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优质课草帽计》教案

优质课草帽计》教案

优质课草帽计》教案
优质课草帽计》教案

优质课教案

《草帽计》

卧龙区蒲山镇倪家洼中心小学刘丙新

2015年5月

《草帽计》教学设计

卧龙区蒲山镇倪家洼中心小学刘丙新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帽计》这篇课文。

二、抽查检测预习情况。

1、幻灯片出示本课新词。

2、幻灯片出示本课成语。

3、指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长征

时期,贺龙同志用“草帽计”让敌人自相残杀的故事。)

4、师小结:贺龙是如何用草帽计让敌人自相残杀的?接下来我

们就深入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

2、解读文中部分成语,感受白军的丑态?

3、了解文章对比的写作方法。

4、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语句,用尽量少的文字概括贺龙的草帽计。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

1、快速默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

(1)课文写了哪两支队伍?围绕“草帽”写了哪几件事?

(2)文中哪一句话是对贺龙实施“草帽计”的评价,找出来并读好它。

(3分钟后汇报)

五、汇报交流,师小结:战士们都称赞贺龙同志神机妙算,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贺龙的神机妙算呢?

出示自学指导(二)

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儿?请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课文2—5自然段,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天气方面两支队伍的表现;地形方面两支队伍的态度;敌人中计方面的情况。(4分钟后汇报)

六、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后汇报

七、成语积累。

八、师小结:贺龙同志真是神机妙算。他知天时,知地利,一个草帽让敌人自相残杀,难怪红军战士事后人人拍手称快。

口语训练:“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拍手称快,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如果你是当时的红军战士,你会说什么?

今天,我们领略了老一辈革命家贺龙同志的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你能用成语夸一夸贺龙吗?

九、课文内容我会说。

十、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计谋的成语或典故。《草帽计》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十一、师小结谈话,导入以一带多,出示阅读指导。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梅兰芳是怎样同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找出有关的句子。

3、你认为梅兰芳是一个怎样的

人呢?(3分钟后汇报)

十二、布置作业。

1、预习《包公审驴》

2、讨论:是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

板书设计:

草帽计

红军戴草帽扔草帽没草帽贺龙

汗流浃背服从命令拍手称快足智多谋

白军没草帽抢草帽炸草帽神机妙算

人困马乏得意忘形叫苦连天

《草帽计》教学设计之二

《草帽计》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贺龙用“草帽计”使白军自相残杀的故事,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神机妙算、克敌制胜的指挥才能。 2、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的全过程。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的因素。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积累本课的成语。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贺龙用“草帽计”使白军自相残杀的故事,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神机妙算、克敌制胜的指挥才能。 2、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的全过程。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的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贺龙照片)贺龙是我国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是我国的十大元帅之一。(播放媒体)1934年的炎夏,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军队在后面紧追。当时白军拥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而

我方与敌方力量悬殊,处于敌强我弱的劣势。红军部队上有敌机的轰炸、扫射,后有敌军的紧紧追击,形式危急,迫在眉睫。如何摆脱敌人的追击?保存自己?贺龙想出了“草帽计”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通课文(检查习情况) 1、生字词的学习; 2、四字词语、成语的学习; 3、熟读课文; 4、指名朗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贺龙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在敌我的危急时刻,使用“”使白军的事。表现了贺龙同志的。 3、理清脉络: 第一段(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第二段(2~4):写贺龙巧用“草帽计”,消灭了; 第三段(5):写红军战士胜利后的愉快和对贺龙的称赞。 四、小结,初谈感受与质疑: 1、再一次快速自由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五年级的学生亦能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对于词句意思的理解,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方法和能力。本单元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加强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语境中品味词句的含义,并在品味语言内涵的同时,感受文本语言在表达上的精妙。 案例过程: 1、直奔突破口 按理说,爱看书,要买书,是应该很支持的。可奇怪的是,母亲的工友看见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时的态度却是…… 母亲的工友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挣钱?她又是怎样挣钱的?让我们先到母亲工作的地方看一看。 2、细读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 ppt: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当“震耳欲聋”的噪音向你扑来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还有哪些细节可以看出震耳欲聋的噪音一刻未停止过? ppt:周围的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一般什么情况下用“烤”?2)被“烤”着工作的感觉是怎样的? 小结:当“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居然在噪声震耳欲聋、犹如

