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翻译实证研究_理论_方法与发展

翻译实证研究_理论_方法与发展

翻译实证研究_理论_方法与发展
翻译实证研究_理论_方法与发展

体系的建设问题对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对此我国译界学者不乏精辟之见。2004年,姜秋霞、杨平(2004:10)撰文提出了关于系统建设翻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深刻指出“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翻译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思想”,但是“在方法论上还缺乏人文科学各种有效的科学研究类型,至今未形成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文章编号:1672-9382 (2010) 06-0092-06①

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思辨方法使我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理性化、系统化,描述性研究及其实证方法则使我们的认识即分析解释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翻译学,作为一门既包含艺术又包含科学特性的学科,有着人文的成分,也有着科学的因素,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人文思辨加科学分析的多重认识与探索”(姜秋霞、杨平,2005:23)。“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翻译学科还具有除理论方法之外的实证描述、实证调查、(心理)实验法等等,全面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翻译进行探索将有助于更快、更有效地发展翻译学科”(姜秋霞、杨平,2004:14)。

2翻译实证研究在翻译学中的定位

翻译学是一门经验学科,这是詹姆士·霍姆斯(J a m e s S. H o l m e s)(1988:71)在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这一学科宣言中即已制定的学科性质,因为翻译研究的定义是“指所有研究翻译过程和结果所表现出的翻译现象的研究活动”。因此,经验学科的两大

目标是:描述我们的经验世界里翻译过程和译作所表现出的现象;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的理论原则。

翻译学的经验学科性质确立了描述的方法是学科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研究方法,其重要性如以色列翻译理论家吉迪昂·图瑞(Gideon T o u r y)(1995:1)所指出:“只有具备健全的描述分支,一门经验学科才可能称之为完善的、独立的学科。描述、解释、预测其相关研究现象是经验学科的主要目标”。在霍姆斯提出的翻译研究的理论构架中,描述分支的研究包括译作描述、过程描述和功能描述研究。翻译实证研究至今主要是指关于翻译过程的描述研究运用了实证的方法,即采用实验观察和收集数据的方法,描述解释翻译过程。

基于翻译学的经验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学科性质,翻译实证研究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从客观现象出发,以实证方法观察、描写、解释翻译现象,从中得出结论,做出预测,进而形成系统的理论。通过系统观察、描写、解释翻译过程和结果之中的翻译现象,达到经验性知识的不断积累,从而对系统构建翻译学科理论有所贡献。

实证研究是以客观事实、经验观察和实验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即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力、翻译本质。

维记录(T A P

验知识。

3

间接的途径,探索“黑匣子”此也是“翻译内在过程探索”

的学者断续论述了这类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合理性。

3.1 追忆信息理论(theory of recall)

这一论说解释了有声思维和即时回顾报告两种方法提供翻译过程相关信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即口述报告中,所需信息、被激活信息、任务进行中使用的信息被存留在短期记忆之中,可被主体提取(Ericsson & Simon,1987,转引自H a t i m,2001:156)。因为信息能够通过认识过程储存在记忆中,所以主体在进行一项任务时所获取的信息同时存留在短期记忆中,这些信息可以复得并为研究所用。从提取信息所得的数据分为3类(C o h e n,1984):

自我报告,大致描述思维活动的情况,做了什么;

自我观察,回顾检查经历的具体情况、步骤,解释行为;

自我揭示,随意口述大脑中出现的内容。

这3种类型的数据在口述中会同时表现出来,无明确界限,并受到6种因素的影响——实验者、受试者人数;实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实验与内容的时间差;引发数据的方法,口头或书面形式;引发数据的形式,正式或非正式;外部干预程度(C o h e n,1984,转引自L?r s c h e r,1991b:70)。因此有声思维的数据反映了译者的思维活动即翻译的内在过程。

3.2 心灵主义与内省数据(mentalism and introspetive data)

心灵主义学说指出了心理与行为的相关性,具体而言即心理的状态与过程可以解释行为,并且不依赖于行为而存在(克里斯托,1994:274-275)。在语言学理论中,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为心灵主义的现代代言人,他认为人的行为背后有心理活动,语言既有物理表现,更有心理表现。这一学说与否认存在心理活动及其相关性的行为主义竞相对立(张鑫友,2002:230-231)。由此可明确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对应一致的相关性,并据此推断关于翻译过程的心理认知思维活动的内省数据可以用来描述说明翻译行为,反映显现翻译的内在过程。而通过分析内省数据,即可以分析翻译行为,解释认识翻译过程。

