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研究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研究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研究

总结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使用内瘘血液透析的200例患者的临床情况,并结合其中内瘘闭塞8例患者的特点,重视血管监测和内瘘的保护,可减少患者因多次穿刺造成的痛苦及紧张,避免低血压、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血透质量。

标签:血液透析;内瘘闭塞

规律的血液透析是目前保证肾衰患者的唯一出路(除肾移植外),而建立及维护一条良好的可供患者长期重复使用的血液透析通路,就更为重要,也是保证血液透析正常进行的关键。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为理想,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被视为维持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引起内瘘阻塞,直接影响到透析效率和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正确使用和保护动静脉内瘘,对减少并发症,和提高长期使用率都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作者旨在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使用内瘘血液透析的200例患者,发现内瘘闭塞8例,现将内瘘闭塞原因的分析及其对策叙述如下:

1临床资料

在内瘘闭塞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5~70岁;方法:观察内瘘一般情况,统计患者开始透析时间,内瘘手术时间,开始使用时间,内瘘失功时间,目前内瘘使用情况。

2结果

内瘘闭塞因素:透析过程中低血压所致5例,超滤过多2例,内瘘压迫时间过长所致1例。

3内瘘闭塞原因分析

3.1使用不当,自身血管条件差,如血管过细、动脉硬化、动脉炎等。内瘘使用过早,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差,愈合不良,穿刺部位易形成疤痕,损伤后的血管内壁处易形成血栓。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过早<3个月。由于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过长,在使用过程中,反复穿刺后内膜损伤,出现动静脉内膜增厚,甚至局部附壁血栓形成,不适当的穿刺也可引起血肿常导致血管内膜的损害,最终导致血管通路丧失功能。高血流量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管内皮增厚、纤维化而致管腔狭窄。由于血压过低,流经吻合口的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同时透析结束拔针后压迫止血时用力过大或压迫时间过长,血流阻断,导致内瘘闭塞[1]。

3.2血液粘稠度高,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高,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等也很

易造成动静脉内瘘阻塞[2]。透析过程中超滤,过度脱水加重低血容量,增加了血液黏滞度,促进了血栓形成的发生。

3.3手术技术原因术中动作粗暴,血管内膜损伤、吻合时血管对位不良、血管扭曲成角、术后漏血补针缝合等。

4预防措施

4.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使其能主动参与护理动静脉内瘘,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2术前准备告知患者造瘘的重要性、方法及如何进行术中配合,使其坦然接受手术,嘱患者保护血管,勿在准备造瘘侧手臂做动静脉穿刺,尤其是非优势侧的头静脉及桡动脉,保持造瘘侧皮肤清洁。

4.3术后护理术后5~7 d内,患者应保持手术侧肢体干净,手术后1 w不能进行术侧肢体的淋浴,避免潮湿,不要随意去除包扎敷料,以防伤口感染,若发现渗血不止,疼痛难忍时,应立即与手术医生联系,以得到及时处理。术后采取非手术侧卧位休息,以避免压迫术侧血管,影响静脉回流,形成血栓。

4.4内瘘使用期间,采用正确的穿刺方法:首选绳梯法,其次钮扣法,切忌定点法[3]。手术后的瘘管,原则上是術后6~12个月成熟后放可使用,但新瘘管管壁薄而脆,开始几次穿刺时,很容易形成皮下血肿而影响下次穿刺,故在最初几次穿刺时,最好是由有经验的护士操作,要仔细摸清血管走行后再穿刺,以保证一针见血。在以后的常规穿刺中,也应遵循先找好血管穿刺点,再行穿刺的原则,切忌盲目进针。

4.5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预防低血压是延长瘘管寿命的关键之一。

4.6透析结束,要掌握正确的拔针压迫止血方法,正确压迫止血是保护内瘘的重要环节。拇指与食指同时持左右针柄拔针,用无菌纱布予以按压,压迫的力量要适当,以不出血且感到搏动或震颤为原则,压迫的部位在距离穿刺针尖0.5~1cm 处,压迫时间为20~30min。结合我们科室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护理,我们发现在内瘘功能不良出现的早期,如血肿、硬结、新鲜血栓形成时,及时予以干预,疗效较好,但如出现内瘘瘢痕、狭窄时,内科常规保守干预方法往往无效,需考虑二次造瘘。故建议尽可能在早期发现内瘘功能不良,并及时实施干预,延长内瘘使用时间。

4.7防止血液过于粘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数患有高血脂、冠心病、血液高凝状态等,血液凝固性高。透析结束后观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观察患者贫血改善程度,尤其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要及时调整肝素用量。对于心肌梗死、多发性血栓的高危患者,除透析过程应用足量抗凝剂外,可加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物,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内瘘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影响其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 本文动静脉内瘘闭塞的8例患者,透析中低血压所致5例,超滤过多2例,内瘘压迫时间过长所致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大多为门诊透析患者, 透析间期在家度过,应与患者、家属常沟通, 保证患者合理地使用及保护内瘘, 从而有效地延长内瘘的使用” 寿命”。可见根据血液透析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监测和护理,防止血栓形成、感染,保护血管、保护血管通路,是临床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严格操作规程,防止感染,注意保护血管,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是医护人员研究的任务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苏海燕.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对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6).

