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和MRI诊断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和MRI诊断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和MRI诊断

摘要】目的: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MRI与CT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总结我院2011年7月至2015 年7月间收治的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MRI、CT检查结果,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的临床特点。结果:18例患者中,单发型16例,多发型2例,其中下肢5例,上肢4例,面颅6例,肋骨2例,肩胛骨1例。CT征象呈现出明显的囊状膨胀、硬化改变、磨玻璃样、丝瓜瓤样及溶骨样改变;MRI征象多呈现出膨胀样改变、组织成分不同其MRI表现存在差异。结论:采取 MRI与CT 检查对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后评价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MRI;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162-03

骨纤维异常增殖征(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B)为体细胞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1(guanine nucleotide-bingding protein-1,GNAS1)基因突变引起骨骼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而致病,基因点在20q13.2.病变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不成熟的原始骨组织即编织骨取代了正常的骨组织[1]。本病多在幼年起病,成年后进展缓慢。临床上依据FDB病变累及的范围及是否伴有内分泌障碍,可分为单骨型onostotie),多骨型(polyostotic)和Albd出综合征[2]。男女发病大致相等,多数可无临床症状,主要为轻微的疼痛、肿胀、肢体弯曲畸形、病理骨折等。本病多发生于颅骨、肋骨、四肢长管状骨,发生于脊柱者罕见[3]。本病约2%~4%可恶变为骨肉瘤、骨纤维肉瘤等。如病灶生长加速,疼痛加重,出现软组织肿块影,应考虑恶变可能。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MRI与CT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1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8例,女10例,年龄16~57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2例患者存在面部畸形,6例病变部位局限性隆起并合并有局部疼痛症状,有1例患者存在鼻塞症状,无明显症状9例。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均行MRI、CT检查,而后统计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MRI、CT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进行检查影像特点。

1.2.2检查方法 CT检查:所用仪器为西门子64排CT,检查过程中保持患者平卧位,扫描范围在眼外眦到头顶之间,相关扫描参数为:管电流量150mAs,管电压120kV,检查野250mm,准直32mm,85×0.625mm,螺距0.969∶1,矩阵512×512,重建间隔1mm,层厚1mm,螺距1∶1,扫描时间为3~5s。首先对患者展开平扫,而后将薄层图像后处理,以多平面重建,以多平面重组法(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冠状位、矢状位、VR像进行重建。

MRI检查:所用仪器为0.35T西门子磁共振仪,对患者展开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序列为SE T1WI,FSET2WI,T2Flair序列。相关参数:层间距1.5mm,层厚5mm,视野230mm×230mm,扫描矩阵384×512。

2.结果

2.1 诊断结果

2.2 CT与MRI影像表现

CT表现:呈囊状低密度区、丝瓜瓤状,磨玻璃样、象牙质样或斑片状致密影,可反映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不同组织成分,骨结构被生长活跃的纤维组织代替,

表现为囊状破坏低密度;CT表现为无结构的均匀骨化,呈磨玻璃样;成熟骨组织CT表现为高密度并有粗大骨结构,病变中软骨组织表现为不均匀的斑点状钙化。

根据所含组织比例不同,主要为两种类型。即囊型和硬化型改变。在颅骨则以硬

化型为主。①本组有12例患者呈现囊状膨胀样改变,包括4例单囊和8例多囊。CT征象为圆形或者是不规则形膨胀性破坏区,边缘多数存在硬化,存在比较清晰

的边界。②本组有2例患者呈现为硬化改变,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发生均匀一致性增高,且皮髓分界发生明显消失。③本组有2例患者呈现磨玻璃样改变,主要为颅面骨膨胀性改变中的密度均匀增高并表现出明显的磨玻璃样。④本组有1例患者表现丝瓜瓤样改变。

MRI表现:无特征性表现。T1WI上多为低信号,T2WI依含骨小梁、细胞成分、胶原、囊性变及出血等成分的不同,可以是高信号、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MRI检查T1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骨松质的量以及多孔程度。但是MRI能通过任意断面清晰地显示病灶和髓腔分隔,更清晰地显示周围软

组织受累的情况,能通过病灶信号特点评价其病理成分及代谢[4]。一般情况下表

现出长、等T1、T2信号,具有比较清晰的边界,在本组18例患者中有10例患

者在T1上表现出等、低混杂信号,在T2上表现出高、低信号混杂。

3.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因左肩背部局部隆起、隐痛不适8年入院。检查:左肩背

部隆起一肿块,约6.0cm×5.0cm大小,扪之质硬不活动,有轻压痛,表面皮肤无

异常。X线片示左肩胛骨皂泡状膨胀性骨质破坏。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示左肩胛

骨膨胀性骨质破坏,其内多发不规则增粗骨小梁呈丝瓜瓤样改变,外邻脂肪间隙

存在,未见明显骨膜反应。MRI示病变膨胀性生长、T1WI及T2WI均呈等、高混

杂信号影,可见低信号分隔影。完善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左肩胛骨大部切除,并送

检病理。病理诊断:肩胛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4.讨论

本组患者的CT包括有:①囊样改变。②磨玻璃样改变。③硬化改变。一

般情况下CT表现以一种类型为主,且呈现多种类型并存的状态,各种征象能够

发生相互间转化。病变不同的骨样组织、纤维组织、骨小梁成分比例会使得MRI

信号表现发生明显差异,所以能够利用MRI信号表现来对病理成分进行准确的判断。若是主要为纤维骨样组织时,MRI会表现出T1WI中、低信号,T2WI高、较

高信号,进行增强后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强化[5]。在病变表现出主要为纤维组织时,MRI会呈现出T1WI、T2WI低信号征象,若是病灶中存在大量骨小梁和少量的纤

维组织,MRI则会表现出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并且表现出膨胀样

改变,周围存在骨硬化缘,周围软组织发生比较显著的肿胀,目前在临床上该类

型比较常见[6]。

综上所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及MRI检查不仅

能够观察病变本身,还能观察周围组织情况,在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价预后中

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张雪林,徐克.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

[2]王云钊,兰宝森.骨关节影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83-587.

