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例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一例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一例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一例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我国台湾地区曾在1992年暴发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达到90%。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类立克次体病,笔者将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立克次体为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鱼类立克次体病是欧美国家养殖鲑鳟鱼类的重要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台湾省报道1992年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暴发流行,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多个渔场,死亡率甚至达到90%。 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一种相似的疾病,经过分子生物学检测、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和发病症状、流行特征观察分析,初步诊断也是类立克次体病。本文把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临床症状 1、水体中症状 发病鱼上浮、靠边,中午和下午上到水面下停滞,俗称“停尸”。有的发病鱼死亡前常常打转,这与立克次体能感染脑部组织有关。 2、体表症状 多数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症状,有的发病鱼在鳍基部、头部鳃盖等部位有白色结节,有的病鱼鳍基、鳃盖等部位溃疡。立克次体病是慢性病,发病后长期不进食,发病时间较久的鱼体质明显瘦弱。 3、解剖症状 典型症状是在肾脏、脾脏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肝脏上白色结节少见,有的病鱼在心脏、肠道也形成白色结节;脾脏肿大,表面形成绿色泡状结构;有的病鱼脑部发红、充血;多数发病鱼有腹水;发病时间较长以后内脏粘连。 4、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诺卡氏菌病症状上的区别 目前未见罗非鱼诺卡氏菌病的报道,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其它鱼类的诺卡氏菌病有很大区别: (1)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有打转、身体僵硬、异常游泳等神经症状,与立克次体造成脑部感染有关。而诺卡氏菌一般不能感染脑部,所以一般没有神经症状。 (2)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体表有白色结节,肌肉没有白色结节。诺卡氏菌病体表一般不形成白色结节,但可以在肌肉形成白点结节。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一)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一) 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内乌鳢高密度大规模养殖,导致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频繁发生,根据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总结了实际工作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乌鳢诺卡氏菌;病原;流行特点;诊断;治疗 乌鳢,俗称黑鱼、生鱼,隶属鲈形目鳢科,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肉食性淡水经济鱼类。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人工养殖已从少量混养发展到大规模集中饲养,人工养殖乌鳢饵料有冰鲜、活鱼和饲料等。随着苗种和饵料问题的解决,国内乌鳢高密度养殖病害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乌鳢诺卡氏菌病高发。乌鳢诺卡氏菌病目前在全国多个养殖区域发病,已在安徽蚌埠、江西樟树发现该病。近两年,在浙江杭州及绍兴一带,频现一种养殖乌鳢大规模死亡的暴发性疾病1]。患病对象以2龄鱼为主,流行季节在6—8月。平均发病率35%,发病死亡率高达100%,经济损失严重,现已证实乌鳢大规模死亡系鲕鱼诺卡氏菌引起。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使用药物不当,导致诺卡氏菌病病害危险损失严重。 1诺卡氏菌病病原 诺卡氏菌属于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尤其在腐烂的冰鲜中多,因此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多发2]。鱼类诺卡氏菌病病原体包括2种诺卡氏菌,即当初分离自淡水鱼类的星状诺卡氏菌和分离自海水鱼类的鰤诺卡氏菌。淡水乌鳢诺卡氏菌病病原是星状诺卡氏菌。

诺卡氏菌在海水中的含量不高。该病菌是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当养殖动物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区域水质恶化等环境胁迫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乌鳢经过多代人工繁育造成种质退化;加上流行季节水温适宜病原菌繁殖,致使诺卡氏菌可通过水体或者饵料侵入机体引起致病。该菌感染方式是从鱼体损伤部位、消化道或通过鳃进鱼体感染。在水产动物中,首例报道诺卡氏菌病的是虹彩脂鱼,以后陆续发生在虹鳟、五条鰤、斑鳢、红鲑鱼、太平洋牡蛎、大口鲈和海鲈等水产养殖动物中报道,诺卡氏菌曾是日本鲫鱼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太平洋牡蛎养殖的主要病原菌之一3]。 2流行特点 多见于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尤其是投喂海水冰鲜的养殖品种,如乌鳢、海鲈、小黄鱼等品种;流行区域为全国发生,浙江养殖的乌鳢大量发生,广东番禺地区养殖的乌鳢高发;诺卡氏菌生长较慢,造成病情不剧烈,在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没有合理用药,导致发病鱼大量死亡;该病潜伏期长,从鱼类感染至发病死亡需要15~20d,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水温在15~32℃时都可流行,以水温在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也较高;4—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安徽地区为5—9月;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潜伏时间长,发生死亡时,已感染多时;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投喂量很大、生长速度很快的养殖池,更容易出现该病。越是投喂饲料多的乌

