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图解南水北调西线

图解南水北调西线

图解南水北调西线
图解南水北调西线

图解南水北调西线

摘要:将西线调水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确立为恢复扩展北方干旱地区湿地面积,强化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储备,修复三江源及周边区域生态;实施藏南谷地水汽通道建设,提升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降水条件,对峡谷未来可能再次出现的冰川/泥石流堰塞湖形成实施提前人工干预,化解区域地质灾害,关切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群众生活,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关注到雅江下游邻国人民的利益,合理调水。走生态为主、储备为先、化害为利的治水之路符合国情,切合联合国饮用水安全千年发展目标。

对于跨区域、高投入调来的珍贵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施以“内流为主,外流为辅”的生态补偿、水系优化战略,采取超大容量集中蓄存与人工增雨相结合的治水模式,从制度、编制上强化人工降雨队伍常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好藏水北调创造的历史契机,积极从事环境生态、水文气候等交叉学科研究,通过多年运行实践,探寻并确立符合大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生态建设所需要的合理优化的湿地覆盖面积。建立并实行长效管理机制,从大尺度上掌握区域水量消耗与补给的总体平衡,将内陆湖储备水总量始终控制、保持在一定的浮动范围,使之成为西北国土资源永久的组成元素,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高原贯通隧道,防凌灾,“内流为主,外流为辅” ,梯级组合坝,高危堰塞湖化险,强制导汽,水汽切变,高压管道,轻轨地铁,无人值守电站,饮用水安全千年发展目标,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环境,

前言

南水北调西线――青藏高原贯穿隧道引水工程,充分考虑到藏东南水汽资源丰富,温湿条件好,环境修复快的优势,拟利用我国三级阶梯地形的有利条件,在不触及三江源区域水系的前提下,通过开凿藏南谷地至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深长贯穿隧道,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峡谷地段筑坝截流、支流帕隆藏布江蓄水,利用区域地形高差将雅鲁藏布江部分水量调入柴达木盆地之后实施分流,将柴达木盆地及祁连山周边地区建设成为国家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建设第二“天府之国”。大力发展林牧业,合理规划生态渔农业;增加西北地区的国家森林储备,涵养水土,提高天然草场、人工草场的覆盖率,增加地表有机腐植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调节气候,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促成降水,修复山地冰川;解决急需的工业用水,消除制约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整理雅江峡谷河道,化解易贡-帕隆藏布泥石流地质灾害,提升藏东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将区域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的发展优势,开源节流,应对西北荒漠化危机;平衡调水地区与受水地区的利益矛盾,以青海、藏南为支点,推动国家建设重心西移,平衡东西部经济差异,建设民族团结、文化多元、生态良好、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一、高原贯穿隧道建设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高原贯通隧道引水工程建设具有埋藏深、抗寒冻,水温高、防凌灾,做到全天候调水;引水距离短,真空过流快;抗破坏能力强、安全系数高;对环境破坏小,生态易修复,拓展地下空间,不占用大量地表土地资源,节省巨额土地征用资金,综合建设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地面河道与地下隧道的巨大落差是一项可贵的资源,可以在未来区域范围内的水力建设中充分加以利用,为地下无人值守电站建设保留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高原隧道调水同其他调水方案比照所具备的无法比拟的优势。

调水隧道拟列三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是大致沿东经95度走向,经易贡至边坝-荣布-满塔-莫云-扎河-格尔木;二是沿214国道走向,由古乡经倾多至洛隆(新荣乡)-仁钦-囊谦-玉树-称多-清水河-玛多-香日德;三是整体线路继续向东部倾斜,由倾多至拥巴-同卡-察雅-江达-德格-浪多-达日-甘德-玛沁-兴海-共和(龙羊峡)或是拥巴-同卡-察雅经贡觉-白玉-甘孜北上至玛沁……前两条线路长度大体相当,直线距离650-680KM,实际工程距离估计在750-800KM;第三条线路向东大幅度迂回建设将使隧道工程量增加近80-120KM,可将澜沧江、金沙江乃至雅砻江上游河段都纳入未来发展范围,取水潜力更大,将隧道垂直落差水电效能发挥到最大。东部线路地势相对低,214国道一线交通条件较好,有很多河道低谷可以利用,隧道建设埋藏较浅。详细施工线路还需要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及地质勘查资料作进一步论证优化。

