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山水画创作

浅谈山水画创作

浅谈山水画创作
浅谈山水画创作

浅谈山水画创作

摘要:

要画一幅山水画,首先要构思画面的内容,在进行构图布局,然后把要表现的内容合理恰当的安排在画面当中。运用一定的笔法、笔墨,按造作画的规律与步骤进行创作。

关键词:

布局构图皴擦点染树木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凝聚着这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也体现着东方艺术崇高的审美思想。把描绘大自然的画称为“山水画”,而不叫做“风景画”,是具有其他独立含义的。“河山”“江山”“山河”是“祖国”的同义词,因此山水画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具体反映。

山水画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情感,借景抒情,从一开始便明确了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创作道路。“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这便是山水画的灵魂。

写形传神,山水画神形兼备,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创造的最高则,也是一条基本规律。写形是传神的手段,传神是写形的目的。

“搜尽奇峰打草稿”“宇宙在乎手”“造物在乎我”,这都要求在长期观察、研究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到“胸有丘壑”“胸有万象”。苏东坡说:

“必须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见。”这样在作画时才能任意挥洒,顷泻而出。

山水画比较重视自然物象的本质和常态,偏重物象的固有色,以简单对复杂,把自然界的色彩做单纯典型化的处理,以大块典型画的色块相互映衬取得物象间的对比和协调,从而获得富于装饰趣味的独特效果。

一、布局、构图

出于对山水画的兴趣与了解,最终确立写意山水为毕业创作题材。写意山水讲究意境,而意境又是根据整幅画的布局构图即山石、树木、房屋、舟桥、人物等,安排笔墨的运用来表现。整幅画由近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组成。在确立了整幅画的布局之后,开始安排细节的部分。山水画的构图要讲究一定的规律和法则。所要描绘的内容需要经过概括、取舍、适当夸张艺术加工手法、采用适当的构图方式,把所要表现描绘的物象巧妙的安排在整个画面当中。

画面当中的留白部分不是因为留白而留白,它是为了整个画面的布局构成。房舍安排在中景,作为整幅画的描绘场景。房舍之后就是作为远景的高山。远景与中景是利用云雾连接的。

画面构成就要考虑其绘画语言。绘画作品的内容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绘画语言,才能表现使它成为可视的感性形象。山水画的绘画运用语言也是运用点、线、面、色等视觉造型语言。

笔墨技法对山水画的意境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画面中的山石树木点景均有其完整的程式。

例如山石的皴法就包括披麻皴、斧劈皴等多种皴法。其次,树木的位置安排,要考虑其前后虚实,还有各种不同树木的搭配使画面更和谐整体。画面中的山石、树木、房舍通过用笔用墨来表现塑造的。这就要涉及画面墨色的运用。古人云:

“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及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暗、即谓之无墨。”“以墨为主”“以墨为彩”是中国山水画的独到之处。因为表现的对象比较复杂,要求画面能有“大”“多”“深”“厚”的感觉,通过勾、皴、擦、点、染,层层递加。

二、笔法、墨色运用

1.勾

山水画不是一遍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层层递进,反复多遍才可完成。在第一遍干后,再递加第二遍,否则渗化在一起,易臃肿浮胀。第二遍是第一遍的

补充、交错、不是重复的描绘。每加一次,都要保持并加强整体观念,不可以心中无数,乱施笔墨,影响画面效果。每画一个内容都要从整体考虑,要为整体画面服务。所以在画之前要定稿,把铅笔稿画好,画面的内容安排合理,画的时候才心中有数。画的时候先勾线,画面当中的山石、树木、房舍先用淡墨勾一遍。凡能用线的地方,分出层次、前后、再用重墨线尽量明确、肯定勾出来。

勾线要明确山石的结构,下笔要肯定。在作画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太急,一笔下去就是败笔了,这时候就要告诉自己,遇到败笔也不要胆怯。坚持把整个画面的线勾完,再根据整体关系进行调整。因为水墨画与其他画种不同,画坏了不可以擦拭,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正因为这个特性,作画过程更应该深思熟虑。

2.皴、擦

勾线完成以后再进行皴、擦,在之前勾线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转折,以及树干、房舍的体面和质感,使画面逐渐丰富起来。画山石要大小相间,即大石间小石,小石间大石,不可大小均匀,要有聚散。充分利用点、线、面这三种元素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态,点要均匀,线要长短结合,画面要有枯湿浓淡,富有变化。近景的山石在皴擦的时候要细致,这样可以清楚的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远山可以比较概括给人以深远的感觉。

远山采用披麻皴,以中锋用笔为主,用略带弧状的线条从上而下。近景的坡石采用折带皴。

折带皴由元代的倪瓒从董源大披麻变化而来,其法是中锋并用,先横笔拖锋,再转折斜皴,形成如折过的带子一样。既表现出山石阴阳向背的质感,又表达了清幽隽永的笔墨韵味

3.树木

树木是这整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画面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古人云:

“画山水必先画树,树必先干,干立增枝则为枯树,加实则为茂树。”道出了树在画面当中的重要性。画面中的书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一种,应该富有变化

的。近景的坡岸上有一丛树,处在画面比较显眼的位置。由点叶树、夹叶树、松树组合而成。画丛树忌讳单调呆板的并排,树有宾主,,画时从主树着手,相互掩映,叶分浓淡。成排的树要上下错落、高低参差。远山的树用点代替、概括,给人以深远、延伸的感觉。中景的房舍是这幅画的画眼,要着重描绘,当是又不能脱离画面,要做到在融合的前提下突出。用笔要做到轻松、大胆、注重神似而非形似。