加州鲈诺卡氏菌病预防和控制方法

加州鲈诺卡氏菌病预防和控制方法 彭张华 水产养殖业中诺卡氏菌病,又称“结节病”,广东福建地区也称“内脏白点病”,是由诺卡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近年来,诺卡氏菌病已成为影响加州鲈养殖的重要病害之一,具有持续时间长、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2018年以来,加州鲈的喂料模式开始从投喂冰鲜饵料向饲料转变,加州鲈养殖中饲料的使用率大幅度增多,很多养殖户已经接受了全程使用饲料投喂。相比于冰鲜造成的水质污染,投喂饲料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在无杂菌和保护水质方面也是让养殖户有了很大的期待。但是事实并不和大家期待的完全相符,在使用饲料的塘口细菌性疾病该来还是会来的,尤其是感染诺卡式菌的情况并没有减轻多少,反而演变成愈演愈烈的局势。 加州鲈鱼诺卡氏菌病流行季节较长,每年4-11月份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9月份,当水温为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据研究统计,加州鲈鱼诺卡氏菌病的自然发病率达15-30%,严重时可达60%,发病后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诺卡氏菌病主要危害加州鲈成鱼,但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发病鱼规格越来越小。 诺卡氏菌病最典型的病症就是病鱼鳃丝、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

肉、肝脾肾等内脏器官上出现许多白色结节或白点,很多养户单凭这一点就认为是诺卡氏菌病而开始乱用药、滥用药。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致病菌也会引起鱼腹腔或内脏器官出现白色结节的症状,例如嗜水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等。因此,不能单纯因为发现患病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症状就认为是诺卡氏菌病。 加州鲈发病后,根据病鱼的特征和病原的流行病学特征,可以简单判断病因。 1.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患病个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食欲下降。 2.部分鱼鳃上有白色结节。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在体表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两类表现型。 ①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 ②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鱼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通常在0.5~2.0厘米。 3.病鱼烂身,体表损伤并溃烂出血,病灶在背鳍起始位置后侧的区域多见,烂身时从表皮向肌肉腐烂,呈现漏斗状腐烂,病灶常呈红色。

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及水体消毒的防控措施

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及水体消毒的防控措施 简介 石斑鱼是鲈形目、科、鳍石斑鱼属鱼类的统称,常见的有赤点石斑、石斑、带石青点斑等,它们在全世界亚热带和热带海区都有分布,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一种名贵的海产鱼类。此外,石斑鱼还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能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随着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的发展,石斑鱼现已成为了一种优质的海水养殖品种,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被广泛养殖。 石斑鱼养殖现状 由于近几年病害多、虾难养,不少虾塘开始转养石斑鱼。因有育苗市场需求,而石斑鱼外塘育苗投资少,许多对虾养殖外塘只需略作改动,即可做石斑鱼育苗使用,尤其石斑鱼育苗利润也相当可观等等原因,造成目前海南、湛江等地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转做石斑鱼育苗。但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标苗和分池操作,客观上因操作问题带来的外伤感染细菌性疾病的机率就会增加。加上近年来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造成近水域水质污染严重,导致鱼体抵抗外界病原侵染的能力不断下降,一些鱼类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频繁爆发,而石斑鱼的孵化、标粗及养成过程对水质要求较高,加上水产抗生素药品的滥用,直接造成致病菌耐药性的快速形成,对石斑鱼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着石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石斑鱼养殖面临的问题 1、化肥利用率只有30%-50%,长期大量施用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不仅使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受影响,无法吸收的化肥还通过农田径流加剧了内河涌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造成了养殖水体污染。 2、我国石斑鱼养殖的现状是多品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的药物滥用使养殖产品中的药物残留超标。 3、水产饲料基本是由畜禽饲料过度形成。石斑鱼饲料的研发生产没有统一标准,对石斑鱼不同生长期所需营养无统一规范。消费终端对养殖品质量监管执行力度差、体系不健全。 4、滥用抗生素导致新病增多、防治难、病原菌耐药性增强。养殖户对抗生素的使用量一次比一次大,造成了恶性循环。 石斑鱼因水体污染带来的常见细菌性疾病 1、车轮虫病。此病的病原是原虫类的多种车轮虫,由其寄生于石斑鱼体表及鳃部所引起。病鱼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丝发白、腐烂,鱼体通常变得黑瘦,食欲减退或甚至不摄食,群游于池边或网箱边,严重时在池边或网箱边漫游并最终死亡。此病通常会在4~5月流行,对鱼苗、鱼种有较大危害。 2、鱼虱病。该病的病原是鱼虱。寄生在鱼体表和腮部的鱼虱会通过吸盘吸取鱼的养分,破坏了鱼腮组织,导致鱼的呼吸功能受损并最终死亡。鱼虱的繁殖和传染很快,尤其是在海水温度较高、网箱密度大、水质不好时,更容易爆发流行。 3、烂尾病。烂尾病是影响石斑鱼养殖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多种细菌均会导致该病的发生。鱼发病时,其背、胸、腹鳍会缺损腐烂,甚至烂至尾柄肌肉,尾鳍端部会浮肿烂肉,骨条外露。病鱼会漂浮至水面或沉于网底而死,常爆发于春季,造成石斑鱼大量死亡。

