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尽管教育具有社会功能,但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间接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必须通过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把教育作为工具,直接作用于社会。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是社会的一员,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人,是他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具备社会的身份,就必须社会化;作为他自己,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必须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促使个体社会化,二是促使个体个性化。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的共同要求,个性化是个体自己独特的发展需求,二者在相互张力中实现人自身发展的统一。教育只有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才能造就一个既符合社会要求又具有个性的人。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一)个体社会化的含义

儿童成长就是不断适应社会要求,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其实,完全的自然人只存在于母体中,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学会适应社会,开启个体社会化的征程。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不可能离开其他人而生存,因此,人必须通过社会化而成为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

正因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人的发展要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其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创造社会新文化的过程。总之,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社

会规范、承担社会角色、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也就是个体通过社会规范的内化,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有很多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社会化的过程,是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个体通过学习和掌握政治、道德、法律、职业和性别角色的规范,形成符合政治、道德、法律、职业和性别要求的社会角色。角色是一个人的社会担当。一个人一生要担当很多角色,而且角色会不断变化。作为孩子,有孩子的角色要求:作为学生,有学生的角色要求:工作后,承担岗位上的某个角色,有相应的岗位角色要求:为人父母了,有父母的角色要求:即便到了退休,适应退休生活,从工作状态转为休闲状态,也需要再次社会化。因此,个体社会化是持续终身的过程。人生活在社会中,不断地适应社会,就需要不断地社会化。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等等。不同年龄阶段,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导因素不同。幼儿阶段以家庭为主,青少年阶段以学校为主,成年阶段以职业或工作为主,退休后以社区和家庭为主。

学校作为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①。尽管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不只是学校,但学校在促进青少年个体社会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代表社会,尤其是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对青少年提出要求,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社会性规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成员。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社会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有效的规范引导。教育内容,尤其是学校正式的课程,作为一种法定课程和文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因此,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

按照狭义社会化的内涵,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形成社会价值观、完善自我观念、掌握社会技能和塑造社会角色等四个方面。

1.形成社会价值观

社会是人与人的集合,但人与人聚集在一起,可能是松散的联合体,并不必然构成社会。社会必须具有凝聚力,而凝聚力来自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中所存在的、为其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理想和信念。对于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价值观是精神支柱,对其社会成员具有一种精神聚合的作用,同时,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指明方向。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价值观的引领。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首先个体必须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观,尤其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形成个体的社会意识,成为个体确定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导向。教育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对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予以积极

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对于我国来说,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个体社会化必然要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则,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是社会价值观在社会成员行为中的体现,是用以调整、控制、规约人们行为的准则。社会规范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社会规范表现为社会的道德、法律、规章、制度、纪律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表现为社会的习俗、传统、民风、时尚等。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受社会规范的制约。社会规范,作为客观存在,必须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总之,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形成都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内容,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观,尤其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

2.完善自我观念

一个人怎样认识自我,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影响着他的社会行为。培养和塑造自我观念,对个人社会化非常重要而且,因为人是社会的建构者,所以个体的自我观念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个体的自我观念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个性和独特性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前者使个体保持一个独立的自我,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后者使自己从他人、社会中获得自我,使个人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统一,成为一个

社会中的我。这两个方面虽有矛盾,但又在矛盾中实现对立统一。孤立地强调某个方面,都不是对个体自我观念的正确认识。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观念的两个方面,并且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需要教育引导的。促进个体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中的我,是教育促进个体完善自我观念的重要任务。

3.掌握社会技能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支撑。

社会技能包括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

基本的生存技能,包括衣食住行的技能,用以维持一个人基本的社会生存。在所有生物中,人是本能最不成熟的生物,人类学家将人的自然未成熟性称为人的“未特性化”,也就是人的未完成性。人的

这种未完成性为人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的空间,需要通过教育来弥补。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适应环境的要求和社会生活职业技能即谋生的技能。

人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儿童期依赖父母生活,成年后则需要自己创造价值,需要自我谋生,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传统社会,当技术水平较低时,家庭承担着传授职业技能的职责:现代社会,随着职业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能的掌握必须依靠专门的教育。马克思指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

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①这种教育不完全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固然直接传授专门的职业技能,但大工业生产“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

