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物联网感知层的特点及常见威胁

物联网感知层的特点及常见威胁

以下为物联网感知层的特点及常见威胁:

感知层主要特点:

物联网感知层是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区别之一,感知层的存在使得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总体来说,物联网感知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量的节点数目

物联网感知对象种类多样,监测数据需求较大,感知节点常被部署在空中、水下、地下等人员接触较少的环境中,应用场景复杂多变。因此,一般需要部署大量的感知层节点才能满足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需求;

2、多样的终端类型

感知层在同一感知节点上大多部署不同类型的感知终端,如稻田监测系统,一般需要部署用以感知空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以及稻田水质等信息的感知终端。这些终端的功能、接口以及控制方式不尽相同,导致感知层终端种类多样、结构各异;

3、较低的安全性能

从硬件上看,由于部署环境恶劣,感知层节点常面临自然或人为的损坏;从软件上看,受限于性能和成本,感知节点不具备较强的计算、存储能力,因此无法配置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的安全机制,最终造节点安全性能不高问题的出现。

感知层常见安全威胁:

从攻击方式上看,感知层的安全威胁可以分为物理攻击、身份攻击和资源攻击。

1、物理攻击

(1)物理损坏

感知节点应用场景复杂多样,易于受到自然损害或人为破坏,导致节点无法正常工作。(2)非法盗窃

因缺乏监管,终端设备被盗窃、破解,导致用户敏感信息泄露,影响系统安全。

2、身份攻击

(1)假冒攻击

攻击者非法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并冒充该用户进入系统,越权访问合法资源或享受服务。(2)非法替换

攻击者替换原有的感知层节点设备,系统无法识别替换后的节点身份,导致信息感知异常。

3、资源攻击

(1)信道堵塞

攻击者恶意占用信道,导致信道被堵塞,不能正常传送数据。

(2)耗尽资源

攻击者通过不停向节点发送无效请求,占用节点的计算、存储资源,影响节点正常工作。(3)重放攻击

攻击者截获各种信息后重新发送给系统,诱导感知节点做出错误的决策。

物联网

1、物联网的定义 21世纪是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作为2010年影响中国十大技术之一的物联网技术自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传感网,并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2005年,在突里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内容与中国目前描述的理念与远景类似。即从生物到非生物相连,网络无处不在,并且与主流的互联网、通信网络融合。 更具体一点,一般认为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的特点 (1)对物品实现唯一的标识。物联网的EPC技术,能够对单个而不是一类物品进行编码,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对单个物体的访问,突破了条形码所不能完成的对单品的跟踪和管理任务。 (2)对物品快速分级进行处理。EPC结构中,沿袭了原有的按不同类型的容器进行进行编码的特点,在物流作业中,可将不同的货品、集装箱、托盘和仓库等进行分层级编码,解决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标签识别的问题。 (3)对物品信息的实时监控。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物品信息进行跟踪、监控的实时网络,任何一个安装有读写器的终端,都可以读取物品相关信息,并通过网络实现对物品的实时监控。 (4)对信息实现自动非接触式处理。EPC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RFID技术,通过RFID无线射频技术便能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物品的自动识别和数据交换。 (5)可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共享。在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物品都被贴上唯一标识自己的电子标签,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在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将该物品的信息自动记录下来并实现共享。 3、物联网的发展对物流领域的影响 (1)物联网将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与物流运输设备、设施的结合,可进行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升级,提高建设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也为企业带来物流效率提升、物流成本控制等效益。 (2)物流的各要素环节更加高效便捷。物联网能帮助进行物流功能的整合,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物流系统的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原系统的效率。通过实现管理自动化,使物流的几大要素如:配送,运输,仓储等各环节更加高效便捷。 (3)降低仓储成本。通过物联网技术,企业能实时掌握商品的库存信息,从中了解每种商品的需求模式及时进行补货,结合自动补货系统以及供应商管理库存解决方案,提高了库存管理能力,降低库存水平。 (4)供应链环节整合更加紧密。通过实施信息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

