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作者:魏勤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11期

【摘要】价值观是人民品德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又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都出现了偏差问题。由此可见,现阶段中学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矫正中学生偏差的价值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从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的成因及中学生价值观偏差的教育对策两个方面出发进行具体研究,希望能够为广大中学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中学生;价值观;偏差;成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很多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中学生的发展,给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挑战。因此,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矫正中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现阶段中学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希望能够给广大中学德育工作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的成因

(一)受特殊社会环境影响

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社会转型也必然会带来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就是人们开始越来越追求个人利益,这样的社会风气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中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逐渐弱化,个人意识逐渐增强,随之而来的就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蔓延,给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受西方价值观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推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加深,在此过程中,西方思想给我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西方人民的价值观与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西方价值观更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自主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凡事过犹不及,若不加以控制就容易滋生金钱至上、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而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还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因此,在相互对立的两种价值观之间,相比于成年人,中学生更容易受到伤害。

(三)受家庭因素影响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由于家长自身的素质良莠不齐,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首先,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家人不良言行的影响;其次,部分家长依然存在分数至上的思想,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养成;最后,部分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往往会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这也使孩子产生错觉,使孩子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学习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进而出现中学生价值取向走偏的问题。

二、中学生价值观偏差的教育对策

(一)做好社会教育工作

虽然学校和家庭是学生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能够有效补充家庭及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便于更好地融合和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可见,社会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活动十分有必要。例如,利用寒暑假及周末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指明方向,使学生能够从这些社会活动中感悟上一辈人的高尚品德,进一步唤醒他们挑战、超越自我及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奋斗。公安部门可以密切配合学校的工作,邀请减刑人员到学校中现身说法,为学生讲解错误价值观给自身成长带来的危害。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自强不息的下岗工人为学生讲解成功经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使中学生能对自己生活的社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及受到真实教育。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推动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中学生错误价值观的纠正也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因而,既能够提高社会教育工作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校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

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学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西方价值观对我国道德体系的冲击,学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情况才能得到有效缓解,具体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学校需要创新德育模式。以往,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度重视德育理论渗透的问题,利用外部强制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致使德育理论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因此很难对学生的成长发挥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就需要加强对实践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德育,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白身的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德育工作者需深化自身的認知,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矫正学生错误价值观的方法。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

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在适度的范围内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使学生能够处理好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得以形成。

(三)重视家庭教育功能发挥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道路上十分重要的环节,教育质量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纠正学生错误观念的前提。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约束自身行为举止,因为在学生成长中良好的举止可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反之,就会为其带来不良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难以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习惯。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而要想达到矫正学生偏差价值观的目的,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具体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父母应转变家庭教育方式,由以往的要求式教育转向言传身教式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来自对父母的模仿。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比如,在处理生活琐事时尽量以温柔的方式解决,而非以暴力或者恶语相加的方式,让孩子能够看到自己在处理事物时所给出的态度,确保他们在日后遇事时能够沉着冷静去处理。第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过多关注孩子的成绩,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父母切忌忽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的同时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适当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嘉奖。而嘉奖的方式应当多样性,要改变以往主攻物质奖励方式,可以在语言上给予夸奖或者应允他们一个小愿望等,这些方式可以有效纠正他们认为“金钱是万能”的错误思想,因为学习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知识,进而端正学生的价值取向。此外,也要与教师沟通来保证教育的及时性,进而将家庭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普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对中学生施加影响为他们指明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达到矫正学生错误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窦莞.多举措加强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甘肃教育,2016 (21).

(责任编辑范娱艳)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中学生面临着各种不良思想和矛盾的影响,导致他们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以下是本文对中学生中常见的6种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对策的分析。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贪图享乐心理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这种思想在行为上表现为不爱劳动,好吃零食,衣着讲究,互相攀比等。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中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2、惟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处处都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 4、自卑心理 部分中学生由于研究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不可救药,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自暴自弃,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

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惧怕心理 中学生存在着优等生惧怕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的现象。个体层面上,存在着惧怕数学、语文或英语、惧怕使父母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过于羞涩和胆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会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研究上会随大溜,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6、厌学心理 部分中学生由于研究压力大、缺乏研究兴趣、研究方法不佳等原因,产生了厌学心理。他们对研究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愿意研究,甚至逃学。这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影响研究成绩,还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前景。

