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培优体系讲义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预习归纳 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 .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 例题讲解 【例】把方程(3x -2)(2x -3)=x 2-5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及常数项和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基础训练 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21 10x x =++ B .2110x x =++ C .210xy -= D .22 0x xy y =-+ 2.方程()45x x -=化为一般形式为( ) A .2450x x =-+ B .2450x x =++ C .2450x x =-- D .2 450x x =+- 3.方程23740x x =-+中二次项的系数,一次项的系数及常数项分别是( ) A .3、7、4 B .3、7、﹣4 C .3、﹣7、4 D .3、﹣7、﹣4 4.(2014菏泽)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 +ax +b =0有一个非零根-b ,则a -b 的值为 ( ) A .1 B .-1 C .0 D .-2 5.(2014哈尔滨)若x =-1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3x +m +1=0的一个解,则m 的值为 . 6.把一元二次方程2(x 2+7)=x +2化成一般形式是 . 7.下列数中-1,2,-3,-2,3是一元二次方程x 2-2x =3的根是 . 8.若方程x 2-2x +m =0的一个根是-1,求m 的值. 9.(2013牡丹江)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为ax 2+bx +5=0(a ≠0)的解是x =1,求2013-a -b 的值.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八年级数学讲义 第11章 三角形 一、 三角形的概念 1. 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 2.三角形的表示 △ABC 中,边:AB ,BC ,AC 或 c ,a ,b . 顶点:A ,B ,C . 内角:∠A ,∠B ,∠C .. 二、 三角形的边 1.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证明所有几何不等式的唯一方法) (1)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c>a (2)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b-ca 时,就可构成三角形. 1.2 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2.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2.1三角形的高线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①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②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线交于直角顶点; 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线所在直线交于三角形外部一点 2.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2.3三角形的中线 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 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A C B A D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三、三角形的角 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结论1:△ABC中:∠A+∠B+∠C=180°※三角形中至少有2个锐角 结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中至多有1个钝角 注意: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可以求出第三个内角 如:在△ABC中,∠C=180°-(∠A+∠B) ②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内角和的比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求各内角. 如:△ABC中,已知∠A:∠B:∠C=2:3:4,求∠A、∠B、∠C的度数 2三角形外角和定理 2.1外角: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角. 2.2性质: 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与之相邻的内角互补 2.3外角个数: 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有两个外角,这两个角为对顶角(相等), 可见一个三角形共有6个外角 四、三角形的分类 (1) 按角分:①锐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 (2) 按边分:①不等边三角形②底与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③等边三角形 五多边形及其内角 1、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正多边形:各个角都相等、各个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3、多边形的对角线 (1)从n边形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4、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3,n是正整数)。任意凸形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多边形外角和恒等于360°,与边数的多少无关. ※多边形最多有3个内角为锐角,最少没有锐角(如矩形); ※多边形的外角中最多有3个钝角,最少没有钝角. 5、实现镶嵌的条件: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考点三】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8、若△ABC的三边a、b、c满足(a-b)(b-c)(c-a)=0,试判断△ABC的形状。 9、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a2+b2+c2=ab+bc+ca,试判断△ABC的形状。