【技术专栏】加州鲈鱼病害防治大全

【技术专栏】加州鲈鱼病害防治大全 彭张华 加州鲈鱼原名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nides),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太阳鱼科。是一种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易起捕、适温较广的名贵肉食性鱼类。我国于1983年引进加州鲈鱼苗,目前已经在我国的广东、四川、浙江等地大规模养殖。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加州鲈鱼的病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其疾病主要有弹状病毒病、虹彩病毒病、诺卡氏菌病、迟缓爱德华氏菌病、车轮虫病等。本文对加州鲈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流行特点、主要症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细菌性疾病 (一)诺卡氏菌病 1、主要症状 病鱼食欲减退,离群游于水面或池边,体色变黑。解剖观察,脾、肾、肝、肠系膜、鳔等处布满小白点,类似于洁节状物。 严重时肾脏,腮耙骨和肌肉有较大的白色隆起脓包,用小针扎破,流出白色或带血的脓液组织,病鱼呈贫血状。 前期症状:鱼体体质相对偏瘦,肝脏差,部分呈现花肝状,暂时未见白色结节,膘腔有积水;

中期症状:由早期症状慢慢加重变化,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体表呈现出血溃烂状; 高峰期:体表溃烂,皮下肌肉,鳃部,鳃盖等地方陆陆续续出现白色结节浓疮,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在体表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两类表现型。 ①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 ②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鱼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通常在0.5~2.0厘米。 2、病源及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由诺卡菌感染引起,菌体直径为0.2~1.0微米,长2~5微米。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生长缓慢,革兰氏阳性,在血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沙粒状。 是近年常发生的疾病,5—7月为流行期,以危害成鱼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且严重影响成鱼的商品价值。

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 *导读: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组织增生和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灶。…… 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组织增生和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灶。 [症状]犬放线菌病发生于体表皮肤及皮下组织、胸腔、椎骨体,其次为腹腔和口腔。并可从病变部位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脑和其它组织器官。皮肤放线菌病多发于四肢、后腹部和尾巴。发病的皮肤出现蜂窝织炎、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窦道,向外不断排出黄色或棕红色分泌物并有恶臭气味。 胸部放线菌感染,可使肺部和胸腔同时发病,临床上出现肺炎和胸膜炎症状,体温升高、咳嗽、胸腔积水,叩、压胸部敏感疼痛、呼吸困难,胸透视检查可见有胸水及肺部有不同程度的阴影出现。骨髓炎性放线菌,多发生于第2和第3腰椎及其邻近的椎骨。有骨增生。骨膜炎、髓腔炎。由于骨质增生、压迫骨髓,临床上多见后躯运动障碍,重之可导致后躯瘫痪。炎症随脊髓上行感染,可导致脑脊髓炎及脑膜炎,出现全身性神经症状。 腹腔型放线菌感染,放线菌由肠道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肠系膜炎、系膜淋巴结炎,临床上可见有体温升高、腹水、消瘦等症状。 [诊断]本病一般很难确诊,和诺卡氏菌鉴别比较困难。放线菌革

