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楼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房

摘要: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这是一种用乱石垒

砌或土筑的房子,一般高三至四层,也有低至一层或高达五层。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以前就有存在。因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很多人会疑问碉房到底是“碉”还是“房”,那么我们就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现在对碉房的研究来了解一下碉房这种民居形式。

关键字:碉房青藏高原民居形式

藏族民居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拉萨和泽当、四川的阿坝和甘牧。就连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有藏族民居的分布,虽然各地地形气候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多属于高原地带,因而其典型的藏族民居形式多大同小异。

藏族民居的主要形

式是碉房。据史书记载,碉

房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

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

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

也有曲尺形平面。因青藏高

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

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

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

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

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

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

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这种藏族民居为什么被称为“碉房”呢,这主要因为它是由土或石建筑而成。或石块砌筑,或乱石码砌,或土砖砌筑,或土石混合,或生土浇捣等,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坚固结实、厚重保温,而且形似碉堡,所以俗称碉房。藏族碉房的产生,是由当地的气候与地理等条件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其地理、自然、气候等条件都非常特别,与一般的汉族人民聚居地有很大差别,民居也就表现出与汉族完全不同的风格。汉族民居以院落形式组合不同功能的房间,而藏族民居则以单体的形式,将厅堂、厨房、卧室、厕所、畜圈、仓房等不同功能的房间安排在一栋建筑之内。这一点可以说是汉、藏两族民居最本质的区别。

藏族碉房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牧业并举的广大藏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其碉房大致可分为平地和山地两大类。平地建筑多见于城市或郊区农区,平坦的河谷平原等地,如拉萨、江孜、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青、川藏族农区村镇民居等。一般有独立式、毗连式或混合式,外形方正厚重,向上倾斜,实墙多,窗少,内部有天井或院子、阴廊,可分平房和楼房两种。山地建筑多见于西藏和四川甘孜、阿坝、甘肃陇南山区。由于地形的限制,常运用分层、附岩、掉层、悬挑的办法扩大建筑空间,增加使用面积,使建筑体形丰富多变。其特点是:平面方正,外墙实多虚少。外形呈阶梯形,一般二三层或四层。底层为牲畜间及贮藏草料的地方,二层为卧室、灶房之用,小间作贮藏

室或楼梯间。大间是藏民生活中心,当中为坑灶(火塘)。三层或四层多为经堂,面东或南,并与晒廊、平面相连。山区的平面是藏民晾晒谷物的地方。这种布局,满足了藏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农副业生产、宗教信仰和自然防御的需要。

高层碉楼是藏族碉房中体量最高大、最古老

的一种形制,它具有独特的砌筑技术。四川阿坝、

甘孜地区,西藏林芝地区尚遗存大量石碉楼、土

碉楼,有单体碉楼和附属于建筑四角的碉楼,还

有成组成群的碉楼。布达拉宫就是这种碉楼技术

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

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

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

成对比。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

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比较来说,在众多的藏族人民聚集地区中,比较主要的,人口较多的生活区域还是西藏,因此,作为藏族特有的民居形式——藏族碉房,也就自然以西藏地区分布最多,最具代表性。

“碉房”一词主要使用于明清时代,是其时中原史家对川西高原碉楼分布地区多层结构石砌住宅的一个特定称呼,又被称作“笼鸡”。一般来说,碉房多为三层,即古人所云“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圂于下”之结构。碉房是碉楼分布地区相对于“碉”并同“碉”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一种住宅形式。古人对“碉房”与“碉”的区分是十分清楚的。在古人严重,区分“碉房”与“碉”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高度,即“高二三丈者,谓之笼鸡”,高“十余丈者谓之碉”;另一个则是住人与否,“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圂于下”者为碉房,不住人者则为“碉”。故到清代,随着同川西高原碉楼地区战事增加及对碉楼认识的深化,清人又从是否住人及战事的角度进一步将碉房与碉分别称作住碉和战碉,对碉房,即“其高大仅堪栖止者,曰住碉”;对碉即“其重重枪眼,高至七八层者,曰站碉”。这是对“碉房”与“碉”的更明确的一种区分。

西藏民居的历史较为悠久,但发展并不是很快,这主要是因为当地人民早期时都过着游牧生活,无法真正安定下来,所以定居的传统建筑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让其民居的特色,相对于其他地方民居更加显著与突出,西藏藏族民居主要有拉萨民居、阿里民居、昌都民居、林芝民居、山南民居、那区民居等几种地域之分。其中,阿里的部分地区和那曲地区的民居主要居住在帐篷里,林芝地区民居主要是木结构斜坡顶,山南也有部分林区和牧区的住房形式,除此之外的民居就是碉房了。