按照心灵主义心理学说,根据相关输入与输出的信息、相关情景知识和关于人类思维本质的认识,可以对大脑认知过程做出假设。关于大脑信息加工过程的假设可以通过思维过程产生的数据即有声思维的描述进而得到完善 (L?rscher,1991b:67-68)。

因而人类认知过程被视为信息加工过程,认知主体能够关注这些思维过程,口述在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即有声思维可以显现信息加工的步骤(L?rscher,1991b:72)。据此内省数据能够描述翻译过程。关于翻译过程的内省数据即上述自我报告、自我观察、自我揭示3种。

3.3 行为分析与构建理解(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interpretive reconstruction)德国翻译理论家伍尔夫干·洛赫舍(Wolfgang L?rscher)(1991a:2)提出,对翻译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是对翻译过程的程序、译者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的研究,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不断发展的研究模式。

它是在认识活动兴趣(epistemological i n t e r e s t)、研究目的、和相关假设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和分析翻译行为的一种科学方法(1991a:3)。它应用了构建理解(interpretive reconstruction)的方法,旨在构建翻译思维过程的各个方面——文本接受和文本产生的过程以及所应用的思维策略。

构建理解方法指建立相关意念而产生理解,源于传统阐释学的范畴,而后在语篇分析理论和社会学中得以发展(L?r s c h e r,1991a:56)。洛赫舍关于探索翻译行为表现以构建理解翻译过程各个方面的论断是建立在两个理论前提之上的:

行为表现的分析将提供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因为在行为表现中既存在各种有效的变量如特性、所用语言能力的程度、表现者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环境背景因素,也存在行为表现的规律(1991a:30-31)。识别、描述、分析这些规律将使我们系统地认识行为表现,积累知识。此外,翻译行为表现与翻译思维过程之间的关系是假设行为反映了思维,因此需要采用理解的方法,在翻译过程、有声思维方法和译文所提供的翔实的数据基础上得出结论。

洛赫舍借用语言心理学家丹尼·斯坦伯(Danny D.Steinberg,1982)的分析,说明从行为表现的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 斯

坦伯认为假设性而不是解释性是构建理解方法的特点:

现象的经验不能够被直接观察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经验就不能够被纳入科学的理论。现象的经验能够由亲身经历者本人的描述而得到证实或推断。例如,在观察一个人对疼痛的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的可靠客观基础上,可以推断的是这个人正在经历疼痛(L?rscher,1991a:31)。

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对不可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推论是司空见惯的。事实上,在物理学中一贯如此。以万有引力现象为例,这一理论概念在一些重要方面与心灵主义的概念对比而相形见绌:引力本身是不可观察的;能够观察到的只是它的作用;它控制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物体的行为表现。思维现象则比万有引力这样的物理概念更具优势。因为,无人能够直接感受引力(它是假定的作用),却有人能够直接感受像感觉、意象这样的思维活动(同上)。

基于这种分析,洛赫舍结论指出,从行为分析的数据中构建理解过程的各个方面原则上是合理的论断,因为行为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结果。行为是在意图和理性之上产生的,有一定的行为目的,不是随意的产物。同所有结果一样,行为表现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能够被系统化的特征,体现了构建理解的基础,使分析者得以认识过程(1991a:32)。(以上参见苗菊,2006:46)

4过程实证研究的方法

实证研究的前提条件是:真实的经验世界即翻译实践;可观察到的现象数据;引发数据的问题;明确的研究目标/目的;内在相关的特性,即变量的可控制性、可重复性。

4.1 内省方法/技巧

用于实验中引发数据,分别为:有声思维记录;即时回顾报告(笔译);口译过程的后继回顾(口译);问卷调查;实验后采访。这些内省方法是研究者引发数据的不同手段,为任一实验研究中均要采用的数据来源,从而开拓不同渠道以获取不同的互补数据,如有声思维中遗失的信息,却在回顾报告中显现;为完整、全面的数据分析提供参考。内省方法研究结果还用于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尤其用于翻译教学法的研究。

常规与特点。

4.2 实验媒介

译公司、翻译工作坊等;

(2)录音机/录像机;

(3)“屏幕录像专家”认知思维的节奏。

即时的思考状态。

4.3 实验设计

析方法。

5翻译实证研究的发展

了第一例翻译研究的个案研究(“Was in den K?pfen von übersetzern vorgeht译者的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以来,西方翻译实证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至今已形成了翻译实证研究模式。关于翻译过程的研究内容包括了翻译行为,翻译能力,翻译策略,认知过程,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对比职业译者与非职业译者的不同,区别笔译过程与口译过程的研究。很多跨学科研究的学者不断创新探索,扩展了研究设计,丰富了研究内容,拓宽了研究目的,更新了实验媒介,使这一特殊的描写性研究更具科学性、创新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具有实现应用价值的潜力。