[2]张向辉,邹玉环,梁光霞.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闭塞10例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

[3]李秀珍.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5).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的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常见原因分析及 护理对策的综述 摘要: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一般需长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对此需要加强对动静脉内瘘的应用,而且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是其“生命线”。从内瘘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有一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内瘘阻塞便是其中常见情况,与血栓形成、低血压、血液黏滞度增加等原因有关,对此必须要及时予以处置,并加强对内瘘阻塞的护理防范,本次研究中便探析了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的常见原因,并分析了相关护理对策。 关键词:血液透析;内瘘阻塞;原因;护理对策 引言:近年来肾脏疾病高发,血液透析的应用率越来越高,这也使得内瘘阻塞发生率有所上升。因内瘘阻塞影响,血液透析的整体效果将会明显下降,无法达到良好透析疗效,进而会较大程度的拉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增加死亡率,因此应重视防范内瘘阻塞,综合性分析导致内瘘阻塞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阻塞的原因 1.1血栓形成 导致内瘘阻塞的原因较多,血栓形成便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不少患者自身血管弹性差,身体素质不佳,甚至存在有一定的动脉硬化情况,因此在造瘘后24h 内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进而会影响内瘘的正常生长与后续应用;外科因素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例如在具体手术时存在血管扭曲严重、包扎时压迫血管、因手术操作而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儿童,这均会引起血栓;在内科因素方面,因透析前未能够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导致透析时存在明显超滤情况,亦或者与患者自身血脂高、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1.2低血压 血液透析治疗时需要通过透析机将患者体内血液引出,随后对血液进行透析,析出大量毒素物质,但该过程中许多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压情况,据调查数据显示,造瘘术后1个月内是症状性低血压的高发期,而且因低血压的长时间影响,会有 明显的透析不充分、贫血、低血容量等问题,因此便可能导致内瘘阻塞。在血液 透析时,需要保持比较高的超滤速度,但是因患者自身症状性低血压影响,将会 较大程度地影响有效循环血容量,同时因供血压力不足,血流速度减慢,终将会 进入恶性循环中,进而可能引起血管壁黏膜黏连,引起内瘘阻塞。 1.3穿刺不当导致内瘘血管损伤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在血液透析前,需由护理人员对 内瘘进行穿刺,并建立血管通路,不过据实际情况来看极有可能会出现穿刺不当 的情况,而一旦穿刺不当,将可能会损伤内瘘血管,这便容易引起皮下血肿,以 至于内瘘的正常血液循环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会引发内瘘阻塞。 2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阻塞的护理对策 2.1 造瘘前期的预防与护理 内瘘患者一旦出现内瘘阻塞问题将会给患者的血液透析造成较大阻碍,对此 在造瘘前期便应加强防范,对于未达到终末期阶段的肾脏疾病患者,不应使用动 -静脉内瘘术侧的上肢血管进行穿刺、抽血、静脉穿刺等操作,完成造瘘术后应 指导患者保持术侧上肢清洁、皮肤完整等,并要禁止抓挠。 2.2 皮下血肿的防范 每次完成血液透析治疗后均应严格防范皮下血肿,对于内瘘患者来说,透析 后是皮下血肿高发期,护理人员应及时指导患者对出血点进行正确压迫。一般需 取3~5cm无菌纱布包压穿刺点,指导患者在无菌纱布上按压穿刺点,适当用力, 以能够感受到血管震颤为最佳,并持续按压30min左右;部分血液透析患者为老 年人,其机体功能低下,更容易发生血肿,在按压时应持续1h,无菌纱布则要在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研究进展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最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自从1966年Brescia——Cimino[1]發明了动静脉内瘘后,血液透析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急性透析”进入了“慢性透析”年代,动静脉内瘘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最重要和常见的血管通路,也是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由于反复穿刺,往往会有内瘘闭塞、血流量不足、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变硬变狭窄等并发症。如何减少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延长使用寿命一直是大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人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动静脉内瘘的穿刺的方法、方向、时机以及是否使用止血带方面做了综述如下: 1.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 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不断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方法,以提高透析患者的内瘘使用寿命。概括起来,内瘘穿刺的方法分为三类,分别是: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 1.1绳梯法: 绳梯穿刺法,顾名思义,穿刺时要求穿刺点呈绳梯状更换,绳梯法对穿刺血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可穿刺的血管长度比较长,一般鼻咽窝瘘和前臂动静脉内瘘多采用绳梯法穿刺[2]。穿刺时动脉针向下或者向上,甚至间隔3-4cm以上;静脉回路端更换穿刺部位,尽量更换到同一手臂的其他静脉,甚至更换到其他肢体的静脉。如果注射到上臂静脉要注意避开关节部位,便于患者活动手臂。但是穿刺新部位时应扎好止血带,仔细摸清血管的走向再进针,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倪洪娣[3]认为:穿刺部位应轮流更换,首选绳梯式,其次是钮扣式。目前,我国各大血液透析中心推广使用的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为“绳梯样穿刺法”。此种穿刺方法的推广大大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夏京华[4]认为:绳梯法对护士的内瘘穿刺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穿刺失败后对血管的损伤较大,患者主诉穿刺时疼痛明显。国人受身高影响,可利用的内瘘血管长度与欧美人有差别,因此,此穿刺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1.2扣眼穿刺法: 近年来,国外许多文章介绍到了另一种穿刺方法:钮扣孔穿刺法。此种方法30年前在欧洲和日本就开始使用,但在我国还刚刚开始推广。扣眼法开始建立时内瘘穿刺每次都是由同一位护士进行操作,要求此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穿刺技术好。穿刺时使用锐利的穿刺针,每次穿刺使用同一穿刺点,不更换位置。