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是指公元1900年8月14日(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指奥匈帝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增至约5万人。

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影响所及,清帝国内部及远东(满洲平原)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击,间接导致清廷衰落、俄日冲突升级等变化。

战争背景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因此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而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战争起因: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瓜分中国。

慈禧与洋人之仇

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变法维新,因与保守派对立而失败。慈禧镇压维新运动,软禁光绪帝于瀛台。各国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国,而慈禧欲废黜光绪帝,但因遭各国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令她怀恨在心。加上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的仇外情绪。

义和团起事

义和团,又称“团匪”,为山东省学习神功的团民组织,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教会之用。后由外国所迫,派袁世凯到山东取缔,团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

当时,慈禧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怂恿慈禧借助义和团排外。慈禧太后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但刚毅竟向慈禧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因此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皇。

团民则沿途到处杀害洋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联军进犯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罗斯帝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

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俄、法、美、义、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於当晚抵北京。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後,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於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约3000人,当中2000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英使馆内更有小马150匹可供食用。

1900年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6月12日,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联合作战,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6月14日至18日,侵略军被义和团群众包围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的侵略军,义和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国热情,打死打伤敌军300余名,西摩尔溃不成军,被迫沿北运河退回天津,义和团粉碎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

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后,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行凶被守军击毙。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义和团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名(一说112人),数度占领车站。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聂士成部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7月9日八里台一战,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14日,联军付出伤亡900余人(一说882人)的代价,并发射毒气炮后,攻陷天津。

8月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次日,进抵北仓,受到清军马玉昆、吕本元等部及李来中所部义和团顽强阻击,再次施放毒气,才攻占北仓。但联军付出死伤635人(一说400余人。其中日军近300人)的代价,毒气炮(“列低炮”)也被击毁。 [2-3]13日,联军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侵略。9月,俄军在侵占秦

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军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大批群众残遭杀戮。

1901年9月7日,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和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国军队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900年11月,俄国胁迫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企图把军事占领合法化。俄军利用军事占领的机会,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

八国联军的非人道暴行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军、俄军、法军有滥杀、强奸、抢劫、烧毁等非人道暴行。

在北京,以樊国梁为首的教士们发出“布告”容许天主教徒在8月18日教堂解围后八天之内抢夺生活必需品,规定抢夺不满50银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银两的,应负责偿还,或交教堂处理。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教士们做我们的向导。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

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

签订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

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求和。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王国、荷兰王国、西班牙帝国、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

《辛丑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

(4)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赞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附: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由印度人组成,还包括香港及威海卫华人)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战争影响

给中国的影响

经济方面。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

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样巨额的赔款是紧接着《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之后,可谓雪上加霜。中国这时战争不断,内忧外患,早已国库空虚,国民总产值低落,要付清4.5亿的战争赔款只有分期偿还,并且还向有关各国银行借债还贷用以支付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为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赔款共分39年才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跌入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翻不了身。

《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比较特别,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就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贫困。中国因而彻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文化方面。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抢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国珍贵文物、大量的文史资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乐大典》)和

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损失无法估计!其中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这也是联军劫掠北京的铁证。《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1403—1408)210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以遭破坏,后来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1900年被八国联军大肆损毁丢弃,甚至将《永乐大典》书册用于修建工事之用;《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36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79309卷,全书共7套,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册数万。翰林院内收藏了许多珍贵图书、孤本、宋版书籍、文史资料和珍贵书画,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直到现在,伦敦、巴黎的博物馆里还有《永乐大典》等许多当年被抢掠去的图书和文史典籍。

政治方面。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后来美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退款主要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清华大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其中英、日、荷三国将庚款余额修改偿付办法。这一方面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另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给东北亚的影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级,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对远东局势来说,1900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

给各国的影响

1900年,澳大利亚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在此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国之战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军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但对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作为列强中的带头的老牌帝国,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此时却无兵可调。因为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布尔战争也牵扯了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两千五百人的常规部队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作为英国最为成