物联网解决方案,感知层,通信网络层

物联网解决方案,感知层,通信网络层 篇一:物联网感知层技术 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是联系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重要纽带。感知层是由大量的具有感知、通信、识别(或执行)能力的智能物体与感知网络组成。其主要技术有: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Zig-Bee和蓝牙技术。 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 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人是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及触觉等感官来感知外界的信息,感知的信息输入大脑进行分析判断(即 人的思维)和处理,再指挥人作出相应的动作,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的 最基本的本能。但是通过人的五官感知外界的信息非常有限,例如,人总不能利用触 觉来感知超过几十甚至上千度的温度吧,而且也不可能辨别温度的微小变化,这就需

要电子设备的帮助。同样,利用电子计算机特别象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装置来代替人 的劳动,那么计算机类似于人的大脑,而仅有大脑而没有感知外界信息的“五官”显然 是不足够的,中央处理系统也还需要它们的“五官”——即传感器。 基于传感器的传感器技术是对感知节点的不同定义与探索。比如一个温度传感器 可以实时地传输它所测量到得环境温度,这是基于温度利用汞的液态与温差变化而形 成的;声控灯安装在楼道之间,有人路过就亮,这是基于人走路时声音的分贝大小来 进行控制;高速路上的收费站人们开车经过时,在地面的称重传感器会将车辆重量反 馈给电脑,以便确认其是否超重,这是基于弹簧弹性收缩变化的张力长度来进行测量。 未来传感器技术可能是温度、湿度、声音、压力等物理参数,亦可以是氧气、二 氧化碳等化学成分的含量等化学参数。把这些物理与化学集合而成的传感器是现在人 们追求的技术,及机器人得目标。 2. RFID技术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Internet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正如TCP/IP网络那样,物联网同样面临着网络的可管、可控以及服务质量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难题。 一、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威胁 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来讲,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性威胁主要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由于感知层设备所处的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在获取信息时,物联网面临着多重威胁;其次,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是暴露在整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下的,若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攻击;在应用层,随着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运行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安全性问题,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1、感知层安全问题 物联网感知层主要由RFID 系统、无线终端、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节点及网关等终端设备构成。物联网感知节点通常部署在无人值守的环境中,攻击者可以很容易接触到这些设备。其中,RFID 的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RFID 标签上的信息可以被轻易追踪、篡改,造成信息虚假、决策错误等严重问题。针对RFID 系统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物理攻击、信道阻塞、伪造攻击、假冒攻击和信息篡改、拒绝服务攻击和恶意代码攻击等。另外,感知节点功能相对简单,难以采用复杂的安全保护功能。 2、网络层安全问题 与互联网相同,物联网网络传输存在着诸如非授权节点非法接入、信息泄露、拒绝服务攻击等传统网络安全问题。若不采取完备的安全防护措施,就会导致传输的信息数据被黑客所窃取,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甚至导致设备被破坏,从而严重影响本地工作安全。 3、应用层安全问题 应用层包括电脑终端、手持终端、移动终端、数据库服务器、云服务器等,负责进行数

物联网感知层

物联网感知层1-引言 ●目的和范围 ●定义缩写词和术语 ●本文档的读者和相关方 2-物联网感知层概述 ●感知层的定义和功能 ●感知层的架构和组成 ●感知层的主要特征和要求 3-感知节点设计 ●节点硬件设计要求和规范 ●节点软件设计要求和规范 ●对节点的能耗管理和优化 4-传感器选择和配置 ●传感器的种类和功能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和选择要求

●传感器的配置和调试方法 5-网络连接和通信 ●网络连接的实现方式和技术 ●通信协议的选择和配置 ●数据传输和安全性的考虑 6-数据采集和处理 ●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流程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算法和技术 ●数据质量和准确性的保证 7-资源管理和优化 ●能源管理的策略和技术 ●节点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故障检测和修复机制 8-安全和隐私保护 ●感知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需求 ●安全措施的设计和实施 ●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加密和认证

9-测试和验证 ●感知节点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网络连接和通信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10-部署和维护 ●感知节点的部署策略和方法 ●网络的规模和拓扑设计 ●系统的运维和维护流程 11-附件 ●参考文献列表 ●图表和示意图 ●代码和配置文件样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 ●物联网:指通过互联网连接智能设备,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的网络系统。 ●感知层:物联网中最底层的部分,负责采集环境信息和设备状态,并将其传输到上层。

