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稳定,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的协调性很大程度表现在区域的协调发展,党的四代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统筹区域发展问题。中国当前的发展环境决定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根本方针是统筹兼顾。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主张区域发展必须统筹兼顾。为此,实施了以平衡全国经济布局、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为直接目标的均衡发展战略。毛泽东指出:“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统筹两个大局发展,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思想,实施了加快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针对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后存在的问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必须以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为指导,调动东部、中西部两个地区积极性,统筹区域发展。为此,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首次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列入其中。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先富帮后富的思想,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一最终目的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原则,充分激发社会各个方面的创造活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并将严重影响国家发展的问题——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人民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教育发展不平衡等几个方面。上世纪伟大的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然而当今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却日益明显地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因此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久治安。因此在新的严峻国际社会形势下,我们很有必要也必须要找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并把贫富差距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时刻不忘并努力实现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一最终目的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原则,充分激发社会各个方面的创造活力。

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国经济整体上实现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有:首先,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越来越显著。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 年代,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都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东部膨胀病、西部长期落后、中部边缘化、东北衰退等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整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在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同时,区域经济的结构问题也凸显出来。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区域都以竞争的姿态来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争相发展市场上销路好、附加值高的产品,导致各个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再次,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增多,区域经济秩序紊乱。各区域通过对本地市场进行分割,或者通过行政手段硬性限制或加价、征收附加费用等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外地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同时,限制本地的资源流出;在涉及区域之间的经济纠纷时,不顾有关法律规定,袒护本地的经营者,失去了解决纠纷的公正立场;在区域之间的合作中,不遵守协议,不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结果导致合作流产的事情经常发生。地方保护主义不但导致区域经济秩序紊乱,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

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是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充分体现区域管理艺术的长期发展战

略。在当前阶段,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统筹区域发展是抑制区域经济差距负面效应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经济方面看,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刺激了区域经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加剧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随之而起的区域大战和无序竞争又进一步扭曲了区域经济关系,不仅欠发达地区因处于劣势而进一步受损,即使是发达地区也无法从落后区域的长期受损中获益,两败俱伤的结果无疑会降低国家经济的整体效率。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削弱了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欠发达地区会因经济能力的相对弱化而导致社会发展的迟缓,进而有可能诱发区域之间在情感上的隔阂与分离倾向,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2.统筹区域发展是联动解决各类区域存在和潜在的各种区域病的需要汤普森的区域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区域在工业化过程中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要经历年青阶段、成熟阶段和老年阶段,老年阶段的区域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区域,处于中等发达阶段的区域若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便有可能沦为老年阶段的区域;而一旦老年阶段的区域陷入萧条的泥潭,全国就会出现落后病、膨胀病与萧条病这种典型的区域病并存的局面,整个国家的综合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区域发展格局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大规模调整是不可避免的。此时,若是不能及时实施统筹区域发展,将有可能导致中西部地区的落后病、东部地区的膨胀病与潜在的萧条病、东北地区的衰退病或萧条病同时爆发。可见,统筹区域发展不仅是个别区域的要求,对各类区域而言,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统筹区域发展是谨慎渡过“矛盾突显期”的需要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差距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地区差距的实质说到底是个资源分配问题,而任何资源分配问题说到底都是个政治问题,日益扩大的不平等不仅在道义上说不过去,还可能蕴涵着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国家分裂的危险性。在这一阶段能否实现比较平衡的发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是经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现在突出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就

是要妥善解决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保证中国这艘大船能够比较顺利地到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彼岸。无疑,这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目标的实现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关于统筹区域发展的几点建议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稳定,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要缓解这种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制定有效合理的经济政策和制度

经济制度政策主导着经济发展的轨道,左右着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合理有效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2.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利用本地优势,合理开发本地资源

西部及西南地区蕴藏有极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这是他们的优势。坚持地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将会带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基本保障,设施跟不上,就算有足够的资金人才也无用武之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地区吸引力,创造条件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组不缩小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刘健.统筹区域发展的崭新理念及其实现意义[J].特区经济,2005年第10期,

第344-345页.