同一穿刺点持续2-3个月后,穿刺点就会建立起一个固定的通路。以后每次透析时即使用该通路,穿刺时使用钝针即可。扣眼穿刺法的操作要点:每次穿刺都是同样的进针穿刺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2]。扣眼穿刺法的优点是:固定血管通路建立后,使穿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特别是本身血管条件不好,可供穿刺的血管部分少的患者。降低了穿刺不成功时血管造成血肿的概率,减少了锐针穿刺血管时对血管的损伤。对穿刺技术要求不高,年轻、经验少的护士也可以成功穿刺,甚至有些患者可自行穿刺。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感明显降低。其缺点是:建立钮扣孔时要求每次都由同一护士穿刺,时间长达2-3个月,这在人力安排上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纽扣孔穿刺法为长期使用同一穿刺点并使用钝针穿刺,透析时发生穿刺处渗血的概率增高,会导致拔针后止血困难,止血时间延长。曾有报道[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丢失在穿刺部位棉球上的血,估计每年也有1000ml。蒋秀娣[6]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医用棉签的棉头部分(带木芯)按压进针点两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及预防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及预防 【摘要】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监测和保护的有效护理,降低动静脉内瘘阻塞。方法分析内瘘阻塞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改进和规范血透术前、术后血管监测、保护的护理操作及观察流程。结果术前血管监测,术后血管按压时间、程度,防止低血压、避免血栓形成是保护内瘘的重要护理途径。结论重视血管监测和内瘘的保护,可减少患者因多次穿刺造成的痛苦及紧张,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提高血透质量和护理效果。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栓;监测;护理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基本要素,有效的血管通路可以减少患者的病死率,血管通路的功能状态也直接影响着血液透析的质量,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1]。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液永久性血管通路,也是血管通路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有些患者因自身血管条件不佳,反复穿刺,或因护理不当导致内瘘失去功能,尤以阻塞最为常见。现就我院自2001~2002年25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阻塞原因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ESRD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0~77岁。均为缝合法建立动静脉内瘘。使用16号内瘘穿刺针,早期血栓形成(术后4~6周)占内瘘阻塞37%,晚期血栓形成(术后6周以上)占内瘘阻塞63%。 2阻塞原因 2.1早期血栓形成①血管条件差,CRF患者营养状况差,血管弹性降低,血管硬化、钙化、纤维化,内径过细,不能提供高血流量。②血管扭曲痉挛,术中出血过多,导致血肿压迫瘘口,术后包扎太紧致血流不畅等。 2.2晚期血栓形成①单次透析反复穿刺及按压不当,造成穿刺部位皮下血肿,血栓附着管壁堵塞血管。②低血压及低血流量。③过度脱水,组织间隙水分不能很快补充到血管中,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增多,血液黏滞度增大。④瘘使用过早,静脉充盈不足,未充分扩张,易致管腔狭窄部分梗阻。 2.3全身性因素促凝血因子增多,血小板活化,血液浓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大,血红蛋白过高及过快上升,可引起血管内血栓。 3防治措施 3.1术前血管监测及保护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研究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研究 总结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使用内瘘血液透析的200例患者的临床情况,并结合其中内瘘闭塞8例患者的特点,重视血管监测和内瘘的保护,可减少患者因多次穿刺造成的痛苦及紧张,避免低血压、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血透质量。 标签:血液透析;内瘘闭塞 规律的血液透析是目前保证肾衰患者的唯一出路(除肾移植外),而建立及维护一条良好的可供患者长期重复使用的血液透析通路,就更为重要,也是保证血液透析正常进行的关键。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为理想,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被视为维持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引起内瘘阻塞,直接影响到透析效率和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正确使用和保护动静脉内瘘,对减少并发症,和提高长期使用率都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作者旨在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使用内瘘血液透析的200例患者,发现内瘘闭塞8例,现将内瘘闭塞原因的分析及其对策叙述如下: 1临床资料 在内瘘闭塞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5~70岁;方法:观察内瘘一般情况,统计患者开始透析时间,内瘘手术时间,开始使用时间,内瘘失功时间,目前内瘘使用情况。 2结果 内瘘闭塞因素:透析过程中低血压所致5例,超滤过多2例,内瘘压迫时间过长所致1例。 3内瘘闭塞原因分析 3.1使用不当,自身血管条件差,如血管过细、动脉硬化、动脉炎等。内瘘使用过早,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差,愈合不良,穿刺部位易形成疤痕,损伤后的血管内壁处易形成血栓。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过早<3个月。由于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过长,在使用过程中,反复穿刺后内膜损伤,出现动静脉内膜增厚,甚至局部附壁血栓形成,不适当的穿刺也可引起血肿常导致血管内膜的损害,最终导致血管通路丧失功能。高血流量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管内皮增厚、纤维化而致管腔狭窄。由于血压过低,流经吻合口的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同时透析结束拔针后压迫止血时用力过大或压迫时间过长,血流阻断,导致内瘘闭塞[1]。 3.2血液粘稠度高,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高,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等也很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的基本保证,是患者拉以生存的生命线。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应能够为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使用时间长,而且并发症少,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血管通路能够全部符合上述条件【1】。相较而言,建立自体的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具有能够反复穿刺,使用时间长,并发症最少的特点,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选择。