的涵义:功能指的是在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中,部分对整体的贡献。 功能的分类:①谁的功能和对谁的功能②正功能和反功能③显功能与潜功能 6.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①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②促进人与环境相互适应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①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②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③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思考题: ⏹ 1.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世界各国对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 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科学知识为基 础,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 ②A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B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过程C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D 社会工作

社工复习笔记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机器引发的社会问题 2、社会工作的领域 理想的和实际的两种(涵义) 理想的:是按照人类思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领域包括社会工作着已经涉入其中的和忧郁社会工作者在认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暂时未能进行干预者 实际的: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者 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 按生理特征: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军人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 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就业方面的问题;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3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救助、帮助和发展 3、什么是社会工作? 内涵: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主导哦啊帮助他人 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本质是一种主人活动,特征是提供服务。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不同意一般的行善活动。 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师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4、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过程结构 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力和选择。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助人活动(关键) 过程结构: 受助意愿与接受行动 社会工作者——理解、行动选择、行动——受助者 助人意愿与助人行动 助人是社会工作的本质(把助人当作一个社会互动系统),助人自助是对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芬克: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和科学,它通过提供助人服务来增强个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功能。这些认识来自于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工作实践,从这两方面看,社会工作特别注重助人方法,直接的服务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结构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其中包含了他们对对方行动及互动过程的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是利他性服务的提供者,受助者(也称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助人活动是服务的传导者。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服务提供者、工作对象的支持者、合理行为的倡导者、社会工作过程的管理者、福利资源的获取者、社会政策的影响者。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一)社会秩序及其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社会秩序的涵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看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和获取福利的制度化途径。 (二)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通过参与制定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与冲突 (二)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第三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终结 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政府、民间结构和社区共同体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价值和反价值 社会工作的价值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至第八章复习资料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40~41页) 1.早期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把救助看成是一种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它承认和容许受助者的羞辱及不平等意识。 2.正式社会工作:在价值观上抛弃了早期的尊卑意识,承认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帮助。 3.专业社会工作:以知识和科学为基础,强调责任,案主被放在中心位置。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41~42页) 1.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高登斯坦—基础、源泉、解释战略地位 列维—理想主义的理念 价值不仅决定着社会工作的性质、目标和意义,而且决定着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关系、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和伦理原则以及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关系。 2.价值和社会工作者 高登斯坦—价值注满的个人林德曼—道德上的责任普奈尔—重视与分享 3.价值和知识 A.价值和知识相区别,价值具有情感性 B.价值和知识不容区别以价值为基础的社会工作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统一起来 4.价值和技术 技术产生价值,价值和方法是互动的,价值就是动态互动过程的组成部分。三、价值和反价值(43~44页)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意义就,又有消极的意义。有价值存在,就必然有反价值存在。 反价值: 1.操纵:与自由和自我决定相反 判断是否操纵的四个标准:谁受益、活动的目的、问题的实质和行动的性质。 2.家长作风:可能因为对标准的程度掌握,导致社会工作者的放纵和对当事人的侵犯。 评价家长作风的三个标准:(1)对一个人自由选择生活计划的干预不应该严厉(2)干预包含着对那个计划中某些成分的偏爱与支持 (3)计划中明显存在着由于当事人没能力决定其自己的目标因而必然导致某种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44~46页) 1.新教伦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人道主义—高扬以人为中心的旗帜 3.社会福利观念—福利服务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思想 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46至48页) 1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社会,肯定,知识) 2 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个人与社会关系,肯定,详细,更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广阔和深厚)

