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颐和园植物景观

(材料检测1121 严聪灵学号:2011102240)颐和园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园林,其植物景观具有独特的风格。对颐和园的植物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颐和园的植物造景水平和颐和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颐和园植物景观综合分析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

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后山则以松为主, 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颐和园后湖碧水滢回,古松参天,幽静异常。岸边有一条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苏州买卖街。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沿昆明湖堤岸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北京最大的古柳群落),与水波潋滟相映,最能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致。“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表现出宛若江南水乡的神韵,形成一线桃红柳绿的景色。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乐寿堂周围大片丛植玉兰,曾被誉为“香雪海”名闻京城。殿堂庭院则以松柏行植,间以花卉,缀以山石。颐和园植物景观可以概括为,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大量植物材料的应用突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美,提升了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艺术价值。

2.颐和园植物造景的特点

颐和园主要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

伟。全园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为主,是全园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各个区域的植物配置各有特色,现分成建筑周围、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三个部分分别说明。

2.1 筑周围的植物景观

颐和园的建筑主要有多组建筑集中分布组成的建筑群和镶嵌、点缀于山体或昆明湖四周的建筑两种形式。其中建筑群主要分布在两处,一处是位于东宫门一带的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和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另一处是位于万寿山南侧中轴线上的以排云殿、德辉殿和佛香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和位于北侧中轴线上的须弥灵境建筑群。由于颐和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因此象征“长寿永固”的油松、白皮松、桧柏、侧柏等常绿树种在建筑周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仁寿殿前对植了侧柏,在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前也分别有翠柏、桧柏和白皮松对植。佛香阁建筑群和须弥灵境建筑群周围也大量应用松柏植物,体现了皇家园林规整、庄重的布局风格。在常绿树的基调形成之后,各院落还根据各自的特点选用了不同的乔木和花灌木,例如在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前两旁各种植三棵重瓣粉海棠,三棵玉兰,取“玉堂富贵”之意;在宜芸馆前对植了两棵梧桐,暗喻“凤栖梧桐”的思想等。

除这两大建筑群外,颐和园的长廊不仅在园林建筑形式上集中了

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结构精细,构思巧妙。而且廊中的绘画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长廊两侧的植物配置主要以柏为主,在两旁分别沿廊种植三排柏树。蜿蜒的长廊镶嵌在绿色的海洋中,更加突显了廊本身的精巧和秀丽。

昆明湖沿岸的建筑前的植物大多配置工整,多用对植或列植的方式,如听鹂馆前对植两株重瓣粉海棠和两大丛早园竹,中间置石,简洁而又大方。其他花木也有应用,象楸树、梧桐、玉兰、紫薇、榆叶梅、太平花等,这些落叶乔木和花灌木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建筑立面的景观。长廊北侧有两个面积皆仅有二十几平米的小水池,且相距不远,该处的植物配置比较自然,植物种类也非常丰富,岸边配有龙爪槐 (古树)、楸树、紫藤花架;水池的驳岸全部为石制,靠近驳岸和驳岸石缝的土壤中生有侧柏(小苗)、金银木、构树、连翘、地黄、抱茎苦卖菜、马蔺等植物;水中的植物种类也比较丰富,东面的水池中配有睡莲属、香蒲、慈姑、芦苇、千屈菜等,且疏密有致。西面的水池则种满了慈姑,形成单一的群落景观。

2.2 山前湖区的植物景观

作为著名的大型皇家山水园林,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的景观布局,已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布局手法的典型代表。这一布局在使颐和园植物生态群落客观上统一于北京西北郊生态大环境的同时,继承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融人工匠意与自然造化于一体”的思想体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康

乾”以来在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中“嘉则收之,俗则摒之”的典型要求,并赋予园林植物群落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及道德喻意,是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完美统一的结晶。

万寿山的前山以体现旷远开阔的景观为目的,它的植物景观着重突出气势与神韵。作为颐和园景观布局的重点,万寿山以常青的松柏统一了整个山体,不但取“长寿永固、高风亮节”的喻意,而且在色彩对比关系上也颇具科学性,古松柏暗绿的色调在亮度上处于中性偏暗的层面,对人体刺激极小,具有阴柔温顺的性格美,与烟霞雾霭中的山峦呈明暗虚实的对比,增加了景深,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在青松翠柏形成的绿色的海洋中也掩映着其他一些落叶树种,象槐、桑、楸树、元宝枫、栾树、紫薇、丁香、连翘、榆叶梅、金银木等。这些植物的点缀,使颐和园的前山增添了季相变化的美,也为整座园林增添了生机和灵气。在颐和园的前山,还分布着一些盆栽和地栽的珍贵园林植物。这种植物应用方式从清代建园开始一直被延续下来,反映了清代较高的园艺水平。以清宫遗传的桂花、荷花、牡丹、玉兰、太平花最为著名。

