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

物联网感知层是指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最底层,主要负责监测和感知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包括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设备等,是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基础。由于物联网感知层具有分布式、异构、大规模的特点,安全问题一直是物联网领域面临的难点之一,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

1. 安全意识

物联网感知层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它是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基础,在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方面,首先需要重视安全意识。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从而有效的避免信息泄露和其他安全问题的出现。

2. 安全策略

为了保障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策略。首先,需要建立适当的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机制,从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方面进行安全防范。其次,应该从技术上加强对物联网感知层进行加密和认证,并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加密机制和管理体系,对数据进行加密和管理。

3. 安全通信

物联网感知层内部设备的通信需要满足高效、安全、可靠、可控等多种要求,因此,也需要考虑安全通信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加密、身份验证等,保证通信的安全与可靠。

4. 安全管理

物联网感知层设备非常多,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策略,包括设备注册、设备认证、设备检测、设备授权等。同时,也需要对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日志进行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5. 安全维护

物联网感知层是分布式、异构、大规模的系统,设备数量多、地理位置分散,因此,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及时修复设备的漏洞和安全问题,并采取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确保设备的安全与稳定。

综上所述,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是物联网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既涉及到设备安全,也涉及到数据安全。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从技术上

加强对物联网感知层进行加密和认证,并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加密机制和管理体系,对数据进行加密和管理,同时采取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确保设备的安全与稳定。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 2018年12月28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27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涉及到物联网安全的有: GB/T 37044-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 GB/T 36951-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37024-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网关安全技术要求》 GB/T 37025-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GB/T 37093-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接入通信网的安全要求》 再也不会有人说,IOT安全国家没有标准了。 国家标准的出台,非常不易,值得行业相关人士仔细品读,比如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从2014年信安标委就开始着手,到2019年7月实施,花了5年多时间。我们来看下标准中说的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 上面这个图也就是将通用参考模型和安全要求全都画上去了。物联网安全架构是从安全防护需求角度描绘物联网系统安全功能。物联网安全措施是从实际实施的角度描述物联网系统安全因素。措施和架构都分别有基础设施+安全技术来保障,共同支撑物联网安全对象。物联网安全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旅游,智慧政府,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等。 其他的安智客也不做解读了,现在还是草案。 值得注意的是: 物联网信息系统中感知终端的安全技术要求分为基础级和增强级两类。感知终端至少应满足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处理敏感数据或遭到破坏对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的感知终端,或GB/T 22240-2008规定的三级以上物联网信息系统中的感知终端应满足增强级要求。 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也分为基础级和增强级两类。处理一般性数据传输应满足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处理重要数据、敏感数据,涉及重大安全问题的数据传输应满足增强级安全技术要求,或参考等级保护或其他相关标准中安全等级划分内容。 物联网感知层接入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要求中基础级和增强级,比如对于设备标识,基础级要求是信息网络接入系统中的设备应具备可用于通信识别的物联网系统中的唯一标识。增强级要求是:并且该标识具备硬件防篡改保护。 但在物联网感知层网关安全技术要求中并不分级,这是因为物联网网关实现感知网络与通信网络,以及不同类型感知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互联及设备管理功能,是物联网安全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正式的标准文本估计要过段时间从https://www.sodocs.net/doc/9619154158.html,/fuwu/bzxxcx/bzh.htm上看到。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Internet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正如TCP/IP网络那样,物联网同样面临着网络的可管、可控以及服务质量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难题。 一、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威胁 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来讲,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性威胁主要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由于感知层设备所处的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在获取信息时,物联网面临着多重威胁;其次,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是暴露在整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下的,若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攻击;在应用层,随着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运行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安全性问题,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1、感知层安全问题 物联网感知层主要由RFID 系统、无线终端、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节点及网关等终端设备构成。物联网感知节点通常部署在无人值守的环境中,攻击者可以很容易接触到这些设备。其中,RFID 的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RFID 标签上的信息可以被轻易追踪、篡改,造成信息虚假、决策错误等严重问题。针对RFID 系统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物理攻击、信道阻塞、伪造攻击、假冒攻击和信息篡改、拒绝服务攻击和恶意代码攻击等。另外,感知节点功能相对简单,难以采用复杂的安全保护功能。 2、网络层安全问题 与互联网相同,物联网网络传输存在着诸如非授权节点非法接入、信息泄露、拒绝服务攻击等传统网络安全问题。若不采取完备的安全防护措施,就会导致传输的信息数据被黑客所窃取,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甚至导致设备被破坏,从而严重影响本地工作安全。 3、应用层安全问题 应用层包括电脑终端、手持终端、移动终端、数据库服务器、云服务器等,负责进行数