4.点

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整体效果。远山的树木,石间的杂草,山间的灌木,可用点表现,点可以调整疏密的节奏,体现空间的层次,弥补皴擦的不足,当是不可随意乱点破坏整体画面。在点的时候用笔要肯定,并与勾皴之间要协调。用墨可用浓墨、焦墨,从而增加山石的神采。

5.线条

画面的线条要有浓、淡、干、湿、焦的变化,比如房舍、山石、树木的线条是不一样的要有变化。即使黑色中也不能混沌一片。不论是积墨,如果墨中无笔,责成死墨一团。渲染也要应用笔法,不是乱涂。力求墨由线条生发,笔与墨相辅相成相互渗化,线条中要有墨色层次。

对于线与墨要注意宁淡勿浓。画面贵虚静,虚静则不宜太黑,要注重融合、浓淡得体。

画到七八分的时候就要开始对画面进行调整,把画挂远观察,看整个画面效果,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调整。调整时要注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完整、统一。

三、结束语

整幅作品总体把握住了画面的节奏、韵律。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欠缺,山石、树木、房舍的塑造不够恰当。这是因为技法掌握不够娴熟,笔墨应用不够到位。山水画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不能够一时做到完美,它在于不

断尝试,不断学习、探索。创作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体验。创作离不开生活,来源于生活。参考文献:

[1]缪宏波.山水技法解析[M].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8.9.

[2]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2010重印).

[3]黄菊生.中国绘画概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5.第一版.

王鹏老师教你怎样画青绿山水

王鹏老师教你怎样画青绿山水 王鹏老师教你怎样画青绿山水借给研究生上课的机会,以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局部临摹为例,整理了一下青绿山水画的步骤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除了水墨山水外,浅绛山水、青绿山水为喜闻乐见。浅绛山水是以水墨为主,辅以花青、赭石冷暖两种色,属于淡彩山水。青绿山水则是使用石青、石绿、朱砂、白粉等重彩,手法大多工整细丽。青绿山水历代均有高手珍品传世,也曾因水墨至上而被视为“匠气”、“艳俗”,然而不可否认,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一样,是中国画独特艺术语言的展现,是中国式的艺术表达。 仇英《桃源仙境图》为大青绿,描绘一派奇伟绚丽的神仙境界。这张画色彩丰富,技巧多样繁复,临摹它会较全面的体会古代青绿山水的技巧程式,也因为这张画的高难度,能锻炼学习者把握画面整体协调性能力,是一张即好又难的临本。范画步骤图选取的是画面最上端的部分。 一、落墨。 中国画,曾有位老画家对我说:“中国画家每一笔都要负责任的。”这种“负责任”要从第一笔落墨直到画面最后完成,甚至

装裱展出。因为它不可随意涂改,一笔一墨均是审美。中国画可以用铅笔起形,但一旦动用毛笔,就不可像铅笔般随意。毛笔落墨不仅是勾物勒形,也要传达所画对象的形态、质感、体积感、空间感,要考虑到墨色浓淡干湿对最后染色的影响,同时要表现出笔墨本身的韵律节奏美感。所以青绿山水的落墨和工笔人物的勾线一样是画面的骨架,不可修复的画面的根基所在。有些学画者以为青绿最重要的是后面染色,其实青绿山水每一步皆要重视。当然勾线要平时多积累、多体会才能熟练准确的用笔表达。 1、体会临本,做细节分析,对整个作品以至局部的风格要有整体把握。 2、狼毫笔勾线,从山石勾起。主要结构及轮廓线稍粗重,注意笔的抑扬顿挫,也不要太湿。 3、线边缘稍作皴擦,不可过多,否则影响最后染色。 4、勾松树,树枝干笔要和山石有所区分,要更流畅些。要仔细分析松针的组织,不能乱。每一张古画处理松针的方法都不相同。 5、勾云,此画云气流畅中蕴含生涩,非常有韵律。如有亭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 711艺术概论考研笔记资料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2817936958.html, 1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考研招生信息、考试科目、导师 育明教育提示: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实践类)考生须知 一、第四门专业创作业务课二【511专业创作】考试时间为6小时: 中途不得离开考场,考生自备饮用水和食物。二、美术实践类各研究方向考生自备材料及工具要求: (一)中国画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颜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国画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画架等由考点提供)。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 17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曹建华一级美术师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711艺术概论④511专业创作18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赵卫一级美术师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711艺术概论④511专业创作19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张伟平教授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711艺术概论④511专业创作20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袁学军一级美术师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711艺术概论④511专业创作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2817936958.html, 2(二)书法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砚台、颜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书法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画架等由考点提供)。 (三)书法篆刻创作及篆刻艺术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篆刻工具、印泥、砂纸、拓边款用的工具与材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书法、篆刻材料与工具(石料、宣纸、印签纸等由考点提供)。 (四)油画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画笔、油彩、调色板、图钉、裁纸刀等适用的素描及油画材料与工具(画板、画架及统一规格的画框由考点提供)。 (五)雕塑创作方向考生,自备泥塑工具、铁丝、钳子、素描用笔(雕塑泥、纸张、画板、喷壶由考点提供)。 (六)陶艺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方向考生,自备笔、墨、颜料、笔洗、尺、裁纸刀等设计用绘图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由考点提供)。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711艺术概论】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独家内部提供 一、名词解释(育明教育独家提供)1、彩陶2、随类赋彩3、题跋4、南桃北柳5、米洛的维纳斯6、塞尚7、苏州园林8、敦煌写经