②。现代社会职业的流动性,职能的更迭,使人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普通教育虽不直接传授职业技能,但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适应大工业生产的全面流动奠定基础。

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也指出,“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③

4.塑造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担当定的角色,创造价值,为社会发展服务。角色本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社会学借用这个概念,意指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具体地说,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家庭中,可能是儿女,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兄弟姐妹:在学校里,可能是教师,可能是学生,可能是同学:在社会中,可能是同事,可能是上级,可能是邻居,可能是朋友。

每一个角色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按照规范行动,才能真正承担其角色。例如,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积极完成作业等等。这样才符合人们对学生的角色期待。因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的社会规范,决定了角色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这种学习不只是课堂中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在交往中、在角色扮演中学习。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担任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可能会发生某种冲突,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合理地进行角色协调,避免角色冲突。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个体个性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社会对人的共性要求。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民族的人,一个国家的人,一个行业的人,其社会化的要求都是相同的。

例如,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都是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因此,社会对我们有着中国人、21世纪的中国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的共同规范和行为要求,这些规范和行为要求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群体性。但社会化并不必然导致

同质化,不可能造就完全相同的人,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因素不同,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不同。加之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便对同样的影响,个体的认识和反应也不相同。

因此,人在社会化中虽然形成了社会性的共同要求,但也使人与人之间个体的差异性显现出来,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因此,个体社会化不排斥个性化,而且社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要求在个体身上显现的过程,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异性。

个性化固然要发展人的个性,但不能等同于心理学上作为“人格”同义词的“个性”发展。心理学的个性特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如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动机、志向、价值观等。个体个性化并不局限于个体的心理特征,也指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怎样使一个人在社会化基础上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是个性化的核心。与社会化的求同不一样,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适应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

因此,个体个性化,就是在人的共同社会性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把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彰显出来,实现个体我与社会我的统一,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的表现

围绕个体个性化的任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唤醒人的生命自觉,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实现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

1.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马克思说,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①。人能够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是一个自觉的生命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所谓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对待客体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能动的特性。人所面对的客体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的客观世界,一类是人的自我。人作为主体,要积极改造外部世界,同时,人作为主体,也要超越自我,获得新的自我。

因此,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

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人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改造是统一的,外部世界的改造是内部世界改造的资源和条件,人正是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占有和吸收,来获得自我发展的资源和改造自身的。自主性使人在对待外部世界和自身时表现出能动性。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如决心、意志力和进取心。

人的发展受社会的制约,如果没有生命的自觉,没有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人的发展就会陷入被动之中,人就成为同质化的社会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特的我。人的自主性、能动性是个体社会化的前提。没有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就不可能有人的个性化。

自主性、能动性虽是人的特性,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实践获得的。教育在唤醒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对于个体发展而言,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更是唤醒个体发展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发展的能动性,使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主体自我提升的过程,一个唤醒生命自觉的过程。

教育要给人知识,但获得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还要把知识转化为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其成为滋养个体发展的能量。灌输式的教育,不可能唤醒和激发人的自主性能动性,这就需要主体教育,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机会,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激发生命的自觉,促进生命创造性的发展。

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是绝对的。这种差异,首先来自于遗传。遗传因素的不同,塑造了个体不同的生物特性。虽然这些生物特性不能决定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成就,但它为人的个体发展、个性差异提供了物质条件,打上了底色。在这样一个生物学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人的发展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个体由于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的不同,后天发展的途径、方式及其结果都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即便是同卵双生子,也是如此。不过,

这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既有生物学的自然影响,也有社会生活的自发影响。这种自发影响可能出现有利于个体个性化的一面,也可能出现有碍于个体个性化的另一面。

教育作为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需要依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真正的教育,是适合每个人的个性化教育,有差异的教育,而不是大一统的划一性教育。划一性教育假定全体儿童是没有差异的,以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进度、统一的教育方式面对所有学生泯灭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独特性。教育必须改变这种“目中无人”和“千人一面的现象,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和发展的不同要求,创造适合每个人的教育环境设计、适合每个人的课程,采取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方式,发展每个人的个性特长。

这样的教育未必是回到古代的个别教学,在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学形式,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增加选修课,开发校本课程等,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资源和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3.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个体个性化的最终结果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个性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体表现出来的观念、能力和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差异性、独特性,既是个性的表现形态,也是促进个性形成的因素。

