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国联军侵华名词解释

八国联军侵华名词解释

八国联军侵华

事件概述

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帝国主义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以保护他们的在华利益为借口,而发动的帝国主义侵华史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一次战争。

19世纪,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迅猛发展,严重威胁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于是列强们准备武力镇压,并企图乘机瓜分中国。1900年5月21日,英、俄、法等驻京外交团集会,联名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严厉镇压义和团。5月底,各国公使几经磋商,一致同意联合出兵共同镇压义和团。在各国压力下,慈禧太后同意各国调兵来京“保护使馆”。这样,从5月30日到6月2日,各国侵略军约400多人以保护使馆为名,从天津乘火车陆续到北京,到6月8日,进京的外国侵略军队已近1’000人,这批“使馆卫队”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先头部队。同时各国向中国派出军舰,到6月2日,大沽口外的外国军舰已达24艘。

1900年6月10日,英、日、俄、美、德、意、法、奥八国在天津拼凑2’000余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在大沽登陆后由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西摩尔狂妄地预计用不了几个小时就会“打到北京吃晚饭”。

得到联军出动的消息,义和团民义愤填膺,立即传帖聚众,拆毁铁路,阻击侵略军,砍伐电线杆,切断京津间的电讯联络,边修铁路边前进的侵略军直到6月14日才挣扎到廊坊附近。傍晚,几百名头扎红巾,手持大刀、长矛、木棍的义和团民忽然冲杀出来,和侵略军展开血战。但正在此时,一队架着大炮的美军从后面赶到,向义和团民炮轰,义和团民死伤无数,但他们毫不畏惧,终于迫使联军撤退。联军撤退途中又受到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义和团的连连围攻堵截,到25日,才退到天津租界。

6月17日,集结在大沽口的外国军舰也开始向炮台清军守兵开炮。清军在守将罗荣生的指挥下英勇抵抗,但凶恶狡猾的敌人却前后夹攻,炮台腹背受敌、应接不暇,最后失陷。但是,联军在激战中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大沽地区浓烟未散,各国侵略军又开始分攻塘沽、北塘、新河等村镇,烧杀淫掠,犯下滔天罪行,他们甚至残无人性地把刺死的婴儿挑在刀尖上玩耍。6月18日,曹福田率领团民数千人连同部分清军向盘踞在老龙头火车站的俄军发动进攻,义和团民冒着敌人的炮火猛杀猛冲,击毙俄兵500多人,天津人民“送得胜饼和绿豆汤”进行慰劳。义和团民还向盘踞在天津紫竹林租界的侵略军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打死打伤了联军的一些高级军官。

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空前尖锐起来。从6月16日到19日,慈禧太后连续召开四次御前会议。此时,传来了一份“假照会”,其内容之一是要慈禧“归政”。慈禧一听大怒,立即下了“宣战”的决心。21日,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对八国宣战的上谕。

到6月30日,在大沽登陆的联军已达1.4万余人,并开始向天津大举进攻。7月13日,联军向天津发起总攻,直隶总督裕禄等逃走,只剩部分团民和清军抵抗,14日,天津落入敌手,聂士成中炮牺牲。

八国联军进入天津城后,对城内人民进行杀戮、焚烧、奸淫、抢掠财物,所到之处罪行累累,其手段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同时,还对天津实行了分区占领,并于7月30日,成立了“督统衙门”,对天津及附近的静海、宁河地区实行军事殖民统治。直到1902年8月才撤销。

8月4日,八国联军近2万余人,由天津出发,气势汹汹地扑向北京。5日,清军统帅宋庆、马玉昆率部下与义和团在北仓阻击联军,毙伤数百敌人,然后退到杨村。联军攻下北

仓后,决定乘胜追击,立即拿下杨村。6日,进攻杨村,清军溃退,裕禄自杀。临时受命帮办武卫军事务的李秉衡出京御敌。9日,清军退到张家湾,激战到中午时,清军只剩下李秉衡一个光杆司令,被迫服毒自杀。联军兵不血刃进入通州,通州是进入北京的最后一站,10万市民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联军几乎对每个家庭都犯下罪行。8月13日,侵略军兵临北京城下,夜里,俄军抢先攻城,14日凌晨,俄军将城门打开,但当时清军的防御设施比较坚固,经过激烈的战斗,下午2点,守城清军战斗到最后一枪一炮,俄军在联军发起总攻前16小时抢先攻进了北京城。日、英、美在14日天亮时也发动了进攻。1900年8月14日下午2点左右,联军进入北京城。入城后,继续向城内推进,但部分清军和义和团民依然在英勇打击侵略者,直到16日,守城军才完全撤出,北京城陷落。

15日凌晨,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及少数王公大臣西逃。在北京城内,八国联军纵兵3日,为所欲为。北京城遭到外国强盗的公开劫掠,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被洗劫一空后,侵略军为毁灭罪证,又纵火把它烧掉。

