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让课程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让课程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让课程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417074267.html,

让课程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作者:陆玲

来源:《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19年第11期

游戏、幸福、自主、健康、完整

等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由单纯重视集体活动转变为一日活动皆教育的大课程观。幼儿园课程是一件正在发生着的事件,幼儿是事件的当事人。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幼儿的生活环境、家长的工作情况、周边的社区资源及文化底蕴,开展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主题活动课程,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课程审议。

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幼儿发展需要,我们基于现有教材,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季节变化、节日等确定主题,尝试实施预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的展开方式。现以大班主题活动“身体里的好朋友”为例,来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寻找主题课程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大家也非常认同幼儿园课程应当来源于幼儿生活。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幼儿对身边发生的、亲眼看见的事情感兴趣,愿意去探究其中的奥秘。那么,如何让幼儿能够持续且深入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分析和评判该兴趣点是否有探究价值,然后教师、幼儿、家长等共同收集各类资源,支持幼儿的探索和体验,最终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有一次,孩子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着区域游戏。突然传来了一声比较响的奇怪声音,原来是一名孩子放了一个屁。其他孩子开始笑话他,他很不好意思地一个人站在旁边,显得非常尴尬。

在一次集体活动中,一名孩子突然去大便,因为厕所紧靠活动室,不一会就传来一阵阵臭味。其他孩子都在说“臭死了、臭死了”,那位正在大便的孩子听见了,很长时间都不好意思出来。之后,性格内向的他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想大便了也不愿意在幼儿园解决了。

幼儿放屁和大便后的遭遇,都使幼儿的心理受到伤害,甚至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让教师和家长头疼,也影响了幼儿的健康、社会性发展。于是,教师开展了集体综合活动“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让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用画画、猜猜、听听的方法,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人体中大脑、肚子、心脏的作用,知道屁和大便产生的原因。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图书区提供了绘本《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供幼儿阅读。教师发现经常有几个幼儿围在一起边看边交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摘要: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强调把富于启蒙性、趣味性而且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通过开创小实验、开展小制作、开辟植物园、开办“说一说”等途径纳入适合于幼儿课程范畴,让幼儿在生活的发现、参与、实践、体验中收获最真实的生命成长过程,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身心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义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是指在组织、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时,要把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幼儿课程、幼儿的感性经验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幼儿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它强调把富于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范畴,让幼儿在生活的参与、实践、体验中学习和发展,并且从中培养其亲自然,亲社会的人文情感。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途径探索 幼儿思维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性,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就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利用多种实践途径,才能满足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一)开创“做一做”小实验,促使幼儿对生活有更为深切的体验和感受。

生活中许多现象虽然司空见惯,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对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却深奥不解。例如,为什么烧水时水壶中的水会溢出来呢?如果能开创“做一做”小实验,真正了解了事物的热胀冷缩特性,会增加孩子许多的快乐。为了让幼儿明白热胀冷缩的原理,我动手做“神奇会变的气球”实验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我把套有气球的试管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孩子们在观看时非常认真,立刻发现了气球的胀大和收缩,试管放进热水时“气球渐渐变大了”;试管放进冷水时“气球又变小了”。气球神奇的变化,使课堂沸腾了。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气球会发生变化时,有的皱着眉头百思不得其解,有的说可能和水d冷热有关系,见此情景我对小朋友们进行了讲解。热水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体积增大,气球鼓起来,这就是热胀。冷水温度较低,空气遇冷体积变小,气球就会瘪下去,这就是冷缩。“可是,怎么会知道试管里有空气呢?”有的小朋友喊出来。我兴奋地取来一盆水,找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空杯的底部,将杯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引导孩子观察玻璃杯里水面的高度;然后垂直取出玻璃杯,拿出纸团。让小朋友观察纸团是否变湿了。孩子们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中学习了科学知识,懂得了空气在杯子里,使纸团和水不能接触这一事实。 (二)开展“试一试”小制作,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生活化就是要让幼儿从小建立生活的主体意识,在生活中探究、发现、学习,在生活的实际情景中,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指导幼儿用一次性纸杯做多种手工制作,用卡纸把水杯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摘要: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在活动中获取信息不可多得的方法之一,也是幼儿成长过程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幼儿只有亲历亲为,才能形成一定的自己生活经验。 关键词:生活教育经验区域游戏社会性 幼儿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累生活经验,经验的积累是个体的亲身经历,强调的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因为只有亲历亲为,才能形成一定的经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关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充分发挥幼儿自我发展的能动作用,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一、教育和生活的关系 杜威曾说“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在杜威看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并从中获得他感到高兴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可见,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离的。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更新与丰富生活经验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进一步生活能力的过程。只有在生活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而真实的表现,也才能谈上经验的不断改造,因而教育即生活。教育源于幼儿的生活,也应回归于幼儿的生活。生活,是幼儿获得周围世界

