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本文由csq3011贡献

pdf1。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浅析翻译目的论

汤玉洁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理论

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 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文文本的生产活动。 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中,目的原则是首要的原则。本文 简单介绍了目的论的一些基本内容,指出了它对翻译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原则;翻译实践

Abstract: Seen from the target-oriented perspective, Skopostheory boasts itself of one of the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ich focuses on the target-text’s function and practicability. Skopostheory hold that translating is a purposeful communicative human activity. Skopos rule is the primary one of the four rules that includes skopos rule,coherence rule,fidelity rule and loyalty. This paper, at the outset,presents a brief content of Skopostheory,and then,discusses its positive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Skopostheory; rules; translation practice

引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翻译理论争妍斗艳,为翻译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已经 有了很大的突破。理论家开始从阐释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话语权利、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角度去阐释翻译现 象,出现了操纵派、多元系统派和功能派等多个派别。其中,功能 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西方翻译 理论从聚焦于语言和文本的微观研究,到论证社会、历史、文化对 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多元的翻译 研究格局,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翻译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 学翻译理论、纽马克的关联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培训班、多元体系 翻译理论,以阐释学为基础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描写翻译研究等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 由德国译论家 Han Vermeer 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 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 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 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译是人的一种行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 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威密尔提出 “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 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 。因此,翻译 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根据行 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目的的 行为,它既是构成具体情境的一部分,又对情境有一定的影响。由 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是一 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但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 行为一样,翻译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 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 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目的论的发展。前者重点 研究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后 者提出了 “忠诚原则” 关切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 ,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建立了行为翻 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

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 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 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 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他在 1997 年出版《目 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对功能 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一一做了解答。针对不足, 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

翻译目的论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 的范畴研究。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 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翻译是有 意图的互动活动,意图首先指意在改变现有的状况,至少让那些由 于语言障碍无法交际的人实现交际活动;其次,指具有更严格意义 上的交际本质的意图, 如向译入语接受者提供原语作者表达的内容。 威密尔称自己的理论为 Skopostheory,即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 翻译理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所有翻 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 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 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skopos) ,即“结果决定方法” 。 这种目的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基本目的;2)译文的交际目的;3) 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 际目的。即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 某一特殊需要,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 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 一、翻译目的论的形成及发展 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 目的论最初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提出的。 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地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凯瑟琳娜?雷斯 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或某些原因对译文的目的 (Katharina Reiss)的研究。雷斯在她发表于 1971 年的《翻译批 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 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 出译文的目的。然而目的(skopos)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 标准。一方面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 ,另一方面她 目的即交际目的。除使用 skopos(目的)之时,威密尔还使用了几 也认为应该以“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文本,并 个相关的概念即 aim(目标) ,purpose(目的) ,intention(意图) 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 和 function(功能) ,目标(aim)即行为要达到的最终结果,目的 原文对等” ,她称这种翻译为“综合性交际翻译” 。但是在实践中雷 (purpose)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阶段和结果,功能指接受者心目中 斯发现: “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有时也是不该追求的。这 文本意在传达的意义,意图指有目标的行为计划,包括传送者有目 些例外的情况是由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造成的。 ” 标地以某种适当的方式生产文本和接受者有目标地理解文本。区分 雷斯认为: “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 传送者和接受者的目标意图很重要,因为传送者和接受者从定义来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 看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情境,这五个概念中 skopos(目的)是类 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因此,翻译批评不能 指概念,其余四个是所属概念。目的由翻译发起者决定。 仅仅依赖对原语特征的分析,而应考虑译文在功能上是否达到了预 除了“目的原则”外,威密尔的理论中还包括另外两个原则: 期的效果。由此可见,雷斯的研究为翻译目的论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所谓连贯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 第二阶段,雷斯的学生威密尔继承了她的一些思想,突破了以 标准。语内连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 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Skopos) 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任何文本都只是信息提供者,译者根据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威密尔创立的“目 翻译的目的法则只选取其中让他感兴趣的信息,再通过语言加工, 的论”完全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认为单靠语言学 译入目的语使之成为新的信息提供者。在这种信息转换过程中,译 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他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交际语 者首先就应遵循语内连贯的原则。既然翻译是通过信息加工提供给 言和非