联军进入北京后,同样实行分区占领,将北京城置于他们的直接军事统治之下,同时侵略者还以北京为基地,派兵四出扩大侵略,争城掠地,进攻保定府,践踏直隶。沙俄趁火打劫侵犯东三省,制造了举世震惊的黑龙江大屠杀。

1900年8月,即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进攻北京时,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各国乞和。为了讨好各个列强国家,9月7日,慈禧发布“剿匪上谕”,宣布“痛剿义和团”,还宣布惩处主“抚”的有关官员。12月24日,十一国联合提出了“议和大纲十二条”。逃亡在西安的慈禧见大纲并没有把自己当作“祸首”惩办,喜出望外,马上表示“照允”。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和侵华的八国,再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共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分封制:对象:贵族(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5、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7、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

8、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9、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10、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1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12、中书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期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13、殿阁大学士: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

八国联军侵华资料

[编辑本段] 背景:自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而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 慈禧太后与洋人之仇: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戊戌变法,因与保守派对立而失败。慈禧镇压维新运动,软禁光绪帝于瀛台。各国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国,而慈禧欲废黜光绪帝,但因遭各国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令她怀恨在心。加上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的仇外情绪。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的影响;凡事都有两面性的,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战后条约《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求和。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人建立和参加抵抗侵略军的各种组织;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付清,本息9.8亿两白银;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平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起因】由于西方传教士、教民与一般民众的冲突、帝后党争等等的因素所引起的义和团运动,导致部分中国民众袭击在华的外国人。而清廷政府面对列强要求剿灭义和团的态度又暧昧不明,因此几个列强国家决定由自己出兵镇压义和团。不过一般认为这些列强国家出兵中国的动机并不单纯,除了维护本国在华人士的权益之外,亦有趁机剥削、掠夺中国权益的目的。 【经过】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后果与影响】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四亿五千万即当时中国总人口,以示每人一两,达羞辱中国人之意),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掠夺,因而造成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

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因鸦片生日被以林则徐为首的爱国志士销毁,借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进行了英勇战斗。但由于清政府奉行妥协方针,终于导致战争的失败。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中,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惊醒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南京条约: 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在英军炮口威逼下,清政府在南京与英国签订。主要内容为: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决定,“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废除“公行”制度,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无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从此,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各国侵略者接踵而来,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而得名。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并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8月,双方正式宣战,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受挫,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次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不久,辽东半岛陷落。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但因清政府的腐败而遭到失败。最后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马关条约: 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借宿中日甲午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主要内容为:中国承让朝鲜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在设立工厂、输入机器,支教所订进口税。该约是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它适应了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严重威胁了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00年帝国主义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以保护他们的在华利益为借口,发动了帝国主义侵华史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一次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争城掠地,趁火打劫。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辛丑条约: 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逼迫清政府订立了丧权辱国条约。主要内容为:①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八个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欢迎大家阅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必考知识点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是与以往侵华战争的不同之处) 二、义和团运动 1.最早兴起在:山东。 2.时间:1898年。 3.兴起的原因是:反对外国教会的压迫。 4.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5.口号:扶清灭洋(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6.发展:1900年发展到京津地区。(了解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打击外国侵略者,同时削弱义和团,所以扶持义和团有关) 7.抗击八国联军的重要斗争:廊坊大捷 8.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三、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第二次占领北京,时间发生在:1900年。(第一次占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内容要求会背)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辛丑条约》的影响)(见书22页) 六、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开始沦为的标志: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2.进一步加深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大大加深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 4.完全沦为的标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要知识点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 (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见课本第21页。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发,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a赔款白银4.5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 D划定使馆界。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重要问题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答: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 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 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浅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浅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摘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 关键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背景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战争起因: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侵略中国,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 二、爆发原因 1、清政府危机四伏、闭关自守(具体原因)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对外扩张(根本原因) 3、英国为维护其可耻的鸦片贸易而发动战争(直接原因) 三、过程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四、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方面。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为终。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样巨额的赔款是紧接着《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之后,可谓雪上加霜。中国这时战争不断,内忧外患,早已国库空虚,国民总产值低落,要付清 4.5亿的战争赔款只有分期偿还,并且还向有关各国银行借债还贷用以支付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为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赔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知识点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土活动的猖獗,逐渐由反清转变为反帝斗争组织。——性质 2.兴起:由活动于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等发展而来。 3.发展: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4.口号:义和团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既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粉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 2.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2)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3)义和团和清军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扩大侵略的借口。 (4)天津保卫战: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天津保卫战中直隶总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3.义和团运动结果: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请求八国联军“助剿”。在中外反对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4.影响: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