碧波涟漪的昆明湖是颐和园面积最大的一块水面,占全园总面积的3/4。穿过东宫门布局紧密的建筑,昆明湖便展现在游人面前。颐和园的佛香阁、西堤、知春亭、南湖岛、十七孔桥都倒影在清澈碧绿的湖水中,形成很好的虚实对比。昆明湖中,有景色秀丽的知春亭,有气势雄伟的十七孔桥连接着南湖岛和东堤的廓如亭,更有如玉带般漂浮在湖面上的西堤。向西望去,绵延的玉泉山和矗立山顶的玉峰塔把游

人的视线延伸得无限辽远,这便是中国园林传统造园艺术手法之一的借景。在立意上,知春亭是以春景为主,表达冰雪消融之后,春归大地之意,要求最先感受春意,最先传达春的信息。因此,在植物造景上以最能体现春天到来的柳为主,沿岛种植旱柳、绦柳十余株,桥头点缀三五株碧桃,岸旁自然散落几组山石,再配一丛紫藤,植物种类简洁精要,很好的表达出了“知春”的主题。

南湖岛是昆明湖三大岛之一,也是颐和园主要观景点之一。岛上植物配置以常绿树种为主,林中夹杂山桃、合欢、小叶朴、丁香、地锦等花木。远远望去,南湖岛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进入岛中,四时花木更替的季相景观又会展现出来,植物运用非常成功。

昆明湖西部,有一条绿色的游廊,这便是颐和园的西堤。为了打破堤岸的平直,在堤上分设了六座形态和质地各不相同的桥,六座桥都以浓郁的柳林为背景,更衬出桥身的美丽。其中以桥拱高而薄,形似月洞的玉带桥最为著名。堤上遍植桃柳,将空间巧妙地进行了划分,拓展了昆明湖的边界。其优美、流的线条和韵律,勾勒出了昆明湖的秀丽风光。春来一线的桃红柳绿,掩映于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较之富丽的北岸,别有一种江南水乡清幽的情趣。

2.3 后山后湖区的植物景观

后山后湖区林茂竹青,古松参天,碧水滢回,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

后山的植物配置主要模拟自然界针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针叶树种有油松、侧柏和桧柏,阔叶落叶树种有榆、桑、小叶杨、毛白杨、

绦柳、臭椿、元宝枫、栾树、槲树、构树、国槐、刺槐、白蜡、丝棉木、丁香、金银木、扁担杆、榆叶梅、迎春、砂地柏、山桃、连翘、地锦、五叶地锦等,林下有地黄、抱茎苦卖菜、二月兰、紫花地丁、打碗花、土麦冬、蒲公英、牵牛、早熟禾属、羊胡子草等三十余种草本,形成与前山对比明显,季象变化突出的山林景观,亭台楼阁巧妙的掩映于树林中,宛若天然,不落斧凿。

后山的主路为连翘路和丁香路,植物配置主要以连翘和丁香为主,再以浓绿的油松和高大的落叶阔叶树为背景,春季呈现璀璨的花径,夏季浓荫避日,秋叶色彩斑斓。位于北侧中轴线上的须弥灵境建筑群体量庞大,布局严整,华丽璀璨,其周围的植物配置十分巧妙,通过密植500多株松柏类常绿树,形成满山苍翠的景观,把藏式宗教建筑的氛围渲染和烘托出来。

颐和园的后湖位于万寿山后山北麓,全长1000多米,湖水结合山势有收有放,在两岸山势平缓的地方水面开阔,山势高耸夹峙处水面收聚形成峡口,创造出六收六合的空间景观。为了避免了僵直和单调,造园时把模拟自然的后湖景观和人工气息较浓的苏州街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景致。后湖在空间和尺度上都与前湖形成明显的对比,更加幽静、宜人。后湖临水的岸边多用旱柳、绦柳、元宝枫、小叶朴、栾树、榆树等耐水湿的种类,也有山桃、合欢、连翘等观花树种点缀其中,形成优美的林冠线。岸边山石斑驳、自然地生长着构树、旱柳、白蜡、元宝枫的小苗、绦柳、荆条等,绿树成荫,极富山林野趣。水中依稀可见金鱼藻、湿柳藓、湖柳等多种水草。

颐和园后湖清澈幽静的水面、朦胧的倒影、多姿的小桥、斜出的枝条,在山回路转之间创造出一幅幅醉人的图画。

苏州街是位于后湖中段一处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景点,湖面曲折蜿蜒,时狭时阔,似有迂回无尽之感。两岸大部分是以富有江南风情的竹子形成的背景,其上种植毛白杨、刺槐、油松、栾树等乔木,形成较为郁闭的空间,增加了景深。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湖面在进入谐趣园前被收缩成一个只有一米宽,十几米长的玉琴峡,两岸巨石夹峙,水声潺潺,不绝于耳。玉琴峡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上部被早园竹、白蜡、臭椿遮掩,水边和两岸石缝中生有栾树小苗、枸杞、胡枝子、榆树小苗、元宝枫小苗、荆条、紫藤、金银木、绦柳小苗、珍珠梅、白蜡小苗、臭椿小苗、构树小苗、地黄、抱茎苦卖菜、马蔺等,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形成了朴素、自然的清凉环境,保持了自然山林原有的风格,景观特色非常突出。