社会工作概论考点归纳

社会工作概论考点归纳 (第一章) 1.社会工作的概念:是以利他主义为主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的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2、基督教文明的“博爱”观念3、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直接动因)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社会变迁。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城市贫民;产业工人的生活十分贫困。大量贫民的存在:许多人谋生无计;给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西方社会工作实践的出现与发展 1、英国的济贫立法——伊丽莎白《济贫法》 主要内容:A 规定了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B 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C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以工作换救济。(这是最早的以工代赈)。教区设贫民习艺所;义务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D 禁止无家可归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救济工作分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的先例。E 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F 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a.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b. 不能工作的贫民及须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c.失去依靠的儿童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2、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活动(1)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2)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3)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4.中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孟子:“仁政”墨子:“兼爱” 我国古代开展救济与福利工作所采取的形式与方法: 保息六政”“荒政十二”仓储救济 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1、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2、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最有名的是20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推行的华北贫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3、微观社会工作实务1913年:长沙社会服务联盟1918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宗教与社会服务部”4、社会工作专业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20多所大学设有社会学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工作 1、改革前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A 由政府包办B 专业社会工作中断 社会工作方面的成就:建立了一定范围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 2、改革后的社会工作(1)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A 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B 家庭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C 邻里关系的衰微需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迫切性弱势群体问题的现实,迫切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下岗、失业人员老人/儿童/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进城农民工 (3)具体的发展 A 1979年恢复社会学科建设,恢复社会工作课程 B 1986年国教委在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开始起步 C 民政部对在职干部培训,形成了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的社会工作相发展的格局(传统社会工作处于转型困境专业社会工作则处于成长困境) D 社会工作机构的增多,社工服务正在向专业化发展 我国的社区工作的划分发展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需要、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其中,专业的社会服务就是社会工作。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分类:一种是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即行政性、非专业的社会工作;另一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本质: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帮助他人。是一种助人过程,助人过程和专业性的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①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②社会工作与众多社会学科有密切联系(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 弱势群体:①初级(绝对)弱势群体:由于成员基本生活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形成的社会生活有困难者。包括无依无靠鳏寡孤独者、残疾人和其他因丧失、缺乏劳动能力而无生活来源者;遭受自然灾害难于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个人和家庭;无固定职业或失业造成的生活低于基本标准个人和家庭;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生活水平低于基本标准的个人和家庭。②次级(相对)弱势群体:在其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病障或社会失调的影响,造成其心理上的受挫感和剥夺感,从而难以适应社会甚至形成越轨行为的社会成员的集合。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标志: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秉持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心理分析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伦理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认知理论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啊不能关注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这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派和认知理论相似,它也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的不适当的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我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它认为行为时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 二、简答: 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 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 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 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 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 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演进 一、名词解释:

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二、简答: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的济贫基本模式,助人自助的思想开始形成。这种亲属责任,教区救助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支应的济贫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的主要参考架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仍以此为本。 睦邻组织运动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 以汤因比馆为开端的睦邻组织运动实际是一场社区改良运动,为后来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它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来关注社会问题。睦邻组织运动,要求救助者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对受助人的处境进行亲身的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救助热情。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又进一步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 三、简述 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一)起源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Poor Law of 1601)——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P.S:内容(见书P29),意义见上题 2、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 产生:1868年,英牧师亨利索里建议,1869年正式诞生。 盛行:19C末20C初,英美, 工作方法:见书P31 意义:强调按个别情况处理案件——促使个案工作产生。 推动各慈善组织协调合作——促进社区工作产生。 3、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一)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简答) (一)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 1)西方社会主流文化基督教文明所宣扬的“博爱”,是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2)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以人为中心,欧洲的宗教改革也恢复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3)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宣扬了人道主义,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新的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 1)整个社会被分为两大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这使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日益尖锐对立。 2)资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封闭的农村经济,迫使农业劳动者转化为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追求个人利益等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4)社会问题大量出现,自由竞争使竞争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中的一种。 (三)制度背景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

也推动了慈善活动的发展。第一,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并应直接参与社会救助的组织工作。第二,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乞丐从事劳动。第三,规定要由专业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救助人员的专业化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注:该问题主要借用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2021》版的内容) 2.社会工作(名解) 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其特征是向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改变,包括改变受助者不适行为,改变他的不利境遇,改善当事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环境的良性适应,以及促进人的发展。 3.社会保障(名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立法而确定的,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主要关注的是收入保障,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劳务性的服务。比如,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和个人服务三部分,其中的个人服务就是指社会工作。 4.社会福利(名解) 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社会工作的结构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一)社会秩序及其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社会秩序的涵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看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和获取福利的制度化途径。 (二)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通过 参与制定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与冲突 (二)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第三节社会工作功 能的实现 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终结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包括福利 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市场经济国家 采取政府、民间结构和社区共同体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我国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形成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价值和反价值 社会工作的价值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社会工作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 2.四大范式(理论假设、是什么、特点?):范式是公认的模型或模式,从事某一科