附图:南水北调西线-高原引水隧道备选线路图

高原隧道建设总体趋势是由南至北从海拔2900M向2800递减,东线隧道选址路线原面海拔在3600-4300M的地段占主流, 80%的地段隧道平均埋深都在1300M 左右,平均深度2000M的地段不超过20%,沿途4800M左右的山体所占较少,5000M以上山头完全能够避开。数量多、大断面、埋藏深、距离长是21世纪隧道工程发展的趋势,小西线调水方案设计也有长达490KM的隧道工程,最长一段隧道204KM;首期工程隧道长度260KM,最长隧道73KM,平均埋深500M,最大埋深超过1100M。同国内外已经建成使用、在建的部分隧道相比较,青藏高原深长隧道也并不算太深,二郎山隧道748M,方斗山隧道800M;雪峰山隧道850M,巫奉摩天岭隧道880M,大瑶山隧道910M,北天山隧道1038M,乌鞘岭隧道1100M,西秦岭特长公路隧道1400M,西康秦岭铁路隧道1600M,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最大埋深1640M,雅泸泥巴山隧道1650M,锦屏山引水隧道2375M ……法国谢拉引水隧道,埋深2619M,意大利-法国勃朗峰2480M,瑞士列奇堡隧道2300M,瑞

士-意大利辛普伦隧道2135M ,……南非金矿开采深度早已突破地下5000M,澳大利亚金矿开采超越到3000M,而目前仅国内超过1000M开采深度的矿井也不在少数,土石方提升系统也应不存在技术难题。

附图:高原隧道调水示意图

锦屏山隧道采用钻爆技术开挖,双孔直径12M,埋深在1500M以上的占73.1%,施工单向推进深达9500M,高压地下水封堵处理,强岩爆大变形的防治,深埋长隧道通风等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高原铁路建设已为高原冻土区施工积累了经验,贯通隧道工程大深埋设计避开了冻土层将干扰减至最小,如果遇到深层高地温情况应该也能够克服,人工制冷本身就是成熟技术,引用冰融水实施喷洒降温也是可选方案;针对超长隧道只有南北两个平洞出口,横向排水困难的问题,应对突发强透水排险,还可采取掏深竖井,增加预置缓存、及时抽排的方式加以解决。高原隧道超长的问题可以采取长洞短打、相对开进、各个击破的方式进行,有效缩短工程建设周期,产生的部分土石方通过井道提升先就地堆放,后期可就近用作修建沿途河道内低矮的土石坝用以蓄水,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还可以在丰水期加以利用,提高隧道调水总量;低坝建设通过面板护衬、挡土墙以及必要的植被修复最终会与地形融为一体,从而使土方弃渣得到有效地消化,后期扩展产生的土方通过为先期贯通的隧道建成的地下轻轨运走,用于其他配套水坝项目建设。

加快高原地区专用工程设备的研发改造进程,生产配备无氧耗电能驱动设备,减少使用柴油内燃机动力机械,推广便携式单兵作业供氧系统、车载供氧系统,乃

至隧道专用供氧餐车等支持设备的使用,减少隧道耗氧量,减轻高原隧道建设射流通风系统工作压力;提高盾构机、凿岩机器人的的使用率,提升智能化施工程度,减少井下作业面人员数量;采取盾构与钻爆技术结合的施工方案。受交通运输条件限制,大断面盾构机备无法进入施工现场,选择小断面盾构设备为先导,利用小断面盾构机施工进度快、技术成熟的优势,集中力量率先实现一到两条小断面隧道贯通,并建立起地下平行运输支持系统(如保留该隧道,增加耐高压密封门设计,未来可以改建成智能化高速轻轨地铁,用于今后的输水系统、无人值守电站维护的支持平台,埋深略小于输水隧道),为随后展开的大断面隧道施工提供运输支持。当今电子传感器技术飞速发展,将带动超前地质探测预报技术的快速更新与突破,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的广泛采用,也使得地下施工环境愈加安全。在已经取得了世界第二埋深的锦屏水电引水隧道建设、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以及更多高原山岭隧道的成功案例基础上,相信通过高原隧道实验性施工阶段的继续探索实践,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成功地解决,施工效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充分准备、统筹资源、周密部署前提下,用10年的时间实现高原引水隧道全线贯通不是梦想。