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作者:魏勤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11期 【摘要】价值观是人民品德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又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都出现了偏差问题。由此可见,现阶段中学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矫正中学生偏差的价值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从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的成因及中学生价值观偏差的教育对策两个方面出发进行具体研究,希望能够为广大中学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中学生;价值观;偏差;成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很多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中学生的发展,给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挑战。因此,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矫正中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现阶段中学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希望能够给广大中学德育工作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中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的成因 (一)受特殊社会环境影响 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社会转型也必然会带来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就是人们开始越来越追求个人利益,这样的社会风气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中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逐渐弱化,个人意识逐渐增强,随之而来的就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蔓延,给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受西方价值观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推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加深,在此过程中,西方思想给我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西方人民的价值观与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西方价值观更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自主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凡事过犹不及,若不加以控制就容易滋生金钱至上、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而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还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因此,在相互对立的两种价值观之间,相比于成年人,中学生更容易受到伤害。 (三)受家庭因素影响

学生行为偏差成因与矫正对策[1]

浅析小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与矫正对策 学校最终是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服务的。但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价值观点多元化、升学主义压力,离异家庭增多、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等因素,使当代小学生中出现的行为偏差比以往更为突出。 一、外部消极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当代小学生行为偏差的客观原因。其中包括家庭不良教育、社会负面效应和学校教育失误这三大影响. 二、内在不良心理因素的诱发是造成当代小学生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包含自我、自卑、逆反、颓废等八大不良心理。 三、小学生行为偏差的矫治重在心理疏导。能够通过消除心理障碍、培养自尊意识,提升辨别水平,增强意志锻炼和使用教育机智来实现。 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持续摸索,认真研究行为偏差的原因,努力寻找治“症”的“良方”,就一定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将学生培养成伟大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渴望成才,他们思想开放,道德取向多样化,求实求真,注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渴望独立,主体意识强,应该说他们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取向具有合理性,进步性。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各种腐朽没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及其反映出的见利忘义,追求享乐动机等,充斥一部分小学生的心灵。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客观存有着种种道德的困惑,更有一部分青少年学生道德素质下降,法制观点淡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颠倒,道德堤坎被损毁,导致行为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发生。 从总体上看,当代小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违法犯罪不是因为遗传的影响,而是因为他们幼小的心灵或多或少的受到过创伤,基于此而采取反社会的行为,来发泄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憎恨,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犯罪青少年,他们之中绝绝大部分原本都是善良正直的,很大水准上是因为诸多客观原因的影响,诱发主观动因,促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外部消极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当代小学生行为偏差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 1. 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人们知道,影响和决定人的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而从人出生到社会化过程,又集中到环境和教育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我们也知道,一个人的成长除了有自我教育以外,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而作为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由他们的身心和成长规律特点,决定家庭对他们的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能够说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发展之要素的一个“综合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 即使家长文化水准高低并不与青少年出现偏差行为成正比,但当

价值观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

价值观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念、准则和原则,是人们行为的指导和评判标准。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 们的价值观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价值观对中学生心理健 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价值观对中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产生影响。中学生正处在身份认同的阶段,在追 求个人认同的过程中,他们会通过价值观的选择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如果没有良好的价值观,中学生可能会迷失自我,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提高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价值观对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学生常常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 挫折和困难,在这些时刻,价值观能够给予他们力量和支持。如果中学生持有积极向上的 价值观,他们就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相反,如果他们的价值观偏 向消极和悲观,可能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等问题。所以,要引导中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 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情感健康。 价值观对中学生行为的选择和规范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价值观能够帮助中学生明确 行为准则,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中学生的价值观偏向正面,他们就会选择积极健康 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相反,如果他们的价值观偏向负面,可能会选择不良的行为方式,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加强价值观教育。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向中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立积极的情感支持系统。中学生在情感上需要得到支持和关爱,家庭和学校都应该 为中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系统。可以通过增加与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开设心理咨询热 线等方式,为中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加强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培养。中学生需要明确行为准则,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道德 教育,为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规范。可以通过开设道德课程、制定行为规范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价值观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个人 认同、情绪和行为选择都与价值观密切相关。为了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和家庭应 该重视价值观教育,加强情感支持,并加强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培养。只有在良好的价值 观引导下,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青少年自我意识偏差的分析与调节、完善策略

