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典条件反射名词解释心理学

经典条件反射名词解释心理学

经典条件反射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称为条件反射或Pavlovian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原本无条件引起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刺激)与另一个原本不引起反应的刺激(条件刺激)发生重复关联后,条件刺激能够引起与无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要素包括无条件刺激(UCS,Unconditioned Stimulus)、无条件反应(UCR,Unconditioned Response)、条件刺激(CS,Conditioned Stimulus)和条件反应(CR,Conditioned Response)。具体过程如下:

无条件刺激(UCS):一个本能或自然引发反应的刺激,如食物引发唾液分泌。

无条件反应(UCR):无条件刺激引发的自然反应,如唾液分泌。

条件刺激(CS):原本无条件引起反应的刺激,在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关联后,成为引起条件反应的刺激,如声音。

条件反应(CR):在条件刺激出现时,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新的学习性反应,类似于无条件反应,如在听到特定声音时开始分泌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由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进行,并以其名字命名。这个实验涉及到对狗的唾液分泌反应的研究,通过在狗进食时发出声音,逐渐将声音与食物的关联建立起来,最终发现狗在只听到声音时也会分泌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对于理解学习、记忆、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它说明了环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学习过程,并可以用于研究和治疗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恐惧症、成瘾和条件性情绪反应等。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条 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接通的过程,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越巩固,长期不予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退,已经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也会中断。 2.记忆表象:同形象记忆有关的回忆结果叫记忆表象,简称表象。 3.错觉:指不正确的知觉或歪曲了的知觉错觉分为视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自我错 觉等。 4.再认: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有熟悉之感,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 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头脑里重现出来的过程。 5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6第二系统: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这些词和语言是第一信号的信号作用的,所以叫第二信号。 7气质:不以人的活动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型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8角色知觉: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9定式效应: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而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里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固定,僵化,刻板的印象。 10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心里活动与心理特性的认知与判断。自我,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在心理学的概念中是同义语。 11社会知觉:是人们在社会行为与社会活动中逐渐产生,形成,发展的。社会知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又有重要的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不经要依据主体的社会经验对有关的信息,线索进行选择与识别的活动:还包括分析,比较,归类,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1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注意。 13随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但不经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三.简答题 1注意的品质与特征 答:A注意的范围(或注意的广度) 指在一瞬间人的意识所能指向并集中的客体的数量。 B注意的稳定性 在较长时间内,人服从某个目的把注意指向并集中在某一种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征。 C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 D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移指向另一种活动或对象上去的特性。 2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A知觉的选择性 把知觉的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B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C知觉的理解性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反射: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感觉: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应。 观察: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表象: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遗忘: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想象: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

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动机: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意志: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情商: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以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能力:能力是人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智力: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气质: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人格: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1、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2、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3、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4、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 6、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7、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 8、泛化: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

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10、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11、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12、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13、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 14、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15、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2001年名词解释) 16、叶克斯-道得生定律:它说明了作业效益与激奋水平之间得关系:前者先随后者得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得提高而降低。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又以作业得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越简单,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越复杂,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低。 17、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 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发展中研 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纪录,然后 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 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 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开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9、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10、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新兴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3、经典条件反射:是通过在有机体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来实验的,是有机体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 4、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前者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后者包括气质、性格与能力。 5、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个体运用知识和经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是最基本的心里过程,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思维为核心。 6、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7、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9、注意: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 11、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有预见、对认识的补充、对情绪的调节、代替、对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 12、情绪和情感emotion and affection: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3、意志:指人们自觉确定目标并据以自觉分配与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4、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而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里品质。 15、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人类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是主体需要和客观诱因,更多的情况是这两种条件交互作用形成动机。 16、需要: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17、能力ability: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在活动共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其高低影响活动的效果。 18、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现象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9、气质temperament: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即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20、性格character: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21、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是指当前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22、心理防御机制:当自我感受到来自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等心理体验,自我发展出一种策略,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23、焦虑性障碍:是指以明显的,过度的焦虑和害怕以及防止焦虑的行为方式为特点的一组心理障碍。

