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原文和译文

语文版必修五《祸兮福兮》原文和译文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祸兮福兮》原文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语文:4.16《祸兮福兮》知识点分析(语文版必修5)

《祸兮福兮》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祸兮福兮》:静察其变,静赏其真 二、本讲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通过精读课文继续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注意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三、文言知识归纳总结及考点分析 1. 实词: ①枉.则直(弯曲) ②敝.则新(破旧,坏) ③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坚守) ④不自伐.……不自矜.(夸耀)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⑤质真若渝.(改变。这里有败坏的意思) ⑥大方无隅.(角) ⑦祸兮,福之所倚.(依靠) 2. 虚词: ①与: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2005年北京卷)D.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与:结交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②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表示修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表示承接)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却,但是) (2005年广东卷)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报》 (2005年福建卷)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 (2006年辽宁卷)某所,而母立于兹《项》 ③以:以.其无以.易之(因;来) ④则:慎始如终,则无败事(表示承接)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表示转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3. 意动用法: 不自是.,故彰(认为正确) 4. 使动用法: 夫唯道,善贷且成.(使……完成) 5. 宾语前置: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6. 被动句:

不笑不足以为道 7. 古今异义: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做事情 今:投身到(事业中去); (按某种办法)处理 四、课文分析 1. 老子和《老子》 关于老子其人,《史记》中引用了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他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姓李名耳,字聃,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一说老子可能就是楚国的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一说战国中期周室有位太史名儋,有人认为他就是老子。《老子》一书的形成年代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应当早于《论语》或大致与之同时,也有人认为它甚至迟于《庄子》。 老子很可能是古代一位具有传说色彩的贤哲,并一直有关于他的故事和言论流传,这些言论可能就是《老子》一书的雏形,其年代大约与《论语》相近;大约是在战国中期,又有人对这部书加以增补,形成了今传《老子》的面貌,故其中包含有反映出战国时代社会特征的内容。 一九七三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书,是最古的本子。 2. 文本品读 老子是哲学家,哲学家的特点是眼界向外,悲天悯人,那过多倾注于个人的,都不能算真正的哲学家。 如果说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仍然是从正面从现象着手看待问题的话,那么老子的思维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进入了从事物的反面、对立面、表象的背面来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这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思维方法上的一次突破,一次革命。这一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看到了事物的反面、对立面的存在和作用,并通过反面(对立面)以达到肯定正面的作用(如“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即是如此),看到了否定和肯定的统一性等等。 (1)对立面(肯定与否定)的相互依存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 在这里老子把美与丑(恶)、善与恶(不善)、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皆看作为相反相成,对立面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的,有美就有丑,有丑即有美;有善即有恶,有恶即有善;同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皆是对立然而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此”也就没有“彼”,没有“彼”也就没有“此”的,相反的又是相成的。正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2)肯定的东西要以否定的东西(即自己的对立面)为基础、为根本、为开端,从而才能成就其自己。如高、贵、多等等,要以下、贱、少等等为基础、为其根本。如《老子》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9章)“九层之台,作于垒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重为轻极,静为躁君。”(26章)这即是说,贵的,高的,大的,盈的,多的,新的等等,皆要以它的对立面贱的、下的、小的、洼的、少的、敝的等等,为自己的存在的基础或根本或开端。这是说,肯定的东西要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的基础和根本。或者说,肯定的东西是在自己对立面的基础上存在和发展的。这就要比上述的对立面互相依存的思想又前进了一步。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注音版】 视(shì)之(zhī)不(bú)见(jiàn)名(míng)曰(yuē)夷(yí), 听(tīng)之(zhī)不(bù)闻(wén)名(míng)曰(yuē)希(xī), 搏(bó)之(zhī)不(bù)得(dé)名(míng)曰(yuē)微(wēi). 此(cǐ)三(sān)者(zhě)不(bù)可(kě)致(zhì)诘(jié), 故(gù)混(hùn)而(ér)为(wéi)一(yī).

