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题记和同事聊天,说是夫妻俩现在总因孩子的问题吵架,越吵矛盾越升级,越吵关系越恶化,许是见我桌边摆放了几本教育书籍,就苦笑着说:“真想请你去给我老婆上节课!”

或许很多家长都会困惑:孩子和我们的交流为什么越来越少?我们一片苦心,孩子怎么置若罔闻?孩子怎么越来越任性、调皮、倔强、顽劣?……“解铃还需系铃人。”作为一个四岁男孩儿的母亲,经验自然不敢谈,但我总是以无比虔诚的心态,走近一本本教育专著,试想找到教育孩子的“宝典”。这不,当我以一个母亲的角色走近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不由豁然开朗!这是美国亲子沟通专家阿黛乐·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结合自己育儿的亲身体验著成的。书中真实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生动的漫画,睿智的见解,别出心裁的作业,总让人感觉两位智慧女性就在我们身边,她们娓娓告诉我们:教育无痕,沟通有术!

倾听孩子

当孩子在你面前,倾述他的喜、忧、怒、怕等感受时,

如果轻易的否定,如果你生硬的打断,如果你絮叨着讲道理,如果你漫不经心……孩子的心扉可能从此向你关闭!孩子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个体,只有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他们才能集中精力改变不好的情绪。请记住:“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我们要做的,就是:

俯下身来,目视孩子,全神贯注的倾听。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比如:“哦……嗯……原来是这样……”,还可以说出他们的感受,“这件事让你很灰心!”对于年龄小些的孩子,不妨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慎用惩罚

“我快被他气疯了,不罚他,下次还会更过分!”“真的没辄儿了,狠狠揍一顿,看他还敢不!”许多家长体罚孩子时总是这样说。

“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体罚,会减轻孩子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会心安理得的重复错误。”“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追加其痛苦,令孩子朝与我们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最近,我读了一本《呐喊红宝石》,孤儿院中的双胞胎兄妹频频惹麻烦,被称为“麻烦双胞胎”,屡屡被拖到“反省角”受惩罚。惩罚,带给他们的是更为对抗的情绪,更为偏激的行为,更

加无所谓的心态。直到遇到一对善良、宽容的老夫妻,他们从不把孩子看做是麻烦的制造者,而是当做解决问题的参与者,两个孩子终于品尝到了爱,并学会了爱。“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如果孩子犯错,不要生气,我们不妨——在孩子制造麻烦时,索性请他们帮忙;

明确表达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理智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

采取行动,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真诚地表明你的期望;

……

鼓励自立

世上所有的爱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之爱,以分离为目标。培养孩子,就是要让他成为独立的个体,让孩子依赖感降到最低,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可我一个朋友的妹妹,考上北大,仍不会自己洗袜子,在校园迷失方向,向千里外的家人求助;同学的儿子,上二年级了,不会自己叠被子……这是孩子的错吗?如果你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那就给他无限多的“爱”吧!自立,要从“小”培养——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从吃穿等生活细节开始);

尊重孩子的努力,即使他做的并不怎么好;

不要问他太多的问题,留点空间给他;

别急着告诉他问题的答案;

鼓励孩子善于用家庭以外的外部资源;

不要毁掉孩子的希望,即使你看来永远无法实现;……

学会赞赏

“得到赞赏的孩子,更乐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赞赏的魅力不必多说,“赏识教育”也已深入人心。赞赏,仅仅是课堂上一句“你真棒”、“真好”、“真不错”吗?赞赏需要技巧,赞赏不能空洞,赞赏不能矫情,怎么赞赏?——

把孩子做事的过程描述出来;(看到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你可以说:?这里变化真大,东西都摆到了架子上,玩具也放到了盒子里,地上的弹球也捡起来了!)

真诚地表达出你的感受;(看到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你可以说:?走进这间屋子,感觉真舒服!)

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你已经记了一个多小时的单词,这就叫做‘有耐心’!?)

结束语:沟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人父母也好,为人师也罢,请不要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让孩子们从角色中释放!“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比一个乖孩子更重要!”给孩

子机会,让他看到全新的自己;创造机会,让孩子对自己刮目相看。谨记:我们的一句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评估幸福

