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论基础教程教学设计

信息论基础教程教学设计

信息论基础教程教学设计

介绍

信息论是一门研究信息量、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科学。在今天的信息科技时代,信息论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针对信息论基础教程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信息论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教学目标

本教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论的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了解信息的定义、信息熵、信息传输和编码原理等基础概念。

•掌握香农定理、数据压缩、信道编码和纠错码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

•能够运用信息论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传输和处理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教学内容

第一讲信息的定义和信息熵

该讲主要介绍信息的定义和信息熵的概念,包括:

•信息的定义和信息量的计算方法。

•信息熵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信息熵的性质和应用。

第二讲信息传输和编码原理

该讲主要介绍信息传输和编码原理,包括:

•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和信号传输。

•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原理和方法。

•编码效率、传输速率和误比特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第三讲香农定理和数据压缩

该讲主要介绍香农定理和数据压缩,包括:

•香农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的区别和实现方法。

第四讲信道编码和纠错码

该讲主要介绍信道编码和纠错码,包括:

•信道编码的原理和方法。

•纠错码的概念和应用。

•奇偶校验、海明码和卷积码的实现方法和性能比较。

教学方法

本教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讲解法: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相关理论。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和理解实际应用。

•实践法:通过课程设计和小项目让学生实践运用信息论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式

本教程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考试:分为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作业:布置练习题和课程设计等任务,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

教学资源

本教程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源如下:

•教材:推荐使用《信息论基础》(第二版)(作者:高年民,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讲义:提供课程讲义和练习题。

•软件:提供信息论相关软件,如Matlab、Python等。

结语

信息论基础教程是信息科技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

供强有力的支持,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应用,具备竞争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共5篇)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 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与说明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英文名称:Teaching Methodology of Information Curriculum,简称ICTM (三)课程中文名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四)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 (五)开课单位:工学院 (六)教材:《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王吉庆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七)参考书目 [1].《现代教学设计论》,盛群力,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教学设计》,乌美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教学过程设计》,李龙,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加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教学设计基础》,章伟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6].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皮连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Redesigning the ID Curriculum》,Martin Tessmer and John F.Wedman [8].《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Barbara Seels [9]. 《现代教学设计纲要》,孙可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八)、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信息技术方向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系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技能和一定的开发、研究能力,为学习者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化教学设计优秀6篇