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首先是要唤起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尊重并适应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同时,针对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实施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对个人发展而言,学生更乐意接受适合自己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推进学校的特色化和多元化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提供条件。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个性不是说与别人不同的话,做与别人不同的事,这些不同的话、不同的事能否成为个性,取决于它

是否具有价值,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创造是人生产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创造性不仅是自我意识的独特表现,同时其所表达的观点、所具有的行为都要新颖、有价值。胡言乱语尽管是独特的,但不是创造性,因为它没有产生出新颖的、有价值的产品。

创造性不是自发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培养就是要激发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给人创造的方法,发展人创造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善于进行变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培养不是某种心理品质的培养,不能通过某种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来完成,“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①。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创造性教育中,通过创造活动,才能促进创造性生长。保守的教育活动,无法培养人的创造性,相反,还会压抑人的创造性。

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教育具有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极端的取向:一种是个人本位论,另一种是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出现于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1782—1852)为代表。卢梭在《爱弥儿》的开篇就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②。卢梭反对社会对儿童的残害,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性,顺乎儿童的自然天性,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

理解卢梭的“自然人”不能离开其社会背景。相对于古代社会人的依赖关系而言,18世纪是产生“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18世纪“孤立的个人”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做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所以,卢梭虽然反对培养“社会人”,但他反对的只是教育适应当时没落的封建社会而培养的社会人。他所倡导培养的“自然人”是18世纪市民社会的公民,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个人本位论开始强调个人的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指出,人的自然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

的自然规律。福禄培尔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自动性,这种自动性既是人的表现,也是神的要求。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个人本位论的“人的和谐发展”的理想受到了挑战。涂尔干指出,人的和谐发展过于理想,并非都能够实现,“因为它与人们同样必须遵循的另一个行动准则有矛盾。这个行动准则规定,我们必须献身于某一特定而有限的任务”②。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必须遵循社会的逻辑,杜威也持同样的观点,他批评个人本位的人的和谐发展“显然与社会生活或社会成员身份没有关系”,如果离

开了人所依托的社会关系而强调人的和谐发展,教育就“变成了一种体操,所以,不能孤立地表达个人的发展。这就有了个人本位论后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出现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以涂尔干、纳托尔普(18541924)、凯兴斯泰纳(1854—1932)等为代表。涂尔干指出:“教

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④纳托尔普则更加极端地指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任何的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能成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只是社会化,因社会化而使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道德化。”“离了社会,便没有教育存在。⑤凯兴斯坦纳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更倾向于国家主义。他认为:“国家一切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⑥所以,社会本位论强调个人依赖于社会。

教育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个体获得社会性,成为有别于“个体我”的“社会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历

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们的问题是把“人”或“社会”都抽象化了。现实中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人的交往与集合构成了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影响和塑造了人。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把个性化与社会化对立起来,走向了极端。正确认识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既要看到二者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统一的面。

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点不同。个体社会化基于社会的需要,反映的是社会对人的要求代表的是社会利益:个体个性化基于个体自身的发展,反映的是个体自身发展

的独特需要,代表的是“所有”个人的利益。

第二,目的指向不同。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是人的社会性和共性,个体个性化发展的是人的个性和独特性。

第三,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个体社会化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社会对人的决定关系:个体个性化按照人自身的发展需要,发展个体的社会批判能力,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变革与超越。由于在上述方面的不同,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呈现出对立的一面。在不同的社会,对立的程度、性质不同。古代社会,在“人的依赖关系”状态下,社会完全压制个人,个人没有独立性。近代社会,重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解放个人和个性,这就是18世纪“孤立的个人”时代和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个人与社会

对立起来,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个体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相统一,保证了个人发展与社会要求的统一。

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它们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社会性和个性是人的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也是促进人的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单一的某个方面,不可能造就一个真正的人。

第二,二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虽然指向不同、目的不同,但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不是孤立的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活动既有社会对个体的客观要求,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又有个体对社会要求的主观建构,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因此,社会实践活动既造就了人共同的社会性,又塑造了人独特的个性,是社会性和个性有机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完美统一。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社会存在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了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社会民主不完善的结果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