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军队也已被大英帝国调往世界各地,以填补英军主力开赴南非后留下的防卫空虚。此时东亚告急,英国只能转向其它殖民地(或类殖民地)挖掘军事潜力,连刚刚组建不久的威海卫“华勇营”,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区参战,与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及若干印度军团一道,组成英军主力,参与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唯一“白肤色国家”,是英国所谓的真正子弟兵。英国政府征询了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的意向,各殖民地政府痛快地表示,只要“祖国召唤”,他们将立即派兵参战。多国联军纷纷来华作战,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俄之间、俄日之间、英法之间等国在华既得利益矛盾凸显,暗流涌动。

对战统计

时间: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地点:大清帝国

结果: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

参战方:

大清帝国义和团

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德意志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

指挥官大清帝国:慈禧太后联军:爱德华·西摩尔(英)阿尔佛雷德·冯·瓦德西(德)

兵力:约16,0000名义和团士兵联军:49,255人50艘军舰

伤亡义和团:约15,0000人联军:6000人

事件大事记

1900年

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国联合照会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缔义和团。

2月1日,山东高密群众围攻德国铁路公司,相持数日,并破毁铁路,至14日,德军扬言要以武力镇压。

3月13日,帝国主义列强在渤海举行海军示威,显示要用武力干涉中国。

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限两月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直、鲁两省,代为剿平。

5月20日,公使团会议,提出调兵来北京。

5月31日,英、俄、美、法、日、意等六国军队四百余人到北京,使他们的公使具有“完全不受约束”的“处理事务的自由”。

6月3日,德、奥两国军队八十余人到北京。

6月5日,帝国主义侵略军六百余名入卫天津租界。

6月7日,英政府授予驻华公使窦纳乐以便宜行事之大权,俄、美、德等国政府也先后授予格尔思、康格、克林德等使节以同样权力。沙俄派兵四千人赴天津。

6月9日,窦纳乐致电大沽口英国东亚舰队总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率军进京。

6月10日,西摩尔率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等八国联军共两千余人分批乘火车自津赴京。

6月11日,日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出永定门迎候西摩尔联军,在永定门外为董福祥部甘军所戕。

6月12日,西摩尔联军中午抵达廊坊。

6月14日,德国公使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寻衅,见拳民即毫不迟疑下令开枪,打死约20人。

6月15日,军机处一度传旨,令在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以及山东巡抚袁世凯速入京;两人均未赴召。

6月16日,西摩尔联军承认“远征在事实上已经失败”,暂停由铁路前往北京,大沽口列强舰队司令向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大沽炮台。慈禧太后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讨论和战“剿”抚问题。

6月17日,列强侵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占据大沽炮台。

6月18日,义和拳及爱国官兵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与敌军激战。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在东单为虎神营章京恩海所戕。义和拳与董福祥甘军及武卫中军开始围攻东交民巷使馆。

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自任俄军侵华总司令,以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为参谋总长,先后动员部队约十八万人,分为四个作战军团,准备入侵中国。

7月9日,直隶提督武卫前军总统聂士成于天津城南八里台与敌军奋战牺牲。

7月11日,天津老龙头火车站激战。

7月12日,俄罗斯帝国关东军司令阿列克谢耶夫主持联军指挥官会议,定十三日黎明分兵东南两路向天津城发动总攻。

7月14日,天津失守,帝国主义联军在津大肆抢掠屠杀。

7月17日,俄军从是日起至21日发动了惨绝人寰的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惨案。

7月30日,联军在天津成立“天津都统衙门”。俄军分别侵占海拉尔、珲春、三姓(今依兰)及辽阳等地,大肆烧杀。

8月4日,日、俄、英、美、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一万八千余人自天津出发,向北京进军。

8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电尼古拉二世,

8月6日,敌军占杨村。

8月11日,敌军攻通州张家湾。

8月12日,通州失守。

8月14日,联军入北京,大掠。

8月15日,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仓皇西遁。

8月17日,英国派来的印度军队在上海登陆;次日法国水兵也在上海登陆。

8月19日,联军统帅瓦德西离柏林东来。

8月28日,俄军攻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

9月18日,德国照会各国,主张先“惩凶”后议和。

9月21日,俄军侵入吉林省城,23日侵入奉天牛庄。

9月27日,联军统帅瓦德西到天津。

9月29日,俄军占辽阳。

10月1日,俄军侵入沈阳(奉天府),至是东三省的主要城镇和交通线归沙俄强占。英军占山海关。

10月4日,法国提出和议条款六点。

10月13日,法军占保定。

10月17日,联军统帅瓦德西到北京,设司令部于仪銮殿。

10月18日,法国占正定。

11月19日,德、意侵略军占张家口。

12月10日,联军组织“管理北京委员会”。

12月16日,联军占直隶束鹿县,遭到人民的英勇抗击。

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以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十一国公使联合向奕劻、李鸿章递交《议和大纲》十二条。清政府于27日同意接受。