语言符号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其它情况下则也 译语读者信息的,译文就应该是忠实于原文的,此时译者就又要遵 包括把图片转换成音乐,或者把设计图转换成一幢大楼。 )因此,翻 循忠实性原则。 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159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翻译的目的论摆脱了等值翻译或对等翻译的束缚,开始强调译 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它解决了其他翻译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 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把翻译放在行为理 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给以语言学派为主流的西方翻译理论界 另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道路。 诺德指出, “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是每 个专业翻译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即根据译文的目的与译入语文化 ” 的准则,原文中某些成分可以保留,某些成分可以根据译语语境进 行调整甚至删减、改写。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保留多少,改动 多少,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这种调整方法 在实践中已被成功运用。严复所译的《天演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列强瓜分中国猖獗。此时,严复翻译 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其目的在于宣传“物竞天择”的进化思想, “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虽然他用“物竞天择”的生物 学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和历史进化是完全错误的,但他的主观意图 却在于说明中国如能顺应“天演”规律而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 变强,否则将要沦于亡国灭种而被淘汰。他想用进化论来震撼中国 人,使中国人具有国难当头的紧迫感。严复译书是为了中华古国的 复苏,是为了炎黄种族不至沦亡,总之,他的翻译目的就是为了尽 三、翻译的标准 “目的论”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由 一个爱国者的天责。 但我们应该明白:他的不忠实显然是一种故意选择的结果;我 于目的论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预期目的又反映译文 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目的论”推崇翻译 们必须看到他作出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在翻译策略上,严 标准的多元化。对等只是适合翻译目的的一种形式,是特定情况下 复对原作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进行了有目的性的改写。有选择、有 采用的原则。对等应服从译文的适切性(adequacy) ,因此,翻译目 取舍、有创造地融合了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严复优美的 的论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是合适翻译(Adequacy) ,而不是对等翻译 译笔很切合他要引起士大夫阶层兴趣的目的,因此《天演论》使中 (equivalence) 适切性是指译文是否符合翻译要求所规定的各项 国民气为之一变,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译例证明, , 要求, 也就是说译文文本要完成其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的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考虑原作者、读者、 目的论认为“文本是一个提供信息的信息源,读者从中选择感兴趣 接受环境等因素,对原作进行适当的删减和改译在翻译过程中能够 的或重要的信息。 ”因而, “原文不再是译者翻译首先或是首要考虑 起到积极作用。 虽然功能主义的目的论的局限性使它不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 的标准,它只是译者选取信息时诸多因素中的一个。 ”而信息选择的 重要依据是“语标连贯从属于语内的连贯,而它们都从属于目的原 综合原则,但是在非文学类语篇,如以感染为目的的广告、旅游宣 则。 ”由此,我们推断译文自身的功能性要比它对原文的忠实性更为 传资料的翻译中是可以因循的原则。例如,广告的目的就是促销, 重 要 。 这 样 的 译 文 Reiss 称 之 为 “ 合 适 的 翻 译 ” adequate 增加客商的利润,旅游宣传资料就是要让外国普通旅游者读懂、看 ( translation) ,因为它是对目的论中的“翻译要求”的“合适” ,与 懂,从而引起兴趣。由于这类语篇的语言和形式受特定文化的制约, 译者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 迁就目标语的形式规范和文体惯例, “等值论”中的“对等”不同。 适切性是一种与翻译行为相关的动态的、共识论的概念,是在 翻译过程中,使用删减和改译等手段对原文进行处理以便对译语接 翻译过程中,以目标为基础,选择适合实现翻译目的的符号,表现 受者产生感染等影响力。旅游翻译(尤其是营销、推广性质的翻译) 为对翻译要求的实现效果,即译文功能是否有效实现;而对等是个 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翻译要求能直接达到预期的反映,为达 静态的、符