国画创作论文

关于《春韵》的创作感想 学生姓名:毛熙茜指导老师:杨耀华 这次我的毕业创作选择了以山水的形式完成。一方面原因是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山水画在国画领域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仅凭寸方可见天地却表现了意境深远的千丈重峦,是从古至今雅俗共赏且观赏性强的作品。另一方面,便是我个人对山水画的喜爱,自从上大学以来,我游历过很多大山名川,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图像资料并铭记于心。今年4月,游绛县小北山,见迎春花漫山红遍,又整理素日积累素材,由有此作。为了更好的完成创作,我针对这一题材选了一些具有时代性标志和山水鼻祖的名画作为参考,也翻阅了许多作品和书籍,从中选择了一些我的创作可以用到的东西。写这篇论文不只是为了介绍我的作品,更是想要从中学习总结一些知识,写下来会帮助我更好的记忆 一、《春韵》的取材及它的审美意义 (一)、《春韵》的取材 鉴于我的毕业创作《春韵》绘画形式选择画了山水, 就艺术作品来说,任何作品都是要经过自己长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的相互融合加之个人的修养酝酿而成。谢赫所云六法中以气韵生动为先,只有融入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才可以有气韵二字.创作才有可能成为一幅好的作品。因此我的取材自己亲身游历过感触深刻的山水和春景加以融合。 古人言:“至山水之全景,须看真山,其重叠压覆,以近次远,分布高低,转折回绕,主宾相辅,各有顺序。”1看过真山后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山的走势结构,才可以更好的构图。因此通过亲身的踏青经历提炼而来的取材有利于更好的完成绘画作品,我选择的春天和山水,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正面催人上进的力量。面对美景,仿佛使人避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释放心情,感受自然。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会赋予它更多的真实情感。贴近生活,反应内心世界的深邃、纯洁、朴实。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许多古人也都是以绘画的形式借景抒情,同时也让其他人领悟感受到美景,与作者的心情。取材贴近生活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显得尤为重要。我在选题上反复斟酌,又与指导老师多次讨论,最后终于确定了《春韵》这幅作品的定稿。 (二)、《春韵》的审美意义 山水画有着诸多传统文化内涵精髓。中国山水画从来就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拟,而是将人对自然山水的感觉与知觉上升为感情与想像相结合的山水意境,将观者引向文化的自在和精神的超脱之境,从表像深入到内在的精神内涵。 《春韵》这幅作品巧妙的借鉴了古代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以及着色基调。以小青绿山水设色,使主题画面愈显幽深繁郁,大胆应用大面积曙红为暖色调,使整幅作品显得即古朴稚雅,又不失活泼。山水情怀在画面中呈现温暖和舒适感。而就这次创作而言,创作过程中使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我想这就是这幅作品多我而言最大的审美意义。 1清唐岱、《绘事发微》

分析青绿山水画色彩分析

分析青绿山水画色彩分析 本站编辑:论文中国日期:2009年04月29日点击数:55 论文文人水墨画青绿山水画 论文内容提要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画和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探究方法,以青绿山水画坛大师作品为例,考察青绿山水画的深层思想内涵、风格成因及对当代和后世画坛的重大意义。认为应有一种更好地守护和继续传统的自觉意识,从更为健康多元的角度来全面建构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格局,开拓中国画斑斓多姿的色 在中国绘画批评的传统里,一向认为青绿山水画风不是高品,而文人写意画却是画中正宗。似乎只有水墨才是真正的传统,才具备真正的民族特色。假如用色太多、太重的话,就有被逐岀中国画的危险。这种强固的思维定式来自于人们把元明清以来盛行的文人画定为传统本宗的缘故。元明清画坛推崇文人水墨画,清幽、雅逸,疏简,讲究黑白之韵格,以禅的荒寒清冷为最高境界,以“深情冷眼”看世界的方式为最高美学追求。这是文人士大夫对绘画选择的结果,并不是绘画本身自然发展要求的结果。“文人水墨画是隐逸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兼善天下’受挫而’独善其身’的选择①,是众多文人志士’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这实质上是传统继续上的偏颇,其“笔墨”旨趣和黑白灰的色彩调式,有着它不可企及的高度,但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性。文人画喜爱黑白灰的笔墨旨趣是建立在老庄哲学理念上的色彩调式。老子面对夏商周以来的社会罪恶,面对生死动荡的大乱时代,在“将恐裂”、“将恐蹶”的忧虑之下,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看重“柔弱”、“虚静”,归根虚空,删繁就简,还原朴素的黑白之色。庄子自觉的排斥色彩而崇尚素淡虚空黑白之色。这种哲学理念总是在时局动荡不定、人们的心灵格外渴望安宁的五代、南北宋末年、元代、明末等时期大为兴盛。这些时期非凡是元代成为士大夫阶层最为痛苦和无所寄托的时代。仕途险象环生,儒学理想破灭,或者科举受挫,异族统治之辱等等,所以在士大夫阶层大盛禅悦之风。他们在和禅相通的艺术世界中寻找慰藉,在禅悟中给心灵找到超脱、安宁的栖息之地和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清董其昌以禅喻画,提岀“南北宗”之说,崇南贬北,简淡、清雅的文人画风彻底代替了唐宋以前浓重艳丽的青绿山水画正式成为宫廷绘画统治了整个清代。以“色薄气厚”为原则的文人水墨写意画概念渗透每个普通民众的心理,使其全面认同了黑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直至今日。这种离开色彩之表现,只集中在文人画体内的各种审美趣味及技法程式的探索,发展到清末多了些许柔靡少了些生气,最终疏离了中国画热烈、明朗的情绪,向着枯、寂、玄、淡画境的追求愈走愈远。色彩表现魅力的被遮掩,多少可看做是中国传统哲学对山水画真实感受表现的剥夺,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轰轰烈烈的文人水墨画浪潮迫使青绿山 “初发芙蓉”和“错金镂彩”本是中国文艺史上并存的两种美学取向。其实,色彩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错或不好,只是在青绿山水的传统观念中,有着皇家的扶持和贵族审美趣味的追求,用笔精工谨细,设色五彩绚烂,画风刚键有力,在技法制作上也较繁难。这一类被明董其昌指责其为“其术近苦”而不可学。以“北宗”领衔人物李思训为例,他出身皇族,属贵族阶层,是院体画家,必然就和权力相 联系,“董其昌故意把贵族和’贱族’划在一起,把皇室画家和为皇家服务的院画家(他们视为工匠)列为“北宋”(注摘要: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30页。),他的“南北宗”学说在提倡“南宗”柔润含蓄画风的同时,对青绿山水确实给以了最为致命的一击。“色彩”和“水墨”、“青绿画”和“文人画”成为两个互不相容的概念。其实他错在了在指岀两种艺术风格和审美观的同时,却没有说明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气质去选择、决定绘画的创作方向。在“崇南贬北”的同时,忘记了只求柔静没有强烈情感和魄力的艺术作品是缺乏感染力的。贵族气是一种高尚、华贵的气质,无可指责。而且,气势雄浑、豪纵的青绿山水画原本有着一种健康的美学心态作为底托,表现了儒家提倡的至大至刚的宏伟气派和入世刚阳的灿烂之美,同时也体现了庄子“磅礴万象”、“挥斥八极”的美学观点。同时,青绿山水通过打磨、锤炼来塑造作品的品质,不能简单的用“重道轻器”的哲学观点来衡量,任何绘画艺术效果的出现都是要落实到具体材料和手段上的,不能因为“其术