由于受主观性这一特点的制约,目前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应用最多的是自我报告的测 评方法。许多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编制出了不少测量主观幸福感的 自陈量表,其中很多量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评估 一些研究者还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5]。如果人们较多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 他们是幸福的。从这一假定出发,研究者们编制出大量的情感测查量表。其中主要 有: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nlance);Waston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简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 (PANAS);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 但也有研究者对短期情感反应能否用来说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感状况表示怀疑。针 对这一缺陷,将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全面考虑,得出一些评估手段。 (二)有关生活满意度的评估 生活质量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 具体领域满意感。 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评估时,有些研究仅用一个问题,即“总的来讲,您对生活的满意感如何?”,有时附加一个评估过去生活的问题,“回顾过去,我感到满意”, 为此,分别评分。在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时,使用最多的是相对标准化的评定量 表。较为常用的有:生活满意感评定量表(LSR);自我标定量表(SAS);总体生活 满意度量表(SWLS);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 ;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 (MSLSS);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PLSS)等。 (三)有关总体幸福感的评估 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决定整体满意感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Diener等人提出不能仅仅依赖实验者所 设定的一系列领域里的满意感的堆积,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7]。 (四)言语评定量表 有关总体幸福感的早期测评工具比较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项目,要求被试者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幸福(或快乐)感受进行判断,然后进行等级选择。单项目的幸福 感评定虽然十分简捷,但是由于它易受个体测评时心境的影响,稳定性不足,因此 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多项目的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以保证测量结果更具稳定 性和有效性。这些量表主要有: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总体幸福 感量表(PGWB);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OHI);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夏普量表(SHARP;《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中国人幸福感量 表(CHI);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 自陈量表测验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量表得分与日常心境报告、私下报告、配偶报告呈中等相关。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以及其它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测量,似乎也更多地受到被测者反应倾向的影响。 (五)非言语评定量表 除了文字性的评定项目之外,为了避免教育及文字的影响作用,研究者还开发了一些非言语性评定量表,如Andrews 的人面量表;Cantril的阶梯量表;Cantril 的山高量表等。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仿写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仿写,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勤读多写,注重积累”是基础;“一课一练,持之以恒”是关键。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写作。一、片段仿写优美的片段,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的对象。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里面描写漓江静、清、绿的句子非常优美,在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过后,我问大家,你能模仿她的样子写一段话吗?同学们露出为难的神情。我说,老师已经写了一段话,大家来听一下。听我这样一说,大家来精神了,都伸长了脖子。我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刚读完,有几个同学就笑起来了,我问:“笑什么?”他们就说:“老师是照样子的。照得还真像。”我说,模仿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啊,你也可以模仿我的样子写啊。这样一来呢,同学们兴奋十足,跃跃欲试,结果,有的同学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三方面写。二、结构仿写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此时,如果给她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会顺利渡过难关。范文就是帮助学生学写作

妈妈,请你发怒之前,先停下来两分钟想想孩子!

妈妈,请你发怒之前,先停下来两分钟想想 孩子! 第一起,一个用电动车带着三四岁男孩的妈妈和一辆轿车司机起了争执,她说车轧了她的脚,其实并没有,准确的说应该是:汽车险些轧了她的脚。因为车开得极慢,而她过马路的时候汽车离得还有点距离,司机认为自己缓缓开着,她是有足够时间过去的,但她走得很慢。到了她面前,司机只好停住了车。那个妈妈很气愤司机的态度,认为司机应该早把车子停住而不是滑行。 两个人大声争执着,那个妈妈横眉冷目大声叫喊,最后掏出电话来报了警,丝毫不顾因此瘫痪的交通,更是对后面哇哇大哭的孩子置之不理。 另外一起是两个女司机在胡同里顶在了一起。其实其中一个先把车倒回去,就完全可以过去了,但两个人谁都不让,而且还展开了骂战。两个妈妈车里一个有个男孩,一个有个女孩。 女孩七八岁的样子,跳下车来跟自己的妈妈一起参战。男

孩十岁左右,拉着妈妈说:咱们走吧,太丢人。 男孩的妈妈怒道:白养你了,这时候不帮着我,还让我认怂! 真的很为这些孩子难过,我们的妈妈怎么这么易怒,这么冲动,这么疯狂呢? 我想问问那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你的孩子在后座上哭喊,你为什么不心疼呢?你和一个陌生路人争短长,难道不怕给孩子留下阴影,不怕吓到孩子吗?你争的那个理儿真的比你孩子的心理还重要吗? 我还想问问那个七岁女孩的妈妈,七八岁的女孩已经能那么流畅的说出成堆的脏话了,可见平时她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和怎样的熏陶。这世间上少了一名温婉的女子,多了一个面目可憎的泼妇,这就是一个妈妈对社会的贡献。这样的女

孩是你怀胎十月所希望生下来的小公主吗? 我再想问问那个十岁男孩的妈妈,你想让你的孩子怎么帮你打架?一个快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就这样言传身教,你是想让你孩子将来好勇斗狠,走向高墙大狱吗? 你们这样做真的想过你们自己是个妈妈吗? 一个女人做了妈妈以后就应该有一种责任感了,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妈妈的都以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她们舍得给孩子买高级玩具,进口水果,上私立学校。那两个开车的妈妈买的都是几十万的车,孩子身上也都是名牌。可是,这就能给孩子好的教养,幸福的一生吗?