合论的概念,是指词、短语、句法结构等不同层次上译 此目的,删减和改译是常用手段。 文与原文的关系;也可指在意义,风格或交际效果等“同等交际价 五、对翻译目的论的评价 值” (equal communicative value)层次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即 目的论作为一种解构主义的翻译视角,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 以与原文相照的结果为判断的标准。 的宏观认知模式,对于我们克服纯粹的文本认知模式起到了积极的 莱斯认为文本类型有助于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要求的合适 反拨作用。翻译目的论突出了翻译活动的参与者特别是翻译活动发 的对等等级,她借鉴德国心理学家 K?布勒(K? Buhler)的观点, 起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提升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 文本分信息文本、表达文本、感染文本三种基本类型。信息文本包 主动参与性。它努力协调翻译的文化功能和译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 括新闻、商业信件、货物清单等等;主要功能是告诉读者信息、语 宏观制约作用和机制,突破了等值翻译论或对等翻译论的框框,把 言和文体的选择要为此功能服务,译者应尽力准确、全面地再现原 翻译置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进行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文内容,文体的选择受制于译语语言和文化规范。表打文本包括文 目的论具有广阔的实用性,它注重文本类型的特点,这有助于 学的各种文体类型,表达文本除传递信息外,还通过文体选择产生 提高译者对交际功能和功能翻译单位的语言标志意识,提高翻译的 美感,译者应考虑将其美感传达出来。感染文本包括所有以“感染” 效率。但是,目的论偏重于译文功能的研究,为译文效果而进行有 为首要目的的文本:广告、布告、宣传、劝诱、以至讽刺等文本。 目的的改写,大大弱化了原文本的功能,有可能跌入为翻译而翻译 感染文本超语言效果是第一位的,内容和形式从属于超语言效果, 的功用主义陷阱,偏离翻译研究应循的轨道。因此,在实践翻译目 翻译时为达到同样的效果, 译者可能会改变原文的内容和文体特征。 的论的同时,不可忽视翻译本体论的坚持与研究。 应用到翻译上,根据文本的目的和性质,信息文本要求直接、完整 总之,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全面研 传达原文本的内容; 表达文本要求传达原文本内容概念的艺术形式; 究各种翻译变体,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但是夸大目的论的指导作 感染文本要求再造文本形式以直接达到预期的反映,其重点分别是 用会忽略翻译研究的多样性,不利于译学的发展。因此,翻译界还 “内容”“形式”“效果” 、 、 。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要接受者做出反映, 是应该提倡多种翻译研究的共存,在取长补短中求得进一步发展。 译文文本的处理就要迁就目标语的形式规范和文体惯例,首要目的 参考文献: 是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当译文的交际目的要求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 [1]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 的交际功能时,对等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以保证两个文本功能 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相同。因而,以译语为倾向的目的论就从翻译研究的另一极入手,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译林出版社,2002. 160

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 的理解。 这三条原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服 从于目的原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功能,译文的标准就 不再是与原文文本的语际间的连贯而是合适或符合翻译目的,如果 翻译目的要求语际不连贯,则语际连贯规则不再有效。忠实的程度 和形式宏观上取决于翻译目的的要求, 忠实规则要服从于目的规则。 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特点、风貌,那么忠实 规则与目的规则相符合。译者会尽最大努力去再现原文的风格、内 容及特点。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译文和原文有某种程度的差异时,译 者会不会毫无限制地背离原文,出现所谓的“激进” (radical)功 能主义翻译呢?为此,诺德对功能主义观的翻译目的论进行修正, 提出了“功能结合忠诚” (Loyalty)的原则,功能即译文文本在译 语情境中按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这和弗米尔的观点一致。忠 诚是指译者在翻译互动行为中对参与各方所应负的责任,忠诚属于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范畴。对于原作者、发起人、译语读者, 译者有协调他们关系的责任,应该以忠诚赢得各方的信任,在这几 者之间取得平衡, 协调译入语文化和译出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功能加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 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起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四、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从关联理论看广告效果

唐晓慧

(山东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不仅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欣赏价

值,同时它的语言研究价值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依据关联理论并结合语 境效果和最佳关联,探讨信息关联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效果;最佳关联 一、引言

广告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 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广告已经成为必不可少地宣传和促 销手段。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好的创意能成就一个好的广告,一个 好的广告则可能成就一个企业。本文通过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效果和 最佳关联等理论的分析,来对广告效果进行分析。

联词。新旧语境发生对比,使消费者从一开始就铭记于心。 移动公司做的关于动感地带M-Zone广告也非常有创意:一明星 和另外一个普通的人坐在海滩的椰树下,后面是碧蓝的天空。突然 明星用手机‘下’了一只椰子。得意洋洋的看着旁边的老兄。然而, 旁边的一位老兄却用M2.0卡把整个椰子树的椰子都给‘下’了。画 外音:M2.0卡狂下载,我就是M-ZONE人。很显然明星的椰子和另一 位老兄的椰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新的语境效果。使人们 对动感地带的功能产生兴趣,达到了广告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第三,新的信息使现时的各种假设综合在一起,产生新的语境 暗示。一则牛奶的广告:一群奶牛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兴高采 烈的称体重,量体温,接受体检等等。此广告采用排比的手法,把 光明牛奶的制作过程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使消费者推断出“商家 对产品的原料的挑选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这一语境含义,从 而加深大家对该产品的了解。