中国青绿山水画

纵观中国青绿山水发展 ——《名画百篇赏析》第一章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课本的第一章,是整本书是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2节,分别介绍了人物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较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青绿山水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 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青绿山水画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青绿山水画发展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掌握。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分配和教具准备 1. 课时:2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采薇图》与《游春图》。 问题一:两幅画有什么相通之处?又有那些区别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山水画是又人物画逐渐演变过来的。最早人物画就是一个孤立的人物。后来为了表现复杂的思想情感,增加了人物活动的背景,在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包含了山水。山水为了表现人物,山水仅仅是人物轰动的背景,就叫人物画;如是为了表现山水,山水诗人物的思想境界,就叫做山水画。 教师板书:人物画山水画 图1: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纵观中古青绿山水发展,沿着青绿山水画发展的“产生”和“高潮”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产生” (1)观赏:展子虔《游春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作者简介:展子虔,约活动于6世纪后半叶,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为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展子虔工于绘画,创作范围较广,善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实,尤长于山水。他曾辗转于大江南北,在洛阳、西安、扬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观中

浅谈山水画创作

浅谈山水画创作 摘要: 要画一幅山水画,首先要构思画面的内容,在进行构图布局,然后把要表现的内容合理恰当的安排在画面当中。运用一定的笔法、笔墨,按造作画的规律与步骤进行创作。 关键词: 布局构图皴擦点染树木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凝聚着这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也体现着东方艺术崇高的审美思想。把描绘大自然的画称为“山水画”,而不叫做“风景画”,是具有其他独立含义的。“河山”“江山”“山河”是“祖国”的同义词,因此山水画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具体反映。 山水画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情感,借景抒情,从一开始便明确了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创作道路。“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这便是山水画的灵魂。 写形传神,山水画神形兼备,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创造的最高则,也是一条基本规律。写形是传神的手段,传神是写形的目的。 “搜尽奇峰打草稿”“宇宙在乎手”“造物在乎我”,这都要求在长期观察、研究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到“胸有丘壑”“胸有万象”。苏东坡说: “必须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见。”这样在作画时才能任意挥洒,顷泻而出。 山水画比较重视自然物象的本质和常态,偏重物象的固有色,以简单对复杂,把自然界的色彩做单纯典型化的处理,以大块典型画的色块相互映衬取得物象间的对比和协调,从而获得富于装饰趣味的独特效果。 一、布局、构图