碉房民居的外观主要为方形或近似方形,

整体呈下大上小的形式,上为女儿墙围绕的平

顶。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与其他物品,在特

殊情况下还可作为瞭望之处。而建女儿墙主要

是为了保护登上屋顶的人的安全。不过,昌都

的部分民居虽然也是平顶,但却没有女儿墙。

西藏藏族民居中,个别富裕农民和城市里

的商人、贵族的住宅,其实只占整个民居的一

小部分,大多还是较为贫苦的农民的住宅,也

就是说,农民住宅在藏族民居中最常见,数量

也最多。

神奇的雪域高原上,有巍峨的雪山,壮阔的湖泊,苍莽的草原,也有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纵横的峡谷,飞流而下的瀑布,这一切在蔚蓝色的天空映衬下,越发的优美迷人。如此壮美、激昂的景致,培育了民族性格,陶冶了民族情操,更造就了超凡脱俗、崇高壮美的民居建筑。

除了西藏,四川西部的阿坝和甘孜自治州也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这一聚居地区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地高天寒,年积雪时间在200天左右,因此,在建筑中利用日照就是极为重点考虑的因素了。据统计,青藏高原地区全年日照率为50%,比四川盆地各处的日照率大一倍,而且冬季日照时数恰与盆地内各季日照时数相反,也就是说冬春季较夏秋季日照多。所以藏族住宅的布局、造型比较注意在冬季利用太阳能。而这个地区的风以冬春季为最多,南部地区多偏南风,北部地区多西、北风。并且多有大风,每年有四五天刮八级以上大风,四五十天刮六级以上大风,而刮五级以下风的天数更多。这样的风力与风向,对建筑的选址、朝向,甚至开窗等,无疑都有一定影响。

此外,很多地

区的广阔茂密的森林以特殊

的地质构造等,也都影响了民

居的建筑形式。

四川藏族碉房的外墙,多

不开窗或开设小窗口,并且小

窗口也多是在墙体上部开设,

底层一般不开窗,但有时为了

增强防御性,也会在下层揩油

小窗户,或是为了通气透光开

设像农民住宅中牲畜圈墙上

那样的小气孔。而朝向院落的

墙上多开设窗户,特别是向阳

的墙面多开设大窗或落地窗,

以利于吸纳阳光。因为早期没

有玻璃,为了防止窗纸被风轻

易吹坏,特意将窗格做成排列

紧密的形式。每一户碉房民居

只有一个可供出入的大门,这

也是碉房民居具有良好防御

性的表现。

藏族由于天气寒冷,除了短期的夏天外,常需要在室内生火取暖或在室外利用太阳能,因为所居住的房间,多是卧室兼厨房,特别高大宽敞,一家合住一室,以便都能就火塘内的或取暖,只有家中的喇嘛和来访的客人,才住在经堂或另外一间房内。

从以上所介绍西藏和四川两地的藏族民居来看,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非常多的,而差别则较少,二者都极明显地表现出了藏族碉房的特色。藏族碉房民居是一种颇有特色且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用的住宅。

论中国民居建筑之藏族碉房

学校:青岛滨海学院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姓名:乔湘桐

班级:一一级建筑学

学号:20110670106

传统十大吉祥图案

传统十大吉祥图案,你知道多少? 一、三羊鼎立解题: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二图片介绍:二、喜蛛从上垂落而下解题:喜蛛即「●子」。一种长脚的小蜘蛛。《初学记》卷四引《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子网於瓜上,则以为得。」陆玑《诗疏》载,「〔喜子〕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人们把喜蛛喻吉光。喜蛛落下象徵「喜从天降」。

三图片介绍:三、鸡立于石上解题:室,房屋、房间、内室。《诗·小雅·斯乾》:「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亦指家资。《国语·楚语上》:「施二师而分其室。」又指妻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石」,谐音「室」也。「鸡」、「吉」谐音。「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四图片介绍:四、喜鹊、莲、芦解题:「连科」见「一路连科」题解。「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

五图片介绍:五、爆竹、民间玩具,鱼或儿童抱鲤鱼解题:用爆竹,民间玩具等寓意年节的到来。「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这表达了古代人们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在中国,无论城乡,把这愿望形之于图画的习惯,至今未颓。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挂一张儿童抱鲤鱼的年画,既表达欢庆之情,又图来年吉利。

六图片介绍:六、金鱼数尾解题:金鱼,亦称「金鲫鱼」。鲤科。由鲫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种类甚多。鱼的形象作装饰纹样,早已见于原始社会的彩陶盆上。商周时的玉佩、青铜器上亦多有鱼形。鱼与「余」同音,隐喻富裕、有余。年画多喜这个题材。「金玉满堂」,言财富极多。《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亦用以称誉才学过人。《世说新语·赏誉》:「王长史谓林公:『真长可谓金玉满堂』.