[4] 陈秀山,石碧华.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0期,第12-18页。

[5]新浪爱问共享资料:《试论党统筹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6]百度文库

[7] 《对外经贸》,2012第12期86页

(企业管理战略)区域不均衡发展资料

张颢瀚,又名张曾芳,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兼职教授。著有《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对策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论》、《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韩国文化模式与现代化》等,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工作之余毕十年精力主持编纂完成《古诗词赋观止》一书。 记者:中央确定了下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区域差距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区域差距是否具有必然性呢? 张颢翰(以下简称张):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间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决定的。各个地区之间,由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交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产业基础等差异,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基础和条件,由此必然形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记者:既然区域间不平衡是一种必然现象,那么我国这种不平衡状态是否会长期存在?今后发展的差距是否会不断扩大? 张:首先,区域间不平衡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表现。近现代各国经济的发展一般都经过工业化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两个区域,不平衡发展一般会有扩大趋势。但是这里的扩大是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相对差距扩大,不是绝对差距扩大。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

展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处在加速发展与稳定发展阶段的地区之间,两者的差距可能逐步缩小,西方发达国家多经过了这一阶段,我国尚未进入这一阶段。其次应看到不同体制、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对区域差距的不同影响。在单一市场机制下,由于市场以效益为导向,落后地区的投资效益相对较低,单纯的市场调节必然加剧不平衡。在单纯的计划体制下,通过行政的强制手段,一味追求平均,一平二调,可以解决不平衡问题,但其结果是抑制了双方的共同发展。比较适合的方式是以效益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进行适度的调控,使不同地区能够在不平衡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记者:在不平衡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具体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能否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张:区域的发展从地域结构上看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发展问题,作为西部地区在发展战略上应当注重加强城市的中心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一个大的区域中的增长极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推动作用。其次应当从不同层次区域中心功能的角度加强县城与乡镇的建设,加速中西部县、镇的发展,使大、中城市依托小城镇对四周形成梯度辐射传导。就中西部的差距来看,主要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农村的城镇化,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乡镇企业发展。 记者:有人提出乡镇企业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现在进行的企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将成为历史,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经济发展不平均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在享有天辽地宁的美誉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 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这些地区1992-200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标准差来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来测算相对差异,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1992年以来,辽宁省内的绝对差异在不断增大,但是差异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相对差异除了在1994年有小幅下降外,其余各年都呈扩大趋势。从1996到2000年的五年里,绝对差异总的增长幅度达到46.1%,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相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8%,即绝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相对差异。对1992年和2000年辽宁各市的人均GDP 与同年全省的均值做离差,并计算比率,有关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省内经济发展的集中程度增加。辽宁省14个市中,1992年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7个,恰到半数;而2000年,这一数量减少到4个,其余贝个市的人均GDP都较全省平均水平低。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这些为数不多的城市的人均GDP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这些数据加大了数据整体的离散程度,即几个经济发达地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对于全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2)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增大。从比率来看,1992年,全省比率最高的盘锦市(1.774)与最低的朝阳市(0.448)相差1.326;到2000年,比率最高的大连市为1.834,最低的朝阳市仅为0.228,差距增加到1.606。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分析其原因,从三个地区的比较来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机遇,借助后发优势,经济水平与中部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地区GDP总量和地区人均GDP水平仍略低于中部地区。中部是以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基础雄厚,201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56694元,沿海地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发展不平衡

