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认识运动教案

认识运动教案

4.2理解运动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使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水平目标

(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水平。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情景剧导入: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提问:假设欧布里德把他的朋友告上法院,而你是主审法官,你如何裁断这二人的纠纷?若想明辨是非就需要学习今天的内容,需要知道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及其二者的关系。

1、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有,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有方式。世界上不存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有方式。世界上不存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提问: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理解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通过学生的议论回答,从而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结论。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有的

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有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有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实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结论: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想一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竞是一颗子弹。这颗子弹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子弹飞上高空以后,因为空气的阻力速度变慢,飞机跟子弹飞行的方向相同,速度相等。这样虽然子弹和飞机都处在运动中,但这颗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来说,则是静止的,因而飞行员能够抓住飞行中的子弹。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展示图片:刘德华主演的《童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引导学生得结论:动中有静

展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导学生得结论:静中有动

判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归纳:第一句准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第二句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有。

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的存有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五、板书设计

理解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有方式。世界上不存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静止的含义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 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2、能力层面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惠能的观点和刻舟求剑的错误之处,有学生归纳解决。 ?规律是客观的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等事例来完成。 2、教学难点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突破方法:通过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的小故事以及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观点等来突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刻舟求剑》的故事。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学完本课知识,你就会得到答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列举通过学习、生活实践了解到的运动方式,由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运动的含义。

认识运动教案

4.2理解运动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使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水平目标 (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水平。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情景剧导入: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提问:假设欧布里德把他的朋友告上法院,而你是主审法官,你如何裁断这二人的纠纷?若想明辨是非就需要学习今天的内容,需要知道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及其二者的关系。 1、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有,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有方式。世界上不存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有方式。世界上不存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提问: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理解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通过学生的议论回答,从而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结论。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有的 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有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有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实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结论: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想一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竞是一颗子弹。这颗子弹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子弹飞上高空以后,因为空气的阻力速度变慢,飞机跟子弹飞行的方向相同,速度相等。这样虽然子弹和飞机都处在运动中,但这颗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来说,则是静止的,因而飞行员能够抓住飞行中的子弹。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展示图片:刘德华主演的《童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引导学生得结论:动中有静 展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导学生得结论:静中有动 判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归纳:第一句准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第二句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有。 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的存有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五、板书设计 理解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有方式。世界上不存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静止的含义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八年级物理教案 认识运动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认识运动9篇 认识运动 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动、静止的含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过渡)说到这里,首先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展示刻舟求剑图片 (过渡)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物质与运动的问题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的物质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任何的运动都体现为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通用2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通用2篇) 熟悉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篇1 《熟悉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三维目标】 1、学问目标 ◇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进展观、加强党的执政力量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力量目标 (1)要培育同学从详细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力量。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育同学的辨证思维力量。 (3)培育和训练同学透过现象熟悉规律的力量,并能自觉地根据客观规律办事的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熟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加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士气和信念。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敬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学问梳理】 (二)预习导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详细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和。但是,就物质的详细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静止是的一种特别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确定的存在。物质世界是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肯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进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行思议的。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需,。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人可以在的基础上,依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教学过程】 二、熟悉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这几副图片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同学思索回答: (1)运动的含义 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各种详细运动形式的关系: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2.1 2.2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2.2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新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2.1-2.2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理解运动和描述运动 单元名称2.1-2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课时2课型讨论交流课标 考试内容:参考文献,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分类,物质的组成,微观世界的 运动。命题角度:经常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背景材料。问题类型:选择题和填空题。目标引用 导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机械运动的含义;②会区别宏观物体的运动和微观世界的运动; ③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④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⑤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生活现象体会到世界是运动的;②通过观察与实践感受运动和 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科学家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并从诗人、画家、音乐家和物理学 家描述体育的不同方式中发现体育世界的美。方法引导观察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探究法每段 时间预设时段名称时间学习指导5首次学习自学5互动探究20拨号解释10培训内化25 诊断反思15辅导改进课后教学设计过程 七段说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 学习指南1。视频:日出日落,月亮盈亏,恒星变化,宇宙一直在移动。冬去春来, 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我们生活在一个体育的世界里。2.展示目标 3.学习方法的介绍:观察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探究法。了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先学自研1.检查先学自研的学习情况(三维学习本)2.分小组展示学生自学成果(自主 学习) 3.收集并呈现学生提出的问题 1.学生自学本课时教学内容;摘录重要知识要点,尝试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提出不能 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2.展示自学成果互动探究 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小明为什么说汽车跑得这么快?什么是运 动和静止? 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案 认识运动