附图:隧道机器人作业智能化管理

二、受水区域水资源的分配与管理

高原隧道出口拟选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都兰县境内香日德以北海拔2800M低洼地带;调水进入柴达木盆地后,在隧道出口处建设调配控制枢纽,为东西两线分流,向第二阶梯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调水,并利用巨大的落差蓄能发电。

西线:修建简易导流渠引导江水自流至冷湖至茫崖一线,在青海新疆交接附近,阿尔金山海拔2800M左右的低凹山口(拉配泉以南)开凿浅埋过山隧道,出口海拔2600M左右,(加大坡降、提高流速,防范新河道生成的大量泥沙淤积,)江水流过库姆塔格沙漠注入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艾丁湖地区。首先用于恢复两地传统数万平方公里的湖泊湿地面积,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添水,进而为若羌河、车尔臣河增流,服务区域经济、生态建设。

柴达木盆地地形总体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态势,从海拔3000M的布尔汗布达山脚向高程2600M以上、平均海拔2733M的冷湖地区递减;处于盆地的中北部咸水湖区,海拔也在2600多米;导流渠应避免直接穿越低洼湖盆,一是防止湖泊蓄水后造成对河道流速的削减,二是避免水流冲击带来的大量泥沙淤高湖床,造成今后储水困难。江水沿着导流渠运动不断刷深拓宽河道,河床日趋稳定;宽阔河面傍着湖畔缓缓流过,通过砂石土壤渗透作用,湖泊水量得到补充,沿途就会生成与青海湖面积相当的湖泊群,调节盆地气候,蒸发的水汽参与盆地内循环;冷湖地区洼地蓄水,并与大河联通,作为向外调水调蓄之用。决不能让宝贵的水资源沿大运河白白流走,也完全没有必要直接调水入青海湖将其作为调控中心,盆地低位蓄水更有利于降水的形成与收集,分裂的青海湖生态环境可以通过祁连山地区新增的降雨飘雪补给,自然会得到全面修复。

由于采用深埋隧道真空输水方式,水温较高,尽管柴达木盆地内也属于高寒地区,但有着800KM长保温管道的一路呵护,调水流入盆地后出现冰冻的几率很小,也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下称《备忘录》)的两位主编,林凌81岁,刘宝珺75岁,两人都思路清晰,言谈敏捷。主编这本书,用林凌的话说,是“立此存照”: “我们不反对南水北调。但是我们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规划内容到决策程序,都有质疑。”林凌说,“争议应该发出声音,并且保留下来。” 多名学者从各自课题经费中提出资金,资助了这本书的出版,其中包括主编林凌和刘宝珺以及副主编马怀新、刘世庆等人。“一个忧国忧民的学者,根据他的知识和积累,提这些问题,完全应该,也是他的责任。”林凌说,“这本书就是这种责任感的体现。目的是为了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也有声音认为,《备忘录》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本身和对黄河水利委员会(下称黄委会)所作规划的质疑,是“地方利益在其中作祟”。《备忘录》的出版,被指为罔顾黄河上游六省缺水现实去维护和争取地方利益之举。 《备忘录》出版始末 2004年,有报纸刊出新闻称,西线工程计划将于2010年动工,并有意见认为,可将动工时间提前到2008年。林凌说,西线工程几乎是悄无声息地突然变得十分迫近,但他们发现自己对此十分陌生。 2004年6月,四川省老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老科协”)在成都都江堰召开会议,邀请多位省内学者与会,就西线工程进行座谈。 大多数《备忘录》的作者,在这次会议上才第一次看到耳闻已久的规划文本。而此时距离黄委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通过水利部专家审查,已经有3年之久了。 在林凌等人看来,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因为涉及四川地区地质、水文、气候以及民族和宗教问题,四川学者的了解和积累更多。“不管是对青藏高原的地质问题,还是对藏区的了解,四川学者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令他们不满的是,黄委会编制西线规划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四川学者参与甚至知晓其事。 鲁家果和《备忘录》的副主编马怀新、刘世庆都证实,总的说来,参与规划课题的四川学者与黄委会的合作不算愉快。那些涉及西线工程对四川水力发电的影响以及移民等敏感问题的课题,尤其如此。 “不知情”的感觉显然加重了初见规划时的意外。对陈智梁这样的地质专家,意外转化成担忧,对马怀新这样的电力专家,觉得黄委会的低调是刻意为之。 都江堰会议的与会者认为,规划中的西线工程风险过大。“会上最尖锐的说法有两种,一种叫…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一种叫…不要在脑袋上抽血?”。林凌本人正是前一种说法的发明者。相比较而言,鲁家果对西线工程的批评,做了大量数据分析,虽然语气温和许多,但更加迫近实质。鲁家果于2003年底得到西线工程规划,会议召开前,他已将对规划的不同意见撰写成文。他在文章中提出,西线工程规划在调水量、地质风险、环境影响和经济可行性方面的评估,都难以成立。 他的观点在都江堰会议上显然影响了一批同行。最后,会上形成的主要观点被写成报告,由老科协出面,提交给了中共四川省委和四川省政府。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