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在园的入水口,用茂密的早园竹遮挡,浅水中种植大量千屈菜、荇菜、慈姑、芦苇,在谐趣园中只闻水声,不见源头。在谐趣园面积较大的水塘中,种植了大量的荷花和睡莲,湖石驳岸上恰到好处地点缀迎春、地锦,并有构树、白蜡和绦柳的小苗自然地生长在石隙间。岸边遍植绦柳,只在水面西北角点两株梅花取其意境。谐趣园四周被土石结合的假山环抱,建筑前常以海棠花、紫薇对植,假山上则密植榆树、黄栌、槐等乔木树种,把谐趣园遮挡起来,形成幽静、绮丽的空间。

3.结语

作为中国最赋盛名的古典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植物景观代表了我国传统的植物造景的最高水平。对颐和园的植物景观加以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座皇家园林,它的成功经验也将为北京其他园林的植物景观营造发挥示范作用。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 乔丹 学 号 201420521212 系 别 园林学院 专 业 风景园林 成绩: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

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

游颐和园有感

游颐和园有感 在十月下旬的一个周六里,跟随着同乡的学姐学长们,来到了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颐和园景区。颐和园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清漪园本为乾隆皇帝位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将北京西郊一带的四座大型皇家园林改建而成的,但在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在光绪十四年重建,才改称为颐和园。颐和园先后曾被破坏多次,经过多次重修才形成了当今的个规模样貌。与我们同行的学姐中有一个曾经做过颐和园的讲解员,在我们这次游玩中她作为我们的小导游带着我们参观。 来到颐和园景区门前,看着门前牌匾上颐和园三个大字内心说不出的激动,曾经多少次在课本上看过颐和园的名字及照片今天终于有机会亲身感受颐和园的风采。在学姐得到带领下我们进入园内,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位于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仁寿殿作为颐和园的政治区,是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它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远远的看着仁寿殿内的陈设,想象着当初光绪皇帝坐在大殿内处理政务的样子,内心万分感。听着学姐对其的讲解真切的体会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妙。离开仁寿殿,我们前往昆明湖,在去昆明湖的途中一群身穿校服的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带领讲解下认真的观看着园内的建筑物,他们那认真的样子充满求知欲的迫切的小眼神深深的打动着我,看着他们那朝气蓬勃的样子,内心倍感欣喜。 来到昆明湖,看着广阔的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样子,内心平静万分,但是看着那样的湖面,有种想要站在那里就那样一直静静的看着那湖面的冲动。在湖边有一个亭子,记不清那座亭子叫什么名字,只记得我们一行人在亭子旁边拍了照,身后便是那平静广阔的昆明湖望向湖面,可以看到远处的十七孔桥,在阳光的沐浴下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还可以看到远处的万寿山页同样静立在那里,看着这样一番景象针对别有一番风味。 沿着湖边,大家一边欣赏着周遭的美景一边说说笑笑向昆明湖那岸的十七孔桥进发,途中我们陆续路过了几座牌坊,学姐向我们讲解了有关这些牌坊的一些知识,印象最深的是学姐介绍的那座春天牌坊,通过学姐的讲述内心更真切的感受到了中国古建筑的精妙,愈加佩服古人。经过那些牌坊我们来到了十七孔桥,站在桥上看着广阔的湖面,感觉身心都得到了放松。离开十七孔桥我们又陆续参观了好几处景点,最后我们来到了长廊,长廊作为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全长728米,共273间,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沿着长廊一路向前走,一路抬头欣赏着梁上的彩绘,再此被古人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抬头看彩绘的过程中每当看到自己熟知的人物或情景都莫名开心。 游玩长廊我们的颐和园之行也接近尾声,临走前回首看了看远处的昆明湖,看着夕阳下的昆明湖水,波光粼粼,分外美丽。 颐和园之行对我的内心带来了不小的触动,惊叹于园内的一切,由衷的佩服古人的建造技术,赞叹于古人的智慧。此次颐和园之行真的收获颇丰,收获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心灵上的享受。