大量研究证实,血管通路失败是血液透析患者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何能更长久的使用内瘘,避免发生内瘘阻塞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有报道内瘘在最初的1年内,约有30%的患者内瘘会发生阻塞,发生阻塞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解剖性因素(血管狭窄)和非解剖性因素(穿刺后过度压迫、血液高凝状态、低血压等)【3】。同时,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国内外也已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1.内瘘阻塞的原因 1.1 血流量不足,低血压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溶剂是相适应的,血透时由于超滤作用,患者体内潴留的水分排出,血流动力学变化很大,患者全身血容量减少,组织间隙水分不能很快补充道血管中,血液粘稠度增加,若此时出现低血压,新排出量减少导致内瘘的第血流量和血流缓慢,均可引起内瘘血栓形成。 1.2 由于长期定点穿刺使血管内膜损伤引起纤维化,血液动力学因素,吻合口部分形成涡流,促使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沉积,引起血栓形成、血肿形成和局部感染【4】,使局部损伤后修复困难,对血管通畅产生影响。 1.3 甘油三酯水平越高,内瘘的使用寿命越短,文献报道,血透病人有20%~70%空腹血清甘油三酯升高,但胆固醇血症却不常见。甘油三脂血症能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远端微血管的舒张作用,使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同事增高的脂质水平会导致促凝血改变,是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加速血液凝固,促进内瘘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阻塞【5】。 1.4 高凝状态及原发病糖尿病患者都伴有脂质代谢的紊乱并引起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度上升,,同时糖尿病患者血管变化,使内瘘血栓发生明显增加【6】。 2.护理措施 2.1 预防低血压,血透患者应低盐低钾高热量优质蛋白饮食,控制水分摄入,体重增长<1Kg/d,根据季节、营养状况及病人的症状,设定准确干体重,高血容量患者应先单超。再行透析,以免脱水过多过快发生低血压。在透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低血压,应暂停脱水,立即灌注生理盐水200ml—300ml。同时减慢血流量,停止超滤,再次复测血压,经处理后血压仍不升时,遵医嘱终止透析。 2.2 合理的穿刺 2.2.1 血管选择选择相对较直且富有弹性的血管段穿刺,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太小的血管不宜穿刺【7】 2.2.2 穿刺方法文献报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有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3种。3种穿刺法中,绳梯法长期穿刺无血管瘤的形成,但每次穿刺都要呈绳梯状变更穿刺位置,要求连接透析动脉管道的穿刺针旁开内瘘吻合口5cm以上;连接将卖光到的穿刺针旁开“动脉”针5cm以上【8】,供穿刺的内瘘血管需要足够的长度才能采用这种方法。我国的患者受身高影响。可利用的内瘘血管长度与欧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及影响因素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及影响因素研究 鄢建军;张仲华;严贺;童辉;汪晖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2例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应用超声稀释技术在入组2周内及3、6个月后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相关指标进行3次监测,然后随访观察6个月(共观察1年).观察期间记录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情况以及流量和再循环率的变化趋势,同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内瘘使用时间、透析龄、平均动脉压、糖尿病病史、钙磷乘积、心输出量等资料.结果随访结束时18例发生栓塞,栓塞发生率为25.0%;18例3次监测的平均内瘘流量为(709.6±337.8)mL/min,其中13例第1次监测时内瘘流量<500 mL/min;第1次监测内瘘存在再循环的5例患者均发生栓塞.未发生栓塞的54例患者3次监测的内瘘流量为(1 171.7±692.9)mL/min,仅9例第1次监测时内瘘流量<500 mL/min.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循环率、内瘘流量、钙磷乘积、糖尿病病史、心输出量是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定期监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相关指标,对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防范内瘘栓塞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6(031)001 【总页数】4页(P26-28,42)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栓塞;超声稀释技术;影响因素 【作者】鄢建军;张仲华;严贺;童辉;汪晖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湖北武 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湖北武 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湖北武 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湖北武 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湖北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R459.5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动静脉内瘘的各种并发症如血管狭窄、血管栓塞、血管瘤、动静脉内瘘相关的心力衰竭等是引起动静脉内瘘失去功能的主要原因,使得透析的充分性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据美国肾脏基金会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因为血管通路并发症问题而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占维持性透析总住院患者的25%[1]。国内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因血管通路问题导致的住院日占总住院日的36%,用于解决血管通路的医疗费用达到总住院费用的 20%[2]。因此,如何维持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延长其有效的开放时间,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是所有血液净化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鉴此,笔者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管理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我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认知能力正常;③在本中心行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且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3个月以上;④为保证超声稀释技术测量的准确性, 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后静脉段血管长度大于10 cm,可供2枚针穿刺在同一根血管 上进行治疗;⑤了解本研究的意义并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6个月内发生脑血管意外;②有严重心力衰竭、感染等并发症未得到控制;③中度