人教版初中数学总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⒈数与式 ⑴有理数:有限或不限循环性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⑵数轴:“三要素” ⑶相反数 ⑷绝对值:│a │= a(a ≥0) │a │=-a(a<0) ⑸倒数 ⑹指数 ① 零指数:0a =1(a ≠0) ②负整指数: (a ≠0,n 是正整数) ⑺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 ⑻平方差公式:(a+b )(a-b )=22b a - ⑼幂的运算性质: ①m a ·n a =n m a + ②m a ÷n a =n m a - ③n m a )(=mn a ④n ab )(=n a n b ⑤n n n b a b a =)(⑽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 ⑾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⑿b a n d b m c a n d b n m d c b a =++++++?≠+++=== :)0(等比性质 ⒉方程与不等式 ⑴一元二次方程 ①定义及一般形式:)0(02 ≠=++a c bx ax ②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04(24222 ,1≥--±-=ac b a ac b b x 4.因式分解法. ③根的判别式: ac b 42-=?>0,有两个解。 ac b 42-=?<0,无解。 ac b 42-=?=0,有1个解。 ④维达定理:a c x x a b x x =?- =+2121, ⑤常用等式:2122122212)(x x x x x x -+=+ 212212214)()(x x x x x x -+=- ⑥应用题 1.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水中航行:水速船速顺+=v ;水速船速逆-=v 2.增长率问题:起始数(1+X)=终止数 3.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4.几何问题 ⑵分式方程(注意检验) 由增根求参数的值: ①将原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②将增根带入化间后的整式方程,求出参数的值。 ⑶不等式的性质 ①a>b → a+c>b+c ②a>b → ac>bc(c>0) ③a>b → acb,b>c → a>c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总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数与代数 ⒈数与式 ⑴有理数:有限或不限循环性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⑵数轴:“三要素” ⑶相反数 ⑷绝对值:│a │= a(a≥0) │a │=-a(a<0) ⑸倒数 ⑹指数 ① 零指数:0a =1(a ≠0) ②负整指数: (a ≠0,n 是正整数) ⑺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 ⑻平方差公式:(a+b )(a-b )=22b a - ⑼幂的运算性质: ①m a ·n a =n m a + ②m a ÷n a =n m a - ③n m a )(=mn a ④n ab )(=n a n b ⑤ n n n b a b a =)(⑽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 ⑾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⑿b a n d b m c a n d b n m d c b a =++++++?≠+++===ΛΛΛΛ:)0(等比性质 ⒉方程与不等式 ⑴一元二次方程 ①定义及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②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04(24222 ,1≥--±-=ac b a ac b b x 4.因式分解法. ③根的判别式: ac b 42-=?>0,有两个解。

ac b 42-=?<0,无解。 ac b 42-=?=0,有1个解。 ④维达定理:a c x x a b x x =?-=+2121, ⑤常用等式:212212 2 212)(x x x x x x -+=+ 212212214)()(x x x x x x -+=- ⑥应用题 1.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水中航行: 水速船速顺+=v ;水速船速逆-=v 2.增长率问题:起始数(1+X)=终止数 3.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4.几何问题 ⑵分式方程(注意检验) 由增根求参数的值: ①将原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②将增根带入化间后的整式方程,求出参数的值。 ⑶不等式的性质 ①a>b → a+c>b+c ②a>b → ac>bc(c>0) ③a>b → acb,b>c → a>c ⑤a>b,c>d → a+c>b+d. ⒊函数 ⑴一次函数 ①定义:y=kx+b(k ≠0) ②图象:直线过点(0,b )—与y 轴的交点和(-b/k,0)—与x 轴的交点。 ③性质: k>0,直线经过一、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k<0,直线经过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④图象的四种情况:

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

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1、正数、负数:大于零的数叫做正数,小于零的数叫做负数。应用:生产收入,海拔高低,气温的冷热,方位的指向,比赛的胜负,比例的增长等等。 二、有理数 1、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正整数??正整数?正数???整数正分数?零??????负整数 2、分类?零或????负整数??正分数?负数?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注:分数和小数可以互化,所以小数可以归为分数类。 3、“0”表示的意义: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0是整数(3)0不是表示没有,有时表示一种趋于正负的状态(4)0是最小的自然数,即是最小的非负整数(5)0不能作为分母(6)0等相反数是0(7)0的绝对值是0(8)0没有倒数(9)0乘以任何数都为0(1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为0. 4、数轴: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5、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a,b互为相反数,则a+b=0) 6、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a|=??a(a≥0) ?-a(a<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 (1)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2、有理数的减法: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 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四、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

人教版初一数学总复习资料全上课讲义

人教版初一数学总复 习资料全

精品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3)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0 ? a是正数; a<0 ? a是负数; a≥0 ? a是正数或0 ? a是非负数;a≤ 0 ? a是负数或0 ? a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b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若ab=1? a、b互为倒数;若ab=-1? a、b互为负倒数.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1.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奇数个负数为负,偶数个负数为正。

初二数学(上册)培优辅导讲义(人教版)