物联网感知层

物联网感知层1-引言 ●目的和范围 ●定义缩写词和术语 ●本文档的读者和相关方 2-物联网感知层概述 ●感知层的定义和功能 ●感知层的架构和组成 ●感知层的主要特征和要求 3-感知节点设计 ●节点硬件设计要求和规范 ●节点软件设计要求和规范 ●对节点的能耗管理和优化 4-传感器选择和配置 ●传感器的种类和功能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和选择要求

●传感器的配置和调试方法 5-网络连接和通信 ●网络连接的实现方式和技术 ●通信协议的选择和配置 ●数据传输和安全性的考虑 6-数据采集和处理 ●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流程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算法和技术 ●数据质量和准确性的保证 7-资源管理和优化 ●能源管理的策略和技术 ●节点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故障检测和修复机制 8-安全和隐私保护 ●感知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需求 ●安全措施的设计和实施 ●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加密和认证

9-测试和验证 ●感知节点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网络连接和通信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10-部署和维护 ●感知节点的部署策略和方法 ●网络的规模和拓扑设计 ●系统的运维和维护流程 11-附件 ●参考文献列表 ●图表和示意图 ●代码和配置文件样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 ●物联网:指通过互联网连接智能设备,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的网络系统。 ●感知层:物联网中最底层的部分,负责采集环境信息和设备状态,并将其传输到上层。

●节点:物联网感知层中的单个设备,包括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等组件。 ●传感器:感知层中用于感知和检测环境的设备,例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通信协议: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时采用的协议,例如WiFi、蓝牙、LoRa等。 ●资源管理:对感知节点的能量、计算、存储等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和利用的管理手段。 ●隐私保护:在物联网中对感知数据和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措施。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问题

以下为物联网感知层安全问题,一起来看看: 1、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威胁 物联网感知层的任务是感知外界信息,完成物理世界的信息采集、捕获和识别。感知层的主要设备包括:RFID阅读器、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红外、超声、速度等)、图像捕捉装置(摄像头)、全球定位系统装置、激光扫描仪等。 这些设备收集的信息通常具有明确的应用目的,例如:公路摄像头捕捉的图像信息直接用于交通监控;使用手机摄像头可以和朋友聊天以及与他人在网络上面对面交流;使用导航仪可以轻松了解当前位置以及前往目的地的路线;使用RFID技术的汽车无匙系统,可以自由开关车门。 各种感知系统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使用摄像头进行视频对话或监控,在给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会被具有恶意企图的人利用,从而监控个人的生活,窃取个人的隐私。近年来,黑客通过控制网络摄像头窃取并泄露用户隐私的事件偶有发生。 根据物联网感知层的功能和应用特征,可以将物联网感知层面临的安全威胁概括如下。 (1)物理捕获 感知设备存在于户外,且被分散安装,因此容易遭到物理攻击,其信息易被篡改,进而导致安全性丢失。RFID标签、二维码等的嵌入,使接入物联网的用户不受控制地被扫描、追踪和定位,这极大可能会造成用户的隐私信息泄露。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