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研究进展

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研究 进展

[摘要]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中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血液透析治疗的血管通路通常首选动静脉内瘘,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动静脉内瘘常易发生诸多相关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动静脉内瘘护理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治疗意义。同时,实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可提高患者对于动静脉内瘘护理的重视程度及自我护理能力,动静脉瘘管路的寿命也得以延长,具有诸多显著的优势。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研究进展 临床中的血液透析治疗主要依靠血管通路进行,目前血液透析治疗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包括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和移植物血管内瘘等[1]。近年来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逐渐增高,主要由于其具有多种显著的优势,比如相关并发症较小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较小,操作便捷并且使用过程中稳定性高等,目前已成为临床中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首选的血管通路[2]。虽然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治疗中起着十分积极的治疗作用,但临床中对于其并发症的治疗花费正逐年增加,在增加患者机体所受痛苦的同时,还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3]。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对于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减少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对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行为研究进展展开综述,现进行如下报告。 1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现状 血管通路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而言十分重要,血管通路功能的优良与否影响着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但在实际的血液透析中又十分缺乏对于血管通路的护理工作,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普遍较低[4]。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大多为对慢性病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而缺乏有关血液透析患者对于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行为研究[5]。高金枝等人的研究中,选取187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调查,运用自拟的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患者的自我管理所得评价分为57.82分,由高至低的平均得分维度条目为解决问题、自我照顾、伙伴关系和处理情绪[6]。陈丽的研究中选取19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入选患者的自我管理评价的评价得分为55.93分,得分最高的评价维度条目为自我护理维度。虽然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

动静脉内瘘对心血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动静脉内瘘对心血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对慢性肾脏病发生心血管疾病因素的影响,探讨其对慢性肾脏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32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脉搏波分析测定术前2周和术后3个月血流动力学参数,以扁平压计测量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结果内瘘术成功后,总外周阻力减少,搏出量、心率、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增加,这些改变可以维持至术后3个月。结论动静脉内瘘形成可能改善透析前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采用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VF formation on the cardiovascular factors which might be important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patients. Methods 32 pre-dialysi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 VF formation were studied 2 weeks prior to A VF operation and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Haemodynamic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using pulse wave analysis,carotid 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 by applanation tonometry and A VF blood flow by Doppler ultrasound. Results A VF formation was successful in 22/32 patients.3 months post-operatively,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decreased,stroke volume,heart rate,cardiac output,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increased.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BPs) and CF-PWV reduced.All the changes were largely maintained after 3 months. Conclusion A VF formation might improve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of pre-dialysis patients,use of native A VF may make prognosis better. [Key words] Arterial stiffness;Arteriovenous fistula;Cardiac output;Pulse wave velocity 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线,临床提倡应用上肢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动静脉内瘘对心血管结构功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肾内科住院的慢性肾脏病4、5期准备透析的32例患者(年龄>18岁,临床情况稳定研究前和期间未透析),于笔者所在医院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有心脏移植病史者。动静脉内瘘的成功根据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血流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研究对象在随访期没有急性疾病和术后并发症,也没有服用药物的变动。 1.2仪器和方法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对策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对策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安全,方便,不影响日常生活,血流充分,感染几率少易于 穿刺,是维持血透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是透析病人的生命线。正确使用及护理内瘘能充分延长内瘘使用寿命保证透析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原因分析 我院现有透析病人210人内瘘使用率90% 最长瘘齢18年,近三年也有23位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生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如下 1.1定点穿刺引起的内瘘闭塞有12例 1.2低血压引起的内瘘闭塞7例 1.3压迫过度3例 1.4负重1例 2、对策 2.1、定点穿刺时引起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通常新的瘘管壁薄而脆,最初几次很容易引起皮下血肿应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正确使用内瘘的方法是阶梯式穿刺禁忌同一部位定点穿刺,应从远离吻合口处开始穿刺,逐渐移向吻合口,但至少距吻合口5至厘米以上在同一点穿刺易造成该处血管扩张,疤痕形成,而该处以外血管变得狭窄,所以每次穿刺都不可掉以轻心。 2.2、低血压也是造成内瘘闭塞的常见原因,由于血压过低,流经吻合口的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同时透析过程中超滤,过度脱水加重低血容量,增加了血液黏滞度,促进了血栓形成的发生。所以通常透析当天应停用降压药,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每小时检测一次,收缩压下降30mmhg 平均动脉压下降20mmhg应进行干预, 2.3、透析中应避免内瘘压迫过度,每次穿刺应观察瘘管的走向,管壁的弹性,深浅,厚薄先消毒后扎止血带穿刺。透析结束拔针时按压穿刺点力度要适宜,不可过重,以穿刺点不渗血压迫带近心端能摸到血管搏动为宜。嘱咐患者衣袖应宽松,透析结束后15到30分钟松开压迫带,避免压迫过度引起内瘘闭塞 2.4嘱咐患者自我保护内瘘,禁止瘘侧手臂负重,受压及抽血,输液。 2.5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使其能主动参与护理动静脉内瘘,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要告知患者造瘘的重要性、方法及如何进行术中配合,使其坦然接受手术,嘱患者保护血管,勿在准备造瘘侧手臂做动静脉穿刺,尤其是非优势侧的头静脉及桡动脉,保持造瘘侧皮肤清洁,勿损伤皮肤,以防术后感染. 术后要教会患者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即将非手术侧手触摸术侧的静脉处,如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通畅.反之,应立即与医生联系,以及时再通. 3、讨论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而言,建立并维持良好的血管通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血管通路有自体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中心静脉导管 3种,而自体动静脉内瘘因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而成为最主要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第一选择。随着血液净化理论及技术的日趋成熟,透析患者生存周期在延长,透析时间也在延长,而内瘘闭塞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