兰氏染色阳性、无抗酸性,具有分枝菌丝,无氧条件下可生长繁殖,诺卡氏菌通常具有部分抗酸性,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除上述特点外,为了确诊,可取脓液中的硫磺色颗粒放置玻片上,盖上玻片,放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放射状排列,周围具有菌鞘的放射菌丝,即可确诊。 [治疗]放线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及磺胺类药物比较敏感。可采用上述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长期性治疗,直至症状消除为止。青霉素和链霉素的用量较其它疾病的用量要加大,青霉素10万 单位/千克体重、链霉素20毫克/千克体重混合肌肉注射,2次/日。 对于脓肿破溃的部位结合外科处理进行治疗,用青霉素、链霉素生理盐水冲洗创伤,然后创腔内敷入磺胺粉。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下) 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徐力文 诺卡氏菌(奴卡氏菌)为放线菌类微生物,革兰氏阳性,弱抗酸性,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缓慢,3-7天可形成淡黄色沙粒状菌落,形态与一般鱼类病原菌差别显着,菌体为长杆或短杆或分支状。引起鱼类病害的为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鰤诺卡氏菌(N.seriolae),前者还可感染人类,而国内从患病鱼分离到的多为鰤鱼诺卡氏菌。 鱼类诺卡氏菌病又称结节病,可在内脏各器官形成肉眼可见直径0.5-3mm的大量白色结节(肉芽肿),以脾脏和肾脏最为显着,相当比例的鱼还可在体表皮下脂肪和肌肉形成脓疮,呈现大小不一的鼓起软包,划破有白色或淡红色脓液流出,有的鱼还在鳃上形成白色棉絮状结节。 诺卡氏菌病主要危害6个月-2龄鱼,可导致慢性死亡,或降低成鱼商品价值,一个养殖季节死亡率约10-30%,淡水鱼和海水鱼都可以被感染,就我们检测到的有卵形鲳鰺、青斑、鮸鱼、红鱼、美国红鱼、海鲈、尖吻鲈、泥鯭、加州鲈、生鱼等,国内报道的还有大黄鱼,目前实验室保存的约有20株分离自不同海区和鱼类的诺卡氏菌株,鉴定均为鰤鱼诺卡氏菌。危害严重的有目前养殖广泛的卵形鲳鰺及淡水养殖的加州鲈和生鱼,全年都可发病,在南方以秋季水温22-28℃时流行为甚。 诺卡氏菌本是水体条件致病菌,无处不在,但在鱼类遭受寄生虫侵染后更易患病,如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和单殖吸虫,可通过体表和鳃的伤口入侵,我们研究显示其还可以通过肠道感染,投喂含菌饲料,金鲳可在15天左右发病死亡。近年来该病日趋严重,应与养殖环境水质恶化和虫害猖獗有关。 通过临床症状可以基本诊断该病,也可以用常见培养基分离,但该菌生长缓慢,分离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如改良罗氏琼脂。简便的诊断可用体表脓疱中脓液或内脏结节涂片,吉姆萨染色即可镜检到大量分支长杆状菌体。 对诺卡氏菌病的预防应以增强鱼类体质和防范寄生虫侵害为主,秋冬季流行季节要密切注意鱼群动态,平时对体弱游边的应多解剖检查,有诺卡氏菌病症状要及时用药,就我们分离的菌株大部分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等还是比较敏感,但该菌主要侵染鱼类吞噬细胞,且可在该细胞内持久生存,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用药至少10天以上,且经常效果不佳。 该菌的致病机制类似于人类肺结核,日本和我国台湾学者都对该病进行过免疫学探讨,但不管是弱毒疫苗还是灭活疫苗效果都有限。 ?“诺卡氏菌病卷席我国海淡水主养区的大宗养殖品种,并有逐年严重之势,不得不让人担忧。此病的流行与养殖大环境、养殖密度、投喂饵料、鱼种质量、滥用药物均有很大关系。”

智慧树知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这门课程需要具备微生物、鱼类学、水化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对 错 答案: 对 第一章 1、临床上可以通过药敏试验来筛选最有效药物去治疗细菌性疾病。 对 错 答案: 对 2、过氧化钙是极溶于水,是速效增氧剂。 对 错 答案: 错 3、免疫增强剂虽然对水产动物机体有利,但不能长期使用。 对 错 答案: 对 4、下列关于药浴法描述错误的是哪项()。 药浴法适用于鱼苗下塘时机体消毒 高锰酸钾适合观赏鱼体表消毒.

药浴时间不限,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需准确计算药量 答案: 药浴时间不限,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5、请选出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制剂()。 三黄散 雷丸槟榔散 脱壳促长散 大黄末 答案: 三黄散,大黄末 6、生石灰遇水后,PH值为酸性。 对 错 答案: 错 7、过氧化氢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 对 错 答案: 对 8、阿莫西林粉主要用于治疗鱼类细菌性疾病。 对 错 答案: 对 、姜和辣椒可以刺激鱼类小瓜虫从体表脱落。9.

对 错 答案: 对 10、下列对大蒜素描述正确的是()。 具有一定促进鱼类食欲、预防肠炎的作用 大蒜素具有水体消毒作用 大蒜素属于抗生素 大蒜素不能用于水产养殖 答案: 具有一定促进鱼类食欲、预防肠炎的作用 第二章 1、有机酸可用于调节池塘水质。 对 错 答案: 对 2、生石灰遇水后会放出大量热量,所以使用时勿直接接触皮肤,以免灼伤。对 错 答案: 对 3、拉网前可使用维生素C,提高鱼体抗应激能力。 对 错 对: 答案.

4、水产养殖上常用的清塘药有哪些?() 生石灰 漂白粉 食盐 茶粕 E:三氯异氰脲酸 答案: 生石灰,漂白粉,茶粕,三氯异氰脲酸 5、下列哪种方法常用于水产动物疫苗免疫接种()。注射法 口服糖丸法 皮下接种法 鼻腔吸入法 答案: 注射法 6、清塘有利于提高池塘养殖产量。 对 错 答案: 对 7、蓝藻大量繁殖会破坏池塘水质。 对 错 答案: 对 、青苔大量繁殖对鱼类养殖有益处。8.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3.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3-1,痰结核菌检查阳性 肺阴菌结核的诊断:3次痰涂片及一次培养阴性的肺结核 患者连续三周以上的咳嗽,咳痰,若同时痰中带有血丝,就因想到肺结核病。 包括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肺阴菌结核的诊断。 (1)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 (2)抗结核治疗有效; (3)临床可排除其他非结核性肺部疾患; (4)PPD(5IU)强阳性,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 (5)痰结核菌PCR+探针检查阳性; (6)肺外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 (7)BALF检出抗酸分枝杆菌; (8)支气管或肺部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不用写进PPT) 3-2 (1)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若肺部病灶进展播散,常呈不规则高热。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 (2)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咳痰: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咳血:约1/3患者不同程度咯血,中等程度咯血,多为小血管损伤或空洞血管瘤破裂。咯血后常有低热。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此时患者极度烦躁、心情紧张、挣扎坐起、胸闷气促、发绀,应立即进行抢救。 气急:慢性重症肺结核时,呼吸功能减退,常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甚至缺氧发绀。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其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 胸痛:固定性针刺胸痛,随呼吸和咳嗽加重,侧卧位症状减轻,常是胸膜受累缘故;当炎症波及壁层胸膜,可有不剧烈的胸壁刺痛。可放射至肩部或上腹部。 3-3肺结核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包括肉芽肿和结核结节,病变包括渗出性病变出现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形成病灶,导致咳嗽咳痰;增生性病灶形成肉芽肿,可发生毛细血管破裂,出现不同程度的咯血症状;当机体出现坏死性病变时,结核