[中学]心理学经典条件反射

[中学]心理学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唾液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典型范例,包含了可重复的中性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应,且不需要经过学习,非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反应的关系,称做非条件反射。条件刺激则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初始中性刺激,这是需要学习的。且条件刺激与心理学上立即性和长期性的期待、满足与恐惧有关,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关系,称做条件反射。当非条件刺激重复性地或是猛烈地伴随着某个中性刺激,这个中性刺激会成为一个条件刺激,并产生条件反射 以下实验俱可简化为三部分: 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 ? 非条件反应 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 + 中性刺激 ? 非条件反应 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 ? 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

(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 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心理学原理重点

心理学原理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就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名解) ☆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如婴儿生下来就会吮吸,食物放进嘴里就会分泌唾液,强光刺激眼睛就会眨眼,手摸到烫的东西就回缩回来等。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形成的反射。如当我们看到或听说梅子而流口水。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是兴奋和抑制。人的心理活动就其神经机制来说,都与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密切联系。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心理的实质可以表述为心里是人脑的机能,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个体心理异常复杂,它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共性。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其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人的临床经验。该学说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其中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行为,一旦这种欲望受到压抑,就成为导致精神疾患的重要原因。☆需要是由个性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而引起的一种内部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体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要求,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名解) ☆自然性需要又称生物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它是与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如对空气、水分、食物、睡眠、性、运动、安全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 A.H.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并且这些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向上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这五种最基本的需要都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引导个体行为的力量。(简答) ☆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是指维持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需要。如个体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马斯洛指出,生理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灵活) ☆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和调整功能 ☆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如有的儿童刻苦学习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方面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责任心、上进心等,这种学习动机就是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人在外部的要求或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如有的儿童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表扬和奖励,避免受到批评和惩罚,这种学习动机就是外部动机。 ☆动机的影响因素:①兴趣②价值观、信念和理想③认知④情绪⑤意志☆人的意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按趋避方向,可把动机冲突分为:①接近---接近型冲突②回避---回避型冲突③接近---回避型冲突(灵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过弱或过强,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太弱,很容易引起个体主义分散,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动机过强、太急于求成,就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反而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工作效率降低。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当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时,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而且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中等难度的任务中等强度的动机最适宜;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坚持性④自制性 ☆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坚决地采取和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属性和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属性的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知觉也称为知觉经验,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根据知觉反映事物精确性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幻觉等。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表现形式为表象和语词。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相关事物的形象。它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伴随着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 ☆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分:①习惯性思维:又称常规性思维,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情绪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②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灵活)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注意的基本品质:①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的特性②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③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④注意的转移:是指有目的的把注意从一种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与分心不同。转移是新任务的要求,随整个当前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分心是指注意受到与任务无关的刺激的干扰,偏离了当前进行的活动,背离了活动的要求,是注意的一种障碍或缺陷。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性感受是指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受能力。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绝对感受性越大,反之,绝对感受性就越小。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最根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吮吸反射,抓握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防御反射. 2.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反射结构的根底, 五局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 4.无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5.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 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外抑制: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7.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的刺激引起的抑制 8.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根本形式 9.分化抑制: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对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使近似刺激引起的反响受到抑制 10.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神经过程引起或增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11.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发或增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12.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发或增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13.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无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4.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6.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8.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异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异感觉阈限 2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水平 24.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感觉的 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 25.差异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异感觉的两个同类型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异感觉阈限 26.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 2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局部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映 28.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 29.知觉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6.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的过程。 10.抑制过程: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的过程。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散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观察法: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个性心理: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突触: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 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纪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 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 反射弧。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 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 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 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 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 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 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 的直接 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 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 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 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 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 中经过学习而开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 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 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 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17.第一信号系统: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 1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人类所使用的言语、文字,种种言语和文字是抽象事物或刺激的信号,对第二信号系统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为第二信号系统。 19.外抑制:是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20.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延续时间久的刺激作用大脑皮层是神经细胞产生的抑制,又称为保护性抑制。 21.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必要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基本形式。 22.分化抑制:是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唔建议强化,二队近似刺激物不与强化,经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应,而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23.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环境中,通过练习或经验产生行为或潜在行为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顿悟:不是对问题情境中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整个情境的理解或认知重组而作出的有组织地反应。 24.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是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