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个人自由发展的实现,以社会的发展

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为前提。只有在“自由的联合体”中,个

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条件和可能。这就是说,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最终将实现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完美统一。

第四,当代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指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原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是科学发展观区别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非科学发展观的不同。如果离开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陷入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之中。因此,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社会与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对于教育在个发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自然是更加深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教育自古以来被当作达成个人目标的手段。那么何谓教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人,即教育教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本领。不是说单靠受精卵的完美分裂,母亲顺利的生产,有充足的食物提供我们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教育提供我们在进行社会生活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必要的生活常识。比如衣食住行,防病抗灾,生命教育等常识。这些都是人类在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需的东西。如果鲁宾逊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那么我相信他无法在孤岛生存活下来。在一些新闻或故事中,我们听说了狼人的存在。狼人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存活了下来,可是,“它”却不是以“人”的身份存活下来。 其次,教育让我们能够“作为”人,即教育给我们灌输了一些规范人行为社会法则。在满足的物质需求之后,作为人类,在精神上也要有一定标准,从家庭伦理到民族自信。作为人,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礼仪,道德,对社会目的,规范和行为一套标准体系,而教育,是让我们建立起这些认识的一个必需手段。比如,对于善待父母的认识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孝道融入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系统化教育,或是社会宣扬,这样变成一个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被我们认识和接受。 再次,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个人”,即教育可以让我为成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这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性特征等等。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依据这些兴趣爱好发挥我们的潜力,成为自己的特长。教育也可以为我们能力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我们进入职场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爱好,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就好像我们现在是英语系师范专业的学生,可能有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在毕业以后当老师,可是还是有人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这个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学习到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所需要的东西。尽管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有些理想化,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 最后,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人,即教育会传授我们怎样地与他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着装打扮,怎样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如何处事,协调自己和他人,如何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等等。人不能独立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关系网的中心位置。怎样处理这些关系,比如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与学样工作单位的关系等是每个人的人生课堂中的必修课。这些方式方法在教育中并不是以系统的,条理分明的课本形式出现,毕竟实际的情况复杂多样且处于变化中,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会面对各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交际处事方式方法。如果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学会怎样当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包括行为着装,怎样与同学老师交往,怎样与班级,院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当然,不可避免的,教育在个人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十分完善的阶短,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目前的教育太过保守,抑制个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及教育者知识水平的局限,像对生活方面的强调不

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

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育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化、科学化。现对我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小学位于xxxx号,xx省道经过门前,交通方便。学校创办于xx 年,原名xxxx,由于行政管辖的变迁,80年代更名为xxxx,2007年更名为xxxx。学校校园占地面积87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三幢,教学宿舍楼一幢,学校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学校拥有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文化长廊等设施,三区分配合理,井然有序,环境优雅,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教学设备齐全,现有16个教学班级,体育室、音舞室、多媒体功能室、科学实验室、电脑室等共有12个功能室。学校拥有多媒体校园网,各个教学班级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办公手提电脑40台,“三通两平台”工程逐步完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加轻松活跃。学校现有学生一千多人,学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100%。教师4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其中本科学历的有16人,大专学历24人。近年来,学校在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全体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锐意进取,乐于奉献。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 1、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巩固率为100% 。 2、学校共有16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数1004人。平均班级人数62人。 (二)师资水平 (1)学校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2人,近五年均参加过继续教育,合格率为100%。 (2)本学年专任教师40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3)学校有党支部、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部、工会等组织机构,下设有安全、卫生、后勤、信息技术、图书等专项管理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三)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生均平方米,校舍面积平方米,生均平方米。现学校有三幢教学楼和一幢教师宿舍楼,构成了校园主建筑群。体育活动用地达平方米,有足够的师生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标准篮球场一个,200米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一个。教学楼和校门、运动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2-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人受教育的可能性:1、人具有可塑性,人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可塑的人脑功能,人脑具有特殊的言语功能。2、人的身心具有巨大潜能。 人受教育的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需要教育,从而保存和传递人类社会实践经验。2、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从而克服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适应社会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国外有弗洛伊德、威尔逊、戈塞尔等。2、外铄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人性本善论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其自然,人性本恶论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遗传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1)、遗传从生物可能性上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2)、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遗传因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但不是决定力量。我们既不能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过分夸大遗传作用的“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3)、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4)、遗传素质本身虽不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予以改变,但它具有很大可塑性。我们要充分发挥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发展潜力。 2、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是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部外部因素的总称。对人的发展来说,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同时,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是更为直接的重要因素。但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和选择性,不能最终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激发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力,调动儿童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育必须沟通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错误观点: 1、“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错误的观点。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造性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A.个别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D)。 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B)。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C)。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D)。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B)。 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2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A)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24.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化使社会能够在社会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代延续下去。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3、教育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