近期的实证研究同当今社会中翻译的应用发展状况相关。例如,翻译实践中已广泛应用翻译记忆系统,翻译软件工具的应用对职业译者的翻译行为产生了影响。有个案研究(A l v e s,2008:259)比较应用翻译软件的翻译过程与不应用翻译软件的翻译过程有何不同,如何改变了译者译前的准备过程和译后的修订过程。又如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后,译者在相应认知阶段中的变化,即修改机辅翻译译文时出现的停顿表现的译者认知努力有所不同,而且使用内在和外在支持条件方面也有所变化。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对现行翻译实践、应用翻译技术、开拓译者培训给予启示。

近期的实证研究已突出对实证研究方法论的多方探讨,结合实际个案研究状况,论证实证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可靠性、应用性、局限性等,从定性研究方法的视角对过程实证研究采用的几种内省方法进行了论述分析;从定量研究方法的视角对应用技术软件作为实验媒介产生的效用进行了验证说明。

在实验操作方法上已取得的改进完善有:

加强了实验生态环境的合理性、真实性;实验用文本为译者日常工作中翻译的实际内容;具备日常使用的参考文献和工具,反映翻译实践的真实场所,使实验环境中的翻译过程更加自然。

采用先行试验,评估实验设计,测试技术媒介,验证其可靠性,检查调整操作程序、相关内在/外在支持条件;受试者先行培训,了解各项程序方法,明确如何有声思维:口述思维内容而不是解释思维内容。

实验技术软件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实验方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增加了获取内省数据的有效途径,确定了互补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了翻译过程量化的客观数据,尤其重要的是减少了实验对有声思维及其数据的依赖,从而减少了对受试者的一定干扰和研究者的心理负担。

翻译实证研究不断呈现出新的进展,在理论依据上得出深入的论述,研究方法上采用科学的技术软件,研究内容反映社会翻译实践。翻译实证研究的主题已明确形成:通过描写研究翻译过程,从中认识译者的思维状态和操作策略,研究译者的认知能力和专业/职业技能,从而提出发展翻译教学、加强译者培训的建设性意见。因此,翻译能力的构成研究、翻译专业/职业技能研究、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发展翻译能力和职业技能,已成为应用翻译研究的重点内容。

6结语

翻译实证研究树立了翻译研究的科学性和科学方法,加强了翻译理论的描写力和解释力,确定了描写性而非规定性和跨学科研究的学科性质,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应用分支的发展,构成了翻译研究的前沿性研究。我们对翻译活动、翻译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翻译学科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翻译研究的方法则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既开展理论思辨,又运用实证方法这一重要研究类型。“追溯翻译研究走过的历程,探索各种理论方法的内在结构与操作模式能够更有效地运用方法、拓展方法,从而深化翻译研究”(姜秋霞、杨平,2004:10)。

图瑞(T o u r y)(1995:221-222)高度概括了翻译实证研究的重要意义: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的介入已证明是翻译学学科演进的重要里程碑,翻译研究的真正变化,起因于新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模式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实证方法之应用,标志着翻译研究的演进,其重大意义在于揭示所有制约翻译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并作用于翻译过程、译作及其在译语文化中产生的功能;在于加强翻译研究的预见性。

西方翻译研究继往开来的领先学者、莱比锡学派的创始人阿尔伯雷希特·诺伊贝特(Albrecht Neubert)(1997:24)倡导将实证研究纳入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学学科需要科学的严谨,必须建立相关一致的理论基础。

这是摆在学科建设面前的重要任务。

国内外翻译学者高度评价翻译实证研究,高瞻翻译研究方法论建设的重要意义,仍有待于译界同仁开悟深刻认识,并付之于长远不懈的努力。系统构建翻译学学科理论,需要形成各种研究形态、模式,共同构成系统的理论结构,为翻译学成为独立学科做出一致的贡献。

注释

①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06JA740029) 的部分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A lves, Fabio & Tania Liparini Campos.

Chains of cognitive implication in orientation and revision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ranslation memory systems in the performance of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 In ⅩⅧ FIT World Congress

Proceedings [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8.

[2] D anks, J. H. et al.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7.

[3] H atim, Basil.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4] H olmes, J. S.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88.