第12讲 与相交有关概念及平行线的判定 考点·方法·破译 1.了解在平面,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 2.掌握对顶角、邻补角、垂直、平行、错角、同旁角的定义,并能用图形或几何符号表示它们. 3.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条件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经典·考题·赏析 【例1】如图,三条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一共构成哪几对对顶角?一共构成哪几对邻补角? 【解法指导】 ⑴对顶角和邻补角是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图角. ⑵对顶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 边的反向延长线. ⑶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有6对对顶角. 12对邻补角. 【变式题组】 01.如右图所示,直线AB 、CD 、EF 相交于P 、Q 、R ,则: ⑴∠ARC 的对顶角是 . 邻补角是 .⑵中有几对对顶角,几对邻补角? 02.当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2对对顶角; 当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6对对顶角; 当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12对对顶角. 问:当有100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 对顶角. 【例2】如图所示,点O 是直线AB 上一点,OE 、OF 分别平分∠BOC 、 ∠AOC . ⑴求∠EOF 的度数; ⑵写出∠BOE 的余角及补角. 【解法指导】解这类求角大小的问题,要根据所涉及的角的 定义,以及各角的数量关系,把它们转化为代数式从而求解; 【解】⑴∵OE 、OF 平分∠BOC 、∠AOC ∴∠EOC =21∠BOC ,∠FOC =2 1 ∠AOC ∴∠EOF =∠EOC +∠FOC = 21∠BOC +21∠AOC =()AOC BOC ∠+∠21 又∵∠BOC +∠AOC =180° ∴∠EOF = 2 1 ×180°=90° ⑵∠BOE 的余角是:∠COF 、∠AOF ;∠BOE 的补角是:∠AOE . 【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A 平分∠EOC ,且∠EOC =100°,则∠BOD 的度数是( ) A .20° B . 40° C .50° D .80° 02.()已知∠1=∠2=∠3=62°,则∠4= . 【例3】如图,直线l 1、l 2相交于点O ,A 、B 分别是l 1、l 2上 的点,试用三角尺完成下列作图: ⑴经过点A 画直线l 2的垂线. ⑵画出表示点B 到直线l 1的垂线 段. 【解法指导】垂线是一条直线,垂线段是一条线段. 【变式题组】 01.P 为直线l 外一点,A 、B 、C 是直线l 上三点,且PA =4cm ,PB =5cm ,PC =6cm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 )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P Q R A B C E F E A B C D O (第1题图) 1 4 3 2 (第2题图) l 2

初二数学人教版因式分解_讲义

初二数学因式分解辅导教案 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第一部分:方法介绍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等数学之中,是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技巧性强,学习这些方法与技巧,不仅是掌握因式分解内容所必需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本讲及下一讲在中学数学教材基础上,对因式分解的方法、技巧和应用作进一步的介绍. 一、提公因式法.:ma+mb+mc=m(a+b+c) 二、运用公式法. 在整式的乘、除中,我们学过若干个乘法公式,现将其反向使用,即为因式分解中常用的公式,例如: (1 ) (a+b)(a-b) = a2-b2 ---------a2-b2=(a+b)(a-b); (2 ) (a±b)2 = a2±2ab+b2 ———a2±2ab+b2=(a±b)2; (3 ) (a+b)(a2-ab+b2) =a3+b3------ a3+b3=(a+b)(a2-ab+b2); (4 ) (a-b)(a2+ab+b2) = a3-b3 ------a3-b3=(a-b)(a2+ab+b2). 下面再补充两个常用的公式: (5)a2+b2+c2+2ab+2bc+2ca=(a+b+c)2; (6)a3+b3+c3-3abc=(a+b+c)(a2+b2+c2-ab-bc-ca); 例.已知 是 的三边,且

,则 的形状是()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 三、分组分解法. (一)分组后能直接提公因式 例1、分解因式: 分析:从“整体”看,这个多项式的各项既没有公因式可提,也不能运用公式分解,但从“局部”看,这个多项式前两项都含有a,后两项都含有b,因此可以考虑将前两项分为一组,后两项分为一组先分解,然后再考虑两组之间的联系。 解:原式= = 每组之间还有公因式! = 例2、分解因式:

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大纲汇总

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 第一章 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1、正数、负数: 大于零的数叫做正数,小于零的数叫做负数。应用:生产收入,海拔高低,气温的冷热,方位的指向,比赛的胜负,比例的增长等等。 二、有理数 1、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分类???????????????负分数负整数负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数或????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 注:分数和小数可以互化,所以小数可以归为分数类。 3、“0”表示的意义: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0是整数(3)0不是表示没有,有时表示一种趋于正负的状态(4)0是最小的自然数,即是最小的非负整数(5)0不能作为分母(6)0等相反数是0(7)0的绝对值是0(8)0没有倒数(9)0乘以任何数都为0(1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为0. 4、数轴: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5、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 6、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a|=???<-≥) 0()0(a a a a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 (1)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 )+c=a+(b+c ) 2、有理数的减法: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 )) 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四、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上课讲义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