如何对待爱发脾气的孩子

如何对待爱发脾气的孩子 发脾气是孩子不安或者愤怒的表现。孩子最初发脾气,是因为不能够做或者不被允许做他想要做的事时他感到挫折的一种表现。此外,由于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词语来解释他的感受或者告诉别人他想要什么,这时他也会发脾气。孩子失去控制,这对他自己也很可怕。一、对付孩子发脾气的方法1.父母能通过下面的方式对孩子的发脾气作出反应 (1)承认孩子的感情。(2)找出他发脾气的理由。 2.父母可以通过向孩子说出他的感受来承认孩子的感情。例如,父母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现在感到很生气,但是你现在还是不能吃饼干。”对孩子的解释应该简短而且是用平静和关心的口吻。 3.父母能帮助孩子处理他的情感并且恢复自控力,但不必因孩子发脾气就对他让步。如果转移孩子注意力能够帮助孩子平静下来,父母就应该这样做。如果让孩子单独在一个安静的房间待一会对他有帮助,父母也应该试一试。不能仅仅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就给他他想要的东西。这些方法会使孩子意识到,父母已经明白他的感觉有多么糟糕,但是如果将发脾气作为自己想随心所欲的一种技巧是行不通的!等孩子平静下来,一个温暖的热烈拥抱能使他再次确信父母对自己的爱。 4.父母必须承认,这些行为是孩子发展的一个正常的过程。孩子必须认识到,那些规则和限定是不会更改,而且父母期望严格执行它们。父母应该态度镇定、充满慈爱和对孩子的支持,用一种平静的方式与孩子交谈。当孩子有抵触时,避免对孩子尖声喊叫或者变得感情用事。孩子表现出他的愿望的表现正反映了他内在的冲突,渴望独立自主,但这并不能表明孩子想激怒或者违背父母或者其他亲人。 二、发脾气和其它负面情感在大约三岁时开始减少在三岁以前,如果父母对孩子保持一致的规定和行为约束,孩子在处理情感和按照社会接受的方式行动上就会具有更多的内在控制力。孩子不再需要被提醒纪律或者是考验这些限制。他能够依赖他自己的个人期望。孩子可能会发现,让父母或者其他的亲人加入到关于愿望的辩论或者竞争中来是件有趣的事情。这些小插曲显示了孩子的能力,他已经意识到操纵控制的力量,它对孩子在未来的快速发展大有裨益。三、处理孩子愤怒的方法孩子需要明白,愤怒是一种自然和合理的情感。他们也需要知道引起他们愤怒的原因。愤怒的情感不应该被抑制或者被忽视,相反应该用建设性的方法予以承认和输导。孩子的愤怒通常是由于挫折和压力引起,这两者都可以被人为的降低。父母可以用积极的方式帮助孩子发泄愤怒的感觉。他们必须决定,什么是可以接受的释放愤怒的方式。可以选择的方法包括锻炼身体、跳跃、击打枕头、把(内装豆子)沙包扔进洗衣篮里、到室外散步、跑步或者大声叫喊。父母需要从身体上安慰他们的孩子,显示出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并且用爱来平息孩子的愤怒。四、孩子需要偶尔认定他们的独立并且表达挫折和愤怒的感情在那些孩子不能公开表示愤怒的环境里,孩子看上去更有依赖性、很安静和被动、喜欢模仿而缺少个性,很少能处理困难或者混乱的局面。为了使他们对长大以后的复杂环境有所准备,孩子看上去似乎需要体验这种激烈的行为。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及其机制探讨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4, 632–64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5.00632 632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及其机制探讨* 李爱梅 高结怡 彭 元 夏 萤 陈晓曦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广州 510632) 摘 要 情感适应是指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情感反应慢慢变弱的现象。近年来有关实证研究发现,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适应在速度和程度上具有不对称性, 对适应不对称性的解释可以从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三个视角进行。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区分主观幸福感不同成分的情感适应; (2)探讨人格因素在情感适应中的调节效应; (3)完善情感适应的干预方法; (4)提高情感适应研究在时间上的精确性。 关键词 情感适应; 不对称性; 进化的心理机制; AREA 模型; HAPNE 模型 分类号 B849; B842 1 引言 在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倍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是如何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水平, 即减少消极情绪, 增加积极情绪, 并提高生活满意度。然而, 有关情感适应(affective adaptation)的研究却发现, 人们对重要的生活事件(不管是幸福还是痛苦)最初会做出强烈的情感反应, 但不久就会逐渐适应, 回到原来的幸福感水平, 这就好比站在“快乐踏水车” (hedonic treadmill)上(Frederick & Loewenstein, 1999; 李静, 郭永玉, 2010)。Brickman, Coates 和Janoff-Bulman (1978)发现从长期来看, 中了大奖的人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并不比一般人高, 甚至瘫痪的人所体验到的消极感受也随着时间消失。另有一些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某一时期, 人们的收入增加确实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水平, 但是随着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 收入的持续增加并没有伴随人们的幸福感显著提高, 究其原因是人们对收入的增加产生了情感适应, 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 (Easterlin paradox) (Easterlin, 1974; Easterlin & Sawangfa, 2010; 李静, 郭永玉, 2010)。因此, 收稿日期: 2014-07-2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71101, 71171096, 71372169)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企业发展研究所基金资助。 通讯作者:李爱梅, E-mail: tliaim@https://www.sodocs.net/doc/0415820916.html, 有研究者认为即使经历过重大的生活事件, 人们的幸福感还是会慢慢回到由基因决定的设定点(set-point)上, 任何想要提高人们幸福感水平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Lykken & Tellegen, 1996)。情感适应是必然的吗?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可能提高了吗? 然而, 近几年关于情感适应的研究却得出不完全一致的结论。Lucas (2005, 2007)通过追踪研究发现, 在经历了残疾、离婚、失去伴侣等消极事件后, 个体并不能完全适应, 即使事隔多年, 幸福感也很难回到基线水平。Powdthavee (2012)发现, 个体对失业难以适应, 失业使个体的幸福感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 即使再就业,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不能回到基线水平。而一些关于积极情感适应的研究却发现, 幸福感在升高后很容易回到基线水平。Boswell, Boudreau 和Tichy (2005)发现职位晋升初期,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显著升高, 而大概在一年之后主观幸福感不再升高, 最后主观幸福感逐渐回到基线水平。研究者发现孩子的出生会使父母的幸福感水平升高, 但父母会逐渐对孩子的出生产生适应, 大概在2年后父母的幸福感回到基线水平(Dyrdal & Lucas, 2013; Clark, Diener, Georgellis, & Lucas, 2008; Frijters, Johnston, & Shields, 2011)。可见, 情感适应的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事件的性质, 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适应并不一致, 是非对称性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 (the asymmetry of affective