12月30日,中俄签订《天津租界条款》。

1901年

1月15日,奕劻、李鸿章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正式签字画押。

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要求处死的十二人名单,即载漪、载澜、载勋、英年、赵书翘、毓贤、启秀、徐承煜、徐桐、刚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共达142人之多。

5月11日,奕劻、李鸿章照会列强公使,接受四亿五千万两赔款总额的要求。

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电召瓦德西回国,并转告各国政府取消他所担任的联军总司令职务。

5月26日,清政府照准各国赔偿四百五十兆两,四厘息。

8月8日,八国联军从北京撤退完毕。

9月7日,李鸿章和十一国公使在北京正式签订《辛丑和约》十二款及其十九个附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pt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背景介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至1901年间,由英、美、法、俄、德、日、意、奥等八国联合进攻中国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义和团运动。 二、引发战争的原因 自19世纪末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越来越频繁。在此背景下,慈禧太后下令设立了义和团,旨在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然而,由于义和团组织的激进性,导致他们不仅攻击了外国人,也残酷地屠杀了中国境内的基督教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 这一行为引起了八国联军的强烈不满,八国联军决定出兵讨伐义和团,以确保外国人在中国的利益和安全。 三、战争过程 八国联军于1900年进攻中国,他们以武力威胁,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并迫使中国支付巨额赔偿

款。此次战争导致了数万中国人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四、对中国的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战后,中国政府对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国家安全。 此外,这场战争还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为后 来的辛亥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兴起埋下了伏笔,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五、战争的启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要认识到外部势力对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威胁,加强国家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意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 同时,这场战争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世界。

六、结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黑暗的经历,战 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然而,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以实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朝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11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而引发的日俄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是指公元1900年8月14日(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指奥匈帝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增至约5万人。 油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 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签订国家最多,并丧失多项主权。影响所及,清帝国内部及远东(满洲平原)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击,间接导致清廷衰落、俄日冲突升级等变化。[1-2]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而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战争起因: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慈禧与洋人之仇 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变法维新,因与保守派对立而失败。慈禧镇 八国联军斩首义和团 压维新运动,软禁光绪帝于瀛台。各国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时间、地点:1898山东。 2、领导阶级:农民阶级 3、兴起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 猖狂的欺压中国人民 4、口号:扶清灭洋 5、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6、发展: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7、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6----1901 2、八国:英美俄日法徳意奥 3、原因: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 略势力。 4、目的: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5、经过: (1)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人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进犯北京。 (2)各国舰队夺取大沽炮台,攻占天津后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6、结果:1901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7、性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实现他们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联合发动的一场空前野蛮、残酷的暴行。 8、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进犯北京的计划,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 9、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烦的势力的联合镇压,主观原因是义和团运功是农民的自发斗争,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缺乏严密的组织,斗争手段、武器装备落后,迷信色彩浓重,这都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反映。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单纯的农民斗争不可能挽救中国。农民既无法摧毁封建制度,也不能阻止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革命的任务要靠新的阶级力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迫使列强不得不放弃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二推行“以华治华”的策略,继续扶植清政府作为侵略工具。同时,义和团运动也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三、《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 2、双方:清政府-----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 3、性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内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基础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综合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讨论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想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英法联军英、法1860年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1900年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