科研课题论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及护理

临床医学论文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及护理 现如今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的延长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治疗方法,一个成熟、稳定的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治疗,到达满意治疗效果的前提,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1]。一个好的动静脉动静脉内瘘既要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和透析效果,又要能长期使用,使尿毒症患者得以有效透析而长期存活;但由于动静脉内瘘需要反复穿刺,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致使动静脉内瘘不能正常使用;因此科学地维护血管通路成为医务人员护理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动静脉内瘘成熟初期,首次使用的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的进一步成熟与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将作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动静脉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本卷须知分析总结如下。 1 健康宣教,使患者做好动静脉内瘘的自我监测 采用各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动静脉内瘘的知识,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动静脉内瘘的自我监测与护理:①嘱患者每日检查动静脉内瘘有无震颤或血管杂音

3~4次,如发现动静脉内瘘震颤减弱或血管杂音消失及疼痛,应立即到医院诊治。②指导患者严格控制水分的摄入,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2 kg〔即不超过干体重的 5%〕为宜,准确测量透析前后体重,防止过度脱水引起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造成动静脉内瘘闭塞。③每天自我监测血压,遵医嘱按时服药,发现血压过高或过低要及时就医。 2 动静脉内瘘穿刺 2. 1 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一般情况下动静脉内瘘术后4~8周,血管充盈良好,触及血管震颤或波动有力、血管壁变薄、无硬结即可正常使用。但要注意特殊人群的动静脉内瘘情况,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到术后 6~8 周再用。 2. 2 穿刺本卷须知如条件允许最好在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前对动静脉内瘘血流量进行彩超检查,适合数值在250~350 ml/min为宜。选择技术过硬的护士进行穿刺,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范围>5 cm。初次使用动静脉内瘘,建议用小号穿刺针进行穿刺,或只在动静脉内瘘上穿刺一条通路,另一条通路避开动静脉内瘘;并采用较低的血流量〔150~200 ml/min〕,以降低对动静脉内瘘的刺激和损伤。动静脉内瘘要有方案的穿刺,穿刺部位要轮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习惯的不良,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自体动静脉内瘘被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中。然而,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导致血透疗效降低、血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出现。因此,研究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对于提高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动静脉内径不匹配 动静脉内瘘的成功与否是受到动静脉直径的影响的,动脉与静脉内径的匹配差异直接关系到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动静脉内径不匹配会导致狭窄和血流动力学失调,从而导致自体内瘘的失功。 2.术后并发症 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过后,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会影响自体内瘘的成功率。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瘢痕形成等,会影响透析疗效,进而引起自体内瘘失功。 3.透析质量 透析治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自体内瘘的成功与否。一些透析患者因为自身的种种原因,透析质量无法达到标准,这会增加动静脉内瘘的血流力学负荷,导致血管弹性变差,从而影响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

