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练习题(含答案)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练习题(含答案)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同步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D、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 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它包括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 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 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 3、下列地形区中,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 A、华北平原B、长江三角洲 C、喜马拉雅山 D、珠江三角洲 4、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相碰撞形成了: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马里亚纳海沟 D、日本群岛 5、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图 3-10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6―7题6、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7、a图地貌景观形式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作用B.湖泊沉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8、地球表面虽然经百万年的风雨侵蚀,但地面仍然是不平的,对此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海洋水位不断升降 B、地壳运动不断发生 C、时间还不够漫长 D、侵蚀不够强烈 9、读右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②乙处为侵入岩③甲可能是火山岩④乙可能是沉积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0、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l)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过程。(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 ,B ,C ,D 。(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到形成,又到新的形成。

【参考答案】一、1、B 2、A 3、C 4、B 5、C 6、C 7、D 8、B 9、B 二、10、1)略 2)重融再生侵蚀、搬运、堆积变质作用冷却凝固作用 3 )岩浆各种岩石岩浆

高一地理 大气运动

学习卷 科目:地理 设计:高一地理组 审核: 高一___班 第__组 姓名:________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能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含义及不同。 2、知道并能区分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和根本热量来源的不同。 3、通过对图示的理解能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认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能知道并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热力环流的形成。 预习内容: 太阳辐射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大气 和 , 进而使地面增温。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 ,进而使 辐射(按波长划分属于 辐射) 直接来源 辐射(按波长划分属于 辐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了 高低纬度间的 。 概念: 。 形成:冷热不均引起空气 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 差 异,形成大气的 运动 问题探究: 1、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远远大于地球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课本30页图2.3, 将下图中的箭头补充完整。 典例解析:读图,判断A 、B 两处 2、热力环流 1、大气的受 热状况

的温度差异。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高度高则气压低,高度 低则气压高。故a>c, d>b,而c=d,所以a>b。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A 处气压较低(注意,A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相比而言的),B处气压较高。而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所致。因此,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判断出A处温度较高,B处温度较低。 课堂练习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地区间的地势高低差异B.不同地区间的气压水平的差异 C.不同地区间的干湿程度差异D.不同地区间的冷热不均热量差异 2、读左下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A.A点比B点气压低 B.B点比D点气压高 C.B点和D点气压相等 D.C点比D点气压低 3、读右上“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 B、10月6日昼夜温差最大 C、10月6日平均气温最高 D、10月5日平均气温最高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4-5题。 4、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5、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应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高中地理必修《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实验演示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好!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小花来回答。 生: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 师:回答的很好,整体概括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受热情况也是不同的,那么这种分布不均的受热状况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 课前咱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冰块和火柴等材料,接下来随机请几位同学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热水和火柴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进行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不要伤害到自己。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热水、明火等有危险性的东西。 实验过程中请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 实验成功完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现象?好,小明来回答。

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检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据此完成第1~2题。 1.“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玄武岩 B.石英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2.“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2017·浙江绍兴模拟)读南极洲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断裂带( ) A.距其近岩层老 B.附近多海沟地貌 C.分割了岩石圈 D.附近多褶皱山脉 4.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性质为寒流 B.使南极洲增温增湿 C.使海洋污染范围缩小 D.受极地东风带影响 (2017·浙江台州适应性考试)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第5~6题。 5.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谷地 B.背斜 C.向斜 D.地堑 6.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 ) A.挤压弯曲外力侵蚀断裂位移 B.断裂位移挤压弯曲外力侵蚀 C.外力侵蚀挤压弯曲断裂位移 D.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8.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2017·浙江温州中学模拟)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月份中,R河干流流量最小的是( ) A.2月 B.4月 C.7月 D.12月 10.R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其原因最可能是( ) ①海潮顶托作用强②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③河口地壳的上升④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中阴影部分甲表示沙尘的扩散,虚线乙表示某洋流。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乙洋流流向和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南至北暖流 B.由北至南暖流

环境保护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环境法以调整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属于: A公法范畴B私法范畴C社会法范畴D国际法范畴 3、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B限期治理制度C“三同时”制度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4、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保护方案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5、征收排污费的对象包括: A一切开发建设项目B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C一切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D一切超标排污的企事业单位 6、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B无过错责任原则C公平责任原则D危险责任原则 7、下列不属于环境行政责任形式的是: A环境行政处分B环境行政处罚C环境行政赔偿D环境行政强制 8、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B水污染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9、下列不属于水污染防治特殊制度的是: A总量控制与核定制度B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C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D“三同时”制度 10、下列不属于生物资源保护的有: A野生动物保护B森林资源保护C土地资源保护D渔业资源保护 二、判断题 1、以环境问题的危害后果为标准,环境问题可区分为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 2、环境法保护的对象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为环境要素和整个地球的生物圈。 3、环境法调整的内容主要可分为污染防治与生态资源保护。 4、1989年《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 5、放射性物质污染是环境要素污染的一个方面。 6、行为人有过错是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 7、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难点: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判别。 【教学过程方法】 1.教学方法 (1)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以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际景观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书设计 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共同作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人类活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山脉、高原 3、板块运动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陆洋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引入下一节课内容)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地壳运动如何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 探究性练习: 板块练习1:读图思考: 1.赤道穿过了个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__ 板块?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 板块练习2:读图思考: 4、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 边界? 板块练习3: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马拉雅山脉: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方法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决定原理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 原理: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过程。 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和检验真理。