其(qí)上(shàng)不(bù),其(qí)下(xià)不(bù)昧(mèi), 绳(mǐn)绳(mǐn)兮(xī)不(bù)可(kě)名(míng), 复(fù)归(guī)於(yū)无(wú)物(wù), 是(shì)谓(wèi)无(wú)状(zhuàng)之(zhī)状(zhuàng), 无(wú)物(wù)之(zhī)象(xiàng).是(shì)谓(wèi)惚(hū)恍(huǎng). 迎(yíng)之(zhī)不(bú)见(jiàn)其(qí)首(shǒu), 随(suí)之(zhī)不(bú)见(jiàn)其(qí)後(hòu). 执(zhí)古(gǔ)之(zhī)道(dào),以(yǐ)御(yù)今(jīn)之(zh ī)有(yǒu), 能(néng)知(zhī)古(gǔ)始(shǐ),是(shì)名(míng)道(dào)纪(jì). 【译文】

高中语文 16.祸兮福兮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

16 祸兮福兮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经》,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老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它为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对立的道家学派。 字词梳理 1.字音 颣(l èi) 刿(gu ì) 隅(y ú) 泮(p àn) 颣矜(j īn) 垢(g òu) 稷(j ì) 2.多音字 恶?????厌恶恶心恶斯矣 相??? 宰相相生 和?????和面和谐相和 奇???奇怪 正复为奇 3.形近字 4.释义 斯恶矣:斯,则、就;恶,丑。 故有无相生:故,所以。 曲则全:委屈就能保全。 枉则直:弯曲就能伸直。 式:标准,表率。 长(zh ǎng ):长进。 昧:暗。 夷:平。 辱:污垢。 偷:苟且,懈怠。 伏:隐伏。 奇(j ī):邪。 渝:改变。这里有败坏的意思。 泮(p àn ):融解,消解。 无正:没有定准。正,准则。 张弓:给弓上弦。 相和:互相配和。 以:因此。 彰:明见是非。

虚言:空话。 其微易散:(事物)微细时容易消散。 毫末:细小的萌芽。 相形:这里指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 音声:乐器奏出来的声音和人唱出来的声音。 执一:守身,洁身自爱。执,坚守;一,指自身。 伐:与下面的“矜”都是夸耀的意思。 建言:立言,也就是著书立说。这里泛指老子之前的古书。 颣(lèi):丝线上的疙瘩。这里是不平的意思。 上德若谷:高尚的德像凹下的山谷。 大器:指大用之才,全才。器,才能。 大音希声:大音,是听不到声音的。希,少,这里指声音很小。 道隐无名:大道就像大音、大象一样,无声无形,就好像隐藏起来了,所以人的感官无法把握它,因此也无法给它命名。隐,隐藏。名,名称。 善货且成: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货,施与。成,成就,成全。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对于正邪、善恶可以相互转化的迷惑已经很久了。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会伤害人。割,伤。 廉而不刿:有棱角而不会划伤人。廉,棱角。刿,刺伤,划伤。 直而不肆:正直而不冲撞冒犯别人。肆,放纵自己,侵犯别人。 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话一样。 其未兆易谋:(事变)没有征兆则容易图谋。 损不足以奉有余:总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够以多余的供奉天下之不足者。 5.通假字 盈:通“呈”,呈现。 建:通“健”,刚健。 累,通“蔂”,装土的筐子。 垢:通“诟”,耻辱。 希:通“稀”,稀少。 与:通“欤”,语气词,吗。 6.古今异义 大方:古义,最方正;今义,慷慨。 大象:古义,最大的形象;今义,一种动物。 从事:古义,做事情;今义,投身到(事业中)。 大白:古义,纯真的品质;今义,完全清楚。 偷:古义,懈怠;今义,盗窃。 妖:古义,不善,恶;今义,妖怪,妖艳。 7.一词多义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注音版】 其(qí)政(zhèng)闷(mèn)闷(mèn),其(qí)民(mín)淳(chún)淳(chún); 其(qí)政(zhèng)察(chá)察(chá),其(qí)民(mín)缺(quē)缺(quē)。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方(fāng)而(ér)不(bù)割(gē), 廉(lián)而(ér)不(bù)刿(guì),直(zhí)而(ér)不(bù)肆(s

