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有关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有关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有关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有关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有关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杨晓维

经济理论要服务于经济现实。然而,相对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需要,我国现有的主流经济理论越来越难以承担服务现实的责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市场化,实践已远远突破了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与现实存在严重的冲突。这种状况,被有的学者称之为中国经济学的“危机”或“困境”。摆脱困境,构建中国的市场经济理论,既是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践的要求。

一、对传统理论的反思

中国目前的主流经济学,是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基础上构建的我国传统经济学的延续和发展。反思传统,有助于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学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种“致用之学”,传统经济学在计划体制下的作用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在理论上证明计划经济及相应的各项政策的合理性,;二是在揭示计划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为改善计划的手段。

1、宣传功能

计划经济体制,是国家对整个经济实施计划控制和管理的经济。为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社会生产,个别经济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计划指令,否则就可能破坏计划的完整性,导致计划的失效和经济的混乱。但是,由于生产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成果按平均主义原则由国家统一分配,单位和个人既没有选择特定活动的权利,也不能基于自己的活动直接获取收入。计划体制下个别经济行为与行为主体的收入相互分离,单位和个人缺乏努力执行计划的内在激励。为此,政府必须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实施计划。同时,需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激励干部和群众自觉执行计划,努力工作,同心同德实现计划目标。

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运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在于说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部分,则力求在理论上证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教育人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中,实现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此,在出现利益冲突时,即使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受到损害,也要为了社会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积极、主动地执行计划指令,努力工作。

除了一般性的宣传之外,传统政治经济学还要在理论上阐释各项具体政策,向群众讲清政策的“道理”。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每一项政策、每一次运动,无论是五十年代宣传三面红旗、大炼钢铁,还是六-七十年代批“三自一包”、“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都需要经济学家找出相应的理论根据,以形成人们的共识,统一思想,从而动员干部和群众,保证不同时期的各项政策都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相当大一部分理论经济学家实际上都在围绕着宣传工作从事科研和教学。科研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政策,教学是在培养宣传人才。为了保证宣传的质量,统一宣传口径,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标准教科书,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宣传。对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诠释,首先都要由权威人士或权威文章定调子,确定“提法”,大家在此基础上展开。同时,通过各级行政部门,强化科研、教学和宣传纪律,甚至通过政治运动保证思想统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也有部分经济学家在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特别是结合对现实的观察,对传统理论产生过

疑问,对具体的经济政策提出过批评,并在经济学界引起过一些争论,如对价值规律、商品交换问题等的讨论,但形不成主流,而且往往成为批判对象。与上面保持一致一直是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政治准则,领会上面的“意思”成了经济学家的重要工作。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经济学家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研究。

2、研究功能

传统经济学的另一项任务,是研究计划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从而在理论上为形成科学的计划管理体系,改善对经济活动的计划管理,增进计划经济效率而努力。

在理论经济学方面,传统经济学在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计划经济的实践,总结、归纳、概括了大量计划经济的原则、运行规律,用以在理论上指导经济活动。而应用经济学(当时直接从属各经济部门,故称为部门经济学),则在计划经济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对口的各经济部门的工作,形成了各自的应用理论。进而将这些理论运用于经济部门,改善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计划管理。经过几十年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包括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金融、会计、统计等部门经济学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研究的领域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经济活动,为改善计划经济的运行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也应该指出,传统体制下的经济工作方针和政策,通常都不是在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而往往是首脑机关自行决策的产物。经济学家只是进行事后的论证、说明,研究如何完善政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即使政策是错误的,经济学家也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当错误政策带来严重后果时,也只能由决策者自己加以纠正。所以,传统经济学只是被动地、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为改善计划管理做一些工作。

二、当前的问题

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大多数经济学家们怀着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而思想上的拔乱反正,或思想解放运动,也解除了对理论研究的束缚,经济学呈现出一派繁荣,并逐渐成为“显学”。

⑴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一批经济学家在长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或是以经典的马克思为依据,重新解释理论,解释现实;或是试图从现实出发,创新原有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也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学家,仍然还是以注释、宣传上面的政策为已任。上面制定一项政策,提出一个口号,就忙着找理论根据,对其加以阐释、发挥。但所有这些工作,对于人们摆脱教条,统一改革思想,理解中央各项政策,动员群众投身改革,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中全会以来,从社会主义也有商品交换,要运用价值规律;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形成,都凝聚着中国经济学家的苦心。