信息化教学设计优秀6篇 信息化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制作表格的方法,熟练使用表格工具完成课程表;能熟练编辑制作的表格。 (2)过程与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利用菜单操作及实际绘制的过程中,了解绘制表格的方法,熟悉制作表格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表格的自由修饰,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用不同方法制作行列式的规则表格,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依据自己的特点对表格进行综合的设置和美化。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演示教室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指出有些文字信息需要用表格的方式表示,才更加清楚明了,然后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表格?引出课程表。 2、建立课程表的雏形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行、列、单元格),然后指出可在word中利用“表格”菜单指定行数、列数,生成一个空表,就可以输入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建立一个类似的课程表,可以只输入一天的课程。 3、课程表的美化、调整 出示一个修饰好的课程表,让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指出需要对课程表进行美化和调整,同时引出自动制表适合制作规则表格,对不太规则的表格,则要用到手动制表。 教师演示如何绘制斜线表头,学生自学合并单元格、表格中文字的对齐、边框和底纹、调整单元格的行高和列度等。 学生自由设计和制作…… 4、课程表的展示 利用教学软件对学生作品逐个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并作简评。学生欣赏作品,观看成果,与自己作品进行比较。 5、教师总结: 用“手动制表”修改“自动制表”制得的表格,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因为“自动制表”所得的表格不能满足所有场合的需要,当然,只要熟练掌握了“手动制表”,单纯使用“手动制表”也能制作满意的表格。 信息化教学设计篇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大中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时至今日,地铁,已为生活增添了一份律动,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陪伴。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教案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教案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教案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形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怎么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呢?下面是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资料,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1 课题:信息与二进制编码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课件、投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实施传统的“讲练”法模式,使学生了解信息编码;使用计算机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对二进制做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安全使用;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首先的培养。 教学难点:二进制的计算。 课前准备: 1、复习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图;储存容量的基本计算; 2、课件、多媒体教室的试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5分钟) 师:们,通过上节课的,我们知道计算机能够正常工作不但需要有硬件部分,还需要软件来支持,否则配置再高的计算机也如同一堆毫无生机的废品。下面请同学思考一下,试着画出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图。 (可以请同学在黑板上画。) 师:通过大家的演示,再对比一下老师所给的正确结构图。(看大屏演示)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运算器 中央处理器 控制器 主机 随机存储器 内存诸器 只读存诸器 硬件部分 输入设备 外部设备输出设备 计算机系统外存储器 系统软件 软件部分 应用软件 师:问题二,表示存储器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常用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B= B 1MB= KB 1GB= MB 生:回答。 二、新课导言: 师:大家在日常中是否能见到一些只存在两种状态的事或物存在?能否例举出来? 生:例举事物…… 师:能从大家所例举的事物中看出只存在两种状态的事物多存在于电子器件上,这是为呢?(由于学生为初一年级的学生,知识含量有限,所以由老师做以下简单的解答) 电子器件最易形成两种稳定状态,如电压的高低、电流的通断。所以我们在计算机中采用了以0和1两个数字组成的二进制数的形式来表示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在大屏幕上展示十进制数的运算法则:逢十进一。启发学生说出二进制的运算法则。) 二、新课: 1、[以课件1展示二进制运算法则,与十进制进行转换运算。]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通用7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5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精选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WINDOWS98操作系统,了解鼠标的基本操作,掌握正确启动和关闭计算机系统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计算机系统软件及鼠标应用 教学准备: 1、调试每台计算机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那有谁能来给其他同学讲讲计算机到底有哪些基本组成呢? 师:好,这位同学,你来告诉大家。 生:(略) 师:还有谁要补充吗? 师:好,你来。 生:(略) 师:补充得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那这节课,我们就

来学习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及鼠标的应用。好吗? 生:好。 二、新授。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节影片,并做好思考。 (老师启动光碟,同学们也相应做好笔记。) 师问:同学们看了这部影片后有什么问题弄不清的,需要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了呢? 生:老师,我这个地方弄不清,什么是“桌面”呢?师:谁能帮助这个同学解答呢? 生:老师,我来帮他解答。 师:那有谁能来告诉老师,应如何启动计算机,也就是“开机的顺序呢?”。 生:老师,我来。开机的顺序就是…… 师:好,说得真好。那鼠标又是怎么使用的呢? 生:鼠标有以下几种基本操作: (让学生动手演示,老师把屏幕转换给其他同学看) 三、做一做。 师:瑞请大家动起手来,按下列的要求操作,把你看到的变化填写到括弧内。好吗? 生:好。 师:现在马上动手。 (老师把屏幕返还给同学)

四、新授。(如何关机) 师:请同学们按下列步骤,跟老师一起关机,好吗? 生:好。 师:第一步:单击“开始”按钮,弹出“开始”菜单; 第二步:单击“关闭系统”,弹出对话框: 第三步:选择“关闭计算机”后,单击“是(Y)”,此时计算机自动进行关机操作; 第四步:关闭显示器。 同学们都会了吗? 生:会了。 五、想一想。 师:那好。同学们回去后,应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开机的顺序? 2、关机的操作步骤?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教学背景: 本课这之前已学习LOGO语言基本绘图语句,但前面小海龟绘出的图形均是黑线白底,本课将学习如何设置彩色画笔和画纸,以及给图形填充,从而让小海龟绘出彩色图案。 教学重点: 如何设置彩色画纸和画笔 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学设计1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化龙镇丰城初中朱子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

