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K12学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K12学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一.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2.过程

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④黄海大战

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

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⑤进攻中国

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①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记忆方法:割赔开厂。

②影响

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

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问题】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互勾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极大鼓吹对扩张;战前日本制定了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③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④朝鲜农民起义是导火线。

2.影响

①负面影响:即《马关条约》的影响。

②正面影响

a.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改革成为全社会一一致的呼声。

b.孙中山开始建立革命团体,发动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

c.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始得以实施。

d.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

【易错点】《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

.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2.原因:这主要要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阶段去考虑。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决定其对外侵略相应进入新阶段。《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末,这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这就是“新阶段”的含义(即帝国主义要求的是资本输出和侵略瓜分世界)。

同时,这一项也是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特征的变化。列强利用这一条,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工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与廉价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这一项也是对中国民族工业(或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为不利的一项。

【易错点】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

侵华的发展趋势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易错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到国外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2.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

【问题】结合日本的地理、历史状况分析日本富有侵略性的原因?

.地理:日本是岛国,多地震,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因此日本统治者从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就强烈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对扩张,掠夺邻国的土地和资源,建立独占的销售市场。日本的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和朝鲜。

2.历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许多武士出身的改革派成了新官僚集团的重要成员,封建武士道精神和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穷兵黜武的扩张特征。

例题: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楹联所指的战争是(c)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例题:在《马关条约》中,是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c)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例题: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D]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主观方面:清政府力量弱。

2.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强大,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政府清政府打不过新兴的帝国

主义国家日本。

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世界,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

③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题】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易错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例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c)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

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c.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3.过程

①发动战争

a.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b.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顽强阻击

a.在廊坊附近,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顽强阻击八国联军。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

b.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

③攻陷北京

a.八国联军增派兵力,1900年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b.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④妥协投降

a.慈祥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b.慈祥太后在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4.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①内容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海岸线的战略要地。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记忆方法:改兵民禁赌。

②影响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b.“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c.清朝腹地京津地区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e.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f.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易错点】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易错点】《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易错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易错点】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易错点】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

【易错点】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问题】了解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人民反抗上的共同点,认识到它们逐渐勾结在一起。

例题:《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答案]c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例题: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对义和团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了疯狂屠杀,大批官署、寺庙、民屋被付之一炬,紫禁城、三海颐园、坛庙陵寝、官署民屋等处大量珍宝财富、文物古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北京第二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洗劫,第一次是在(B)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例题: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下列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A)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例题:外国列强在中国取得下列特权,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c)

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军

④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例题: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D)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问题】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力量弱小。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指挥。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说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题】在屡遭侵略的封建社会后期,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依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不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其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自已解放自己,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华在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同时,对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之上的客观进步性。

【问题】列强在不同历史时期侵华目的、侵华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

.侵华目的的变化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

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企图瓜分中国领土的必然反映。

2.侵华的基本特征

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②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

3.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问题】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近代不平等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幸封建社会的形成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

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二.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问题】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从割地看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从赔款看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②《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

①《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

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马关条约》又增加了新的条款

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盐池高级中学教学笔记 年月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宁夏中考采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实行开卷考试,考生从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试题中选答一科试题,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重点讲解】 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失败原因及其影响 一、背景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2)重要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3)国际因素: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4)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的战火从朝鲜燃起; 二、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四、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项目内容影响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防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五、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要原因:清政府极端腐败。慈禧太后只顾自己60岁生日庆典,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 (2)直接原因: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一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不作抵抗;有些枪炮武器不能使用,在战斗中吃亏。) (3)客观原因:日本强大,又长期蓄谋战争。 (4)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六、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水准大大加深了。 (1)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经济上,出现了办厂,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逐渐理解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2)对日本的影响: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但促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在远东地区势力膨胀,吞并朝鲜的进程加快。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 (2)《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并探究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您知道这首民歌出自哪一时期吗?这一时期爆发了怎样的运动?侵略者 又有哪些罪恶的勾当?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师:看书P20页,说一说义和团兴起的地点、时间、目的、口号?(多媒体展示) 学生:原名:义和拳;地区:山东、直隶、河南一带;成员:贫苦农民为主;口号:扶清灭洋。 教师:想一想: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多媒体展示)