丰富经验的巨大宝库。 二、如何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蒙台梭利曾说过: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在开展主题活动的今天,主题环境的创设是一个必要环节。只有给孩子们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与巩固主题教育,让幼儿在与主题环境互动“对话”之中,逐步丰富生活经验,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1)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教师要直面幼儿的成长需要,着眼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根据他们的兴趣、实际经验来创设主题环境,使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的得以丰富、发展和提升。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班里小朋友时不时地会带一些小汽车来园,而且在外出活动的过程时经常被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各种各样的事物、风景所吸引,随之我们教师开展了“我在马路边”这一主题活动,小朋友们纷纷将自己家里的玩具车带到幼儿园里,经常性地三五成群扮成小司机在创设好的马路环境中“驾驶”着车辆;窗台上有关车辆的书籍也是孩子从家中带来供大家分享的,在阅读中他们对车的兴趣逐渐递增,对车辆的认识慢慢丰富起来。通过“与车辆的互动、对话”,孩子们知道了马路上多种标志的含义、懂得了过马路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对于警察指挥交通的简单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车、与马路相关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了起来。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源自于孩子,是孩子们基于内在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安全教育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安全教育内容 一、入园、离园的安全要求 1. 入园时家长务必把幼儿送交本班老师,办理交送幼儿手续(如登记、使用接送卡、刷电子卡等。 2. 幼儿每天由家长来接,如有特殊情况请家长与班上教师及时沟通,接幼儿时同样要完成与班上老师间的交接手续。 3. 班上教师要认真看护幼儿入园、离园,幼儿入园时应做好晨检工作,保管好幼儿物品,如幼儿携带有危险物品(如没有家长交待的药物、锋利物品等),要与家长及时沟通。 4. 上午开大门时,教师应站在本班大门口迎接家长,与家长简单交谈幼儿情况。 5. 晚班老师将每个幼儿交到家长手中,最后用点名册清点人数,确认幼儿都接走后方离园。 二、幼儿生活活动中的安全要求 1. 卫生间、盥洗室地面要保持干燥、不湿滑,无积水。 2. 妥善保管清洁,消毒用品,确保幼儿不能触及。 3. 培养幼儿养成入厕有序、便后洗手、盥洗时不打湿地面的好习惯。 4. 建立良好的进餐常规,与家长一起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5. 营造安全、卫生、整洁、有秩序、温馨的进餐环境。 6. 引导幼儿进餐前后不做剧烈运动。 7. 开餐前后,饭、菜、汤要放在幼儿碰不到的地方,以免发生烫伤。 8. 注意饭菜的温度,粥、汤要等食物降温后再盛入碗中。 9. 保证进餐时间,不催饭。 三、幼儿午睡环节的安全教育 1.睡眠的环境应保持安静、空气清爽、温度适宜、光线柔和。 2.园所要提高保教人员的安全意识,教师要加强班级午睡常规的建立与管理。 3.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引导和提醒幼儿睡前入厕,不做剧烈活动,避免情绪过分激动、紧张,难与入睡。 4.培养幼儿具备初步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不蒙头、不俯卧等),学习自己叠放被子,依次脱衣,并放好鞋子等。 5.教育幼儿不站在床上打闹、穿衣、叠被等,以免跌下床。 6.教师在幼儿午睡时要时常巡察幼儿午睡情况,及时处理午睡中出现的问题,为幼儿盖被,以免受凉,严禁脱岗和睡岗。 7.妥善保管好幼儿药品,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 8.每天为幼儿提供的开水在放温后才倒入保温桶,不要让幼儿直接接取开水,以免烫伤。 四、幼儿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应注意安全教育 1. 体育活动中应该避免急骤性的静止活动,如疾跑中突然静止等,以防控制不住,突然摔倒。 2. 避免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活动,如顶头、拉手拔河、掰手腕、长跑等。 3. 户外活动时老师要做好准备,认真检查场地安全、检查幼儿穿戴安全。如:检查器械是否有异物,是否松动、断裂等不安全因素;检查衣服、鞋是否合适。 4. 建立必要的活动常规,引导幼儿幼儿有秩序地玩,不互相争抢、推拉、打闹。