[5] L?rscher, Wolfgang. Translation Performanc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 Tübingen: Gunter Narr, 1991a.

[6] L?rscher, Wolfgang. Thinking-aloud as a

method for collecting data on translation processes [A]. In Sonja Tirkkonen-Condit (ed). Em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C]. Tübingen: Gunter Narr, 1991b.

[7] N eubert, Albrecht. Postulates for a Theory of

Translatio[ A]. In J. H. Danks, G. M Shreve,

S. B. Fountain and Mcbeath (eds). Cognitive

Thousand Oaks, London,

Publications. 1-24. [8] T oury, Gideon.

and Beyond

Publishing, 1995.

[9] 姜秋霞,

[J]. 中国翻译, 2004(6): [10] 姜秋霞,

国翻译, 2005(1): 23-28.

[11] 戴

(英汉对照本) [Z].北京:

1994.

[12] 苗

与外语教学, 2005(6): [13] 苗

语教学, 2006(5): 45-48.

[14] 张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Theory,

Abstract:

and ef?

be obtained.

Key Words:

translation expertise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 一、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 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K.赖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她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 之后,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成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 J.H.曼塔利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 nal Action),把翻译看成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人们间的互动,关注翻译的过程,将翻译过程看作信息传送的过程。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功能翻译理论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 译方法。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三、功能翻译理论观点

英语广告的特点和翻译策略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英语广告的翻译特点及策略分析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 专业:xxxx 学校:xxxxxxxxxxxxxxxxxxx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英语广告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英语广告用词简洁,隽永,却有着丰富的含义,让人意味深刻。随着人们紧跟时代潮流,英文广告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到各类广告中。如何使英语广告更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所理解,这正是本文提出的研究重点,了解英语广告翻译特点,以及对翻译策略的分析。 一、研究目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腾飞,英语广告翻译日益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翻译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不言而喻。广告是商战中的有力的武器,广告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他与普通英语有着较大的差别,本文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广告英语的语法特点、句法特点和修辞特点三方面分析了广告英语的特点,并浅析了其翻译策略。英语广告翻译作为翻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引起了众多的翻译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注意,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和完善,这篇论文正是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英语广告的特点和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等重要意义的课题。从而为英语广告的翻译