物质的运动

对于物质运动的观念的一些认识 时间和空间一样,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自变量而已,其它量的变化大都是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粒子的自旋与时间无关。粒子的内秉变量都与时间无关。时间不是万能的 时至今日,人们仍认为具有质量的物体的运动可分为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而物体的运动速度是这个物体的固有属性。。 【地默零】 我们作为生物个体,自从有意识以来就生活在地球表面。我们的身体在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都是和地球表面的运动状态一致或近似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目光所及的大部分物体也都是和地球表面的速度是一样的,从而也给人的感觉是静止的。这样,地球表面所在的惯性系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参照系,一切物体的运动都可以用这个天然的参照系来衡量。也就是说,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首先默认地球的速度是零,以地球的速度为原点,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这个原点的差异越大,我们就认为它的速度越大,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运动观: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有一个固有的速度,这个速度是这个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下文中,这种运动观被称为“地默零”-----也就是“地球的默认速度是零”的简称。 如果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地默零,我们可以这样说:观察者把地球所在的惯性系当成了绝对参照系,把物体在这个绝对参照系中的速度当成了这个物体的一个固有的属性。 【我们观察到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因参照系的不同而不同】 然而正如我们所知,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所在的惯性系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的。一个总是变来变去的东西怎么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呢?而且宇宙空间中存在着那么多的星球,彼此的运动状态并不一样,凭什么以地球所在的惯性系为绝对参照系,而不是以其他的什么惯性系作为绝对参照系呢? 为了更好地描述上面这个疑问,我们大家可以来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在某处空间存在着两个不同运动状态的行星,我们给他们编号为1号和2号,在这两个行星上分别有甲、乙两个观察者。这两个行星附近的空间里存在着一个体积巨大的在两个行星上都能看得见的飞船,这个飞船本来是在1号行星所在的轨道上运行的,在某一时刻,这两个行星近距离地相遇而后又继续沿着各自的路线运行下去。同时,前述的飞船利用这个机会改变了自己的运动状态,从1号行星轨道切换到了2号行星所在的轨道。对于这一个变轨动作,1号星上的甲有如下记录:以前挂在天空中静止不动的那个飞船,突然加速追上了2号星,并且和2号星一起飞行。2号星上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一、本章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声声不息的自然界是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和地球内部的能量的转换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来维持的。本章就把视角定在观察研究在各个圈层之间物质如何循环和能量如何转换的。本章通过分析大气圈的运动、水圈的运动和岩石圈的运动来研究这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本章第一节论述了地球上大气的热量来源和传递过程,以及全球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气候的形成机理,这些都是形成地理现象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二节从运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出发,说明地球上水的循环引起能量和物质的迁移,以及海洋中洋流的形成;第三节介绍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说明由此形成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三种运动都各自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进行,大气运动是自然界能量交换的基础;水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桥梁;岩石圈中的地壳运动是通过地壳演化过程,使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得到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 二、本章知识结构 整章知识结构见附图1。 三、课标要求及对应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

四、要点解析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 (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生产生活中可以利用大气运动的规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以及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这样形成的热力环流分别为: 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空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气流,近海面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9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含解析)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显而易见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有些事物的运动是不易察觉的,如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还有些事物的运动虽然是快速的,但也不容易感觉到,如织女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它以14千米每秒的速度飞奔,微观世界的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从哲学角度讲,材料中的“运动” ①就是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 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①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世界上也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需要从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来把握: ①区别:第一,含义不同。 第二,运动的绝对性,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它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统一的关系。 ③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1)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①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②规律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 大气运动知识点是高中地理考试必考的内容。为了帮助高中生掌握大气运动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高中生整理的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一) 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二)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三) 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整理)

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 1.热带气旋是发生于热带洋面上的巨大空气漩涡,气象学上称它为“热带气旋”或“热带风 暴”。 2.把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或“飓风”。飓风和台风都是热带气旋, 只是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一样而已。 3.人们把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4.把出现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 5.龙卷风是一种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漩 涡,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米/秒至200米/秒。 6.龙卷风通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 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8.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寒潮又称为寒流。(寒流是造成我国春季大范围急剧降 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说法错误。) 9.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把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降温,一 天内达到10摄氏度,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的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10.地球大气由78%的氮,21%的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 11.人类选择月球作为探测宇宙星际航行的第一站的主要原因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离 地球最近的天体。 12.月球上没有空气,凡是与大气相关的问题在月球上都不可能发生; 月球没有磁场; 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6,所以它对月球上的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上小; (月球上不能放风筝、使用电风扇、也不能听到雷声、月球上不用防腐和防锈。) 13.地球上有两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 14.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 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1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的破坏性程度,我国制定的地震烈度为12级,即1至12度。 16.在中国的地震探测史中,有一个驰名中外的地震探测仪:侯风地动仪。 17.海啸是指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现象。