[3] Park SK,Lee IS,Choi JY,et a1.CT and MRI of fibrous dysplasia ofthe spine[J].Br J Radiol,2012,85:996—1001.

[4]高岩,朱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74-75.

[5]杜海峰,孙百胜,姜辉,等.CT和MRI检查诊断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六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667-668.

[6]肖铮,孙勇,顾亚律,等.锁骨嗜酸性肉芽肿伴骨纤维组织增生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6):479-480.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病例资料: 女性,55岁,CT显示左侧颧弓、乳突及颞骨骨质局限性增厚,呈磨玻璃样改变。皮质光整,未见骨质破坏征象。临近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讨论: 一、概述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是正常骨组织逐渐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的一种骨肿瘤样病变。好发年龄为3-60岁,其中11-30岁的占70%,男性多于女性。侵犯颅骨表现为头颅或颜面不对称、突眼等,称为“骨性狮面”。 二、病理 血管供应变异较大,病变组织大体呈白色、灰白色或苍黄色,比正常骨组织稍软,切割时有含砂感或弹性感,巨大骨损害多从骨髓向外侵蚀和扩展,管状骨和扁平骨的骨皮质仅留两层薄壳,去除外壳如去包膜。 镜下见:网状骨骨小梁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不一,无规律地包埋于质地疏松或致密的富含细胞和血管的结缔组织中。此组织类似结缔组织化生的结果。骨小梁形态变异较大,多呈球形,在横切面呈曲线形、C形或弓形,边缘不规则,骨细胞腔隙宽阔。骨小梁紧密排列,形成骨网。骨小梁由粗纤维的原骨构成,在偏振光镜下呈网状而非板状。偶见网状骨板状变形,有时见弓状骨小梁环绕一中心血管。多数骨小梁缺乏成骨细胞构成的轮廓。这可与骨化纤维瘤鉴别。 三、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对本病诊断有特殊意义。 根据X线表现,本病分为三型:①变形性骨炎型:常为多骨型病变表现,其特点是颅骨增厚,颅骨外板和顶骨呈单侧泡状膨大,骨内板向板障和颅腔膨入,增厚的颅骨中常见局限和弥漫的射线透明区和浓密区并存,这种骨吸收与硬化并存极似Paget变形性骨炎的表现。颅骨扩大和硬化,可从额骨扩大到枕骨。面部受累可导致眶和鼻腔狭窄及鼻窦腔消失,此型约占56%。②硬化型:此型多见上颌肥厚,可致牙齿排列不整,鼻腔、鼻窦受压变小。上颌骨受累多于下颌骨,且多为单骨型。损害呈硬化或毛玻璃样外观。相反,下颌骨损害多见于多骨型,表现为孤立的骨壁光滑且可透过射线。此型约占23%。③囊型:颅骨呈孤立或多发的环形或玫瑰花形缺损,缺损从菲薄的硬化缘开始,其直径可达数厘米。孤立的损害有似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的缺损可误认为Hand Schüller Christian病,偶有数种X线类型出现于同