技术,它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由于RFID标签设计和应用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大多采用“系统开放”的设计思想,安全措施不强,因此恶意用户(授权或未授权的)可以通过合法的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的数据,进而导致RFID标签的数据在被获取和传输的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另外,RFID 标签的可重写性使标签中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也可能得不到保证。 (2)拒绝服务 物联网节点为节省自身能量或防止被木马控制而拒绝提供转发数据包的服务,造成网络性能大幅下降。感知层接入外在网络(如互联网等),难免会受到外在网络的攻击。目前,最主要的攻击除非法访问外,主要是拒绝服务攻击。感知节点由于资源受限,计算和通信能力较低,因此对抗拒绝服务的能力比较弱,可能会造成感知网络瘫痪。 (3)木马病毒 由于安全防护措施的成本、使用便利性等因素的存在,某些感知节点可能不会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或者很简单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这可能会导致假冒和非授权服务访问问题产生。例如,物联网感知节点的操作系统或者应用软件过时,系统漏洞无法及时修复,物体标识、识别、认证和控制就易出现问题。 (4)数据泄露 物联网通过大量感知设备收集的数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果保护不当,将存在隐私泄露、数据冒用或被盗取问题。如果感知节点所感知的信息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或者安全防护的强度不够,则这些信息可能会被第三方非法获取。这种信息泄露在某些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医疗物联网技术应用安全规范

医疗物联网技术应用安全规范 (一)物联网技术涉及感知层设备、网络传输云平台、移动应用大数据分析处理等技术,物联网终端数量较大、数据交互频繁、暴露于开放的网络环境可能性大,存在信息泄露、恶意攻击等安全风险。为规范医疗物联网系统建设,升医疗物联网安全水平医院物联网系统建设应严格遵循安全要求。 (二)医疗物联网技术终端安全要求 1.医疗物联网终端设备选择安全芯片,不得使用已披露存在问题芯片。 2.物联网终端系统应用不得含有或捆绑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或功能不得存在窃取用户隐私、远程控制用户终端等恶意行为。 3.终端设备数据存储确保安全,不得存储敏感信息。 (三)医疗物联网技术网络安全要求 1.VLAN提供逻辑隔离,防止非授权远程接入,应用数据和通信信令在无线路径传输时加密保护。 2.配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设置合适安全策略,防止通过网络对系统恶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3.部署防火墙等安全设备,对物联网平台数据流量进行过滤。 (四)医疗物联网技术业务安全要求 1.具有对访问和使用物联网系统用户身份鉴别机制,加强身份和访问认证管理,采取网络访问控制或物联网节点设备认证等多因素身

份验证。 2.设置备份和容错机制,确保系统遭到破坏时正常运行。 3.具备对敏感数据加密存储和传输方案,禁止敏感信息明文传输,保证数据安全。 4.对发送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对接收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 (1)传输时支持信息完整性校验,实现管理数据、鉴别信息、隐私数据、重要业务数据等重要数据传输完整性保护,如校验码、消息摘要、数字签名等。 (2)具有通信延时和中断处理功能,配合终端进行完整性保证。 (3)检测到完整性遭到破坏时,采取措施恢复或重新获取数据。 5.建立安全防范机制,防范冒名访问、黑客攻击等行为,对非法入侵物联网系统和设备及时警告。

物联网感知层的特点及常见威胁

以下为物联网感知层的特点及常见威胁: 感知层主要特点: 物联网感知层是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区别之一,感知层的存在使得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总体来说,物联网感知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量的节点数目 物联网感知对象种类多样,监测数据需求较大,感知节点常被部署在空中、水下、地下等人员接触较少的环境中,应用场景复杂多变。因此,一般需要部署大量的感知层节点才能满足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需求; 2、多样的终端类型 感知层在同一感知节点上大多部署不同类型的感知终端,如稻田监测系统,一般需要部署用以感知空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以及稻田水质等信息的感知终端。这些终端的功能、接口以及控制方式不尽相同,导致感知层终端种类多样、结构各异; 3、较低的安全性能 从硬件上看,由于部署环境恶劣,感知层节点常面临自然或人为的损坏;从软件上看,受限于性能和成本,感知节点不具备较强的计算、存储能力,因此无法配置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的安全机制,最终造节点安全性能不高问题的出现。 感知层常见安全威胁: 从攻击方式上看,感知层的安全威胁可以分为物理攻击、身份攻击和资源攻击。 1、物理攻击 (1)物理损坏 感知节点应用场景复杂多样,易于受到自然损害或人为破坏,导致节点无法正常工作。(2)非法盗窃