陈鹤琴:儿童的七种天性

一、陈鹤琴情况简介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心理,即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而陈鹤琴也恰恰是在其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儿童观,再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幼儿教育思想。因此,我们要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儿童心理学。 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 (一)陈鹤琴研究的儿童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1、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幼稚教育,根据游戏动作的地方格外来得多”。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儿童感兴趣的、活泼的动作,所以儿童在游戏中能身体放松,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身体发展不无裨益。在游戏中儿童也能学习诚实、相互合作的品德,因此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高尚道德。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具有很好的价值,而且儿童又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好玩,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完美游戏的生活。但是幼儿所喜欢的未必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同样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也未必是幼儿所乐意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途径。 2、好模仿也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儿童喜欢模仿,言语、习惯、技能等都可以经模仿获得。但是儿童模仿是毫无选择性的。在儿童期,一般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都很淡薄,所以在模仿时,儿童无法辨别被模仿的对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儿童爱模仿的心态去创造一些场景或环境,让儿童去模仿,去学习。同时做教师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考虑,学校的环境也要尽量纯美。所以我们要创造好的并能引起儿童模仿兴趣的对象供他们模仿,以引出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3、好奇心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陈鹤琴说“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可不注意,不得不利用它的”。好问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儿童的好问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对于这一点,陈鹤琴给出了三条结论:“第一,从问句可以知道儿童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儿童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就表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如果儿童问的是“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时,就表明儿童已经知道了东西是什么,这时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丰富起来。“第二,由问句可以看出儿童的兴趣。”儿童问什么就表明儿童对所问事物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针对儿童的兴趣施教,而不会盲目教给儿童不感兴趣的东西,导致儿童对学习的

愤怒的小孩观后感

愤怒的小孩观后感 愤怒的小孩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愤怒的小孩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愤怒的小孩观后感1 看了《愤怒的小孩》这部电影后,我改变了对生活的一些看法。孙小傲在家里是寂寞孤单的,他在家里很难和小朋友交流,也见不到忙碌的爸爸妈妈,他最后愤怒地离家出走。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怨恨和寂寞,我同情无数像孙小傲一样的留守儿童。我十分喜欢孙小傲的优秀品质。当他用工具扭开猫眼把钥匙吸出时,我明白他善于研究,当他用弹弓把坏人打中时,我明白他是神射手,当他把油倒在路面上阻碍坏人的车前进时,我明白他是智慧的象征,当他混入卡车时,我明白他有007间谍的潜质。我最欣赏孙小傲的智慧、沉着和诚实。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邪恶的坏蛋,保护了兰兰;他被坏人抓住之后沉着、冷静,没有一丝恐慌,没有露出任何破绽;他凭借自己的诚实而赢得了津门五侠的信任,从而得到了救助。从孙小傲身上我看到了他寂寞孤单的眼神,也看到了他优秀的品质和无穷的潜力。比较我此刻的生活,我真感到幸福。在家里,每一天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在学校,有很多同学一齐学习,我要珍惜此刻和爸爸妈妈一齐的日子,我要珍惜和同学们一齐学习的日子。我要发奋读书,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孩子。愤怒的小孩观后感2 你是否感觉到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永远写不完的作业;妈妈太多的唠叨;时间少得可怜的玩耍如果你对生活感到抱怨的话,看一看电影《愤怒的小孩》,它会告诉你答案:请珍惜现在的生活。电影《愤怒的小孩》中的兰兰是多么的可怜,三岁就没了父母,而且还被坏人抓走了。幸亏,小小年纪的孙小傲保护了她,机智的把坏人整得团团转,最终坏人被警察叔叔绳之以法。故事最后,孙小