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b a + ()b a 22b a -=- ,()b a b a ab 2222+±=±,了解 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 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在熟悉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各种情况的基础上,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并能在各种情形下识别之; 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运用之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和推理; 3、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初步渗透推理论证的思想及书写格式,感受数学的严谨。 教学重点: 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各组角的分类。 教具学具:每个学生课前做出由两个木条构成的相交线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学习目标

我们走过的马路,有些是相交的、有些是平行的;黑板边 缘所在的直线也有相交或平行(示意黑板)两种情况。列举你生活中见到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实例。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学习和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 规律。 先看相交的情况(教师演示教具,学生操作自己制作的相 交线模型),这两条直线(指示教具)是相交的,通过绕交点转 动教具可以发现它们所交角的大小可以不同。但不论相交的情况怎样,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交角的个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这就是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5.1.1相交线 (板出课题) [说明: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初步地、概括地了解新的学习任务,为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和规划方向。但教材强调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与交角的大小有关,却与本节对顶角、邻补角的内容难以有机地过渡,故通过“不论相交的情况怎样,两条相交线构成的交角的个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一句,自然引出本节课题。] (二)设问启发、逐步领会新知识 问题1、任意转动你手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观察它们构成 了哪几个角?

问题2、如果任意变化两条相交线的位置,第二类中各组角之间的关系会改变吗?为什么? 根据上述规律,回答: (1)怎样给像<1与<3、<2与<4这样的一对角命名并下定义? (2)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说明:在几何推理的起步阶段,严格符号语言表达的推理过程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这里可由学生回答,教师板出推理过程。] 问题3:如果任意变化两条相交线的位置,第一类中各组角之间的关系会改变吗?为什么?利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你可以给它们怎样命名?(邻补角) (1)给邻补角下定义: (2)怎样理解“互为”的意思? (3)画图说明,还有没有其他情况的邻补角? [说明:根据学生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层层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这里数学问题的设计与提出,为将静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动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杠杆,切实解决了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活动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贯彻落实。以下对顶角的教学设计也是这样。]

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大纲(适用于中考复习)教程文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大纲(适用于中考复习)

人教版初中中考数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1、 正数、负数: 大于零的数叫做正数,小于零的数叫做负数。 应用:生产收入,海拔高低,气温的冷热,方位的指向,比赛的胜负,比例的增长等 等。 二、有理数 1、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分类???????????????负分数负整数负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数或????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 正整数整数 注:分数和小数可以互化,所以小数可以归为分数类。 3、“0”表示的意义: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0是整数(3)0不是表示没有,有时表示一种趋于正负的状态(4)0是最小的自然数,即是最小的非负整数(5)0不能作为分母(6)0等相反数是0 (7)0的绝对值是0(8)0没有倒数(9)0乘以任何数都为0(1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为0. 4、数轴: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5、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 6、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a|=? ??<-≥)0()0(a a a a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 (1)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 )+c=a+(b+c ) 2、有理数的减法: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 )) 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四、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 (1)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归纳: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全册)复习资料全

2014年暑假七年级数学复习班学习资料(01) 理想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学生:_________ 成绩____ 一、知识点梳理 1、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就相交;这个公共点就叫做交点。 2、两直线相交,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3、垂线:如果两条相交线有一个夹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在同一平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公理:垂线段最短。 4、三线八角:同位角、错角、同旁角。 二、典型例题 例1、如图 , OC ⊥AB ,DO ⊥OE ,图中与∠COD 互余的角是 , 若∠COD=600,则∠AOE= 0。 例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则∠AOC 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 ∠AOD 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 例3、如图∠B 与∠_____是直线______和直线_______被直线_________所截的同位角。 例4、已知:如图,AB ⊥CD ,垂足为O ,EF 经过点O ,∠2=4∠1, 求∠2,∠3,∠BOE的度数。 O 例1图 E D C B A O 例2图 F E D C B A 例3图 F C B A F E O D C B A 3 2 1

三、强化训练 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 1 2 1 2 1 2 2 1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1所示,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则∠AOE+∠DOB+∠COF 等于( ? ) A.150° B.180° C.210° D.120° O F E D C B A O D C B A 60?30? 34 l 3 l 2 l 1 12 (1) (2) (3) 3.下列说确的有( ) 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 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如图2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若∠AOD 与∠BOC 的和为236°,则∠AOC?的度数为 ( ) A.62° B.118° C.72° D.59° 5.如图3所示,直线L 1,L 2,L 3相交于一点,则下列答案中,全对的一组是( ) A.∠1=90°,∠2=30°,∠3=∠4=60°; B.∠1=∠3=90°,∠2=∠4=30 C.∠1=∠3=90°,∠2=∠4=60°; D.∠1=∠3=90°,∠2=60°,∠4=30° 6.如图4所示,AB 与CD 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1的对顶角___. 3 4D C B A 12O F E D C B A O E D C B A