诺卡氏菌病

关于黑鱼诺卡氏菌病防治的正确思路 摘要:黑鱼诺卡氏菌病从发现到现在给黑鱼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在防治上很多用药思路和控制措施是不完善的,根据疾病传播和发病特点,制定正防治措施才会事半功倍 从发现诺卡氏菌病到现在,相信很多黑鱼养殖户都经历过着个难以消除的痛苦隐患! 1回顾病情:诺卡氏菌子在1963年发现于欧洲挪威和阿根廷海水产鱼类养殖,在亚洲1967年发现与日本,对海水产鱼类养殖造成严重损失。 2病原:现已分离的诺卡氏菌病菌主要分,星状诺卡氏菌和鰤状诺卡氏菌,分别感染淡水和海水鱼。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外伤,污染的饵料传播。 4症状:感染的鱼表现的症状主要为外表症状,鱼体色发黑,体表局部会出现褪色和溃疡,有的皮肤会出现小米状结节并伴发脓肿造成穿孔,按压皮肤会流出脓血,严重的会形成局部溃烂。采食量严重下降,溜边和漫游鱼明显增多。陆续有零星鱼出现死亡,死亡的鱼很多是大鱼,此时不加以控制死亡率会急速上升,严重的会全军覆没!解剖症状,皮下肌肉有明显的结节肿瘤、腹腔多见血性腹水和肝破裂、在脾脏、肝脏、肾脏、肠系膜上可清晰见到小米粒状白色结节,注意(要和孢子虫病)区分开有明显的差异。不要误诊耽误最佳治疗。 防治方法:诺卡氏菌病原本只发现与海鱼淡水鱼类特别是黑鱼的感染主要是由于喂食感染的沙丁鱼和海杂鱼所造成的,鱼塘只要发生过病情,几乎第二年的发病率在80%,目前没有彻底根除的方法,要提前做好第二年的预防准备,对病死鱼的处理一定要无害化处理,不要随便丢弃和近埋。 5治疗措施,最早的有效治疗药物有,红霉素、氟苯尼考、利福平、磺胺类药物等特别是利福平和氟苯尼考的使用成为很多养殖户的独门秘籍,但是随着药物耐药性的增加和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是很多治疗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现象,利福平和氟苯尼考对肝肾有很强的毒性,大剂量长期使用严重损害肝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鱼在治疗后期会大量出现肝破裂和腹水的现象,诺卡氏菌本身就侵害肝肾再加上药物的副作用只能是问题加重,有的在用药后期会出现死亡量突然上升的情况,有的会说配合护肝药vc一起用不就可以缓解吗,大家其实都明白一边吃着毒药一边喝着解药,人体都受不了更何况鱼。选择药物毒性小高效抗生素是我们突破现有模式的出路,从市场上反馈的信息来看,蓝海高科的诺卡净(一代)或结节净(二代)配合健胃护肝应激灵连用5-7天效果确切。