四、寻找广告的最佳关联理论

公众能否找到最佳关联关系到广告能否产生预期的语境效果。 最佳关联是公众在理解广告信息时所希望达到的。要使广告信息达 到最佳关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二、关联理论 1.广告的语境效果足以引起公众的注意。例如:澳大利亚芭蕾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作为语用学最新的一种理论是继 舞团(The Australian Bellet)一则关于Ballet的折页广告采用这样的 Austin的言语理论和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后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 , 的又一个探索会话含义的理论。 关联理论被广泛的用于各个领域中, 形式:除了一幅漂亮枪眼的芭蕾舞姿画面,还有神来之笔的“4M” 即Music,Movement,Magic,Melbourne。这里Melbourne是演出的 除了在语言交际的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外,研究人员还将它成功推 广到认知语境、心理语言学、语义学,翻译等,甚至成为寻找广告 地点,在此基础上打出三个M,将芭蕾舞归结为Music,Movement, Magic。巧妙的运用头韵(Alliteration)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传达给 创意的理论基础。 关联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它主要研究信息交际 我们一种美妙的乐感,动感和魔幻。 在这种美丽画面和有节奏广告 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关联理论的 语的语境下不吸引人的眼球才怪呢。 “It’s peace,perfect peace,at a perfect price”这是一片宁静, 目标在于“确认植根与人类心理学中的,能够解释人们彼此之间如 尽善尽美的宁静,而价格也无懈可击。这是一份航空公司的广告, 何交际的一种内在机制。”Sperber和Wilson宣称,关联指的是语境 效果和所付出得努力。取得的新信息与该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取 把飞机候机室和机舱说成“圣殿”般宁静,其价格也是经济实惠。 一则保健品的广告: 得的语境效果越大,表明话语与该语境的关联越强。 If you had three wishes. What would they be? 关联理论认为,理解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关联的过程,通过 I wish 4 Vitality! 关联,调整自己的语境。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 I wish 4 Youth! 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 I wish 4 Health! 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即寻找关联。尤为重要的是,

听话人总是希 首先此广告用疑问的口气进行If you had three wishes. What 望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关联,即最大关联。广告活动本身就是 would they be?人们不禁要想如果自己要三个愿望,那会是什么呢? 一种交际活动,通过广告传达给消费者一种关联信号和刺激。运用 这时的广告语境效果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了。 关联理论研究广告创意为现代广告活动提供有用的借鉴。 提问此处4与for的英文读音相同。这也是数字时代非常时髦的 三、广告的语境效果 修辞方式。广告中的数字有3有4非常引人注目。广告的语境效果也 关联指的是语境效果和所付出的努力。当新的信息(话语)处 于以下三种情况时,听话人就要付出努力求得语境效果。广告的语 就达到了。 2.公众为取得语境效果付出了努力。例如: 境效果与语境信息(新语境)和公众现时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密 (1)Some people see a problem. 不可分。 Others,an opportunity to triumph. 第一,新的信息使现时的语境假设获得加强。看看佳节士柠檬 Go on. Be a Tiger. 篇广告:整个广告场景设置在清新而且碧绿的茶园。首先出现的是 (2)In every field of endeavour,there are the timid 一杯柠檬汁和几个柠檬,突然画面一转出现了碧绿的茶园,同时响 and there are the tigers 起了改编德国组合Fool's Garden的lemon tree(它多清新,无限亲近, Go on. Be a Tigers 原来爱情真的可以永远年轻, 每一天更爱你, 这就是茶爽lemon tea)。 如果单单从广告口号来看 这两则广告,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伴随着音乐出现了四对不同年龄的夫妻和情侣。更让人体会到茶爽 正因为如此才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想继续了解这则广告。 (1)中不 lemon tea带给他们的快乐。现时的语境(茶爽lemon tea)在新的信息 仅仅运用了双关,省略还牵扯到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不知道高尔夫 (快乐的人们)的基础上得到加强。同时琅琅上口的音乐更使现实的 球明星Tiger Woods的名字,很难了解广告的意图。以上两则广告的 语境得以强化,使人过目不忘。 第二,新的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产生矛盾或该信息足以否定 创造者就是利用Tigers得知名度撰写了“一石二鸟”得双关语口号。 现时的假设。比如统一润滑油的广告: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这就 看到这个时候,我们对产品仍然很模糊,那么我们看一下广告的原 符合统一润滑油的广告定位。同时润滑和摩擦显然是一对矛盾的关 文就一目了然了: ~~~~~~~~~~~~~~~~~~~~~~~~~~~~~~~~~~~~~~~~~~~~~~~~~~~~~~~~~~~

[3]谭载嘉.西方翻译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0.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出版社,2003. [6]许渊冲.谈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中国翻译学落后于西方吗? [J].外语 与外语教学,2003(1). [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汤玉洁(1980-),女,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2005 级