蒸笼般的环境中工作,心中是什么滋味呀!难道这时我还能忍心…生:向母亲要钱买书吗? 3、细读母亲外貌的句子。 ppt: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细细品味这句话,读读课文中描写母亲外貌的词句,说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2)比较句子:改成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ppt:我的母亲把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3)引读句子:师:看着母亲瘦弱的身体,疲惫的脸和充满血丝的眼睛,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生:ppt: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4、细读母亲忙碌工作的句子。 过渡:母亲承受着生活贫寒的压力,瘦弱的身体在恶劣的环境下是如何忙碌地工作的呢?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忙碌? ppt:“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这个句子为什么用了四个“立刻”,是不是显得重复? 2)从这组排比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师:当我看到母亲含辛茹苦地工作着,(板书:含辛茹

高一物理沪科版必修一4.2 怎样分解力教案

4.2 怎样分解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并能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3)通过运用DIS实验系统探究力的分解规律,学会应用新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运用DIS实验系统探究力的分解规律的过程,感悟力的分解是一等效替代的方法。 (2)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解决物理问题,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通过矢量相加法则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究力的分解的规律 (2)会利用力的分解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如图1所示,在地面上放有一大木箱,先让一个力气较大的同学上来推,没有推动。再让一个力气小的同学上来,将用铰链相连的两块长木板,构成一个人字形,然后,请他往人字形的顶端一站.

结果:木箱被推动了。 是什么原因呢?解释这个谜底,需要运用力的分解的知识。 二、授新课: 1、什么是力的分解?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运用类比法来比较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使学生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都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如表格 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对比 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不同点在两个力的大小、方向都确定的情况 下,它们的合力是唯一的。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有无数种分解,即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 相同点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联系两者互为逆运算。 2、力的分解是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 例1:组织学生讨论开始时的推木箱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 (1)木箱如何放置的? (2)人的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环的面积》教学设计18

圆环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54页例题7,求圆环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圆环,掌握用不同方法计算圆环面积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点:理解圆环的形成过程,掌握圆环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简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圆环的空间观念。 三、课前作业 学生方面,制作一个半径是6cm的圆,并且带上小刀。教师准备,课件,圆环教具。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圆环物体图片,引入圆环。 1、教师课件展示:面包圈、铜钱、车轮,玉镯,花环等实物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是什么物品?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圆的、中间都是空心的......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实物? 2、引入课题。 师:嗯,这些都是一些“空心“的圆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环的有关知识。(教师出示教具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现实中的圆环物品导入新课,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加深学生对圆环“空心”的认识,为下面学习圆环的面积计算做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制作圆环。 师:在我们学习之前,我们大家先来制作一个圆环,请同学们拿出之前制作好的圆。谁来说说要怎么样把它变成一个圆环呢?生:在中间剪下来一个小的圆。 师:嗯!说的不错,那么我要求大家在中间剪下一个半径是2cm的小圆,同学们能做到吗?学生动手,制作圆环,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适当的给予鼓励。 每个同学在班内展示自己的作品。 通过展示发现类似右图的作品。 师引导学生讨论,像这样的作品是圆环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 看一看,哪个图形是圆环? 师:那圆环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与交流的时时间和空间,通过不同制作方法的展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环的特点。】 2、认识圆环的各部分名称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像同学们刚刚制作圆环时,外面这个大的圆,我们把它叫做外圆,它的半径叫外圆半径,一般用大写R表示,而我们减去的中间的这个小圆,我们把它叫做内圆,一般用小写r表示。 师:同桌同学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內圆半径、外圆半径和环宽有什么关系?

优质课草帽计教案

优质课草帽计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优质课教案 《草帽计》 卧龙区蒲山镇倪家洼中心小学刘丙新 2015年5月 《草帽计》教学设计 卧龙区蒲山镇倪家洼中心小学刘丙新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帽计》这篇课文。 二、抽查检测预习情况。 1、幻灯片出示本课新词。 2、幻灯片出示本课成语。 3、指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 要讲长征时期,贺龙同志用“草帽计”让敌人自相残杀的故事。) 4、师小结:贺龙是如何用草帽计让敌人自相残杀的? 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 2、解读文中部分成语,感受白军的丑态? 3、了解文章对比的写作方法。