●节点:物联网感知层中的单个设备,包括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等组件。 ●传感器:感知层中用于感知和检测环境的设备,例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通信协议: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时采用的协议,例如WiFi、蓝牙、LoRa等。 ●资源管理:对感知节点的能量、计算、存储等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和利用的管理手段。 ●隐私保护:在物联网中对感知数据和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措施。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问题

以下为物联网感知层安全问题,一起来看看: 1、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威胁 物联网感知层的任务是感知外界信息,完成物理世界的信息采集、捕获和识别。感知层的主要设备包括:RFID阅读器、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红外、超声、速度等)、图像捕捉装置(摄像头)、全球定位系统装置、激光扫描仪等。 这些设备收集的信息通常具有明确的应用目的,例如:公路摄像头捕捉的图像信息直接用于交通监控;使用手机摄像头可以和朋友聊天以及与他人在网络上面对面交流;使用导航仪可以轻松了解当前位置以及前往目的地的路线;使用RFID技术的汽车无匙系统,可以自由开关车门。 各种感知系统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使用摄像头进行视频对话或监控,在给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会被具有恶意企图的人利用,从而监控个人的生活,窃取个人的隐私。近年来,黑客通过控制网络摄像头窃取并泄露用户隐私的事件偶有发生。 根据物联网感知层的功能和应用特征,可以将物联网感知层面临的安全威胁概括如下。 (1)物理捕获 感知设备存在于户外,且被分散安装,因此容易遭到物理攻击,其信息易被篡改,进而导致安全性丢失。RFID标签、二维码等的嵌入,使接入物联网的用户不受控制地被扫描、追踪和定位,这极大可能会造成用户的隐私信息泄露。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

技术,它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由于RFID标签设计和应用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大多采用“系统开放”的设计思想,安全措施不强,因此恶意用户(授权或未授权的)可以通过合法的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的数据,进而导致RFID标签的数据在被获取和传输的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另外,RFID 标签的可重写性使标签中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也可能得不到保证。 (2)拒绝服务 物联网节点为节省自身能量或防止被木马控制而拒绝提供转发数据包的服务,造成网络性能大幅下降。感知层接入外在网络(如互联网等),难免会受到外在网络的攻击。目前,最主要的攻击除非法访问外,主要是拒绝服务攻击。感知节点由于资源受限,计算和通信能力较低,因此对抗拒绝服务的能力比较弱,可能会造成感知网络瘫痪。 (3)木马病毒 由于安全防护措施的成本、使用便利性等因素的存在,某些感知节点可能不会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或者很简单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这可能会导致假冒和非授权服务访问问题产生。例如,物联网感知节点的操作系统或者应用软件过时,系统漏洞无法及时修复,物体标识、识别、认证和控制就易出现问题。 (4)数据泄露 物联网通过大量感知设备收集的数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果保护不当,将存在隐私泄露、数据冒用或被盗取问题。如果感知节点所感知的信息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或者安全防护的强度不够,则这些信息可能会被第三方非法获取。这种信息泄露在某些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详解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详解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物品、传感器、执行器等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技术。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下面将对每个层次进行详细解释。 一、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第一层,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各种数据和信息。感知层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来收集物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温度、湿度、位置、重量等等。这些数据和信息可以通过感知网、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手段传输到网络层。感知层还需要考虑如何实现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等需求,以便实现物联网的长期监测和控制。 在感知层中,传感器是核心设备之一。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外界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它可以将温度、湿度、压力、重量、光等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它能够提高物联网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另外,感知层还需要考虑执行器的设计。执行器是一种能够将数字信号转化为物理量的装置,例如电机、控制阀等。执行器需要满足快速响应、高精度、高稳定性等要求,以便实现物联网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二、网络层 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第二层,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传输和通信。网络层需要支持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协议,例如Wi-Fi、蓝牙、ZigBee等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实现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可靠性保障。 在网络层中,无线通信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波、微波等方式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在物联网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需要满足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等要求,以便实现物联网系统的长期监测和控制。 另外,网络层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物联网系统需要面对各种安全威胁,例如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因此,网络层需要采用各种安全机制和技术手段,保障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同时,网络层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可靠性保障,例如采用数据校验、备份等技术手段,避免数据的丢失和损坏。 三、平台层 平台层是物联网的第三层,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感知层和网络层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平台层需要支持各种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例如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等,以便实现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和应用。 在平台层中,云计算是核心技术之一。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它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提供给用户使用,同时支持各种应用程序的部署和管理。在物联网系统中,云计算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支持各种应用层的智能化应用。 另外,平台层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物联网系统需要处理各种敏感数据和隐私数据,例如个人信息、位置信息等。因此,平台层需要采用各种安全机制和技术手段,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四、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的顶层,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感知层和网络层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具体应用。应用层需要支持各种应用协议和应用软件,例如HTTP协议、MQTT协议、物联网云平台等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实现应用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在应用层中,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是核心内容之一。这些应用程序和软件可以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需求进行设计和开发,例如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等。应用层需要支