因缺乏监管,终端设备被盗窃、破解,导致用户敏感信息泄露,影响系统安全。 2、身份攻击 (1)假冒攻击 攻击者非法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并冒充该用户进入系统,越权访问合法资源或享受服务。(2)非法替换 攻击者替换原有的感知层节点设备,系统无法识别替换后的节点身份,导致信息感知异常。 3、资源攻击 (1)信道堵塞 攻击者恶意占用信道,导致信道被堵塞,不能正常传送数据。 (2)耗尽资源 攻击者通过不停向节点发送无效请求,占用节点的计算、存储资源,影响节点正常工作。(3)重放攻击 攻击者截获各种信息后重新发送给系统,诱导感知节点做出错误的决策。

关于物联网安全的知识点

物联网安全知识点解析 1. 什么是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安全指的是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中保护设备、网 络和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攻击和损坏的过程。 2. 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智能设备和互联网连接。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漏洞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个人隐私泄露、服务中断、身份盗窃等。 3. 物联网安全威胁 物联网设备面临各种安全威胁,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威胁类型: •未经授权的访问:黑客可能通过弱密码、漏洞或未经授权的访问点进入物联网设备。 •数据泄露:未经授权的访问可能导致敏感数据的泄露,如个人身份信息或财务信息。 •远程控制攻击:黑客可能通过入侵物联网设备来远程控制它们,如攻击智能家居设备或工业控制系统。 •拒绝服务攻击:黑客可能通过洪水攻击或系统漏洞来使物联网设备无法正常工作,进而导致服务中断。 4. 物联网安全防护措施 为了保护物联网设备和网络免受安全威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强密码和身份验证:使用强密码,并启用双因素身份验证,以限制未经授权的访问。 •安全的网络连接:确保物联网设备连接到安全的网络,并使用防火墙和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 •更新和维护:及时更新物联网设备和软件的安全补丁,以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数据加密:对物联网设备中存储和传输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泄露。 •安全审计和监控:定期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安全审计,并监控异常活动,以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威胁。

5. 物联网安全挑战和未来发展 物联网安全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 •异构性:物联网设备的异构性使得安全管理和更新变得更加困难。 •规模: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管理和保护这些设备变得复杂。 •隐私问题:物联网设备收集和处理大量个人数据,引发了对个人隐私的担忧。 未来,随着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发展趋势: •智能设备的安全设计:未来的物联网设备应该从设计上考虑到安全性,包括硬件和软件层面。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应对物联网安全威胁,提供更强大的安全保护。 •合作和标准化:物联网安全需要各方合作,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设备和网络的安全性。 6. 结论 物联网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联网设备和网络的安全威胁,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物联网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以保护我们的数据和隐私。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 物联网感知层是指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最底层,主要负责监测和感知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包括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设备等,是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基础。由于物联网感知层具有分布式、异构、大规模的特点,安全问题一直是物联网领域面临的难点之一,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 1. 安全意识 物联网感知层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它是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基础,在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方面,首先需要重视安全意识。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从而有效的避免信息泄露和其他安全问题的出现。 2. 安全策略 为了保障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策略。首先,需要建立适当的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机制,从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方面进行安全防范。其次,应该从技术上加强对物联网感知层进行加密和认证,并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加密机制和管理体系,对数据进行加密和管理。 3. 安全通信 物联网感知层内部设备的通信需要满足高效、安全、可靠、可控等多种要求,因此,也需要考虑安全通信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加密、身份验证等,保证通信的安全与可靠。 4. 安全管理 物联网感知层设备非常多,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策略,包括设备注册、设备认证、设备检测、设备授权等。同时,也需要对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日志进行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5. 安全维护 物联网感知层是分布式、异构、大规模的系统,设备数量多、地理位置分散,因此,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及时修复设备的漏洞和安全问题,并采取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确保设备的安全与稳定。 综上所述,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要求是物联网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既涉及到设备安全,也涉及到数据安全。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从技术上

