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整本阅读作文讲评

整本阅读作文讲评

【考题再现】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史学博士廖峰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学者费勇说,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关于“整本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分析】

本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确的任务指令:关于“整本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就事论事,可以分别谈两种阅读方式的优缺点、实现途径,或者辩证看待两种阅读方式。

偏题作文:读书的重要性、阅读经典、读好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整本书阅读的优点

1、开拓我们的视野

整本书阅读”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读者徜徉于此,想象力与好奇心将被激发,读者更加乐于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漫游。

2、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二、碎片化阅读分析

传统或经典阅读模式”相比较,“碎片化阅读”不同:

1.阅读工具的不同,“碎片化阅读使用的工具是手机、电子书、网络等高科技工具,而“传统或经典阅读模式”的阅读工具为书本;

2.阅读时间的安排不同,“碎片化阅读”的时间安排“不完整,断断续续”,而“传统或经典阅读”强调的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长时间的潜心阅读。

3.阅读的内容碎片化,微博、段子、鸡汤文、养生文章等

三、碎片化阅读的优点

1、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方便)

2、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信息量大)

3、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需求)

4、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阅读,成本更低

四、碎片化阅读的缺点

1.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2.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

3.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可能会大打折扣。

五、碎片化阅读的范例

各种“名著精缩本”也一直是书市中的畅销产品。这些“精缩本”往往能够将几十万字的名著精缩成几千字的梗要,能够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名著,也可以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文标题】

①快生活,慢阅读②起于碎片,终于丰富③两种方式,一种收获④碎读丰视野,整读厚精神⑤整碎结合,提升自我⑥力读整本书,不做碎片奴⑦碎片虽好,整本更佳⑧好书需细品,碎读非捷径⑨碎片需慎选,整本不盲从⑩碎读起微澜,整本扬巨浪

?一碎一世界,一整一人生?阅可以碎,读必须整?碎读拓视野,整本蕴涵养?读一整卷,阅一世界?碎读填空虚,整本丰人生

【范文欣赏】

碎读怡情,整本养性

如果说碎片阅读是涓涓细流,清音潺湲;那么整本阅读就是汪洋大海,浩渺无涯。

如果说碎片阅读是片片红叶,引人注目;那么整本阅读就是漫山秋色,韵味无穷。

如果说碎片阅读是点点星光,半明半昧;那么整本阅读就是浩瀚宇宙,深邃无垠。

碎片化阅读似乎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却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让阅读变得索然无味。读好书,读整本书,才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品味,故曰:“碎读怡情,整本养性”。

读整本书,我们才可能提升气质,步伐从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碎片化阅读固然能在短时间内积累一些“谈资”,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一个人的气质。阅读,尤其是整本阅读,它能使一个人气质典雅,风姿出众。“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笔下的林徽因;“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眼里的杨绛;“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

自不群”,这是朱光潜题诗中的沈祖棻。民国的大家闺秀们,大多自幼饱读诗书,浸润书香。因此,即便身历战火,命途多舛,她们依旧优雅得体,从容娴静。正是从整本整本的书籍中汲取了力量,才让她们拥有着比古瓷更硬更美的灵魂。

读整本书,我们才可能充实心灵,胸襟开阔。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碎片化阅读的确可以填补一些零碎的时间,让我们快节奏的生活不至于那么荒芜空虚。但是,只有整本阅读才能真正的充实心灵,提升格局。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折节读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由是学识英博,令鲁肃刮目相看。马云亦曾动情地说过,《平凡的世界》改变了他,让他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可见,整本阅读不仅可以使人眼界开阔,更能使人脱胎换骨,走向成功。

读整本书,我们才可能开拓思想,灵魂丰盈。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而这恰是碎片化的阅读做不到的。如若没有读完整首《孔雀东南飞》,人们或许仅仅感慨于“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爱情,却对焦仲卿与刘兰芝以死殉情的万般无奈,封建礼教的万般罪恶没有丝毫体会。习近平涉猎的书籍,包罗古今中外,他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由此可见,一个人阅读的书籍,往往决定了他思想的深度,灵魂的厚度。

诚如费勇所说,我们不排斥碎片化时代,但是,只有整本阅读,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一气呵成,方荡气回肠

碎片化阅读正以其方便,快速而备受宠爱,纸质阅读面临挑战。

可曾知,碎片阅读仅能达其意,却未传其神,取碎片而舍看全书,恰如买椟还珠。要悟其流传百世之因,还需细研全书,一气呵成,方悟其文笔之妙,才谓荡气回肠。

为何众人舍全书而择碎片阅读?其因有二。一是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很难有大段时间去品书,而碎片阅读使人们能在短时间内获尽可能多的信息,既节约时间,又得其意岂非两全之策?二是由文学名著本身所致,文学名著大多意蕴丰富,极耐咀嚼,往往需反复揣摩方知其意,与碎片阅读的快、直、奇一比,显然对年轻一代缺少吸引力。两相结合,使整书阅读处于劣势。