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众多的翻译工作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也推动广告业及广告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国际商品贸易发达的今天,广告也日益具有国际性。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广告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与其他翻译不同的是,上述目的要在对一个广告语的翻译中实现,这就需要运用语言,营销以及美学方面的综合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广告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使译文在表达出原文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原文风格和表现形式,再现原文风貌。 三、动机及意义: 目前,英语广告的翻译比英语文学的翻译起步晚,发展不成熟,随着国际品牌打入国内,英语广告的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英语广告的翻译有了广泛的研究,《文学及语言巨献》杂志中多次刊登了中国的诸多学者关于广告英语翻译策略的文章,并且通过大量的鲜活的例子对具体的翻译方法做出了说明,虽然英语广告翻译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国内市场上,有的商家谋利心切且翻译人员也只是粗制滥造,使的众多品牌广告的翻译不够准确有的甚至偏离产品原本别具匠心的宣传口号,实际上是不利于商业和广告翻译事业的发展。因此了解英语广告的特点,提出并发展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是迫在眉睫。 四、主要内容:(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思路)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 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 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 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 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 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 符号(sign)。 布勒根据语言工具模式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区分了三种语言功能: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on function)、表达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感染功能(the appellative function)。他进而提出依据文本主要功能对文本进行分类(张美芳2005:65)。有一些文本明显试图影响读者的观念,一些文本意在产生某种美学效果,另一些则只是传达信息。布勒据此区分出三大文本类型:意动型文本(conative)、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型文本(representative)(周桥2006:81)。 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 雅各布逊发展了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提出了语言功能模式。这个模式有六个组成要素:信息、语境、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接触渠道、代码和话语功能。他根据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把话语功能分成五类: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寒暄功能和诗学功能(张美芳2005:67)。 1.2.2译功能翻学派的主要理论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弗米尔则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最主要的理论: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而曼塔利比弗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英语翻译学论文-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年出生,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1]。说它是科学,因为翻译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具有很严格的标准,比如一些科技术语、成语、度量单位或部分社交用语已经有了特定的翻译模式;翻译又是艺术,因为在很多场合要求译者进行选择判断,不能墨守陈规,否则只能反映表层意思,触及不到深层的含义。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1981年,在《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1]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成为西方翻译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尽管已经年已耄耋,纽马克仍然笔耕不辍,不断发表学术成果。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翻译理论。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探析,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二、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他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号召功能(vocativefunction)。 (一)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表达功能的核心是讲话人、作者。语言表达功能的核心在于讲话人或作者运用这些话语表情达意,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纽马克认为,从翻译的目的看,典型的表达型文本有:1、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等;2、权威性言论,主要有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说及文件等,法律法规文献,公认的权威人物撰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这些文本的权威性来自其作者的地位或可靠性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虽然这样的文本大多不具有言外之意,但往往带有其作者个人特征的"印记";3、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当这些文本是作者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当读者背景模糊时,便属于表达型文本。 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既要忠实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这类文本的翻译中,译者不仅不容许对原文进行修饰和修正,而且必须尽可能以词、短语和分句作为基本翻译单位。 (二)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语言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在的语境、话题的事实或语言之外的因素等。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涉及百科知识,其形式往往非常标准化,如教材、技术报告、报纸或杂志文章、学术论文、备忘录或会议记录等。信息型文本由于强调"真实性",通常用不带个人特色的现代语言写成。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译者在语言应用上,可以不以原作为标准,而以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力求通顺易懂,必要时还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正。与表达型文本相比,译者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当原文表达含糊、混乱或不确切时,译者有责任进行修改,以对目的语读者负责。鉴于此,翻译信息型文本为主的对外交流材料时,可以不受原文结构的束缚,打乱原文的叙述顺序,采用自由的方式,以原文信息加以充实。这种场合,由于许多信息资料通过翻译得以进一步整理,有时译者翻译的文本反而好于原文[3]。 (三)号召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策略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一、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广告,它有哪些作用,又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所谓广告就是一种面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内容或文体娱乐节目等内容的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纸、电视、招贴等方式传播,现在也出现在网络上。按照它的用途,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商品广告,公益广告,服务广告等类型。广告本身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包括标题,正文,口号,商标,附文这五个部分。而我们在对广告进行翻译时,要强调译文的效果,不仅要提供充分而且易懂的商品信息,还要具有原文的“切肤之感”。广告翻译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译文的效果与读者的感受,同时在进行翻译时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的差异,因为广告除了有帮助消费者认识商品的作用外,还有诱发消费者感情,引起购买欲望,促进消费心理的功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实现广告主要目的的译文就是好译文,要达到预期的商业效果。 二、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广告有哪些特点。由于商品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保证商品的广告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人的眼球,广告商总是选择新颖别致的词汇,简洁的语句和生动的修辞为商品加分,以赢取消费者的享受,广告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lexical, grammatical, rhetoric. 今天我们也从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点,词、句、形来进行简要的分析。 1、经典英文广告的用词特点, ①造词新颖,颇具创意。经典英文广告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们的词汇别出心裁。“造词”就是创意之处和魅力所在。造词有很多的手法,包括添加词缀,拼凑词汇,模仿词汇等。 WWWhat’s new? 这是一个网站的广告,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网址都以“WWW”开头,这则广告利用添加WW前缀的方法进行造词,一方面WWW暗示读者这则广告是介绍网站的,另一方面结合“What’s new?”“What are you waiting for?”来吸引读者的注意,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The Orangemostest Drink in the world”在这个广告橙汁广告中,用most和est两个表示最高级的词与orange拼凑在一起,形成了Orangemostest, 暗示这个品牌的橙汁特点就是高浓度、高质量。这个创造词成为最大的亮点。 ②同音词替换,别有风味 一些英文广告巧妙的用同音词来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十分有趣,颇具风味。 Pay-le$$, 这个是美国连锁商店佩莱斯的广告,非常巧妙的将less 中的ss 改为美元符号,形象的表现出“本店商品价格优惠”,当然能吸引广大消费者。 下面这个例子是英国某个机场商店的广告“have a nice trip, buy buy”乍一看,好像礼貌用语,“祝你旅途愉快,再见”。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bye bye”变成了“buy buy”.这个同音词替换使得机场商店向旅客道别时,也提醒大家购买些商品作为礼物。 ③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式。比如,韩国LG手机的经典广告,不管是英文广告,还是汉语广告都十分完美,创意独特。“I chocolate you”句式打破常规,chocolate 名词做动词用,不但点出手机的独特巧克力外表,而且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都给人强烈的印象。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下面的“born to shine”,句式简单却不失大气。善于玩文字游戏的广告商们,会故意把人们所熟悉的字或者词拼错,形成新词,新词不失原意,更添新意,赋予了广告更大的魅力。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 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译研究对‘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2000)。 7口译研究