浅谈攀援植物与垂直绿化_李志贤

-129- 农林论坛 浅谈攀援植物与垂直绿化 李志贤 (太阳岛风景区,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剧增,高层建筑不断增加,而建筑的增加势必使平地绿化面积减少,因而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是增加绿化面积、 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攀援植物可以美化建筑、 雕塑、园林小品,拓展园林空间,增加植物景观层次的变化;可以遮掩丑陋之处,赋予枯燥、呆板的物体以生机;充分利用攀援植物造景的特 征,还可以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 因而进一步开发利用攀援植物资源并应用于垂直绿化具有广阔的前景。对攀援植物的攀援习性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攀援植物的攀援习性 攀援植物自身不能直立生长,需要依附它物。由于适应环境而长期演化,形成了不同的攀援习性,攀援能力各不相同,因而有着不同的园林用 途。 通过对攀援习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为不同的垂直绿化方式选择适宜的植物材料。据研究,攀援植物主要依靠自身缠绕或具有特殊的器官而攀 援。有些植物具有两种以上的攀援方式,称为复式攀援,如倒地铃既具有卷须又能自身缠绕它物。 1.1缠绕类。依靠自身缠绕支持物而攀援。常 见的有紫藤属、 木通属、五味子属、铁线莲属、忍冬属、猕猴桃属、牵牛属、月光花属、茑萝属等,以及乌头属、茄属等的部分种类。缠绕类植物的攀援能力都很强。 1.2卷须类。依靠卷须攀援。其中大多数种类 具有茎卷须,如葡萄属、 蛇葡萄属、葫芦科等种类。有的为叶卷须,如炮仗藤和香豌豆的部分小叶变为卷须,菝契属的叶鞘先端变成卷须,而百合科的嘉兰和鞭藤科的鞭藤则由叶片先端延长成一细长卷须,用以攀援它物。牛眼马钱的部分小枝变态为螺旋状曲钩,应是卷须的原始形式,珊瑚藤则由花 序轴延伸成卷须。尽管卷须的类别、 形式多样,但这类植物的攀援能力都较强。 1.3吸附类。依靠吸附作用而攀援。这类植物具有气生根或吸盘,均可分泌粘胶将植物体粘附于它物之上。爬山虎属和崖爬藤属的卷须先端特化成吸盘;常春藤属、络石属、凌霄属、榕属及天南星科的许多种类则具有气生根。此类植物大多攀援能力强,尤其适于墙面和岩石的绿化。 1.4蔓生类。此类植物为蔓生悬垂植物,无特殊的攀援器官,仅靠细柔而蔓生的枝条攀援,有的种类枝条具有倒钩刺,在攀援中起一定作用,个别 种类的枝条先端偶尔缠绕。 主要有蔷薇属、悬钩子属、 叶子花属、胡颓子属的种类等。相对而言,此类植物的攀援能力最弱。 2攀缘植物的选择与应用形式 攀缘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形式很多,在选择植物材料时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这不仅因为从生态适应性而言,这些植物最适于本地生长,而且从园林艺术角度考虑,极易形成地方特色;其次要考虑攀援习性的不同即攀援能 力的强弱、 观赏特性的不同,以及被绿化物与植物材料的色彩、 形态、质感的协调。考虑到单一种类观赏特性的缺陷,在垂直绿化中,应当尽可能利用不同种类之间的搭配以延长观赏期,创造出四季 景观。 如爬山虎在夏季和秋季景观秀美,尤其是秋季红叶甚为宜人,但冬季一片萧索,如能与络石合栽,则在爬山虎的生长季节,络石生于爬山虎叶下,满足了络石喜荫的生态特性,而在冬季又可弥 补爬山虎的不足。 在考虑种间搭配时,重点应利用植物本身的生态特性,如常绿与落叶、阴性与阳性、快生与慢生之间的搭配。利用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山荞麦和五叶地锦作先锋种,与慢生的常绿种混种,效果良好。因此,混种技术是垂直绿化中一个应当提倡的方向。 2.1悬蔓式。这是攀援植物的逆反利用,利用种植容器种植藤蔓或软枝植物,不让其沿引向上,而是凌空悬挂,形成别具一格的植物景观。常用常 春藤、地锦等垂挂于景点入口、高架立交桥、人行天桥、楼顶(或平台)边缘等处,形成独特的垂直绿化景观。如为墙面进行绿化,可在墙顶做一种植 槽,种植小型的蔓生植物,如探春、 蔓长春花等,让细长的枝蔓披散而下,与墙面向上生长的吸附类植物配合,相得益彰。或在阳台上摆放几盆蔓生植物,让其自然垂下,不仅起到遮阳功能,微风徐过之时,枝叶翩翩起舞,别有一份风韵。 2.2凉廊式。凉廊式绿化是以攀援植物覆盖长廊的顶部及侧方,从而形成绿廊或花廊、花洞,增加绿色景观。应选择生长旺盛、分枝力强、叶幕浓密而且花朵秀美的种类,一般多用木质的缠绕类 和卷须类攀援植物。 因为廊的侧方多有格架,不必急于将藤蔓引至廊顶,否则容易造成侧方空虚。 在北方可选用紫藤、金银花、木通、南蛇藤、蛇葡萄等 落叶种类,在南方则有三角花、 炮仗花、鸡血藤、常春油麻藤、龙须藤、使君子、红茉莉、串果藤等多种可供应用。 2.3附壁式。附壁式绿化只能选用吸附类攀援植物,可用于墙面、裸岩、桥梁、假山石、楼房等设施的绿化。附壁式绿化能利用攀援植物打破墙面呆板的线条,吸收夏季太阳的强烈反光,柔化建筑物的外观。附壁式在配置时应注意植物材料与被绿化物的色彩、形态、质感的协调,并考虑建筑物或其他园林设施的风格、高度、墙面的朝向等因素。较粗糙的表面,如砖墙、石头墙、水泥砂浆抹面等可选择枝叶较粗大的种类,如具有吸盘的爬山 虎,有气生根的常春卫矛、 凌霄等,而表面光滑、细密的墙面如马赛克贴面则宜选用枝叶细小、吸附 能力强的种类,如络石、 小叶扶芳藤、常春藤、蜈蚣藤等。建筑物的正面绿化时,还应注意植物与门窗的距离,并在生长过程中,通过修剪调整攀援方 向,防止枝叶覆盖门窗。用攀援植物攀附假山、 山石,能使山石生辉,更富自然情趣,使山石景观效果倍增。在山地风景区新开公路两侧或高速公路 两侧的裸岩石壁,可选择适应性强、耐旱耐热的种 类,如金银花、 葛藤、五叶地锦、凌霄等。既有观赏价值,又能起到固土护坡、 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1]。2.4立柱式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立柱式绿化已经成为垂直绿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依附物主要为电线杆、路灯灯柱、高架路立柱、立交桥立柱等。立柱 式常用常春藤、 金银花、五叶地锦等,栽植于专设的立柱或墙柱旁,攀缘植物靠卷须沿立柱上的牵引铁丝生长,形成立体绿化景观。 立柱所处的位置大多交通繁忙,汽车废气、粉尘污染严重,土壤条件也差,高架桥下的立柱还存在着光照不足的缺点,在选择植物材料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选用那些适应性强、抗污染并 耐荫的种类。爬山虎的应用最为普遍, 除此之外,还可选用木通、南蛇藤、络石、金银花、小叶扶芳藤等耐阴种类。一般电线杆及灯柱的绿化可选用观 赏价值高的,如凌霄、 络石、西番莲等。对于水泥电线杆,为防止因照射温度升高而烫伤植物的幼枝、幼叶,可在电线杆的不同高度固定几个铁杆,外附以钢丝网,以利于植物生长,此后,每年应适当修 剪,防止植物攀援到电线上。此外, 将支架专门制成大型动物的形象(如大象、老虎、长颈鹿等)或太阳伞等,用攀援植物覆盖,景观各异,平添无限生 机。另外, 工厂中的管架支柱很多,在不影响安全和检修的情况下,也可用爬山虎或常春藤等美化,形成一种特色景观。 3结论 垂直绿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中垂直绿化越来越多被运用到实际的绿化中来,不断的充实着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垂直绿化不仅能够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丰富绿化层次,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使之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生动活泼。垂直绿化通过利用物体的表面积,向物体索取绿化空间以达 到节约土地、 增加绿量、提高生态质量,美化生活环境的目的。因而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非常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徐筱昌.发展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J].中国园林,1999(2):49-50. [2]杜乃正.攀援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3]陆明珍.浅谈垂直绿化[J].园林,1986(2):13. [4]臧得奎.攀援植物造景艺术[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熊济华.藤蔓花卉[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李迪华.风景园林论坛[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 1996.摘 要:在分析攀援植物攀援习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垂直绿化方式中植物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按照攀援习性的不同,攀援植物可分为缠绕 类、 吸附类、卷须类和蔓生类,可用于棚架、凉廊、篱垣、墙面和立柱等多种形式的垂直绿化。关键词:攀援植物;垂直绿化;攀援习性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姓名:陈紫薇学号013301845107 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 1颐和园植被概述 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