物联网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措施

物联网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措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物联网已经逐渐普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带来了许多便利和优势。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却也在悄然滋生。本文将讨论物联网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措施。 一、物联网的安全考虑 在了解物联网的安全风险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网络,通过连接各种网络设备和传感器,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和相互通信。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扩展,其中涉及的设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1. 数据泄露 物联网中的设备通过互联网相互通信,需要传递信息,因此数据泄露是最普遍的安全风险之一。攻击者可以通过入侵物联网设备窃取信息,甚至篡改设备信息,造成用户的损失。 2. 设备安全性

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巨大,设备的安全管理变得复杂,也将增加物联网的安全风险。物联网设备的弱点可能来自用户的随意设置和弱密码,这将给攻击者留下可乘之机。 3. 网络安全 物联网设备使用的通信协议范围广泛,但是协议本身也存在着易受攻击的缺陷。例如,传统的TCP / IP协议是不安全的,黑客可以通过攻击网络协议来获取设备的控制权。 二、物联网的应对措施 1. 引入新的技术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设备的弱点和协议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些缺陷,需要引入新的技术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例如,设备应该使用更强大的密码和更安全的加密技术,可以使用新的

解决方案来避免这些问题,例如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心跳包 检测等等。 2. 软件安全更新 对于已经存在的物联网设备,软件更新可以使其更安全。软件 更新可以修复设备的漏洞,并增加设备的安全性。通过软件更新,设备可以更好的应对可能的攻击,同时保证设备的安全保密性。 3. 安全并使用加密数据 安全标准需要包含对数据的加密和验证,以防止数据被未经授 权的用户访问或篡改。增加安全性,可以使用一种双重加密的方法,确保数据以安全方式传输和存储。通过加密,可以避免设备 被攻击者窃取敏感信息。 4. 多层安全措施 通常,好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采用多层安全措施来应对不同类型 的攻击。例如,可以加装防火墙和安全通道等措施。这种方法可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的概念和体系结构 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物联网定义。目前认可度比较高的物联网定义是: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二维码、传感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感知技术和设备,将网络和所有物体相连接,全面获取真实世界的各种信息,完成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物体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和管理控制 从技术上讲,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不是全新凭空而出的。物联网是一个基于感知技术,融合了各类应用的服务型网络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类网,通过自组网能力,无缝连接融合形成物联网。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含3个层次,如图1所示,下层是感知真实世界的感知层,中层是完成数据传输的网络层,上层是面向用户的应用层。 图1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安全特征 与传统网络相比,物联网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要强化安全意识,把安全放在首位,超前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物联网安全除了要解决传统信息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客服成本、复杂性等新的挑战。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包括需求与技术的矛盾,安全复杂性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发展本身带来的问题,以及物联网系统攻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仍较难把握等方面。总的来说,物联网安全的主要特点是1个方面即大众化、轻量级、飞对称和复杂性。 (1)大众化 物联网时代,当每个人习惯于使用网络处理生活中的所有事物的时候,当你习惯于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的时候,信息安全就与你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作为一个多网的异构融合网络,不仅存在与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因特网同样的安全问题[4],同时在隐私保护问题、异构网络的认证与访问控制问题、信息的安全存储与管理等问题上还有其自身的安全特点。物联网相较于传统网络,其感知层的感知节点大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的环境,具有能力脆弱、资源受限等特点,并且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网络根底上扩展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物联网应用比一般的网络系统更易受侵扰,传统网络安全措施不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而使得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具有特殊性,其安全问题更复杂。如Skimming问题[5]: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Eavesdropping问题:在一个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Spoofing问题: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Cloning问题: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Killing问题: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Jamming问题: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Shielding问题: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等。所以在解决物联网安全问题时候,必须根据物联网本身的特点研究设计相应的安全机制。以下分析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安全问题。 1.1 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感知层主要解决对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的问题,以达到对数据全面感知的目的。目前研究有小围示应用的是基于RFID的物联网和基于WSN〔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 〔1〕基于RFID的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威胁 RFID是物联网感知层常用的技术之一,针对RFID的安全威胁主要有: 1〕物理攻击:主要针对节点本身进展物理上的破坏行为,导致信息泄露、恶意追踪等; 2〕信道阻塞:攻击者通过长时间占据信道导致合法通信无法传输; 3〕伪造攻击:伪造电子标签产生系统认可的合法用户标签; 4〕假冒攻击:在射频通信网络中,攻击者截获一个合法用户的身份信息后,利用这个身份信息来假冒该合法用户的身份入网; 5〕复制攻击:通过复制他人的电子标签信息,屡次顶替别人使用;