大黄鱼主要病害与防控技术

白鳃病(黄肝病) 病症:病鱼动作缓慢,摄食减少或拒食,鳃丝严重失血、苍白。解剖观察肝脏变黄,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呈黑绿色,脾脏肿大呈暗红色 流行:夏季高温期为主要流行季节,7-9月是发病高峰期,流行范围很广,网箱养殖区均有发病。病鱼多为体长10cm左右的当年春苗,体长10cm以下或体重50-150g的鱼亦有发现病情。在水流缓慢、网箱密集、投喂鲜饵料的易患该病。此病蔓延迅速,死亡率较高,发病网箱的鱼逐渐死亡,半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50%,病情特别严重者也有在几天内死亡率达70%以上。 病原:疑为虹彩病毒。病鱼肝、肾、肠、鳃等主要内脏的电镜切片,均发现正20面体、平面观为六角形的病毒颗粒,直径在130-150nm之间,平均直径为143.6nm,其形状、构造、大小都和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的特征基本相同,与虹彩病毒较为相近。 诊断: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整,但鳃失血、苍白,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肿大,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如需确诊应进行病理学分析及病毒观察。 防治:目前鱼类病毒病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①合理布局网箱,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②科学投喂饵料,高温期尽量减少投喂鲜饵,可减投1/3~1/2,或改投配合饲料,发病期间可停止投喂3~5天。③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低聚糖,添加量分别为5g/kg和3g/kg;也可投喂一些具有抗病毒、广谱杀菌和清热解毒的板蓝根、大黄、黄连、连翘、地丁、金银花等中草药,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 (二)细菌病 1.弧菌病(溃疡病) 病症:此病的典型特征是体表形成溃疡,尤其是头部和尾部溃烂,所以又称为烂头烂尾病。病鱼初期体表皮肤有淤点或淤斑,出现不规则的红斑区,尤以腹部、尾柄区为盛。严重者各鳍充血发红、缺损,尾柄肌肉、头部等处溃烂,肛门红肿或有黄色黏液流出。解剖观察肝、脾、肾、肠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内有黄色黏液。 流行:弧菌病是大黄鱼最常见、多发的细菌病,4-11月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期为盛,6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主要危害期。4-6月份发病主要由于越冬后大黄鱼体质较弱,抵抗力下降,随着水温升高,在越冬期间造成的创伤导致感染发病;7-11月份发病主要由于体表寄生虫(如刺激隐核虫和贝尼登虫)或鱼体碰撞、摩擦网片附着物造成体表损伤,而继发细菌感染。在放养密度大、水质较差的水域发病相对严重。弧菌病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病原:主要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harveyi)和河流弧菌(V.fluvialis)等。弧菌为条件致病菌,大量存在海水、底泥及鱼体内,只有在应激的条件下,才成为大黄鱼的致病菌。 诊断:不同弧菌引起大黄鱼发病的症状,随环境条件、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差别,并常有其他并发症,但体表溃疡症状是弧菌病的典型特征。通常采用TCB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体内细菌,在培养基上见到黄色或绿色菌落基本可初步诊断为弧菌病。要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的检查。 防治:①进行捕捞、运输、分选时注意操作,避免鱼体受伤。②及时驱除鱼体上的寄生虫,定期进行淡水浴,辅以抗菌素防止感染。③不投氧化变质不新鲜的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渔用多维。④在发病高峰期定期投喂小剂量抗菌素,起预防作用。⑤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弧菌、河流弧菌等弧菌对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等抗菌素均较敏感,发病时可选择口服,用量为1~2g/kg饲料,疗程3~5d。

常见虾病

一、虾病 (一)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 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 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症状上略有区别: 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 线可见白点。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 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 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 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 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 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 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4.荧光病:弧菌感染。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 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7.丝状细菌病:丝状细菌侵入引起。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 8.肌肉白浊病:由高水温、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审批稿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下) 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徐力文 诺卡氏菌(奴卡氏菌)为放线菌类微生物,革兰氏阳性,弱抗酸性,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缓慢,3-7天可形成淡黄色沙粒状菌落,形态与一般鱼类病原菌差别显着,菌体为长杆或短杆或分支状。引起鱼类病害的为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鰤诺卡氏菌(),前者还可感染人类,而国内从患病鱼分离到的多为鰤鱼诺卡氏菌。 鱼类诺卡氏菌病又称结节病,可在内脏各器官形成肉眼可见直径的大量白色结节(肉芽肿),以脾脏和肾脏最为显着,相当比例的鱼还可在体表皮下脂肪和肌肉形成脓疮,呈现大小不一的鼓起软包,划破有白色或淡红色脓液流出,有的鱼还在鳃上形成白色棉絮状结节。 诺卡氏菌病主要危害6个月-2龄鱼,可导致慢性死亡,或降低成鱼商品价值,一个养殖季节死亡率约10-30%,淡水鱼和海水鱼都可以被感染,就我们检测到的有卵形鲳鰺、青斑、鮸鱼、红鱼、美国红鱼、海鲈、尖吻鲈、泥鯭、加州鲈、生鱼等,国内报道的还有大黄鱼,目前实验室保存的约有20株分离自不同海区和鱼类的诺卡氏菌株,鉴定均为鰤鱼诺卡氏菌。危害严重的有目前养殖广泛的卵形鲳鰺及淡水养殖的加州鲈和生鱼,全年都可发病,在南方以秋季水温22-28℃时流行为甚。 诺卡氏菌本是水体条件致病菌,无处不在,但在鱼类遭受寄生虫侵染后更易患病,如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和单殖吸虫,可通过体表和鳃的伤口入侵,我们研究显示其还可以通过肠道感染,投喂含菌饲料,金鲳可在15天左右发病死亡。近年来该病日趋严重,应与养殖环境水质恶化和虫害猖獗有关。 通过临床症状可以基本诊断该病,也可以用常见培养基分离,但该菌生长缓慢,分离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如改良罗氏琼脂。简便的诊断可用体表脓疱中脓液或内脏结节涂片,吉姆萨染色即可镜检到大量分支长杆状菌体。 对诺卡氏菌病的预防应以增强鱼类体质和防范寄生虫侵害为主,秋冬季流行季节要密切注意鱼群动态,平时对体弱游边的应多解剖检查,有诺卡氏菌病症状要及时用药,就我们分离的菌株大部分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等还是比较敏感,但该菌主要侵染鱼类吞噬细胞,且可在该细胞内持久生存,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用药至少10天以上,且经常效果不佳。 该菌的致病机制类似于人类肺结核,日本和我国台湾学者都对该病进行过免疫学探讨,但不管是弱毒疫苗还是灭活疫苗效果都有限。 “诺卡氏菌病卷席我国海淡水主养区的大宗养殖品种,并有逐年严重之势,