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

信息论与编码教学设计

信息论与编码教学设计 前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越来越强调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信息论与编码 理论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等领域的学生而言,学习信息论与编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探讨信息论与编码的教学设计,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课程概述 课程目标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理论基础和编码原理,包括: - 信息的基本概念和量化方法; - 噪声与信息、信道容量等概念; - 常用编码方式及其应用。 课程内容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 信息论基础:信息 的定义、信息熵、互信息、条件熵、熵的性质等。 - 信源编码:霍夫曼编码、香 农-Fano编码、算术编码等。 - 信道编码:封锁编码、Turbo编码等。 - 码型连 续波调制:ASK、FSK、PSK、QAM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信息论与编码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黑板、实例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举一反三,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课件演示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PPT等课件进行图像演示和动画演示,让 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件演示应该具有清晰、简单、明了、具体的特点,避免过多的文字和复杂的图像。 实验教学 信息论与编码教学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让学生亲自进行编码实验,体验和掌 握实际操作。实验内容可以包括课程讲授的相关内容,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外拓展的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课外拓展 信息论与编码教学也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可以让学生参观通信设备等现代通信 技术,甚至可以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这些课外拓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 信息论与编码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达到一定的学 习效果。教学评价也应该以此为标准,主要包括: - 学生考试成绩:这是最基本 的教学评价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 学生作业:适 当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 课堂参与度:如果学生能够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也可以反映出学习效果的好坏。 - 课外项目:如果能 够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项目进行拓展实践,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 信息论与编码教学设计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复杂工程,需要教育工 作者做大量的准备和设计工作。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的掌握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方法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信息论基础教程课程设计

信息论基础教程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信息论的基础概念,让学生掌握信息的传输、 存储和处理的原理和方法,为学生打下信息科学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信源及其特性 3.信道及其分类 4.信源编码 5.信道编码 6.信息不等式 7.奇异性定理 8.香农信道容量定理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演示、讨论和实践操作等。 1.讲授:讲述信息论基础概念、信源、信道、编码等知识点,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信源和信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 论概念和方法。

3.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经 验。 4.实践操作:通过编写代码实现信息源编码、信道编码等实 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1.考勤和平时作业:出勤率占30%,平时作业占10%。 2.期末考试:占60%。 3.评价标准:根据出勤率、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综合评估 学生对信息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参考教材 1.Cover T, Thomas J,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 Wiley inter-science, 1991. 2.王峰. 信息论基础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六、教学日程 课时内容 1 信息论基本概念 2 信源及其特性 3 信道及其分类 4 信源编码 5 信道编码 6 信息不等式

课时内容 7 奇异性定理 8 香农信道容量定理 9 实践操作——信息源编码 10 实践操作——信道编码 11 复习 12 期末考试 七、教学效果预期 1.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掌握信息论基本概念,理解信 源、信道、编码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方法,实现基本 的信息处理功能。 3.学生能够使用信息不等式、奇异性定理等方法分析信息的 传输、存储和处理效率,更好地理解信息论的应用。 4.期望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为进一步学习信 息科学和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八、总结 本课程通过讲解信息论的基础概念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科学 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也需要不断改善和完善,以提高 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32000010 2.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 3.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4. 课程简介:《信息技术基础》主要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各领域概念、知识层面的内容和计算机初步应用技能。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概述和系统介绍、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办公处理软件网络基础、Internet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办公处理软件的应用,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与相关课程衔接:后续课程VF语言、C语言或者VB程序设计 3.学时:总学时64 ,其中讲授32,上机32,周学时4,共计4学分。 4.开课学期:2 5.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上机练习 6.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成绩组成如下: (1)平时作业 通过给学生布置安排实验课上机内容,下课时学生须完成课堂布置作业上交于教师机或服务器中,该实验课的成绩以考勤、平时作业两部分构成。 (2)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课程考试采用软考题目进行,期末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2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卷面成绩占60%。 7.教材: 钟生海,付争方.计算机应用基础(上下册).科学出版社,2010. 8.教学参考资料: [1]贾昌传,王巧玲.计算机应用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津.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篇)(第3版).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爱民,常保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蒋加伏,沈岳.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北京邮电出版社,2005. [5]冉崇善.新编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98 & Office 2000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出版社,2002 [6]杨振山,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实习用详细教案)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第二节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信息的数字化;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3.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核心——中央处理器。 【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最重点),中央处理器。 【教学难点】 信息量的数字化。 【教学方法】 以讲解法为主。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 第二节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二) [引入新课] 前面的课程中,大家已经学了什么是信息,我想大家都已经了解信息这个概念了。[提问] 信息: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象、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举例]: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十字路口的交通灯,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我们看到交通灯的时会有什么反映呢?从交通灯这个信息在我们大脑中的处理过程引入新课。(图见课件) [讲授新课] 一.信息的数字化 1.信息的处理过程: [提问]:请一个同学来总结一下信息的处理过程 [老师总结]信息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输入、加工、输出等环节。 2.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 1)信息要进行处理就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在说这个技术之前引入“猫”——调 制解调器 [提问]:大家知道“猫”吗? [解释]:简单地通过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来解释一下modem的工作过程