10--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汇总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中独具地方特色的奇葩。它尽显康巴汉子的粗犷、豪放、英姿飒爽的特点及康巴姑娘婀娜多姿、温婉端庄的特性。历史悠久而又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了它的创造者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康巴藏族服饰民族特点丰富多彩 在藏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把藏区分为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区,主要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安多方言区,即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川西北阿坝州等地,也包括甘孜州的丹巴和色达的部分地方;而激昂康巴方言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地,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康巴地区,而居住在康巴地区的人就是康巴人。“康”这个字在藏语中是以古地名而形成,大约形成于唐代吐蕃时期,是有边境之地的含义;而“巴”则是人的意思,所以居住在边地的康区人称“康巴”。而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出的美与智的结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不再只是以一种物质文明的体现而存在,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是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途径,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因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康巴服饰与卫藏、安多地区的服饰均有一定的差异,独具地域特色,俗称康装。 康装因康巴人直爽而豪迈的性格,形成了飒爽而豪美、英武而粗犷的特色。它古朴中蕴含着豪放,庄重中却又显得极具华贵;它以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饰中独树一帜而又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正如一首古老的民歌所传唱那样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 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 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 我岁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 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 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儿绕满腰; 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 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满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 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岁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 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盘发额前飘; 我岁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 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最新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精品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为主体。从藏族服饰佩戴搭配的特点与审美的运用可以去了解研究藏族服饰配件所蕴藏的民族信仰和传统遗留痕迹及其现实意义,挖掘藏族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该民族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情趣展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藏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服饰色彩 和其他民族一样,藏族服饰色彩是藏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藏族在服饰色彩上有着自己的喜好,服饰的色彩多是由藏蓝、纯白两色构成。在广袤的牧场上、辽阔的平原上,穿着藏蓝或白色服饰的藏族人,把高原揉进了和谐、绚丽的构图之中。藏蓝、纯白两色的选择,对于高寒的西藏来说,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同时也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蕴和宗教情感。藏族服饰对于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大胆,普遍使用纯度极高。 (二)服饰纹样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三)服饰中的数字 藏民族也通过数字等比较简单的象征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求。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看作吉祥数[4],在奇数中特别崇尚 “3”“9”“13”等,如藏族人辨别瑟珠:“瑟”上小圈称为眼,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的瑟珠被视为珍品。饰物中若能达至“9”数,则会让佩者分外满足,,被看成灵验的护身物。这是因为“9”是一种神圣的数字。108在佛教中是重要的吉祥数字。由于数字的特殊属性可以互渗,108作为9和12的公倍数而具有特殊的力量。因而在青海牧区,妇女有辫发108根的习惯。康南稻城姑娘下着五彩百褶裙,其折皱多至108道,为当地农区特有的盛装。 (四)佩饰 藏族佩饰纹样是藏族人民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在用自己的智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藏族佩饰以其生动、简洁、抽象的图案化造型语言统一于变化统一的美的法则之中,这些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严密的藏族佩饰装饰体系。它的起源一部分出于炫耀勇敢和力量,以引起异性的好感与注意的心理;一部分来自于取悦鬼神,求得神灵对他们的生命、生存保佑和庇护的宗教理念;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标志种族、民族归属和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 二、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神性和人性的高度融合 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从形态而言,藏族服饰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层面和具体的世俗观念层面。这两个层面既相互矛盾对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1、藏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理念的结合点 紧张的现代生活导致了人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制与情感失衡,这必然唤起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自由与人情味的本能渴望。 服装作为一种情绪释放和自我表达的途径,成为最具个人化的创造活动。正如时装设计大师迪奥所说:“在这个机械化的社会里,服装将是个性与独立性的最后隐匿之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服装民族化的选择也就是对个性化的选择,是迎合了人们情感与心理需求的选择。 1.1崇尚自然:受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藏族人民具有归依自然、顺天而行的生活准则。他们用取自自然的原料制作服饰,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寻找服饰的色彩和图案……这种热爱自然、与自然一体的生态观念和藏族服饰所散发的拙朴、自由、平和的自然情调正迎合了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审美取向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1.2关注生命:藏族人民将自己与自然融汇于生命的共同体中,与宇宙众生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哲学观正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藏族服饰鲜纯亮丽的色彩则是生命的力量与热度.邦典与饰边上对比、递增排比、粗细疏密等形式语汇的运用,恰是生命有节奏的强劲律动。