学生: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势力的暴行。 教师:义和团运动发展情况怎样?(多媒体展示) 学生: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二、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看书P20-21页说一说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时间、目的、组成、经过?(多媒体展示) 学生:背景:帝国主义的瓜分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风暴。时间:1900.6。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其在华利益。组成:英、俄、德、法、意、奥、日、美。 教师:经过: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路线图,大沽——天津——北京一线以红色闪烁,随教师讲述,出现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和八国联军窜入紫禁城的图片。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教师:讲一讲: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学生:八国联军乘火车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拦截和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才到达廊坊车站,走了全程的一半。义和团猛攻廊坊车站,杀伤侵略军几十人。联军被迫退到杨村车站。在天津,义和团和清军同2000多名俄国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歼敌500多人。由于义和团和爱国清军的顽强抵抗,使八国联军死伤300多人,进攻北京的计划受挫。 教师:看看:侵略者的暴行。(多媒体展示) 学生:北京城在联军的炮火下燃烧。侵略军立誓“屠城”,见人就杀。仅在庄王府一处,就屠杀、烧死了1700多义和团团民。一些法军把一群逃难百姓逼进一条死胡同,全部杀害。八国联军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特许官兵公开抢掠三天(到联军撤退之前,抢劫从未停止)。 从将军到士兵,从外交使节到传教士,全都参加了抢劫。他们挨门挨户抢夺财物,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从各官衙中抢走库款约白银6000万两,抢走或毁掉珍贵图书达46000余本。仅颐和园的东西,用骆驼驮运到天津,就运了三个月。中华民族又遭遇了一场空前浩劫。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用先进的武器大炮敲开了清王朝锁国的大门。8月14日,北京沦陷,将1840年以来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 三、《辛丑条约》 教师:看书P23页记一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学生回答后 教师归纳: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重点掌握廊坊大捷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导入新课。

2.诗歌导入法。义和团运动中,流传有大量的歌、谣、诗等形式的宣传材料,可以借此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复习比较法。1900年慈禧挟光绪西逃,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可以通过比较这两段历史让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阅读理解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描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5.比较分析法。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条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6.音像辅助法。可以增强直观效果。 7.归纳法。对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理解,可以对近代主要条约进行归纳来帮助理解。 教具 1.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投影显示]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公开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2)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o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这两位先烈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先行者,定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不忍偷生,沉入茫茫黄海;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宁可自杀殉国,也决不向日本人屈膝投降,保持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为什么它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会如此之深? 新课学习 一、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在走向帝国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扩张政策? 1.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结合教材《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用投影显示3.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4.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条约内容可以分为割地(领土)、赔款、开埠通商和设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逐条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落实在教材上。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划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1)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推行军事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从中寻找出路。其“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 (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危机出现加快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步伐。 (3)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 (4)此外,列强在远东的矛盾和清政府的腐朽也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2.甲午战争的爆发 (1)挑起战端——丰岛海面偷袭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舰偷袭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的中国舰艇,战争爆发。 (2)陆战——平壤战役、辽东半岛战役损失惨重。日本还在旅顺进行疯狂大屠杀,全城2万余人遇难。 (3)海战——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2课

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课标:列举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影响。 【预习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 2.经过: (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________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 (2)________陆战:清军失利。 (3)黄海海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________等地。 (5)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签订《_______》。 (1)事件:1895年4月。 (2)内容:割_______、台湾及附属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_______,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3)危害: ①割地:使中国的_______和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埠:侵略势力深入中国_______。 ④设厂:严重阻碍中国_______的发展。 4.影响: (1)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_______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战争 1.原因: (1)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兴起,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略战争。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1900年7月占领天津。 (3)1900年8月攻陷北京。 3.结果:签订《_______》。

【K12学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一.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2.过程 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④黄海大战 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 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⑤进攻中国 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①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记忆方法:割赔开厂。 ②影响 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标落实 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 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列举1894年日 本侵华的主要 史实 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 《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 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 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 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 和使命感。 概述甲午中日 战争中国军民 斗争的主要事 迹。 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 1. 教材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打出第1张幻灯片 (一)预习案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1、历史背景 (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2)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1890年日本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转移人们视线。 (4)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派兵入朝。 2、经过(在P57《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上标出主要战役地点)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教案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教学教案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3、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提供相关图片核材料,加强教学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

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清失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台湾人民的抗日,认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学习内容概况有清楚的了解 2、教师补充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分析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并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四、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交流法 2、说评议结合法 3、材料分析,知识归纳法。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问答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 2、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3、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方法〗 根据初二学生好奇心强,但兴趣不稳定、逻辑思维日趋发展,又需借助感性材料支持等特点,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讨论交流、编演山东快书、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导入 1‘先看一段资料片――中国申奥和入世成功,中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胜利的资料。 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由此想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发散思维,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师:是的!国家强大了,我们为此而自豪。但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耻辱史,也是一部民族抗争史,这种耻辱的历史在延续,而中国人民的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2、课件展示:图表资料――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历次侵华战争、签订条约及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历次抗争的史料图片。(教师边播放边讲解,并配以音乐,烘托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热情) 师: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课件展示:《时局图》。教师设计问题:看到这幅地图,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归纳综合表达出来(列强的瓜分蚕食、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落后就会挨打等),锻炼学生的能力,了解当时的形势。 师:20世纪初,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次遭到损害。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但中国仍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自主探究,建构知识 1、学生自读课文,建构本课的知识提纲。 2、搜集、整理相关信息。 三、全员互动,合作交流 1、课件展示:导学提纲(板书内容),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学有目标) 2、师: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屡次侵略中国,这必然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这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下面请同