既碎片阅读合时人所需,又缘何提倡整本阅读?原因亦有二。一是文学名著精粹因人而异,各自品之皆得其味,因生活阅历不同而品出不同之味,而阅读全书时由于人们各自着点不同,使看法更具多样化。碎片阅读却弱化了这种主观性使认识千篇一律。以吃甘蔗作比,品整本书如亲自品尝,何处甜?何处无味全由自己自主;而碎片阅读则如别人吃完后捡起渣子,指而示之:“这里最甜!”无整体可作比,只好认同,使意义骤减。二则缘自整本书阅读有助于细节理解。若读《背影》时全文阅读,细节处感动自悟,若单取一段来看,一头雾水,如此方现整本阅读之意义。

既明其重,如何为之,还有待抖酌。整本书阅读非走马观花,到精神处方细看,如此失其大观,错也!应处处留意,时时思考,带疑惑而行,这样,待行至山穷水尽之时,上下一连一合,骤得柳暗花明,读罢掩卷,意味犹存,又开书再读,越品越知其味,待悟明之时,方生荡气回肠之感,才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经年累月,人便如书一般意蕴万千而内敛,去浮躁,定常心,沉稳平静,自有回肠荡气。

碎片阅读如管中窥豹,想知其气势威武凌然,还需整体观望。整本书阅读固然劳神费时,却益处颇多,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塑一个人的风度,炼人的心灵。待你抽出时间捧书于室,一气呵成读完,掩卷自生感慨万千,好一个荡气回肠!

【迁移拓展】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审题说明】

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

2、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

3、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

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

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主题素材】

(一)碎片化的名言

1.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移动终端阅读也不错。

2.知名博主:与其听吴晓波、罗胖、咪蒙,碎片化的学习,不如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或者复习含金量高的考试,或者提升学历,体系化的学习碾压碎片化的阅读。

(二)碎片化的典例

1.碎片化学习的典范:三上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文章,多成于“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

2.人格碎片化

互联网交流的碎片化加剧了这种孤独感。“碎片化”不仅是说信息的碎片化,同时还是指人格的碎片化。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愿望来展示自己的网络形象,我们只愿意展示自己想展示的一面——也许那一面是优雅睿智博学可爱的;我们也只愿意接受别人让我们感觉有用、舒适且有趣的那一面,我会把其它部分藏起来,而正是这个“藏”的动作,加重了我们的孤独。因为无论我们以什么形式与人交流,我们心里总会有一部分,期待自己能以真实而完整的形象示人,也期待别人能够理解、接纳和回应我们真实而完整的自己。当这种期待得不到回应,我们就会觉得孤独。

【参考范文1】

碎片化阅读的反思

在当今社会中,忙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人生常态。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碎片化阅读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阅读的趋势。但是如果破碎了瓦尔登湖的阳光;破坏了汤姆叔叔的小屋;支离了陕北大地上平凡的世界,我们的阅读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欧阳江河说:“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当一本本世界名著压缩成为几百字的短小文章时,或许我们会觉得方便,但是它却失去的其独特的韵味。《红楼梦》中这样形容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若是放在简短的文章里就会变成:“黛玉是一个病美人。”这样的话无疑没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破坏了我们阅读的真正目的。

同时,碎片化阅读成了一种有害的工具。由于碎片化的阅读,人们根本不会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深刻的辨别,所以变成了键盘侠们散布谣言的工具。谣言的制造者们选择奇特、劲爆的话题对爱看热闹的网民投其所好;然而谣言就像“一旦打开就无法拧紧的水龙头”,时时刻刻传递着负能量。当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丧失了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现象:你在义愤填膺地转发,有人却看着银行账户合不拢嘴。

不得不说,碎片也助长了低俗。为了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人们不分知识学历一律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填充,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鸭梨山大”、“喜大普奔”等词语违背了语言结构,同时拼装语言也有一些更低俗的词语,如“蛋疼”等。在碎片化的平台上,人们变得粗鄙而不加掩饰,无耻而不知羞愧;如果让人们肆意破碎我们的文化,我们最后将找不到灵魂的栖息地。

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碎片化阅读。聂震宁说:“《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中国出版新闻研究院发布:“2015年我国成年公民阅读率较2014年上升1.0个百分点。”这无疑体现这中国人的自主阅读意识普遍提高,碎片化阅读作为主要阅读方式在其中功不可没。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碎片化阅读,既看到它的危害,也看到它的好处,通过把碎片化阅读和传统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取利防弊,让碎片化阅读更好服务于现代生活。

当一种新的方式冲击着旧的传统相关认识时,我们不应一味去否定,而应该理性反思,取利防弊,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再见,碎片化阅读