2、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 无论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多么复杂,但具体到每套服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现将藏族服饰作叙述如下。 2.1藏衣:藏衣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 农区和牧区的服装在用料和制作上各有不同。 农区的服装有藏袍、藏衣、衬衫等。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长,把腰部提 起,腰间系上腰带(带子颜色以红、蓝为 多),既是腰带,又可当作装饰。男女的 藏袍都是大襟服装,男式以黑、白氆氇 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 绸子,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料、呢 子作料,腰间都有红、雪青、绿色等绸缎或平布的腰带。藏式衬衫左肩大,右肩小,右腋下有纽扣或用有色布做成的飘带,穿着时结上扣子或系上飘带就行了。男女衬衫也有区别。在颜色上,女的用印花绸布作衬衫,男的用白色绸作料为多。男式衬衫多高领,女式衬衫多翻领。藏族衬衫的特点是袖子要比其他民族服装的袖子长四十公分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藏族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花色多,女性一般要围一块帮典(围裙),其织法独特,编织精密,美观大方,色彩鲜明,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四川甘孜州档案局研究馆员得荣·泽仁邓珠 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藏族文化是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习俗与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凝聚着藏民族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是藏民族的灵魂和标志。藏族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大众文化、宗教密宗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节日文化、山文化、水文化、石文化、树文化等;狭义的按藏民族传统的分类法可将上述内容分为大小十大明:声明、内明、因明、医明、工巧明为五大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算学称之为五小明。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逻辑哲学、天文历算、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这一切不仅是藏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 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藏族传统文化是以本教文化为根基和源泉,外来佛教文化为充实、丰富并起到先导作用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二是伴随着这个民族的产生而随之形成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藏族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她依然以根深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活跃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除了她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他的八种个性特征:即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神奇性、稳定性、开放性、导向性和国际性。三是藏族文化越来越成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喜爱、都享用、都欣赏和研究的“热门共享”文化。四是藏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具有全球性的交流传播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空间。五是藏族文化将日益面临国内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迫切需要保护抢救和合理利用。 二、藏族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联系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不懂宗教文化就不能全面弄懂藏族文化。这是因为:本教和佛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宗教经典中包含有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天文、历算、医药、建筑、工艺、雕刻、绘画、戏剧等内容。 在不少人看来,宗教与科学如同水火,是一对孪生冤家,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这里只举五个例子:一是古今中外不少宗教徒曾在科技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例如哥白尼、加利略、一行和尚、龙树、马鸣、登巴西绕米沃齐、莲花生、大译师仁青桑布、俄洛登西绕、仲顿甲瓦迥勒、布顿仁青珠、萨迦根呷坚贞、五世达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第司桑吉嘉措、宗喀巴洛桑扎巴、夏扎扎西坚贞、工珠月登降措、局迷旁朗吉降措、松巴益西班觉等;二是宗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于藏族服饰研究分析 姓名:丁世金 学号:201601010410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1604 院系:电气信息学院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摘要:独特的高寒地理环境孕育了藏民族具有鲜明个性的服饰文化。具体到 藏族不同的地域,由于其历史、文化、地理、人文各不相同,所以各地藏族服饰又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本文从历史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卓尼藏族服饰为个案,探讨了卓尼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键词:藏族服饰;地域特征;审美情趣 藏族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鲜明而直观地显示了其服饰文化的独特个性与民族特征。藏族居住区域广阔,由于人文、地理各不相同,所以反映在服饰上,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本文从卓尼地区来探讨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一、特殊的历史、地理、人文 卓尼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洮河流域很早就是人类栖息发祥地之一,沉积了灿烂浓郁的文化遗产。在境内174公里长的洮河南北两岸,密布着诸多马家窑、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以及寺洼文化遗址。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有规模相当可观的古人类居住群和墓葬群。从大量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可看出,骨器、编织和纺织技术已比较发达,环饰、珠饰和贝饰类遗物,制作部分已相当精美。在装饰上,反映于卓尼、临潭出土的陶器上,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之富丽图案著称;齐家文化则是朴素典雅的几何形体美和细密有序的蓖纹、划纹和绳纹,以整齐无华的装饰而闻名;辛甸文化为黑彩宽带纹和回纹线饰;寺洼文化则呈锯齿状附加堆纹,部分亦有乳丁纹饰。以上四者在颜色上均以红、黄、灰、褐、紫色为主。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洮河流域的中上游,发现了两种疑为藏族先民在这一地区所创造的吐蕃地方文化的新的文化类型。这两种古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一种是拍印竹帘纹、竹节纹、不规则梯形纹等各种独特的拍印纹样,色呈紫或灰;另一种是刻划波浪纹或不规则波折纹,纹饰简单、单调,色浅灰,似受了中原地区文化之影响。 卓尼不仅是古代“汉藏走廊”的通道之一,还是古代羌、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活动、聚居的中心地带。历代建置,卓尼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卓尼境内的藏族,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他们是形成当地藏族的主要成份之一。另有相当一部分藏族,其先民分别是迁徙、定居于卓尼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和公元 8世纪吐蕃戍边军土留居后形成的部落。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Yongdrol K. Tsongkha (宗喀. ·漾正冈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一)亚洲的水塔 为世界屋脊的吐蕃(青康藏地区)高原,她在地理和文化上包括了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和不丹、锡金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 吐蕃高原是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大江河如黄河(藏语称rMa Chu,即玛曲)、长江(藏语称vBri Chu,即支曲)、澜沧江(藏语称rDza Chu ,即杂曲;入东南亚称Mekong,即湄公河)、怒江(藏语称rGya Mo rNgul Chu,j即嘉姆恩曲;下游称Salween,即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Yor klungs gTsang Po,入南亚称Brahmaputra)、印度河(藏语称Seng Ge gTsang Po,即辛格藏布,意译狮子河)等的发源地,也是上述河流的一些重要支流,还有恒河等的主要支流的源头地。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的水塔。 显然,如果吐蕃高原的生态与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河流被污染,也将直接殃及上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上述江河流域生活着亚洲的约80%近20亿的人口。强调维护吐蕃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高原本身,而且对上述各大江河流域、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和环境保护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现实世界中的香格里拉 吐蕃高原在藏文中有个通用而极富诗情画意的美称,叫“喀瓦坚”(KhaBaCan)、“岗坚”Gangs Can)或“岗迥”(GangJong),意译“雪域”、“雪乡”或“雪国”。高峻的雪山,壮丽的冰川,碧绿的湖泊,辽阔而充满生机的草原,点缀山麓河谷间的农田,清澈纯净的河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英勇智慧、淳朴善良,以慈悲为怀。 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编号P.T1286)"赞普世系谱"中称颂吐蕃高原曰: 在天之中央 在地之中心 世界之心脏 雪山围绕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全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全 群芳祝寿:桃、月季花、灵芝和竹。芳,即花卉,亦比喻美名或美德。多种花卉组在一起曰「群芳」。「群芳祝寿」比喻许多具有美好品德的人为健康长寿者祝寿。此外,以灵芝、水仙、竹和桃或寿石组成图案叫「芝仙祝寿」。