上海市幼儿园《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说课材料

上海市幼儿园《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游 戏活动》

孩子应该有怎样的发展?幼儿园究竟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做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这些令幼教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上海市学前教育第―二期课程改革中逐渐变得明朗、清晰起来。2004年10月,市教委颁发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以下简称《指南》),它将近年来幼教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育观念、方法、措施等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政府意志”引领、指导、规范幼教课程实践。《指南》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将为上海幼教新世纪的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 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课程应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课程应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柑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应尊重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以幼儿发展为本”体现了三个基本内涵,其一是教育指向所有幼儿的身心健康,所谓“有教无类”,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民主。其二是教育要以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根本依据,尊重儿童的学习大纲,体现学前教育的儿童化理念。其三是教育要尊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化教育,真正让每个孩子拥有最好的人生开端。这样的课程理念具有―定超前性,体现了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及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方向。 二、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因此要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阿时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2.初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责任感。 3.积极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 4.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5.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6.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目标”主要表明了课程重点追求什么,它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指南》中的目标在表述上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接触”“发现”“感受”“尝试”“兴趣”等词语,突出了情感、态度、习惯、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从中可以看出目标导向上的变化,即幼儿园不应过于关注知识性目标,而应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与动力。 三、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纲要》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多尔的观点则为我们对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生活化,即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既可以由教师预设,又可以由师生共同引发或幼儿自发生成。 一、幼儿园课程向幼儿生活回归 目前,国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就是在教育目的上倡导“教育是生活”的主张。一直来,理论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本体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归宿。这种主张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中的反映。另一种是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了满足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教育看作是适应和发展社会的工具。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主要还是偏向社会本位论,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忽视人的主体性发展。这也是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地区大力开展主体性教育的原

因。自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欧洲哲学的危机——超验现象学》一文中提出“生活世界”以来,人们日益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同时,它也是幼儿能否在“生活世界”中美满生活的保证。换句话说,课程本身就是幼儿的生活。 当前一些儿童学习理论,如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都主张重视儿童从生活中学习。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也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 以往,我们把教育看成是幼儿生活以外的一个因素,认为外加的教育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没有看到幼儿园课程事实上就是幼儿的生活世界,就是幼儿发展的生活世界本身。把课程看成是外加于幼儿的,就很容易把幼儿生活与课程割裂开来。 幼儿的生活包括幼儿的个人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它们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取得成效的保证,也是幼儿园课程的立足点。幼儿的个人生活对于幼儿园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的个人生活充满了发展的契机,且是生动的、感性的,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是引导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因此,把视点仅仅停留在幼儿个人生活上是不够的,社区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社区生活通过幼儿园生活得到现实的反映,民族生活、国家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在社区生活之中,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应充分研究幼儿所在的社区生活。幼儿园生活应是幼儿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既能反映社会需要,也能反映幼儿的需要。幼儿园生活对

儿童生活经验与空间观念的构建

2013年度宜秀区中小学学科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小学数学) 儿童生活经验与空间观念的构建 赵安国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张四墩小学 空间与图形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它必须要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取几何的初步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几何基本模型。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之前,学生生活中相关的经验积累主要靠无意注意。我们的教学就是将这些无意注意调动起来,为新知的探究服务。同时,也需将新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经过学习后对相关生活经验的认识,转变为有意注意的行为。 一、从生活中获得感性经验,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认知基础。 小学生在学习空间图形知识之前,生活经验给了他们或多或少的感性认识,身边物体的表面开关是平面图形认知的基础;事物的空间特性是立体图形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景物的礼堂感受,是观察物体的生活基础。这些认知基础,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时刻在为学生所耳闻目睹。 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是先感后知:先感受到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质量、大小等信息,尔后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明确它们的意义、区别和内涵。儿童先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万物的具体形象,是具