物联网感知安全探析

物联网感知安全探析 摘要物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本文主要研究了影响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感知层安全防护的策略。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层;安全 早在2009年,温家宝总理就曾提出“感知中国”的理念,并将物联网行业正式列入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重点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如今,随着淘宝、天猫等营销成功的物联网模式在我国的全民推广,物联网行业日渐受到全民关注,物联网也将成为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由于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三部分组成。感知层的信息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物联网的普及、发展与兴衰,因此,讨论物联网的感知安全,具有重要的时代性。 1 物联网及其感知层的安全研究 1.1 物联网的安全研究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它有别与传统的互联网络,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与业务层安全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将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集成于原有的移动网络。虽然移动网络可以为物联网提供一定的安全性,如加密机制、认证机制等成熟的安全防御措施的运用,但物联网有其独特的运行特性,以往的传统安全认证远不能保障物联网感知层信息的的绝对安全,因此物联网在攻克传统移动通信网络安全问题的同时,还应重视其有别于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的特殊信息安全问题。 1.2 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研究 众所周知,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对监测信息的感知和标识,并提供原始信息的收集。由于感知层中的收集器、感知器和信息管理设备的运行环境是最容易受到病毒、黑客攻击、控制、破坏的薄弱终端环节,因此保证物联网感知层的运行环境安全,是物联网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所在。 物联网感知层是由RFID设备、传感器、摄像头、CPS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设备组成。当感知层进行数据采集时,信息通常采用无线网络方式传输,这种传输方式如果运用在公共场,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保护措施,极易被他人非法干扰、窃听、盗取。随着传感器在物联网感知层中的大规模应用,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传感器来标识,仅仅依靠辅助的人力资源和计算机设备远程操控传感器完成高精度、高复杂度的信息感知识别工作,感知层的信息安全保障将大打折扣。

物联网安全与认证标准

物联网安全与认证标准 介绍 什么是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将传感器、设备、网络以及云计算等科技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物体之间的信息交互和通信。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和 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物联网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物联网安全指的是在这个 互联世界中保护设备、传感器、数据和通信的安全性。物联网的安全性是保证 网络连接设备和通信链路不受到恶意攻击或侵入的重要前提。 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 物联网的全面普及将使各个领域的设备和系统都与网络连接,包括家庭、医疗、交通、工业、城市等。这些连接设备不仅收集和处理大量敏感数据,还能对现 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物联网安全至关重要。在没有恰当安全保障的情 况下,物联网设备和网络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造成用户隐私泄露、金融 损失甚至威胁人身安全。 为何需要物联网认证标准? 物联网认证标准是旨在确保物联网设备和系统符合一定安全标准的认证机制。 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可以帮助用户在选择物联网产品时更加可靠和安全。认证过 程不仅要验证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还需要检查其安全性。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

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认证,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信度,促进和推动物联网行业 的发展。 主体 物联网安全的挑战 物联网安全面临许多挑战。首先,物联网设备通常具有较低的计算能力和存储 能力,往往难以安装和运行常规的安全软件。其次,物联网设备和系统数量庞大,来自不同制造商,使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这增加了管理和保护 这些设备和系统的复杂性。第三,物联网中的设备通常处于远程和分散的环境中,使得监管和管理更加困难。还有,物联网设备和系统的生命周期往往很长,难以及时更新和修补潜在的安全漏洞。最后,物联网中大量的数据和通信可能 涉及到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对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物联网认证标准的作用 物联网认证标准扮演着保障物联网安全的重要角色。它们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 1.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要求:物联网认证标准为物联网设备和系统提供了一 套基本的安全要求和准则,指导制造商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确保安全性。2.降低用户选择成本和风险:物联网认证标准通过验证和认证物联网设备和 系统的安全性,可以帮助用户降低选择合适设备时的成本和风险。