4.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 患者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吸烟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到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饮食过度富含脂肪、糖分的食物,容易引起动脉硬化,从而影响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运动不足,吸烟等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引起身体健康状况恶化,最终影响到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 5.血管网络的压力 血管网络压力是指血管周围的组织对血管的压力。血管网络压力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路成功有一定的影响。在操作时,医生必须考虑到周围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不能够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路建立在高压区域,不然会影响内瘘耐受性,最终影响到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率。 结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其原因具有多方面,综合性较强。仅仅通过单一的因素关注并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相关的因素。通过探寻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加以改善,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畅通的通路,进而提高透析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的护理研究

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的 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讨论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的护理研究。方法:选择70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使用针对 性护理的为实验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原因以及护理满意率相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 血液透析患者中使用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提高护 理满意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透;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针对性护理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针对肾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1],具有替代肾脏的作用,可以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以及毒素,缓解肾脏压力,促进肾脏功能恢复,改善 临床症状[2]。但是长时间实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很容易出现动静脉内瘘堵塞,从 而影响患者血液透析的效果。使用针对性护理,可以降低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3]。本文中选择70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具体报道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70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其 中实验组:男,女分别为19例,16例,年龄:最小为33岁,最大为79岁、年 龄均值(52.92±1.69)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0例,15例,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75岁、年龄均值(51.52±1.79)岁。 1.2方法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在实验组中使用优质护理措施,(1) 护理人员加强健康宣教,通过播放视频,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方法,提高患者对 动静脉内瘘堵塞相关知识的了解,并积极做好预防工作。(2)加强护理人员的 培训,主要提高护理人员的动静脉内瘘相关知识以及护理操作水平,专业素质等,

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及术后闭塞的治疗

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內瘘术及术后闭塞的治疗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与术后闭塞的治疗。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12于我院行上臂人工血管襻式造瘘术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0%;1年初级通畅率是71.7%(43/60),累积次级通畅率是91.7%(55/60);2年初级通畅率是58.3%(35/60),累积次级通畅率是81.7%(49/60)。静脉端吻合口狭窄2例(3.3%),人工血管初期闭塞26例(43.3%),肢体肿胀20例(33.3%)。人工血管初期闭塞或狭窄28例通过对症治疗后最终累计人工血管闭塞减少至12例。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是自体静脉条件差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不同原因导致的人工血管闭塞给予针对性治疗可以有效增长人工血管的使用时长。 标签: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术后闭塞 患者实施血液净化治疗前必须创建一条血管通道,自体动静脉内瘘属于透析治疗的有效血管通路,但是因为自体静脉条件不佳或是自体动静脉瘘闭塞,通常会使得缺乏有效可用的自体静脉,因而需要将自体静脉替换为人工血管[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与术后闭塞的治疗,特选择我院实施人工血管进行血透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12于我院行上臂人工血管襻式造瘘术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因为自体静脉条件不佳选择人工血管患者10例,因为2~5次自体动静脉瘘失败后选择人工血管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年龄34~86岁,平均年龄(59.7±10.3)岁。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实施肱动脉-人工血管与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襻式造瘘术,具体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麻醉或是局部麻醉,外展术侧上肢,于肘部行纵向切口,对肱动脉与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予以游离,采用隧道器行一条“U”型皮下隧道,于隧道内置入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将4mm直径端吻合肱动脉端侧,6mm直径端吻合静脉端侧,吻合口直径约为10~12mm,利用血管缝线固定好两端后行连续外翻缝合。其中肘正中静脉16例,静脉端头静脉40例,未知名静脉4例。术中采用50U/kg普通肝素,术后没有进行常规抗凝处理。术后能感受到震颤,血流量为每分钟300mL以上则为成熟;4~8个星期后利用人工血管予以血液透析,大约每个星期血透2~3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人工血管与动静脉端吻合口予以仔细的检查。