加州鲈鱼虹彩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加州鲈鱼虹彩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作者:scjsz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0日点击数: 25 次字号:小大 一、症状 加州鲈鱼虹彩病毒又名淋巴囊肿病。病鱼的头部、皮肤、鳍、尾部及鳃上有单个或成群的珠状肿物,使表皮呈砂纸状,肿物的大小随分布的部位而异,大多数分布在血管附近,颜色由白色、淡灰色至桃红色,成熟的肿物可轻微出血。有时淋巴囊肿也可出现在肌肉、腹膜、心包、咽喉部、肠壁、卵巢、肝胰脏等组织或器官上。感染后主要是会造成造血织组坏死,主要病征会出现体色变黑、鳃盖张开及鳃部出血的情况 二、病原 为鱼淋巴囊肿病毒(LD),属虹彩病毒,为DNA病毒。本病毒的生长温度为20~30℃,适温为23~25℃。病毒对寄主有专一性。 三、流行 世界性鱼病,属慢性病。当病情不严重时,淋巴囊肿细胞破裂,将病毒释放后可自愈;高温季节较为多见,对鱼类的影响较小,很少引起死亡,一般仅使病鱼失重3%~5%,但因外形丑陋而降低其商品价值。急性发作时,5天可以让大部分鱼死亡。 四、防治方法 一般方法治疗效果不佳,靠疫苗才能根本解决,水温下降病情会缓解。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1)对养鱼水体进行严格消毒。

(2)发现病鱼及时捞出,避免与其他健康鱼接触,同时避免病池的水流入健康池中。 (3)对发病鱼池应全池泼洒杀菌药。以防细菌继发性感染,加重病情。 (4)引进鱼种时应严格检疫,避免将病鱼带进。 (吴江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加州鲈鱼诺卡氏菌病的防治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作者:scjsz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4日点击数: 9 次字号:小大 近年来,诺卡氏菌病发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发病鱼规格越来越孝病情越来越严重,死亡率也越来越高。据了解,诺卡氏菌以腐生为主,尤其在腐烂的冰鲜中多,因此诺卡氏菌病多见于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 一、诺卡氏菌病病原 诺卡氏菌属于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尤其在腐烂的冰鲜鱼中较多,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投喂冰鲜鱼的养殖品种多发。 二、诺卡氏菌病的流行特点 1.多见于投喂冰鲜鱼的养殖品种,尤其是投喂海水冰鲜鱼的养殖品种,如加州鲈、海鲈、小黄鱼、乌鳢(生鱼)等品种。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常清洗网衣,定期更换,降低放养密度;(3定期投喂双黄苦参散、板蓝根、贯众等抗病毒药物以增强免疫力。 4 细菌性肠炎病病原:肠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流行:流行季节为5~10月。多种海水鱼类可感染致病。症状:病鱼不摄食,肛门红肿或外突;解剖可见腹部有浓状液体流出,肠道充血,尤其以后肠充血发红最为明显,肠壁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而有很多淡黄色液体。防治:(1投喂新鲜饲料;(2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如乳酸杆菌等优化肠道菌群;(3发病时投喂复方磺胺甲嗯