出于对山水画的兴趣与了解,最终确立写意山水为毕业创作题材。写意山水讲究意境,而意境又是根据整幅画的布局构图即山石、树木、房屋、舟桥、人物等,安排笔墨的运用来表现。整幅画由近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组成。在确立了整幅画的布局之后,开始安排细节的部分。山水画的构图要讲究一定的规律和法则。所要描绘的内容需要经过概括、取舍、适当夸张艺术加工手法、采用适当的构图方式,把所要表现描绘的物象巧妙的安排在整个画面当中。 画面当中的留白部分不是因为留白而留白,它是为了整个画面的布局构成。房舍安排在中景,作为整幅画的描绘场景。房舍之后就是作为远景的高山。远景与中景是利用云雾连接的。 画面构成就要考虑其绘画语言。绘画作品的内容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绘画语言,才能表现使它成为可视的感性形象。山水画的绘画运用语言也是运用点、线、面、色等视觉造型语言。 笔墨技法对山水画的意境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画面中的山石树木点景均有其完整的程式。 例如山石的皴法就包括披麻皴、斧劈皴等多种皴法。其次,树木的位置安排,要考虑其前后虚实,还有各种不同树木的搭配使画面更和谐整体。画面中的山石、树木、房舍通过用笔用墨来表现塑造的。这就要涉及画面墨色的运用。古人云: “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及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暗、即谓之无墨。”“以墨为主”“以墨为彩”是中国山水画的独到之处。因为表现的对象比较复杂,要求画面能有“大”“多”“深”“厚”的感觉,通过勾、皴、擦、点、染,层层递加。 二、笔法、墨色运用 1.勾 山水画不是一遍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层层递进,反复多遍才可完成。在第一遍干后,再递加第二遍,否则渗化在一起,易臃肿浮胀。第二遍是第一遍的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选化,中得心源”,是唐代水墨山水的张燥提出来的。据说,张操有一次在荆州官吏陆伴家作客,轩外森森牵竹引起了他的创 作激情,就主动要求主人取绢素,当场作画。张操在众多宾客的围观中,旁若无人,挥笔直扫,“若流电激空,惊飓戾天,毫飞墨喷,摔 掌如裂”,不多时就完成了一幅奇异的山水画,画面上有苍松怪石, 有激水流云,十分生动感人。有一次他的朋友毕宏,向他请教创作经验,他回答了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指的是 大自然,“心源”是指画家思想感情。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把客 观对象与主观思想感情结合起来,首先是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原料, 忠实于所描绘的对象,但做这个步还不够,还需要在头脑中加工制作,并融入自己的激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揭示了一个准 确的创作过程,千百年来,成为指导绘画创作的法则。 张操的创作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学习山水画创作,一是要深入到 大自然中去,以真山真水为创作素材,不能闭门造车,把别人的作品 作为创作的依据,关起门来搞“搬山运动”,那不是成材之路。二是 要把自然形象加工制作为艺术形象,不能当“照相机”,在照相技术 非常发达的今日,绘画之所以没有被照相所代替,正因为它包含着画 家的主观精神。画作来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人们说“西湖风景美 如画”,说明风景虽美,但毕竟不如画家笔下的风景美。一幅绘画, 如果没有溶入画家的思想感情,就不是好作品。 “意在笔先” 早在唐代,一些书画家已理解到准确的创作过程,应该是“意在 笔先”。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中说:“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 者胜”。美术评论家张彦远更明确指出:“笔墨形似,皆本于立意归 乎用笔”。于是“意在笔先”就成为指导画家实行创作的准则。五代 山水画大家荆浩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黄

山水画创作技法

山水画创作技法 构图的基本步骤 传统的“六法”用笔中讲“经营位置”,其 实就是讲绘画布局的章法,即构图。所谓绘画中 的“位置”应该用心去“经营”,要根据对象的 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在创作的时 候,要注意表现对象的特点和神韵,落笔要肯定, 一下笔就抓住物象的特征,主题要鲜明。 先用墨线勾画出景物的大感觉,构图注意重 心(见图1)。先落墨点出小山丘,一般起笔落墨 为有浓淡的湿墨,接下来干笔走线条向外扩张, 线条由简到繁、由疏到密;最后加点、擦、皴。 注意点擦时变化要多,以中锋点、散锋点、侧锋擦,营造出山村郊外的苍野和自然(见图2),主题不断的深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绘画的程序是皴、擦、 渲染,最后上色。渲染是统一画 面的后一道工序,待墨线干后, 再用湿墨染出山石图像的明暗 (见图3),注意要保留一些光亮 的地方,即留白。处理画面的留 白要讲究虚实对比。 上色可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你想要表现的题材与内容。一幅画可以是水墨淡彩,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同一幅作品可以给人两种感觉,这要取决于你在设色时选择了哪一种表现方式。水墨淡彩给人“雅致”的感觉,而浓墨重彩则给人以厚重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山石结构与皴法 骨法用笔是传统“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 关于绘画用笔的问题,也是运用“线”表现对象形体的 重要技法,骨力、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 因此,“骨”便是指“线”的力度与变化,以及整幅画 的“骨架”。 中国画表现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 皴石的外形轮廓以及轮廓以内山石的不平纹理。所谓皴, 就是山石结构的纹理线条;擦是指在山石轮廓线旁擦出

青绿色彩论文:当代山水画对青绿山水画色彩语言的继承与转换

青绿色彩论文:当代山水画对青绿山水画色彩语言的继承与 转换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结合画家作品,通过对青绿色彩、继承与转换的研究,从中分析当代山水画是如何在色彩表现方面发展创新的,同时从青绿山水画色彩语言的本质及继承与转换,探讨了传统色彩对于当代山水画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青绿色彩继承转换 山水画形成伊始,就以青绿色彩为主形成表现自然的装饰性的审美情感,其中并不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而自五代、宋以降,水墨山水画以其文人审美观念与理想的介入,成为后世近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主流。我们绕过传统文人色彩的表现状态,回到青绿表现时期,以青绿色彩改造文人色彩,使色彩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进行主观性的重新建构,把传统之中的笔墨与色彩的精华加以提炼、结合,形成既有水墨的写意表现又有色彩自由情感抒发的具有现代观念的 山水新样式。因此,要通过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来促进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一、青绿山水画色彩的表现特征 1.青绿色彩的装饰性 青绿山水常运用石青、石绿、朱砂、金等矿物色彩。这