群仙祝寿:寿石、数株水仙及竹。以数株水仙喻「群仙」。寿石取「寿」字、竹与「祝」谐音。《埤雅》:「海上有蟠桃,三千霜乃熟;一千年开花,一千年结子。」相传三月三曰西王母寿辰,设蟠桃会,上、中八洞神仙齐来祝寿,其间白猿献桃,麻姑献酒,欢宴歌舞,共庆王母寿诞。

新韶如意:花瓶、山茶花、松枝、梅枝、灵芝、柿子、百合。韶,寓意美好、梁简文帝《答湘东王书》:「暮春美景,风云韶丽」。韶光、韶哗,美好的时光也,常指春光。韩维《太后阁》诗:「迎得韶哗入中jìn,和风次第遍神州。」范成大《初夏》诗:「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新韶喻新春或新年。「新韶如意」,新的一年开始,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围绕篆书寿字或桃。《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纹命。」攸好德,意思是所好者德;考纹命即指善终不横夭。「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还有以●字和蝙蝠组成图案叫「福寿万代」。

喜得连科:喜鹊、莲、芦。「连科」见「一路连科」题解。「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绩。 三阳开泰:三只羊。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xié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总第85期) 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 王奎正 内容提要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草场的使用与保护、传统文化与物种保护等方面,论述了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环境的影响。文章认为,藏族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有利环境保护的因素,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普及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王奎正,男,回族,1965年生,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系讲师,邮编430074。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包括西藏、青海两省区和四川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这是一个独特的环境系统。藏、门巴、珞巴、土、撒拉、羌等民族就生活在这个环境系统之中。青、藏两省区共有人口6652981人(1990年)。其中藏族3008878人,约占45%;其他少数民族984354人,约占15%。①可见,藏族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体民族。在这个独特的环境系统中,藏族文化最负盛名,人称“雪域文化”。因此,本文着重结合藏族传统文化来谈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便产生了“意识”。人类自我意识一旦产生,首先感知的便是人类所处的环境。“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② 那么,藏族传统文化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起源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呢? 1.世界(客观环境)的起源。不同地区的藏族先民,对世界起源就有不同的认识。《始祖神话》认为,世界是由混沌演变而来。混沌变蛋,蛋壳演化成山,蛋白演变成海,蛋黄变化成人和动物③。《世界形成歌》唱道:最初天地本结合,是大鹏鸟把天地分开的。这与汉族的天地混沌说十分相似。《斯巴宰牛歌》中则唱道:斯巴老人宰了牛,把牛皮铺开成了平坦的大地,牛头成了隆起的高山,牛尾变成葱茏的森林等。这和汉族及西南某些民族的神话也有共同之处。此外,还有大海变陆地的神话等④。 这些神话中均包含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主要表现在:(1)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山、海、人、动物、大鹏鸟、牛皮、牛头和牛尾等均为具体的物质。(2)古代藏人眼中的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3)环境系统(世界)是由一个整体如牛、蛋演变而来,许多环境要素如山、海、人、动物或牛皮、牛头、牛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系统,各环境要素均不能脱离环境系统整体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