⑵经济学家们不仅致力于改革观念的形成,而且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还积极投身于改革方案的设计,对于如何推进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大量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报告。有不少建议被被决策者接受,转化为了相应的政策,运用于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实践。这些建议和政策,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努力,也许改革会有更多的困难。而且,对策研究也是对传统的经院式、考证式、注释性、宣传性研究方法的矫正,使经济学向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

在肯定经济学家们在推进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主流经济学并未摆脱传统理论的基本框架,理论本身的进展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对策式的研究对经济学本身的学术进步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还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1、注释性的理论,虽然有助于统一思想,但丝毫无助于理论的提升和深化。而且随着改革的推进,形势的变化,理论解释跟不上政策的变化,往往严重脱离现实,理论的尊严受

到现实的嘲弄,败坏了理论的名声,使人们产生对理论的普遍不信任感。

2、通过对经典文献的重新解读,以及对改革实践的的总结,主流经济学家在改革实践中创新了大量理论观点。但是主流经济学没有、也无意改变传统理论基础,而只是力求在传统理论的既存框架内,用一些新的提法、新的概念,对具体问题的重新说明,使之更符合改革开放的现实。而传统经济学本质上是否定市场经济的,因此由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理论观点与基础理论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例如市场效率与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市场主体的排他性利益与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市场价格的基础,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等等问题。传统理论无法支持这些来自实践的新观点,而这些观点也不能在确定的基本理论基础得到深化,上升为理论。基于传统理论对这些新观点的解释,往往显得牵强,缺乏说服力。

3、由于主流的基础理论在本质上仍然是计划经济理论,而基于这样的理论是不可能构造出面对市场经济现实的应用经济学理论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应用经济学可能有两种选择:或是以脱离现实为代价,仍然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构造应用经济学理论,以保持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一致性;或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理论的同时,不顾理论基础与应用部分的矛盾,引入与现实吻合的应用理论,以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无论哪种方式,都很难构造出有坚实理论基础,又能够有效运用于现实的的应用经济理论。可能是由于应用经济学家更贴近现实,所以应用经济学缺乏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撑的问题似乎更为明显。

4、在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是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们对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实践,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理论,很多政策建议要么就仍然在传统的理论框架下考虑问题,以计划经济的手段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要么干脆不要理论,依靠直觉、经验,用一些直观的、简单的、往往是似是而非的“理由”(包括国外教科书中的原理)对政策建议作出说明,因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建议的可操作性是值得怀疑的,能否成功只能听天由命,留待未来去捡验。

政策建议虽然是理论通向实践的重要环节,但其本身并不是理论,因而也就无助于推进理论的发展。但是,由于这种“研究”经济学的方式得到政府部门的赞许,在中国这个“官本位”影响较大的社会,相当一段时期,似乎成了研究经济学的标准方法。反过来很多青年学生不去深入钻研理论,不对所涉及的问题作深入的分析,而更多的是靠经验、靠灵感,靠想象力写文章。显然,以这种方式研究经济学,经济学的学术水平不可能得到提升,也很难在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能够有效运用于实践的政策建议。

三、经济学的重建与发展

要摆脱中国经济学目前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创新传统理论,构建与市场经济兼容的理论经济学基础;另一方面,则要改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有效的学术研究规范。

1、理论的重建

在计划经济土壤上生长、发育起来,服务于计划经济的传统经济学,由其方法论基础、理论前提、对象范围、概念范畴、研究目标等构造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整个这个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和对计划经济的肯定。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之内,仅仅通过修正或改变某些具体分析手段、个别理论观点等,是不可能将传统经济学改造为市场经济理论的。因此,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是要在重建基础上的发展,它不是个别理论观点的更新,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经济学范式的重新构造。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将马克思在分析当时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些具体理论结论教条化,将其套用于当前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历史理论,用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规律,说明一种社会形态如何被另一种社会形态所取代,不断向着更高级形态发展和演进。作为构成其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案例,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证明其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社会形态发展演进的核心,生产力发展水平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变迁的目的。坚持马克思的这一基本思想,对于形成中国的制度变迁理论,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作过一些描述,但绝不是为了改善市场的运行。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在马克思著述中找到如何完善完善市场,改善市场运行的理论依据。

本文无意讨论如何重建中国经济学的问题。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完成的的工作。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不能等到自己的理论完全形成之后再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因此,在丰富的市场经济实践中重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借鉴国外已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在消化的过程中再加以改造,逐渐构造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理论,看来是更为务实的途径。