物联网安全体系研究(二):物联网安全分级定义与对应的分级要求

物联网安全体系研究(二):安全分级定义与对应的分级要求 在上一篇中,介绍了物联网体系中四个层面的安全需求与威胁,提出了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的六大领域,包含了“感知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应用安全”、“基础能力”、“安全防护”的六大领域,并说明了感知安全的组成内容。本文会在此体系架构上做安全分级定义,并给出对应的分级要求。 一、物联网场景的特性 与传统信息安全不同,物联网安全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用户属性强相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传统计算机网络中的硬件设备与用户之间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松耦合关系。但是在物联网场景中,各种物联网设备价格便宜、便于携带,直接作用于现实生活,变成了个人资产和私人物品,与生活息息相关,与个人的用户属性强相关,具有非常明显的用户属性,因此,物联网设备携带了敏感的用户隐私信息。 二是无人值守的使用场景。物联网解决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问题,大量减少了运维人员的参与。远离中心的偏远地区、数量巨多无法管控的设备机房,值守工作变得非常不现实,物联网设备为了适应这些使用场景,具备了低功耗窄带宽的特性,能够适应与上述各种场合的使用。但也正是无人值守的特点,

将物联网设备变成了安全防护的盲点。大量物联网设备可能遭受了攻击,但并未被发现。 三是设备量和数据量非常庞大。物联网事业的发展,深入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而散的物联网设备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对传统的信息安全形成了挑战,以往的手段可能难以处理如此海量的设备和数据,需要形成物联网特色的安全防护手段。 四是专用的物联网协议。物联网的核心组成就是物联设备、网关和云端。物联设备分为两类,一类是其自身支持TCP/IP而能直接物联网,如WiFi/4G/ 5G等;另一类是其未能支持IP协议而需要网关来接入物联网,如Zigbee、蓝牙等。 由于存在多种特性,难以直观地阐述IoT产品或系统是否对攻击者有价值。攻击的价值通常取决于系统的部署和使用方式,以及业务场景本身的金融属性与规模,而不是物联网设备或应用的类型。同一个物联网设备,可能连接到家庭中心网络,可以访问家庭成员的私人信息,也有可能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前者明显比后者具有更大的攻击价值。同样,一个本身没有任何数据价值的设备,可能因为其连接到Internet,可以成为僵尸网络的一员,从而变得具有安全隐患。因此,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更多地在于其位于何处,该系统可访问的数据及资源,以及所处的应用场景,而非其设备或系统本身。 接下来,将从设备和系统特性与业务特性来研究物联网安全分级。 二、物联网安全等级划分

物联网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及实施指南

物联网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及实施指南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物联网的安全威胁包括数据泄露、设备篡改、网络攻击等,这些问题不仅对个人隐私和企业数据造成威胁,还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因此,制定适当的物联网安全技术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物联网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及实施指南。 1. 强化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 物联网设备中应集成安全芯片和加密模块,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并加强对设备的访问权限管理。同时,应定期更新设备的固件和软件,以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并加强对设备供应链的管理,防止供应链攻击。 2. 加密物联网通信 为了防止敏感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物联网通信应采用加密技术,如SSL/TLS协议。此外,还可以采用身份验证和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3. 建立安全的物联网网络 物联网网络应采用分层结构,包括边缘设备、网关和云平台等。通过在不同层次上设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网关,

实现对网络流量和数据的监控和防护。此外,还应进行网络隔离,将不同的物联网设备和系统分隔开来,避免一台设备的被攻击对 整个网络造成影响。 4. 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渗透测试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定期的评估和测试,以发现潜在的 漏洞和威胁。通过评估和测试,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系统的安 全漏洞,并建立应对安全事件的预案和响应机制。 5. 增强用户的安全意识 用户在使用物联网设备和服务时要增强安全意识,不随意点 击不信任的链接或下载未知的应用程序。同时,定期更新设备和 应用程序的软件,使用强密码,并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敏 感数据的传输或处理。 6. 加强物联网数据的安全存储与隐私保护 物联网数据的安全存储与隐私保护是物联网安全的重要环节。物联网数据应采用加密、备份和灾难恢复等技术手段进行保护。 另外,还要制定明确的数据安全政策和隐私保护方案,并严格限 制数据的访问权限、用途和存储时间。 7. 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