些石质粉末颜色具有很强的覆盖性,色彩艳丽明快、浓烈奔放,产生出富丽辉煌的视觉效果。唐宋之际青绿山水在勾线之后以色平涂为主,熟绢的材质性能和纸相比,无法实现色彩的迅速晕染,更适于色的平涂,这也增强了画面的份量感。材料的性质与施色方法等使青绿山水画具有了非常强烈的 装饰效果。 2.青绿色彩的写意性 元以来,大青绿的表现减少,由于文人水墨的兴盛,青绿式微,虽各朝也有做青绿山水者,但多与水墨相依存,以水墨为主。在水墨渲染的基础之上,施以青绿色彩,多数山水画家为求笔墨的保留,用青绿色彩时适可而止。宣纸的运用让青绿色彩失去了平涂的条件,它对色彩同样产生了晕染渗化的效果。色彩的表现融入到水墨的表达之中,色彩随水墨渗化达到了画面的统一,因此色彩也产生了与笔墨相同的写意性。 二、青绿色彩的装饰性与水墨相结合的当代画家作品分析 传统青绿色彩因色彩的性质、材料的特点,使其在山水的表现中具有装饰性的视觉效果。装饰性的效果使色彩呈现平面厚重的状态。当代画家在继承这种青绿色彩装饰性的同时,把它与笔墨相结合,实现了色彩的当代转换,创新了山

青绿山水画教程

青绿山水画教程 借给研究生上课的机会,以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局部临摹为例,整理了一下青绿山水画的步骤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除了水墨山水外,浅绛山水、青绿山水为喜闻乐见。浅绛山水是以水墨为主,辅以花青、赭石冷暖两种色,属于淡彩山水。青绿山水则是使用石青、石绿、朱砂、白粉等重彩,手法大多工整细丽。青绿山水历代均有高手珍品传世,也曾因水墨至上而被视为“匠气”、“艳俗”,然而不可否认,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一样,是中国画独特艺术语言的展现,是中国式的艺术表达。 仇英《桃源仙境图》为大青绿,描绘一派奇伟绚丽的神仙境界。这张画色彩丰富,技巧多样繁复,临摹它会较全面的体会古代青绿山水的技巧程式,也因为这张画的高难度,能锻炼学习者把握画面整体协调性能力,是一张即好又难的临本。 范画步骤图选取的是画面最上端的部分。 一、落墨。 中国画,曾有位老画家对我说:“中国画家每一笔都要负责任

的。”这种“负责任”要从第一笔落墨直到画面最后完成,甚至装裱展出。因为它不可随意涂改,一笔一墨均是审美。中国画可以用铅笔起形,但一旦动用毛笔,就不可像铅笔般随意。毛笔落墨不仅是勾物勒形,也要传达所画对象的形态、质感、体积感、空间感,要考虑到墨色浓淡干湿对最后染色的影响,同时要表现出笔墨本身的韵律节奏美感。所以青绿山水的落墨和工笔人物的勾线一样是画面的骨架,不可修复的画面的根基所在。有些学画者以为青绿最重要的是后面染色,其实青绿山水每一步皆要重视。当然勾线要平时多积累、多体会才能熟练准确的用笔表达。 1、体会临本,做细节分析,对整个作品以至局部的风格要有整体把握。 2、狼毫笔勾线,从山石勾起。主要结构及轮廓线稍粗重,注意笔的抑扬顿挫,也不要太湿。 3、线边缘稍作皴擦,不可过多,否则影响最后染色。 4、勾松树,树枝干笔要和山石有所区分,要更流畅些。要仔细分析松针的组织,不能乱。每一张古画处理松针的方法

写意山水创作分析

写意山水创作分析 摘要:写意山水是中国画的代表,但是纵观当代的写意山水画创作却差强人意,在当代写意山水画的创作之中,写意精神严重缺失。造成这种局面绝非一日之寒,而是在时代的变革之中各种社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但是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此问题也日益受到画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因此,分析与研究写意山水画中写意精神的缺失,同时呼唤写意精神的回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个人创作;写意山水;现状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创作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其在中国画的艺术之路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这也正是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是中国画最为独特的精神。但是,在我国现代的中国画创作领域中,写意精神已经长期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态,甚至是严重的缺失。 1 写意山水画概述 写意两个字有着它自身的含义,写指的是用笔,意指的是造境。并不是一提写意,就让我们想到狂涂乱画,当然,也不是文人的一时遣兴,在书房之中用笔来随意写一写的意思。它指的是用比较简练的笔法来描绘大自然中的一切,写意山水画大部分是画在生宣之上,纵笔挥洒自如,墨彩飞扬,