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但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及笼统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订:1901年(农历辛丑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 2.主要内容: (1)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 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2)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彻底沦为洋人的工具。 (3)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4)外交上: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②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瓜分狂潮】 1、加紧资本输出方式: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 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 背景: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一。 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错过了瓜分时机。 特点: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影响:美国侵华新阶段、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 二、【八国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激化了民族矛盾。 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扶中华,保中国——朴素的爱国思想 混淆清政府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放松对清政府警惕,最终失败 灭洋:体现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动员民众反帝斗争 混淆外国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区别,盲目排外 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失败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A 主要战役: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 三、【八国联军侵华结果:《辛丑条约》】 内容 1、赔款; 2、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由各国,派兵保护; 3、在大沽至北京通海沿线驻兵; 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等;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影响: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统治秩序正式形成。 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暴露,使一部分主张君主立宪的人士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帝国主义侵略方式变化,实行以华制华,中国社会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公元1900年8月14日(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指奥匈帝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慈禧太后要求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签订国家最多,并丧失多项主权。影响所及,清帝国内部及远东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击,间接导致清廷衰落、俄日冲突升级等变化。 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 妄图吞霸中国。 战争起因: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侵略中 国,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 八国联军指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指奥 匈帝国)时间为1900年8月14到1901年9月7日 参战方:日俄等八国联军;清朝、义和团 过程: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 展,外国列强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4月, 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罗斯帝国公使就提出 镇压。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 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 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 兵参加义和团,以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 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 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 便策划直接出兵平乱。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军、俄军、 法军有滥杀、强奸、抢劫、烧毁等非人道暴行。 结果:1901年9月7日,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 爱新觉罗·奕劻和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 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 约》。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 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 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 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 主义的傀儡。《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 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影响:给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给东 北亚影响,给世界给来更沉重的代价。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1.,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2.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4.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在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订的一个和平协定。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6.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7.三湾改编: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开始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8.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9.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四马分肥: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 简答题 1.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2.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 答: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紧急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9.积极展开全方位外交;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 面推进。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答:第一:国家的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记忆口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反帝爱国立战功,抗击联军逞英雄。1900铭记心,八国联军占北京,烧杀抢掠丧天尽,馨竹难书此罪行。 1901要记住,《辛丑条约》受屈辱,赔款白银4.5(亿两),反帝活动被禁锢,东交民巷为使馆,拆毁炮台占铁路,“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 1.时间:1900-1901年 2.义和团爆发的原因: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3.性质:反帝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①根本:进一步控制中国政府(彻底瓜分中国) ②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其在华利益。 5..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6.《辛丑条约》内容: 7.条约危害: ①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在使馆区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控制之下;

③中国人民受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在军事上失去了自主权。 8.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 机全面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中历史学习好三种方法 重在理解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 听讲。 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 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 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 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 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 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 知所云。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化简记忆法 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最后达到全部记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中英《南京 条约》内容,记起来十分复杂,但仔细推敲,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只找一个关键字,就可化简为“割、赔、开、关”四个字,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 (1)开始:1900年,英、俄、日、法、徳、美、意、奥八国以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结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徳、日、意、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 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变法上谕的颁布:新政的举措(A) 1、举措: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2、评价: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三民主义 同盟会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20世纪初)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1、一战结束: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2、一战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2)摧毁了欧洲的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英国的霸权地位遭到美国挑战;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英国的殖民体系渐趋瓦解,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英联邦形成。 (3)确立了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催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1)一战后的英国经济——债权国到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2)一战后的英国殖民体系——英联邦的形成 背景:英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过程:为挽救颓势,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自治领与宗主国以“共同忠于(英国)国王”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 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 2、后果:1932年,东北全境沦陷,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内容: (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3)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国联军侵华名词解释