4、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语句,用尽量少的文字概括贺龙的草帽计。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 1、快速默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 (1)课文写了哪两支队伍?围绕“草帽”写了哪几件事?(2)文中哪一句话是对贺龙实施“草帽计”的评价,找出来并读好它。 (3分钟后汇报) 五、汇报交流,师小结:战士们都称赞贺龙同志神机妙算,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贺龙的神机妙算呢? 出示自学指导(二) 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儿?请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课文2—5自然段,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天气方面两支队伍的表现;地形方面两支队伍的态度;敌人中计方面的情况。(4分钟后汇报) 六、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后汇报 七、成语积累。 八、师小结:贺龙同志真是神机妙算。他知天时,知地利,一个草帽让敌人自相残杀,难怪红军战士事后人人拍手称快。 口语训练:“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拍手称快,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如果你是当时的红军战士,你会说什么?

草帽计 第2课时

《草帽计》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草帽计》是“智谋”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在上有敌机的轰炸,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设下计策,迷惑敌军,不费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这篇课文脉络清楚,对事情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全文运用了很多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贺龙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感受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通过对成语的理解,体会敌人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积累成语。 3.学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前后比较,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的原因及过程,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前后比较,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的原因及过程,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和老师一起初读了草帽计这篇课文,那现在谁能告诉我文中谁用计?(贺龙用红军头上的草帽设计)谁中计?(白军中计)

2.那贺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一步一步的设下草帽计的,让敌人中计的?(戴草帽、扔草帽、抢草帽、炸草帽) 3.贺龙就是按照这个顺序给我们展现了草帽计的整个过程,同时这四个场景正是整个“草帽计”中最精彩的画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本,透过文字,走进画面来细细品味贺龙同志给白军上演的这出《草帽计》(请生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下面就请同学从这四个场景中任选择一个仔细研读。 2.阅读之前先读读阅读提示: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场景,把它所在的段落好好读一读。 ?读中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勾画下来,用简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将你的感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将感悟送进文本大声地读给你的同桌听。 ④在交流时请你用“我从……感受到……”方式汇报。 三、汇报感悟 (一)从大家朗朗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都很会读书,不信,现在咱们来聊聊。接下来就让我们依序再现这个画面。刚才研读“戴草帽”同学谁愿意把你感悟与大家分享。在分享的时候请你先说你勾画的词句,再说你的感受。 1.“当时,骄阳似火……汗流浃背”我感受到了天气很热。(你真会读书,把你的感受读进去。) 2.引导学生知道天气酷热只是红军行军途中遇到的困难之一,还要抓住天上的敌机和地上的追兵,请生读相关句子,感受情势十分危急。 (过渡)面对酷热的天气,穷追不舍的白军,贺龙同志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二)他们来到一块平坦的山场,刚才研读“扔草帽”的同学们,谁来接着往下聊。 1.贺龙命令大家把草帽丢在山场上。(和山林相比,山场怎么样?)

《慈母情深》课例

《慈母情深》课例>《慈母情深》课例 学段: 小学学科: 语文教材版本: 人教版年级/册: 五年级上目录: 2. 慈母情怀本次研修的重难点题目(知识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工作辛苦。 课例名称:慈母情深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伟大的父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伟大的母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1、检查掌握生字、词。 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们进行结对学习,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小组汇报理解词语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士》,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时,母亲用()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三、深入课文,合作探究,感受母爱。 1、边读课文边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画一画哪些句子让你鼻子一酸?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 边。 2、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先对子交流“课前预习”中的③,然后群学交流。形成本组意 见,选好中心发言人。 3、各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⑴、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反应母亲工作环境恶劣。(震耳欲聋) 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你读了这句话,发现了什么特点?我们把他们反过来读,有什么感受? ⑶、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立刻”的近义词是什么?能替换吗? 这句话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从“塞”字可以说明母亲给我钱很干脆,毫不犹疑,看出母亲对我的爱,对我的期望,对我无私的爱,请大家再来读。 学到这里,大家认为母亲还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板书:慈祥、无私、望子成龙、伟大) 四、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说话训练 我攥着母亲的钱跑了出去,在路上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请把自己此时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几句话。(可写自己内疚、感触、惭愧等,但“母亲”至少出现三次) 我想: 五、积累拓展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总结:母亲是我们的养育之恩,是多么爱我们,为了我们,母亲是多么的劳苦。我们一辈子