收稿日期:2007-8-22

161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英语二学历论文)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他的昨天与今天、语言与文化。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也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少不了“翻译”这个环节。然而,如何将这些流行与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它们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呢?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时,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自2012年4月,毒果冻、毒老酸奶疑云未散,毒胶囊风波又起。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破皮鞋很忙的恶搞段子:忙着被提炼成工业明胶,被无良商人掺入食品中,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于是网络一时爆红一首打油诗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 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 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 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 这是目前网上热传的段子,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不免也有些淡淡的悲凉。中国的食品安全竟会到如此田地?可见网络流行语用诙谐

英文论文及中文翻译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Volume 17, Number 4, August 2010, Page 500 DOI: 10.1007/s12613-010-0348-y Corresponding author: Zhuan Li E-mail: li_zhuan@https://www.sodocs.net/doc/cf5738642.html,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0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C-SiC brake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warm compacted-in situ reaction Zhuan Li, Peng Xiao, and Xiang Xi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wder Metallur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Received: 12 August 2009; revised: 28 August 2009; accepted: 2 September 2009) Abstract: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carbon and silicon carbide dual matrix composites (C/C-SiC) were fabricated by the warm compacted-in situ reaction. The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and wear mechanism of C/C-SiC composites at different brake speed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posites are composed of 58wt% C, 37wt% SiC, and 5wt% Si. The density and open porosity are 2.0 g·cm–3 and 10%, respectively. The C/C-SiC brake composites exhibit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flexural strength can reach up to 160 MPa, and the impact strength can reach 2.5 kJ·m–2. The C/C-SiC brake composites show excellent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between 0.57 and 0.67 at the brake speeds from 8 to 24 m·s?1. The brake is stable, and the wear rate is less than 2.02×10?6 cm3·J?1.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C-SiC brake composites are th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advanced brake and clutch systems. Keywords: C/C-SiC;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 [This work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o.2006AA03Z560) and the Graduate Degree Thesis Innovation Foundation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No.2008yb019).] 温压-原位反应法制备C / C-SiC刹车复合材料的工艺和性能 李专,肖鹏,熊翔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中国(收稿日期:2009年8月12日修订:2009年8月28日;接受日期:2009年9月2日) 摘要:采用温压?原位反应法制备炭纤维增强炭和碳化硅双基体(C/C-SiC)复合材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曾江霞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外语系,成都 610225)3 摘 要: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特别是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在翻译中常用的有两种策略: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主要分析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得失,为翻译策略选择提供一定思 路,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标准语对译;通俗翻译 On Tran sl a ti on Stra teg i es of D i a lects i n Br itish and Am er i can L itera ture from the Perspecti ve of Functi ona list Skopostheory Abstract:Generally s peaking,there are t w o common translati on strategies of dialects in B 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es pecially those of regi onal and s ocial dialects:standard Chinese versi on and non-standard coll oquial versi on.This article analyzes standard Chi2 nese versi on and non-standard coll oquial versi on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functi onalist skopostheory in an atte mp t t o shed light on transla2 ti on strategies of dialect.It als o p r oposes s ome alternative translati on strategies. Key words:functi onalist Skopostheory;standard Chinese versi on;non-standard coll oquial versi on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8)0320077203 英语语言中的方言引起了语言学、方言学、文化学和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视。根据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Cat2 ford)[1],方言是一种与语言使用者的长期性特征相关的语言变体,分为地域方言、时间方言和社会方言。方言,特别是其中的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具有社会指示功能,常常出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能反映人物的地域特征、民族种族背景、社会地位、教育程度乃至个性特点。各种变体都有其特有的特征,成为变体形式的判断标志(markers),其特定标志位于语音层、音位层、字形层、语法层和词汇层。拜勃等(B iber et al.)描述了方言变体在以上层次的语法特征[2](p1121-1125)。 与英语文学中方言特定标志不同,汉语中方言主要体现在词汇上,所以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形成了困难。常用的方言翻译策略有标准语译法(即用目的语标准语翻译源语方言),和通俗译法(用通俗和口语化汉语包括已广为接受的方言词翻译源语方言)。还有一种方言对译(用译入语的一种方言翻译源语方言),其得失由孙迎春[3]、韩子满[4]针对张谷若所译《德伯家的苔丝》已详细阐述,本文不再赘述。面对种种方言翻译策略,译者应如何选择?卞建华等指出[5],传统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不能充分指导翻译策略选择,而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挑战了传统的以“信”为本的翻译理论,重在制定翻译策略。由于它更强调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该理论更适合研究“目的性”较强的非文学类文本翻译,而对是否适合指导文学翻译则存在争议。但功能翻译学派也提出了文学翻译主张[6],本文试图通过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分析方言翻译标准译法和通俗译法的得失,探讨其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1.功能主义目的论及其文学翻译主张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认为人类行为包括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主要指目标文本在接受环境中的交际目的。决定翻译目的重要因素包括具有特定交际需要的译文接受者和译文发起者的翻译要求等。目的论遵循“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和译文接受者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同时强调“互文连贯”(intertextual co2 herence)或“忠实”(fidelity),认为互文连贯存在于源语和译语之间,其采用的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目的[6](p32)。互文连贯受文内连贯支配,而两者都受目的规则支配,是考虑到目的的充分表达。如果目的法则要求改变功能,其标准就不再是与源语的互文连贯,而是符合目的的充分或合适。充分指目标文本适合翻译要求规定的交际目的。目的论的对等则意味着充分符合译文与原文具有相同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6](p36)。凯瑟琳娜?赖斯(Ka2 tharina Reiss)的文本功能类型分类有助于译者明确符合翻译目的的对等程度。译者须根据文本三大功能类型,即信息性(inf or mative)、表现性(exp ressive)和执行性(opera2 tive)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77 第24卷 第3期Vol.2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 CHUAN C OLLEGE OF E DUCATI O N 2008年3月 Mar.2008 3收稿日期:2008201223  作者简介:曾江霞(1971—),女,重庆丰都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翻译目的论汇总