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后山则以松为主,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颐和园后湖碧水滢回,古松参天,幽静异常。岸边有一条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苏州买卖街。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沿昆明湖堤岸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北京最大的古柳群落),与水波潋滟相映,最能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致。“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表现出宛若江南水乡的神韵,形成一线桃红柳绿的景色。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

颐和园英文导游词

颐和园英文导游词 篇一:颐和园英文介绍 Welcome to the Summer Palace. I hope this will be an interesting and enjoyable day for you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mmer Palace first started in 1750. At that time, the Qing Dynasty was in its heyday and China was a powerful Asian country with vast territories. The monarch in power then was Emperor Qianlong. With supreme power and large sums of money, he summoned skillful and ingenious artisan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carry out this construction work in honor of his mother `s birthday. the Summer Palac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Longevity Hill and Kunming Lake .The whole garden covers an area of 290 hectares, of whih three- fourths consists of a lake and rivers .This imperial garden features 3,000 room-units and covers an expanse of 70,000 square meters with more than 100 picturesque spots of interest. The layout of the Summer Palace includes three groups of architectures: palaces where the emperor attended to state affairs, resting palaces of the emperor and empress, and sightseeing areas. Entering the East Gate we will come the the office quarters. Entering the East gate we will come to the office quarters. The annex halls on both sides were used for officials on duty. 篇二:英文 导游词 :颐和园昆明湖景区 签10.颐和园昆明湖景区(昆明湖名称含义;西堤;东堤;湖中诸岛) Kunming Lake covers the three quarters of the whole Summer Palace. the name of the lake came from “Kunming Pool” in Changan, made by Emperor Wu Di in the Han Dynasty for training his soldiers. Qing Emperor Qianlong just followed the example of Han Wu Di and gave the name Kunming Lake. To the west of Kunming Lake, there is a long causeway on the Lake, which is called “West Dyke”, patterned after the Su Dyke in West Lake in Hangzhou. Along the Dyke there are six bridges separate the lake into two parts. The Jade Belt Bridge is the most beautiful bridge among the six bridges in the west dyke. Its high-arched body looks just like a jade belt,