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1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标签:磨砂玻璃样改变囊状透亮硬化白边 【Abstract】Fibrous tissue hyperplasia (fibrous dysplasia)also known as fibrous dysplasia,osteitis fibrosa,bone fibrous tissue hyperplasia,abnorm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The specific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some people think that is bone development stopped,some people think that is a mesenchymal dysfunction caused by congenital dysplasia,there is someone that is endocrine abnormalities. The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young women friends,see more,male and female incidence rate of about 1:2-3. The disease mainly have three kinds of types:the bony type:multiple limbs,also associated with flat bone (cranium,pelvis,rib etc),often multiple bone involvement;single bone type:occurs in the craniofacial skeleton,the maxillary see;the Albright syndrome:by abnormal proliferation polyostotic fibrous tissue,skin pigmentation and endocrine disorders (precocious,hyperthyroidism symptoms such as form)。 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又名纤维结构不良、纤维性骨炎,是骨纤维组织发育紊乱、异常增生所致。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是骨发育停止,有人认为是间充质功能障碍所致的先天发育异常,也有人认为是内分泌异常。该病好友于儿童及青年,女性多见,男女发病率约为1:2-3。该病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多骨型:多发于四肢长骨,也伴发于扁平骨(颅骨、骨盆、肋骨等),常多处骨质受累;②单骨型:多发生于颅面骨,以上颌骨多见;③Albright 综合征:由多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皮肤色素沉着及内分泌障碍(性早熟、甲亢)等症状构成。 一、临床症状 1、好发年龄分布在5—50岁,10岁左右多见(多骨型),合并内分泌障碍者常在3-4岁发病,我国发病率约为12-28%。 2、好发部位单骨型病变常累及肋骨、股骨、胫骨或下颌骨,多骨型常累及颅骨、面骨、骨盆、脊柱及上肢带骨。单骨型与多骨型在颅面骨中以额骨和蝶骨受累者最多,且常同时受累,其次为筛骨和颞骨。单骨型单个或多个损害累及一块骨时,其中上颌骨发病最多,为64%,下颌骨为36%,颅面骨为10%;多骨型不伴内分泌紊乱者,在中等度骨骼受累的多骨型中,颅面骨受累发生率为5%,在骨骼广泛受累的多骨型中,颅面骨受累的发生率为100%;多骨型伴内分泌紊乱者,此型与单骨型比例30∶1,损害散布于多个骨骼,常为单侧分布,伴有较大皮肤色素斑,多见于女性,表现第二性征早熟; 3、症状与体征单骨型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多骨型临床表现与发病部位相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二)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二) 【颅骨骨化性纤维瘤】 骨化性纤维瘤为一种骨性起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年人,生长缓慢,常见上颌骨受累。组织学改变为骨小梁散在于纤维组织中。CT表现为:肿瘤呈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生长,境界清晰。骨化性纤维成分再CT上密度仅次于骨质,通常病变密度不均,周围有硬化的骨壁。肿块对周围结构可产生压迹、变形。增强扫描病变可以强化。 附病例:右侧颞骨骨化性纤维瘤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少见的骨肿瘤样病变,可单一或多骨发病。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为骨问质发育异常引起的骨肿瘤样病变,病因不明。表现为病变区正常骨结构消失,代之以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编织状骨小梁,增生的纤维母细胞间有大量胶原及编织骨小梁,呈鱼钩状或逗点状。胶原纤维呈束状或旋涡状排列,编织骨小梁纤细,菲薄。骨质与纤维成分之比为2:3。病变区可继发粘液变、囊变、出血和坏死。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上一般分单骨型、多骨型和Albright综合征三大类。以单骨型多见,可发生全身所有骨,而发生在颅骨往往累及多骨,文献报道,颅骨发病次序为蝶、额、颞、枕骨,在面骨中以上颌骨、下颌骨、颧骨、腭骨多见。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MR 征象: ①CT以编织骨中磨玻璃征象较有特征,MR 以等、低T1,T2为主异常信号,病灶边缘在T1WI和T2WI上可有高信号,也较有特征。 ② 病变骨有膨胀性改变。 ③可累及多骨。 ④可向周围生长压迫或填塞临近组织或窦腔。 附病例:额骨、蝶骨嵴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蝶骨体、左侧颞骨大翼骨纤维异常增殖症(MRI) 【颅骨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癌又称破骨细胞瘤,其发病率较高,约占骨肿瘤的5%一15%,仅次于骨软骨瘤。好发年龄为20—40岁,年轻患者发病比较高,个别报道也有要幼儿发生。 好发部位为长骨骨端,多见于胫骨上端、股骨下端、尺骨与桡骨远端,股骨近端等松质骨内,少数生于椎体、扁平骨或短骨,个别发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018.08.02骨肌组读片结果分析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018.08.02骨肌组读片结果分析 医生,您好! 接下来进入分析时间,各位大咖准备好了吗? 临床诊断:胸骨肿瘤 病理:骨-纤维性病变,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考虑纤维结构不良,请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 免疫组化:-A.6:Ki67(热点区约2%+),P63(-) 本病在瘤样病变中占首位(38.42%),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纤维骨组织的良性瘤样分化。病损的大体表现为灰白色橡皮样韧质组织。切面有砂砾感,这是由于内有散在的骨小梁结构。显微镜下观,可见细胞纤维间质中生成大量不规则混合编织骨,纤维基质为旋涡状或层状排列,并富含血管。总之,表现为不规则的骨样成分但无骨母细胞分隔,病灶内无板层样骨结构,而是膜内成骨形成的毫无组织规律的不成熟骨岛。 临床表现: 多见于11-30岁青年人,发生于青少年骨骼快速生长期,男女发病1.1:1,可终生扩大发展。好发部分为股骨近段、胫骨、肱骨、肋骨和头面骨,全身其他骨也可发生。临床分为单发型,多发型和Albright综合征,病损影响骨的强度,反复病理性骨折造成畸形。纤维结构不良通常无自主症状,多在X线检查时无意发现。骨骼表浅部位的病变可出现畸形或肿块。症状的轻重与年龄、病程及受损部分有关,年龄越轻症状越重。病变早期可存在多年而无症状。 影像表现: 因病变区纤维组织、新生骨小梁的量和骨小梁的成熟程度不同,

影像表现多样: X线及CT表现: 1、膨胀囊状病变:纤维组织为主时,单囊或多囊,成膨胀性改变,可见较完整硬化边,骨嵴可见。 2、磨玻璃样:代表新生骨小梁为主,常发生于囊状膨胀区内。 3、丝瓜瓤样改变:骨膨胀增粗,皮质便薄,骨小梁粗大而扭曲; 4、增生硬化:呈团块状或结节状骨质增生,骨质密度均匀增高,边缘清晰。 MRI表现: 病变骨膨胀,以纤维组织为主时,T1WI及T2WI均表现为等信号,边界清楚,如出现囊变、出血、软骨岛,则信号混杂,T2WI可见散在高信号。 鉴别诊断: 1.孤立性骨囊肿。男性多发,好发于10-20岁,一般无症状,长骨的骨干或干骺端,以股骨与胫骨近端多见,表现为骨干或干骺端的囊状骨质破坏,呈水样密度,沿纵轴生长,轻度膨胀,边界清楚,骨皮质变薄,边缘可有骨嵴,如合并病理骨折可出现“骨片陷落”。 2.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成年人,男女无性别差异,长骨骨端和脊柱,以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多见,表现为长骨骨端的溶骨性破坏,偏心性,边界清楚,无硬化边,边缘可残留骨嵴,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小部分骨巨细胞瘤可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MRI可显示病变内的含铁血黄素沉着。 3.内生软骨瘤。一般无症状,好发于手足的短管骨,多位于指趾骨的近中段,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有硬化边,骨皮质变薄,病变内可见斑点状或环状钙化,一般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 诊断要点: 1.本病病程经过缓慢,症状出现晚,较轻,主要症状为疼痛,少

[颅底病变]“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颅底病变]“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 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概述】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目前病因不明,是由于原始间叶组织发育异常,大量增殖的纤维组织代替了正常骨组织,最终形成编织状骨为特征,可单一或多个骨骼发生,如果合并骨骼系统以外的内分泌症状,如皮肤色素沉着及性早熟等内分泌紊乱则称为Albright综合征。男性略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少年,11~20岁为发病高峰。本病可发生囊变、伴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及恶变。 【病理】 肉眼所见:一般病变骨呈膨胀性改变,正常髓腔结构消失,呈灰色或灰红色,由于病变组织内部纤维组织和骨组织比例不同,质地不同。 镜下所见:纤维组织内有许多成纤维细胞构成的漩涡并夹杂着软骨、骨样组织和新生骨。纤维组织细胞长,核染色深,有较多致密的胶原纤维,血管较少。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分为单骨型、多骨型、Albright综合征,以单骨型多见;颅底以下颌骨、颞骨、枕骨为好发部位。临床表现依发病部位及病变范围不同而异。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导致颅底结构变形及其孔道变窄而出现相应症状,可表现为无痛性骨性隆起,颅神经受压,累及眼眶、视神经管、鼻窦等出现突眼、视力下降、鼻塞等。一般多骨型发病较早,多见于10岁前;Albright综合征常在3岁前发病,内分泌症状主要为性早熟,表现为月经来潮过早,乳房、阴毛过早;男性表现为外生殖器发育超常,性欲亢进,垂体功能亢进、皮肤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磷多正常,碱性磷酸酶在多骨型及Albright综合征可有升高。本病可发生囊变、伴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及恶变,囊变