学校教育与发展

学校的产生 摘要:学校特色是丰富多采的,它的形成过程也是纷繁复杂、艰难曲折的。人并不为需要来到人世间,但来到了人世间就会有需要。要生存、要发展,这是人来到人世间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出发点。科学研究考察证明,在动物的行为中,本能因素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也包含着经验及经验的传递。教育是一种生存的需要,而生存本身便是生物的本能规定,所以学校的产生是必然的,是一种历史需要。 关键词:学校起源;产生条件;早期学校机构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如果从幼儿园开始算的话,我已经在学校呆了16个年头了,到目前为止,人生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但直到选了学校教育发展这门课,我才发现我虽然在学校里长大,却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去想过“什么是学校”这个问题。 学校一词的英文义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而在我国,清代末年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当时称为“学堂”。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改称“学校”。以上只是辞书上的文字概念,细细追寻起来,“学校”一词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在拉丁文中原意是“闲暇”。正所谓“闲暇出智慧”,我想原先“学校”就是师生共度一段优雅、悠闲时光的地方。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一直以为学校是在孔子那个年代产生的,或者就认为是孔子创办的,这其实都是我们没有去好好了解过历史而造成的误区。真实情况是,学校早已存在,而且就世界范围来说,学校究竟最初产生在何年何处,至今尚无定论。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其一是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青年之家”,是社会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前苏联教育史家沙巴也娃曾依据人类学、考古学的材料,推断在菲得利岛上的原始居民中,未成年的男孩住在单独的房舍里;一些部落的少年达到一定年龄(通常为7-9岁)就与成年人分开居住。人们称此机构为“青年之家”。随着原始社会末期分裂为对立的阶级,“青年之家”也分化为两种:一种是为普通人设立的;另一种是为特权者设立的。后者成为学校的萌芽,发展为阶级社会的学校。 其二是说公元前3500年两河域马里城的学校遗址是人类最早的学校。根据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的发掘,人们推断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的幼发拉底河流域,距巴比伦不远的地方已经有了学校。当时发现在公元前2100年以前建立的马里城中存在着伊丝达女神的庙宇和有大量楔形文字公文档案的宫殿的遗址。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发现,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138个房间里有两座大厅,其中一座有长凳六排,每排可坐1-4人。在这里,他们还发现有粘土制作的墨水瓶和刻上楔形文字的小粘土板。在邻近几间较小的房间里,还发现有三排长凳和火烧了的天花板木梁的遗迹。从种种迹象看来,可以知道这是当时马里城一个教授楔形文字的学校。 其三是为学界大多数人们公认的,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可能是人类最初的学校。因为埃及考古发现的“纸草”文书,证明当时已有了学校教育。 为什么会出现学校?首先这跟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达到一定条件,导致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分离。然后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容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活得社会生活必需的只是、机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这个社会上,社会化是其生存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狼孩”“熊孩”以及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就是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而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社会化的内容大致说来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以及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和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里的规范主要是指在法律以及道德上的。 而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就是学校,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从思想意识、行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并且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统一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它就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生命的独特性为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潜在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必然能够培养出个性化的人。众所周知,整齐划一的教育五一是扼杀个性的元凶。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以生命独特性为基础,为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它们提供选修课程,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或因材施教的方式,鼓励他们创新和个性张扬,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空间,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并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同时又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前面提到过,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教育无论是促进个体个性化,还是促进个体社会化,都不能割裂二者关系,必须以二者的统一为基点。一方面,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缺乏社会化的个性只能是原始的自然性而不是个性;另一方面,只有以丰富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化,才是民主社会的社会化,才是健全意义上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必须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的关系。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直接结果是个体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生活,并通过个体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个体生活的两大功能是:谋生和享用。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是成“才”的的教育。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最终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概述(易考单选) 影响因素和规律(易考单选,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人的发展 概念:全程,身心,积极地方向。 人的发展包括(易考选择,填空):身心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发展还包括心理发展。填空题要填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所有人都希望向积极方向发展(易考判断)。 二发展动因: 1 实践主体论或二因素论或多因素论或辐合论。 2 内发论(遗传)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梦佛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能力由遗传得来 3 外铄论(环境):孟母三迁;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外出莫寻落花生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节易考察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学生发生变化要考虑哪个方面导致的,例如一个孩子刚上来梦想当科学家,后来只想当狗,谁偷走了他的梦想)。 教育与个体发展影响因素: 遗传(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环境(仅仅外部作用)。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属于环境,因为太重要所以单列出来;有时候