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 即就是Skopos 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地论在翻译中地运用 什么样地译文才是好译文?大部分人都认为译文应该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地意思.确实,传统上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译文应该从文体以及其他语言学特征上与原文相同.然而世纪年代以来,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种热潮,人们认为应该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地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地形式上对应,即看读者是否能获得和原文一样地心理反应. 认为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地功能上对等, 是读者心理反应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地形式上对应.对等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 他把判断对等与否地大权交给了读者地心理反应[].在看来,翻译就是要在目地语中以最自然地方式重现原文中地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地译文读起来应该不像译文.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使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地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地反应相似. 地目地性理论( )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地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地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费米尔( )于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地,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地理论.德国地功能翻译派理论始于世纪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斯( ),费米尔(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诺德进一步完善了目地论.诺德给翻译下地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地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地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地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地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地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诺德以译文地目地为准则,为译文地改译和增删提供了标准.根据目地论,翻译遵循地首要法则就是目地,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地目地决定整个翻译行为地过程( )( ).诺德将翻译地目地分为三种:译者地目地(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地交际目地(如传递信息)以及使用特定地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地目地(如使用直译以体现源语地语言结构).通常情况下,“目地”是指译文地交际目地.那么目地从何而来呢?目地论认为,翻译过程地发起者()决定译文地交际目地,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地不甚明了地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地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地[].目地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地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地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地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地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地目地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地限制,修正了传统地“忠实”标准,扩展了可译性范围,并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地,以文本目地为翻译过程地第一准则使得翻译更贴近实际,对广告翻译工作具有重要地指导意义. 译题一:毕业了,我们去哪里舞动人生? 每年都有毕业生,每年就业都难,我们每年也就同一个问题反复思索和探讨.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高难问题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为这个问题“求解”.目前看,要解开大学生就业这个“解”,难度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也许正因为不好解决,才引起无数人“求解”地思考和探索,这也正是我们发表这篇文章地目地. 参考译文: “” ? . “” “” .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于第一段文字,我想说地主要是翻译风格问题.在网友地译文中,地译文努力贴近英语地表达习惯,恰当地使用了英语地从属分句结构,包括引导地状语从句,引导地名词性从句,以及引导地定语从句,整个译文可以说是目地语导向地,这里地翻译方法接近所提出地,即用译语重建在源语文化条件下源文信息发送者与源文读者地交际活动.但从文本类型来讲,该文本并非单纯地文本,同时也部分包含了和地功能.我们可以认为,主体地功能决定了翻译地方法,除非受委托人地指示,必须使用地方法.这里说地有些抽象,解释一下就是