浅析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之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24395043.html, 浅析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之争 作者:董晓庆,胡可欣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6期 摘要: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他认为, 早期翻译理论即前语言学时期对翻译的讨论忽视了翻译与意义、思维和语言普遍性的关系, 如何翻译应当视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和文本类型而定。本文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背景着手,进一步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区别;联系 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人民的思想,是探讨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一门学科。语言之间固然有很多不同,理论知识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学习和借鉴前人总结的翻译理论、方法技巧,可以用来指导、启发翻译实践。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入门》一书中将翻译方法划分为“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两大类。这也是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部分。这对新概念的提出曾引起中西翻译界高度重视 , 缓和了西方译学界长期就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尴尬局面, 为探索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 全新视角。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一书中借助Buhler 的语言三大功能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和 交际翻译理论。语义翻译把表达内容限制在原文文化范围内 , 不改变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 力求保留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 试图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 因此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更接近原文; 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对象, 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时能尽可能地接近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 两种方法常常结合使用, 但在不同的文本类型中各有侧重。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提出的背景 自公元1 世纪以来延至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争论的双方都忽略了翻译应当考虑翻译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太理想化。纽马克承认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矛盾 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 但他认为此矛盾是可以调和的。语义翻译是指“在目标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范围内,尽量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 交际翻译是“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近似于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是在作者的语言层面进行书写,而交际翻译是在读者的语言层面进行书写。语义翻译的前提就是尊重译入语的语言结构。语义翻译尊重语言使用的场合,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 屈从原语文化和作者, 更多地考虑原文的审美价值,在适当时候采取折中手段,另外在处理不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

浅析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

浅析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 摘要:本文先简述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的大概内容,然后从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当前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等本体因素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翻译领域的功利主义等影响翻译发展的外部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 寂的原因。认为要结束沉寂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融合中西译论、翻译本体研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而且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字:翻译理论沉寂期内因外因 纵观中国翻译理论,我们很容易找到这些熟悉的字眼“信”、“达”、“雅”、“神似”,还有“化境”等。 “信”“达”“雅” 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要文言化。如今“信”“达”“雅”三个字已经被我们说滥了,近代翻译理论近百年,长久被当做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当然,内容也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适当的做了延伸、关联和改变。如:“信”即产生了后来的“忠实”,“达”对应着“通顺”,而“雅”一词被赋予了新的翻译内涵,不是起初所指的译文要文言化,而指在选用词语时要得体,简明优雅。 “神似”

“ 神似”,亦即“传神”,“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 其外”,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通过文字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不同语言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绝不是坐标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文学翻译尤其如此。傅雷,一位毕生从事文学翻译创作的著名翻译家。他视文学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文学精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将介绍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还原它本身,也认为难以容忍。他深明文学翻译的甘苦,始终持着严谨、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他以自己的大量译作为印证,在严复的“信,达,雅”之外,另树一帜,标举“神似”,可谓我国 翻译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突破。他切中了文学翻译的关键所在,把翻译从字句的推敲提到艺术的锤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我国传统美学中“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为后来翻译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神似”翻译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翻译事业的巨大进步,翻译理论由一般化、抽象化走向专业化、具体化的开始。 “化境”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开篇即引许慎《说文解字》有关翻译的训诂:《说文解字》卷十二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讹’。”南唐以来,小说家都申说“译” 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中期兴于德国,以赖斯,弗米尔,曼塔里和诺德为代表,对当代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源头了。西塞罗翻译《圣经》的时候就注意到逐字翻译会是译文显得笨拙,如果作适当的语序和措辞方面的变动,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奈达提出“功能对能”或“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译者和译文接受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意涵,实现了翻译理论上的一大飞跃。厄廷格将翻译解释为一种语码转换的过程。威尔斯认为翻译是要实现语篇转换。到此为止,翻译理论都是原文至上的。一九七一年赖斯提出,理想的翻译是“目标语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从而创立了基于原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而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著名的目的论,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人类行为。这里的行为指的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原文的功能在于想翻译接受者只提供信息。翻译再也没有必要格地再现原文,译者只需要根据译文接受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即可。这就意味着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处理原文