论中国的发展不均衡 ——形势与政治论文 中国经济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或者说是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是资源和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地区和少数的人手中,不到1%的人占有了超过41%的社会财富。从而集中引发一些问题,一些城市的房价奇高,普通百姓根本接受不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等。 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的风雨磨炼,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广泛赞誉。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地理区域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人曾经形象的比喻:经济发展东部开汽车,中部开摩托,西部骑自行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部地经济发展无论从贸易往来、经济体制还是产业结构,更容易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入世以后。而中西部地区则缺乏这样的机遇和优势。诚然,造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城乡分布看,城市经济发展大大好于也快于农村。城市由于人口相对集中,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来发展经济;城市交通便利,利于商品流通;网络发达,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资源共享。诸多优势,均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观农村,与城市的优势相比,则完全转化为劣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就可见一斑。 3、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以城市为例,城市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同样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教育发展不平衡 1、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呈现出东部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发展水平,中部发展水平大于西部发展水平的格局。 2、城乡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与中国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的教育也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城市中教育的发展,无论从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文化环境、资金投入都优于农村地区。这些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很大联系。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2006年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针 对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 到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 多城市天气预报、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他们的 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 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 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经历了70年的 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 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矗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 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 农村内部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就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着手解决。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 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应给予高度 重视。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问: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正河: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 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 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 差距可能更高。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一、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 自然原因: 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政策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浅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许多地区日益凸显出来。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社会问题,成为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热门和焦点问题。本文从各地区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以及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日益显现,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本文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全国各地上半年GDP增幅普遍好于预期,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平稳、较快、良好的运行态势。但各地增减不一的GDP数字,也暴露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什么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形式为补充的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人共同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需要全国人的共同努力。而在地区分布上,地区资源分布不平衡。有些地方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产品富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一些;反之亦反之。这就叫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原因: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只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在历史中由于自然、政治和社会因素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非常明显。可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实行东部优先发展,然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方针,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有利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区域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这样,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就显现出来,并且不断扩大。西部要想赶超东部,关键在于努力发现自身优势,采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东部地区以及国际分工,并根据经济增长条件适时推动产业升级,才能实现赶超,并取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安徽省六安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所在院(系、班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二班 学生姓名(学号):杨舒雅 103012016036 指导教师:陈仁芳 实践起止日期:二○一八年二月至二○一八年三月

安徽省六安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6级英语师范二班杨舒雅 指导教师:陈仁芳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展开调查,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医疗以及教育三个方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的进行分析,积 极寻求解决对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医疗;教育 一、调查目的 二、现状分析 (一)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2017年,六安城镇常住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7元;2016年,六安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8元;2015年上半年,六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5元。 (二)医疗状况 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

学院级专业 201 -201学年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二O一八年六月

我国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方面作 了哪些努力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五个统筹”。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由来已久。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新中国诞生后,为发展工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工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是依靠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部门的产出来提供的。国家通过扩大工农业

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还在户籍、就业、劳保福利待遇等方面把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分离开来,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为在短期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使轻工业和农业受到相当挤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及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并未彻底改变,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迟缓,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存在,这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制度创新,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统一政策。认真清理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认识下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使城乡真正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统一规则统筹发展。让农民市民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和空间。比如在就业、教育、保险、医疗等方面,给城市化的农民以市民待遇。这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的意义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市民化。二、取长补短。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虽是基础产业,但它却是弱质产业。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当代世界,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发展一般都有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但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农业向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还提供了大量用于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宋智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均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问题,这两个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完整的战略格局。我们要全面理解党中央关于这两大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图,准确把握两大战略各自特点和具体要求,统筹安排实施两大战略的各种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历史演进 建国以后,在区域经济总体布局上,我国最初采取的是沿海、内地的“两分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国防备战的需要,又采取了“三线建设”的“三分法”格局,推动了生产力的均衡布局。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开始转向效率目标,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随后沿海经济带由南向北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轴,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随之迅速扩大。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审时度势,在坚持贯彻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同时,又相继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振兴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确定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框架。金融危机前后,国家纵横捭阖,大手笔规划了20多个国家战略经济区,是对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其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200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14部委组成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选取了8个省份作为试点先行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2010年底,国务院正式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我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提供了基本依据。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教育公平的问题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等等。 那么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 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 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虽然国家在各个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与一定历史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四是体制原因。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影响消费