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淮河也有类似现象。华北地区降雨受季风影响,七、八两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调蓄困难,可利用的径流不多,造成汛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却又严重缺水。 表1 全国及江、淮、黄、海流域人均、亩均水量区域 总面积 /万k m2

鲁家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要慎重

鲁家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要慎重 跨流域水资源的调配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 途径之一。目前东线、中线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启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由黄河水利勘察设计研究院作出,并经水利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在2010年正式施工,至2050年完工。计划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建引水枢纽7个,输水线路508km(其中,隧洞490km),年输水170亿m3至黄河玛曲段。工程静态投资3040亿元(2000年价)。西线工程建设规模、难度都是当今世界之最。它关系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调整和治理,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反复论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作出科学决策。笔者认为,目前在工程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可持续发展及工程面临的风险等方面,还需要慎重研究,不可仓促定案。现就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一、西线工程可调水量有多少?《方案》框算:通天河侧坊引水枢纽年均径流量为124亿m3拟调水80亿m3;雅砻江阿达引水枢纽年均径流量为71亿m3,拟调水50亿m3;雅砻江、大渡河5个引水枢纽年均径流量为76亿m3,拟调水40亿m3。以上三条河流引水枢纽径流量合计271亿m3,计划调水170亿

m3。乍看似无问题。但由于没有考虑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可利用率,调水量被高估了。河川径流量是调水量的基本依据。但河川径流量中2/3为洪水径流,通常不易为人类所利用,而只有其余的1/3-1/4的河川径流量即稳定径流量或基流量可供人类利用。由于水库调蓄,约使天然基流量增加15%,使基流量的比例提高到35%-40%。基流量利用的上限不宜超过60%。由于青藏高原东部的特殊气候与地理环境,三条河流引水地年内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径流量的变化很大。据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调查:在长达7个月的枯水季节(11月至次年5月)各引水枢纽河川的总径流量只有59.67亿m3,其中通天河直门达为23.9亿m3(占年流量19.2%),雅砻江甘孜站为16.27亿m3(占年径流量22.9%),大渡河足木足站为19.5亿m3(占年径流量的25.6%)。这一持续的低水流量是稳定径流即基流量。以此框算全年基流量为102.29亿m3,如加上水库调蓄量27.2亿m3,则基流量为129.5亿m3。如按基流利用的上限60%计算,可调水77.69亿m3。考虑到调水地区下游人口密度较低,把调水量占基流量比例提高到80%,则调水量为103.6亿m3。与规划调水量170亿m3仍相去甚远。其次,可调水量中没有估算枯水年和丰水年年际径流量的变化。年际径流变差系数通天河直门达为0.25,雅砻江甘孜为0.14,大渡河足木足为0.15,加权平均为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通天大运河方案 通天大运河——一个强国梦想 中国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中国21世纪必将要完成的最大的水利工程,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甚或雅鲁藏布江的部分水资源都将纳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但这一调水工程不应直接向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调水,而应直接向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调水,向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调水就意味着是向整个中国西北部调水,道理很简单,调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水,绝大部分都会蒸发到大气中,再以降水的形式为中国北方补充大量的水资源,这远比直接向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调水要好得多,同时又可反过来为青藏高原进一步增加降水,进一步补充雅砻江、通天河、澜沧江和怒江甚或雅鲁藏布江的径流量,这极有利于中国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宏大的规模、不一定要选最复杂的技术,通天河中下游本身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通道,为什么还一定要横穿山脉河道来调水呢? 据有关资料介绍,金沙江(含通天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简称四江)。“四江”多年平均径流量4513亿立方米(出口处),即使在海拔以上,年来水量也大于800亿立方米。现在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远景可能达到的调水量为320亿~370亿立方米,这太保守了。 只要在适当河段采用高坝截流将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水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很容易沟通四江和那仁郭勒河,这样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也容易得多。 南水北调工程若截取金沙江邓柯以上水源和雅砻江浪多以上水源,将水位提升到海拔左右,并直接和那仁郭勒河沟通,可调水近200亿立方米,利用这一调水平台,采用同样的方式后续还可调怒江和澜沧江近400亿立方米,再利用雅鲁藏布江大拐湾建一个特大水电站,用电站的电将帕隆藏布江的水抽提到怒江归入进西线调水工程,可增加300多亿立方米,这样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总调水近100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建成后,就意味着中国打造了世界上一个最宏大的水利工程。 这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水库,水库水位海拔左右。 这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水库,总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青海湖。 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大运河,运河总长以上,运河可以使西藏的那曲、新疆的且末、四川的石渠和青海的那仁郭勒河中游地区相互实现航运。 这也将建筑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水库大坝,大坝高约。 这也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的水电站,按年径流量,高程,水电站大约可装机八千万千瓦,相当于3.6个三峡电站。 中国的大西北是中国将来开发潜力最大的战略储备资源,而开发大西北的前提条件就是跨流域调水,不是只调几十亿方水,而是需调上千亿方水,水源只有一个就是藏水,现在的西线方案却采用最保守的避开大西北而简单的向黄河补水的方案,这个方案最大的错误是给将来向大西北调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障碍,将来需要向大西北调水时还得推翻现在的方案重来,因此,这个方案如果