物联网设备安全规范

物联网设备安全规范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并共享数据的各种物理设备,包括传感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然而,随着物联网设备数量的急剧增加,设备安全性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物联网设备安全规范,旨在为设备制造商、开发者和用户提供相关指南,确保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1. 设备身份验证 物联网设备应能够进行有效身份验证,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措施: 1.1 设备唯一标识符:每个物联网设备都应分配唯一的标识符,以便在网络中进行识别和验证。 1.2 强密码策略:设备应强制要求使用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新密码以增强安全性。 2. 数据隐私保护 保护设备和用户的数据隐私对于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数据隐私保护的建议: 2.1 加密通信:物联网设备应使用安全协议(如TLS)进行通信,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2.2 数据最小化原则:设备应仅收集和存储必要的数据,并定期清理不再需要的数据,以减少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3. 漏洞管理和软件更新 及时修补漏洞和更新软件是确保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以下是相关建议: 3.1 漏洞管理:设备制造商应建立漏洞管理流程,及时检测、评估和修复设备中的漏洞。 3.2 定期软件更新:提供定期软件更新以修复已知漏洞,并改进设备的安全性和性能。 4. 安全监控和响应 建立安全监控和响应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事件。以下是相关建议: 4.1 安全监控系统: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事件监测。 4.2 应急响应计划:制定应急响应计划,明确安全事件发生时的责任分工和响应步骤。 5. 用户教育和意识提升 提高用户对物联网设备安全的意识和知识,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以下是相关建议:

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草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编制 说明 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北京、江苏等地纷纷提出智慧城市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广泛开展,物联网安全成为焦点问题. 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自2011年就开展物联网安全研究,包括《物联网及其应用安全防护方法研究》、《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安全测试研究》、《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安全性测试》、《物联网安全测试方法和测试平台》等.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在2013年11月向市质监局申报了《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并得到批准。根据《关于印发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4〕36号),《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列入了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是一类项目(即标准制定项目),是一项推荐性标准。 在地方标准工作基础上,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联合其他单位2014年底申报制定《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关于通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4年信息安全标准项目的通知》信安秘字[2015]003号,隶属于WG5/WG6工作组),标准制定单位为: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威海北洋光电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由于本标准不仅关注感知类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安全,而且更关注该类产品的部署和应用安全,而用“感知设备”容易让读者误以为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安全,并且感知设备容易与传感器概念混淆,根据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家意见,把标准名称调整为《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代IT潮流,设备将能够通过网络传输客户和产品数据。汽车、冰箱和其他设备连接物联网后,都可以产生并传输数据,指导公司的产品销售和创新。同时,消费者也可以使用连接物联网的设备收集自己的信息,比如现在的智能手环可以收集每天走多少步,心跳次数和睡眠质量等数据。 目前,物联网领域标准不一,让物联网市场碎片化。例如智能家居系统使用一套标准,医疗健康系统优势一套标准,甚至同样的领域,厂商的软件也指支持自己的设备。没有厂商愿意生产支持所有设备的通用程序,因此,集成数据和创建无缝的客户体验就成了难题。特别地,物联网安全标准的缺乏也让用户担心不同的设备如何保护客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隐私和安全是市场的敏感区域,如果物联网不能够保护好数据,很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 有鉴于此,为了推进物联网产业在中国快速、健康的发展,2014年12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课题下达给北京工业大学. 本标准工作组由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组成。 本项目最终成果为:《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 1.2主要工作过程 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1)2015年3-4月,课题组结合各参与单位的意见和实际系统的安全测评,进行任务研究分工,研究国内外相关标准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和各成员返回意见对标准草案编制方案进行了初步规划。 2)2015年5月,明确标准研制思路,项目组编制标准草案。 3)2015年6月,组织了标准草案研讨会,讨论已制定内容,根据研讨会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