我无法预言,如果破碎了瓦尔登湖畔明媚的阳光,如果拆毁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如果支离了陕北黄土地上平凡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会有多大改变。但我知道当人们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碎片化阅读时,人们一定无法领略这些“完整”的美好。

当深思熟虑的文集变得支零破碎、东拼西凑时,人们阅读的实质就发生了变化,阅读也变得越来越像看热闹。而这一切都演化成了阅读的不幸、文学的不幸、社会的不幸。这是一个连生活都十分破碎的时代,

人们忙碌奔波,于是破碎化的阅读随处可见——早晚随意翻一翻名人微博,在车上随意浏览一下今天的新闻,下班后对网络小说如饥似渴。看似有着很大的阅读量,实则靠这些破碎阅读很难提升思想的境界,反而贻害无穷。

碎片传播了谣言。由于碎片化的阅读,人们根本不会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深刻的辨别,所以常常充当了网络推手散布谣言的工具。谣言的制造者们选择奇特、劲爆的话题对爱看热闹的网民投其所好;然而谣言就像“一旦打开就无法拧紧的水龙头”,时时刻刻传递着负能量。然而,当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丧失了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现象:你在义愤填膺地转发,有人却看着银行账户合不拢嘴。

碎片助长了低俗。为了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人们不分知识学历一律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填充,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鸭梨山大”、“普大喜奔”等词语违背了大众语言的结构,思易破碎、拼装语言,更有一些低俗的词语,如“蛋疼”等。在碎片化的平台上,人们变得粗鄙而不加掩饰,滥贱而不与遮挡,无耻而不知羞愧;当人们肆意破碎我们的文化时,我们最后就找不到灵魂的栖息地。

碎片逼退了经典。如果朱自清活在21世纪,走到荷塘边,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在朋友圈或微博中写下“今天的荷塘很美”就结束了,那么《荷塘月色》就没了,散文就没了。国民普遍浮躁、功利化的阅读风气使经典少有人问津。各大畅销图书的榜单上,无一例外都是成功学、厚黑学等著作。走进图书馆,《红楼梦》等经典名著要不就是觅而不得,要不就是躺在某个犄角旮旯里布满灰尘、无人问津。对于许多人来说,某本书值不值得读,就看对自己“有用”还是“无用”。而读经典著作,不能帮助升职加薪,不能帮助吊丝逆袭,还不如街市上的《如来神掌》。

可是,我还是要坚定地说一声:再见,破碎式阅读——当我知道我将有可能成为你的奴隶之时,当我知道你弊病丛生时,我已选择和你说再见…

碎片化阅读不可取

随着互联网席卷时代的浪潮,人们似乎越来越喜欢抱着手机,刷微博、刷微信、刷知乎,反而将经典的大部头著作丢弃在书橱里,以碎片化阅读代替了传统阅读。有不少支持者,以其快捷、方便等为由,为碎片化阅读击节叫好,然而,我却要棒喝一句:碎片化阅读不可取!

诚然,如众多支持者所言,碎片化阅读以智能终端为工具,网络平台为媒介,远比传统阅读方式方便高效得多。然而,碎片化阅读方式用来获取时事新闻尚可,若想用它作为阅读书籍,甚至经典的方式,则是万万不能的。众所周知,碎片化阅读因其能充分利用琐碎时间而著称,但是,若想在短短的时间内,读懂凤姐的泼辣,学得宝钗的稳重,自非常人所能达到。况且,借助智能终端为工具的碎片化阅读,触摸起来缺少纸张的醇厚,手捧起来缺少书籍的沉重,实在难以让人脱离浮躁的生活,沉浸入书本的世界。

与此同时,碎片化阅读也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上午读一段,下午读一段,今天读一页,明天读一页的碎片化阅读无法给人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之快感,且被拆得七零八碎的故事情节也失去了布局谋篇之美。阅读时的每一次停顿都会造成思维曲线的一段空白,少者尚可弥补,多者则知识体系架构松散,毫无逻辑性可言。以《红楼梦》为例,你若是将其瓦解成碎片,零零落落地粗读,又如何能组织起宝黛爱情悲剧与贾府由盛转衰的双重轴线,如何能体味到从钟鸣鼎食之家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的悲凄与无奈呢?

然而,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言:“就感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这个时代正在飞速奔跑,生活节奏快,时间紧成了许多人的常态。虽说时间是海绵里挤出来的水,但挤出来的都是碎片,在这样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又该如何理性对待阅读呢?

依我看来,利用工作日碎片化时间了解新闻时事,利用双休日大把的时光沉浸经典海洋,方是上上之策。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寻一凉风习习的佳处,沏一壶清茗,捧一本厚书,逐字逐句细细品味,书香与茶香在这一维的世界里相遇、碰撞,是多么美妙的时光,亦是繁忙时常中,多么惬意的闲适啊。

愿你放下手机,走进书本;愿你远离碎片化阅读,去品味书中的鸟语花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