ì), 光(guāng)而(ér)不(bù)耀(yào)。 祸(huò)兮(xī)福(fú)之(zhī)所(suǒ)倚(yǐ), 福(fú)兮(xī)祸(huò)之(zhī)所(suǒ)伏(fú)。 孰(shú)知(zhī)其(qí)极(jí)? 其(qí)无(wú)正(zhèng)也(yě)。 正(zhèng)复(fù)为(wéi)奇(qí),善(shàn)复(fù)为(wéi)妖(yāo)。 人(rén)之(zhī)迷(mí),其(qí)日(rì)固(gù)久(jiǔ)。 【译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从政者能够做到无为宽厚(例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样可使百姓安居乐业行善积德天下太平。若从政者总去斤斤计

较越多设施刑法,百姓就会变得狡猾缺少大智慧都是小聪明。(吾不知用何词来阐明寓意,用心去体会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谁能知道究竟那?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正的可以变为邪,善良可以变为恶。人们迷惑而不知其理太久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耀而不耀眼刺人。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

《鵩鸟赋》原文及翻译

《鵩鸟赋》原文及翻译 原文: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止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翻译: 贾谊在长沙做了三年太傅,有只鸟飞进他的住所。鵩鸟长得很像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出处、解释及赏析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出处、解释 及赏析 名句: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出自:两汉贾谊的《鵩鸟赋》 解释:福是祸的诱因,祸是福的根源。忧与喜聚集在一门之中,吉与凶同在一个区域。 原文: 《鵩鸟赋》 贾谊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坻

贾谊《鵩鸟赋》十大经典名句,文言文中的巅峰之作!

贾谊《鵩鸟赋》十大经典名句,文言文中的巅峰之作! 《鵩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赋作,为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此赋借与鵩鸟问答以抒发了自己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全赋情理交融,文笔潇洒,格调深沉。作者因物兴感,由感生理,由理见情;且笔力劲健,一气呵成。 一、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 【译文】有真德的人恬淡无为,独和大道同生息。 二、祸兮福所简,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译文】祸当中傍倚着福,福当中也埋藏着祸。忧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凶同在一个领域。 三、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译文】何况天地为巨炉,自然本为司炉工。阴阳运转是炉炭,世间万物皆为铜。 四、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译文】其中聚散或生灭,哪有常规可寻踪?错综复杂多变化,未曾见过有极终。

五、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 【译文】成为一个人是偶然的事,命运不能控制。纵然死去化异物,又何足忧虑心胆惊! 六、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译文】小智之人顾自己啊,鄙薄外物重己身。通人达观何大度啊,死生祸福无不宜。 七、贪夫彻财兮,烈士彻名;夸者死权兮,品庶冯生。 【译文】贪夫为财赔性命,烈士为名忘死生。喜好虚名者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又怕死贪生。 八、怵迫之徒兮,戴趋西东;大人不曲兮,亿变齐同。 【译文】被名利所诱惑、被贫贱所逼迫的人,为了钻营而奔走西东。而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被物欲所屈服,对千百万化的事物等量齐观。 九、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前兮,何足以疑! 【译文】至德之人无俗累,乐天知命复何忧!鸡毛蒜皮区区小事,哪里值得忧虑生疑!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注音版】 执(zhí)大(dà)象(xiàng),天(tiān)下(xià)往(wǎng)。 往(wǎng)而(ér)不(bù)害(hài),安(ān)平(píng)泰(tài)。 乐(lè)与(yǔ)饵(ěr),过(guò)客(kè)止(zhǐ)。 道(dào)之(zhī)出(chū)口(kǒu),淡(dàn)乎(hū)其(qí)无(w ú)味(wèi), 视(shì)之(zhī)不(bù)足(zú)见(jiàn),听(tīng)之(zhī)不(bù)足(zú)闻(wén),

用(yòng)之(zhī)不(bù)足(zú)既(jì)。 【译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古今持守大“道”,天下的人都来归往,并且不互相侵犯,所以不会勾心斗角等发生矛盾,因此大家都很安泰平安。 “乐与饵,过客止。” 声音音乐和美食能够使行客留步。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而道却是淡而无味的,它看不见,也听不到,但是却能使用不完。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释】政治清明,民众就淳朴;政治苛酷,民众就狡诈。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释】祸常倚藏在福之中,福也常隐藏着祸根。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3、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解释】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不可折腾。 4、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事,以平淡的心态去处理不平淡的事情。