它与工笔画相比,对景物神韵的描述更胜一筹,也能更好地、更为直接地抒发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在写意山水画中,就是用笔和墨来进行创作。对于笔墨本山来说,一个点、一条线、一团墨并不能说明它代表了什么,只有用其作为一种造型的手段,才能够在画作中成为具体而丰满的形象。山水画是通过笔墨来塑造景物的形象,同时还表现在画家在笔墨构成形式的探索与创造上。 2 目前写意山水画的创作现状 2.1 创新不断,但忽略了对中国笔墨的精妙把握 纵观我国当今的中国画创作,有一些作品虽然画家也是在精心绘制,但是这些作品却忽略了写意精神的高扬,对于中国笔墨的那种精妙把握逐渐忽略。这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意不足而写也不讲的问题。正是由于西方平面设计以及在色彩构成等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在中国的写意山水界也可开始追求大方大圆的对比以及平面形式的情形。对于很多画家来说,追求新意的画作似乎更加有利可图,于是他们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了创新形式的发明创造上,而忽视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思考,片面地去追求那些新、怪的特征,更是有一些画家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新,而将写意山水画的精髓,也就是笔墨的精妙运用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写意山水画界的悲哀。 2.2 整体浮躁,写意精神严重缺失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山水画历程 摘要:山水画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着亲近自然、追逐山水的欲望。“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是古代人们所追逐的,便出现的山水诗;古人描绘山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古人创造山水,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创作一脉相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 一.起源(石器时代、殷、周、秦汉)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的画种之一,说到中国山水画起源得先从中国绘画说起。早在旧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出现使得绘画在陶器的装饰上得以表现;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图案代表新石器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原始岩画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本性,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朴素理想、信仰和生活;而到了秦汉,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系平陆早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在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台主要是满足上层社会阶级,他们用囿台狩猎、游玩、观察天象和气候以及祭祀。而在秦汉园林则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阿房宫”,它首先在苑囿中建立朝宫,实现了皇家园林里的游赏、居住、朝政等活动的兼容,促使了具有宫苑式的“园”的形成。中国园林从汉起称“苑”。其中以上林苑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同时在汉文帝时期还出现了私家园林,《西京杂记》就记述了这个时期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情况:“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绵数里。”以山水为建筑要素亦在私家园林中建设。

《中国山水画》教案1

《中国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 (1)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2)思考练习。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如:撒盐法、压印法等。(2)希望学生们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在水墨画创作中培养儿童创造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817936958.html, 在水墨画创作中培养儿童创造力 作者:茅庆艳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2019年第11期 儿童天生具有审美能力,他们用感性去感受艺术。托尔斯泰曾说:孩子们都是直接感受艺术,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新的教育理念也要求小学美术教学要焕发生命力,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也称为国画,其创作过程中注重留白,富有创新,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质,有效地发挥了水墨画教学的创新功能。 一、感受环境的优美,激发儿童想象 环境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云: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在优美的环境当中待久了,自然而然会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审美能力。漫步校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树林草丛中的鸟叫虫鸣都能够给儿童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愉悦感,儿童置身于美丽的情境中,他们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想象也会随着迸发。绘画“美丽的校园”时,我先带领儿童来到户外,让孩子们尽情欣赏美丽的校园,和他们一起感受校园的美,然后给他们讲讲花草,听听鸟鸣,摸摸眼前的事物,引导他们说说房子,描述下人物。这样让儿童的双眼、双手和嘴巴得到解放,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挖掘。在进行水墨画创作的时候,儿童的笔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物体,内容丰富多彩,景物形态各异。 二、创设游戏化情境,引发大胆想象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富有想象力。有教育专家隨手画个圆,问低年级儿童是什么,儿童的回答千奇百怪:太阳、月亮、鸡蛋、月饼等,而成年人就回答是圆圈。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规矩的增多,我们的想象能力却受到束缚。所以,我们要呵护学生的童年时光,尽可能保护儿童想象能力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进行绘画“蝴蝶花”的时候,我先带领孩子们到小花园参观,引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把花带到画室,以给祖国母亲过生日的情境展开教学,让孩子们带着给祖国妈妈过七十大寿的激情画出一幅漂亮的作品献给祖国母亲。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快乐的情境中,满怀创作的激情,画出了视角不同、形态各异的水墨蝴蝶花,不但激发了儿童的创作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也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儿童美术活动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的兴趣,启迪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思维富有想象力的特点,给予儿童足够自由的想象空间,引导儿童用适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认识,用自己认为美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于事物的感知和体验,促进他们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比如在社团活动“建设新学校”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是一片还没有开发的土地,我们准备来建设一所美丽

学习山水画的三个步骤

学习山水画的三个步骤 山水画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重要步骤,缺一不可。那就是学习传统、对景写生和精心创作。学习山水画,首先要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临摹的目的是什么?无疑是学习古人精湛的绘画技巧:如笔墨技巧、章法技巧以及勾皴点染的基本技法。这是一个寂寞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巧就应该到大自然中对景写生,大自然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李可染先生曾说过:学习山水画要研究两本书,一本是传统,一本就是大自然。可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是山水画家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因为临摹只是解决了笔墨与技巧的问题,而只有写生才能学会如何把自然界的真实山水景致提炼概括成画面上山水形象。五代画家荆浩“写松数万本,始得其真”。白雪石、李可染等大家更是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这种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你具备了以上两种能力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山水画的创作就是画家把自己的主观审美情趣和大自然真实山水完美结合形成山水画作品的过程。创作时要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对所搜集来的素材进行从新加工,包括取舍、变形、提炼、概括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所以对景写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创作,因为那只是搜集素材的过程。对景写生就象律师搜集证据,精心创作则象律师在法庭上的应诉,应诉要比搜集证据复杂的多。如果一个山水画家不能完成创作这一步,就只能局限于临摹他人的作品或机械地描摹自然。今天是一个追求享受的时代,能忍受寂寞,甘于清贫走完这三个步骤的人越来越少。尤其对于后两个步骤,更是这样。写生毕竟是去物质生活相对落后的山野之地,创作那更是艰辛的脑力劳动,于是很多人就停留在了第一个步骤:临摹。今天能看到许多山水画作品其实就是古人作品的复制或位移后的复制。反正古人已经去见马克思了,不会从地底下出来指责你侵犯了他的知识产权。这样的作品从美术作品的角度来说它缺乏时代感,同时也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显得死气沉沉、千人一面。科学求同,艺术求异,这样的作品显然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 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晕染渐淡与赭色相接。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面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定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二、形成时期(隋唐时期) 隋代大兴土木,大建宫苑,仅隋炀帝一人从洛阳到扬州就修离宫四十余所。宫苑大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宫苑的建造离不开画家。而设计宫苑的建筑家也必须画出宫苑的背景,这些背景的主要部分当然是山水。从张彦远所说的“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看来,当时的山水画多数附于宫观。隋代的山水楼台画家,又以杨契丹和展子虔为代表。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可以说是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了。画中景物比例安排趋于合理.空间关系的难度也基本解决了而且效果很好。画面继承了《洛神赋》勾勒填色的方法但却更高一筹。在此作者已有意识的区分相邻色块的色彩,将《洛神赋》中所运用的色彩镶嵌的方法强化从而使色彩的镶嵌性成为青绿山水色彩处理的最重要特性。此卷的艺术特征向我们展示了大青绿山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连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于《洛神赋》图一类的绘画样式向大小李青绿样式的转变。青绿、工细的山水画到二李已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们将色块镶嵌这一方法运用到顶峰。色彩的块面镶嵌被进一步的主观化,更加注重相邻色块的色彩对比。对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的运用更加成熟。几乎能做到让每块相邻色彩都有变化而决不类同。 唐代初期的青绿山水画,就技法而言,仍是用细匀的线条勾出轮廓和脉络,而后填写青绿颜色,赋色生硬,不同色彩的渲染过度衔接并不十分融冶,勾线道劲随意,劲健如铁丝,