草帽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帽计》教学设计 五年级 符君里 教材分析: 《草帽计》是“智谋”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在上有敌机的轰炸,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设下计策,迷惑敌军,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这篇课文脉络清楚,对事情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全文运用了很多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如:查阅资料,熟读课文,作批注,写自学笔记;课堂上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对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后能够认真修改、整理、完善自学笔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计作业,弥补不足,巩固提高。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必须深入文本,进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进入到文本深处。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走进文本情境,获取真实感受。通过对比阅读,解决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神机妙算⒋找出文中的成语感悟、积累,增加知识储备。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贺龙想出的办法

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通过比较红军扔草帽和白军抢草帽的场面,体会红军战士虽然面对贺龙的命令莫名其妙,仍然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严明军纪和敌人面对红军扔掉的草帽,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通过比较红军扔草帽前后的想法,感受贺龙同志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因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根据具体的情况巧用智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3.找出文中的成语感悟、积累,增加知识储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前后比较,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具体原因及过程,感悟贺龙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由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板书“计”字。师:“计”什么意思?你能用“计”组词吗?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善于运用“计”的人?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2.质疑激趣 板书:草帽。师:我们今天来学习《草帽计》。看到课题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与草帽有关的计谋。你一定想知道什么是草帽计?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故事的历史背景 3、教师叙述,使学生了解故事当时的历史背景

《圆环的面积》教学设计

《圆环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第69页例题2圆环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环的特征,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合理地进行计算。 2、在详尽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圆环的特征、圆环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剪刀,圆规、卡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引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中国取得申办2008年奥运的片段。 问:你们知道了什么?然后出示奥运会旗——五环标志。 2、展示五环的图片。 提问:你们思考一下,这个五环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生:剪出五个圆圈贴在一起。 生:剪出颜色例外的五个圆环按顺序贴在一起。 师:像这样的一个环,在教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圆环”。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环的知识。 揭示课题——圆环的面积。(板书) [设计理念:以奥运的申办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设的“怎样制作奥运会旗五环图”问题,

确凿地捕捉了圆环的生活原型,为新知的探索定下了浓重的现实基调,从而精巧地揭示了这一节课的课题。] 二、实践操作,探究圆环的特征。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圆环。 1、提问:五环标志就是由五个大小一样的圆环构成的,那么这样的一个圆环,你们能把它做出来吗? 生:能。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动手制作圆环。 3、小组汇报,展示成果。 [设计理念: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与交流的时空,通过例外制作方法的展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环的特点。] 4、分析制作方法,找出出圆环的特征。 5、概括圆环的概念及圆环各部分的名称。 6、找出圆环的內圆半径和外圆半径。 7、展示生活中圆环的物品。(电脑演示图片附音乐) 8、学生操作画圆环,展示交流。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提高分析的能力。从动手操作和判断辨析两个层次建立圆环的特征,并完成归纳的过程,层层感悟、体验,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充分;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圆环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存在。] 三、深入探究,学习圆环的面积 1、利用学生画出的圆环,让他们同桌互相比较大小。 2、汇报结果。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力的分解,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力的分解,具有典型范例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代替,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2.难点: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课前准备 铅笔、细绳、重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呢? 二、复习回顾 什么叫合力? 什么叫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新课教学 1.力的分解 (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2.思考: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若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4.实际情况中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情景1:木匠利用刨子刨木头,对木匠对刨子的作用力进行分解 情景2:人力拉扯车时,人习惯用斜向上的拉力去拉车子,对人对车的拉力进行分解

《圆环的面积》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圆环的面积》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圆环的面积》人教版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环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圆环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具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6 10 7 5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新课。 1、教学环形面积。 (1)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r=2厘米求: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R2-或S=(R2-r2) 2、完成做一做: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 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圆环的面积》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圆环的面积》教学设计三、巩固练习。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五年级语文教案)情在无声中爱在无言处《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情在无声中爱在无言处《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五年级语文教案 “母亲”,一个多么熟悉而魅力的字眼!她虽然时刻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再熟悉不过,但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文中的母亲形象,对于当今优越生活条件下的十一二岁、少不更事的孩子们来说,想走进文本中的母亲,去深刻地体会母爱却不是一件易事。而老师若在一堂课上一味说教,往往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难使之产生共鸣,受到启迪。为此我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和精读品味相结合的方式,并着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调动学生记忆中对母亲的印象,让学生体验文本中母亲如何劳动的基础上,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伟大母爱。 案例描述: 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母爱 上课伊始,我郑重其事地在黑板上板书了“慈母”两个字,接着,一个问题抛给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顿时,孩子们想象的空间,记忆的大门就打开了。 “我想到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该生深情地朗诵。(师:是呀,我仿佛看到孝顺的孟郊在轻轻地吟诵。)