浅谈植物造景

※园林园艺农业与技术2017, V ol.37, No.16213 浅谈植物造景 孙爱琴 (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农业中心,江苏盐城 224000) 摘 要:植物造景对于丰富物种多样性、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城市的绿色生态和农村村庄绿化、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植物造景研究现状的分析,阐述如何科学地进行植物造景,营造植物景观,提高景观质量,最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关键词:植物;造景 中图分类号:S68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3186 引言 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素材,是园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园林植物群落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其生长状况、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景观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绿地多种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水平。营建科学合理的园林植物群落对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创造和谐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1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首先要利用适地适树原则以及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习性,充分挖掘植物与植物间的配置、植物与园林小品的配置,注重空间意境、绿色生态、城市文化表现,在不同季相变化中凸显美景度和游客的满意度。在漫长的岁月中,植物配置的设计原则、配置方式以至园林植物的种类都有很多变化,形成了众多不同民族风格、不同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对植物配置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当今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创造出更具特色、更为美观、更加宜人的植物景观。 2植物配置类型种类 植物间的配置类型主要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篱植和林植等类型。根据所处的环境特点和所要表达的意境,主要分为对称式(主要是庄严陵园或规则的建筑群)和不对称式(主要是在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选择独特用途树种时,要注意其适用的配置方式并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如独赏树,要求树冠宽大、枝叶繁茂、长势旺盛、姿态优美为好;通常采用孤植的方式,定植地点以在大草坪上最佳,或植于广场中心、道路交叉口或坡路转弯处;庭荫树,要求叶片大,病虫害少,以圆球形、伞形树冠为好,多植于路旁、池边、亭前后或与山石,建筑相配,或在局部小景区三五成群地散植各处,形成自然有趣的布置;亦可在规整的有轴线布局的地区进行规则式配植。因此,植物配置不仅要考虑植物本身的空间搭配、生物、生态特性,还要配合凉亭、桥梁等基础设施,巧妙应用,做到四季有美景、处处有看点。3植物配置需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利用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习性规律、植物群落间的制约影响,适地适树原则最重要;明确文化主题和绿地功能,巧妙配置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协调搭配效果,提升美景度,植物色彩的协调,植物与植物间、植物和园林小品间的协调,要注重形态的变化和四季景观的动态美感;有针对性地对游客需求进行调研,植物配置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空间意境、绿色生态、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凸显美景度和游客的满意度。 4植物配置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植物种类缺乏多样性,与自然群落多样性相差甚远,很容易造成视觉审美疲劳,没有形成城市园林绿化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植物色彩单一,缺乏四季色彩的韵律变化,无法突出季相变化带来的美感。另外,空间结构也相对单一、凌乱,应该利用乔、灌、草不同空间层次以及与园林小品的配置,深化文化主题、注重地方特色乡土树种的运用,吸引游客驻足欣赏。同时,植物的生态功能(遮阳、防尘、隔音、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合理科学的植物配置来发挥植物的各种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秀英.浅谈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造景[J].景观设计,2012(4):52. [2]毛嘉颖.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J].南方园艺,2010 (2). [3]陈波.杭州西湖园林植物配置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张梅.辽东山区秋色叶树木资源及园林应用[J].北方园艺, 2007(8):152-153. [5]陈岚,秦华.重庆市珍稀濒危植物的观赏价值及其园林应用 [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9(5):62-65. [6]王娟妮.公园树种的应用及分析[J].绿色科技,2016(19):67-68. 作者简介:孙爱琴(1965-),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农业中心林业工程师,主要工作方向:林业技术推广。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颐和园植物景观 (材料检测1121 严聪灵学号:2011102240)颐和园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园林,其植物景观具有独特的风格。对颐和园的植物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颐和园的植物造景水平和颐和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颐和园植物景观综合分析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