【英文文献及翻译】中国高速铁路China High-Speed Railway

China High-Speed Railway As the economic grow, intercity travel demand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the Greater China Area. Traditional railways can hardly satisfy the passenger and freight travel demand, high speed rail is hence proposed and constructed after 1990s. This study aims to integrat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both rail-based and Maglev high speed trains in this area. From 1997, Taiwan kicked-off its high speed rail construction by importing the technology of Japanese Shinkansen. The Taiwan High Speed Rail is a 15-billion US dollars project. To save the cost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BOT model was applied. Though not totally satisfied, this project is still successful and ready to operate in the 4th quarter of 2007. China is preparing its high speed rail services by upgrading current networks. The capacity and operating speed are all increased after 5-times system upgrade. The 6th upgrade will be initiated in 2006. By then, trains will run at a speed of 200km/h in a total distance of 1,400km in 7 different routes. From the white paper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Railway in China, there will be totally 8 rail-based High Speed Train services. Four of them are North-South bound, and four of them are East-West bound. 5 of the 8 High Speed Rails are now under construction, the first line will be finished in 2009, and the 2nd one will be in 2010. By 2020, there will be totally 12,000 kilometers high speed rail services in China. The 250 billion US dollars construction cost still leaves some uncertainties for all these projects. Finally, the future of the Maglev system in China is not so bright as rail-based. Shanghai airport line could be the first, also the last Maglev project in China if the approved Shanghai-Hangzhou line cannot raise enough 4.4 billion dollars to build it. Steel rail composition Steel rail is composed of iron, carbon, manganese, and silicon, and contains impurities such as phosphorous, sulphur, gases, and slag. The proportions of these substances may be altered to achieve different properties, such as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wear on curves. The standard configuration for North American rail resembles an upside down T. The three parts of T-rail are called the base, web, and head. The flat base enabled such rail to be spiked directly to wooden crossties; later, rail was placed on the now-standard steel tie plate. While the proportions and precise shape of rail are subject to constant analysis and refinement, the basic T-section has been standard since the mid-19th century. Weight

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看《甄嬛传》字幕

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看《甄嬛传》字幕 一、字幕翻译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鉴于字幕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本文分析字幕翻译的特点,阐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观点及其应用于字幕翻译的优势,提出目的论视角下有效的字幕翻译策略。 (一)字幕翻译 字幕就是电影或电视对白的文本。字幕从语言学角度可分为语内和语际两个层次。语内字幕就是将对白以文本形式用源语表达出来。语际字幕就是将对白由源语转化为目的语且以文本形式显示在屏幕上。本文主要聚焦语际层次的字幕翻译,即把源语对白译成目的语且随同影视画面出现。字幕翻译具有独特的个性。 1.时间瞬间性 影视作品的本质决定了字幕翻译在时间上的瞬间性。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如遇到难解或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重复阅读直至解惑释然。然影视作为视听产物,其音像只是在屏幕上随着故事情节一闪而过,具有瞬时性。基于这一特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使译文言简意赅,简明易懂,避免艰深晦涩的言词。 2.空间限制性 一般情况下,影视剧的屏幕尺寸决定字幕最多只能占两行,而且字数以及字号都有规定,因为画面效果会受字幕所占空间比例影响,而且在这瞬间即逝的时间里,观众难以画面欣赏与字幕浏览两全。因此,字幕翻译要尽可能用常用词,避免生僻词;句式尽可能简明,换长句为短句。 3.语言通俗性 影视剧对白体现到字幕上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它反映了社会各行各业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因此字幕翻译所使用的语言应符合他们的生活,职业等语言习惯和特点,语言需通俗化,接地气,避免给人以不自然,做作的感觉。 4.文化性 影视剧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影视字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可窥见一斑。因此,在字幕的翻译中,需采用具体有效的翻译策略对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进行恰当的翻译,尽可能呈现民族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_张锦兰

·译海论坛·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 张锦兰 (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 芜湖市 241000) 摘 要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 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并进一步指出,从 实现译文目的或功能角度来看,一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的翻译方法应得到重新评价。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目的论 翻译方法 译文预期功能 A bstract Skopostheory is the most impor tant theory in the functional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ased on skopostheory,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translator always chooses translation methods purposefully.It holds that translation methods o r strateg ies should be de termined by the inte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 t and points out that certain translation methods w hich do not seem to conform to conventional transla tio n criteria should be reappraised so that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targe t text will be given due attention in the translatio n process.. Key words functio nal theo ry of translation skopostheory translation methods intended functio n of the target tex t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的是,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以目的论为依据,本文旨在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翻译方法,认为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 1 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功能派翻译理论[1]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 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一方面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她称这种翻译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 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 ance)。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赖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有时也是不应该追求的。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威密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威密尔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 第17卷1期2004年2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TRANS LATORS JOURNAL Vol.17.No.1 Feb.2004 收稿日期:2003—03—07/35 DOI:10.16024/https://www.sodocs.net/doc/cf5738642.html, ki.issn1002-0489.2004.01.011