“我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师:你真会联系,让我们想到了一个用心良苦的母亲。) “我想到了:一位母亲在深情地给宝宝喂奶的画面。”(师:一个充满温馨而动人的画面。) “我想到了:深夜,一位母亲在灯光下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师:充满关心和温暖的一幕) …… 这些其实就是孩子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时此刻,被他们阐述得淋漓尽致。“慈母”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悄悄地播下了种子。 字里行间感受深深的母爱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一位慈母,感受她那深深的母爱。(板;情深)齐读慈母情深。让我们拿起课文,自由地读读,看看在你的眼中,这是 一位怎样的母亲?可以用简短的一句话或简单的一个词来表达。大概过了四分钟,学生纷纷举手,有说这是一个勤劳的母亲,有说这是一个辛苦的母亲,也有说这是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还有说这是一个为孩子着想的母亲、、、、、、我看他们能够大致地了解了课文,于是就让他们再次细细地读课文,把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一个字词或段落划出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六分钟过后,许多学生相继举了手,下面就是我们精彩的交流。

教案(力的分解)

5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观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多个力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想一下,为什么有时人们不用一个力去做而要用多个力来做呢?使用吊车的时候大家观察一下钓钩是不是用一根钢丝吊着?如图3-5-1. 课件展示: 图3-5-1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其实吊车的钓钩不是用一根钢丝吊着的,而是用几根钢丝共同吊着,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验导入 1.用两细绳悬挂一铁球,在细线的夹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细线断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找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同学上台进行拔河比赛,再成鲜明对比地请一位个子小的女同学上台,交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即要求她一个人拉动两个人.教师指导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都被拉动了.一名弱小女子能拉动两名大力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推进新课 一、力的分解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知道了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及力的合成遵循的法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些内容. 师生回忆讨论以上问题.(设计意图:1.回忆旧知,推进新知;2.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下面回忆一下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 【演示实验】 在演示板上先用一个弹簧秤(力F)把橡皮绳的结点拉到O点,然后再用三个或四个弹簧秤沿不同方向拉结点到O. 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结论: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同. 明确: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而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学生实验】 不给学生任何限制,同学间可以自由组合,只要把橡皮绳的结点拉到O点即可.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可以用多组不同的力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也就是说力的合成是唯一的,但力的分解却不是唯一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分解一个力呢?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圆环的面积-冀教版

第4节圆环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认识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 结合具体情境,怎样计算圆环面积。 问题解决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动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丰富教学活动经验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一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形成环形的空间观念。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出它的面积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4页“甬路问题”。 某公园内有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形喷水池,在喷水池周围有一条1米宽的甬路。甬路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认真观察,得出“环形”概念。 师: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一下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圆形”有什么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生1:这幅图中画的也是圆形。 生2:它有两个大小不相等的圆。 生3:甬路的形状像环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像这样的圆形叫做圆环。 (多媒体呈现环形示意图) 3.启发、引导,求圆环面积。 师:怎样才能求出圆环的面积。 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生:计算圆环的面积,实际就是计算两个圆面积的差。

师:说得对。现在就自己动手,算一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计算方法、过程和结果。 (1)喷水池和甬路的占地面积: 3.14×(1+3)2 =3.14×16 =50.24(平方米) (2)喷水池的占地面积: 3.14×32=3.14×9=28.26(平方米) (3)甬路的占地面积: 50.24-28.26=21.98(平方米) 答:甬路的占地面积是21.98平方米。 5.出示教材第54页环形铸铁零件问题。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想想怎么计算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投影两种解答过程。 (1)3.14×202-3.14×162 =1256-803.84 =452.16(平方厘米) 答:环形的面积是452.16平方厘米。

草帽计(教学设计)