青少年自我意识偏差的分析与调节、完善策略 摘要: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偏差,表现为:高估自己、自卑、自我中心、逆反、放纵等。成人要指导青少年正确认知自我、激发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其自我调控的能力并激励他 们完善和超越自我,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意识;偏差分析 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婴儿时开始能够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学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与要求;幼儿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并能对自己的某些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小学生时自我意识的范围扩大,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班级、学校、社会的一员,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青少年时由于身心发生了剧变,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自己,自觉塑造自己的形象。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思维较片面、偏激,其自我 意识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一、青少年自我意识偏差的分析 (一) 高估自己 由于思维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已不再盲目地听从成人的评价,而是能独立地评价自己。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评价逐渐趋于自觉、全面、客观。但是也有一些青少年过高估计自己,夸大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觉事事、处处比别人强, 这样的人缺乏自知自明。 (二)自卑

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一般而言,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曾有过己不如人的感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是正常的心理。但有些学生过度自卑,对自己认识不足、评价过低,只盯着自己的缺点、短处,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轻视、否定自己,这样的人缺乏积 极性。 (三)自我中心 青少年是自我意识发展十分强烈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强烈地关注自我,常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认识、评价世界和人生并做出行动,形成自己的观念,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实现自身价值。这些是青少年自我意识日渐完善的表现。但有些青少年表现出了过分的自我中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常以老大自居,目空一切、颐指气使,喜欢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人,追逐 名利。这类人容易引起别人的讨厌,陷入人际矛盾冲突之中,容易遭遇挫折。 (四)逆反 独立意向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之一,大多数青少年表现出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独立的人格,这些是其独立意向成熟的体现。但少数青少年的独立意向不成熟,形成了逆反心理。他们把独立理解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万事不求人,其结果是青少年拒绝正当的教育要求,违反校规校纪,产生过激行为。 (五)放纵 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开始变外部控制为自我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言行、情绪,接受纪律的约束。但青少年的情绪易感性强,容易冲动,看问题偏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约束 自己的消极行为,在某些行为方面放纵自己,如早恋甚至发生性行为。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偏差的调节与完善策略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现阶段初中学生思想意识的偏差及其对策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现阶段初中学生思想意识的偏 差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 本文在对初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找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思想意识的偏差:羡慕实惠,追求现实化;保守思想严重,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诚信,言行不一,不顾家情,贪图享乐;相信命运,信奉伪科学等主要思想倾向。接着分析了这些偏差产生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特有的交换关系与价值关系对人价值取向的影响;法制建设、管理手段等还不够完善,使历史上的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陈渣泛起;父母对子女的莫大期望而形成的对子女的矛盾做法;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㈠努力学习理论,明确目标任务,积极提倡和奉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㈢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㈣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㈤培养奋斗精神,养成劳动习惯,㈥坚持立体性原则,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意识调查对策【正文】青少年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是涉及到千

家万户的大事,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项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法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做。”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社会正发生着划时代的变化,对人的思想、社会道德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但我们应当看到,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可塑性很强,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形成了特殊的道德标准及价值取向。 为能更客观地把握初中生的思想意识,找出存在问题,切实开展德育教育,本人在班主任教师的配合下,对290位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交谈。归纳起来看他们的思想主流是好的,能讲理想、有追求、要求进步、有竞争意识,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调查内容及结果统计见后附表) 1、羡慕实惠,追求现实化 在调查中发现:在290位初一到初三的学生中把成为“拥有丰裕生活的富人”作为理想的占了20%,学习目的在于“报答父母,争取考上大学,将来能有一份既清闲,又挣钱的工作”的占了41%,不少学