张宏《青绿山水图》赏析

明代画家张宏所绘《青绿山水图》是古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其用色和布局都是一次跨越式的创新。万历至崇祯(1628~1644)年间绘画领域出现新的转机。以张宏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回归自然,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悟出了绘画的真谛。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画活了起来。清康熙七年,邹喆曾为他的《山水图》记年,悉知他活到了清初。张宏师法沈周,又重视写生,作品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他的画以石面连皴带染为特色。此图就是张宏在师自然造化创作文人山水画的时期所作。 画面的上层是村落后面起伏连绵的高山,峰群绵延无尽,云烟缭绕,驻目其间,观者仿佛置身千岩万壑之间,不知其有几许遥远。此画构图深远壮阔,笔法苍劲古拙,墨法苍润,格调苍劲秀雅,布局含蓄谨严。画中峰恋挺秀,烟雾弥漫,云光翠影,意境清新。岩头水边,古树丛生。一隐士临溪席地而坐,仰视对山飞泉,一仆捧物而来。人物勾勒简明,形神兼备,用笔简中见工,色彩清丽,乃文人山水画之极品也。 画家简介: 张宏,明代画家,(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号鹤涧。吴(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连皴带染为其特色。又能画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门学者尊崇之。另据史书称,张宏92岁尚健,仍在作画。 他的传世作品有《延陵挂剑图》、《杂技游戏图》、《击缶图》、《阊门舟阻图》、《溪亭秋意图》现藏故宫博物院;《西山爽气图》,藏浙江省博物馆;《浮岚暖翠图》,藏广东省博物馆;《兰亭雅集图》,藏首都博物馆;兰《寒山萧寺图》,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牧牛图》,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桐荫高士图》,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华子冈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布袋罗汉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栖霞山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溪山秋霁图》,藏南京博物院;《句曲松风图》,藏波士顿美术馆;《越中十景》,藏日本奈良大和文华馆;《石屑山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等。他的生年一般说是一五七七年(有说为一五八零年),卒年则已无考。在文献记载中,张宏一六四三年画了一幅《柴门流水图》,这是他留给人们的最后资讯。再过一年,将近七十岁的张宏随之杳如黄鹤。人们此后便很少知晓张宏的消息,悉知他隐居山林,于苏州西山中自开田地,吟诗作画,了却余生,活到了92岁。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时间:2015-02-09 16:17来源:我爱画画网作者:乐而言点击:619次山水画是中国画的其中一种,同时也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而很多学生都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创作山水画,其实我们每个人创作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会有所不同的,我们不必硬是要一致。现在我来看一下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山水画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选化,中得心源”,是唐代水墨山水的创始者张燥提出来的。据说,张操有一次在荆州官吏陆伴家作客,轩外森森牵竹引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就主动要求主人取绢素,当场作画。张操在众多宾客的围观中,旁若无人,挥笔直扫,“若流电激空,惊飓戾天,毫飞墨喷,摔掌如裂”,不多时就完成了一幅奇异的山水画,画面上有苍松怪石,有激水流云,十分生动感人。有一次他的朋友毕宏,向他请教创作经验,他回答了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指的是大自然,“心源”是指画家思想感情。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把客观对象与主观思想感情结合起来,首先是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原料,忠实于所描绘的对象,但做这一步还不够,还需要在头脑中加工制作,并融入自己的激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揭示了一个正确的创作过程,千百年来,成为指导绘画创作的法则。 张操的创作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学习山水画创作,一是要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以真山真水为创作素材,不能闭门造车,把别人的作品作为创作的唯一依据,关起门来搞“搬山运动”,那不是成材之路。二是要把自然形象加工制作为艺术形象,不能当“照相机”,在照相技术非常发达的今日,绘画之所以没有被照相所代替,正因为它包含着画家的主观精神。画作来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人们说“西湖风景美如画”,说明风景虽美,但毕竟不如画家笔下的风景美。一幅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