《草帽计》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和积累文中的成语,增加知识储备。(词) 2、品读表现贺龙元帅神机妙算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并把优美语句背诵下来。(句) 3、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模仿重点语段实行描写。(段) 4、理清文章结构,简略复述课文。(篇)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简练准确的言语复述课文。 2、积累成语,学以致用。 3、品读表现贺龙神机妙算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并把精彩的语句背诵下来。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尽量少的文字 概述草帽计。 2、了解红军在长征中英勇作战、巧计破敌的情况;学习贺龙同志沉着冷静、随 机应变的聪明智慧。 3、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贺龙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学习过程: (一)课前小测,巩固旧知。 1、读一读,填成语。 手()()()()手()()()()手()()()()手指()()()()指()()()()指()()()()指

2、仿照句子写一写。 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二)导入教学,就题质疑。 1、由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的一个小故事——《草帽计》。(板书:草帽计) 2、质疑激趣。 读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是谁使用了草帽计?为什么要用草帽计?他是怎样使用草帽计的?他的计谋成功了吗?) 同学们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结合课前的预习与组员交流。(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故事发生的6要素。边读、边找、边画出相关内容,然后与同桌交流。 3、用比较精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自言自语说,组织好语言;再与组员交流,互相学习;最后指名发言,受到启发,修改、完善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 (四)切入重点,理出层次。 1、文章哪些地方能突现贺龙的神机妙算?请同学们划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学生自读自画。 3、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4、归纳总结:贺龙的神机妙算主要体现在知天、知地、知人。 (五)总结归纳,抒发感受。