的自由。曼塔里则借用行为理论,特别强调翻译过程是一种行为,注重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等)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对翻译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当然,弗米尔的目的论容易让译者感到激进而拥有过多的自由,结果反而对翻译没有好处,为了平衡目的论,诺德后来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所谓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自由度。当翻译活动的涉及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译者有责任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对各方的忠诚。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忠诚与忠实是不同的。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指的是译者不能背叛原文。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派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其主流。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纽马克和奈达也把翻译研究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讨翻译,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与电视广告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与英文广告翻译策略 王战锋 (武夷学院外语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摘要:今天,英文广告通过电视等媒体充满了我们的生活。英文商业广告的一些理论和技法已经在我国电视广告中被大量采用,甚至在大学课堂上,英文经典广告也成了教学案例。而其翻译却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根本原因就是英文广告翻译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标准和操作方法。英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彼特.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程》中根据语言功能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种,并根据对原文和译文侧重点的不同提出八种翻译方法。其中,“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最能才能达到翻译的两大目标:准确、经济。”为英文广告的翻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本文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翻译理论,在分析电视广告文本特点的基础上,从语言功能和文本类型层面上探讨了电视广告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彼特.纽马克;文本类型;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电视广告 导言:今天,英文广告通过电视等媒体充满了我们的生活。英文商业广告的一些理论和技法已经在我国电视广告中被大量采用,甚至在大学课堂上,英文经典广告也成了教学案例。而其翻译却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根本原因就是英文广告翻译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标准和操作方法。英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彼特.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程》中,根据比勒(B)的语言理论将语言功能归纳为六种:抒发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审美功能,应酬功能,元语言功能。在此基础上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种:抒发型,信息型,呼唤型,同时根据对源文,译文侧重点的不同提出八种翻译方法,从最侧重原语和最侧重于目的语依次是:逐字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地道翻译、意译、改译。其中,“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最能才能达到翻译的两大目标:准确、经济。”语义翻译的定义是:“在目标语言的语义句法结构容许的范围内,尽量译出源文确切的语境意义”(Newmark 1981:39)并且“必须较多考虑源文的审美价值”(Newmark 1988: 46); 交际翻译要:“为译文读者制造的效果尽量近似于对源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Newmark 1981:39)。语义翻译用于抒发型文本,其核心功能是抒发作者心中所想,不理会读者的反应,译此类文本应遵循“作者第一原则”,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同等重要;交际翻译用于信息文本和呼唤文本。信息型文本遵循“真实性”第一原则,译者不必拘泥于源文语言形式,可以用适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来翻译,但必须突出其“真实性”,不可牺牲源文所传达的信息;呼唤型文本的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并做出反应。翻译此类文本应遵循“读者第一原则”。“呼唤型文本的语言特别强调可读性, 讲究通俗易懂。为了做到这一点, 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 使译文的语言尽量达到与原作语言同样的效果。”(陈婧,2005:68)要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可以改编源文,甚至不惜牺牲源文信息.另外,纽马克在谈到翻译时候说,任何文本一般都是几种功能交织在一起,只是侧重点不同,所以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也不能分开运用。电视广告属于呼唤型文本,其呼唤功能的表达有其独特性。本文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翻译理论,在分析电视广告文本特点的基础上,从语言功能和文本类型视角探讨了电视广告的翻译策略. 英文电视广告的性质和语言特点:电视广告指在电视等媒体上播放的,视听结合,声形色兼备的广告形式。其目的是向受众灌输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劝诱潜在消费者去购买所宣传的商品或者服务。电视广告不同于传统纯文本广告,它视听结合,声形色兼备是视听语言,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有其劣势:1.信息传递上短于抽象理念 2.深度有限 3.易使手重产生抗拒。所以,文本在弥补电视传播局限性方面至关重要。英文电视广告文本遵循AIDMA原则(Attention,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类型 纽马克把翻译分为四类 1、交际翻译 翻译交际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 2、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含义; 3、直译 在直译中原文本的基本意义被译过来目标文本虽合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意思是孤立的,没有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 4、死译 在死译中,源文本所有词语的基本意思得到了翻译,但目标文本既不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句法也不合乎目标语要求就连词序也是按照源语文本排列的。 二、纽马克根据语言的三大功能 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传信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召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他认为各类作品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 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一些作品, 重点放在原文的语义内容上, 应采取“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方法, 译文要尽可能接近