象的物体,经过学习后,逐渐丰富起抽象的概念,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认识”之前,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早已有了感性认识: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感性认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找出长方形正方形边之间的关系、角的特点,继而在学生脑海里建立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模型,能用语言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并与角的相关知识、边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知识内部链接。 再如,“面积的认识”教学,面积的概念中“物体的表面”“大小”“封闭图形”这些词汇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如课本封面、课桌桌面、文具盒的上面、纸合的一个面、黑板的表面等等,都可以作为理解“物体表面”的感性经验。儿童生活中已积累了“大小”的概念模型。看到“封闭图形”这个概念时,学生的知识库中缺少相应的链接。其实,学生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也认识圆、三角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些已学过的图形与“封闭图形”建立起链接,并告诉学生“封闭图形”还包括一些不规则图形,只要组成图形的线是闭合的。利用已有知识,建立知识内部的链接,学生立刻就明白新概念的涵义。在此基础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图形,让学生辨别是否为封闭图形:画上长方形、圆、不规则的曲线组成的闭合图形,也画上缺了一个口子的长方形、大半个圆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音乐教育与活动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音乐教育与活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中,音乐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通过音乐教育对幼儿施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做好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为更好地实施《专业标准》,在音乐教育领域,教师需要转变思路,加强专业修养,从单一的学科教育理念转变为与幼儿一日生活相适应的“大”音乐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 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一日生活中进行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加强幼儿音乐学习的感性基础和增加幼儿接触音乐的体验机会。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思维和审美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幼儿在快乐与美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入园和离园 入园和离园是建立良好家园关系的主要时间。入园时,要选用活泼、优美的音乐,减轻幼儿早起入园的紧张感和暂时离开家长的焦虑感,对即将开始的一日生活充满期待。如《幸福拍手歌》是一首外国儿童歌曲,4/4拍,旋律活泼、风

趣而富有朝气。前三句是逐音升高的模拟递进式结构,结尾新颖、简单。大家围坐成一圈,教师将歌词的适当部分替换成已经来园的幼儿的名字,然后带领幼儿按照歌词做拍手、跺脚、拍肩、拍腿的动作。 离园时,包括教师与小朋友说再见,小朋友互相说再见,教师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情况等环节,适合选用抒情、优美的音乐,如《再见歌》、《小步舞曲》等等,可以使幼儿的情绪较为平稳地等待家长,有序地整理东西。 二、晨练和户外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上午的户外活动,教师可以组织音乐律动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增强幼儿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调动幼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这个环节适合选择动感较强、节奏感鲜明的律动音乐,并结合集体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 如配合音乐《健身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随歌词提示做动作,唱到“转转脖子”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脖子;唱到“往上往上快长高”时,做双臂伸展或跳跃动作;也可以创编新歌词做动作,如歌词可改为“我的皮球我拍拍,我的皮球我拍拍,前也拍拍后也拍,左也拍拍右也拍”。 三、进餐和睡眠 幼儿园的进餐环节,除了要提供有足够营养的食物,还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进餐前需要平稳、明朗的音乐,

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加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不断提升办园水平,以培养健康、快乐、有竞争力的儿童为目标,积极构建“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的课程管理模式,探索幼儿园个性化与园本化相结合的幼儿园教育模式。 二、现状分析 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园在推进课程游戏化、生活化、园本化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探索,保教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任存在一些了列问题。 就我园现状分析:幼儿园现有教学班个,设正副园长各1名,工会主席1名,我园的领导班子具有一定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经验和幼儿园管理经验。但由于幼儿园正处于发展阶段,课程方案不健全、课程基础薄弱、基础课程园本化处于初始阶段,部分教师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幼儿年龄特点解读不深入。围绕“让孩子在快乐中体验、学习、成长”的教育理念,遵循学前教育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建立符合我园的规范性、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的幼儿园