2、改善研究方法

要提升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水平,实现中国经济学的重建,不仅需要更新观念,还需要改善研究方法,规范学术研究环境,增进经济学研究效率。对于如何规范学术研究环境,如建立经济学家有效的分工合作秩序,文献引证制度,编辑审稿制度等等,已有不少讨论(可参见《中国书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本文不拟对此作进一步讨论,而只是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学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方法上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经济学的“方法”,包含多种意思,它既用于指经济学家构造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或“方法论”,也指与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具体问题相关的技术性工具。本文中的“方法”,仅限于经济学家观察、思考和解释经济现象,构造经济理论的途径、程序和技术性标准,或形式性规则。

⑴规范和实证

规范法和实证法是研究经济学的两种基本方法。前者主要依据一定的伦理道德准则,意识形态标准,对经济现象,经济运行结果的善与恶、好与坏、是与非等作出价值评判的方法。而后者则是通过对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分析,说明或揭示经济运行自身的规律。

规范标准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主要致力于构造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统一人们思想的传统经济学理论,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大量的规范方法,描述和评判经济现象。然而这种方法无助于分析、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当经济学的研究目标转向说明经济现象、经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从而说明经济运动规律时,就只能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经济学。当然,进行实证分析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不讲道德。研究经济运行规律,最终以其成果影响社会,都是在一定的价值准则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们所希冀的善的、好的、理想化的生活。在分析过程中不进行价值评价,只是为了使研究更具“客观性”。

⑵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进行实证分析,或经济学家构造经济理论所普遍接受或采用的基本方法或基本的形式性规则。

归纳法也称为经验实证法,它是通过对观察事实的整理、概括出普遍结论或一般规律的方法。观察事实可以是经验事实、统计数据或历史资料,因此基于这些事实进行的如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都属于经验实证。逻辑实证法也称为模型法,它是基于少数公理或假设,运用一定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演绎得出普遍结论或一般规律的方法。

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都要基于明确的前提,从纷杂的经济现象中舍弃不重要,不相关的因素,限定分析的前提。从而简化纷杂的现实,凸现对于分析最有意义的事实,才能使人们更容易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在研究前提确定以后,就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规则

进行推理,从已知的判断推演出新的判断或结论。目前经济学家运用的逻辑规则主要有形式逻辑(或语言逻辑)和数学逻辑。形式逻辑简单,易于掌握、理解,但缺乏严谨性。特别是它的基本工具是语言,而语言本身很容易产生歧义。而且当一个问题涉及的因素或变量很多时,很难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表达。数学逻辑严谨,不致产生歧义,尤其当涉及多个变量时,能够准确描绘它们间的关系。但难以被人普遍掌握、接受,以及难以描述丰富的人的经济及非经济行为的问题。采用哪种逻辑,决定于经济学家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决定于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使用哪种方法。

由于政策建议是提供给政府官员的,所以简单、明了、就事论事,不要深入的理论证明是对政策建议的基本形式性要求。可能是受工作报告的影响,大量所谓的学术研究成果(文章)没有明确的前提,没有严谨的逻辑,不是在给定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展开自己的分析,从而深入事物的本质。而是在简单罗列大量现象、事件之后,通过一些官话、套话、行话和大话构成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就得出结论。这种结论的可靠性显然是令人怀疑的。而且,由于没有明确的前提,没有严格的逻辑,学者之间也不可能对其进行讨论,深化研究,实现知识的积累。以这种方式研究经济学,不可能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学术水平,实现中国经济学的重建。

鸣谢:曾康霖教授对本文的写作给以了热忱的鼓励,并为初稿的修改提出了重要的建设性意见,为此深表谢意。当然,文中的错谬,完全由作者自己负责。

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https://www.sodocs.net/doc/1514136665.html,/

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1.成功丰富的案例 我们的项目团队已完成多个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为客户完满完成了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项目涉及行业达三十余个,为客户解决了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银行贷款、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等需求。 2.专业撰写的团队 由行业资深专家、博士、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造价师、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项目小组,为您编制专业、高水准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3.行业专家团队 我们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业研究团队,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不同背景和资历,拥有多种专业学历背景: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营销,贸易,数学等,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相关行业的多年从业经验,研究员对市场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4.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规定,用于立项审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有具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资格的单位编写,本机构可提供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甲级工程咨询资质,保证项目顺利的通过发改委审核立项。主要专业资质范围(参考第六章)。