问卷:消极情绪应对量表及评分标准

母亲应对儿童消极情绪问卷 (请妈妈填写,如果妈妈没时间可以其他监护人填写) 指导语:在下列12种情境中,您的孩子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如哭泣、伤心等)。请根据您处理孩子在这些情境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种情境中多种反应方式的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选择。其中“1代表最不可能”,“7代表最有可能”。 您的选择没有对错,请仔细阅读每个题目并做最真实地回答,在每项符合的可能(1→7)上面打√。 宝宝的基本资料: 姓名:性别: 出生年月:(阴历)或(阳历) 情境一:如果我的孩子因为生病或受伤不能参加他/她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而变得生气或愤怒,我会: 最不可能—————-→最有可能(1)让孩子待在自己的屋里反省。 1 2 3 4 5 6 7 (2)生孩子的气。 1 2 3 4 5 6 7 (3)告诉孩子等他病好了,带他去进行一次家庭春游。 1 2 3 4 5 6 7 (4)告诉孩子错过课外活动不值得小题大做。 1 2 3 4 5 6 7 (5)鼓励孩子表达他/她的愤怒和失意的感受。 1 2 3 4 5 6 7 (6)抚慰孩子并陪他做有趣的事让他/她的心情变好。 1 2 3 4 5 6 7 情境二:如果我的孩子骑自行车时从他/她的车子上摔了下来并且把车子摔坏了,因而他/她变得心烦意乱并且哭了,我会: 最不可能—————-→最有可能(1)保持冷静,不让自己变得焦虑。 1 2 3 4 5 6 7 (2)安慰孩子并试图让他/她忘记这件事。 1 2 3 4 5 6 7 (3)告诉孩子,他/她反应过度。 1 2 3 4 5 6 7 (4)帮助孩子想出办法,怎样把自行车修好。 1 2 3 4 5 6 7 (5)告诉孩子想哭就哭吧。 1 2 3 4 5 6 7 (6)告诉孩子停止哭泣,否则以后就不能骑自行车了。 1 2 3 4 5 6 7 情境三:如果我的孩子丢失了一些比较贵重的东西并且哭了,我会: 最不可能—————- →最有可能(1)对他/她的粗心感到心烦意乱,并因此事而哭了。 1 2 3 4 5 6 7 (2)告诉孩子,他/她反应过度。 1 2 3 4 5 6 7 (3)帮孩子想想哪些地方他/她还没找。 1 2 3 4 5 6 7 (4)跟孩子谈论快乐的事情,让他/她分心。 1 2 3 4 5 6 7 (5)告诉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想哭就哭吧。 1 2 3 4 5 6 7 (6)告诉孩子这件事已经发生了,无法改变了。 1 2 3 4 5 6 7

画画是孩子的天性

画画是孩子的天性 一. 儿童为什么爱画画 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他们把大地、家具、墙壁当纸,把各种能画出痕迹的东西当笔,凡是能涂到的地方都涂上各种点、线、圈等组成的稚拙可笑的作品。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把画画这种行为看成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他们爱随意地自由自在地不愿意受任何约束地画画,最怕的是把成人的方法强加于他们。他们把自己画的画看得不重要,也不在乎别人怎样去评价自己的画。通过绘画使手臂有节奏地动作从中获得主动的身体运动的快感。所以就不停地画,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探索、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无比的快乐。 二.教师和家长应怎样看待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是一种发泄,表达一种情感,是语言的延伸。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情感,既教儿童画画,又不要限制得太多,留给孩子一定想象、创造的空间,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这是最可贵的。我们应该承认人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切记不要急躁,饭要一口一口吃,知识是靠一天一天地积累。不要急于求成。教育是一个过程,不要光顾学画画忘掉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保持常人的心态对待孩子们所取得的每一次成绩。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这样孩子总会看到希望。学画画是没有速成的,如果谁说速成的话那他肯定是骗人的。作为家长要做的是更应该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为他们学画创造

条件,不要总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绘画。这样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 三.学生应怎样看待自己 小一点的儿童只是随意性无意识地画画,所以没有任何负担,当开始上小学后随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不断增加,渐渐的开始有意识地画画,有时教师再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就表现出不相信自己,总是怕画错,不敢下笔,没有信心,其实你应该想世界上你是最棒的!画画的好坏不重要,重要是不半途而废能够尽全力把他做完。学画画不一定非当艺术家,但这种参与的作画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事。 1、根据儿童绘画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个性心理差异,实施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形成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从涂鸦到表象符号的形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表现,到简单的情节构思,最后构成较为完整的画面,能创造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并能通过直观感受画实物对象,是一个复杂的智能发展过程,每个儿童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我们只能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那种完全放任自由的方法对待儿童绘画是不可取的态度。怎样指导儿童绘画这是家长和教师们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使儿童的观察力、记忆、想象、创作能力都得以提高,而且使儿童越学越有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好的方法只能给儿童带来不良的影响,一些教师和家长不应该把大人的想法强加于儿童,使他们养成概念的画法,画画没有信心,总是表现出缩手缩脚,不相信自己,让他们感到绘画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负担。那么什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题记和同事聊天,说是夫妻俩现在总因孩子的问题吵架,越吵矛盾越升级,越吵关系越恶化,许是见我桌边摆放了几本教育书籍,就苦笑着说:“真想请你去给我老婆上节课!” 或许很多家长都会困惑:孩子和我们的交流为什么越来越少?我们一片苦心,孩子怎么置若罔闻?孩子怎么越来越任性、调皮、倔强、顽劣?……“解铃还需系铃人。”作为一个四岁男孩儿的母亲,经验自然不敢谈,但我总是以无比虔诚的心态,走近一本本教育专著,试想找到教育孩子的“宝典”。这不,当我以一个母亲的角色走近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不由豁然开朗!这是美国亲子沟通专家阿黛乐·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结合自己育儿的亲身体验著成的。书中真实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生动的漫画,睿智的见解,别出心裁的作业,总让人感觉两位智慧女性就在我们身边,她们娓娓告诉我们:教育无痕,沟通有术! 倾听孩子 当孩子在你面前,倾述他的喜、忧、怒、怕等感受时,