课程体系,能有效落实课程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全面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幼儿园办园品质、彰显办园特色、提高我园教师专业素养,站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角度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总体目标 教育机构通过为0-6岁婴幼儿提供专业、完整、高品质的立体教育方案,致力于培养健康、快乐、有竞争力的儿童。 1.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教育部部《3-6岁儿重学习与发展指南》) 2.快乐:快乐的表层含义是指心情愉悦;快乐的深层含义是儿童得到尊重,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成功时体验到的发自内心的胜任感、自信和满足 3.竞争力:人的综合能力的集合体,主要包括探究与创造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国际视野和良好的个性。 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发展的命脉,我园确立了以“让孩子在快乐中体验、学习、成长”的教育理念,以“艺术教育”为办园特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幼儿园课程成为孩子健康、快乐、有竞争力发展的途径。 四、主要任务

XX幼儿园中班、大班一日生活体验活动

致家长的一封信 -中班、大班“一日生活体验”活动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指幼儿对新环境、陌生人和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大多数儿童生活条件优越,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地位,在家中受到家长的过分保护,社会适应能力表现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弱,不能吃苦,主动性差,自我中心,受不得委屈,不善与人相处。因此,我们应多关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多设计一些以情感人、触景生情的社会活动,给他们提供真情实感的体验和实际锻炼的机会,融入每个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近期我园开展以《多渠道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题的课题研究,研究孩子在面对新环境的表现,旨在更好地帮助幼儿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了获取真实的案例和准确的研究数据,我园将根据课题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一.活动背景 XX幼儿园是我园的姐妹园,环境优美、管理规范,距离我园约500米。我园作为XX示范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教育教学、环境创设、园务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提高其办园质量和水平。 二.活动主题 中班、大班“一日生活体验活动” 三.活动时间 2019年12月25日—12月底

四.活动形式 两园合作,中、大班分批次到XX幼儿园参加“一日生活体验”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园安排本园部分教师、保安全程作陪,保障幼儿安全。 五.具体活动 1、幼儿自理活动比赛 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主题的木偶戏表演 3、快乐游戏活动 六、活动要求 家长按园方要求接送幼儿。 XX幼儿园 201X年12月X日

如何让幼儿生活经验渗透在音乐教学中

如何让幼儿生活经验渗透在音乐教学中 杨楠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将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现象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从自然生活、日常生活、地域文化生活中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教育内容,通过猜谜语、讲故事、角色扮演、“乐”中画等方式组织幼儿音乐教育活动。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教育要求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就要求幼儿艺术教育要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陈鹤琴先生就提出“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音乐要与儿童的生活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我们要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陈鹤琴先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是指要使音乐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把富于音乐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使音乐教育方式变成幼儿积极参与并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教育内容 1.自然生活中的音乐教育内容。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肯定了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给我们人类展示了丰富的审美内容: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山水林泉、风花雾月,鸟语花香等一直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声音是自然美的构成要素之一,它直接涉及自然事物的运动形式,展现为千鸣百啭的美的世界。大自然蕴藏着无数的音乐教育资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蛙鸣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的流淌声、鸟儿的鸣叫声、蝉与猿的叫声;“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归啼”雨点打落的声音…….风声、雨声、雷声、水声、小羊“咩——”、小牛“哞——”、布谷鸟“咕、咕——”、青蛙“呱、呱——”、蜜蜂“嘤嘤嗡嗡——”……这些取之不尽的、不加任何修饰、最最原生态,然而也是最最动听,最最让人着迷的自然声音,都是幼儿乐于学习和模仿的音乐教学内容。此外,大自然还是幼儿制造音乐乐器的发源地:一片树叶放在嘴里,就能吹出出人意外的美妙声音;几颗石子放在瓶子里就变成了能发出“咚咚声”的乐器;两片竹木联在一起就能做成快板…….这些简单的自然资源在幼儿看来不仅是能发出音乐的神奇之物,更是能给幼儿带来无与伦比快乐的源泉,幼儿乐于其中,陶醉于其中,这些远比要他们中规中矩地坐在活动室学习歌唱、打击乐器要快乐得多。教师的重要作用是要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用心去发现,去聆听,去模仿和学习。 2.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来自生活,是将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现

浅谈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浅谈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在生活中的运 用 浅谈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巴州区十一小幼儿园岳春香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们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也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情况,给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按目标、内容与要求,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每个孩子动手动脑去操作,通过一点一滴积累经验,让幼儿理解数、量、形、时间‘空间的概念,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如:在中班教学活动《按颜色分类》,我课前进行了环境创设,取材都是运用生活中我们息息相关