简称为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一遗传作用(易考简答): 1 提供可能(内部可能)。生理前提(生下来就是盲人不能画画)。造成个体差异原因之一(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2 成熟制约(由格赛尔证明,易考选择)。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内发论相同。 二环境作用(易考简答): 提供可能(外部可能)。积极或消极影响(学区房使环境优越,山区环境差)。接受环境影响时是积极主动地(积极主动的可以替换为主观能动性),例如学生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 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易考简答和多选) 学校教育特殊作用——独特功能:加速(小彩旗自学六年学不完小学课本)。即时和延时(当时的影响和后来的影响)。规范(老师教给红灯停)。开发(学校老师可以发掘学生潜能)。记忆口诀,速时开饭。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层次: 1 生理活动(主动积极地去做一些事情,是最基层的活动)。心理活动(小孩觉得谁长得美我要娶她)。社会实践活动(赚钱养家,最高层次)。考点(易考单选题):个体主观能动性一般是通过活动完成的。 2 个体主观能动性作用(易考简答题,填空题):潜在的可能状态(头脑中知道的,有可能去做了有可能没去),现实状态(已经去做了)

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规划

朱王堡明德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创建文化特色校园。结合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及省、州、县教育发展要求,根据学校办学现状,特拟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及方针,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树特色、创品牌为核心,“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为切入点,坚持以法治校、以德管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为宗旨,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把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学园、家园和乐园。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新建,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强学校设施建设,用文化和环境育人,力争把我校办成“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师素质优秀,教学质量优良,学生习惯良好,学生品质高尚”的先进学校。 2.具体目标:

(1)校园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增加设施、设备,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园林化校园”,创建人文环境,用文化熏陶人,用环境影响人。促进和谐校园发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把学校办成理想智慧的家园,成功愉悦的乐园,科学人文的花园,自主互动的学园。 (2)德育教育:“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作为德育内容、德育活动的方向。充分整合社区、家庭、学校三者的德育资源,加强养成教育、品质教育、感恩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质量提升:实施“质量兴校工程”,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教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起自信,个性、爱好和特长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4)科研强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教育科研研究为抓手,走主课题统摄下的小课题研究的道路,重点做好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工作,整体推进各级科研、教研课题的研究进程。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创建,加大科研活动力度,提炼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形成明显的学校教育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 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指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科教兴国和对外开放。 人的发展,是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在奥运会的创始人是法国人顾拜旦。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点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从社会管理角度看,政党组织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宽的一种组织类型。 德育过程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但德育过程不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B项说法错误;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而不是教学方法,D项错误。 个人活动是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活动形式。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具体来说,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家庭、学校、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学校的治理要素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在这些要素中,人、财、物和时间是基本要素。 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因素 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务员处分的种类为:(一)警告;(二)记过;(三)记大过;(四)降级;(五)撤职;(六)开除。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74题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试题解析: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试题解析: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这是因为:第一,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政治原则,但它又是伦理原则。作为伦理原则,为人民服务具有普遍意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每一个社会公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努力为人民服务。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道德是决定精神文明发展方向和性质的关键因素,也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并将二者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重要机制。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也是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个体差异发展教育与实践研究