【报告目录】第一章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 二、拟建地点 三、建设必要性 四、建设方案 五、建设期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七、环境影响 八、资源利用 九、征地搬迁及移民安置 十、社会环境概况 十一、投资及资金筹措 第二节、评估依据 第三节、评估主体 一、拟建项目的评估主体指定方 二、评估主体的组成及职责分工 第四节、评估过程和方法 第二章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评估内容 第一节、风险调查评估及各方意见采纳情况

中国当前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经济周期 第二次下降周期 1995-1999 (2000年上半年经济有所回升,但下半年起,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 2002-2007 第三次下降周期 2008- 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2007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阶段性分析: 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周其仁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周其仁 天则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张曙光,1996)。这批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将自科斯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许多新发展运用于中国近年发生的制度变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同时,这项研究也比较系统地在中国实践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但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已有评论的注意。因此,本文侧重讨论这项研究的方法论含义,并借此机会和读者交流关于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的体会。 一、科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科斯有一个迷人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好像总也造不成“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读者一定知道,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要到二三十年后才被世人刮目相看。后来大行其道的“交易费用”概念,据科斯自己回忆,形成之时约为1932年。其时,科斯还是一个中国人所讲的“小年轻”,在英国一家经济和商业学院里担任“担心备课达不到水平”的助理讲师。五年后,论文发表,师友学长中有人前来道贺,但竟无一人讨论科斯的新见解。当时看好这篇论文对经济学发展异常贡献潜力的,好像只有科斯自己(他当时写信告诉友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中还会做出如此重要的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价格理论文选;60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70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80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以致比“以前40年的总和还要多”。1991年11月,当科斯在斯德哥尔摩为他在交易费用、产权、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上对经济学的贡献而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已经80多岁高龄,垂垂老矣。 不过,即使在科斯名扬四海之后,还是少有人谈到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我们看到,无论行家里手们同意不同意,“科斯定理”已经被广泛“考虑”过了。“交易费用”概念,有人阐述,有人运用,有人批评,也已经广泛地、甚至过于广泛地被“考虑”了。“社会成本问题”的思想,对产权、商业纠纷、环保和其他公用财产的利用,以及一切具有所谓“外部效果”的合约问题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但是,科斯何以得出这些影响和改变当代经济学的成果来的?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全国经济学类专业--大学排名

2010年全国经济学类专业 大学排名 1、国民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等级1中国人民大学 A 2北京大学 A 3中央财经大学 A 4浙江大学 A 5上海财经大学 A 6厦门大学 A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8辽宁大学 B 9复旦大学 B 10南开大学 B 11东北财经大学 B 12暨南大学 B 13山东大学 B 14 西北大学 B 15西南财经大学 B 2、区域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南开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兰州大学 4上海财经大学 5东北师范大学 6厦门大学 7北京大学 8复旦大学 9暨南大学 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吉林大学 12东北财经大学 13河南大学 14中央财经大学 15西南财经大学 3、财政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 厦门大学 2上海财经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东北财经大学 6中央财经大学 7西南财经大学 8武汉大学 9北京大学 10复旦大学 11南开大学 4、统计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1厦门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上海财经大学 4浙江工商大学 5天津财经大学 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7北京大学 8复旦大学 9南开大学 10东北财经大学 5、金融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1复旦大学 2北京大学 3南开大学 4中国人民大学 5厦门大学 6上海财经大学 7西南财经大学 8武汉大学 9苏州大学 10暨南大学 11东北财经大学 12中央财经大学 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4南京大学 15湖南大学

6、产业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1复旦大学 2山东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上海财经大学 5北京交通大学 6江西财经大学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西南财经大学 9暨南大学 10东北财经大学 11厦门大学 12北京大学 13南开大学 1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5武汉理工大学 16中央财经大学 7、国际贸易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浙江大学 3湖南大学 4上海财经大学 5南开大学 6中国人民大学 7东北财经大学 8武汉大学 9厦门大学 10北京大学 11复旦大学 12暨南大学 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4西南财经大学 15中央财经大学 8、劳动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 1中国人民大学 2浙江大学 3上海财经大学 4厦门大学 5北京大学