的物品,如红色的苹果,红色的萝卜,黄色的香蕉,黄色的玉米,绿色的葡萄,绿色的青菜,有红、黄、蓝三个菜篮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把这些蔬菜、水果分别放到相同颜色的篮子里,孩子们的兴趣都很浓厚,都想把这些水果、蔬菜放到相同颜色的篮子。我看到孩子们都很兴奋,我又把这些我们生活中的蔬菜放到创设的环境——商店,让一个孩子扮演售货员,其他孩子去买蔬菜、水果,每一个孩子挑选一样东西,放到相应颜色的篮子里面,最后我们一起来做菜。通过这个游戏活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接着,我又通过下一个游戏环节,对孩子们初步掌握了按颜色分类,运用我们生活中的物品(玩具宝宝)进一步的巩固加深印象,掌握按颜色分类的方法。每个孩子发一个玩具宝宝,按颜色分类把他们送回家。游戏反复进行,每个孩子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会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按颜色分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香甜的水果,心里可甜了。 陶行知先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

如何有效促进教师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

如何有效促进教师参与幼儿园课程 建设工作?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实施,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倍受关注。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幼儿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这一角色是与中小学教师有重要区别的。幼儿园教师能否全程、主动、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虽由主观意志所决定,但也需要通过园所管理来推动。 研究者认为,幼儿园可通过有效的管理,切实支持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有效参与课程建设。 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和谐的园所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和维持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机,有利于教师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可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互动对话机制,关心并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积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如走廊、区角、活动室、会议室、食堂、卫生间等)、制度与精神环境(如办园理念、核心价值、课程愿景等),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关爱、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工作与生活。

具体而言,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可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审议、实施、评价过程中来。 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1.充分体现民主化 幼儿园的管理其实是一种服务。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应是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制定和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也不例外。例如,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课程愿景应是在园长带领下,全体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办学历史和现状特点,基于幼儿需要、家长期望、社区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而制定的。 在制定课程愿景前,幼儿园可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幼儿、家长及社区等的意见,再组织教师充分讨论、研究,达成共识。此外,幼儿园还可根据课程评价及反思,定期组织教师对课程愿景进行修订,以使其更加丰富、合理和适宜。 2.逐步实现规范化 教科研引领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可通过教科研组织、教科研制度的建立,对教科研计划、有关课题研究过程(申报立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中期总结、结题报告、结题鉴定)、资料档案、经费、成果、奖励表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渐形成务实、高效的教科研管理机制,从而为教师通过教科研开展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合川区大南街幼儿园胡伶俐 【摘要】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因此我们主要从:关注幼儿生活,让教材贴近生活;注重随机渗透,让课堂走近生活;关注幼儿需要,让课程回归生活几个方面建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体系,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践思考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纲要》中也多处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这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核心的理念,也是当今“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这一思潮在课程改革中的折射。 我园是合川生活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基地,长期以来以陶行知先生的“手口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幼儿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多年来,我们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支撑,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总结我园多年教改科研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园的特色科研——“构建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围绕这一主课题,我们先后进行了重庆市级课题《在美工多类活动实践教、学、做合一》研究、合川市级重点课题《美术、手工多类活动体系建构》研究和《幼儿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通过几年的尝试、摸索,我们将幼儿的生活活动与学习活动密切结合,获得了很多启示: 一、关注幼儿生活,让教材贴近生活

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辞书将生活定义为人和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各种活动。有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活动。[1]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并非世上一切生物体都有生活;生活的空间是大自然和社会,是不可能脱离两者而存在的;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关注物质的,更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的过程是人的生命不断地成长、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活的结果就是人的经验不断得到丰富,人的价值不断得到实现。 一、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1.生活为社会教育提供土壤幼儿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并接受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幼儿的生活中展开,生活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幼儿社会教育的背景。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的生活中,主要与家长、教师、同伴交往,逐渐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不断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技巧,积累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经验,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实现情感交流,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爱、自由、平等、和谐、希望;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社会的认识, 理解、掌握、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规则习得文化特征,实现 儿童社会性发展。 2.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在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幼儿的思维特点