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后山则以松为主, 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颐和园后湖碧水滢回,古松参天,幽静异常。岸边有一条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苏州买卖街。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沿昆明湖堤岸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北京最大的古柳群落),与水波潋滟相映,最能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致。“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表现出宛若江南水乡的神韵,形成一线桃红柳绿的景色。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乐寿堂周围大片丛植玉兰,曾被誉为“香雪海”名闻京城。殿堂庭院则以松柏行植,间以花卉,缀以山石。颐和园植物景观可以概括为,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大量植物材料的应用突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美,提升了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艺术价值。 2.颐和园植物造景的特点 颐和园主要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课程名称: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郑强 学生姓名乔丹 学号 1212 系别园林学院专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 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 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 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 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 米,南北向1900 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 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 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其中清漪园于光绪变法时改为颐和园。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 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 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万寿后山三部分。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贝規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 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景的自然美。西堤分开大水面,使水面更有层次感。 建成后的颐和园与杭州西湖相比极其相似,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还有就是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 “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但是颐和 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用乾隆的话来说乃是“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贵在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艺术的再创造,能够结合本身的环境、地貌特点和皇家宫苑的要求,发扬“己之所长”,作出了卓越的创新,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于西湖”的园林艺术效果。譬如,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形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度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颐和园的前湖的规划亦“略师其意”,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从湖中的南湖岛起始,过十七孔长桥经东堤北段,折而西经万寿山前山,在转南循西堤而结束于湖南端的绣

最新游玩颐和园的观后感作文400字7篇

最新游玩颐和园的观后感作文400字7篇 游玩颐和园的观后感作文400字1 今天就让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好好欣赏颐和园吧!你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多漂亮啊!你再往前看,一眼望不到头,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长吗?告诉你们吧,有700多米长,一共有273间。你们抬头看看,这是横槛,上面有着许多五彩的画,这幅画着人物,这幅画着花草,那幅画着风景……大家请往两旁看,这是一片花海,这一种花叫牡丹花,这一种是桂花,那一种是梅花……这里花的种类很多,一种花还没谢,另一种花又开放了,一阵风拂过,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大家请跟我走,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万寿山脚下,大家抬头看,你们知道这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叫什么吗?它叫佛香阁,当清晨的第一缕温和的阳光照在黄色的琉璃瓦上时,它就闪闪发光,可美了,看看下面有着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就是排云殿。 现在我们登上了万寿山,正站在佛香阁前,大家请向下看,这里的景色尽收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五彩琉璃瓦屋,还有朱红的宫墙。看正前面的昆明湖十分宁静,静得就像一面大镜子;也十分绿,像是一块碧玉。前方的游船、画舫在湖中慢慢地滑过,这里面的人一定是在享受这里的美景!不用羡慕,等一下大家也可以去坐坐。 我们来到了昆明湖,这里有着长长的堤岸,还有几座样子不同的

石桥,还栽满了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还有一座小岛,你看,那里一片葱绿,还能看见宫殿的一角呢!我们走过脚下的石桥,就可以到那里玩了,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还有数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狮子,让我来考考你的眼力,你能看出这儿有哪两只狮子相同吗?告诉你吧,没有的,这么多的狮子没有两只是相同的! 下面就请大家尽情游玩,好好享受这美景吧。 游玩颐和园的观后感作文400字2 颐和园是一个建在大自然里的美丽大园林。这个暑假,我们一家来到这里游玩。 走进颐和园东宫门,沿着昆明湖缓缓前行,随处可见又细又长的柳条,湖中的游船、画舫给这里增添了不少乐趣。不知不觉,便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走廊,它长达723米,分为273间,深绿色的大柱,横槛上面画着几千幅画,却没有一幅画是一模一样的。身旁吹过和煦的微风,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走过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便看到半山腰有一座宝塔型的三层建筑。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它下面的一排雄武的宫殿就是著名的排云殿。我们饶有兴致地登上山,从山顶俯瞰,湖的四周被茂密的绿植簇拥,粉嫩的莲花摇曳着身姿,游船、画舫像是一只只快乐的小鱼穿梭于一座白色大理石的桥。因为它有十七个桥洞,人们就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作十七孔桥。 我们悠闲地漫步在这个自然园林中,心情无比舒畅。它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流连忘返!

攀缘植物造景应用(参考模板)