图解南水北调西线

图解南水北调西线 摘要:将西线调水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确立为恢复扩展北方干旱地区湿地面积,强化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储备,修复三江源及周边区域生态;实施藏南谷地水汽通道建设,提升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降水条件,对峡谷未来可能再次出现的冰川/泥石流堰塞湖形成实施提前人工干预,化解区域地质灾害,关切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群众生活,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关注到雅江下游邻国人民的利益,合理调水。走生态为主、储备为先、化害为利的治水之路符合国情,切合联合国饮用水安全千年发展目标。 对于跨区域、高投入调来的珍贵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施以“内流为主,外流为辅”的生态补偿、水系优化战略,采取超大容量集中蓄存与人工增雨相结合的治水模式,从制度、编制上强化人工降雨队伍常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好藏水北调创造的历史契机,积极从事环境生态、水文气候等交叉学科研究,通过多年运行实践,探寻并确立符合大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生态建设所需要的合理优化的湿地覆盖面积。建立并实行长效管理机制,从大尺度上掌握区域水量消耗与补给的总体平衡,将内陆湖储备水总量始终控制、保持在一定的浮动范围,使之成为西北国土资源永久的组成元素,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高原贯通隧道,防凌灾,“内流为主,外流为辅” ,梯级组合坝,高危堰塞湖化险,强制导汽,水汽切变,高压管道,轻轨地铁,无人值守电站,饮用水安全千年发展目标,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环境, 前言 南水北调西线――青藏高原贯穿隧道引水工程,充分考虑到藏东南水汽资源丰富,温湿条件好,环境修复快的优势,拟利用我国三级阶梯地形的有利条件,在不触及三江源区域水系的前提下,通过开凿藏南谷地至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深长贯穿隧道,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峡谷地段筑坝截流、支流帕隆藏布江蓄水,利用区域地形高差将雅鲁藏布江部分水量调入柴达木盆地之后实施分流,将柴达木盆地及祁连山周边地区建设成为国家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建设第二“天府之国”。大力发展林牧业,合理规划生态渔农业;增加西北地区的国家森林储备,涵养水土,提高天然草场、人工草场的覆盖率,增加地表有机腐植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调节气候,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促成降水,修复山地冰川;解决急需的工业用水,消除制约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整理雅江峡谷河道,化解易贡-帕隆藏布泥石流地质灾害,提升藏东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将区域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的发展优势,开源节流,应对西北荒漠化危机;平衡调水地区与受水地区的利益矛盾,以青海、藏南为支点,推动国家建设重心西移,平衡东西部经济差异,建设民族团结、文化多元、生态良好、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纵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何至今未开工