八国联军侵华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1)日本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持续膨胀,侵华预谋已久; (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3)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1)1894年7月,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日本偷袭,挑起战争。 (2)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旅顺展开决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 。 (条约规定:(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3)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 (1)中国: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②外国资本防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巨额战争赔款使中国财政不堪重负;④宣告了的破产;⑤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首先实行了军事改革;⑥各阶层展开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2)日本:促动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3)国际:①列强在远东矛盾激化;②“三国干涉还辽”拉开列强的序幕。 对该影响的进一步理解: (1)对中国国内局势: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骤然下降,民族危机愈益深重; ②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③清政府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2)对日本:通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亚洲强国。 (3)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①日本占领台湾,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更加迅速的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②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③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二)义和团运动(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八个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欢迎大家阅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必考知识点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是与以往侵华战争的不同之处) 二、义和团运动 1.最早兴起在:山东。 2.时间:1898年。 3.兴起的原因是:反对外国教会的压迫。 4.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5.口号:扶清灭洋(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6.发展:1900年发展到京津地区。(了解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打击外国侵略者,同时削弱义和团,所以扶持义和团有关) 7.抗击八国联军的重要斗争:廊坊大捷 8.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三、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第二次占领北京,时间发生在:1900年。(第一次占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内容要求会背)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辛丑条约》的影响)(见书22页) 六、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开始沦为的标志: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2.进一步加深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大大加深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 4.完全沦为的标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要知识点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 (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见课本第21页。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发,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a赔款白银4.5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 D划定使馆界。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重要问题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答: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 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 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古今对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古今对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联军入侵中国,残暴地占领了中国的很多地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如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中国与世界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古今对比。 一、战争背景 19世纪末期,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清朝内部腐败,政治腐败,国力削弱,导致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爆发。而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二、战争过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极其惨烈,入侵军队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大肆屠杀无辜百姓,掠夺文物和资源,使得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等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而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防体系,拥有着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以保障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三、战争结果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国土被瓜分,中国政府在不断抵抗外敌入侵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

题。而今天,中国已经完全不同了,国土和领土完整,国家也不再是过去那样的软弱和柔弱,中国拥有着自己的主权,维护国家安全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四、国际地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国家处于一种非常低落的状态。而如今,世界上已经有大部分国家承认中国是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大国之一,发挥着重要的国际作用。 五、人民心态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心态极其悲观和沮丧,那个时候的中国无力抵抗外敌入侵和仇视。但是,如今的中国人更加勇敢和自信,中国拥有着强大的爱国精神和自立自强的精神,无论何时,中国人民都愿意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留下了一段悲惨的历史,但是这段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更加坚强和自信,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拥有着自己的繁荣和发展。中国人民,也将不断地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安全而努力奋斗。

八国联军是哪八个国家侵略中国

八国联军是哪八个国家侵略中国 八国联军是指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 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大日本帝国(日)、 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意)的八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 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八国中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约为人,奥匈帝 国派遣的人数最小只是象征性派遣75人,日本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 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国、英国、法国、 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 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 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6月中旬,中日战争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统一指挥下,联手反攻大沽口炮台,遭守军极力抵抗,清军共炸伤击毁敌舰6艘,歼敌敌军余名。抗拒战事惨烈时,死守将罗 荣光意外中弹牺牲生命,清军丧失统一指挥,大沽炮台失陷。21日,清政府向各国“开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增派援军数千人,天津随即在14日为联军攻陷。8月 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 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轰 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扼杀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 处攻城略地,扩大侵略。 年9月7日,弈匡和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定了卖国战败的《辛丑条约》。条 约规定:中国赔钱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严 禁中国人民非政府反帝非政府等。 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在与他国交战时,曾犯下过无数罪行。这是战争的一部分,也是 被侵略国家永远的痛。罪行涉及的方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直接摧毁经济,有的掳走了当 地的文化。八国联军在发动侵华战争的那段时间里,就曾犯下无数罪恶滔天的罪行。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后大肆屠杀义和团及平民。联军经常弱指人说道就是义和团,不 由分说予以枪杀。侵略军把西四北太平仓胡同的庄亲王府纵火烧光,当场打死人。德国侵 略军受命"在登陆作战中,只要碰到着中国人,无论男、女、旧、幼,一概格杀勿论。"法 国军队路遇一队中国人,竟用机枪把人群逼至一条死胡同已连续开枪15分钟,不取一人。日军追捕中国人,施予各种酷刑,试验一颗子弹能够穿着几个人,或者故意向身体耶夫蒂奇,使人身中数弹才痛苦地死。杀人时,八国联军全副武装"监斩杀",人各个角度照相, 企图教唆中国人民,如今沦为八国联军罪行的铁证。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键入文字]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认真学习历史。 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1900 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6 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2000 多人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 月中旬,攻陷天津,8 月中旬,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条约》 (1)时间:1901 年9 月 (2)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签订。 (3)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 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 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以上对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讲解知识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军事史研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军事史研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899年至1901年间,英、美、法、俄、德、日、意及奥八国联军对清朝进行的一次侵略战争。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事件,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痛楚和对外敌的憎恶。本文将对这场战争进行军事史的研究,以探究其背景、战术、战果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战争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其一是中国国内政治混乱,各地军阀割据,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导致外国势力卷土重来。其二是近代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传统的封建教化教育不能满足当时的快速发展需要,人们开始渴望改革开放,尤其是洋务运动的发展,更加加速了中西方的碰撞。而八国联军的入侵,则主要是利用了国内政治动荡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境。 二、战争战术 (一)作战部署 由于参战国家过多,每个国家的作战部署有所不同。其中日本军队最早抵达中国,先在山东进攻,并自上海进攻南方,法军和美英联军则从天津进攻北京。总体上来说,八国联军的作战部署是协调一致、群攻中国。 (二)作战方式