人教版初中数学总复习资料精编版

人教版初中数学总复习资料 ㈠数与代数 ⒈数与式 ⑴有理数:有限或不限循环性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⑵数轴:“三要素” ⑶相反数 ⑷绝对值:│a │= a(a≥0) │a │=-a(a<0) ⑸倒数 ⑹指数 ① 零指数:0a =1(a ≠0) ②负整指数: (a ≠0,n 是正整数) ⑺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 ⑻平方差公式:(a+b )(a-b )=22b a - ⑼幂的运算性质: ①m a ·n a =n m a + ②m a ÷n a =n m a - ③n m a )(=mn a ④n ab )(=n a n b ⑤n n n b a b a =)(⑽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 ⑾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⑿b a n d b m c a n d b n m d c b a =++++++?≠+++=== :)0(等比性质 ⒉方程与不等式 ⑴一元二次方程 ①定义及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②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04(24222,1≥--±-=ac b a ac b b x 4.因式分解法. ③根的判别式: ac b 42-=?>0,有两个解。 ac b 42-=?<0,无解。

ac b 42-=?=0,有1个解。 ④维达定理:a c x x a b x x =?-=+2121, ⑤常用等式:2122122 212)(x x x x x x -+=+ 212212214)()(x x x x x x -+=- ⑥应用题 1.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水中航行: 水速船速顺+=v ;水速船速逆-=v 2.增长率问题:起始数(1+X)=终止数 3.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4.几何问题 ⑵分式方程(注意检验) 由增根求参数的值: ①将原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②将增根带入化间后的整式方程,求出参数的值。 ⑶不等式的性质 ①a>b → a+c>b+c ②a>b → ac>bc(c>0) ③a>b → acb,b>c → a>c ⑤a>b,c>d → a+c>b+d. ⒊函数 ⑴一次函数 ①定义:y=kx+b(k ≠0) ②图象:直线过点(0,b )—与y 轴的交点和(-b/k,0)—与x 轴的交点。 ③性质: k>0,直线经过一、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k<0,直线经过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④图象的四种情况: x o y (k>0,b>0) x o y (k<0,b>0) x o y (k>0,b<0) x o y (k<0,b<0)

人教版初一数学总复习资料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3)自然数?0和正整数;a>0 ?a是正数;a<0 ?a是负数; a≥0 ?a是正数或0 ?a是非负数;a≤ 0 ?a是负数或0 ?a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 ?a+b=0 ?a、b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1.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奇数个负数为负,偶数个负数为正。

人教版本初中九年级的数学上册的讲义全册.docx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 全册 )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 ,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 2)理解 a (a≥0)是一个非负数,( a )2=a(a≥0),a2=a(a≥0). ( 3)掌握 a · b =ab (a≥0,b≥0),ab = a · b ; a =a (a≥0,b>0), a = a (a≥0,b>0). b b b b (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 ,得出概念. ?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 ,得出几个重要结论 ,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 ,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 ,?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 ,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 ,?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 a≥0)的内涵.a( a≥ 0)是一个非负数;(a)2= a( a≥ 0);a2 =a( a≥ 0) ? 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 a (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 a )2=a(a≥0)及a2=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单元课时划分

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大纲(适用于中考复习)

人教版初中中考数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1、正数、负数: 大于零的数叫做正数,小于零的数叫做负数。 应用:生产收入,海拔高低,气温的冷热,方位的指向,比赛的胜负,比例的增长等等。 二、有理数 1、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分类???????????????负分数负整数负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数或????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 注:分数和小数可以互化,所以小数可以归为分数类。 3、“0”表示的意义: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0是整数(3)0不是表示没有,有时表示一种趋于正负的状态(4)0是最小的自然数,即是最小的非负整数(5)0不能作为分母(6)0等相反数是0(7)0的绝对值是0(8)0没有倒数(9)0乘以任何数都为0(1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为0. 4、数轴: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5、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 6、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a|=? ??<-≥)0()0(a a a a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 (1)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 )+c=a+(b+c ) 2、有理数的减法: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 )) 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四、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 (1)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