2)从上面的例子引入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概念 模拟技术的概念:就是用实物或电压、电流等连续变化着的物理量来表示相 应的不断变化着的实际信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的已经可以看出模拟信号在传输过 程中极易受气候环境变化、元器件老化等因素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概念:把信息编成以0或1表示的二进制代码进行存储,或通过 与0、1相对应的表示高、低电平的电波进行传送,因此传送过程中信息受外界的 影响小,信息的复现度较高) 二.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衔接]:信息的数字化是离不开计算机的,那么我们就先来讲一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计算机是依靠硬件和软件相互协调工作来处理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提问]:在讲硬件系统前先请同学来回答一下:电脑之父是谁吗? [归纳]:冯.诺依曼是电脑界的鼻祖,他提出了存储程序和采用二进制系统的设想,冯.诺依曼理论体系是把程序和数据统一存储并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工作。这里讲的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指的是冯.诺依曼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这种硬件系统有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组成。(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讲到过的常见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器, 用图片来表示,然后根据结构图解释一下冯.诺依曼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这里用一个例题:1+2=?并解释一下运算器和控制器的功能——具体的图见课件) 三.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核心——中央处理器 1)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运算器和控制器构成了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从名字可以看出它是整个计算机的核心。现在的中央处理器主要有Intel ,AMD,Cyrix三个公司出产,而Intel公司占了主要部分。(提问,大家知道CPU 都安装在哪里?)根据图片总结CPU在主机中的具体位置 2)CPU的发展历史:(图片见课件)

信息技术导论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导论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各类高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本文所涉及的课程为信息技术导论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要素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设计目标 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 1.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要素和应用场景。 2.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3.让学生掌握重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机操作技术、网络基础知识、 软件和应用、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等。 三、设计内容 本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部分: 1. 信息技术基础 本部分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要素和应用场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等。 2. 计算机操作技术 本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包括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应用 程序的使用和配置、文件管理和备份、系统维护和排错等。

3. 网络基础知识 本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技术,包括常见的网络协议、拓扑结构、网络设备、局域网和广域网、网站和服务器等。 4. 软件和应用 本部分主要介绍常用的软件和应用程序,包括办公软件、多媒体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编程开发工具等。 5. 数据库和电子商务 本部分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应用,包括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数据的分析和报告、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等。同时,还将介绍电子商务的概念、发展和应用,包括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电子市场等。 四、设计方法 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采用教师讲授、演示、解题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要素和应用场景。 2. 实践教学 采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网络搜索、实践操作等方式,发掘和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素养和主动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论

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1、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是信息技术的两个基本要素。一般来说,信息技术的分类体系结构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三个基本的层次。 2、信息技术教学论:信息技术教学论是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信息技术教学规律,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一门理论兼应用的学科。 3、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4、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基本特点:(1)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边缘性学科;(2)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3)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发展中的理论;(4)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具有创新型的理论学科。 5、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目的: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科研的能力。 6、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1)端正态度,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的重要性;(2)重视方法,提高能力;(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