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以保持其语义内容, 有一些作品, 重点放在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上, 应采取“交流翻译”的方法, 译文更倾向于译入语的语言形式,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纽马克对“交流翻译”的定义是: “交流翻译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正 确地传达原作的文中意义, 使其内容与语言都可以很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are readily acceptable and comprehensible to the readership) 这种翻译可以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 更好地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使译文流畅、自然、简洁、明了, 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这样的译文必然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用严复的话说, 就可以“言之有文,行之弥远”, 合乎“雅”的要求了。 纽马克谈理论, 最重视与实践的结合。他说“任何理论如果不是产生于翻译实践中的间题, 那就毫无意义, 毫无生命力。”所以, 我们有必要通过翻译实践中的实例来 证实这三家理论的一致性。试举例如下: eg.1 If she did, she need not coin her smiles so lavishly; flash her glances so unremittingly; manufacturing airs so elaborate graces so multitudinous. 译1,如果她真做了, 她就不需要这样浪费地铸造她的微笑, 这样不懈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策略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策略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一、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广告,它有哪些作用,又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所谓广告就是一种面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内容或文体娱乐节目等内容的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纸、电视、招贴等方式传播,现在也出现在网络上。按照它的用途,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商品广告,公益广告,服务广告等类型。广告本身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包括标题,正文,口号,商标,附文这五个部分。而我们在对广告进行翻译时,要强调译文的效果,不仅要提供充分而且易懂的商品信息,还要具有原文的“切肤之感”。广告翻译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译文的效果与读者的感受,同时在进行翻译时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的差异,因为广告除了有帮助消费者认识商品的作用外,还有诱发消费者感情,引起购买欲望,促进消费心理的功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实现广告主要目的的译文就是好译文,要达到预期的商业效果。 二、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广告有哪些特点。由于商品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保证商品的广告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人的眼球,广告商总是选择新颖别致的词汇,简洁的语句和生动的修辞为商品加分,以赢取消费者的享受,广告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lexical, grammatical, rhetoric. 今天我们也从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点,词、句、形来进行简要的分析。 1、经典英文广告的用词特点, ①造词新颖,颇具创意。经典英文广告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们的词汇别出心裁。“造词”就是创意之处和魅力所在。造词有很多的手法,包括添加词缀,拼凑词汇,模仿词汇等。 WWWhat’s new? 这是一个网站的广告,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网址都以“WWW”开头,这则广告利用添加WW前缀的方法进行造词,一方面WWW暗示读者这则广告是介绍网站的,另一方面结合“What’s new?”“What are you waiting for?”来吸引读者的注意,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The Orangemostest Drink in the world”在这个广告橙汁广告中,用most和est两个表示最高级的词与orange拼凑在一起,形成了Orangemostest, 暗示这个品牌的橙汁特点就是高浓度、高质量。这个创造词成为最大的亮点。 ②同音词替换,别有风味 一些英文广告巧妙的用同音词来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十分有趣,颇具风味。 Pay-le$$ , 这个是美国连锁商店佩莱斯的广告,非常巧妙的将less 中的ss 改为美元符号,形象的表现出“本店商品价格优惠”,当然能吸引广大消费者。下面这个例子是英国某个机场商店的广告“have a nice trip, buy buy”乍一看,好像礼貌用语,“祝你旅途愉快,再见”。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bye bye”变成了“buy buy”.这个同音词替换使得机场商店向旅客道别时,也提醒大家购买些商品作为礼物。

外文翻译--价值链理论新发展补充

中文2600字 附录 The theory of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supplement (1) the industry value chain theory. The value chain concept is 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ofessor Michael? Potter proposed 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 book. He said, "every enterprise is a collection of various activities to assist its products in the design, production, sales, and the sending of, all these activities can show that value chain." Also refers to the value chain of an enterprise. The industrial chain is a concept in industrial economics, is between the various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technology economy, and based on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specific objective formation of chain type relation form. In the Michael? Potter's value chain model based on the new extension, the inter-firm linkages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at is known as the industrial value chain. Generally speaking, outsid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value chain on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y value chain. Its forming process is the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s will be part of the origi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service and so on to design and integration, the resources are concentrated in specific areas, will focus narrowed to the core business, retaining only the key link, is the best part of core functions, and will other aspects of virtualization, which reduce the input or give up some links, with the help of the market by seeking external partners to provide help, these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have the enterprise temporarily not available or not outstanding ability. This formed through market transaction between the new value chain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industry chain, it can enhance the enterprise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rapidly. Not only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value chain, value chain and value chain of an enterprise and other economic units are the same, the value chain of any enterprise can exist in a composed of many value system. However, the enterprise value chain is a vertical structure, top-down control; industry chain is the externaliz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value chain. Research on enterprise value chain is the enterprise activities, and the study of industry chain and industry value chain between enterprise activities. With the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the industry to continue to develop in depth,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alue creation activities gradually by an enterprise as the leading into a plurality of the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these enterprises constitu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wor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