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第四部分高考政治大纲

一、全国高考政治大纲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准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准和综合使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㈠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水准、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水平。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持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信息,感受新变化,持续更新知识的水平就更凸显出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信息获取的路径较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水平考查的角度出发,会持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所以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水平,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⑴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相关信息

首先,某些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地隐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

其次,试题设计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题目的行文之中,通过审题,了解命题的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的脉络。

考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方向与内容。试题均有一定的要求与指向,考生不能抛开试题的要求而随意回答。

⑵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相关信息

从试题的表现方式看,主要有文字和图表两类。图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柱形图、扇形图、统计表,还包括漫画等。图表的特点有其直观的一面,例如,表格中的数据只需横向或纵向比较就能够得到数据的发展趋势;图表的特点也有其复杂的一面,例如,表格略去了其他陈述性文字,仅保留抽象的数据,则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考生进一步去发掘。

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的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图表能够得到更为直观、系统的体现,能够协助人们历史地、全面地观察事物的演变,所以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在解释这些图表的时候,主要是要学会判断图表所表现的事物;

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找寻图表所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到底就是要能够用图表、数据来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实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⑶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相关信息

在对试题实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实行筛选和整理,对不同信息实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

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背景材料中一般会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体现出来,试题的设计因为形式的多样化而使主题的要点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间,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理解。

2.调动和使用知识

所谓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使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度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使用知识的水平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相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个水平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水准,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使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但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使用的知识并非是完全能够照搬已有知识储备的。试题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要求考生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之使用在特殊的要求中。

⑴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使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

所谓有针对性地调动和使用知识的问题主要是指使用知识的准确性问题。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于不同的问题用相对应的知识来说明。倘若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或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非所问,则对问题的回答就是无意义的。第二,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要求相对应时,也应满足知识体系上的科学性。这能反映考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否扎实。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非选择题部分,政治科考试在涉及问题时因为表述的不同所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差别,“为什么”、“怎么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使用知识上。这也就要求考生在理解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知识,判断并回答问题。

⑵能够调动和使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情境材料表现在试题中,是政治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政治科高考除了要求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和使用课本知识外,还要求考生能够调动和使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来回答问题。

⑶能够体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水平

考生不但要能够调动和使用课本以及重大时事等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而且要能够体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的各方面知识所形成的“知识库”中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水平,如记忆水平、理解水平、分析水平、判断水平、推理水平等,考生检索知识的水平越强,就越能准确地调动和使用知识。

3.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或任务。

描述事物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水平则是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水平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⑴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中学政治教学,绝绝大部分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形态表现。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基本的水平要求。

⑵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相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

①所谓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就是在考察事物的特征时,加入时间的因素,即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等。所谓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②要透过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本质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理解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但要学会分析、比较和解释相关现象,更要学会透过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

⑶综合阐述或评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对于相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和评论,不但局限在某一模块的角度,还要注重政治学科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使用。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4.论证和探究问题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个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水平。

论证问题的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水准;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探究,即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探究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考试过程中,探究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考生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

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反映出考生的综合学习水平,而且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水平是高考政治科考试测量的重要水平。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水平,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态度是体现考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⑴根据相关信息,调动和使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这个要求是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来的。考查的目的不但仅在于考查考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考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水平与素质,考查考生对各种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创新使用的水平,考查考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⑵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然后从这些要点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是考生实际掌握、理解和使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⑶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准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所谓顺畅的语言,是指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要立论明确,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思想政治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观点等;能够准确使用相关的学科术语,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的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做出客观的叙述或说明。

所谓清晰的层次,就是组织答案的用语必须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笼统含糊。

所谓准确的逻辑,就是在组织答案时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

㈡考试内容和范围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

⑴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⑵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价格

⑴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⑵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⑴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

⑵树立准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⑴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

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⑴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⑵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准确的择业观点,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⑴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

⑵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

⑶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⑴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⑵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升效率、促动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⑴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

⑵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整,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⑴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

⑵依法纳税

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⑴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

1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⑵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2.经济世界化与对外开放

⑴经济世界化

经济世界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世界化的影响。

⑵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⑴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⑵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⑴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⑵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对政府权力实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⑶政府的威信

政府的威信及其体现,我国政府威信的来源和树立。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⑵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持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

⑴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

⑵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⑶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⑷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⑴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⑵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动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⑴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⑵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准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⑶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准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⑴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⑴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⑴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

⑵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有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⑶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⑷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⑸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⑴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⑵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⑶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⑷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⑸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⑹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⑺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⑻实践是理解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的来源,实践是理解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理解的目的。

⑼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⑽理解过程

理解的反复性,理解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⑴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⑵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⑷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⑸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⑺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⑻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4.理解社会与价值选择