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影像学诊断

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影像学诊断 【摘要】[目的]总结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X线、CT与MRI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X 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状低密度影,有清晰的硬化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间隔。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边缘有完整骨质硬化带,骨皮质略微变薄但连续性未有破坏。MRI表现为T1WI中均匀长T1信号,T2WI中病灶呈混杂偏低信号,在T1WI、T2WI及质子像中病灶周围均有较完整的低或极低信号环状带;增强扫描时病灶信号明显强化。[结论]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具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完全不同于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生在脊柱以外的影像学表现,掌握这些特征是正确地做出影像学诊断的关键。【关键词】脊柱; 骨纤维结构不良; 放射学; 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Imaging diagnosis of mon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 of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s∥YANG Cai??hong,CHEN An??min,ZHU Bo.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Tongji Hospital,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 the imaging findings of thoracic and lumbar fibrous dysplasia and evaluate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Method]Among 5 cases of mon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 of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s,4 were imaged with CT scaning,2 with MRI and 5 with X??ray.All materials were analysed.[Result]Each X??ray revealed a round or oval radiolucent lesion surrounded by a distinct and thick rim of sclerosis.CT showed a round or oval low??density lesion with a high??density borderline between the lesion and normal vertebral bone tissue.Bone cortex remained intact in all cases.The lesion showed homogeneous long T1 signal on T1WI and hypo??or isointensity signal on T2WI.There was a characteristic hypointensity loop surrounded the lesion on T1WI,T2WI and PdWI.The lesion was demonstrated obviously in the contrast enhancement of scanning.[Conclusion]Mon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 of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shows distinctiv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dysplasia of limb bone or skull.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decisive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lesion. Key words:spine; bone fibrous dysplasia; radiolog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mputed tomography 骨纤维结构不良又称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系正常骨组织逐渐为增生的纤维组织替代的一种瘤样病损,常发生于儿童与青少年的四肢,30岁以上者少见,发生于脊柱者极少见。国内外关于脊柱骨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资料偶见于个案报道〔1~3〕,且其影像学多只有X线资料,CT与MRI资料极少,因此目前对此疾患发生于脊柱的影像学特征尚缺乏系统认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8年中诊治的5例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影像学资料,以期初步形成系统认识,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 法5例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均为单一部位发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21~44岁,平均30岁。T12椎体1例,L3椎体2例,L1及L4椎体

成骨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成骨性肿瘤 (一)骨样骨瘤 1.X线表现好发胫骨、股骨等长管状骨的骨干,绝大多数发生于骨皮质,其次为骨松质和骨膜下,少数发生于骨的关节囊部位;呈偏心性类圆形低密度区;皮质增厚、硬化;瘤巢具有特征性;分型:①皮质型; ②松质型;③骨膜下型。 2. CT表现瘤巢所在的骨破坏区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其中央可见瘤巢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周边密度较低为肿瘤未钙化的部分。骨破坏区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环、皮质增厚和骨膜新生骨。 3. MRI表现未钙化部分在T1WI上呈中等或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部分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肿瘤增强后强化明显。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呈低信号,瘤周水肿和骨髓水肿T1WI呈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图10-5-1)。 二)骨肉瘤 1. X线表现 (1)观察要点:①骨质破坏;不规则斑片状、虫蚀状或大片状。②肿瘤骨;致密、絮状、毛玻璃状和针状瘤骨;3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④软组织肿块:其中可有瘤骨。 (2)X线表现分型: ①溶骨型骨肉瘤:骨质破坏的形态及部位;较大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Codman三角),②成骨型骨肉瘤:肿瘤骨呈象牙状;放射状或不规则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快或肿胀。③混合性骨肉瘤: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硬化(成骨),边界不清:软组织肿胀(或肿块);不规则骨膜反应。@将殊类型骨肉瘤:多发硬化型骨肉瘤;骨旁骨肉瘤(图10-5-2). 2. CT表现大致同线,能显示瘤体的直接征象, MPR重建对诊断和观察周围组织情况、肿瘤在髓腔内蔓延的情况有很大的意义,增强扫描对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显示较好,可见明显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能将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得更清楚(图1 3. MRI表现MRI扫描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骨外扩展与髓腔浸润的范围,以及病变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发现瘤骨更敏感,显示软组织更清晰;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和瘤软骨钙化在T2WI显示最好,形态表现与CT相似,但显示细小骨质改变能力不及CT;大多数肿瘤T,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 T1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外形不则,边缘不清楚(图10-5.4)。 二、成软骨性肿瘤 (-)骨软骨瘤(外生骨疣) 1. x线表现 (1)好发骨干、干骺端或骨端的骨性突起;发生在扁骨者常呈一团菜花状钙化;软骨通常不显影,钙化时可清晰显示(图10-5-5)。 (2)背离关节生长:肿瘤基底部与骨干多以宽基底相连,可见骨小梁与之延续。少数肿瘤可发生恶变。 2.CT表现骨性基底的骨皮质和骨松质均与母体骨相延续,表面有软骨覆盖。软骨帽边缘多光整,其内可见点状或环形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MPR重建有助于诊断,显示软骨帽,增强扫描无强化。 3. MRI表现形态表现同X线和CT,对软骨帽的显示价值较大,厚度>2cm提示恶性变可能性大。 (二)软骨瘤(内生性软骨瘤) 1.X线表现好发于手足短管状骨。可恶性变为软骨肉瘤(图10-5-6): ①中心性、膨胀性生长;②卵圆形低密度区,可见分隔; ③内见砂粒样钙化