个体差异发展教育与实践研究 面临的问题: 1、现行班级教育中学生群体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失衡 班级群体教育是现行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抑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个体发展的现象。而学生个体在思想情感、个性心理、意志品质、特长爱好、现实需求、潜能发展等等方面越来越凸现的差异性,时时向我们侧重共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挑战。如何解决班级教育中既关注群体发展,更关注个体发展的问题呢? 2、个体发展过程中教育消费与教育服务的失衡 民办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个体教育消费与群体教育服务。现在这代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体的成功与失败,对一个家庭而言是100%,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孩子的成功期望值很高。对一所学校而言,难道就可以把个体的成功与失败仅看着班级的1/48或学校的1/2000吗?我们要办富有涵、富有特色、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不能只讲教育的群体服务而忽视教育的个体服务。那么,如何解决在提供教育群体服务的基础上,多面开展教育个体服务,把教育的力量直落到每个个体,促进个体各方面和谐发展呢? 实施个体差异发展教育的措施 1、走进个体心灵,关怀心灵成长 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面对的、心中所系的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学生概念。要对个体进行有效教育,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个体。 我们走进学生的生活,参与学生的生活,弯下腰来观察学生的表情,要蹲下身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智慧敏感学生的需求。 从领导到教师、从前勤到后勤、从大事到小事,实行与学生对话制,定期进行学生情意反馈。 对青少年偶尔或经常出问题犯错误的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抓住情境和有利时机,与学生沟通,还思考权、表白权、问题解决权给学生,引导他们自析、自省、自救,进行自我矫治。 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去感受个体的喜怒哀乐,把脉心世界,掌握思想动态,了解情感倾向,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一切,轻松、快乐、幸福给学生。 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灵关怀,营造人文环境,真正围绕培养“有信仰的人”、培养“有真性情的人”、培养“有责任感的人”、培养“成功的人”而展开。 推广案例分析和教育教学故事研究。 建立个别学生跟踪、了解、帮扶制度(每位教师2至5人),组织学生信息通报会、教育教学故事交流会、个别学生表现会诊、学生评语传阅、生生结对子等活动,以更多更准的掌握个体信息,整合各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力量,优化针对个体的教育教学策略,为个体展示才华、锻炼能力、弥补弱势智能、全面和谐发展而设计、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 2、指导个体身心自我修养,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主宰自我发展的主体。成长过程中,个体要面临很多困惑。但别人只能指点和给一些帮助,自己要完成选择、斗争、成长过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个体自育,自我修养,是促进和实现个体发展的最终途径。 我们通过填写《中学生身心自我修炼表》、个体自我约束力训练、讲成长故事、自传写作、《我的童年》系列作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效力、在班级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发挥群体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监督作用等等形式,把有形的教育活动转化为无形的自我修养。既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又提高班级授课制下对个体教育的效率。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附件1: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总体框架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核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构架

以上五大体系的构建,在目标设计、组织保障、监控措施、反馈调控之间形成一个闭环,通过内部的协调和外部的沟通,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通过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必须保证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和稳定性;要加强对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的监控,深入调研、周密论证,从源头上保证

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执行;确需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应按规范程序递交申请进行审批。 (二)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与调整,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科学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完善整体教学改革方案,优化专业设置,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学院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新专业的办学水平。 (三)制订规范的课程标准。根据专业特点,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和知识的全面系统,科学制订各专业课程标准,按照标准开展教学,严格规范教学行为。 (四)强化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做好教材管理工作,规范教材选用程序,提高教材的使用质量与效益;通过特色教材建设立项、联合编写教材等方式,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工作。 (五)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与选聘。严格按照本科教学工作的相关要求,加大任课教师资格审核、监督力度,规范教师聘任,鼓励高职称,骨干教师多授课,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六)严格课堂教学要求,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根据《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上课规范》督促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根据大纲和进度计划在课前认真备课并精心设计教案;上课预备铃响前到达教室或上课地点候课,准时上课;上课开始和下课结束请学生起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化使社会能够在社会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代延续下去。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社会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个性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

[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心理学家格塞尔则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5)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1)墨子的“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他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最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夹竹园小学2017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 思想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数字化学校,以信息化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 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具体任务与推进计划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 1、教师逐步配备电脑,无线AP接入100mb光纤上网,实现教学与办公的高速。 2、校园网建设:2018年完成 (1)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 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2)资源建设数字化: 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 2)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 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 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自动化。依托移动教育办公平台,逐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 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 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 上多项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