高一地理必修I大气运动天气

地理必修I《天气和气候》复习提纲 2.3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五)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 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 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第一步:.判断所属南北半球: 依据七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北半球;反之一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南半球。 第二步:以温定带。依据一月均温(指北半球)判断所属温度带。 ①一月均温>15℃,则可推断为热带气候; ②一月均温在0℃~15℃之间时,则可推断为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一月均温<0℃,则为温带气候或寒带气候。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习提纲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典型代表及相互转化】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2.2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地形;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如何判断这些地质构造以及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 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 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 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 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一)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物质的运动、物质与运动之间辩证关系以及我们学习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讲授新课:日月星辰、风雪雨霜、春花秋实,这是自然界在运动;时间在流逝,我们细细体味着生命的成长、衰老,甚至死亡,这是我们的生命在运动;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在运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在发展变化。这说明我们人的思维也在不断运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就是我们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1、运动是一个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外延是非常广泛的,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性质的改变等都是运动,它既包括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变化,也包括物质上的变化、精神上的变化,同时还包括内在结构的变化,外在联系的变化等等。 我们平常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是指我们人锻炼身体,或者事物在空间位置上有了变化。哲学上的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哲学上的运动是对世界上所有具体运动的抽象与概括。他包含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所以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过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物质与运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所有运动都是物质在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凡运动总是物质在运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3、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思考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楚国人承认了舟、水、剑都是客观存在的,却没有看到三者都是运动着的,这样离开运动谈物质,就是否认事物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我们学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对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我们就要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要善于在运动中去把握事物。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不要故步自封,特别是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成长。 布置作业:请大家认真分析一下自己最近一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同学发生的变化,并且写出自己下一步的打算。思考如何让自己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布置的课后作业。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 时9 分9.5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 日5时48 分46 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 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 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

高中地理 3.2.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海水是水圈的主体,我想先请同学来谈谈你对海洋的认识。(海水是咸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资源。海洋是一个巨大的水库,海洋面积约占整个地球总表面的71%,海洋水的储量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它不断地为大气和陆地提供水源,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不断的更新。)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海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海水的运动对地理环境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件展示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潮起潮落”,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方式——洋流。那么,什么是洋流呢? 生: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沿一定方向、大规模) 师: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 生: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师:下面我们通过读图来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冬季)”,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大洋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同一大洋不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板图:1.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示意图;2.大洋洋流模式图的底图) 师: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生:相同,都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师: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

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探讨

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探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组织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的 依据。仔细查阅《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很多内容都与自 然环境相关,如:1-2-2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 系方面的主要问题;1-2-9描述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条件,比较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等。1992年通过的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也指出学习地理主要有五个核心概念:位置 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并在地方 这个核心概念中提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认识地方 的自然特征和人对环境的态度是理解人和地方的相互关系的基础。由 此可见自然环境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主要集中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中,但是我们翻阅依据课程 标准而编写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发现是这样编 排的:第二单元的导言中提到自然环境是生活的基本条件,为人类提 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对于自然环境这个概念也没有作具体的解释,接着介绍了地形、气候、河湖这三个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在第 三单元就开始引导学生得出“不同区域的人民都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基本观点。在实际教 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其实并未真正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也不知道自 然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因为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 维的发展还不成熟。而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我们知道 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地理概念则是导出地理结论的逻辑基础,是地理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如果学生没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 念的本质,就很难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判断、推理也 会失去依据,更别提地理学科基本观念、学科思想方法和构建完整的 知识体系了。而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抓住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学科思 想方法这一主线,思考时才能更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灵活性,才能 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学习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中图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练习题 一、选择题 (原创题)城市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人类对地表影响最强烈的地方,致使人地关系表现多 样。据此回答1~3题。 1.如果下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③处进行植树造林,对于城市空气起到的作()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 D.减湿和减温 2.中心城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高于郊区,主要是由于中心城区() A.绿化面积不断扩大 B.建筑密集,上升气流强 C.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D.大气中固体尘埃含量低 3.水汽压高低可以反映水汽含量的多少。下图是“某城市近地面水汽压等值线图”,哪种原因可导致等值线 数值自外向内减小() A.城市绿地面积比郊区大 B.城市地面蒸发能力弱 C.城市地面可供蒸发的水分少 D.气旋过境 (原创题)读图,回答4~5题。

4.形成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状况 D.洋流 5.在图2所示的几种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中与图1甲地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地区的近地面大气热量收支平衡遭到破坏。下图反映了某区域以A地为中心,半径约15千米范围内,近10年气温距平增高情况(单位:°C,同期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增高约0.2°C)。回答6~7题。 6.导致图中气温距平增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水量的变化 B.工业生产的发展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全球气候的变化 7.上题所述地区的盛行风最可能是()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原创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或创造能力越来越强。例如2008年8月8日~24日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期间,中央气象台就成功实施了人工消云减雨措施,为保证奥运会的正常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天气条件。如果下图表示“海陆间大循环模式图”,据此回答8~9题。 8.目前,人类水循环各环节中干预最强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北京奥运会期间实施的人工消云减雨措施是针对哪一环节的干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