2.1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 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视频材料、过山车视频材料、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美国新泽西州六旗大冒险乐园的过山车—“京达卡-,并阐述它是世界上最快、最高的过山车,最快速度达到206km/h,最高点高度为139.5m。 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到的过山车是否在运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三类:(1)运动;(2)不运动;(3)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 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要特别指出能够得出第三种答案的学生观察细心,而且还

能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有关物理问题,这些都是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但是从我们物理学角度应该怎样认识和阐述过山车的运动情况呢?这一章的四节内容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我们先学习第一节—认识运动。 二、推进新课 (一)运动的普遍性 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自然界中在做运动的一些物体。说明:要指多名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2;请同学们举手抢答说出自然界中不做运动的物体。 说明:如果同学们都不举手,则说明同学们对运动的普遍性已经理解了,如果有同学抢答举出了“一些不做运动的物体”,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举证进行反驳。 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宏观物体的运动 学生话动: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机械运动实例,进一步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刚刚走上讲台进行朗读的同学的位置变化情况。 老师提出问题:当同学走向讲台的过程,他与他的座位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与讲台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结论: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大屏幕展示播放“足球运动员在踢足球”视频片段,由浅人深地提高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问题1: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问题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问题3: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 说明:运动的普遍性虽然在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已经阐述,但是不结合实例,很多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会错误地认为房屋、树木等物体都是静止的。而通过这进一步的分析,能够使学生改变这种错误的认识,知道人们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桥梁等物体,相对于太阳等地球以外的天体,其位置时刻在发生着改变,这还为下一节课学习参照物打下基础。 (三)微观世界的运动 演示实验1:教师拿出盖好瓶塞且盛有香水的广口瓶。让学生猜测瓶内装的是什么物体(学生猜不出)。然后教师再打开广口瓶的瓶塞,让学生猜测瓶内装的是什么物体(学生能猜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盛有香水的广口瓶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然后再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一切物质都

《认识运动》word教案 (高效课堂)教科版

第1节认识运动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 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 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器材: 教学挂图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宏观物体的运动 利用教材的彩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2.归纳: 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车、船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二〕、微观世界的运动 1.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彩图讲解:通过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可知: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一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 〔2〕分子不是静止的,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物质分子相互进入对方时的现象叫扩散。扩散是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有力证明. 〔4〕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多原子组成. 〔5〕原子也具有结构: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围绕原子核不停地运动着。 〔6〕原子核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内部存在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 外电子的运动,与导体的导电、材料的发光、燃烧有关。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如原子弹爆炸、核电站 里的核反响等。 〔7〕这些运动与光现象、电磁现象、核反响等有着紧密联系。 六.课堂练习 1.现代科学研究说明,物质是由和组成。2.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人对方的现象叫做 ,它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全章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全章教案-教科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一节认识运动 一、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质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认识各种运动形式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是本课的重点,原子的结构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1、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任务。 2、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例如人的走动、马的奔跑、卫星的旋转、地球的运动等等。 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

有关。 4、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中心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绕核运动,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绕太阳运动,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四、布置作业。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二、重点难点 重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质是运动和静止 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过程 1、运动的分类 (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2、参照物 (1)概念:被选定的标准物体。 (2)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它说明运动与静止具有相对性。 4、小结。 5、布置作业。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板书) 过渡:展示图片:火山喷发和流星雨图片,教师提问:想一想图片中到底什么在运动? 学生回答:火和星体在运动; 教师继续问: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认识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通过学生的议论回答,从而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结论。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板书)

幼儿园大班认识运动项目教育教案 幼儿园运动教育

幼儿园大班认识运动项目教育教案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面对孩子们沉溺于电子设备和缺乏运动的现象,幼儿园 运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编写一份幼儿园大班认识运动项目教育教案 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教案,可以帮助幼儿园大班学 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育意识,有效预防运动伤害,为更高水平的运动项目学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名称和特点。 2.培养运动兴趣,增强体质,提高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3.掌握简单的运动技巧,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名称和特点,培养运动兴趣,掌握简 单的运动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四、教学内容 1.不同运动项目的名称和特点介绍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运动项目,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