分析总结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

分析总结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 摘要目的:总结22例次动静脉内瘘闭塞病例,分析其原因,在临床工作中提供预防及保护内瘘的经验。方法:本组共总结22例次(20人次)的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患者,针对这些总结病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结果:本组共22例次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透析后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低血压,同时,糖尿病肾病12例,透析后压迫时间过长者8例,血红蛋白在120~150g/L者6例。术后动静脉内瘘杂音较弱,透析中经常出现血流量不足者3例。结论:经过对该组病人的总结,发现导致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最主要的原因为低血压,同时,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原发病、内瘘的护理、血液黏度及术后内瘘质量严密相关。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闭塞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其中又以腕部动静脉内瘘为首选方法[1]。尿毒症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前提是有一个血流量充足,使用安全、方便的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的好坏直接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因而,在血液透析的整个过程中,要对动静脉内瘘重点护理,保证内瘘通畅。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因头静脉反复穿刺致纤维化狭窄或栓塞的,初次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可能会失败,同时,在术后长期使用过程中,仍随时有内瘘闭塞的可能,因而再次手术显得迫切及困难。目前认为,术后24小时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者,多与吻合的血管扭曲成死角、包扎压迫过紧、吻合口过小、手术中损伤血管内膜以及低血压和高凝状态[2]等因素有关。但在术后长期应用中,内瘘闭塞原因则有多方面报道。为此,我们对2002年起在我院透析室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以提供临床资料,以便起到早期监护及引起注意,降低动静脉内瘘闭塞。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总结了2002年2月起在我院透析时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患者共22例次,总共20人次,且本组选取的患者内瘘闭塞后均需再行动静脉内瘘术或改用其他血管通路,3例改为腹膜透析,入选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为2个月~5年。 方法:①对于可疑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患者听诊内瘘术局部无杂音,触摸内瘘处无射血感,部分患者(5例)接受彩超检查,未见射血,可见血栓形成。②入组患者男性16例次(15人次),占72.7%,女性6例次(5人次),占27.3%。 ③针对以上患者,给予总结回顾患者近期的化验检查及血压波动情况,另有2例内瘘闭死患者因无血压监护结果及化验检查而未入组。鉴于以上方法,得出有关内瘘闭塞患者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原发病及内瘘使用过程中的血压监护结果、化验血红蛋白,并对手术后内瘘血流量及内瘘护理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方 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9年5月-2020年3月于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92例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收治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将收治入院时间为2019年5月-2019年9月的患者纳入参照组(46例),对其实施常规护理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将收治入院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3月的患者纳入研究组(46例), 对其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自我效能以及 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自 我效能,进一步显著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堵塞;血液透析;系统化护理干预;自我效能;生活质量 前言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患者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 维持正常身体代谢。同时为确保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实施,建立状态良好和可长 期使用的血管通路尤为重要,而动静脉内瘘是患者血液透析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但在临床工作中会发生因各种原因引起动静脉内瘘堵塞,导致动静脉内瘘失去功 能而影响透析治疗效果[1]。因而,在血液透析中,需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但常 规护理在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的护理中效果并不显著,而实施针 对性护理可规范对患者血管通路的维护与管理,以降低患者动静脉内流堵塞的发 生率[2-3]。故本文对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的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选择2019年5月-2020年3月于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92例患 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收治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将收治入院时间为2019年5 月-2019年9月的患者纳入参照组(46例),将收治入院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3月的患者纳入研究组(46例)。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研究。研究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区间28-75岁,平均年龄(50.27±10.97)岁;慢性肾衰竭1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糖尿病肾病10例。参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区间30-76岁,平均年龄 (50.97±10.82)岁;慢性肾衰竭1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糖尿病肾病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内瘘使用时间>6个月,且行持续规律MHD-AVF 治疗,每周3次,每次4h;符合血液透析治疗适应证。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透析前使用血凝药物;交流障碍或意识障碍;妊 娠或哺乳期妇女;中途退出研究者;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疾病或精神疾病。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士对患者口头宣教,介绍血液透析的方法、作用和 注意事项,缓解其对血液透析的顾虑;血液透析后,指导患者自我护理穿刺口渗血、渗液情况,按时到院换药治疗;护士主动询问患者血透期间是否出现不适感,确认有无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书面记录;每次血液透析前后,由责任护士检 查和评估动静脉内瘘,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

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与对策

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与对策 标签:动静脉内瘘;闭塞;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的质量,如何能更长久地使用动静脉内瘘,避免内瘘闭塞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总结我科2000~2005年做瘘158例,发生闭塞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发生闭塞的原因,探讨预防内瘘闭塞的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造瘘158例,男95例,女63例;年龄14~84岁,平均51.7岁。透析1~3次/周,4~4.5h/次,透析中血流量200~250ml/min。其中足内瘘1例,其余均为前臂内瘘。 1.2内瘘闭塞的一般情况 造瘘158例,内瘘闭塞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3~84岁。闭塞率12.03%,发生闭塞的年龄特点<50岁4例,50~65岁7例.66~79岁7例,>80岁1例。使用年限的特点为<1年10例,占52.63%,2~3年5例,占26.32%,>3年4例,占21.05%。过度压迫,时间大于1h6例,占31.58%,透析中反复低血压5例,占26.32%,突然病重低血压闭塞1例,占5.2%,高龄血管硬化狭小,内瘘“成熟不良”7例,占36.84%。 1.3内瘘闭塞的表现 内瘘部位塌陷或者硬包块,触摸无震颤,听诊无杂音。 1.4内瘘闭塞的处理及结果 内瘘闭塞发生6h之内者,用尿激酶1支25万u,用生理盐水12.5ml,即2万U/ml,连接7号静脉针,穿刺点选择血管瘘的动脉侧,针尖朝向吻合口,使药物顺血流方向进血栓处,确认穿刺成功后,用微量泵缓慢注射。本组例1患者女性,48岁,闭塞8h,用上述方法不成功,重新做另一侧上肢内瘘,应用良好。例2患者,女性,43岁,闭塞2h,用上述方法,40min听诊有轻微杂音,然后杂音逐渐增强,触摸震颤明显,目前内瘘应用良好。手术取栓4例,均为男性,年龄62~75岁,2例成功,取拴后应用良好。2例不成功,改用另一侧肢体造瘘。 2护理措施 2.1术前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