八国联军在行动上采用了类似游击战的方式,他们进攻迅猛、劫掠居多,没有真正的战场。同时,对于中国方面的防御措施他们也采取了阴险的策略,比如先发动袭击然后诱敌深入,再将其歼灭掉等方式。 (三)战术手段 八国联军的军事技术强大,拥有先进的火力武器和工兵设备。他们在战斗中不但使用了步枪、亚热带武器等武器,而且还使用了机枪、迫击炮、火箭筒等先进武器。此外,八国联军还派遣了一批工兵部队,以拆毁关键地点和建筑为目标进行破坏。 三、战争战果 八国联军的侵华行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无数中国人民惨遭屠杀和折磨。据统计,中国方面在这场战争中伤亡超过200万人,其中包括了领导人和普通百姓。而对于八国联军而言,他们在战斗中造成的损失显然要小得多,仅有约1.5万人伤亡。此外,八国联军在拥有超强的军事技术和战斗经验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真正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 四、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单一的军事行动,还涉及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大问题。这场战争不仅仅导致了许多中国的城市和文化遗产的损毁,而且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孚众望的不安与落寞感。中国人民在此后也掀起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争策略和战略意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争策略和战略意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争策略和战略意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该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八国联军派兵进攻中国,打击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本文将从八国联军的战争策略和战略意义两个角度,对该战争进行深入分析。 一、八国联军的战争策略 1. 选择进攻中国的时机 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时机选择非常精准。当时,清朝政府内部腐败不堪,外交政策也混乱不堪,这为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此外,那个时期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武器和军事力量都非常落后,这使得八国联军可以凭借自身先进的武器和军事实力,轻易地打败中国军队。 2.集结优势军力 八国联军在进攻中国时,借助各国的优势军力,分别在中国东北、华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展开进攻。同时,他们采用轮流进攻的策略,以保持对中国的进攻持久稳定,最终达到对中国全面打击的目的。 3.采用先进武器

八国联军采用了当时最尖端的武器,如从英国引进的马克思机枪、德国的迫击炮、法国的重炮等。这些武器具有高精度、高效能、高杀伤力的特点,使得八国联军能够迅速击败中国军队。 4.破坏中国的交通线和城市 八国联军在中国境内的作战目标主要是破坏中国的交通线和城市,尤其是京津一带的交通线和城市。他们所采取的战术就是尽可能地破坏中国的经济和交通道路,削弱中国的军事实力,打现限制中国军队对八国联军的追击和反击。 二、八国联军的战略意义 1.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转折点 八国联军的入侵,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转折点。在与这场战争的斗争中,中国人民懂得了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性,这种民族精神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符号。此外,中国政府接下来通过对这场战争的反思,开始推行各种改革,以逐渐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2.促进中外关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成为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重要事件,为中外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这场战争带给中国很大的痛苦,但同时也使得中国社会逐渐了解了外部世界,并逐渐适应了外部的流行文化和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