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 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海拔平均4000 米,河谷高差大多在3000 米左右。在马尔康、丹巴、理塘等地以南的河谷有一些不大的冲积平原,较为湿润肥沃,是主要的农牧业区。这些地方有较多的人口居住,形成大小不一的城镇村寨聚落。同时,这种南北纵向分布又与东西横向的川藏茶马古道相结合,沿茶马古道,城镇村寨聚落也有不少分布,如泸

浅谈藏族服装的服饰特点1

浅谈藏族服装的服饰特点 肥腰大袖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男女皆爱饰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 配色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

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帮典一一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藏族服饰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

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寓意(动物类) 01、富贵耄耋 图案:牡丹、猫、蝴蝶。 寓意:耄耋,长寿老人。“耄耋”与“猫、蝶"谐音、同音、“富贵耄耋”寓意长寿、健康、富有。 02、功名富贵

图案:牡丹、雄鸡、 解题:雄鸡即公鸡。形体高大英武,雄赳赳颇有气概。李贺名句:“雄鸡一唱天下白、"鸡鸣将旦,光明到来、“公”与“功”,“鸣”与“名”同音喻功名、牡丹,雄鸡组成图案叫“功名富贵”,寓意仕途康庄,富贵逼人而来。 03、白头富贵

图案:牡丹、白头翁。 解题:白头翁、鸟名、头部得毛黑白相间,老鸟头部得毛变成白色。民间常用来比喻夫妻与睦,“白头偕老”。“白头富贵”指夫妻与谐,生活美满,两相厮守到老。 04、代代寿仙

图案:绶带鸟、代代花、寿石或桃及水仙。 解题:绶带鸟即练鹊。雄得有羽冠,尾部有两根长羽毛。头部黑色发蓝光,背部深褐色,腹部白色,非常入画。“绶”与“寿”同音。代代花,常绿灌木,小枝细长,有短刺。叶椭圆形、花白色,有香气,可熏茶得制香精、代代花取“代"字。寿石、桃皆喻长寿,加水仙喻仙寿,比长寿更甚矣。“代代寿仙",形容世代家族都能长寿。 05.天中集瑞

图案:蜘蛛、枇杷、蒜、樱桃及菖蒲。 解题:蜘蛛,从天垂落谓喜从天降。枇杷,蔷薇科。常绿小乔木,果实圆形、黄色、味甜。蒜,即大蒜,亦叫胡。樱桃,蔷薇科。落叶灌木。果实小,球形,鲜红色,稍甜而带酸,初夏成熟,果柄长、菖蒲,天南星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叶狭长,花黄色。民间在端午节常编菖蒲叶以为玩具。“天中集瑞”,又叫“天中瑞结黄金果”。把几种端午节得应节物品集中起来,以寓吉祥之意。? 06.正午牡丹

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最终2

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多不断的繁荣和发展,正是各民族不断发展,共同促进的。藏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正如哲学上所诉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可以促进藏族文化的发展,让它们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文化。同时藏族文化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补充其自身所没有的,促进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藏族文化、佛教文化、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国家的角逐竞争日益加剧,彼此之间的文化交往也更加频繁。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冲突融合的条件下,各国家无一不深入本民族传统文化呢发展。而在中国,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传统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藏族文化涉及相对较少,虽然也有不少领域是在关注藏族文化,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对西藏文化产业的探讨就有较多涉论的,但对于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就较为少涉及。本文就此浅论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和藏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藏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对于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其历史的悠久和历史的厚重感,无疑是深厚且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也是多种多样的,56个民族,56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藏族这一少数民族的文化无疑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佛教文化,以本教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外来文化等共同构成的藏族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富有多样性,丰富性。同时藏族文化各组成部分又各有特点,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更具有独特性,显现性。 藏族文化中的佛教文化,是在与本土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了西藏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土观宗派源流》①中说:“仰仗佛、佛菩萨的功德,法王、译师、论师的恩劳,藏地众生的福德等等之力,使雪域藏地的佛教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看出佛教文化在藏族的发展,同时也正由于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业报解脱”、“因果报应”等基本理论,无疑一方面适应了统治者的发展和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救赎,让他们觉得现世的苦难是由于上世恶的因果,人离世之后会有灵魂的存在等等。同时,佛教道德价值观认为,贪欲和无知使人类道德的沦①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藏族的文化背景