如果轻易的否定,如果你生硬的打断,如果你絮叨着讲道理,如果你漫不经心……孩子的心扉可能从此向你关闭!孩子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个体,只有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他们才能集中精力改变不好的情绪。请记住:“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我们要做的,就是: 俯下身来,目视孩子,全神贯注的倾听。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比如:“哦……嗯……原来是这样……”,还可以说出他们的感受,“这件事让你很灰心!”对于年龄小些的孩子,不妨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慎用惩罚 “我快被他气疯了,不罚他,下次还会更过分!”“真的没辄儿了,狠狠揍一顿,看他还敢不!”许多家长体罚孩子时总是这样说。 “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体罚,会减轻孩子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会心安理得的重复错误。”“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追加其痛苦,令孩子朝与我们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最近,我读了一本《呐喊红宝石》,孤儿院中的双胞胎兄妹频频惹麻烦,被称为“麻烦双胞胎”,屡屡被拖到“反省角”受惩罚。惩罚,带给他们的是更为对抗的情绪,更为偏激的行为,更

儿童的天性是好学好问

儿童天性是好学好问 儿童天性是好学好问,对周围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上至云电风雨、日月星辰,下至海洋生物、河流山川,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并且认为家长什么都知道。于是从会说话起,就不管家长有事没事,缠着提些稀奇古怪或被家长看来根本就不值一提问题,家长对孩子提出这些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切莫等闲视之,甚至批评不该提这有时连大人也说不清道不明问题。 实际上这种好奇好问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欲望“幼芽”,且这株幼芽是十分娇嫩和脆弱。如果家长能精心保护、耐心教育、科学地为之“施肥浇水”,“除草灭虫”,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如果保护不当,就会使之遭到摧残、甚至被扼杀。 和孩子交朋友,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融洽亲情关系和朋友关系,使孩子敢于在你面前敞开心扉、无拘无束、毫不保留地把内心世界展示出来,然后家长才能真正地透过孩子表情、眼神、姿态、动作来窥探孩子内心秘密,知道他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干、家长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培养孩子创造性。 开阔孩子视野,激发求知欲,思索始于惊异,有计划有目地引导孩子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变幻莫测自然风光,五光十色艺术品,扑朔迷离社会生活。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孩子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孩子求知欲。 用表扬唤起孩子求知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经常为孩子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机会。诸如提些简单题目让孩子思考,安排些力所能及活动让孩子操作,使孩子从中尝到成功欢乐。 把孩子引进书世界,书本是孩子认识、了解世界又一个重要窗口,家长在引导孩子通过这个窗口认识世界时,应选择符合孩子兴趣爱好书,以培养孩子对书本兴趣。在此过程中,家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能引起孩子对书本厌恶。 做孩子榜样,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一面镜子,对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求知欲,自己必须先做出样子,这是教育孩子一条捷径。

父母应从哪些方面激励孩子

父母应从哪些方面激励孩子 孩子不断进步,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其中父母的心理激励则是一把挖潜启智、培养孩子正常发展、快速成长的金钥匙。 理想、目标激励。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条件和特长为其设计奋斗的大目标,时时鼓励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拼搏,不断为孩子增加前进的动力。当然,理想激励中尤其要注重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教育,克服名利思想的影响,确立了理想,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恰当的小目标,循序渐进,促其实现大目标。 行为、榜样激励。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孩子;用正面的教诲开导激励孩子;用满腔的爱心去关怀、体贴孩子。父母还要经常提供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教育激励孩子,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也可把邻里的品学兼优的孩子作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鼓励孩子向他们看齐。 关怀、表扬激励。父母对孩子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尤其要从精神上、心理上关怀,不仅关心其智力因素的培养发展,而且要关心其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形成激励。特别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严格要求正是对他的未来的负责与关怀,是对他真正的爱。在家教中,对孩子每一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给以表扬激励。特别当孩子受到挫折时,要从正面说服,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树立新的起点,奋起直追。 动机、兴趣激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社会活动和竞赛,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特别要注重智力投资。培养兴趣也是学习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要从学习条件、环境、心理因素等多方面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源头活水天天来,水到渠成步步高,尤其是对特长的培养,更要注意兴趣激励,才会产生较强的动力。 低声语调教育孩子更有效 3~7岁宝宝的家长常常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说服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该换一种教育方式了?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议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儿童教育应以儿童天性发展为依据