第十章口腔颌面部影像诊断学

第十章口腔颌面部影像诊断学 1成釉细胞瘤:表现为早期呈蜂窝状,晚期牙根吸收呈锯齿状,肿瘤边缘可有增生硬化,肿瘤侵入牙槽侧,造成牙根之间的牙槽骨浸润及骨硬板消失,瘤内罕见钙化,瘤内可含牙。 2.牙源性腺样瘤:表现为单囊低密度影,边缘光滑。病变内有未萌出牙,以单尖牙多见,痛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粟粒状钙化点。 3.牙源性钙化囊性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单房透射影,肿瘤内可见大小不等的钙化点或钙化团块。 4.牙源性黏液瘤:表现为多房密度减低区,分房形态各异,以网络状多见,房隔细而不规则。 5.骨化纤维瘤:以高低密度混合表现为主,部分病变以低密度变化为主,病变中有不同程度钙化或骨化影,表现为点状或斑片状。 6.骨纤维异常增殖症:①透射性改变,又称囊样型;X线表现为单囊或多囊性密度减低病变,边界不很清楚,可有或无硬化边缘;②阻射性改变,包括“橘皮”样型、毛玻璃型及硬化型;病变密度高于正常且均匀一致,逐渐移行至正常骨。③透射及阻射混合性改变。 7.骨肉瘤表现为斑片状和日光放射状。 8.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末梢导管呈点状、球状、腔状扩张。 9.慢性阻塞性唾液腺炎:主导管呈腊肠状,病变晚期也可有末梢导管点状扩张征象。 10.舍格伦综合征:主导管变粗呈腊肠状,有的边缘不整齐,呈羽毛状、花边样、葱皮状。

1翼片的优点是能清晰显示 A.牙槽崎顶 B.下颌管位置 C.根折部位 D.根尖病变类型 E.上颌窦分隔 2.上颌骨骨折首选的主要X线投照位置是 A.颅底位(须顶位) B.华特位(鼻须位) C.柯氏位(鼻额位) D.上颌正中咬合片 E.曲面体层 3.如怀疑有颌下腺导管结石,以下哪种X线片检查为首选 A.颌下腺造影 B.下颌体腔片 C.下颌曲面断层片 D.颌下腺侧位片加下颌横断片 E.下颌骨侧位片加下颌横断片 4.X线片上正常牙槽崎高度为 A.牙颈下0.5mm B.牙颈下1mm

骨肉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与

骨肉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概述与临床资料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约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1/3。成骨肉瘤起源于骨的未分化纤维组织。 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原发性骨肉瘤常见于20岁以下年轻人,男女发病率比为2:1,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继发性骨肉瘤可继发于如Paget 病、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以及放射后骨骼等,发病年龄晚于原发性骨肉瘤,好发于扁骨。 成骨肉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但亦有其好发部位。原发性骨肉瘤常发生于四肢长管状的干骺端,75%发生于膝关节周围(股骨下端、胫骨和腓骨上端);9.5%发生于骨干,其中34.1%可侵犯骨骺。 骨肉瘤常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等表现,以疼痛最为常见。开始为间断性,后持续性加剧。侵犯软组织时患处可出现肿块,边界常不清,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增高,表浅静脉怒张,邻近关节可肿胀积液。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多在正常值的两倍以下。继发性骨肉瘤在原有的病变基础上症状加剧,可出现局部软组织肿块、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等表现。骨肉瘤多通过血行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肺、脊柱、骨盆等,部分可沿长

骨骨干跳跃性转移。发生于肩胛骨、骨盆的骨肉瘤可通过淋巴道转移,常转移至纵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 80%的骨肉瘤可采用术前化疗后保肢手术。手术切除病灶时,根据病变的范围和分期尽可能避免截肢手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二)病理 骨肉瘤是肿瘤细胞能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骨肉瘤细胞和组织分化方向,分为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成纤维细胞型。 ①骨母细胞型成骨肉瘤,肿瘤以异型性骨母细胞为主要成分,瘤骨丰富,少有溶骨性破坏。 ②软骨母细胞型,瘤组织中1/2以上呈软骨肉瘤样结构,在此基础上可化生形成骨质,但必须见到直接成类骨或瘤骨的梭形瘤细胞,以与软骨肉瘤区分。 ③纤维母细胞型,瘤组织中1/2以上呈纤维肉瘤样结构,瘤细胞呈梭形,束状及紧密编织状排列,瘤细胞间有少量肿瘤性骨质或骨样组织。 ④混合型,指以上三型中,两种成分较等量的混合。 根据肿瘤细胞的类型及部位可分为几个亚型:1.中心性髓性骨肉瘤(1)普通型中心性骨肉瘤1)骨母细胞型2)软骨母细胞型3)成纤维细胞型(2)骨内分化好或低度恶性骨肉瘤(3)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男,35岁,咳嗽、咳痰、气促1月余。 临床诊断:右胸腔积液性质待查 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 快速型心房纤颤 心功能III级 黄疸查因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具有单侧发病趋势的良性的非肿瘤性病变,又称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骨纤维性病变、纤维性骨炎等。骨的纤维异常增殖症好发于青少年,随着患者的生长发育而发展,在成年时趋于稳定状态,极少发生恶性病变。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可出现疼痛,行走不便,面骨、颅骨的突起畸形等症状。其主要是以病变的骨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性组织增殖或骨化生,主要可分为单骨性型、多骨型两种类型。现在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均认同骨纤维的异常增殖是由于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代替了正常的骨组织所引起的,而纤维组织的异常增生则是由于原始的间叶组织异常发育所致。 影像学表现:有毛玻璃性病变,囊状膨胀性改变,骨质增生硬化性病变,混合样病变,以及极少见的恶性病变。 鉴别诊断: 1. 孤立性骨囊肿 : 骨囊肿多为中心性生长,很少呈偏心性,皮质下生长 ; 常呈卵圆形 ; 典型者为均匀一致的密度减低区,病灶不呈毛玻璃状,更无砂粒样钊化 : 2. 巨细胞瘤 : 多发于 20~40 岁,男女发病均等,为单骨发病,好发于长骨骨端部,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挠骨下端为好发部位,有明显向横的方向生长的趋势,典型者呈皂泡样改变,囊腔内殊少有新生骨和钙化斑。 3. 畸形性骨炎 : 多见于老年人,发生于长管骨者,其骨纹理粗大呈网眼状,无边缘硬化之囊性改变 ; 项骨呈绒毛状增厚,内有囊状稀疏区