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对策

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对策 近年来,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重要的一项任务。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符合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的一系列基本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实际操作中,我 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本文将探讨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及对 策。 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深入、认识不到位。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学生没 有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无法准确把握其中的重点和关键。有些学 生对“自由”、“平等”等价值观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没有深入思考其实质含义和实践 要求。对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提高学生对其的理解和认同。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举办道德讲座、组织价值观教育课程等形式来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和实践 路径。 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偏差。这些偏差主要是受到 家庭、社会和网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如今,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形成了游戏至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脱节的价值观。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 育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应该告诉他们,网络只是生活 的一部分,现实才是最重要的。学校可以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 践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一些学生缺乏道德榜样和行为规范的引领。道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青少年的 价值观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现实中很多学生没有获得足够的道德榜样,导致他们容易迷失 方向,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和实际行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优秀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让学生了解并学习那 些胸怀家国、勇于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我们应该注重教育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活动,锻炼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些学生存在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缺乏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当 前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增大的一个普遍问题。为了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部门可以推动学校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意识。学校 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价值 观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增强教育引导力度,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对 于他们的心理品质以及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关键 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且缺乏自制能力,容易走上歪路。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分析他们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对其进行引导,矫正他 们的品德不良行为。本文从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入手,找出其形成原因,并总结 出相关矫正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矫正;培养良好品德 一、什么是品德不良行为? 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学生个体在错误的道德意识与观念的支配下,出现违 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如盗窃、考试作弊、赌博、打架斗殴、破坏行为等。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屡见不鲜,经常会干扰学校的教 育和教学工作,若教师任由不良品德行为肆意发展甚至会致使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我班学生冷欣,他有攻击性行为,喜欢与人争执,并时常讲粗话、骂人, 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踢人等行为;常惹是生非,恐吓、欺 负同龄或比他小的同学;经常说谎;有破坏性行为,有时故意损坏学校公物;有 对抗性行为,犯错以后不接受批评,顶撞老师;多次逃学、离家出走,染上了抽 烟等不良习惯。曾多次受到学校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等处分,但依旧我行我素, 见效甚微。该案例中的小明同学,就是典型品德不良的学生。针对这一类学生, 我们应从他们的行为入手。 二、不良品德行为的表现,一般分为四类。 一是道德观念薄弱或错误,行为放纵。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 校规章制度熟视无睹,法制观念淡薄,荣辱不分,不辨是非好恶,缺乏自我管理

中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表现与矫治

中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表现与矫治 中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缺乏自信成因及危害 1、学业受挫丧失自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屡屡受挫是一些学生自信心逐渐丧失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由于经常经历由学习失败所带来的斥责和苦闷,极易使他们自我评价降低,认为自己能力差,努力也无济于事,逐渐丧失对学习的主动进取精神,从而产生被动、消极的应付心理。而一旦产生这种较低的自我评价意识,短期内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使学生在丧失对学业兴趣的同时,将精力转向其他不良爱好,以使自己获得某种成功感,从而产生心理平衡。 2、自我价值的实现受挫丧失自信。人生天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中学生在交往中,以及在学校、年级和班级的各项集体活动中常常表现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要求。他们热切企望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成就能赢得老师、同学的赞誉,从而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但在实际生活中,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个体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达到目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如果此时不能冷静地对待诸如集体活动中的失误、失败等情况,很有可能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从而对自己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逐渐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样,就可能导致在以后的其他活动中表现出胆怯、多虑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影响个体潜能发掘及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总之,缺乏自信的中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情绪较浓,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观念。这不仅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中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过份自信的成因及危害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在评价别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说来,在逆境中,容易出现对自己评价较低的倾向,出现缺乏自信现象;而在顺境中,容易出现过高评价自己的倾向,表现出过分自信的骄傲自大现象。 1、过分的赞誉导致过分自信。有些所谓的"尖子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荣誉和赞誉之中,认为自己天生就高人一等,久而久之,发生对自己评价过高,则别人评价过低的认知心理偏差,从而自高自大,对同学不屑一顾。

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缺陷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缺陷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思考

与过去的中学生相比,当前的中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其中不乏思想道德缺陷,与中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所应有的素质极不相称。中学时期是思想道德观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其思想道德能否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清除和克服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缺陷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工作。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缺陷的主要表现 (一)忽略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溺爱,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至上,由于受到的呵护无微不至,往往禁不起一点挫折,遇到事情容易以极端的方式对待,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忽略他人感受,养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往往宽于待己,严于律人,为人处事多了些虚伪和世俗功利,少了些真诚和襟怀坦荡。 (二)荣辱标准扭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高收入阶层一掷千金,以高消费为荣,加之少数舆论媒体的渲染和不正确导向,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这直接导致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中学生中蔓延,他们不再以成绩优异、品行优良来引以为荣,而是将吃、穿、用等方面的高消费作为荣耀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家庭状况较差的中学生还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为了盲目追逐所谓的荣耀,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责任感缺失,主人翁意识淡薄 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大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父母百般疼爱,这一代人没有真正