中国10大知名经济学家

中国10大知名经济学家 1、吴敬琏 2001年在中国股市论战后上镜率极高,只要吴教授出现,就会成为焦点。 吴敬琏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在实践上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在商务人士中颇受好感,点击率达到70%。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 2、厉以宁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述一样脍炙人口。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受到商务人士中高端人群的欢迎。 3、林毅夫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的头衔多得像在纸上画了一棵大树。 林毅夫教授治学勤奋,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强调制度的内生性,早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弃推行带有赶超色彩的发展战略。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 受到有海归身份的商务人士和学者们的好感。 4、茅于轼 带有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的经济学家。 茅于轼先生的"厉害"在于他对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的透彻研究和精妙阐释,他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充分竞争下的供求均衡达致资源配置最优。 他的《择优分配原理》由于深入浅出,颇得经济学之妙处,所以成为很多青年学者进入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介绍信。由于其著述语言引人入胜、观点精练,茅于轼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茅于轼迷"。 由于其宽容平和的性格,关注民生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楷模。 5、樊纲 樊纲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出色的理论阐释者,他的《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奠定其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中所提到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甚至也应该作传经布道的工作;但作为经济学家,谈道德却是’不务正业’。"引起不小的争论。在最近的关于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中,又和非主流经济学家杨帆一起成为关注的焦点。 樊纲在众多大经济学家中可以称的上"少年英俊",参加此次评选的女性认为樊纲很像某位电视台主持人,所以颇受青睐。 6、张维迎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zgzf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 复杂金融学(3学分) 2009年春季研究生选修课 条件:修过微观I、宏观I、金融I、计量I和微积分的基本课程的经济学研究生,但欢迎有数学物理背景的北大四年级学生选修,但要证明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 考试:课堂测验占50%,独立研究40%,课堂讨论10%。可以1-3人自组织为课题组,选读一篇论文或一个课题,做讲读、评论、和发展。无大考 课程简介 新古典经济学的金融理论无法解释金融危机的起源和机制。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有必要着重研讨和现实紧密相关的金融危机理论,并结合现实做数据分析,模型研究,案例分析,和政策研讨。内容包括:金融危机理论的奥地利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与历史学派。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包括马歇尔供求曲线,有效市场理论,现金流的折扣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期权模型,风险模型。新的数学工具:非线性动力学,混沌,分形,分岔,突变,小波与时频分析。历史案例:大萧条,股市崩溃,地产泡沫,转型特大萧条,长期资本危机,次贷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 基本文献: Chen, Ping. “Equilibrium Illusion, Economic Complexity, and Evolutionary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alysis,” 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Review, 5(1), 2008. Chen, Ping. “Complexity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Evolu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Kyoto Economic Review, 76(2), 139-153 (2007). Chen, Ping. “Mark et Instability and Economic Complexity: Theoretical Lessons from Transition Experiments,” in Yang Yao and Linda Yueh eds., Globalis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Chapter 3, pp.35-58,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06). Chen, Ping. “Evolutionary Econo mic Dynamics: Persistent Business Cycles, Disruptive Technology,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Kurt Dopfer ed., 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Chapter 15, pp.472-50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5). Chen, Ping. “Microfoundations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the Laws of Probability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Large Numbers vs. Rational Expectations Arbitrag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49, 327-344 (2002). Chen, Ping. “A Random Walk or C olor Chaos on the Stock Market? -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S&P Indexes,” Studies in Nonlinear Dynamics & Econometrics , 1(2), 87-103 (1996).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 分析 专业名称经济学 班级名称1403 学生姓名宋丽丽 学生学号2014010757 指导教师李建华 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4%的目标。中国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同时也使中国在国际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提高。为了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主要从1992至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的方法,探求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高素质劳动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从长期来看,政府教育支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大大提高劳动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这必然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教育支出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影响作用不同。而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国家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重直接体现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一国师范学校的数量、教师队伍的总人数、学龄儿童入学率以及高学历毕业生(大学本科以上)人数、教育支出所占比重等都可以作为衡量一国教育发展情况的指标。正是这一问题的出现,本人则选取了“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这样一个命题作为本文的研究课题。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探求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人力资本;计量分析;菲德模型;国民生产总值;

目录 摘要.......................................................................................I 前言 (3) 一、文献综述 (3) (一)国内文献综述 (3) (二)国外文献综述 (4) 二、理论基础 (5) 三、实证计量分析 (7) (一)数据的来源与确定 (8) (二)模型的构建 (9) (三)参数估计 (9) 1. 对模型进行回归 (9) 2.对参数进行估计 (9) (四)检验分析 (10) 1.经济意义的检验 (10) 2.统计检验 (11) 结论与启示 (11) 参考文献 (11) 前言

中国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论文题目:循环经济 学生姓名赖晶石 所在专业经济学 所在班级经济1074班 评阅教师居占杰职称教授时间2010年12月28日