纵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何至今未开工 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至今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有开工时间表。 崔荃从来没有想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展会如此缓慢。这位1987年就到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负责西线工程的老专家至今仍在为此劳碌奔走。 “都研究60多年了,可以建了。”他迫切希望,国家能够尽快把西线工程的建设提上日程,尤其是在东线和中线工程相继通水后。 同样着急的还有崔荃的继任者、现任黄委会南水北调西线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的杨立彬以及宁夏、内蒙古、甘肃、陕西在内的多个黄河上游省区,它们将西线工程当作救命稻草,希望借此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问题。 不过,西线工程到底何时能破土动工,崔荃、杨立彬们都不知道,“只能等着”。他们甚至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忘了还有这个工程。 1000人上高原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始于64年前。 1952年,当时水利部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考虑到黄河水资源天然不足,可能无法支撑西北地区未来经济发展需要,遂提出从其他流域向黄河调水,“以补黄水不足”。

这是国内最早提出的跨区域调水方案,但在当时并未引发太多关注。 当年9月,王化云便从黄委会调派人手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到青海、四川、西藏三省区实地考察。 崔荃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交代给考察队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弄清楚黄河的河源到底在哪,一个是看看能否从长江源头——通天河到黄河源头调水。而考察队在3个月后即完成任务回到了开封(当时黄委会驻地在开封,后迁至郑州)。 但中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就在考察队出发后不久,毛泽东也在当年的10月30日到黄河视察工作。王化云在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了关于向黄河调水的想法,并说已经派考察队到黄河源头考察。 毛泽东听后对此想法表示了肯定,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也成为后来国家启动南水北调时常被引用的一句话。 1953年,毛泽东在结束长江考察回京途中路过郑州时,又专门找王化云谈过一次南水北调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想法。此后,南水北调的论证调研工作正式展开,不再仅仅局限于黄委会层面。 崔荃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中央还为此开过几次专门会议,多个省区都在研究南水北调,包括长江水利委员会、黄

南水北调工程大西线方案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大西线方案介绍 沙尘暴肆虐标志:中国水危机来临,已威胁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为了应付严峻的挑战,朔天运河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分期进行。第一期工程先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调水串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到黄河。年调水1000亿立方米以上、自流入黄河。利用黄河、青海湖盆耳海和万家寨水库(与岱海联营)小浪底水库等工程优先输水甘、宁、蒙、晋、秦、京、津、冀。 第一期工程 西藏桑日县藏嘎村东南的朔玛滩,(东径92°14′,北纬29°14′)正扼雅鲁藏布江干流加查峡谷上口,地形地质条件好,规划此为朔天运河大西线南水北调取水口,设计在此建水库。 朔玛滩水库,坝高90米,拦截雅鲁藏布江。设计正常水位3588米回水至拉萨西南曲水桥,总库容48亿立方米;第一期工程,按3568米运行,蓄水26亿立方米。朔玛滩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海拔高程3510米,35年系列平均径流总量328亿立方米(近七年380亿立方米),取水300亿立方米有保证。库水溯真曲至沃卡热玛西嘎,开凿朔工大隧洞(朔玛滩至工布江达,60公里,穿郭喀拉日山凹腰部,埋深浅,约250米,施工条件好,打支洞容易,可分30段开凿。圆洞型—过水隧洞宜圆型,下同—直径14米,过水能力每秒1486立方米,年输水400亿立方米)至工布江达县朗曲,顺流而下到仲沙入尼洋河(雅鲁藏布江一级大支流)。 在林芝上百巴(东径93°42′北纬29°51′海拔3249米)筑坝(高298米)拦尼洋河,(年径流量165亿立方米,可取水150亿立方米)使水位达3528-3542米,形成200亿立方米大水库。回水流程(非一般回水,专指进库隧洞口至出库隧洞口的距离—下同)148公里。溯巴河至八松湖。在八松湖上游开八易隧洞(联通八松湖与易贡藏布)。隧洞14公里(直径16米,过水能力每秒2000立方米,年输水500亿立方米)穿分水岭导水入易贡藏布。