加州鲈鱼主要病害及其防控

加州鲈鱼主要病害及其防控 加州鲈鱼的主要疾病有弹状病毒病、虹彩病毒病、诺卡氏菌病、迟缓爱德华氏菌病、车轮虫病等。本文对加州鲈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流行特点、主要症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简要的介绍。 加州鲈鱼原名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nides),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太阳鱼科。是一种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易起捕、适温较广的名贵肉食性鱼类。我国于1983年引进加州鲈鱼苗,目前已经在我国的广东、四川、浙江等地大规模养殖。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加州鲈鱼的病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其疾病主要有弹状病毒病、虹彩病毒病、诺卡氏菌病、迟缓爱德华氏菌病、车轮虫病等。本文对加州鲈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流行特点、主要症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弹状病毒病 加州鲈鱼弹状病毒病的病原为弹状病毒,是主要危害加州鲈鱼苗种的暴发性疾病,流行季节主要3-4月、10-11月,在水温25℃-28℃时最易发病,发病后死亡率可高达100%。该病主要症状为患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靠池塘边漫游,解剖可见肝脏严重肿大、出血,脾脏肿大,胃肠空,肾脏严重肿大。 对于加州鲈鱼弹状病毒,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该病的防控应该以综合预防为主: (1)加强对加州鲈鱼苗种的检测,杜绝苗种携带病原。 (2)发病高峰期避免诱发因素。 (3)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营养快线”(主要成分:VA、VE、VB1、VB2、VB6、VB12、VC、烟酰胺、泛酸钙、叶酸、氯化钾、蛋氨酸、葡萄糖)”、“LY-生命素”(主要成分:低聚壳聚糖、VA、VE、叶酸、烟酸、泛酸钙、VB12、生物素、VC、酵母粉)、“超维C”(主要成分:包膜VC、淀粉)、“低聚糖500”(主要成分:甘露寡糖、破壁酵母)等提高免疫力。 (4)保持水质环境稳定,适时调水、改底,防止水变。 (5)发病时,切忌用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等药物。 二、虹彩病毒病 加州鲈鱼的虹彩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流行季节主要是7-8月,水温30-32℃,夏季高温季节较为多见,急性发病时,短时间可使大部分鱼死亡。该病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表大片溃烂,裸露肌肉坏死并有出血,病鱼体色变黑,肝、脾、肾肿大并伴有出血。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1882年RObeu Koch所发现,列人分枝杆菌属,是家畜、野生动物、禽类及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 1、形态与染色特性 在动物病灶内的结核杆菌菌体正直或微弯曲,长1.5~4.0um,宽0.2~0.5um。有时菌体末端具有不同的分枝,有的两端钝圆,无鞭毛,无荚膜和无芽孢,没有运动性。单在,成双,间或成丛排列。在人工培养基上,由于菌型、菌株和环境条件不同,可出现多种形态,如近似球形、棒状或丝状。在电镜下观察本菌具有复杂结构:由微荚膜、细胞外壳的三层结构、胞浆膜、胞浆、间体、核糖体及中间核质构成。 本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而不易着色,一般苯胺染料难以着色。若用加热或媒染剂处理使之染色后,可以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齐-尼二氏对结核杆菌的抗酸染色法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进行的,因为结核杆菌中含有脂类,染料一旦进入细胞内部很难脱出。用上述方法染色,结核杆菌被染成红色,而其他非杭酸性菌和细胞杂质均呈蓝色。 2、培养特性 本菌为严格需氧菌;最适生PH6.5~6.8,最适生长温度为37~37.5℃。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常用罗氏培养基,内含蛋黄、甘油、天门冬素、马铃薯、无机盐及抵制杂菌生长的孔雀绿等物质。本菌生长速度很慢,尢其是初代分离。繁殖一代需18~24小时,分离培养需经2~4周才可见米黄色菜花状菌落生长。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培养需4~6周 结核杆菌对营养要求极高,必须在含有血清、鸡蛋、甘油、马铃薯及某些无机盐的特殊培养基上才能良好地生长。初代分离培养,更是如此。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灰黄白色,干燥颗粒状,显著隆起,表面粗糙皱缩、菜花状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内,于液面形成粗纹皱膜,培养基保持透明。若加入吐温80于培养基中.可使结核杆菌呈分散均匀生长。 3、生化特性 结核杆菌不发酵糖类,能产生过氧化氢酶。对人致病的结核分枝杆菌现一般认为有人型、牛型、非洲型。人型与牛型菌形态相似,对豚鼠皆有较强致病力,但人型菌对家兔致病力远较牛型菌为弱。人型结核杆菌能合成烟酸,还原硝酸盐,耐受噻吩—2—羧酸酰肼,牛型结核杆菌都不具备上述特性。人型和牛型的毒株,中性红试验均阳性,无毒株,则中性红阴性且失去索状生长现象。牛型结核菌可经饮用未消毒的带菌牛乳引起肠道结核感染。显微镜下均为抗酸杆菌,细长稍弯,有时见人字型、Y型分枝,培养生长经生化试验可以鉴别菌型。 4、抵抗力 该菌对酸、碱、自然环境和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痰内可存活6~8个月。但对湿热、酒精和紫外线敏感,抵抗力弱,如75%酒精作用数分钟、液体中加热62~63℃,15min、直接日光照射数小时均可被杀死。对抗结核药物易产生耐药性。 本菌因含有大量的脂类,抵抗力较强,对于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大。它在干燥状态可存活2~3个月,在腐败物和水中存活5个月,在土壤中存活7个月到1年,低温菌体不死,而且在零下190℃时还保持活力。在乳中加热到85℃,经过30min,煮沸经过3~5min死亡。室温下在乳中能存活9~10d,奶油中为—周,干酪中为4个月。在消毒药品(5%石炭酸.2%来苏水)作用下,结核杆菌一般经过2~14h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