藏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 在称呼藏族朋友的时候,可以在后面加一个“啦”字,“啦”是敬称,这样显得尊重他,特别是初次见面的朋友,切忌直呼其名,这是很不礼貌的。到藏民家做客时,在室内要盘腿端坐,脚底不要朝着人,不要东张西望。 藏族禁忌杀生,佛教徒在这方面更为严格。虽他们也吃牛羊肉,但不亲手宰杀。藏族人不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还不吃鱼肉。 喝酥油茶时,不要急急忙忙的去接,主人会把茶双手捧到你面前,这时才能接过来喝。另外不要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巴掌。 到寺院、佛塔等宗教场所参观时,必须从左往右绕行(到苯教寺庙需从右边绕行),不要跨越法器、火盆等。另外转经筒,经轮不能逆时针转动。 不要随便摸藏族人的头,这点非常重要。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除了高僧和长辈外,别人是不可以随便摸自己的头的。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请大家牢记。 到寺庙参观,不要吸烟、摸佛像、翻经书等。对于喇嘛佩带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动手抚摸。遇到寺庙内举行法事活动,要保持安静。不要在寺庙内和寺庙附近大声喧哗,更不能打猎和杀生。 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小细节,比如不要用印有藏文的纸擦东西;到藏族同胞家做客,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能混杂而坐;看到门口生一堆火,或者门口插上树枝,上面贴一红布条,这表示这户人家里病人,切勿进入。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

藏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项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一、服饰文化与纺织的联系 尽管现代化的纺织厂为人们不断提供着各种花色品种的棉、丝、麻、毛、涤纶等纺织面料,但在西藏民间,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牧区,妇女们仍然喜欢用土织机纺织氆氇。这种纺织习惯仍在民间代代传承,而且有些以其工艺的独特和花样的新颖,打入国际市场,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这种传统的习惯,是藏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应忽视。民间纺织的目的,主要用来制作自用的衣物,交换是次要的。为了能达到丰衣足食,纺织习惯渐渐形成。比如在西藏的农区,纺织是家庭副业。原料是羊毛,纺织工具是氆氇机。 二、服饰文化与性别、年龄的联系 造成藏族服饰文化男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性别外,年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的不同,对服饰均有重要的影响。首先,藏族男女服饰在样式和质料的选择上明显不同,男式服装讲究实用,质料以结实为上乘,款式变化较少;而妇女的服

饰不仅式样多,而且增加许多装饰,质料以轻柔为主。其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服饰也不相同。幼儿期,穿开裆裤是普遍风俗。而且在这阶段,男孩和女孩的服装几无差异,甚至可以混穿。稍大一点,女孩子开始留长发,服饰样式和色彩上都有不同。等到成年时,服饰也相应地加以标志,表示可以参加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结婚后,服饰又不同。中年、老年服饰款式都有区别。 三、服饰文化与季节的联系 藏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卫藏、康区、安多、藏北地区的服饰,在样式、选料、缝制工艺上都表现出不同。在同一气温带,一年四季气候也不相同。藏族人民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创造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藏装、藏袍、氆氇衫就是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生产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按季节的不同,将所穿衣服分为春、夏、秋、冬四类,如藏族仅冬季所穿的皮衣,随着气候变化,就分为三种。藏历九月至正月,所穿皮袍毛密结实,经久耐用;藏历正月至三月,所穿皮袍毛容易脱落,但比较暖和;藏历四周至六月,所穿皮袍毛短结实,用来做夏衣。藏族服饰文化的季节表现,还具有突出的节日色彩。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节日,每逢佳节来临,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庆祝活动或走