和钙化斑点。血清硷性磷酸酶及尿钙增高。 4. 付甲状腺机能亢进: 为一种全身性疾病,表现为全身性骨质脱钙,骨质稀疏,严重者可出现囊性改变。无骨膨胀增粗或一侧骨受累倾向。血清钙增高,磷降低,尿钙、尿磷增高,5% 的患者有泌尿系症状,如尿路结石发生。 应用 CT 或 MRI 检查,能明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且能显示与软组织的联系。定期检查可动态观察病变的发展程度,对选择术式进路、减少并发症和估计预后甚为重要。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尤其是单骨型,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因放疗有诱发恶变可能。鉴于本病临床进展缓慢,对病变较小或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但应密切随访观察。病变发展较快者,伴有明显畸形和功能障碍者,应视为手术指征。 参考文献: 1、谢其康 , 于景昌 .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30 例 X 线分析 [J]. 青海医药 , 2013, 03: 33-37. 2、毕俊英,胡建修。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多排螺旋CT诊断。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 3(9): 803。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和MRI诊断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和MRI诊断 摘要】目的: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MRI与CT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总结我院2011年7月至2015 年7月间收治的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MRI、CT检查结果,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的临床特点。结果:18例患者中,单发型16例,多发型2例,其中下肢5例,上肢4例,面颅6例,肋骨2例,肩胛骨1例。CT征象呈现出明显的囊状膨胀、硬化改变、磨玻璃样、丝瓜瓤样及溶骨样改变;MRI征象多呈现出膨胀样改变、组织成分不同其MRI表现存在差异。结论:采取 MRI与CT 检查对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后评价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MRI;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162-03 骨纤维异常增殖征(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B)为体细胞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1(guanine nucleotide-bingding protein-1,GNAS1)基因突变引起骨骼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而致病,基因点在20q13.2.病变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不成熟的原始骨组织即编织骨取代了正常的骨组织[1]。本病多在幼年起病,成年后进展缓慢。临床上依据FDB病变累及的范围及是否伴有内分泌障碍,可分为单骨型onostotie),多骨型(polyostotic)和Albd出综合征[2]。男女发病大致相等,多数可无临床症状,主要为轻微的疼痛、肿胀、肢体弯曲畸形、病理骨折等。本病多发生于颅骨、肋骨、四肢长管状骨,发生于脊柱者罕见[3]。本病约2%~4%可恶变为骨肉瘤、骨纤维肉瘤等。如病灶生长加速,疼痛加重,出现软组织肿块影,应考虑恶变可能。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MRI与CT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1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8例,女10例,年龄16~57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2例患者存在面部畸形,6例病变部位局限性隆起并合并有局部疼痛症状,有1例患者存在鼻塞症状,无明显症状9例。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均行MRI、CT检查,而后统计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MRI、CT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进行检查影像特点。 1.2.2检查方法 CT检查:所用仪器为西门子64排CT,检查过程中保持患者平卧位,扫描范围在眼外眦到头顶之间,相关扫描参数为:管电流量150mAs,管电压120kV,检查野250mm,准直32mm,85×0.625mm,螺距0.969∶1,矩阵512×512,重建间隔1mm,层厚1mm,螺距1∶1,扫描时间为3~5s。首先对患者展开平扫,而后将薄层图像后处理,以多平面重建,以多平面重组法(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冠状位、矢状位、VR像进行重建。 MRI检查:所用仪器为0.35T西门子磁共振仪,对患者展开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序列为SE T1WI,FSET2WI,T2Flair序列。相关参数:层间距1.5mm,层厚5mm,视野230mm×230mm,扫描矩阵384×512。 2.结果

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来源:内蒙古医学影像论坛 商务合作:***************** 版主微信号:fsslong2 骨化性纤维瘤 ossifying fibroma,OF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fibrous dysplasia,FD OF和FD正常骨结构消失,代之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新生成熟/不成熟的骨组织。 •OF-板层骨小梁,在小梁外围可见骨母细胞及不等量的破骨细胞围绕。OF中成骨细胞镶边现象明显多于FD。 •FD-编织状骨小梁,且骨小梁边缘无骨母细胞及破骨细胞。 颅(颌)面骨两者在密度上没有太大差别,其不同的生长方式和病灶边界是两者的主要区别点。 •OF表现为以髓腔为中心向四周膨胀性生长,单骨受累,边界清楚。 •FD多为髓腔的弥漫性闭塞膨大,常多骨受累,病变区与正常骨质区移行,无明确边界。 四肢骨OF和FD影像学表现相似,鉴别较困难,其好发部位、病灶边缘和范围大小是影像学上主要的区别点,有时常需结合病理作出诊断。 •OF表现为胫骨前侧皮质内向髓腔内外膨胀生长,范围相对较局