物联网之感知层和传输层

物联网之感知层和传输层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各种传感器、识别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种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智能化管理的网络系统。在物联网系统中,感知层和传输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物联网中的感知层和传输层,并分析其在物联网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系统中最底层的部分,负责采集和感知现实世界中的信息。感知层通过各类传感器和探测设备,将物体的状态和环境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以便于后续处理和传输。常见的感知设备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和收集各类物体的信息,为物联网系统提供数据基础。 感知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信号转换。首先,感知层通过传感器对物体的各种参数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上层。其次,感知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如滤波、去噪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感知层将处理后的数据转化为数字信号,并传送至传输层。 二、传输层 传输层是物联网系统中的中间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应用层。传输层是实现设备之间通信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将感知

层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封装和传输。传输层可以使用多种通信协 议和技术,如Wi-Fi、蓝牙、LoRa等,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数据传递和通信管理。首先,传输层负责将感 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送至应用层,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其次,传 输层需要对数据进行可靠的传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传输层还需要管理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和互联 互通。 三、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关系 感知层和传输层在物联网系统中密切相关,两者共同协作,实现设 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传输。 首先,感知层通过采集和感知设备,将物体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并传输至传输层。感知层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进行转换和处理,为传输 层提供数据源。 其次,传输层接收感知层传来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封装,选 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和技术,将数据传输至应用层。传输层负责实现设 备之间的通信,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设备的互联互通。 总体而言,感知层和传输层在物联网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感 知层负责采集和感知现实世界的信息,将物体的状态和环境信息转化 为数字信号;传输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实 现设备之间的通信。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物联网系统的基础。

物联网感知层的特点及常见威胁

以下为物联网感知层的特点及常见威胁: 感知层主要特点: 物联网感知层是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区别之一,感知层的存在使得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总体来说,物联网感知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量的节点数目 物联网感知对象种类多样,监测数据需求较大,感知节点常被部署在空中、水下、地下等人员接触较少的环境中,应用场景复杂多变。因此,一般需要部署大量的感知层节点才能满足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需求; 2、多样的终端类型 感知层在同一感知节点上大多部署不同类型的感知终端,如稻田监测系统,一般需要部署用以感知空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以及稻田水质等信息的感知终端。这些终端的功能、接口以及控制方式不尽相同,导致感知层终端种类多样、结构各异; 3、较低的安全性能 从硬件上看,由于部署环境恶劣,感知层节点常面临自然或人为的损坏;从软件上看,受限于性能和成本,感知节点不具备较强的计算、存储能力,因此无法配置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的安全机制,最终造节点安全性能不高问题的出现。 感知层常见安全威胁: 从攻击方式上看,感知层的安全威胁可以分为物理攻击、身份攻击和资源攻击。 1、物理攻击 (1)物理损坏 感知节点应用场景复杂多样,易于受到自然损害或人为破坏,导致节点无法正常工作。(2)非法盗窃