英语文章及翻译

精心整理 Whatsportsandotheractivitiesdoyouparticipatein?Whatkindsoffoodsdoyoueat?Whatkindofpe opledoyouspendtimewith?Youranswerstotheseandsimilarquestionsreflectyourtotalhealth.He alth is acombinationofphysical,mental/emotional,andsocialwell-being.Thesepartsofyourhea lthworktogethertobuildgoodoverallhealth. 你参加过什么体育活动和其他活动吗?你吃什么食物?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对这些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的回答反映出了你整体的健康状况。健康是身体、心里和社会安宁感的集合。这些健康的部分结合起来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健康体系。 通常,觉更好, t 身体须要远离有害的物质像烟草、酒精和其他毒品。他们用体育运动的时间去平衡他们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的时间。体育运动包括做特殊的运动,远足,健身操,游泳,跳舞和做一份工作。通过远离有害物质和坚持体育运动,你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要想身体健康就要多运动。 Doyoufeelgoodaboutwhoyouare?Doyouknowhowtohandlestressfulsituations?Doyouhaveapositiv eattitudeaboutlife?Youranswerstothesequestionswilltellyousomethingaboutyourmental/emo tionalhealth.Mental/emotionalhealthismeasuredbythewayyouthinkandexpressyourfeelings.Y oucandevelopgoodmental/emotionalhealthbylearningtothinkpositivelyandtoexpressyourfeel ingsinhealthyways.Positivethinkingisagoodstrategytousewhenyouarefeelingsadordown.Tryf ocusingyourattentiononallofthegoodthingsinyourlife,suchasyourfriends,family,andactivi tiesyouenjoy.Thenthecauseofyoursadnessmightnotseemsobad.Likewise,recognizingandbuildi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 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 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 的翻译1,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文本类型学不仅仅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和依据, 而且也是评论翻译的标准。其实, 在当时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分类翻译的问题。W1 E1 Suskind就提倡应用文和文学翻译的分类?, 这显然太粗化了。西班牙学者希亚莱丽( E lsa Tabern ig de Pucciare ll,i1964) 提出三分法?: ( 1) 科技文献; ( 2)( 2) 哲学文献; ( 3) 文学作品。赖斯对这种/ 哲学文献0 分类不满, 她认为, 了解哲学家的哲学理念只能算是一般性翻译的策略。也就是说, 无论什么类型的文本, 译者都必须吃透作者的思想, 所以不能把它说成是翻译哲学文献的专利。 另外, 还有Peter B rang ( 1963 ) 也主张三分法à, 他借鉴苏联有名的翻译理论家A1 Fedorov 的理论, 把文本分成: ( 1) 新闻、评论、正规体的文本、科技文献; ( 2) 组织和政治文件(包括经典马克思著作、社论和演说) ; ( 3) 文学作品。在第一类里, Brang 认为关键在于掌握专业术语, 而赖斯却认为这是任何文本都需要的, 换句话来说, 要想让译文能被看懂, 就必须解决术语问题。赖斯很不赞成把组织和政治文件单独列成一类, 认为这类文本只能算是第一类和第三类的混合。比如说, 演讲辞, 它既要像第一类文本一样重在信息的传递, 又要像第三类文本那样保留修辞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对于第三类, Brang 认为, 这类文本除了可以用于口头语外, 还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文体和句法形式; 可是赖斯认为, 新闻报道也具备这几个要点, 所以这种分类是片面的。再者, 文学是一个大概念, 它包含散文、戏剧、抒情诗等, 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不该混为一谈。 奥陀# 凯德á 和R1 W1 Jumpelt? 认为翻译除了分实用型文本翻译和文学作品翻译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分类。他们接受了美国语言学家 J1B1Casagrande 的四分法: 实用类、审美- 艺术类、语言类、人种志类。Karl Thieme 根据文本接受群的不同作出四分法: 宗教类、文学类、官方类、商业类。法国语言学家穆南( G eorgesM oun in, 1967 ) 根据文本的功能把它分成七类?lv: 宗教翻译和科技翻译(根据内容)、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手中,因此翻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 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 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 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 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 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第三阶段: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 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完整word版)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一、目的论的内容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弗米尔认为: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原文(面貌),而是翻译目的。 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翻译目的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三层意义:它可以用来指: ( 1) 翻译过程:亦即翻译过程的目的; ( 2) 翻译结果:亦即译品( translatum)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