《老子·五十八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老子·五十八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 祸兮,福之所倚⑤;福兮,祸之所伏⑥。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⑦。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⑧。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⑨,廉而不刿B10,直而不肆B11,光而不耀B12。 〔注释〕①闷闷:傅奕本、范应元本皆作“闵闵”。“闷”、“闵”均借为“潣”。“潣”,水混浊(高亨《老子注译》)。这里借指国家政治的宽厚、广大。②淳淳:淳厚、忠厚。高亨说:“淳借为惇,《说文》:“惇,厚也。”(《老子正诂》) ③察察:清、明。④缺缺:帛书甲本作“夬”。高亨说:“缺、夬均借为'㹟’。'㹟’与'狯’同,狡诈也。”(《老子注译》) ⑤倚:倚靠。⑥伏:藏伏。⑦其无正也:“也”字据帛书乙本补上。朱谦之说:“'其无正’,'正’读为'定’,言其无定也。《玉》:'正,长也,定也。’此作'定’解。言祸福倚伏,孰知其极?其无定,即莫知其所归也。”(《老子校释》) ⑧奇:奇怪、反常。妖:恶、不善。⑨方而不割:行为方正而不割人。吴澄说:“'方’如物之方,四隅有棱,其棱皆如刀刃之能伤害人,故曰'割’。人之方者,无旋转,其遇事触物,必有所伤害。圣人则不割。”(《道德真经注》) ⑩廉:《广雅·释言》:“廉,棱也。”刿:《说文》:“刿,利伤也。”指用刀尖刺物。⑪直:正直、直率。肆:放肆。直而不肆:吴澄说:“直者不能容隐,纵肆其言,以讦人之短。圣人则不肆。” ⑫耀:光炫目,过分明亮。直而不耀:吴澄说:“光者不能韬晦,炫耀其行,以暴己之长。圣人则不耀。” 〔鉴赏〕本章老子由“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的社会政治现象讲到辩证法。那就是,矛盾对立着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如一般认为“其政闷闷”是坏的,然而结果“其民淳淳”则是好的;一般认为“其政察察”是好的,然而结果“其民缺缺”却是坏的。同样,祸可以转化为福,福可以转化为祸;正可以转化为奇,善可以转化为妖。人的行为方、廉、直、光是好的,但割、刿、肆、耀则转化为坏的了。最后老子认为只有有道者才能以道自守,保持不割、不刿、

祸兮福兮原文及翻译

祸兮福兮原文及翻译 祸兮福兮原文及翻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 二章,节选)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 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 译文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 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 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 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第四十一章)

译文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 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 像受了侮辱,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 真理视若虚无,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声音 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 什么。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 而不耀。(第五十八章,节选) 译文 祸患啊,带来福份;福份啊,隐含著祸患。谁能知晓其中的奥秘呢?本来正常的,又变得荒诞。以为良善的,又成为邪恶。这种现 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经很深很久了。所以,圣人行为方正,却不以 此审判别人;心思锐利,却不因此伤害别人;品性绢直而不放肆; 明亮如光却不炫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四章,节选) 译文 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 世道未混乱时治理。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 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 出来的。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 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2022年《鵩鸟赋》译文及思想内容分析

含哲理于对问,寄悲慨于旷达 ——贾谊《鵩鸟赋》解读 原文: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