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种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呢?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各项城乡对话机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用更多的财力和政策倾斜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技术、人才和资金。 3、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4、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金融等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努力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 协调的努力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学院级专业 201 -201学年第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二O一八年六月 我国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方面作 了哪些努力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五个统筹”。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由来已久。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新中国诞生后,为发展工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工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是依靠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部门的产出来提供的。国家通过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还在户籍、就业、劳保福利待遇等方面把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分离开来,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为在短期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使轻工业和农业受到相当挤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及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并未彻底改变,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迟缓,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存在,这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制度创新,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统一政策。认真清理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认识下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使城乡真正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统一规则统筹发展。让农民市民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和空间。比如在就业、教育、保险、医疗等方面,给城市化的农民以市民待遇。这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的意义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市民化。二、取长补短。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农业虽是基础产业,但它却是弱质产业。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当代世界,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发展一般都有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但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农业向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还提供了大量用于城市扩张的土地。可以说,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使我们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结束农业哺育工业创造了条件。现在,社会的发展到了用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阶段。2005年伊始,中央发布了针对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新的一号文件实际上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从此将结束把农业作为政府收入来源、由农业向工业提供资本积累的旧的发展道路,而将农业和农村领域作为政府支持的对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这是中国农业新世纪的良好开端。三、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 农业的现代化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以低投入高产出,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大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显然与现代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除了基础薄弱外,其他如人均耕地少、生产效率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现象,都与我国目前的农业制度有关。在传统农业的大背景下制定的相应制度,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没有农业保护政策的情况下,农民仅靠耕种自己的土地,是很难致富的,加上户籍制度等对农民城乡流动的制约,就出现了农村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就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科学界定土地使用权,推动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机会均等的投融资体制,推进农村市场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

2020年公务员申论范文模板:统筹区域发展 实现共同繁荣

2020年公务员申论范文模板: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 同繁荣 进入新世纪以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 问题,如何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成为政府 重点注重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缩小地区差别。为此,近年来中央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先后提出 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以及促动中 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 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动西部大 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动中部地区崛起,积 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别拉大的趋势,形成 东中西相互促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政府能够 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开发规划,使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引导经济要素向 目标区域转移,通过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增强 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当地的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阶段性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水平,实行传统产业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家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医保、税收等 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从而真正缩小区域发展差别。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旨在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部署。中央提出两个基本判断: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时期,并据此提 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 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方面,政府应该继续增大对农村的政策 扶持和优惠力度,坚持党对农村发展采取的大政方针。如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农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 状调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福建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安徽省六安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所在院(系、班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二班 学生姓名(学号):杨舒雅 指导教师:陈仁芳 实践起止日期:二○一八年二月至二○一八年三月 安徽省六安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6级英语师范二班杨舒雅 指导教师:陈仁芳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展开调查,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医疗以及教育三个方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的进行分析,积 极寻求解决对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医疗;教育 一、调查目的 二、现状分析 (一)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元,2000年达到元,2003年达到元。

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2017年,六安城镇常住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7元;2016年,六安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8元;2015年上半年,六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5元。 (二)医疗状况 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六安市市区(包括金安区、裕安区)基层医疗有48个,叶集3个,寿县36个,霍邱县35个,舒城县21个,金寨县30个,霍山县17个,其中六安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市立医院等大型医院都位于金安区和裕安区。当遇到疑难杂症或中大型手术时,周围乡镇的人都需要到市区进行就医,导致大型医院人满为患。 (三)教育状况 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倍、倍、倍、倍、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六安市重点中小学都分布在金安区和裕安区,如城北小学、解放路小学、汇文中学、皋城中学、六安一中、六安二中等。当我在上学时,班里有很多来自六安市周边乡镇的同学,即使乡镇有适合其年龄的学校,也会选择来到市区的重点学校。 三、原因分析 (一)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的是相应的第一产业; 城市居民从事的是相应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由于第二、第三产业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 市民获得的收益相对也较高。而乡村农业生产力落后, 农民获得的收益相对较低。由此可见, 正是城市和乡村存在两个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系统, 这两个系统内部的要素和运行方式都存在差别, 导致了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 产生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再者, 我国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城市生产力发展较快, 而乡村生产力发展缓慢, 因而导致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别凸显。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2006年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针对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到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经历了70年的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矗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