限的破坏区,内可见不均匀钙质样高密度,边界清楚。 •FD的典型表现为髓腔内囊状膨胀性改变,呈磨玻璃样密度,边界不清,病变范围较广泛,承重患骨常合并骨折和弯曲变形。单骨局灶性FD以股骨近段多见,病变伴有清楚的硬化缘,内含毛玻璃样密度和絮状骨化影为其特征。 FD(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正常的骨组织被异常增生的不成熟网织骨及纤维组织所取代的一种良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最常见于四肢长骨、肋骨、颅面骨(颅底骨)。包括单骨型、多骨型和Albright综合征(多骨型伴内分泌紊乱,女性,常见为性早熟和皮肤牛奶色素斑)。 X线: 因纤维组织增生程度、骨样组织、新生骨小梁含量及成熟程度分五型:磨玻璃型、囊肿型、丝瓜瓤型、虫蚀型、硬化型,可以一种类型为主,多种并存。常表现为膨胀性囊状透亮区,骨干常增粗、变形,边缘可硬化,骨皮质菲薄,外缘光滑,内缘稍毛糙,在囊状透亮区中或边缘常有索条状骨纹及斑点状毛玻璃样致密影。可有病理性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水肿。 CT: 内含高于肌肉的软组织密度和斑点状、絮状钙质样高密度影,反映增生的纤维组织和纤维组织化骨。 MRI:

非骨化纤维瘤、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等良性纤维源性骨肿瘤病因部位、发病年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非骨化纤维瘤、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等良性纤维源性骨肿瘤病因、发病年龄、部位、病理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骨良性纤维病变是一组正常骨组织被纤维组织和或其衍生的矿化物取代病变,称为骨纤。 非骨化性纤维瘤(NOF) 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来自成熟骨髓结缔组织良性肿瘤,是由儿童干骺端骨皮质纤维缺损形成,可逐渐消失,也可发展增大形成非骨化性纤维瘤。发病年龄在8—20岁之间,发病部位可分两种,一种发生在干骺端和骨干,病变均偏一侧,或完全在皮质内向髓侧轻度膨胀,或贴近皮质向髓内生长。 病理表现 1)肉眼观察:见病灶大小不一,多呈圆形,切面程暗棕色或灰色,可见多个纤细残余骨小梁或骨嵴,一般无骨膜反应。肿瘤边缘有薄层硬化带,由多个病灶融合,可呈分叶状。 2)镜下观察:梭形纤维细胞呈旋涡状或轮辐状排列,其内有灶状分布泡沫细胞和多核细胞,有时可见泡沫细胞吞噬脂质和含铁血黄素。肿瘤内无成骨成分,但肿瘤边缘的骨组织有反应性骨增生,为此瘤的特点。 影像学表现 X线 皮质型或偏心型: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及骨干,位于皮质内或贴近皮质的圆形或椭圆形囊状破坏腔,轻度膨胀。破坏腔长轴与骨干平行,局部皮质轻度变薄或不薄,但完整,破坏腔边缘有轻度硬化环围绕,

呈轻度波浪状或花瓣状,腔内有少量分隔,纤细而致密。 髓质型或中央型:发生于长骨骨端及非长骨,病灶均位于髓腔,常侵占患骨的整个横径,呈单房或多房状骨破坏腔,破坏腔长轴与骨干平行,密度均匀一致,边缘有硬化,皮质变薄,其内可有骨间隔,纤细而致密,破坏腔可达关节面,但无向关节面膨胀凸现象。 2)CT 皮质型或偏心型:偏心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可分隔,内无死骨、钙化、髓腔狭窄,肿瘤髓腔侧见半弧形硬化,肿瘤侧骨皮质变薄。 髓质型或中央型:不规则的膨胀性生长的低密度区,占据大部分髓腔,周围见明显的薄壁或厚壁硬化缘,皮质变薄的部分可断裂。 3)MRI。病变在T1WI呈低信号,T2WI信号增高不明显,或呈不均匀增高,病灶<2cm时信号均匀,但>2.5 cm时变得不均匀,其中高信号区代表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部分,病变与骨髓腔之间有低信号带,代表骨硬化带。 治疗。<15 岁保守观察,>15 岁手术治疗。 骨化性纤维瘤(OF) 病因。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良性骨纤维损害性疾病,生长缓慢。 发病年龄。好发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多在11- 30 岁。 发病部位。可发生于长骨及颌面部,好发于颌骨、额骨、筛骨和蝶骨,发生于鼻窦者以筛窦最多,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较大者侵犯邻近解剖结构。早期症状不明显,肿瘤增大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常见症状有鼻塞、面部肿胀、眼球突出和移位,视力障碍、鼻出血等。骨化性纤维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常压迫周围骨质吸收变薄甚至破坏。