儿童教育应以儿童天性发展为依据 一、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儿童发展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那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又该如何培养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影响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长期以来,社会本位论在我国教育界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这种观点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视角来理解教育的本质,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学校要依据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再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将受教育者塑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不断发展的社会必然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成人在教育儿童时必须为儿童的将来着想,要考虑儿童长大之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急不可待地让孩子学习各种在将来的生活中可能“有用的”知识、技能。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惜牺牲孩子的快乐童年。在这种追逐功利化教育目标的潮流中,承担儿童教育重任的学校也未能免俗。“应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水平”成为一句空洞的教育口号。 上述观点夸大了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过分强调儿童对社会的被动适应,将儿童的学习指向遥远的将来,忽视了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忽视了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把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工具,以工具来要求教育,泯灭了教育自身的特性。” 这种“无儿童”的教育,导致求知欲最旺盛的儿童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就出一批“早衰的”儿童。 从本源来看,教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产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在这两者之中,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应当是首要任务。如果没有儿童的健康成长,就谈不上合格社会成员的养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 儿童不同于成人,其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儿童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儿童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将“育人”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目标,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本质要求。

积极爱情与幸福的关系

积极爱情与幸福感的关系 什么是爱情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 爱情起源理论,许多理论家如弗洛伊德,Sullivan, Harlow都集中于把母子关系看作是爱情关系的原型。可以从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是非病理性的,、人格完整、社会规范和生理唤醒等几方面进行解释; 爱情分类理论(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依恋理论、戴维斯的集束理论) 激情、承诺、亲密,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爱情。——多重三角形理论:一段关系中有不只牵涉到一个三角形,有现实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和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可以根据它们来预测和判断这段关系的满意度和质量(具体是怎么预测和判断的)。 爱情依恋理论:Hazan和Shaver(1987)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恋过程,即伴侣建立爱情连结的过程,就如婴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依恋情感连结的过程一般。我们可以从依恋的角度去判断和探讨爱情关系。 戴维斯的集束理论:爱情比友谊多了两个元素;爱情的深度大于友谊。戴维斯(Davis)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可以理解为8个主要元素: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交心。而爱情除了包含以上所有因素之外,还包括另两个集束:激情与关怀。爱情等于喜欢再加上一点东西,即所谓的激情与关怀;爱情是一种特别形式的友谊,但在欢乐、互助等八个共同元素的情感水平深度上两者是不同的,爱情明显超过友谊。(撩过了就直接成了闺蜜或兄弟、暧昧关系即友人已达,恋人未满、程又青和李大仁) 爱情观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将爱情看作人际交往的一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爱情。这里简要陈述Peele的观点:他是从“成瘾”的对立面来解释爱情的。在过去,有人认为爱情是一种成瘾行为,但Peele反对这一点。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广泛的经历,它能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世界和了解除身边以外的人,它能使人更活泼、更勇敢、更开放;爱情是一种帮助性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彼此信任,能接受和提出批评而不用担心两人关系质量被削减;爱情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和外部的成长,因为爱情意味着建立一种有价值的关系和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爱人,他们的外部世界是成功的。爱情能增强生活中的快乐,爱情是一个人成长中稳定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完美的表达。爱情是友谊和吸引力的延续,它不是一般的吸引,爱情中包括友谊。(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爱情——谈恋爱的、暗恋的、如果都没有的就静静等待吧) 幸福感是什么?如何测量 幸福感的定义: 享乐主义:幸福感是意识体验前面和中间部分的原始感觉(没有太理解到这句话)。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感受被最大限度的增强,不好的感觉都被最大限度的削弱。 期望理论:幸福就是人们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不论这个过程中事都愉悦。 对于我们来说,愉悦感和痛苦并不是我们的全部,又发展出来客观目录理论。

儿童的七种天性

儿童的七种天性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一:游戏 以“以意义为主导”的活动就是工作,“以快乐为主导”的活动就是游戏。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社会性很弱,做事情的动机多出自本能的自发。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所以,儿童自然好游戏。 所以,聪明的教育者会“寓教于乐”,他会对儿童说,来我们做个数字游戏?那些外行的教育这就会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学一会儿数学。 其实,把儿童需要学的东西变成游戏的形式,是我们的责任和工作,这是一件再自然再必要不过的事情,就好比儿童的消化能力不好,我们要把食物变软、变烂一样。对于儿童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儿童来讲,不应该只为了意义追求快乐,如果我们不能把学习或者其他很有价值的事情变成游戏,我们就宁可不去学那些东西。勉强孩子,会打乱孩子内在的和谐,他神奇的、完美的内在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只能得到一知半解和服从。那点东西晚几天、晚几年都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一旦儿童内在的心理和协杯扰乱和破坏,那么,教育就事倍功半了。现在很多幼儿园的父母急功近利,以孩子学东西为成功的目标、为炫耀的资本,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结果东西学的马马虎虎,孩子美好的天性也泯灭掉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降低了,他们的眼神中出现了茫然,他们稚嫩的眉头开始不断皱紧,这是每一个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人应该坚决避免的。 另外,儿童是从游戏中学习的,这个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经验的增加,还有自我内心成长,对生活、他人态度的渐渐形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和增长。很多时候,虽然具体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其他发面并没有停止。所以,仅仅为了孩子不愿意被唐诗而打孩子屁股的家长,实在是胶柱鼓瑟了。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二:模仿 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