⑴社会存有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有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有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⑷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⑸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⑹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注:编者根据人教版2013年高中政治修订本,参照2013年考纲,对考点有部分修正。

二、图解“考核目标与要求”

【例1】(2011年安徽卷)《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目标解读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同学甲向大家出示了下表:

表二安徽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⑴同学们围绕表中目标纷纷发表意见,请你谈谈提出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8分)

2019年度高考政治考试大纲(官方版)

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 货币 (1)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 (1) 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政治考试大纲(完整)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019年高考政治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

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Ⅱ.考试围与要求 考试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容和部分选修容。 必考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制的确立 (3)法国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7年政治高考考纲解读

2017年高考政治考纲研究之经济生活 2016年高考分析 一、总体分析 综观2016年高考经济生活试题,题型、试题结构和难度与近几年保持一致,既体现了高考选拔性的特点,又兼顾了考生生活学习实际。其中,选择题回避高难度试题,增加了中低难度试题;非选择题侧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试题情境、问题设置和答案贴近生活,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I和新课标全国卷1I政治试题仍然遵循“稳中有进,变中求新”的命题思路,每一则材料的选择、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每—个题肢的设计,都会让考生感觉“似曾相识,又从未谋面”,想得高分比较难。 二、微观解读 具体来说,2016年高考经济生活试题呈现如下特征: 1.多角度关注时政热点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I和新课标全国卷II经济生活试题的背景材料,总体上体现了“热点”和“典型’’的结合,引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互联网金融等社会热点事件,充满时代气息。事实上,年度时政热点在各自主命题省份的经济生活试题中都有体现,如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存款保险制度、创业就业问题、“互联网+”、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开放国内快递市场、机器人的使用、“一带一路”建设、福建自贸区建设、海外并购等都是2016年高考经济生活试题的背景材料。 可见,关注时政热点,是备考经济生活的铁律。 2.重视考生参与未来经济生活 2016年高考经济生活试题更加注重发挥经济生活知识的“方法论”功能,更加重视考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高自身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能力;命题设计更多关注与考生现实生活及未来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素材。 例如,北京卷第32题,考查某篮球俱乐部新赛季球票销售价格表制定的经济生 活依据。考生在思考答案的过程中,可以体验类似制定价格表的简单的经济活动。 北京卷第38题第(2)问,以如何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为探究点,践 行了将知识的考查融人生活的理念,发挥了知识指导人生的功能,让考生感受到经济生活知识的实践价值。 近些年经济生活高考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 是要求考生首先进行角色定位,再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运用自己对该角色的认知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以2016年高 考试题为例: 2017年备考指南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2020年整理高中政治复习提纲 小高考 全.doc

基础知识天天背必修1 经济生活知识梳理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职能。 3.纸币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2.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一

种商品价格上涨,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相反。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涨,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其互补品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反之相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促使商品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规模;反之缩小生产规模。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获得价格竞争优势。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其次消费心理消费观,以及产品质量、性能和售后服务等。 (1)收入因素: ①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所以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因素。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

政治高考考纲中涉及的详细知识点

第一单元、哲学是什么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源 泉)(5 页)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哲学的产生)(4 页)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生活离不开哲学)(哲学的作用)(5—6 页)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2、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世界观的含义:(7 页)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8 页) (1)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知识的分类:(8 页) (1)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2)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政治学、文艺学、伦理学 (3)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逻辑学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 系。(8——9 页)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俗称“小规律”) 哲学揭示的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俗称“大规律”) (2 )联系: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 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0 页)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0——11 页)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1 页)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分歧)(12 页)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020年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解析

2020年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解析 思想政治 【修订原因】 2017年新考纲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其“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四个必修模块的考点与2016年基本保持一致。 具体体现在对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 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而这一修订是以补充试题样例的形式加以说明的,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考查要求,对老师和学生理解考查方向和重点是十分有帮助的。 【备考建议】 对于大纲的修订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强调了“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学生们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在复习和选择做题时都要揣摩这一新要求的用意。比如在教材中《政治生活》这部分内容就要重点理解和把握一下。 要以学科主干核心知识为基础,突出核心素养能力要求。一是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巩固深化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运用。 如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经济全球化;国家性质、政府职能、民主政治建设等知识。二是要由死记答题套路向培养答题思路转变,学会结合材料灵活分析。通过各种热点材料培养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意义、原因、措施类题。 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都十分关注能力考查,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时不要死记硬背,要在平时的训练中着重材料分析能力、知识融合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此外,一直以来政治学科都十分注重时事热点的把握,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紧跟热点时事。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普通高考思想政治考试大纲