28例颅骨骨病、肿瘤临床-影像-病理分析

28例颅骨骨病、肿瘤临床-影像-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发生于颅骨的骨病,肿瘤诊断。方法对28 例进行临床, 影像,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28例中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7例行头颅CT扫描。3例经PET/CT检查;7例行头颅MRI检查;1例同时做MRA扫描;9 例拍摄 颅骨平片,其中2例为母子,又行拍摄头颅及胸部平片。全部病例经临床-影像随访。随访方式:电话或预约复诊;时间:三个月到术后两年。结果 (1)骨病有颅骨外板外血肿机化2例;(2)脑脊膜脊髓膨出症2例;(3)颅锁发育不全3例;(4)朗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5)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6)颅骨肿瘤:①颅骨 良性骨瘤3例;②原发于颅骨恶性肿瘤3例:其中颅底骨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恶变1例;右颧骨纤维肉瘤1例。③颅骨转移瘤:肺癌3例,其中肺癌(小细胞) 2例;肺癌(非小细胞)1例;宫颈癌2例;乳腺癌及前列腺癌颅骨转移瘤各1例;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1例。结论发生在颅骨的骨病、骨肿瘤诊 断中,CT及PET/CT检查对骨破坏的特征最有价值,病理诊断结果为诊断中必不 可少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颅骨骨病骨肿瘤 CT PET/CT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6-0089-04 发生于颅骨的骨病与骨肿瘤,其发生率较低且少见。在临床-影像诊断中由于少、罕见易有误诊。为了研究、探讨与认识这些疾病的诊断,本文收集28例, 复习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1991-10~2012-03二十余年,来自多家医院放射科与影像科病例资 料(包括: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长安医院、西安521医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医院)。发生于颅骨的骨病与骨肿瘤病例共2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之比为0.86:1。发病年龄1.2岁~71岁,平均年龄23.2岁。 二、检查方法 拍摄颅骨平片9例,其中2例发现颅骨疾病所在后,又行拍摄胸部平片,即 1例9岁小儿与其母亲,因颅骨前囟门未闭合,又拍摄胸片;27例均行头颅CT 扫描。7例行头颅MRI/检查;1例头颅CT扫描后又行MRI/MRA检查及PET/CT检查,有2例进行全身PET/CT检查,1例行SPECT全身扫描1例后,发现颅骨及右 侧髂骨有放射性核素高摄取,又行头颅DR、CT、MRI扫描,显示颅骨及右侧髂骨多处出现溶骨样破坏。对所有病例采用了软组织窗与骨窗观察、分析。对3例肺 癌患者,同时分析图像中肺窗变化。 结果 2.1疾病种类: (1)先天畸形:脑脊膜脊髓膨出症2例;颅锁发育不全2例。 (2)新生儿娩出头皮血肿机化2例(图1); (3)颅骨骨病:颅骨朗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图2~3),其中1例女性,39岁成人,2例5~6岁小儿,男女各例;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图4~6);其中1例9岁为女性小患者,其他2例分别为39岁、65岁成人;畸形性骨炎1例,为31岁年青人(图7)。 (4)颅骨骨肿瘤12例(图8~12)。

【影像视界】板障型脑膜瘤的影像表现

【影像视界】板障型脑膜瘤的影像表现 板障型脑膜瘤又称原发性颅骨骨内脑膜瘤,属于比较罕见的异位脑膜瘤,好发于颅缝或骨折线附近,发病年龄在10-20岁及50-7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斌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残留于颅骨内的蛛网膜细胞团,或源于神经外胚叶的神经鞘施万细胞,或外伤后凸入骨折缝内的蛛网膜细胞,目前多倾向于第一种假说。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以头皮下骨性肿物就诊,一般生长缓慢,质硬、不可推动,无局部压痛,随着肿瘤增大可向颅内突出,压迫脑组织引起相应的定位体征。 影像表现:板障脑膜瘤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病变多向颅骨外板方向发展,早期多不累及内板,颅骨板障膨胀增厚,CT平扫呈稍高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边缘清楚,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晚期可见骨质坏死溶解引起的骨质破坏及钙化。MRI扫描T1呈等或稍低信号,T2呈等或稍高信号,邻近结构受压变形、移位,病变坏死、囊变及钙化可导致信号不均匀,增强检查肿瘤显著强化,一般无“硬膜尾征”,部分肿瘤邻近的硬脑膜可显示增厚,可能是肿瘤侵犯或继发的硬脑膜刺激反应。 依据骨质改变不同分为3类:成骨性、溶骨性、混合性。成骨性病变呈磨玻璃样高密度膨胀性改变,与骨纤维结构不良表现类似;溶骨性病变有更多的恶性组织特征,更具有侵袭性,表现为颅骨溶骨性改变,头皮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混合性兼具两者影像特点。

鉴别诊断: 1、颅骨骨瘤:多见于颅骨外板,无痛、广基底,病变局部呈圆形或椭圆形,突出于颅骨外板的致密骨性突起。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发生于青年男性,多数颅面部病灶CT 呈均匀磨玻璃高密度,少数混杂岛屿状低密度,病变与正常骨逐渐过渡无明确界限,不累及邻近骨缝。 3、嗜酸细胞肉芽肿: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多为良性孤立的非肿瘤性溶骨性破坏,呈穿凿样、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无硬化边,骨膜反应少见,多有局限性疼痛和肿胀,常见于额骨、顶骨和下颌骨。 4、骨软骨瘤:好发于颅底,X线局部骨质广泛破坏,病灶内常有钙化;CT显示病灶边缘不规则,病灶内高低密度混杂。

骨囊肿X线病例分析

骨囊肿病例分析 病史:患者xxx,女性,21岁。因“左大腿疼痛半年,加重半月余”入院。患者自诉于半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大腿疼痛,行走时明显,休息可缓解,无肢端麻木、无发热、咳嗽,无腹痛、腹泻等明显不是,患者未予重视,半月余前,疼痛加重,遂到医院就诊。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正常,食欲正常。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检查:左侧大腿外侧皮肤无红肿,无破溃,无波动感,局部压痛明显,左下肢感觉、活动未见明显异常,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4”字征(-),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无 入院后行DR检查,阅片: X线(影像号 xxxxx):左股骨上段可见一大小约3.2*5.3cm椭圆形囊状透亮区,长泾与骨长轴一致,密度均匀透亮,内未见骨嵴或钙化灶,边界清晰、光滑,骨皮质少变薄,未见明显硬化边,无骨膜反应,左股骨余段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及骨折征象。 诊断:左股骨上段良性病变,考虑为骨囊肿。 病理结果:骨囊肿 骨囊肿 病因未明,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外伤有关。可能由于骨髓腔出血形成局限性包囊,进而局部骨质吸收和液化形成囊肿。有的人认为是肿瘤、炎症组织退行性变和生长、代谢障碍的结果。本病骨皮质呈壳状变薄,内壁为薄层纤维组织,深层可见新生骨形成,囊内有黄色、褐色或透明液体,发生骨折时则含血液,有的囊内有纤维组织间隔。 一.临床表现:骨囊肿大多发生于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是一种发展很慢的良性肿瘤样骨疾患。囊肿一般单发,多见于肱骨、股骨及腔骨的近侧干骺端,而远端者少见。随骨骼发育成长,囊肿与骺软骨板渐远。囊肿大部分为单房性,亦可为多房性。临床上一般无任何症状。大多数病例因轻微外伤发生病理骨折时作X线检查才被发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