调理抽动症第一步:释放孩子

调理抽动症第一步:释放孩子 作者:原在抽动症诱因中,最主要的是家庭关系和养育环境中的冲击和压抑,这个观点大部分家长都很赞同。关于应对方式,大家也基本认可,只是对详细做法有不少疑问,不知道从何做起。以后我会尽量陆续分享一些详细做法,欢迎大家反馈、讨论。 这次主要分享调理抽动症的最首要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步:释放孩子。 1什么是释放? 在抽动症诱因中,主要是冲突和压抑造成了孩子的抽动,调理的第一步,毋庸置疑的,应该是释放这些冲击和压抑,让孩子把心中积压的压抑释放出来,孩子在释放中日益达到内心的能量平衡。 孩子的释放,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绪的释放;一方面是淘气和抽动动作的释放。 孩子确诊抽动症以后,家长一般都会变得宽容一些,有些是因为对抽动症病因有所了解后有意识改变,有些是因为单纯从心疼孩子的角度出发,就像有时候孩子普通的感冒发烧期间,家长一般也会变得相对宽容一些。 抽动症的孩子大多脾气暴躁、易怒;尤其是家长开始变得宽容和尊重孩子以后,孩子开始放松,然后就有个报复性发泄期,这个爆发,一方面是脾气和情绪,还有一方面是抽动动作和淘气。本文所说的释放,也主要是这两个方面。 孩子爆发的时候,是孩子内心最焦虑不安的时候,家长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处理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被接纳和被爱,会比较迅速的

修复以前的心理伤痕,所以,这时候是家长补救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家长的处理方式特别重要。 2如何处理孩子的释放? 2.1改变认知,接纳和理解孩子; 我的孩子在抽动症以后,性格变得很乖戾,天使变魔鬼,时刻挑战我的耐心,只要稍微不顺心,就大发脾气。 孩子发泄的时候,除了发脾气,还会说恨妈妈,孩子其实是内心不安焦虑,是在发泄内心的压抑和不安,这种时候我对他的情绪一直是平和的接纳,心平气和的陪在旁边,有时候他会让妈妈走,我就到走开一下,孩子发泄之后,会喊我,我这时候用接纳的态度抱抱他,告诉他,妈妈爱他,然后跟他回忆他小时候一些温馨,还告诉他,他小时候特别小,只能喝奶不会吃东西也不会走路,现在他一天天长大了,学会了吃很多东西,学会了走路,本领也越来越多。他就会慢慢的平静下来。 那时候这种发泄频率特别高,每次发泄我都用爱接纳他,慢慢的孩子的情绪好了起来。 大部分孩子都会经历脾气暴躁阶段,特别考验家长的耐心,这种时候,处理好孩子的问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 认知疗法最早于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5岁的孩子在机场到处跑来跑去,然后你发火了,把孩子骂了一顿表面上看,是孩子跑这个行为引发了你发火这个行为;但事实不是; 还有一个隐藏事由;这个事由就是你认为孩子不应该在机场到处跑,应该跟你一样坐在座位上乖乖候机;这个就是你的认知,如果你的认知变成,他还是个孩子,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乖乖的坐在这里候机就不是孩子了,或者说那样反而是个有问题的,木呆呆的孩子,这样你就不会发火了。孩子到处跑,那我就跟着看着他,保证他别走丢,别去骚扰别人,别有危险就行了。如果你的认知,调整成以上观点,你就不会生气。 现在回到处理孩子性格暴躁、不可理喻的问题,在这种时候,家

孩子们的天性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孩子们处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又有一个像姐姐一样的大朋友,这个大朋友还需要他们的“照顾”与“同情”,一下子孩子就感觉自己长大了。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此感到又自豪又快乐又满足。 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看《西游记》,也对里面的孙悟空十分着迷。刚来园的时候,他只是很平淡地表达他是孙悟空,虽然也常学学孙悟空的样子,在他的表述当中有对老师的怀疑,因为他的声音怯怯的。这是他对老师的试探,看老师能不能理解他。如果我们只是很平常地反应,让他自己玩,可能他也就体会不出和老师一起分享这个角色的快乐了。但我们对他的反应是积极的,老师故意做出很惊奇的样子说:“真的吗?你是孙悟空,那太好了!”他的兴趣就来了,一下子精神了,并且还给我们讲孙悟空是如何打妖怪的,讲起来就像自己身临其境一样。户外活动的时候,老师做出很害怕的样子,对他说:“你在前面给我们带路吧,我们怕前面有妖怪,你可以保护我们吗?”他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做着孙悟空的样子在前面奔跑着,还时不时地回来招呼我们。老师的思索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新入园的孩子,我觉得这是每个老师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刚入园的孩子是脆弱的,这是他正式走上社会参与到一个集体当中的第一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他们从最初离开父母怀抱的焦虑与不安全中顺利过渡过来。在新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能让他们在幼儿园感到愉快,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如果老师通过了孩子的考验,取得了他的信任,孩子就会由此变成了一个十分开朗的小朋友。如果想让孩子在幼儿园中感到快乐,我们老师不能忽略孩子向你发出的每一个快乐的信息,这个信息也许是孩子向你做试探和考验,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自己的试探,发现老师是友好的、可亲的,又是值得信任的;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和谐的。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不快乐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