经历过什么艰辛生活的历练,对社会缺乏理解和认识,缺乏理想和信念,认识不到国家、社会与自己的关系,缺乏主人翁意识,没有民族荣誉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只是索取,不讲回报,在这部分学生心灵里,形成了只关心自己、追求个人私利,只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的思想,缺乏责任感。 (四)价值观念错位 由于生活年代不同,能影响中学生价值观的因素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的差距明显拉大,在道义与利益、知识与金钱、奉献与索取等价值观的焦点上,部分中学生越来越向后者倾斜,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有利可图的事就做,无利可图的事就避而远之,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公益活动毫无热情。 (五)法律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学生中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的工作,与过去相比,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有了提高,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比如校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中学生纠集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结伙共同对同学实施殴打、敲诈勒索、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也给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二、当今中学生思想道德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当今中学生思想道德缺陷的原因有很多,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法欠妥当、且重视和配合不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方法的不当和家庭矛盾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批评指责多过于鼓励嘉奖,使孩子不堪承受过重的压力,自暴自弃;有的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形成自卑、封闭、孤独的性格和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小孩物质欲望高、自私、怕吃苦、为所欲为等不良品行;有的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寄托给学校或老师,自身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造成孩子心理上孤独,缺乏安全感,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形成负面影响,产生不良的品质和行为。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使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得不到坚持和加强

当前初中生道德价值观的常见问题及教育对策

当前初中生道德价值观的常见问题及教育对策 作者:王福权 来源:《师道·教研》2012年第09期 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既为初中生创造了成长与发展的机遇,也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当前初中生道德价值观的常见问题 为了把握当前初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我们对近70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人生态度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行不统一 调查结果是,在爱国主义方面,100%的学生都认为要爱自己的祖国,但当问到爱国行为的实施的选择时,只有42%选择为保卫祖国挺身而出;在助人为乐方面,100%学生都认为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但仅有11%学生表示可以向雷锋同志一样天天做好事,51.4%的学生认为自己做不到;在爱护公物方面,100%学生都认为要爱护公共财物,但当有同学破坏公物时,13%学生装作没看见, 20.3%学生要老师询问时才说。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初中生在道德价值判断方面存在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2.自我中心主义和现实主义凸显 调查显示,96%的学生都说自己有理想、有目标,但70%以上学生的人生目标是考重点高中或大学,33.3%的学生人生目标是“挣大钱过好日子”,而选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学习的很少。在回答“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32.2%的学生选择为国家,14.2%的学生选择为父母,44.3%的学生选择为自己,8.8%的学生选择不知道,0.5%的学生选择其他目的。这说明当前初中生的现实主义取代了理想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考虑比较多的是自己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对他人往往缺乏理解、宽容与同情。 3.自我约束力不强 调查显示,在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上,能自觉学习的初中生只占49.9%;在校园内不乱扔垃圾,在校园外公共场所会乱扔垃圾的初中生占14%。这说明反映出学生的自觉性、自律能力、自我约束力不强。

价值观念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价值观念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1. 价值观念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出现了问题,表现在种种不良行 为和思想观念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一个以功利、物质至上 的社会中,人们容易受到金钱、名利等外部诱惑的影响,而忽略了内 在的精神追求。举例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社会,往往导致了 人们对于道德、良知的忽视,从而实现了“目标导向”下的价值观偏差。 1.2 教育体制的问题 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导致价值观念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 代社会的教育注重的往往是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成绩,而忽略了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使得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缺 乏对于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塑造,导致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上的偏差。 2. 整改措施 既然存在着价值观念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来进行整改,从而引领社会朝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2.1 加强道德教育 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不仅仅应该注重知识的 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体 系下,学生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抵御外部诱惑,发展出独立 思考、肯定自我的人格。 2.2 倡导真善美 社会需要共同倡导真善美的理念。真善美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精神 追求,它代表了对于真理、善良和美好的向往。只有通过弘扬真善美 的力量,才能够渐进地改变社会的氛围,引领人们走向心灵的净土。 2.3 健全法律制度 健全的法律制度也是整改价值观念的重要一环。唯有通过法律的 制裁和规范,才能够约束那些背离了社会价值准则的行为,确保社会 的稳定和和谐。 总结 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价值观念的问题不只是一场表面的战斗, 它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唯有当我们正视问题、采取措施时,才能够带来社会的真正改变。希望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深刻地意识 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地参与到改善价值观念的进程中来。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变得更加美好和充满活力。