7、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为主和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为主的阶段。 第二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1、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2)信息技术教育引发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3)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有效支撑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4)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起到奠基作用;(5)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英国信息技术教育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4、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1)加强信息技术教育(2)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创新(3)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国外信息技术教育对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1)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2)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3)建设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及内容(4)加强对学生的关注,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5)大力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利用(6)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素质 5、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信息技术课的重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3篇)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那么吗,是课件开发质量上下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收集的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引入新课: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目前,它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你家里有计算机吗?你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二、教学新课: 1、计算机的外观: 从外观上看,计算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和打印机。看一看,电脑桌上的电脑有几个部分。 教师教学每一部分的名称,学生对照机器进展观察记忆。 2、计算机硬件: 我们把计算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称为计算机的硬件。 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心脏,英文缩写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内存储器是负责存储信息,相当于计算机内部的存储中心。 显示器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能把我们输入计算机的信息及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显示出来。

键盘和鼠标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利用它们可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指挥计算机工作。 打印机也是计算机的一种输出设备,可以把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打印在纸上。 3、计算机软件: 仅有硬件计算机是无法工作的,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软件。计算机软件有很多种。如同学们玩的游戏软件,帮助我们学习的教学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高科技的知识产品,受法律保护,我们不能随便复制别人的软件作品。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的工作能力。 三、稳固: 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照计算机说出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的主要用途。 四、作业; 完成练习题1-4。 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让学生掌握机器人走一段直线,学习机器人编程中最简单的“顺序式”构造。重点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把理论设想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历。 “走线段”任务对刚接触机器人没多久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性的,主要是由于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学习经历。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也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儿童化、趣味化着手,投其所好,让学生沉浸到机器人学习任务的愉快气氛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专科起点)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多方位诠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目标放在学习者面向实际的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对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形成宏观的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评价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方法与规律,在积累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今后面对具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信心。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与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程、同期课程和后续课程决定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先修课程“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导论”等,为本课程提供了: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的知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研制与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与方法的知识,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为本课程奠定了课程论、教学论、教学设计以及教育技术理论的知识基础。 与本课程同期开设的“学与教的理论”、“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课程,为本课程提供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教学原则方面的知识,各类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方法与流程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影响到本课程知识选择时不需要再将课程的教学资源作为重点,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也不需进行过多阐述。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决定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问题等方面。 三、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的理念。以能力本位作为本课程建设的指导理念与指导原则。课程(教材)的组织体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主线,借助能力板块的组织和能力台阶的逐步提升,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逐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具备一定的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高一信息技术 1.1信息基础教案-人教版高一全册信息技术教案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 论

填空 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有((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独立性、发展性))。 2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主要表当下((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层次性、人文性))五个方面。 3信息技术课程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显现任务、教师导学、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五个环节。 5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实践性、耦合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发展性))。 6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尝试错误和顿悟法))。 7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类型和选择从时空距离见能够分为((远程教学方法和非远程教学方法))。 8课堂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分组协作学习))。 9分析学习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卡片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等。 10我们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所有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总体而言能够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操作技能、计算机算法和程序))等三大类。 1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讲授型、自主探究型、合作探究型))三种。1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结果评价能够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以规范的方式展现出来,其呈现是灵活多样的,((有叙述式、表格式))等。 14叙述式教案应包括((课题、学习目标、授课时数、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资源和反思))等项目。 15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手段有((提问、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 16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有((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1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分为((替代型策略和生成型策略))。 18于教育调查法中,教育问卷的份数不应少于((30份))。 19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20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包括三个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 21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算法和启发式))俩种。 22信息技术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方案、解决问题))四个阶段。 23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壹般分为五步((明确问题、定义和表征问题、探索可行的策略、按照策略行事、复查和评价活动策略))。 24于信息技术态度习得的心理过程分析中,态度包括三个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25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成((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26信息技术技能形成心理包括技术学习的((认识心理和个性心理特征))。 27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8基于校园网络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于功能上的优点有((共享数据库资源、共享软硬件资源、提高系统可靠性、提高办公效率))。 29信息技术课程专用软件分为((操作系统、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