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14T14:32:39.0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8期10月上作者:王晓娜1 刘熙2 [导读] 摘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就是把长江上游的水资源调入黄河上游的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 1、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2、北碚区教委重庆北碚 400711 摘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就是把长江上游的水资源调入黄河上游的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一方面,对于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能会破坏调水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西部开发的增长极—四川和重庆经济的发展,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性原则。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产生的弊大于利,应谨慎行之。 关键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态;经济;社会 Abstract: Western Route Project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is a project that adjusting the water from Yangtze River upstream to Yellow River upstream.This project can supplemented the Yellow River water resources, solves Northwestern Region arid water scarcity of our country, improves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romo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progress, which will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possibly destro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istrict adjusted the water, affect the wes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rowth polar region area, such as Sichuan, Chongqing, violate society's fairness principle. The project produces the shortcoming is bigger than the advantage, which should be discreted line of it. Key word: Western Route Project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Ecology; economy; social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要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快速持续的发展。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早已完工,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定于2010年开工的西线工程,因为存在诸多弊端[1-2]没有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于迅速缓解黄河上游缺水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要满足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长计议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简称西线调水,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坝址海拔高程2900-4000米,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目的在于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 2南水北调区域的自然概况 西线调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跨32-35°N,95-103°E,海拔2900-3500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巴颜碦拉山脉横跨整个调水区,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天然分水岭。调水区域北部是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区,植被以高山草原与草甸为主;调水区域南部为亚寒-寒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植被以片状针叶林为主[1-2]。调水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且地处冻土地带,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3西线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西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调入区,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已遭到严重破坏,并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这一区域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的策源地,不少居住在这里的群众成为“生态难民”。该工程建成后,能为生态脆弱地区提供水资源,有效地遏制土地沙漠化,恢复并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提高环境容量及承载力。同时,可以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使黄河河床不再抬高。 3.2西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要建设高坝水库,这将淹没坝上河谷台地和河谷耕地牧场,还可能造成水体水质恶化,并引发鼠类急剧繁殖,破坏新的草场。同时,可能在枯水期造成断流现象,干旱河谷范围将不断扩大,瓦解冻土带,诱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3],加速荒漠化演变进程,使该地区特有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西线一期工程计划抽调的水量占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支流平均年径流量的60%-70%,严重超过了维持河流生态生命的最低要求[4],根据生态学原理,河流维持生态生命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四川和重庆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容量减少,会导致河流中上层水生生物的减少,使河流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4西线调水工程对经济的影响 4.1西线工程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特别是西北地区水资源贫乏,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上中游地区有37种,特别是有色金属矿产,综合开发潜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很大[5]。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可以解决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有助于西北地区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该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能够加快该地区的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吸引外部投资,扩大就业规模,促进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最终使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4.2西线工程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西线调水河流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2大水电基地之一,分布很多已建成、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中的水电站。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西线调水必然影响发电。西线一期工程调水40亿方后,装机容量减少355万千瓦,发电损失高达70亿,至2050年,调水170亿方,涉及到长江干流梯级电站69座,总装机量1814万千瓦,调水后年损失金额246亿元[6],这会使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失去所具有的水资源优势和水电优势,不能合理的利用当地的资源,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西线工程会影响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影响四川引大济岷工程的实施。大渡河、雅砻江的理论年径流为480亿m3,常年径流为300亿m3。考虑四川省工农业的发展用水,若调走一半流量,这两条河流会在干旱年份成为季节河。而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中国的粮食的主要产区,粮食产量的多少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运行的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会动摇国家的根本,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5西线调水工程对社会的影响 5.1西线工程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输水线路建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输水线路建议 张冬辉 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E-mail:zhdghui@https://www.sodocs.net/doc/931982843.html, 摘要:我国西南地区受地形特征和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沙漠广布。将西南地区的一部分水资源调往西北地区用以改善那里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以多济少” 的原则,能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赞同。为了寻找一种最合适的调水方案,热心的专家,学者,水利工作者们经过艰苦的思索和调查提出了若干条调水线路。其中比较著名有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西线”,“雅黄工程”,“翁定线”,“西藏大隧道”等。西线工程规模宏大,影响面广,开始实施以前应该提出尽量多的可能线路,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论证,选出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基于这些调水线路和人们对这些线路的争论,本文提出两条部分使用管道,对西南地区山河现状改变较小的调水线路,供大家讨论。关键词:南水北调,西线,水资源,水利 中图分类号:TV 1. 引言 我国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云南北部一带,海拔2000米以上,地势从北向南逐渐降低,年降水较多,丰富的降水与冰川融水汇集成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从北向南注入南海和印度洋。我国西北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由于长时间干旱缺水已经演变成沙漠或盐漠,沙漠和盐漠主要在海拔1500米以下。把我国西南地区的部分多余水量调往西北地区,在沙漠上建立起具有一定生物数量的生态系统,使其适合人类生产生活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必然趋势,几代人多年来一直在为此进行着艰苦的探索。我国西南地区地形破碎,高山深谷密布,交通闭塞,施工难度高,一直以来无法实现。近年来,我国先后建成了三峡水库、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工程技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得西线调水工程成为可能。在工程实施之前选择一种最优的调水线路非常重要,调水线路的选择对工程的成本和工程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调水线路受到输水设施的制约,较为先进的输水设施可以使输水线路有更多选择,并可能使工程费用和不良影响有所减少。 2. 输水线路 该线路方案大致分为三部分,形成两条线路,如图1中所示(该图根据国家测绘局网络电子地图改写而成)。 1、在林之东南米瑞附近江段建设水坝并向东北鲁朗方向开凿隧道,在加拉白垒峰东北 建设水坝,把雅鲁藏布江来水经鲁朗引至帕隆藏布;在玉普附近向南开凿隧道从帕 隆藏布引水至察隅河上游的贡日嘎布曲,再从贡日嘎布曲向东经桑曲引水至怒江; 在云南西北的“三江并流”附近打通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从怒江引水至 金沙江。 2、在云南东北部建成大坝把长江水位抬高至1500米左右,从大坝处铺设管道穿过四 川盆地沿嘉陵江北上,再穿过分水岭向北至环江,沿环江向西北通往内蒙西部、甘 肃西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沿环江向北建设一个分支管 道向北通往内蒙中部。 3、从通天河引水经楚玛尔河、库塞湖、至那仁郭勒河,从那仁郭勒河铺设管道引水至