攀缘植物造景应用 摘要 文章介绍了攀缘植物的分为缠绕类、卷须类、吸附类、蔓生类四种。将攀缘植物造景应用分为附壁式、篱垣式、棚架式、立柱式、悬蔓式、阳台、窗台的绿化等,提出攀缘植物造景应用的一般原则。 关键词:攀缘植物,造景方式,应用原则 Landscaping climbers Application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limber divides into the winding class, the tendril class, the adsorption class, the vine lives a kind of four kind.The climber will make the scenery application to divide into the frozen to the wall type, the fence type, the shelf type, the column type, hangs the vine type, the balcony, the window afforestation and so on, proposed the climber will make the scenery application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Key words: The climber, makes the scenery way,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 绪论 植物是园林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最不可或缺的材料。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造景已经成为园林建设的主流。攀缘植物是园林植物中重要的一类,它们的攀缘习性和观赏性各异,在园林造景中有着特殊的用途,是重要的垂直绿化材料,可广泛用于棚架、花格、篱垣、栏杆、凉廊、墙面、山石、阳台和屋顶等多种造景方式,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利用攀缘植物进行园林造景,自古有这。不管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还是玲珑雅致的私家园林,都不乏攀缘植物的应用,花亭、花廊和垂花门等均由攀缘植物布置而成,蔷薇架、木香亭、藤萝架、葡萄廊更是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形式。如唐朝诗人高骈的“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宋朝诗人陆游的“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高花风堕赤为盏,老蔓烟湿苍龙鳞。”这些优美的诗词,都描绘了由攀缘植物形成的优美园林意境。 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剧增,高层建筑不断增加,而建筑的增加势必使平地绿化面积减少,因而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是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垂直绿化不仅能够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丰富绿化层次,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使之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生动活泼。我国攀援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各地均有不少适于垂直绿化的种类,但在园林中应用的不足百种,绝大多数资源尚处于野生状态,因而进一步开发利用攀援植物资源并应用于垂直绿化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攀援植物的分类 攀援植物自身不能直立生长,需要依附它物。由于适应环境而长期演化,形成了不同的攀援习性,攀援能力各不相同,因而有着不同的园林用途。通过对攀援习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为不同的垂直绿化方式选择适宜的植物材料。我国攀缘植物种植繁多,据初步统计,约有1000多种,隶属于70多科、200多属,常见的科有葡萄科、葫芦科、夹竹桃科、萝摩科、防已科、猕猴桃科、五味子科、旋花科、豆科、天南星科等,其他具有较多攀缘植物的科有卫矛科、忍冬科、木犀科、西番莲科、八仙花科、桑科、番荔枝科、蓼科、海金沙科、紫葳科、百合科、五加科等。 据研究,攀援植物主要依靠自身缠绕或具有特殊的器官而攀援。主要分为缠绕类、吸附类、卷须类、蔓生类。而有些植物具有两种以上的攀援方式,称为复式攀援,如倒地铃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 摘要: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也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造园的常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素来注重理水,有“无园不水”之说。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本文以颐和园的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三大水系为载体,分析其的理水基本原则、艺术与手法,诣在为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理水设计的立意和表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理水;颐和园;艺术;手法;继承发展; 引言 “水,活物也。”(郭熙《林泉高致》)“水为陆之眼。”(陈从周《说园(四)》)造园必须要有水,无水难以成园。因为水总给人以清新、明净和亲切的感受,人们都愿意与之接近。水面随园林的大小及布局情况,或开阔舒展,或襟回幽深,使空间延伸,使景观度幻。当山石、花木、建筑与水的漫延流动的神态结合一起时一,更觉得自然而富有生气。水面五彩缤纷的倒影和跳动着的山泉、水瀑、浪花,令人欢快,逗人遐想。“欲草木欣欣”,需水;“欲挟烟云而秀媚”,需水;“欲照溪谷而生辉”,亦需水。故水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 1.中西园林传统理水的的特点 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西方园林也特别注重构造水景。但中国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与西方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迥然不同:中国传统园林理水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求“师法自然”的理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审美原则进行构造,完全因势而筑。而西方传统园林理水则崇尚人工美,要求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进行构造,将水限制在整整齐齐的几何形状的石砌池子里,并用喷泉造成人工活动的水景。现代园林的理水则可以吸取两者的精华而构造水景。 2.颐和园的理水艺术 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现以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为载体,分析其理水的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以剖析说明其“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的皇家园林的理水艺术。 2.1理水基本原则 1)得其性 中国哲学家降水拟人化说其具有德、仁、智、义、勇、平等特性,在营造园林水景时,尽量去理解和发挥其特性。根据外环境的不同和满足观赏者的需求,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水景,形成河、湖、溪、涧、泉、瀑等不同或近水、亲水、戏

天坛中英文介绍

The Temple of Heaven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a worthwhile visiting place in Beijing. It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Imperial Palace (the Forbidden City) and smaller than the Summer Palace with an area of about 2 700 000 square meters. The temple was built in 1420 A.D. in the Ming Dynasty to offer sacrifice to Heaven. As Chinese emperors called themselves “the Son of Heaven”, they dared not to build their own dwelling “Forbidden City” bigger than the dwelling for Heaven.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enclosed with a long wall. The northern part within the wall is semicircular symbolizing the heavens and the southern part is square symbolizing the earth. The northern part is higher than the southern part. This design shows that the heaven is high and the earth is low and reflects an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of “The heaven is round and the earth is square”.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divided by two enclosed walls into inner part and outer part. The main buildings of the temple lie at the south and north ends of the middle axis line of the inner part. The most magnificent buildings from south to north are the Circular Terrace, the Imperial Heavenly Vault and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Also, there are some additional buildings like Three Echo Stones and Echo Wall. Circular Terrace has three layered terraces with white marbl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A.D.~1911A.D.), the emperors would offer sacrifices to Heaven on the day of the Winter Solstice every year. This ceremony was to thank Heaven and hope everything would be good in the futur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is a big palace with round roof and three layers of eaves, the roof is covered with black, yellow and green colored glaze representing the heavens, the earth and everything on earth. Another important building in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Imperial Heavenly Vault. If you look at it from far away, you will find that the vault is like a blue umbrella. The structure of it is like that of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but smaller 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