3.弗洛伊德的理论贡献(本我自我超我、防卫机制架构):心理动力理论是站在“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自体心理学”的肩膀上。 ·人格结构三个部分: ○1本我:原始、本能和遗传而来的非意识的人格功能部分,是粗糙、动物性、混乱的,不认识任何法律,也不服从任何规则,不受任何束缚;是人格的原始系统,基于本能,由无意识决定。遵循快乐原则。以反射性行为去自动回应引起不快的源头,表现为非逻辑性、非理性和幻想性倾向的思维方式,甚至不能阻止冲动,不能分辨现实和非现实、我与非我。 ○2自我:直接从本我中产生,是本我与超我的中间人。作用是肯定有机体的安全和维持有机体的决定。通过学习、思考、辩证、观感、决定、记忆等去分辨在脑海中的和在外在世界或现实的东西。遵循现实原则。因此需要考察现实情况,只在环境条件合宜时才去满足本我。以较抽象的思维过程去做合乎现实的、逻辑的思考和计划。 ○3超我:最后发展的部分。是把父母和其他人的教育内化后的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根据内化的标准来判断是非对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良心(即界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二是自我的理想(即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 ·防卫机制架构: 1.利他,自我牺牲服务他人而获得满足; 3.否认,不接受关于自己的感情、冲动、思维或体验的现实;如当小孩打破东西时,用手蒙眼睛; 9.退行,为了回避目前的焦虑,返回到早期发展的阶段、功能水平和行为方式; 10.压抑,对不适的情感、冲动和体验视而不见,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15.投射,将不能接受的感觉和冲动赋予他人;如不忠的丈夫认为是妻子不忠在先。 4.移情(什么是移情?)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反移情是咨询师把对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来访者身上。如把压抑的潜意识和情绪(喜爱或憎恨)转向来访者,把来访者当做发泄对象。

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考点整理

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考点整理 ●社会工作理论【名解】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 平较高的层次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社会工作理论: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 ●理论知识和个人经验的关系 ●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 ●个人经验是社会工作者个人工作经历的总结 ●优点:保留,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有关案例的个别或特殊信息 ●缺点:①由于个人的经历有限、经验类信息在数量与种类上也就有限,②经验 记忆多是_种表象知识,缺乏深入的探究和说明,往往使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 然。 ●理论知识是对许多个人经验的理性总结。 ●优点:揭示了许多个人经验中所含的共性,普遍性、恒常性内容,并且对之加 以深入系统的探究和合乎逻辑的说明,使人能够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趋势。 ●缺点:由于具有概括性特征而丧失了个人经验中本来包含的丰富的、生动的, 具体的有关对象个性特点的信息 ●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各有优缺点,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作用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或作用 ●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与模式 ●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社会工作提供一般性的、理性的指导、 ●选择不同的理论,就可能意味着对同一类对象和问题作出不同的界定、设立不同 的工作目标,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因而也意味着产生不同的工作效果。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对各种社会工作理论进行研究、验证和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 ●①"调查"阶段。 ●是社会工作的最初阶段。在此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 际工作,很少对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方法进行理论的思考。主要是实干家 而不是思想家。 ●社会工作者对理论及理论的用途完全缺乏明确的认识。 ●社会工作者是"调查者"的作用,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搜集和积军了大量的事 实材料,为以后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基础。 ●"精神分析学"阶段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 1、Payne的三分模型:(简答) 他将社会理论分为三类:反思性—治疗性理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 反思性—治疗性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增进和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案主与他人持续不断的互动改变着他们自己的观念也影响着他人,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赋予了社会工作的治疗性作用。社会工作的治疗作用使得人们获得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能够克服或摆脱痛苦和不利的情况。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争辩说,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增强人们参与和合作过程的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们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和其中的体制。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施舍或工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组成,他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提高整体福利服务水平。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或通过个人提高和社会实现个人或者社会标准目标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因此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成为聚焦。 2、不同理论范式对“什么是有效地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论述) 实证传统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现行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本传统在宏观层次,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Goroff归纳的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的以下特征: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这样的特征无疑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 激进传统倡导结构分析。P24,上课时不知道为什么这没听,没有划出重点。 社会建构传统老师也没有具体说实践部分是什么。 实证传统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有“治疗第一定律”认为社会工作是必须通过测量才能确定案主的问题,不然是无法动手的。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题合体,社工要以现行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它们试图从研究方法中去发现怎么样的实践可能是有效的,并由此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对想当然的东西予以批驳。实证主义对传统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批评。他们认为传统的社会工作实践缺乏效率,就应该抛弃他,用已经经验检验的、基于行为科学的实践方法取而代之。 人本传统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认为全人(完整的人)的的观点是有效实践的核心。人本传统在宏观层次,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Goroff归纳的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的以下特征: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这样的特征无疑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