南水北调大西线调水工程可行性战略分析

南水北调大西线调水工程可行性战略分析 一、大西线调水总体设想 大西北有着广袤的沙漠荒漠,因为缺水,这些土地很难开发利用,向大西北调水是全面开发大西北的前提。大西线调水只是面向大西北的,所调之水全部进入大西北。大西北的沙漠、沙漠化和风沙化土地面积约23亿亩,开发大西北,目标应该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哈罗盆地、河西地区、陕甘宁地区、鄂尔多斯高原等地区,面积约有20亿亩。如果平均每亩供水250立方米,共计需要5000亿立方米。大西南可自流调往大西北的水约有3000亿立方米,尚欠的2000亿立方米的水,可由调水而产生的降雨获得。 (一)大西线调水运河方案设计原则 原则一:调水优先满足塔里木盆地,加强调水正反馈 由于向大西北调入的水不够大西北所需,欠缺的部分寄希望于由调水而产生的降雨,设法获得最多的降雨,是设计大西线调水的主要着眼点。我国大西北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全年都稳定地刮西风。塔里木盆地正处于大西北北纬37°~42°这一条形地带的龙头位置,从塔里木盆地蒸腾上天的水汽,会在塔里木盆地下风地区产生多次的降雨过程。另外,全面绿化塔里木盆地,可大为减少塔里木盆地的热上升气流,可使经过塔里木盆地上空的水汽有相当的部分成雨降下来。塔里木盆地的龙头位置决定了它在增加水量方面的关键作用,为了使这种作用达到最佳,必须向塔里木盆地充分的供水。如果能较好的实现降雨—蒸腾—降雨这样的正反馈,大西北的缺水问题就可以获得彻底的解决。 原则二:大西线调水全部进入大西北,不进入黄河中下游。 黄河中游两岸吃光喝尽黄河的水,也就够了。黄河下游黄淮海平原缺水问题,可以通过大中线调水解决。大中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取水,有充足的水可调,并且调水代价不高,水价相对便宜。完全不需要用昂贵的大西线的水。如果把大西线并不富裕的水用于黄淮海平原,就会影响大西北的水分正反馈过程,如果大西北的水分正反馈过程建立不起来或者正反馈过程微弱,大西北的缺水问题就无法全面解决,大西北就很难全面开发。 原则三:逐层截水,就地北调 青藏高原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和北高南低,流域内几乎全部主河道的流向均是与大西北背道而驰。截水线越向东摆,所控制的流域面积越大,可截取的水量越多,但是截水线越向东摆调水费用越高。这是因为水流在截水点被截取后,通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