2020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三单元 1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1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明确考向把握主线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 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 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 争精神 本讲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 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继两次鸦片战争 后,列强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纲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 民的反抗斗争 理一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 (1)战争爆发: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主力尚存,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之战: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 日本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 (1)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从大沽口向北京进犯。 (2)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打击侵略者。 (3)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赔款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 (1)《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想一想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的经济手段主要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掀起了哪些救亡图存的运动? 提示:政治上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的实业救国;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 3.怎样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提示: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 4.你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提示:(1)进步性: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要求,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2)局限性:“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的警惕;“灭洋”又表现出笼统的排外色彩。 5.你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学习导航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含答案 精品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思维激活 右图是清末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画像。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为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以邓世昌为代表的中国海军将士如此忠勇,但甲午战争的结局为什么以清朝惨败而告终呢? 提示: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长期备战;而清政府政治腐朽,并未认真进行战争准备。②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而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却日益陷入困境,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大势。③日本军队的管理和装备基本实现了近代化;而清朝除北洋舰队之外,军事装备和指挥调度都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大势。④日本侵略军穷凶极恶;清朝军队中有些扼守要地的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自主整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2.过程: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面偷袭清军的运兵船,挑起战争。不久,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黄海大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丧失了制海权。随后,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量割地赔款,开放商埠,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 4.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负担大大加重。 (2)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3)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迅速形成高潮。 2.经过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 (2)主要交战地点:天津、廊坊、北京。 (3)抗敌力量: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 (4)结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途中,她命令清军严厉镇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2、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一、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具体情况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我们知道列强瓜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那么,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书上20页,讨论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1、义和团最早兴起在什么地方?其斗争矛头是什么?后来运动中心在哪里?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拓展延伸_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word版有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晚清有揭帖说:“先将教堂烧去,次将电杆毁尽。邮政报房学堂,自当一律扫净。”揭帖的发起者打出了下图的旗帜。 上述揭帖和旗帜与什么运动有关?其反映出这场运动的目标和局限性各是什么? 提示:义和团运动。目标:驱除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盲目排外,对清政府的本来面目认识不清。 课标要求: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1894年,借朝鲜请求清政府出兵镇压________之机,日本派大军入侵朝鲜。 (2)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________的建议,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制定了所谓的“大陆政策”,该政策就是日本妄图吞并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亚洲和全世界的政策。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其实施“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 2.经过 (1)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________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战争爆发。 (2)清军在朝鲜________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在黄海大战中,中方虽遭受损失,但________尚存。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乘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控制黄海制海权。 (4)随后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________、________等地。 (5)1895年初,日军攻占________,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3.结果——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________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________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________、苏州、________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________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________。 (2)危害——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①割占中国大片领土,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在其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________”,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________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________。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________的发展。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方式也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为了实现资本输出的目的,列强开始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活动。《马关条约》就反映了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分割世界的新要求。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2课 甲午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习目标】: 1.牢记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通过对义和团发展过程及结果的探究,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3.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抗争和义和团运动,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第一部分:基础巩固(自主完成,检查知识)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二)概况: 1.1894年标志着战争爆发。 2. 和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 战役均失 败而告终。 3.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牺牲,北洋海军主力尚存,但是日本取得了黄海 海域的 制海权。 4.辽东战役中,日本制造了大屠杀 5.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日军占领威海卫,全军覆没。

(三)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 总之,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失败原因: 内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未能充分动员民众; 外因: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强盛,发动侵略战争;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899——1900) 1.原因: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益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不断高涨。 2.性质:农民阶级的运动 3、口号:“” 4.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5、结果:遭到势力的联合镇压而失败 6.意义: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粉碎了列强的狂妄企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鼎尖教案】高中历史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3)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课前自主学习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目本借机派兵,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8月,清政府迎战,这年是农历甲午年,故称这次战争为。 (3)不久,清军在朝鲜陆战失利,接着又在中遭受损失。中国战败。 3.《马关条约》 (1)割、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两白银。

(3)开放、、、 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 4.影响,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的发展。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狂潮。 (2)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运动兴起。 2、过程(1)1900年6月,八国,借口,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3)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 。(4)8月,占领。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3.《辛丑条约》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计两,分39年还清,以 做抵押。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不许中国人居住。 (3)拆毁的炮台,由各国派兵保护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