因缺乏监管,终端设备被盗窃、破解,导致用户敏感信息泄露,影响系统安全。 2、身份攻击 (1)假冒攻击 攻击者非法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并冒充该用户进入系统,越权访问合法资源或享受服务。(2)非法替换 攻击者替换原有的感知层节点设备,系统无法识别替换后的节点身份,导致信息感知异常。 3、资源攻击 (1)信道堵塞 攻击者恶意占用信道,导致信道被堵塞,不能正常传送数据。 (2)耗尽资源 攻击者通过不停向节点发送无效请求,占用节点的计算、存储资源,影响节点正常工作。(3)重放攻击 攻击者截获各种信息后重新发送给系统,诱导感知节点做出错误的决策。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 物联网感知层是指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最底层,主要负责监测和感知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包括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设备等,是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基础。由于物联网感知层具有分布式、异构、大规模的特点,安全问题一直是物联网领域面临的难点之一,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 1. 安全意识 物联网感知层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它是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基础,在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方面,首先需要重视安全意识。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从而有效的避免信息泄露和其他安全问题的出现。 2. 安全策略 为了保障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策略。首先,需要建立适当的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机制,从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方面进行安全防范。其次,应该从技术上加强对物联网感知层进行加密和认证,并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加密机制和管理体系,对数据进行加密和管理。 3. 安全通信 物联网感知层内部设备的通信需要满足高效、安全、可靠、可控等多种要求,因此,也需要考虑安全通信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加密、身份验证等,保证通信的安全与可靠。 4. 安全管理 物联网感知层设备非常多,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策略,包括设备注册、设备认证、设备检测、设备授权等。同时,也需要对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日志进行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5. 安全维护 物联网感知层是分布式、异构、大规模的系统,设备数量多、地理位置分散,因此,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及时修复设备的漏洞和安全问题,并采取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确保设备的安全与稳定。 综上所述,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是物联网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既涉及到设备安全,也涉及到数据安全。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从技术上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的概念和体系结构 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物联网定义。目前认可度比较高的物联网定义是: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二维码、传感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感知技术和设备,将网络和所有物体相连接,全面获取真实世界的各种信息,完成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物体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和管理控制 从技术上讲,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不是全新凭空而出的。物联网是一个基于感知技术,融合了各类应用的服务型网络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类网,通过自组网能力,无缝连接融合形成物联网。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含3个层次,如图1所示,下层是感知真实世界的感知层,中层是完成数据传输的网络层,上层是面向用户的应用层。 图1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安全特征 与传统网络相比,物联网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要强化安全意识,把安全放在首位,超前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物联网安全除了要解决传统信息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客服成本、复杂性等新的挑战。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包括需求与技术的矛盾,安全复杂性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发展本身带来的问题,以及物联网系统攻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仍较难把握等方面。总的来说,物联网安全的主要特点是1个方面即大众化、轻量级、飞对称和复杂性。 (1)大众化 物联网时代,当每个人习惯于使用网络处理生活中的所有事物的时候,当你习惯于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的时候,信息安全就与你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物联网感知层

物联网感知层 物联网本身的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感知层,承担信息的采集,可以应用的技术包括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识别码、传感器等;其次是网络层,承担信息的传输,借用现有的无线网、移动网、固联网、互联网、广电网等即可实现;第三是应用层,实现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发挥智能作用。 具体的核心,是感知层中的技术,从现在阶段来看,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就在感知层。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列为物联网关键技术。 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 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的商用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它通过射频信号等一些先进手段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有利于人们在不同状态下对各类物体进行识别与管理。 射频识别系统通常由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组成。电子标签内存有一定格式的标识物体信息的电子数据,是未来几年代替条形码走进物联网时代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轻易嵌入或附着,并对所附着的物体进行追踪定位;读取距离更远,存取数据时间更短;标签的数据存取有密码保护,安全性更高。RFID目前有很多频段,集中在13.56MHz频段和900MHz 频段的无源射频识别标签应用最为常见。短距离应用方面通常采用13.56MHzHF频段;而900MHz频段多用于远距离识别,如车辆管理、产品防伪等领域。阅读器与电子标签可按通信协议互传信息,即阅读器向电子标签发送命令,电子标签根据命令将内存的标识性数据回传给阅读器。 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但其技术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芯片成本,其他的如FRID反碰撞防冲突、RFID天线研