飞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止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一、总体感觉: 1、渲染一种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和具有不拟定性旳人生感受;一种无欲无穷,幽远宁静旳生活态度;体现旳是乐观而豁达旳精神境界。虽然在文章中潇潇洒洒、海阔天空,贾谊旳真实状态却完全不是这样:为怀才不遇而悲愤、为身心疲倦而感伤、为前程未卜而惆怅。 2、问答式骚体哲理赋。 3、繁琐反复。 二、串讲 原文: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鸮:猫头鹰,古人觉得是不祥之鸟。),止于坐隅(座旁。坐,通“座”。隅,边侧,角落。)。楚人命鸮曰“服”(命:命名。服:通“鵩”。)。贾生既以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觉得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自广:自我安慰。)。其辞曰:译文:贾谊任长沙王太傅旳第三年,一天有只猫头鹰飞入贾谊旳屋内,落在他旳座位旁边。楚地旳人把猫头鹰叫“服鸟”。贾谊是被贬谪居住在长沙旳,长沙地洼潮湿,他自觉得寿命不会长期,悲哀伤感,就作了一首赋,来宽慰自己。这首赋是这样写旳: 阐释:《西京杂记》谓:“长沙俗以鵩鸟至人家,主人死。谊作《鵩鸟赋》,

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祸兮福兮》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时期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存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知道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假想] 一、以逐段讲授为基础,启示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年龄时期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授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时期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 (一)年龄战国时期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坚定。到了年龄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知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显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

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动身,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辩论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年龄末期到战国时期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华强盛从各个方面都作太重要奉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全部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期与经学时期:自年龄迄汉初,为子学时期;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期称为经学时期。子学时期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期的特点是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庞大的启示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期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辑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视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特殊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奇妙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年龄》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入木三分的鞑伐与批评。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

祸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祸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祸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祸兮福兮》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辩证思想。 2、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及成语。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与把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与把握文章中语句的含义。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自学讨论。 预习案 一、关于“老子”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基本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老子书中有许多精辟之言,对社会和民生的剖析,是极为深刻的。“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所谓的“圣人”,是指当权者;所谓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型,祭完便抛弃了。老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时统治者与

老百姓关系的实质。老子的所谓“道”,是其学说之根,主要指主宰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它体现于“一”;但“一”并非孤立存在,矛盾存在的规律决定了其必有对立面,那便有了“二”。 《祸兮福兮》难点测试 认知•探索 1.课文探索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基本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老子书中有许多精辟之言,对社会和民生的剖析,是极为深刻的。“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所谓的“圣人”,是指当权者;所谓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型,祭完便抛弃了。老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时统治者与老百姓关系的实质。老子的所谓“道”,是其学说之根,主要指主宰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它体现于“一”;但“一”并非孤立存在,矛盾存在的规律决定了其必有对立面,那便有了“二”。世界的多元性,思想的多样性,是不受人的主观约束不断出现、存在的,这便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是事物多样性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生生不息持续繁荣的根据。老子的这一认识是唯物、辩证的,至今犹有灿烂光辉。 阅读课文,体会老子的论述特点。课外阅读老子其他篇章,结合政治课学习的理论,谈谈对福、祸,正、奇,善、妖等关系的辩证认识。 2.领悟导析 课文节选部分一共有六节。 第一节,事物的相对与相生。

高二语文《祸兮福兮》学习要点

高二语文《祸兮福兮》学习 要点

高二语文《祸兮福兮》学习要点 一、阅读目的和要求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和虚词及句式.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阅读步骤及内容〈一>第一节:1、词及句式的学习:①盈:通“呈〞,呈现.例:高下相盈。 ②已:通矣,句末语气词,表示确定的语气。例: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B、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③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B、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④相,副词,互相,彼此.表示动作行为由双方发出。例:有无相生。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段文章论事物的相对与相生.例如“美〞是与“丑〞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当人们知道“美〞的时候,“丑〞也就随着产生了.世间之物,本无所谓美丑,只是人的一种感官价值判断,判断一物是“美〞时,“丑〞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以此类推,高下、长短、难易等,无不如此. 3、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当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呈现,音和声相谐和,前和后互相追随. <二>第二节:1、字词和句式: ①见,通“现〞,表现,显露。例:不自见,故明。 ②则,反而,反倒,转折连词.例: A、曲则全。 B、枉则直. C、洼则盈。 D、敝则新。 E、少则得。 F、多则惑。 ③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译时仍放回动词谓语后。例: A、不自见,故明。 B、不自是,故彰. C、不自伐,故有功。 D、不自矜,故能长。 ④诚,的确,实在,副词。例:诚全而归之。 ⑤全,保全,形作动,使动用法。例:诚全而归之。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节文章论述辩证地对待事物,并由此树立了一种道家的人生观.常言说,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于是退中便含“进〞的因素。进而可以引申说,一切事物的自身都含着相反的因素。此段文字主要讲的就是这样的辩证关系。人生处世,应当懂得这样的辩证关系,于是从“曲则全〞等,进而至于对“圣人〞人生的描述。儒家和道家都讲圣人,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的圣人不是“仁者〞型