循环经济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生产活动中,推崇3R(Reduce;Reuse;Recycle)化生产方式,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历了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循环经济应该成为我国在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线性经济;绿色GNP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倡导的是一种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理论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理论,它改变了经济增长只能靠消耗生态环境资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个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工业社会的线性经济是“资源-产品-废物”,是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垃圾的运动,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而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则是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传统线性经济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循环经济则要求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效益的理念和实践的体现。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效益要求组织企业生产层次上的物料和能源的循环,从而达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注重生态经济效益的企业应该做到: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加强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循环经济在工业生态系统层面上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废弃物的输出与输入关系,其实质是组织企业共生层次上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循环,生活废弃物的反复利用和再生循环得到重现。 二、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产生于环境保护思想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效法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直到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仍然是先行者的一种超前性理念,人们并没有积极地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思想上和政策上都有所升华。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认识和政策上的举措。总地说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之外。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工厂”、“产品生命周期”、“为环境而设计”等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特

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

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 摘要: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其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以及数学在实证研究中的科学性结合。本文根据科学研究可信性的评判标准,从稳健性分析意识、国内发表论文的竞争程度以及国际学术的认可度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国内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 一、引言 可信性是经济学研究应用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国际学界针对这一内容展开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王美今以及林建浩对于可信性革命的三次大讨论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国际中给出的可信性来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认为目前国内学者在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可信性较低的不足,与国际学者的经济应用研究有着较大差距,王美今与林建浩的研究工作将国际上关于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的前沿理论进行了清楚、严谨的阐述,因此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虽然国内对于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工作获得了较多成果,但大多都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与总结,而缺少实践方面的研究,因此缺少实践应用性。例如王美今与林建浩在研究模型的统计适切性评价中,虽然指出相比于模型选择,模型设定检验对研究结果有着更重要的影响,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给出关于处理模型设定检验与模型选择平衡关系的具体解决措施,因此整体而言缺乏实践应用的指导可能;同时,现阶段国内文献中对于经济学研究可信性的评价过低,许多学者在文献中指出国内研究学者在应用计量模型方法时存在较多错误,但实际上这种负面评价缺乏足够的严谨性,且其与国际上探究的“可信性”的研究重点存在较大不同,前者是指学者由于对计算原理的错用而导致的结果不可信的情况,而后者则是指科学可信性,是更加专业、更高层次的研究问题。如果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国内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发展情况将存在较多困难,这需要对经济学者的数量进行明确界定,同时还要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情况进行鉴定。首先,本文在界定经济学者范围时选取了国内经济研究领域较为主流的五大领队期刊的作者群作为本次研究的主体,这五大期刊分别为《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以及《统计研究》;其次,在研究不同时期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 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 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 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 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 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

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

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年秋季报告

201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引发了宏观经济局部出现过热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实施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措施。到目前为止,此次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把目前较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下去,争取取得此次宏观调控的更好成绩,为"十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不懈努力。有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我们具备很好的条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战胜各种各样的挑战,争取在2019年和2019年中取得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新成绩。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19年和2019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如果我们能够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据预测,2019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4%左右。如果2019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上。在2019年和2019年这两年中,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的作用下,农业增长

速度将较为明显地高于前几年,实现速度在4%以上的增长;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与2019年相比,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呈略有减缓的趋势,这两年的增长率将分别为11.7%和10.9%,这两年中重工业增长仍将快于轻工业,但是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差距将减小到一个百分点左右;在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 2019年和2019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将比2019年明显提高,这两年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分别为7.9%和7.5%,缩小了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的差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9年和2019年将分别达到68330亿元和7865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7.1%和10.8%,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4.0%和15.1%。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经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名义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2019年投资增长速度虽然受到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有所减慢,但是名义增长率仍将高达24%。如果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见效,2019年投资增速可望继续减慢,名义增长率降为15%左右。我们必须注意,这样较高的投资增长使得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占GDP的比率持续攀升,预计201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将超过50%,2019年将进一步超过51%,这是一个必须立即引起我们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的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在2019年转负为正,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社会零售价格指数都将呈现一定程度的上涨趋势。虽然目前尚不会出现太大的通货膨胀,但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可能的价格上涨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预计2019年和2019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