思想政治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 货币 (1) 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 (1) 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高中政治考试大纲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整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018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2018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考点一:货币的本质●知识点1:商品 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注意: ①商品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②交换体 现的是买卖关系而非赠送关系;)(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 值和使用价值。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②使用价值 是自然属性。(涉及到商品的质量)③两者的关系:对立统 一统一: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者。对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两者。▲④注意: A、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 西不一定有价值。★知识运用:商品两属性对现实的指导意 义(食品安全、药品安全)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必须重视商品的质量②A消费者:购物就应追求“物美价廉”B、生产者:要销售产品,实现价值,就必须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树立质量观念C、国家:重视产品质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 伪劣的行为●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货币产生: 商品和货币不是同时产生的,但将来会同时消亡。(2)货币 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1) 基本职能:(货币产生就有的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

职能)①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②流通手段( 即购买手段,必须用现实的货币)。A、主要特点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时空不分离)B、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2)其它职能:①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 的货币)②支付手段(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时空分离) 适用情况:税收、利息、债务、租金(房租、地租)、工资 的支付③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知 识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 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②职能:A、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③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授权)。A、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国家有权决定纸 币发行的数量、面值(面额)、但无权决定纸币的购买)B、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货 币量= (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 / 货币流通次数。▲④注意:硬币也是纸币、纪念币为法定货币,纪念币只是用作 纪念手段,不直接流通。(2)通货膨胀①实质:是社会总需 求大于社会总供给。②表现:物价上涨③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 济秩序混乱。④原因: A、发行过多的货币B、需求拉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C、近年来我国油价、食品(猪肉)不 断上涨,成本推动;⑤解决方法:A、大力发展生产,增加

大纲解读:高考政治

大纲解读:2007高考政治 政治:考点两处变化要求更加具体 考纲有两点变化 通过与2006年考试大纲的对比,今年考点有两点变化,内容要求具体化。 近年来,政治高考内容、形式、题型、目标要求和考点分布比较稳定。政治常识部分一般占考试大纲的30%,而哲学常识和经济常识部分历年来虽有一些小的波动,但总体来看也比较均匀,各占35%-40%。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考点的变化体现了党和政府现阶段的方针。 今年考纲的第一点变化:在经济常识部分,考纲将“掌握国家宏观调控内容”具体明确为“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这体现了今年考试的要求和内容更具体化,要求学生对近年来国家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成就方面有一定了解。 第二点变化:在政治常识方面,考纲将“中国共产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明确表述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领导地位和历史使命两个角度进行了强调。考生可以联系到现在的热点问题,如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的执政能力和反腐败力度等方面作一定的思考。 备考建议 1.重视学习与领会《考试大纲》 ①注意《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内容的规定:清楚有哪些考点,与上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②认真学习《考试大纲》中的例证性试题,认真领会这些试题的命题特点,思考其解答的思路与方法。③重视使用《考试大纲》中的样卷,研究这份样卷,可以缓解高考的紧张压力,消除考生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 2.重视基础知识,扎实过好理论知识关 考生的能力只能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显现出来。因此,以“能力立意”的政治高考,不可能离开对学生的知识考查。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准确、全面、灵活、系统。②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

2020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新课标

2020新课标高考大纲(政治) 202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政治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2019年高考政治考纲解读及知识整理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2019年高考政治考点解读与梳理 【适用于高中文科生】 为便于指导高三学生进行高考政治系统复习,夯实教材基础知识,构建板块、模块知识体系,有效理解考纲考点,全面把握高考方向,依据高考政治考试大纲,特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的考点知识进行解读梳理。 第二篇:知识归纳与整理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1:货币的本质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 【特别提示】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2.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属于商品的方法: (1)定义法,凡是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属性法,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并非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 (3)根据所处的具体环节来判断。劳动产品只有处于流通领域才是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劳动产品就不再是商品。 3.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具有该产品作为商品时应该具有的使用价值。 4.密切关注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消费者接纳的过程,就是商品生产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也是接受市场检验的过程。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含义和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一般等价物比货币出现得早,不固定;货币出现得晚,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联系: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二者都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特别提示】金银饰品不是货币,金银纪念币是货币 ①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但金银饰品不可以成为货币。

新课标2020年高考政治考试说明

202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政治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㈠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信息获取的路径较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⑴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首先,某些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地隐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 其次,试题设计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题目的行文之中,通过审题,了解命题的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的脉络。 考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方向与内容。试题均有一定的要求与指向,考生不能抛开试题的要求而随意回答。 ⑵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呈现方式看,主要有文字和图表两类。图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柱形图、扇形图、统计表,还包括漫画等。图表的特点有其直观的一面,例如,表格中的数据只需横向或纵向比较就可以得到数据的发展趋势;图表的特点也有其复杂的一面,例如,表格略去了其他陈述性文字,仅保留抽象的数据,则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考生进一步去发掘。 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的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图表能够得到更为直观、系统的体现,能够帮助人们历史地、全面地观察事物的演变,所以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在解释这些图表的时候,主要是要学会判断图表所呈现的事物;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找寻图表所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到底就是要能够用图表、数据来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⑶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 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背景材料中一般会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试题的设计由于形式的多样化而使主题的要点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间,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