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处于萌芽阶段,这就要求幼儿 的社会学习不是以系统、抽象的社会知识为主,不是让幼儿正襟危坐和闭门读书了解社会知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杜威强调,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是收到圆满教育了。在他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2] 如果选择与幼儿生活距离越近的内容,从幼儿现实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就会让幼儿感觉到社会学习的兴趣和需求,幼儿在参与、探索、交往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学习;由于幼儿的探索、自主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在生活进行的社会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 3.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是国家关于幼儿教育指导政策精神的体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 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 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 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3] 可见,《纲要》《指南》都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学”,即幼儿的学习主要不是在成人主宰的课堂里进行,而是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展开。[4] 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

幼儿园课程建设

幼儿园课程建设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推出将幼儿教育改革融入到与世界接轨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体系中,它需要教育者用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全新理念,看待幼儿教育的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课程的改革”,而课程建设是一个从更新观念,到观念如何转化行为的探索过程.其间,各种教育思想的学习、引入,教育过程的探究,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如盲目追崇新的课程模式,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千篇一律,而教师养成了重视形式,忽视追求教育本身价值的 思维习惯,出现了“只顾低头走路,不习惯抬头看路”现象.其结果教师的创造性得不到发展,理论上得不到提高,对新的改革思想感到茫然,渐渐减少了改革创新的 热情,最终失却了自身的特色. 因此我们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应该是立体的,丰富的,它不是简单的拿来就用,它既是思想的渗透,也是方法 的体现.幼儿园实施任何一种课程必须先深入地学习课程,理解该课程建立的理论基础、设计思想、课程特点以及实施课程的方法,弄清《纲要》与课程之间的内在

联系,在头脑里建立清晰的思想脉络,再来考虑如何实 施的问题. 幼儿园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能否将课程所希望反映的思想贯彻到幼儿园的工作中,落实到幼儿发展中,对 课程实施的管理至关重要,它是幼儿园能否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围绕教育改革,确立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纲要》体现的教育思想将在较长的时间里,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方向.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将有一个学习――探索――完善――创新的循环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幼儿园的教育改革得到不断提高. 幼儿园进行课程建设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幼儿园教育现状,制定出明确的教育改革思路.将幼儿园长期课 程建设的目标与近期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如我园提出了“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在课程建设 过程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幼儿园办园质量的全面提高”的总体思路.思路中,我们突出课程建设的主线,来推动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进而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为课程的实施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应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探究性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最鲜明的

幼儿园生活体验课程中的审美教育

幼儿园生活体验课程中的审美教育 单位:扬中市实验幼儿园 邮编:212200 姓名:袁君 摘要: 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纲要》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多尔的观点则为我们对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1.教育要使幼儿学习生活——这是教育的内容,强调选择生活。2.教育要利用生活——这是教育的途径,强调通过生活;3.教育为了生活——这是教育的目标,强调适应生活。 正文: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社会生活课程论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法两大部分。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教育生活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落实与推进,注重幼儿生活、回归幼儿生活更成为幼儿教育改革的热点,生活教育思想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显然,在《纲要》中幼儿的生活被重重地凸现出来。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学习的内容,利用幼儿的生活进行学习,为了幼儿的

生活而学习(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只有适应生活才能发展),这是《纲要》的一个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特点——教育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只有源自幼儿的生活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美育,是幼儿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平时,除美术教学、音乐教学外,比较容易忽视在其它各种教学中对审美意识的培养。有鉴于此,我开辟了生活课程,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引导启发孩子特有的灵性,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进而激发孩子去表现美、创造美。 一、大自然是培养幼儿审美意识的丰富源泉 “艺术,要靠体验才能真正进入,也就是主体忘我的投入,才能获得对艺术的审美经验。”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对经验的升华和超越,体验是一种活动和结果。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激活、内化经验的过程,即通过生命中的感受、理解、领悟、欣赏等,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成为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体验是进行一切艺术活动的基础,幼儿审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幼儿自身的体验。自然界是幼儿美育内容的天然宝库。著名美学家温克乐曼说过:“美是自然界的一种伟大的秘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那晨曦、晚霞、骄阳、皓月,那青山、绿水,那秋实、春花,那鸟语、蝉鸣,它构成了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于是,在春天的时候,我带孩子到公园去欣赏大自然的景色。我让孩子站在高处眺望各种树木的颜色是不是全是一种颜色。通过观察,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的绿色:有初长嫩芽的嫩绿,有刚长新叶的粉绿,有郁郁葱葱的

