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带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带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

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8.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2.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穿全调,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13.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1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②子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1)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15.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

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7.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18.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19.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2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2.(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

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逐句进行分析,注意把握诗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ISR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表达的诗句,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抒情的句子进行感悟。

3.(1)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2)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前两句写景:长满竹子的小岛,残阳映照着碧绿的青山,雪白色的水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画面。正是这里的环境幽美恬静,所以诗人产生了不欲归的思想。因此这两句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抒情的诗句进行分析。前两句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这里的美景让诗人产生“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的思想,即看到这样的美景,人间所有的事都与我无关,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不愿回去,这里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呀。据此可知后两句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述,抒发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⑵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暴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的联系。

⑵本题考查考生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人的水平、处境,结合诗句的内容,抓抒情的语句、意象等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4.B

解析:(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错误,“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是刘备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

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故答案为:(1)C;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5.(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解析】【分析】(1)“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作者称赞孙权是借古讽今,借孙权的英雄事迹来讽刺统治者节节败退,不求收复山河的行为,也表达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故答案为:(1) 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

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本词采用借古讽今写法的作用,明确借所借内容及讽喻内容即可。

6.(1)"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意思对

即可)。

(2)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⑴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青衫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身为男子,尚且有泪湿衣裳,知音难遇的想法。作为一名深闺女子,不觉泪湿衣襟,知音难遇之感更甚。因不被世俗了解,纵有凌云壮志,也难展抱负。思及此,伤心落泪,真实反映了一个刚踏上革命道路的革命者,内心的担心与忧虑。

⑵考查赏析重点诗句。运用了对比,作者把自己的身、心与男子的身、心对比,塑造了一个身不能为男子,心却不输男子的女侠形象。能冲破家庭的牢笼,走上革命的道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反抗,显示她巾帼英雄的本色。

故答案为:⑴"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⑵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重点词语,结合相关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一般来说要仔细审读诗句,注意观察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特征等方面,联系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7.(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展现的景象。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描述。意,思对即可,但必须是生动的语言。示例: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

气也暖和。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首先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再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 ,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

故答案为:⑴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⑵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不仅仅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把握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想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8.(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分析】⑴"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一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据此理解作答。

⑵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赏析。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

⑵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系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濠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置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9.(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解析】【分析】⑴在卞之琳的这首短诗中,诗人选择了两个物象来表现寂宽:蝈蝈和夜明表。我们对寂寞的认识和感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寂寞总和死寂般的空间有关。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有些声音,打破这种死寂,来驱逐内心的寂寞。或者说,声音的出现,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暂时忘掉寂寞。蝈蝈和夜明表,都是能发出細碎且悦耳声音的两个实物,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玩物,一个是成年人的附赘。但长大了的乡下孩子,正是认同了夜明表与蝈蝈在发声上存在着的同属性,故而也会常常将它置于枕边。因此诗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是“小孩子”儿时排遣寂寞的工具,是他活着的见证之物;“夜明表”是“小孩子”长大后寂寞的陪伴者,是他为衣食奔波的提醒者,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衬托了他死时的寂寞。

⑵在回顾自己30年代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全诗虽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当然,本诗的意义还不限于人道同情层面,他还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这句话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以静衬动,死亡的寂静被加深。而“三小时”一个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⑵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②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10.(1)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照相迎。

(2)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根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得第一个情景:风雨中吟啸徐行。根据“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可得第二个情景:风雨后斜照相迎。

(2)本题考查诗词赏析。本词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作者于风雨中缓步徐行,天气放晴,面对夕阳斜照,作者心中淡然,不因遇雨而忧虑,也不因天睛而喜悦。从作者这种淡然的心境里可以感知其生活态度,生活中也难免有风雨,有高低起伏,此时应向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一样泰然处之。一位胸襟旷达,随遇而安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故答案为:⑴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照相迎。

⑵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点评】⑴内容的理解概括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和关键词进行归纳,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1.(1)风飘絮;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12.D

解析:(1)D

(2)【示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狼”喻指西夏,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示例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取”“照”两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13.(1)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2)“顿”表明这场雨来得及时,立刻缓解了旱情;“定”,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粮食的丰收充满了信心。这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14.(1)杨花;溪;荷叶

(2)“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15.C

解析:(1)C

(2)选择图画一。【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

【示例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

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示例2】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16.D

解析:(1)D

(2)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17.(1)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2)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3)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18.B

解析:(1)B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19.(1)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惶恐;零丁

(2)示例一: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在困境中依然有远大的抱负,想要渡过沧海,抵达理想的彼岸,这让我深受触动。在生活中,我也应胸怀大志,直面困难,不轻言放弃。示例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视死如归,决心舍生取义,留下一颗赤诚之心照耀古今,这让我深感敬佩。自古以来有许多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心中澎湃着大义与大爱,他们的精神因此彪炳千秋。

20.(1)“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2)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作答此题,要结合词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时。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表达了自己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悠悠”形容漫长、久远,叠词的运用,暗示了时间之慢。联系作者此时的心境,也表现了他心中无尽的愁思、无奈和感慨。(2)本题考查内容和情感。“年少万兜鍪”,写的是孙权。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领千军万马。“坐断东南战未休”,意思是,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曹操的典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年少有为。联系背景,此时词人想报效祖国,收复失地,但报国无门,写这首词,借古讽今,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词中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故答案为:⑴“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⑵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是:该词什么意思(或用了什么手法),地写出了,表现了。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舫③。此身如传舍④,何处是吾乡!【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④传舍:驿站。(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三中考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辋口①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唐〕裴迪 积雨晦空曲②,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答裴迪 〔唐〕王维 森森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①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1)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________”相应和。 (2)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这一问一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7.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答案

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含答案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

初三中考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5.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 (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 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 狂风挽断最长条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释】《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一时成之。 (1)(甲)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处境,(乙)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心情。 (2)结合(甲)(乙)两诗,分别分析每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5.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7.古诗阅读。请结合诗句,分析两文作者的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含答案

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7.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8.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7.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8.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卷带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卷带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8.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②芒鞋:草鞋。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