从经济学原理看如今中国的教育问题

从经济学原理看如今中国的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近年来饱受大众诟病。诟病的理由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些东西贵的离谱,而且质量还没保障。 在社会大分工的年代里,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般不是直接进行交易的。一样商品或劳务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中间要经过很多的环节。比如一箱铅笔,厂商生产出来以后,要先卖给商店,商店再卖给零散的消费者。中间环节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正常情况下,中间环节是由千千万万的商户组成。他们先和生产者进行讨价还价,以均衡价格购得产品,然后再和消费者讨价还价,在以均衡价格卖给消费者。由于整个流通环节中都存在着充分竞争,故产品可以以均衡价格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 但是,假如有一个强大的组织,强行取代了千千万万零散而独立的中间商户,或者强行限制了中间环节的规模,那么,这个时候的中间环节,就会处于一种最为有利的地位——双边垄断地位。对生产者,它是处于垄断地位,形成买方市场,可以压低产品的价格;对消费者,它亦处于垄断地位,形成卖方市场,可以抬高产品的价格。这样,就形成一个剪刀差模式,一边低价买进产品,一边高价卖出产品。 中国教育市场是严重畸形的市场,因为有政府的强力干预与管制。教育问题的根源并非市场化,而是没有彻底的市场化,政府在其中处于双边垄断的有利地位,人为提高了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它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持续的推进作用。本世纪教育研究的重大特点之一就是将教育作为一项产业,运用大量的经济学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教育行为的经济内涵,而且在影响宏观经济与教育政策、强化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仍然集中于教育学领域,而从产业角度来研究教育活动的文献尚不多见。为了深刻地认识教育行为的经济学原理,对教育活动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教育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对教育活动进行一些初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教育产业的宏观性质 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国内资源的存量、结构与质量,而一国的国内资源通常可以归纳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科技资源,其中自然资源是一种自然禀赋,而资本与科技都是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的衍生资源,并且人力资源由于自身的能动性特征而居于首要的地位。通常用货币度量的人力资源就称为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国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斯密对教育的这种认识虽停留在教育的微观经济角度,但他已察觉到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首次提出了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的概念,强调了教育和科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到了本世纪,首先是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提出了教育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方式,从而在定量研究教育经济价值的基础上,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证据。美国经济学家W·舒尔茨则开创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从而首次将教育投资对整个经济成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 舒尔茨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处于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舒尔茨进一步认为,