2019年高考政治考纲解读及知识整理

2019年高考政治考点解读与梳理 【适用于高中文科生】 为便于指导高三学生进行高考政治系统复习,夯实教材基础知识,构建板块、模块知识体系,有效理解考纲考点,全面把握高考方向,依据高考政治考试大纲,特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的考点知识进行解读梳理。 第二篇:知识归纳与整理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1:货币的本质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 【特别提示】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2.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属于商品的方法: (1)定义法,凡是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属性法,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并非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 (3)根据所处的具体环节来判断。劳动产品只有处于流通领域才是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劳动产品就不再是商品。 3.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具有该产品作为商品时应该具有的使用价值。 4.密切关注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消费者接纳的过程,就是商品生产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也是接受市场检验的过程。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含义和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一般等价物比货币出现得早,不固定;货币出现得晚,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联系: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二者都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特别提示】金银饰品不是货币,金银纪念币是货币 ①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但金银饰品不可以成为货币。 ②金银纪念币是货币。金银纪念币是由国家发行的,是一种法定货币,纸币也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但金银纪念币相对于一般纸币而言,又具有其特殊性,其既是国家法定货币,又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3.货币的基本职能与其他职能的比较 职能作用标志词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大 小 标价、价格

2020新课标高考大纲政治

新课标高考大纲(政治) 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政治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2018高考历史考纲(必修版)

2018高考历史考纲(必修版)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国家的诞生:约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创立王位世袭制。 ②前16世纪汤建立商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神权色彩浓厚。 ③约前1046年,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周公姬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制定周礼。 ④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东周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陆续变法(前356年商鞅变法),实行君主专制。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国家大一统。 ②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郡县制、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最终短命而亡。但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朝(西汉)由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承秦制,又加以改进,先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引起“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改用“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内外朝制(内朝决策,外朝执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察举制(选拔人才)。 ②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后来剩下魏、蜀、吴三国,又被晋统一。晋朝短暂统一后中国又陷入分裂,史称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国家由大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分成九个等级,如上上,下下等)选拔人才,造成士族垄断官职,难以选拔真正人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③隋唐时期,国家再次实现统一。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管辖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户部,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际是分宰相之权)、科举制(分科考试取士),在唐朝得到完善。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由盛转衰,经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最终灭亡。中国再次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④两宋时期是民族大融合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时期。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太祖采用“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办法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出任地方官,另设通判监察地方,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宰相权力,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偏安江南,最终也被元所灭。 ⑤元朝是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元朝只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中国省级行政的开端。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渐衰落。明初沿用元朝的中书省的设置,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由皇帝掌管六部。但皇帝无法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设立内阁帮助处理政务。但内阁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明代起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全部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考生只能用八股文回答,导致读书人开始死记硬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社会潮流。

2018高考政治考纲解读与知识整理

2018年高考政治考点解读与梳理 【适用于高中文科生】 为便于指导高三学生进行高考政治系统复习,夯实教材基础知识,构建板块、模块知识体系,有效理解考纲考点,全面把握高考方向,依据高考政治考试大纲,特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的考点知识进行解读梳理。 第二篇:知识归纳与整理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1:货币的本质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 【特别提示】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2.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属于商品的方法: (1)定义法,凡是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属性法,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并非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 (3)根据所处的具体环节来判断。劳动产品只有处于流通领域才是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劳动产品就不再是商品。 3.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具有该产品作为商品时应该具有的使用价值。 4.密切关注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消费者接纳的过程,就是商品生产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也是接受市场检验的过程。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含义和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一般等价物比货币出现得早,不固定;货币出现得晚,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联系: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二者都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特别提示】金银饰品不是货币,金银纪念币是货币 ①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但金银饰品不可以成为货币。 ②金银纪念币是货币。金银纪念币是由国家发行的,是一种法定货币,纸币也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但金银纪念币相对于一般纸币而言,又具有其特殊性,其既是国家法定货币,又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 3 职能作用标志词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大 小 标价、价格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购买、买卖、现场交易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社会财富的代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支付手段 偿还债务、赊账、支付利 息、工资、税款等 赊销赊购、还债、地租、 利息、税款、工资 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流通手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

2019高考思想政治考试大纲

.. .. 思想政治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 考试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