物联网感知层

物联网感知层 一、概述 物联网是“传感网”在国际上的通称,是传感网在概念上的一次拓展。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万物都接入到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GPS 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联网,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 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在业界,物联网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其中感知层由各种具有感知能力的设备组成,主要用于感知和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感知层至关重要,是物物相连的基础,是实现物联网的最底层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是物联网络建立的基础,深入的了解物联网感知层的网络层部分为建立低成本、高效、灵敏的物联网络提供一定的一局。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物联网与传统网络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联网扩大了传统网络的通信范围,即物联网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作为下一代信息浪潮的新热点,国内外政府公司和研究机构对物联网投入了极大的关注,IBM 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日本和韩国分别提出了“U-japan”和“U-Korea”战略,这都是从国家工业角度提出的重大信息发展战略。中国针对物联网到来的信息浪潮,提出了“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 二、感知层技术 1.传感器技术 人是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及触觉等感觉来感知外界的信息,感知的信息输入大脑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大脑再指挥人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通过人的五官感知外界的信息非常有限,例如,人无法利用触觉来感知超过几十甚至上千度的温度,而且也不可能辨别温度的微小变化,这就需要电子设备的帮助。同样,利用电子仪器特别像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装置来代替人的劳动时,计算机类似于人的大脑,而仅有大脑而没有感知外界信息的“五官”显然是不够的,计算机也还需要它们的“五官”—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物联网信息安全知识点

第一章 1。1物联网的安全特征: 1,感知网络的信息采集、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 2,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3,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1.2物联网从功能上说具备哪几个特征? 1,全面感知能力,可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条形码等获取被控/被测物体的信息。 2,数据信息的可靠传递,可以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的传递出去。 3,可以智能处理,利用现代控制技术提供智能计算方法,对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4,可以根据各个行业,各种业务的具体特点形成各种单独的业务应用,或者整个行业及系统的建成应用解决方案。 1.3物联网结构应划分为几个层次? 1,感知识别层 2,网络构建层 3,管理服务层4,综合应用层 1。4概要说明物联网安全的逻辑层次 物联网网络体系结构主要考虑3个逻辑层,即底层是用来采集的感知识别层,中间层数据传输的网络构建层,顶层则是包括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的应用中间层+ 1。5物联网面对的特殊安全为问题有哪些? 1,物联网机器和感知识别层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2,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3,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4,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易受到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的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上课时老师让抄下来的) 1。8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会涉及许多非技术因素.下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 (1) 教育:让用户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如何正确使用物联网服务以减少机密信息的泄露机会; (2)管理:严谨的科学管理方法将使信息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特别应注意信息安全管理; (3) 信息安全管理:找到信息系统安全方面最薄弱环节并进行加强,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程度,包括资源管理、物理安全管理和人力安全管理; (4)口令管理:许多系统的安全隐患来自账户口令的管理; 物联网结构与层次 ①感知识别层:涉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标签、手持移动设备、GPS终端、视频摄像设备等;重点考虑数据隐私的保护; ②网络构建层:涉及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离无线通信、3G/4G通信网络、网络中间件等;重点考虑网络传输安; ③管理服务层:涉及海量数据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云计算、网络计算、高性能计算、语义网等;重点考虑信息安全; ④综合应用层:涉及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融合、决策支持等.重点考虑应

物联网感知层技术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如传感器、智能设备等)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交互和共享,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生活和工作。而在物联网中,感知层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物体具备感知、采集和传输数据的能力,为物联网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本文将从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几个方面,详细阐述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的相关内容。 概述: 物联网感知层技术是构建物联网的基础,它能够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进行连接,实现物体间的智能交互。感知层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通信技术等。在感知层技术中,传感器技术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它能够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云端或其他设备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正文内容: 一、传感器技术: 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传感器是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设备,它能够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并输出给其他设备进行处理。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理量与电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实现

的,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2.传感器的分类: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对象的不同,传感器可以分为接触式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传感器。接触式传感器需要与测量对象直接接触进行测量,非接触式传感器则不需要直接接触。 3.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工厂、智能交通等领域,能够实现环境监测、智能安防、智能物流等功能。 二、嵌入式系统技术: 1.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指在其他系统中嵌入的计算机系统,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嵌入式系统通过感知层设备上的嵌入式芯片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嵌入式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等特点,能够适应物联网中大规模的传感、控制和通信需求。 3.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广泛应用于智能方式、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领域,能够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控制。 三、通信技术:

物联网感知层技术

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技术 1、引言 1.1 背景 1.2 目的 1.3 范围 2、感知层技术概述 2.1 感知层的定义 2.2 感知层的作用 2.3 感知层的基本原理 2.4 感知层的组成部分 3、无线通信技术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3.2 低功耗广域网(LPWAN) 3.3 蓝牙技术 3.4 ZigBee技术

3.5 Wi-Fi技术 4、传感器技术 4.1 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 4.2 常见的传感器技术 4.3 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5、数据传输与处理 5.1 数据传输协议 5.2 数据压缩与优化 5.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安全与隐私保护 6.1 安全威胁与防范 6.2 数据加密与解密 6.3 隐私保护技术 7、能源管理 7.1 能源获取与存储 7.2 能源管理策略 7.3 能量回收与自供能

8、应用案例 8.1 智能家居 8.2 智能交通 8.3 工业自动化 8.4 农业物联网 8.5 医疗健康 9、附录 9.1 附件一、示例代码 9.2 附件二、数据通信协议说明 附:法律名词及注释 1、广域网(LPWAN):一种面向广域范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用于物联网设备间的远程通信。 2、传感器网络(WSN):一种由大量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用来感知和采集环境信息。 3、ZigBee技术:一种低功耗、短距离通信技术,适用于低速率、低功耗的物联网应用。 4、Wi-Fi技术:一种基于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技术,用于提供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5、蓝牙技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低功耗设备间的数据传输。 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一、示例代码 附件二、数据通信协议说明

物联网的特点

物联网的特点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1、全面感知 全面感知即使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数据收集方法很多,完成数据收集多点化、多维化、网络化。并且从感知层面来讲,不只体现在对单一的现象或方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取得归纳的感知数据,也体现在对实际国际各种物理现象的遍及感知。 2、可靠传输 经过各种承载网络,包含互联网、电信网等公共网络,还包含电网和交通网等专用网络,建立起物联网内实体间的广泛互联,具体体现在各种物体经由多种接入形式完成异构互联,扑朔迷离,构成“网中网”的形状,将物体的信息实时精确地彼此传递。 3、智能处理与决策 使用云核算、含糊辨认和数据交融等各种智能核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做处理、剖析和对物体施行智能化的操控。首要体现在物联网中从感知到传输到决议计划使用的信息流,并终究为操控供给支撑,也广泛体现出物联网中很多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关和互动。

物联网概念最早源于RFID网络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Auto-ID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该中心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提出将RFID与互联网结合,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任何物品进行标识和管理。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1. 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2. 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

常见的八种物联网(IoT)安全威胁

常见的八种物联网(IoT)安全威胁 物联网的引入已经推动了多个行业的发展,例如农业、公用事业、制造业和零售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工厂和工作场所的生产率和效率。同样,由物联网驱动的医疗设备也导致了互联和主动的医疗保健方法的发展。智慧城市还利用物联网来构建联网的交通信号灯和停车场,以减少交通流量不断增加的影响。 但是,物联网安全威胁的影响可能被证明是物联网实施中的主要问题。诸如DDoS、勒索软件和社会工程学之类的IoT安全威胁可用于窃取人员和组织的关键数据。攻击者可以利用IoT基础设施中的安全漏洞来执行复杂的网络攻击。 对于消费者而言,此类物联网安全威胁可能更令人担忧,因为他们不知道其存在,并且不拥有缓解这些威胁的资源。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识别并应对这些安全威胁,才能为消费者提供高端产品和服务。 以下是常见的8种类型的IoT安全威胁: 一、僵尸网络(Botnets) 僵尸网络是将各种系统结合在一起的网络,可以远程控制受害者的系统并分发恶意软件。网络罪犯使用命令和控制服务器来控制僵尸网络,以窃取机密数据,获取在线银行数据并执行DDoS和网络钓鱼等网络攻击。网络罪犯可以利用僵尸网络来攻击与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和智能手机等其他设备相连的IoT设备。 例如,Mirai僵尸网络已经展示了物联网安全威胁的危险性。 Mirai僵尸网络已感染了250万台设备,其中包括路由器、打印机和智能摄像机。攻击者使用僵尸网络在多个IoT设备上发起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在见证了Mirai的影响之后,多名网络罪犯开发了多个高级IoT僵尸网络。这些僵尸网络可以对易受攻击的物联网设备发起复杂的网络攻击。 二、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 拒绝服务(DoS)攻击故意通过发送多个请求来导致目标系统中的容量过载。与网络钓鱼和暴力攻击不同,实施拒绝服务的攻击者并非旨在窃取关键数据。但是,可以使用DoS减慢或禁用服务以损害企业声誉。 例如,受到拒绝服务攻击的航空公司将无法处理预订新机票、检查航班状态