2019年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年党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以中央政府的决心和东北地区良好的发展条件,东北腾飞应指日可待。同时,大家都在思考,东北起飞后,下一个开发重点在哪里?第五增长极什么时候启动?要解决什么问题?从哪里着手?我们认为,下一个开发重点或者说第五增长极,应该是以中部为主体的农业主产区,重点是解决农民问题。如果说第四增长极是为了解决老工业基地和下岗职工的问题,那么第五增长极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三农”问题)。我们在此粗浅地提出第五增长极的理论问题和基本思路,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 一、第五增长极提出的战略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该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节衣缩食,以农补工,促进农村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民和农业剩余向国家集中,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工商资本的原始积累,快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战略目标。在实施以农补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过程中,年代还同步实施过西线开发战略。改革开放后,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向了极端,年代末期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规划。多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四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和东北三省(正在构筑中)。

第一增长极:珠三角。开发珠三角的目的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寻找出路,寻找增长的突破口。为了搞好珠三角这块“实验田”,国家给予珠三角一系列配套的特殊优惠政策,珠三角不负众望,先声夺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中国第一增长极。但是珠三角的地处中国大陆的南端,难以“达则兼济天下”,撬动规模庞大的国民经济。直到现在,以珠三角为中心的第一增长极还处在极化过程中,对外的扩散效应尚不明显,暂时只能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学习和示范作用,提供对外交流的窗口。要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起飞,必须在其他地区构建辐射能力更强的新增长极。 第二增长极:长三角。打造长三角是对珠三角反思的结果。邓小平同志认为,没有同步开发上海是最大的失误。痛定思痛,中央政府决定通过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构建中部增长极,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起飞,弥补珠三角辐射带动力不够的缺陷。从功能上看,第二增长极是对第一增长极不足的补充和协调,从增长极的类型看,第二增长极是第一增长模式的推广和延伸。国家特殊的、优惠的发展政策和大量投资铸就了长三角的辉煌,长三角经济一日千里,很快成为了中国第二增长极。但是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长三角对长江经济带的扩散效应远小于极化效应,第二增长极暂时还难以舞活长江经济带,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仍是“蚍蜉撼大树”。鉴于这种情况,就必须构建新的增长极,促进更多地区经济起飞。 第三增长极: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从决策角度看,开发珠三角、长三角是一种被迫的选择,是一种转型战略,开发京津唐及渤海

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解决方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正确认识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就必须搞清楚我国的基本国情,搞清楚新时代国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前,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空间上看,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虽然近几年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总体上差距还是很大。此外,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很大。不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也是如此。公共基础设施、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远低于东部地区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着“先天性”的差异。东部地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占据了先天发展优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先进、人们市场意识较为浓厚,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的最佳区位。而中西部地区却相对处于内陆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尤其是西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较多。气候与水土资源情况差,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既不利于人类居住,也不利于农业生产。东西部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从南宋开始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时期更加明显,尤其是清末各种因素更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西方国家争相瓜分中国原料产地和市场,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在参与西方国家经济循环中走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前列。而且清末的洋务运动所创办的现代工业也主要集中在沿江和沿海地区。东部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畸形经济中获得定程度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资源遭到更加残酷的掠,经济越发落后。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极其落后,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国家政策取向是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前20 年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集中在东沿海地区,国家投资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吸引大量民间资本向东部区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改革开放措施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这种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加上沿海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此外由于沿海地区还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不但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中西部地区大量的资源、资、技术、人才等也均流向了东部发达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中西部与东南沿海的差距。 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为保障,切实做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

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我认为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 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 第三、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 第四、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第一、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第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

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 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 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第三、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第四、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