学生展示足球、篮球、游泳、跳绳等运动项目。并通过老师的讲解, 让学生了解每种运动的基本规则和特点。 2.体育活动 通过轮流跑步、跳绳、篮球投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他们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3.小游戏 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例如拔河比赛、足球射门比赛等,让学生在 游戏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感受到运动项目的魅力,从而激 发他们的兴趣。 2.示范教学法 老师通过示范动作,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运动的基本技巧,帮助他们 更快地掌握运动项目。 3.游戏教学法 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运动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参与度。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授课、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那么《西 游记》里谁最厉害? 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 想让同学们猜猜: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正确答案是说变就变。那么老师感觉哈尔滨最近的天气也像孙猴子的脸, 是说变就变。前一阵连着几天高温,让大家非常难耐,大家都想如果下场雨多好;可是没过几天,又开始连下几天的暴雨,天一直不晴,这时大家又想如果天晴有太阳多好,可是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天气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吗?天气的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我们是不能决定天气的变化的,天气也不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体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我们改变不了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那么世界是怎么变化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规律呢?下面我们一同学习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讲授新课】

JK教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

1.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 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2.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宏观机械运动形式。 二、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初春的早上,空气中依然凝聚着浓浓的寒意,但是你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梅树枝头已露出一丝春意,有诗赞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淡淡的梅花香味在远处就能闻到的原因是什么?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就会知道答案。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2)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1.情景创设 利用教材的彩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2.归纳: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车、船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彩图讲解:通过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可知: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2)分子不是静止的,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物质分子相互进入对方时的现象叫扩散。扩散是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有力证明. (4)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而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 ①固态物质:分子有一定的位置,就像教案里听课的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座位上活动; ②液态物质:分子相对活跃,就像课间时教室里的学生; ③气态物质:分子运动剧烈,就像操场上到处乱跑的学生。 (5)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多原子组成. (6)原子也具有结构: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围绕原子核不停地运动着。 (7)原子核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内部存在两种不同运动: 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导体的导电、材料的发光、燃烧有关。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 如原子弹爆炸、核电站里的核反应等。 (8)这些运动与光现象、电磁现象、核反应等有着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 1.认识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是对运动学的初步认识,内容不多也不难,但是运动学的基础,将对日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教师应尽可能生动地讲解,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讨论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问题:古老的《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想一想,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它表明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框去探究物质的世界是以什么样的状态而存在的。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板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 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 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 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 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

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出示问题:慧能的论述 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 总结:各种运动的主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阶段总结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教师过度: 整个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那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 展示:王夫之的名言: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果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那么就会导致相对主义或者诡辩论。 教师过度: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二、知识目标 1.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客观的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体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规律是客观的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难点: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2.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教学设计】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温故而知新(通过练习题训练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属于物质的是 ①影子②抗震救灾精神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这一观点 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 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 3. 在我国历史上曾掀起“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做法,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从侧面告诉我们() A.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 B.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 C.人们不能选择生产关系 D.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意识影响 4. 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政治组:黄国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知识分为两目,第一目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第二目分析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重点在于探究规律的特点以及方法论要求。本课是对上一框知识—世界的物质性的深化和扩展,同时也为第五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分析总结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通过分析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体悟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必须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复习课,授课的主体是高三学生,学生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就本课来说,学生在理解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别对立的基础上,从自

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等方面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的知识。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运动的。学生经过上一框的学习,顺其自然的过渡到本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解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另外,学生之前已经对唯物论的知识有过系统的学习,现在只是温故知新,更多知识要与高考接轨,所以学生复习的难度并不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复习上一课的知识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2、展示考纲对于本课的学习要求。 3、学生自学运动的概念,对比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的唯一特性。 4、学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学生活动:讨论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这两种情况错在哪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5、学习运动的和静止的关系: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永恒的和绝对的。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学生活动:讨论欧布里德和刻舟求剑等案例。

教案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

识记O O O 理解O O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编写者: 运动的含义。 相对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物 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 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 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 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与运动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 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三、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四、 教学过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一课时)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易传》这句话揭不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 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 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 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力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 主体是物质。 (1)不能。 (2)没有。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 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 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识记:(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 二、【重点、难点】: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辅助教学】: PPt 四、【教学过程】: 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易传》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物质09根本属性・ 从物律位貫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悴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閑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f炷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畀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 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不能。(2)没有。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 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 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 在的。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 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