物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数字风险

物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数字风险 一、导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和交互的各 类物体与设备,实现数据共享、智能控制和自动化操作的网络系统。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物联网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物联网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发展机遇,同样也伴随 着数字风险的出现。本文将介绍物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数字风险。 二、物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感知层 在物联网发展初期,主要由传感器、标签等各类感知设备构成,用 于收集环境数据和物体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或控制节点进行 处理。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的发展,以解决传统物 体无法感知的问题。然而,随着感知设备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数据 安全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2. 第二阶段:传输层 在第二阶段,物联网的关注点转向了数据传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各类传输协议和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如WiFi、蓝牙、ZigBee等,用于 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和互联互通。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解决设备互联 和通信的问题,然而,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着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的 数字风险。

3. 第三阶段:应用层 在第三阶段,物联网开始着重关注应用场景和应用开发。各类物联 网平台和应用系统层出不穷,应用范围逐渐拓展至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增长与复杂性也给数据隐 私和信息安全带来了挑战,因为应用层涉及到海量的数据处理和存储。 4. 第四阶段:智能化层 在第四阶段,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将聚焦于智能化,即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升物联网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自动化能力。这一 阶段将进一步增强物联网系统的智能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实现更 广泛的智能应用。然而,智能化的物联网系统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数 字风险,例如算法偏差、数据篡改等。 三、物联网发展的数字风险 1. 隐私泄露 随着物联网设备数量的增加,个人隐私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变 得更加频繁和广泛。隐私泄露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盗用或者 用于定向广告等目的,给个人权益和隐私带来威胁。 2. 数据篡改 物联网系统中的数据可能遭到篡改或者伪造,导致系统错误判断和 错误控制。例如,恶意攻击者可能通过篡改传感器数据来影响自动控 制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造成损失和危害。

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作为一个多网的异构融合网络,不仅存在与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因特网同样的安全问题[4],同时在隐私保护问题、异构网络的认证与访问控制问题、信息的安全存储与管理等问题上还有其自身的安全特点。物联网相较于传统网络,其感知层的感知节点大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的环境,具有能力脆弱、资源受限等特点,并且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网络根底上扩展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物联网应用比一般的网络系统更易受侵扰,传统网络安全措施不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而使得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具有特殊性,其安全问题更复杂。如Skimming问题[5]: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Eavesdropping问题:在一个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Spoofing问题: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Cloning问题: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Killing问题: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Jamming问题: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Shielding问题: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等。所以在解决物联网安全问题时候,必须根据物联网本身的特点研究设计相应的安全机制。以下分析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安全问题。 1.1 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感知层主要解决对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的问题,以达到对数据全面感知的目的。目前研究有小围示应用的是基于RFID的物联网和基于WSN〔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 〔1〕基于RFID的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威胁 RFID是物联网感知层常用的技术之一,针对RFID的安全威胁主要有: 1〕物理攻击:主要针对节点本身进展物理上的破坏行为,导致信息泄露、恶意追踪等; 2〕信道阻塞:攻击者通过长时间占据信道导致合法通信无法传输; 3〕伪造攻击:伪造电子标签产生系统认可的合法用户标签; 4〕假冒攻击:在射频通信网络中,攻击者截获一个合法用户的身份信息后,利用这个身份信息来假冒该合法用户的身份入网; 5〕复制攻击:通过复制他人的电子标签信息,屡次顶替别人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