有关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有关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杨晓维 经济理论要服务于经济现实。然而,相对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需要,我国现有的主流经济理论越来越难以承担服务现实的责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市场化,实践已远远突破了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与现实存在严重的冲突。这种状况,被有的学者称之为中国经济学的“危机”或“困境”。摆脱困境,构建中国的市场经济理论,既是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践的要求。 一、对传统理论的反思 中国目前的主流经济学,是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基础上构建的我国传统经济学的延续和发展。反思传统,有助于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学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种“致用之学”,传统经济学在计划体制下的作用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在理论上证明计划经济及相应的各项政策的合理性,;二是在揭示计划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为改善计划的手段。 1、宣传功能 计划经济体制,是国家对整个经济实施计划控制和管理的经济。为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社会生产,个别经济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计划指令,否则就可能破坏计划的完整性,导致计划的失效和经济的混乱。但是,由于生产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成果按平均主义原则由国家统一分配,单位和个人既没有选择特定活动的权利,也不能基于自己的活动直接获取收入。计划体制下个别经济行为与行为主体的收入相互分离,单位和个人缺乏努力执行计划的内在激励。为此,政府必须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实施计划。同时,需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激励干部和群众自觉执行计划,努力工作,同心同德实现计划目标。 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运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在于说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部分,则力求在理论上证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教育人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中,实现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此,在出现利益冲突时,即使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受到损害,也要为了社会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积极、主动地执行计划指令,努力工作。 除了一般性的宣传之外,传统政治经济学还要在理论上阐释各项具体政策,向群众讲清政策的“道理”。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每一项政策、每一次运动,无论是五十年代宣传三面红旗、大炼钢铁,还是六-七十年代批“三自一包”、“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都需要经济学家找出相应的理论根据,以形成人们的共识,统一思想,从而动员干部和群众,保证不同时期的各项政策都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相当大一部分理论经济学家实际上都在围绕着宣传工作从事科研和教学。科研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政策,教学是在培养宣传人才。为了保证宣传的质量,统一宣传口径,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标准教科书,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宣传。对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诠释,首先都要由权威人士或权威文章定调子,确定“提法”,大家在此基础上展开。同时,通过各级行政部门,强化科研、教学和宣传纪律,甚至通过政治运动保证思想统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也有部分经济学家在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特别是结合对现实的观察,对传统理论产生过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熟悉的“五险一金”,并且,近年来,个人和企业社会保障基金缴费压 力增大,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为个人工资的40%左右,而中央对社保的财政支出虽逐年增加,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0.2%,但较发达国家仍低30%--50%的比例。并且,面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居民高储蓄率,政府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增大个人及企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压力,并且社保基金监管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综合农村养老机制,依托国家和社区,新型养老机制中,家庭为老人提供亲情、社区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和照顾,国家是养老的最根本的保障。本文介绍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过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对解决农村医保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需要共同努力,推进社保事业的完善,推动统一社保制度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保体系。 关键字:社会保障;五险一金;老龄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1社会保障体系——“五险一金” 1.1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看法 边沁,首先提出了“功利主义”的原则,他说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幸福感,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幸福。萨缪尔森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只要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消费。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国家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相互调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市场自动调整为增加供给,增加就业;反之,市场自动减少供给,减少就业。笔者比较赞同边沁的观点,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国古代,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幸福感,会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也有“多子多福”的说法,一方面是基于血脉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年老之后生活和感情上有更大的保障。在当代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一方面为公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和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出于稳定社会,平衡社会财富分配,利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1.2社会保障模式 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实现福利国家模式,每个公民的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都是生活和危险的维护,主要是在西欧,北欧国家,如英国、瑞典等。在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雄厚的情况下实施社会保险型模式。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帮助陷入困境和需要特殊帮助的公民,得到政府的经济补偿,主要有美国、德国等。一是政府首先要建立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作为实施的依据。二是公民首先要履行一定的缴费义务,才能依法领取社会保障金,他是一种强制性保险。三是保障覆盖社会全体成员。四是保险的项目数量不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五是有较好的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资金来源丰富。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采取强制储蓄的保障模式。如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建立的公积金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维护其基本工作能力”为目的,实行国家保障的模式,如前苏联。一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未来经济走势 作者:李世东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3277 更新时间:2009-5-25 中国经济 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 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上升周期。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是中国经济这轮上升周期到顶峰的时候经济出现了过热物价呈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 中国经济进入我们转向市场体制之后的第一个下降周期和第一个生产过剩的危机。 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 短短不到三年时间,这一轮上升周期特别迅猛,因为背后有很强的政治性。到了1994上半年,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当时的利率提高到了接近14%,国库券的利率14%,银行利率也接近14%。 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 利率上升,国内需求下降;汇率贬值,海外市场被打开,1994年是整个世界消化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凡是面向内需生产的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但是沿海地区面向外需生产的企业,是开足马力大生产,利润很丰厚。2000年上半年经济经济回升但是下半年起一直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

2002年起经济迅速回升,2002年~2007年大部分产业供过于求,小部分产业供不应求,大部分产业价格在下滑,小部分产业在上升,特别是房地产相关产业价格在迅速上升。中国经济从2003年以后出现了一冷一热,凡是汽车、手机、彩电、空调、服装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下跌,而房地产、钢铁、水泥、原油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上升。 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 2008年9月份以来随着大宗商品石油钢铁煤炭价格的暴跌国内重工业企业亏损严重,华尔街风暴的发生,外需市场萎靡,订单的骤减,对出口企业打击很大,导致大批企业停工减产纷纷裁员。股市继续走熊,楼市成交量下降房价走跌。经济下滑刺激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举措,大搞基建又会导致部分重工业产能的过剩。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来撬动经济的发展显然不会维持多久,即使回升,也是暂时的。还会下降,经济危机远没有见底。内需消费市场远没有打开,需求不足是根本问题所在。世界两百年物价规律模型显示,通缩将是未来主旋律,经济危机底部确切时间显然是可以预见的。 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比较经济运行步调基本上一致。 世界经济繁荣期1983年—1989年 中国经济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 第二十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年—1992年 中国经济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 世界经济繁荣期1993年—1999年 中国经济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 亚州金融危机1997年—1998年 中国经济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 第二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2000年—2001年互联网泡沫危机 中国经济下降周期2000-2001 世界经济繁荣期2002年—2007年 中国经济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 第二十三次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 中国经济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 此次经济危机将会持续多久底部在哪什么时後会复苏?三百年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用一个模型就可以解释的清清楚楚,什么时间是繁荣期什么时候会爆发经济危机显示得一清二楚。未来五十年世界经济还是会按照这种固有的自身规律运行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