八国联军侵华 事件概述 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帝国主义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以保护他们的在华利益为借口,而发动的帝国主义侵华史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一次战争。 19世纪,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迅猛发展,严重威胁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于是列强们准备武力镇压,并企图乘机瓜分中国。1900年5月21日,英、俄、法等驻京外交团集会,联名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严厉镇压义和团。5月底,各国公使几经磋商,一致同意联合出兵共同镇压义和团。在各国压力下,慈禧太后同意各国调兵来京“保护使馆”。这样,从5月30日到6月2日,各国侵略军约400多人以保护使馆为名,从天津乘火车陆续到北京,到6月8日,进京的外国侵略军队已近1’000人,这批“使馆卫队”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先头部队。同时各国向中国派出军舰,到6月2日,大沽口外的外国军舰已达24艘。 1900年6月10日,英、日、俄、美、德、意、法、奥八国在天津拼凑2’000余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在大沽登陆后由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西摩尔狂妄地预计用不了几个小时就会“打到北京吃晚饭”。 得到联军出动的消息,义和团民义愤填膺,立即传帖聚众,拆毁铁路,阻击侵略军,砍伐电线杆,切断京津间的电讯联络,边修铁路边前进的侵略军直到6月14日才挣扎到廊坊附近。傍晚,几百名头扎红巾,手持大刀、长矛、木棍的义和团民忽然冲杀出来,和侵略军展开血战。但正在此时,一队架着大炮的美军从后面赶到,向义和团民炮轰,义和团民死伤无数,但他们毫不畏惧,终于迫使联军撤退。联军撤退途中又受到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义和团的连连围攻堵截,到25日,才退到天津租界。 6月17日,集结在大沽口的外国军舰也开始向炮台清军守兵开炮。清军在守将罗荣生的指挥下英勇抵抗,但凶恶狡猾的敌人却前后夹攻,炮台腹背受敌、应接不暇,最后失陷。但是,联军在激战中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大沽地区浓烟未散,各国侵略军又开始分攻塘沽、北塘、新河等村镇,烧杀淫掠,犯下滔天罪行,他们甚至残无人性地把刺死的婴儿挑在刀尖上玩耍。6月18日,曹福田率领团民数千人连同部分清军向盘踞在老龙头火车站的俄军发动进攻,义和团民冒着敌人的炮火猛杀猛冲,击毙俄兵500多人,天津人民“送得胜饼和绿豆汤”进行慰劳。义和团民还向盘踞在天津紫竹林租界的侵略军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打死打伤了联军的一些高级军官。 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空前尖锐起来。从6月16日到19日,慈禧太后连续召开四次御前会议。此时,传来了一份“假照会”,其内容之一是要慈禧“归政”。慈禧一听大怒,立即下了“宣战”的决心。21日,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对八国宣战的上谕。 到6月30日,在大沽登陆的联军已达1.4万余人,并开始向天津大举进攻。7月13日,联军向天津发起总攻,直隶总督裕禄等逃走,只剩部分团民和清军抵抗,14日,天津落入敌手,聂士成中炮牺牲。 八国联军进入天津城后,对城内人民进行杀戮、焚烧、奸淫、抢掠财物,所到之处罪行累累,其手段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同时,还对天津实行了分区占领,并于7月30日,成立了“督统衙门”,对天津及附近的静海、宁河地区实行军事殖民统治。直到1902年8月才撤销。 8月4日,八国联军近2万余人,由天津出发,气势汹汹地扑向北京。5日,清军统帅宋庆、马玉昆率部下与义和团在北仓阻击联军,毙伤数百敌人,然后退到杨村。联军攻下北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义和团的性质 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义和团的发展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并承认义和团合法地位。实际目的是利用义和团。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4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灭洋”反映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知识点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廊坊阻击战 在北京的战斗 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 3义和团的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失败(慈禧下令剿杀,请八国联军”助剿“) 4八国联军的罪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出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沉重的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时间及签订国 1901年(庚子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辛丑条约》内容 ①“钱”: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八年级上册历史名词解释

江麓中学八年级上册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历史名词解释 1、列强发动的侵略中国(侵华)的战争:①②③④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 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和 《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3、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或抗争: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 化运动⑤五四爱国运动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⑦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⑧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⑨红军长征⑩抗日战争⑾人民解 放战争; 4、不同历史阶段的先进中国人:①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左宗棠、邓 世昌②三元里人民、太平军、义和团③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革命派(无产阶级)、青年学生④同盟会、国民党、国民革命军、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工农红军; 5、其它专门名词:①近代化(工业化)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地主阶 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国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④资本主义列强(外国资本主义)(外国经济势力)⑤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道路(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的道路⑥封建统治、封建帝制⑦反帝反封建⑧新(旧)民主主义革命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一、重点: 1、鸦片战争:是1840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 历史新篇章。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956到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 政府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第二次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 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 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十三行是闭关锁国的产物,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取消,乃日趋没落。 2.林则徐:1785年(乾隆五十年)~1850年(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 州),字少穆,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3.虎门销烟:广州禁烟斗争时,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集中销毁的事件。林则徐到达后,与 两广总督邓廷桢整顿海防,惩治鸦片走私,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1839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表明中国禁烟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4.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 辖的特权。1843 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1943 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 判权及有关特权。 5.《海国图志》: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该书初刊于 1842 年,共 50 卷,后扩编至 100 卷。这部书是根据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编著而成。这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史地、科技知识的著作。魏源明确地提出编撰此书的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对日本的文化和学术也有过重大作用。(《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 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6.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由清政府洋务派发起的一场旨在通过“自强”“求 富”,学习西方科学、生产、管理技术,达到富国强兵,“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的自救运动。其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地方上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对近代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中国不存在市民阶级——资产阶级,洋务运动过程中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启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发生的先河。第二,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其创办的企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资本主义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进来技术、设备。第三,洋务运动同时也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夷夏之防,改变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促使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Historical lesson plan - the invasion of China by the Allied force s of the eight countries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第四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