慈母情深——案例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浅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案例背景。 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让每位学生在走进文本、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研读、体验、感悟,使语文素养在每位学生的身上得到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并最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阅读,体会作品的感情。 二案例过程。 生: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师: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梁晓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走近文中的母亲!(板书:走近) 生:充分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空里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写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看到了一位身体瘦弱的母亲!感情朗读描写母亲瘦弱的段落: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师:通过他的朗读,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也看到了一位极其瘦弱的母亲。 生: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位辛苦的母亲。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把这样的一位母亲形象读出来吧! 生:自由朗读、展示读。 师:除此,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看到了一位疲惫的母亲!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自由的读 14——16段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大家先来读读第16段,再把14-16段连起来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联系语境、联系上下文,通过朗读表达情感。 师:这一幕幕把我们带进了电视剧中的慢镜头,在这一幕幕中,谁能再现这疲惫的母亲的形象?指名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来继续把你看到的母亲形象向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看到了一位劳累的母亲! 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26段、19段、29段—忙碌)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同学们谈到了母亲的劳累,请大家把以上内容连起来再读读,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一会儿我们分角色朗读,感受劳累的母亲!生:分角色朗读或选择片断朗读。 师:指导好朗读。 生:评价朗读。 师: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位极其瘦弱、浑身疲惫、万分劳累的母亲,你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 【教学重点】 1.从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设计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3.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合力与分力概念——给出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合力与分力关系——设计探究求合力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练习与拓展(例题、合力大小与角度关系、多力合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1.出示卡通画,介绍共点力概念 在大多数实际问题中,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引入共点力和非共点力概念,分别给出共点力和非共点力的图片示例。在研究中如果使用质点模型,则受力均可以作为共点力处理。本节课研究物体受共点力的情况。 出示卡通画: 小车均匀速向前运动,一头牛拉车的效果与三位同学拉车的效果相同。 2.学生小实验 一个力气大的男生在讲台上提起一桶水,使水桶保持静止;另外两位同学一起提起这桶水并使之保持静止。分析在两种情况下这桶水的受力情况,并画出示意图。提问:可以发现各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到:F单独作用和F1、F2共同作用的力的效果相同。 3.引出等效替代关系,提出合力、分力概念 从前面两个情境出发,抓住共同点:一个力单独作用时可以和多个力一起作用时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自然地引出等效替代的关系,并从力的角度分析,得到合力、分力的概念。 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合力、分力的概念: 谈合力、分力的出发点在于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用一个合力去替代几个分力的作用) 合力与几个分力同时存在吗 (不是,合力只是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并不是物体又多受到了一个力) 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1.情境讨论,激发认知冲突 提问:前面三位同学拉车的情境中,如果三位同学水平向右的拉力分别为F1、F2、F3,那么这三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呢方向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合力F=F1+F2+F3,方向与三个拉力方向相同) 提问:把所有的分力相加就得到合力的大小,这个方法就是求合力的方法吗请学生讨论。 (有学生提出异议,以前学过,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应该是两个力相减,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提问:求合力就是把分力相加或者相减吗 实验:两个弹簧秤互成一定角度,提起几个钩码保持静止,分别读出弹簧秤示数。用一个弹簧秤提起同样的钩码保持静止,读出弹簧秤示数。 提问:两个分力大小与合力既不满足相加关系,也不满足相减关系。如果给定两个分力,到底应该怎么去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呢 2.设计探究实验 提出任务: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介绍可用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弹簧秤(2个)、橡皮条、细绳、刻度尺、图钉、三角板。 问题讨论,引导实验设计: ①根据器材,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得到分力,以及两个分力的合力 (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和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使作用效果相同) ②怎么样保证分力的作用效果与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把橡皮条一端固定,保证另一端与绳子的节点拉到相同的位置) ③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么样来记录 (橡皮条节点的位置,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引导讨论是否需要记录力的方向。讨论文字记录的不足,引导思考怎样更好地同时记录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图示。) 请各小组学生再整理探究实验的方案,确定明白实验的目的、过程、操作。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各小组根据自行整理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并用力的图示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实验进行情况,进行适当指导。 4.思考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观察实验得到的F及F1、F2的大小和方向,猜想F1、F2和F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适当地添加辅助线,研究几何关系。 (学生得出,连接分力和合力的末端,得到的几何图形大致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一对邻边,合力为此对邻边所夹的对角线。 各个小组实验时,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各不相同,都能大致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说明有一定的普遍性。请各小组再次实验,改变力的大小、方向,看是否满足同样的结论。 演示实验,特殊角度特殊值验证(即大纲版教材中本节的演示实验)。橡皮条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绳系为节点。两分力互成90度,分别由三个钩码、四个钩码的重力提供。合力沿橡皮条拉伸方向,由5个钩码的重力提供。 三、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共点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讨论:为什么力的合成(两个力相加)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呢 (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相加时既要考虑大小又要考虑方向,所以满足的法则必须是大小和方向同时考虑的。) 思考:对于有大小有方向的矢量相加,是否都不能简单地加减呢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环的面积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环的面积教案 这篇关于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环的面积教案,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圆环的面积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以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 2、掌握求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例证法、类比法、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计算圆的面积 r=5厘米d=6米C=15.7分米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实物,认识圆环 出示光盘。提问:谁能用语言描述这个光盘? 2、实践操作,感知圆环 (1)刚才我们简单认识了圆环,现在你们能用手上的工具剪出一个圆环吗? 学生用一张白纸剪一个圆环。 (2)学生操作,动手剪环形。(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3)说出剪圆环的过程。 让学生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3、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环的面积? (2)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时,边说边演示从一个大圆里去掉一个同心小圆变成环形的动态过程:先求出外圆和内圆的面积,再求出环形的面积。 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师生交流后,明确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外圆(大圆)的半径或直径和内圆(小圆)的半径或直径。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小学语文 《慈母情深》案例评析

《慈母情深》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____(省、市、区、县)师范附小程治国 片段一: 师: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母亲是一个极其瘦弱的人。 生:母亲脊背弯曲,这说明她很累。 生: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有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 生:母亲的手指龟裂。这是表明母亲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很辛苦的。 〈课件出示补充材料〉 母亲工作的地方是一间不足两百平方米的厂房,里面摆着七八十台缝纫机,厂房阴暗、潮湿、破旧,正值酷暑炎夏,但不能开窗户,每人头顶上还亮着一盏灯泡。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出来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师: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谈一谈你的体会。 (生自由朗读课文及补充材料) 生:说明母亲身体不好。 生:这表示母亲已经工作了很长很长时间。 生:说明母亲她常年劳累的结果。 师:你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立刻……立刻……立刻……) 〈课件出示〉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作者几次呼唤自己的母亲?自由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三次呼唤自己的母亲。 生:这说明作者在意自己母亲的一举一动。 生:他很吃惊。 生:作者很多次呼唤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太辛苦了。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深情呼唤母亲。 (生齐读) 片段二: 师:母亲的双手都干过什么? 生:母亲为我们烧过饭。 生:母亲为我们洗衣。 生:母亲还为我们…… (体会:龟裂) 〈课件出示补充材料〉 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了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 【评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