幼儿园生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幼儿园生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自新《纲要》颁布以来,大大小小幼儿园都或立足于本园,或为赶时髦纷纷构建自己的园本课程,掀起了一股园本建设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我园始终在冷静地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构建园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构建一个怎样的园本课程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反思我们原有的教学实践,我们使用统一的、高结构的教材,教师缺乏对孩子的观察了解,缺乏对孩子原有经验的了解,以目标为中心,把预先设计的教育程序完成好,课后考虑有没有达到教材预定的目标,这种“教教材”的方法,看起来效果很好,孩子确实也学到一些东西。但教学活动是呆板的、机械的教学与幼儿的生活隔裂开来,孩子们缺乏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个性的发展,创造性地发展。就如我们以前的比喻,孩子是“花朵”,教师是“园丁”。“花朵”始终任由园丁来裁剪、来造型。我们还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的提高,对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的生活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认识不够,使孩子难以很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再来看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则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家长娇庞溺爱,万事

包办,对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无原则地满足;二则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严酷的优胜劣汰,我们的家长不自觉地把社会需求提前引荐给了孩子,各种课外辅导热不断升温,外语、艺术考级、珠心算,成了众多儿童的业余生活。特别是到了大班,家长对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显得非常焦虑,最好把小学一年级的内容拿到幼儿园来上,但他们对生活上的包办代替却愈演愈烈,对情感态度的培养很少关注,以至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试问: 这样的生活对孩子有好处吗?我们的孩子能生活得快乐吗?我们的办园宗旨三个“一切”: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尤其是最后一句“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真的做到了吗?通过分析,通过反思,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对“三个一切”的深刻理解。我们最终提出要构建与实施生活课程,指导我园生活课程实施的理念是“四个字、一句话”。四个字: 快乐生活。它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幼儿园能快乐生活;其二是为孩子将来能快乐生活打下基础。一句话: 努力提高置身于生活课程中每个孩子的生活质量。

让课程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417074267.html, 让课程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作者:陆玲 来源:《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19年第11期 游戏、幸福、自主、健康、完整 等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由单纯重视集体活动转变为一日活动皆教育的大课程观。幼儿园课程是一件正在发生着的事件,幼儿是事件的当事人。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幼儿的生活环境、家长的工作情况、周边的社区资源及文化底蕴,开展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主题活动课程,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课程审议。 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幼儿发展需要,我们基于现有教材,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季节变化、节日等确定主题,尝试实施预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的展开方式。现以大班主题活动“身体里的好朋友”为例,来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寻找主题课程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大家也非常认同幼儿园课程应当来源于幼儿生活。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幼儿对身边发生的、亲眼看见的事情感兴趣,愿意去探究其中的奥秘。那么,如何让幼儿能够持续且深入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分析和评判该兴趣点是否有探究价值,然后教师、幼儿、家长等共同收集各类资源,支持幼儿的探索和体验,最终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有一次,孩子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着区域游戏。突然传来了一声比较响的奇怪声音,原来是一名孩子放了一个屁。其他孩子开始笑话他,他很不好意思地一个人站在旁边,显得非常尴尬。 在一次集体活动中,一名孩子突然去大便,因为厕所紧靠活动室,不一会就传来一阵阵臭味。其他孩子都在说“臭死了、臭死了”,那位正在大便的孩子听见了,很长时间都不好意思出来。之后,性格内向的他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想大便了也不愿意在幼儿园解决了。 幼儿放屁和大便后的遭遇,都使幼儿的心理受到伤害,甚至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让教师和家长头疼,也影响了幼儿的健康、社会性发展。于是,教师开展了集体综合活动“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让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用画画、猜猜、听听的方法,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人体中大脑、肚子、心脏的作用,知道屁和大便产生的原因。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图书区提供了绘本《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供幼儿阅读。教师发现经常有几个幼儿围在一起边看边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