藏族晚会主持词

香格里拉文化艺术节各高校巡回展闭幕式文艺晚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这里是由云南民族大学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办,藏族文化研究协会承办的香格里拉文化艺术节各高校巡回展闭幕式文艺晚会的现场,欢迎各位的到来。 品藏族文化,绚藏协风采。藏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藏族人民似雄烈火焰燃烧,热情豪放。如清泉明净,淳朴好客。在欢快的舞台中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民族团结友好。 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引导同学们在自然回归和对话的同时,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与信任,继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 相信今天精彩的文艺表演、藏族同胞们的豪情一定会点燃我们所有人的激情,让我们释放自己,释放激情,与藏族同学一起欢歌悦舞! 接下来请允许我们向大家介绍光临本次文艺演出的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最衷心的问候和感谢! 第一篇章民韵天籁 尼玛队主,迪庆州德钦县人,从小热爱音乐,从事音乐工作多年,曾参加09年青年歌手大赛,2010年快乐男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为云南民族村主唱歌手,歌声优美动听,深受藏区儿女的追捧。 纳西族舞蹈:《河灯祈福》 我心中的思念与祝福,就像蜿蜒的小溪连绵不绝,放下一盏河灯,许下一个心愿,把祝福随着涓涓溪流带到您身边,心中的彼岸是爱的祝福,祝福你我一切美好,祈福天地人和,和谐美满。 桑布扎组合 2009年,桑布扎组合参加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以两首原创歌曲《藏文字母歌》、《归来的骏马》和热情、阳光的表演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取得2009年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流行组金奖,获邀参加2010年青海藏语电视藏历晚会及2011年青海藏语电视藏历晚会和康巴卫视藏历晚会,广泛获得了藏区观众的好评。 桑布扎组合和朋友一起创作的原创作品现有《藏文字母歌》藏、汉语版,《归来的骏马》,《飞鸟情歌》藏、汉语版,演唱的有《舍不得》,《姑娘我爱你》发烧碟版等歌曲。 第二篇章:魅力香格里拉 弦子舞(女子群舞) 弦子舞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每逢喜庆佳节,集会野营、劳动之余,人们聚集在一起跳起弦子舞,体现出男子的豪迈,还体现出女子的柔美。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嘉绒藏区的居室,绝大多数是石屋、即用片石垒砌成的民居,也有的是用土夯筑成墙体框架、上架横木、树枝、杂草、再上加盖土作平屋的。个别地方也有串木为架的木板房,房内泡用木板隔间,房顶横梁有半边风或人字形两边风开,类似内地小青瓦房建筑,架上盖杉木开出的杉板,有称瓦板,长约1-1.5米,宽有5至8寸、盖好杉板后用石板压缝,达到固定斜平排水作用,这种屋多达三层。这种串木结构的房屋舒适、通风、不潮湿、宽敞明亮,也是防震的理想建筑.多数房前有小院,以土墙为栏,这种屋多 近邻地震常发区的道孚、炉霍、黑水、理县、康定、泸定一小部分地区。 嘉绒藏区最多的居室还是第一种,即称碉楼寨房。其实碉楼和寨房是有区别的。嘉绒民居建筑皆为石块砌墙本质梁架的石木结构建筑,俗称碉房,碉房的历史建筑是很悠久的,从考古发掘追溯至战国西汉时期,石棺葬民族已居住石砌的碉房。《后汉书》亦载"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不过,古时的碉房结构与现代碉房结构差别较大。从现今可见嘉绒古碉房建筑最早的,唯有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石破寨的日斯满巴民居。它是建白明代初年,依山就势,墙基北高南低,平面呈长方形,共九层,通高达25米。墙以石块加木枋和泥浆调缝,采用内直外收的方法修砌,墙底厚0.8米,顶厚0.5米。各层建筑自第二层以上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墙东半部、西墙北半部直底直通项部,使整个建筑内南向北由东向西成阶梯抬级而上,故至顶层仅是底层面积的六分之一。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客厅和厨房,三、四层住人,五层南为经堂、北为库房,经堂前为晒台, 六层以以上皆为各类库房,四层以上各层外有走廊、晒物架(同时亦有栏杆),房顶为平顶。每层顶以粗树杆纵铺作梁,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 ● 格桑益西 康巴汉子服饰服装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从人类告别动物以来,就伴随着人类不断进化的步履,经历了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程,服装服饰从它的产生起,就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实用、美观。对于人类早期的服装服饰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美观处于从属地位,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编织工艺的应用发展,服装服饰的式样、花纹、质地、色彩和附属饰品亦随着各地区、各时代地域环境、地理气候、劳动生产、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审美观念诸多因素的 影响和实际应用而不断演变进化发展,成为 装点生活美,体现人类审美追求和展示精神 物质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 藏族,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 里雪域高原上,这里雪峰林立,气候寒冷。 以号称地球第三极地闻名遐迩。藏族人民 世世代代就在这世界屋脊上过着“逐水草而 居”的游牧和半牧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 上也形成了具有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独有 的地方风格特色。由于所处地域和生活习 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有各 自特点,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 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 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大统一中局部多变, 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 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飒爽。 康巴,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康 巴服装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 明朗的色彩、 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 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别开生面而令人耳目一新。仅康巴地区 的妇女服饰、 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 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92

藏族民居 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键入文字] 藏族民居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