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偏差 一些人的价值观存在偏差,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和个人权益,而忽视了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价值。这种偏差导致人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道德约束和公共利益,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2.道德标准模糊 一些人缺乏清晰的道德标准,对什么是正确和错误、什么是高尚和卑劣感到迷茫。这种模糊性导致人们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判断力,难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3.功利化倾向 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存在功利化倾向,只看重结果和利益,忽视了过程和道德。这种倾向导致人们为了实现个人或团体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4.个人主义盛行 一些人过于强调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这种个人主义盛行的现象导致人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5.文化价值观冲突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存在冲突和矛盾。这种冲突可能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二、整改措施

1.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道德和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2.强化道德约束 建立健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人们有明确的道德指引和行为约束。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 3.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要注重培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精神价值,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文化交流等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5.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对违背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同时,加强媒体宣传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浅析职高学生思想行为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浅析职高学生思想行为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内容摘要:职高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思想行为产生偏差的现象也在相当一部分同学中存在,传统的教育方法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因而,必须剖析他们思想行为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有针对的教育对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职高学生;行为偏差;原因;教育对策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是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等国家七部委联合召开的职教工作会议以及2005年10月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都特别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诚然,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办学规模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教育的受动者——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学校中表现不出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思想上动荡不安,心理上扭曲失衡,既影响了学业,又进一步影响了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口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影响?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职高学生呢?笔者认为:必须剖析他们思想行为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有针对的教育对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职高学生思想行为偏差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从个人角度看,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特点以及自己主观上的原因是职高学生思想和行为偏差的内因。 职高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

向成熟转化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成人感已开始确立,独立意向迅速发展,对自尊心有了强烈的要求,但由于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意识还在不断发展中,因而导致了各种思想行为的偏差,比如体现学生身上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做事盲目冲动,不计后果等等,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进入职中的学生,从各个方面讲都是相对落后的同学,进职中后仍然延续了原来的行为习惯,对教师的教导置若罔闻,对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我行我素,自卑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干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入校后就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现为极度的自我中心和优越感,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别人,与教师和同学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冷漠与叛逆并进,从而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就像机械流程一样古板,僵硬,没有热情,没有生机。 另外,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认识片面、极端,因为没有明确的发展定位,所以极易导致生活重心的错位,理想是人生路上的指航灯,没有理想也失去了方向。职高生在这一点与普高生有着明显的差异,摆在普高生面前的就是学习——升学——实现理想,因为这是被从小就灌输的思想,所以很少发生改变和动摇,对职高生来讲却并不是这样,一般来讲,摆他们面前的是就业,而“就业”这个词对他们似乎稍嫌陌生。或者在他们这个年龄根本就没有作好就业的准备,于是失去了学习压力和缺乏就业准备的他们在生活中才表现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生活失去了主题,剩下的可想而知…… (二)社会因素 包括家庭、学校和周围环境的社会大熔炉对每个职高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先声,父母在孩子教育的地位上是谁都代替不

中学生不良价值观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不良价值观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张克霖 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23期 〔关键词〕中学生;价值观;误区;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3—0022—01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支配、影响着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当前及以后的社会文化建设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不良价值取向的成因 1. 家庭教育环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学生的不良价值取向,应该说与许多家庭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有些家长本身就缺乏社会责任感,或者自身就缺少教育孩子的知识,或者他们沉湎于功利场,或者陶醉于声色犬马,对孩子根本无暇顾及;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的感情不和或其他原因,成为父母的出气筒;有的由于父母离异,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因此,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其中的有害信息也腐蚀着孩子们的心灵。 2. 学校教育环节。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大部分的教师和学校急功近利,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教育本身就是功利的引导,经常灌输的思想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将人生奋斗的目的狭义地理解为出人头地、升官发财,认为这就是成功。以致很多学生成不了才也成不了“人”。因此用这种功利迂腐、落后消极的思想教育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落后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无可避免了。 3. 社会教育环节。随着网络进入到普通家庭,我们已无法掩盖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足和缺憾。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其局限性也逐渐暴露。传统价值观中的优秀成分也在人们充满功利的目光中渐行渐远,人生价值观教育也在我们盲目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被忽略。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