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5《_老子_四章》-统编版(2019)

《老子》四章 老子,字伯阳,谥号聃,乂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 同义)。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著有《道德经》,乂名《老子》。 《老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奥精深、义理博大,堪称哲理第一书。它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以柔克刚、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境界,如何让君主的治国达到为无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口姓莫之令而自均等境界,以至于如何用兵、如何让天地万物各展本性、并行不悖、既长且久等境界。 《老子》作为一本道家的哲理书,也具有非常高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小。它主要阐述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在形式上,此书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修辞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其修辞比况,多为后世文士所取法。 千百年来,《老子》以其奇奥的隐喻暗语和玄妙的智慧吸引了历代的社会精英和普罗大众,值得我们精读品鉴。 知识导航: 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理解老子的基本思想,体会其论说的思辨性,了解他的思想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课文精讲: 一、朗读正音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梃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3课 祸兮福兮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5-语文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学案

第13课祸兮福兮 本课话题——毅力 一、从课本中积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就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果。 二、从自然中积累 雄鹰一次又一次地落入山谷,正是由于有着坚强的毅力,最终才伸展双翅,翱翔蓝天;梅花一天又一天地忍受寒风,正是由于有着坚强的毅力,最终才傲立冰雪,散发清香;河蚌一回又一回地吞吐巨浪,正是由于有着坚强的毅力,最终才练就珍珠,闪耀光芒。 三、从历史中积累 1.明朝时期,某某某某人谈迁,是个穷秀才。29岁开始编史,因为买不起书,就四处求人,借书抄写。有时为了查阅一点材料,自带干粮行走一百多里。他努力了27年,六易其稿,终于写成一部巨著。此时谈迁已经56岁了。可是有一天夜里,这部书稿却被人偷走了。谈迁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别人都以为他这下将一蹶不振,不料他第二天便挽起袖子重新干了起来,他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光景,终于写成第二遍书稿,就是后来问世的《国榷》。此时的谈迁已经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高兴地对人说:“虽死而瞑目矣。〞2.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生下来就口吃。由于口吃,吐字发音不清,虽然有满腹的见解,却表达不出来。为了克服这个生理缺陷,德摩斯梯尼常把石子放在嘴里,跑到海边,面对大海练习讲话,天天如此,居然把口吃矫正了。为了专心练习演说,德摩斯梯尼一边登山,一边吟诗,有时站在镜子前比画着练习手势。为了一心一意练口才,他在家里建了一个地下室,整天在那里练习,一连两三个月不出来。他还狠下心,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一半,这样一来,想出去玩的念头就彻底打消了。尽管当众演说遭到过无数次失败,但他从不灰心。经过顽强的努力,德摩斯梯尼终于成为著名的大演说家。 一、作者简介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

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13课 祸兮福兮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祸兮福兮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识记文本中的重要名句。 2.读: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本文简洁、优美的语言特色。 3.写: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片段短文。 4.练:掌握被动句。 一、诵记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中的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

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生成、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异风,改变现实。 2.文学知识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字音识记 ①若存若亡.(wán ɡ) ②敝. 则新(bì) ③夷道若颣. (lèi) ④不自矜.(jīn) ⑤质真若渝. (yú) ⑥大方无隅.(yú) ⑦廉而不刿. (ɡuì) ⑧受国之垢. (ɡòu) (2)辨形组词 ①⎩⎨⎧ 渝(矢志不渝) 觎(觊觎) 谕(手谕) ②⎩⎨⎧ 刿(廉而不刿)秽(污秽)哕(哕哕) ③⎩⎨⎧ 隅(海隅) 嵎(山嵎) 喁(喁喁私语) ④⎩⎨⎧ 彰(彰显)樟(樟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