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菲利普斯曲线三阶段

菲利普斯曲线三阶段

菲利普斯曲线三阶段

1976年,弗里德曼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看法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认为存在着一种稳定的交替关系(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第二阶段引入了通货膨胀预期这个概念,用来决定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第三阶段的出现是由于某种原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这个实际现象。”弗里德曼这里所说的正比关系,即所谓“滞胀”,他的演讲就是企图对这一关系做出他自己的说明。

弗里德曼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对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分析经历了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接受简单的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水平与工资变化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反向关系,即高失业率伴随着较低的工资水平,低失业率伴随着较高的工资率。这种关系被许多经济学家理解为因果关系,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了稳定的替代选择。然而,与规定的失业水平相一致的通货膨胀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各地政府都在寻找提高就业水平的方法时,任何国家的通货膨胀都在随机增加。前期与低失业率并存的通货膨胀开始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货币主义者一直怀疑简单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认为负斜率菲利普斯曲线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的区别,真正影响失业水平的是实际工资率而不是名义工资率。

2.第二阶段:开始引入通货膨胀预期概念,作为推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位置的变量

引入“自然失业率”这个概念,用来决定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是弗里德曼在1967年美国经济学协会年会的会长演说中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前提下,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使总供给与总需求水平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它是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在这种失业率下,通货膨胀既无向上的压力,也无向下的压力。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决定于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即“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现实结构性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市场的不完全性、需求和供给的随机变化、收集关于工作空间和可利用劳动力的情报的费用、劳动力流动的费用等等”。

由于存在“自然失业率”,任何旨在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只可能在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时,预期的物价上涨率低于实际发生的物价上涨率,从而货币工资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的条件下才会生效。在这种条件下,雇主愿意增加产量,于是就业量就会随之增加。这时,失业的减少,必然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但是,物价上涨又会影响到人们对物价的预期,预期又会重新调整。当工人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就会进一步提出增加货币工资的要求,使货币工资进一步上升,使实际工资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样一来,雇主也会因工资上升而减少产量,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率回到一个与较高的物价上涨率和较高的货币工资增长率相对应的自然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货币供应量并不能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以下,而只是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的上涨。这意味着由于“事实上不存在长期的货币幻觉”,人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只有不断加速通货膨胀,永远使现时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才能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因此,“自然失业率”的假设又叫“加速主义”的假设。

根据以上过程,可以看出自然失业率假说包含四层含义:

①在短期内,当局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自然失业率以下降低失业率,这是因为它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未被预期到的,一旦通货膨胀被完全预期到,它就会导致工资的讨价还价,那么失业率就会回到自然率水平;

②任何试图将失业率水平永远保持在自然率以下的努力都将导致加速的通货膨胀;

③要降低自然失业率水平,就要求供给方面的政策来提高微观经济结构,以及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的良好运作;

④自然失业率是和任何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因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只能由于货币数量的急剧增加而产生,而不是由产出数量的急剧增加而产生。

3.第三阶段: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主要是对“滞胀”的解释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与失业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常常伴随着较高而不是较低的失业率出现。弗里德曼认为,只要对自然率假说略做阐述就可以解释这一经济现象。他指出,正如自然失业率假说指出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成员按照现实调整预期时将会暂时失效,延续稍长时间的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将是一种过渡性现象。随着经济成员按照新的现实不仅调整其预期,而且也调整其制度安排时,这种过渡性现象也将消失。他认为,未被预计到的通货膨胀会暂时使失业率降到自然率水平以下,就如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达的那样;但是一旦该通货膨胀被预料到,失业率就会恢复自然率水平。未被预计到的反通货膨胀措施会与高于自然率的失业水平联系在一起,正如“滞胀”情况下的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达的那样,但是一旦该反通货膨胀措施被预期到,失业率同样也会恢复自然率水平。因此,问题并不是在于高通货膨胀率本身,高通货膨

胀率不一定带来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失业,倒是与通货膨胀率一起出现的“制度与政治的安排”才是造成高失业的主要原因。

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实证分析

对于理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验证 ——基于新世纪上海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摘要: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货膨胀和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菲利普斯提出了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相互交替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学派提出了长期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也是垂直的。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为经济实践服务的,每一种菲利普斯曲线都有自己的政策含义。因此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就必须在高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之间做出抉择。而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则指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只能导致通货膨胀,不会对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理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实证研究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程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而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用于描述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菲利普斯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8lanchard和Fischer (1989)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周期理论中起着中心的作用。”以下主要讨论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演进过程。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菲利普斯发现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第二阶段是弗里德曼根据自然失业率的假说,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第三阶段为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失业率-工资变动率曲线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英国的《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1861-1957联合王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著名文章。该文章在对英国近百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在1861年-1913年间英国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与失业率是负相关的结论:即失业率越低,货币工资率在一年中上升的百分比就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货币工资率在一年中上升的百分比就越低,二者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如果用W来代表货币工资,u表示失业率,那么菲利普斯曲线就可表示为: w=dW/W=f(u),f(*)表示一个单调递减函数 2.失业率一通货膨胀率曲线 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罗发表了《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一文,提出了失业率一通货膨胀率曲线,对失业一工资变动率曲线做出了发展。萨缪尔森和索洛认为产品的价格是按照成本加成方法进行定价的,即产品价格等于成本加上一定量的利润。在短期内,即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只取决于成本。而成本主要由工人工资来决定,因此物价变动只与货币工资有关。这样,工资和价格水平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固定比率的关系,从而也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替代货币工资变化率。这种由工资率的增加带来通货膨胀的上升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基于上述思想,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物价上涨率替代工资变化率得出失业率一通货膨胀率曲线。该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当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反之,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下降。用公式表示为:

菲利普斯曲线三阶段

菲利普斯曲线三阶段 1976年,弗里德曼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看法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认为存在着一种稳定的交替关系(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第二阶段引入了通货膨胀预期这个概念,用来决定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第三阶段的出现是由于某种原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这个实际现象。”弗里德曼这里所说的正比关系,即所谓“滞胀”,他的演讲就是企图对这一关系做出他自己的说明。 弗里德曼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对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分析经历了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接受简单的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水平与工资变化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反向关系,即高失业率伴随着较低的工资水平,低失业率伴随着较高的工资率。这种关系被许多经济学家理解为因果关系,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了稳定的替代选择。然而,与规定的失业水平相一致的通货膨胀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各地政府都在寻找提高就业水平的方法时,任何国家的通货膨胀都在随机增加。前期与低失业率并存的通货膨胀开始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货币主义者一直怀疑简单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认为负斜率菲利普斯曲线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的区别,真正影响失业水平的是实际工资率而不是名义工资率。 2.第二阶段:开始引入通货膨胀预期概念,作为推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位置的变量

引入“自然失业率”这个概念,用来决定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是弗里德曼在1967年美国经济学协会年会的会长演说中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前提下,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使总供给与总需求水平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它是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在这种失业率下,通货膨胀既无向上的压力,也无向下的压力。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决定于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即“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现实结构性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市场的不完全性、需求和供给的随机变化、收集关于工作空间和可利用劳动力的情报的费用、劳动力流动的费用等等”。 由于存在“自然失业率”,任何旨在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只可能在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时,预期的物价上涨率低于实际发生的物价上涨率,从而货币工资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的条件下才会生效。在这种条件下,雇主愿意增加产量,于是就业量就会随之增加。这时,失业的减少,必然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但是,物价上涨又会影响到人们对物价的预期,预期又会重新调整。当工人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就会进一步提出增加货币工资的要求,使货币工资进一步上升,使实际工资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样一来,雇主也会因工资上升而减少产量,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率回到一个与较高的物价上涨率和较高的货币工资增长率相对应的自然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货币供应量并不能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以下,而只是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的上涨。这意味着由于“事实上不存在长期的货币幻觉”,人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只有不断加速通货膨胀,永远使现时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才能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因此,“自然失业率”的假设又叫“加速主义”的假设。 根据以上过程,可以看出自然失业率假说包含四层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名称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定义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

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 菲利普斯曲线 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菲尔普斯曲线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 1、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推导出了一条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在大约5.5%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零;在大约2.3%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2.0%。这就是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2、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的原因 由于在劳动市场出清时,也存在一定的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所以,随着超额劳动需求的增加和货币工资的上升,失业率虽然会下降,但失业率的下降是渐进的,即失业率的下降幅度会越来越小。 二、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1、正统凯恩斯主义者接受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因 当时流行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解释价格决定与通货膨胀。在IS—LM模型中,价格水平被假设为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结果是,在充分就业之前,总需求的变化仅仅影响就业水平与真实收入。货币工资与价格被假定是固定不变的。只有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的变化才会影响价格水平。 2、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萨缪尔森与索洛认为(1960),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因此,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只要将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向下移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距离,就可以得到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如下图:

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3、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来干预经济(或者采取紧缩性政策以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或者相反,采取扩张性政策,以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以选择社会所能忍受的最优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策目标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一份菜单。 三、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或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1、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缺陷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都开始上升,菲利普斯曲线开始右移。正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反方向变动的信念开始动摇。 货币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非利普斯曲线的主要不足是货币工资变化率是在完全与通货膨胀率无关的情况下决定的,这意味着工人是非理性的,完全受货币幻觉的支配,因为他们仅仅根据货币工资水平,完全不管物价的变化做出劳动供给的决定。 2、货币幻觉:工人仅仅看到货币工资的变动并根据这种变动来调整劳动供给量,看不到因价格变动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 3、适应性预期的含义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与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以通货膨胀为例,人们会按照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形成与调整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1 11e t t e t e t P P P P ----+= α e t P 为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1-t P 为t-1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e t P 1 - 为 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α为适应性系数,它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速度,0<α<1,是一固定比例。显然,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取决于t-1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和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误差的调节。α越大,预期通货膨胀率越是取决于上一期的实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比如一些地区出现经济过热或者过冷现象,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而另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这就叫作通货紧缩。本文想从菲利普斯曲线中,寻找它在当今世界中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在发展中期,发展中国家会出现滞胀现象。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中存在两种力量:一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另一种是潜在增长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潜在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假定经济处于潜在增长率时,该国生产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增长率相等,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是经济的通货膨胀率,即国民收入的名义变化率等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高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国内市场供给过剩,社会需求不足,于是失业增加,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结果是生产成本提高,工人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潜在工资,引起工人要求增加实际工资,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工人实际收入减少,经济萧条,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通货膨胀率大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升值、物价下跌,国内市场供给不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于是企业利润减少,经济衰退,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通货膨胀率小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升值、物价稳定,国内市场供给充裕,社会需求旺盛,于是企业利润增加,经济繁荣,这就是滞胀。 《大英百科全书》上说“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情形,那时美国股市上的指数刚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经济增长率略低于潜在增长率,但由于潜在增长率已被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变量所固定,经济中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增大了,以至于整个经济生活中的乐观情绪受到抑制。”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性通货膨胀又开始蔓延, 1986年西欧国家又发生了经济衰退,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开始爆发,于是许多人又认为经济学家关于滞胀的分析不适用于现代世界经济。 - 1 -

第九章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

第9章 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本章将讨论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的动态调整过程。 9.1 通货膨胀的原因 9.1.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它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普遍上升。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 凯恩斯与古典主义有一个相同点,都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社会经济充分就业时的生产能力所造成的。 可以用图9-1来说明这种通货膨胀的形成。 P P1 P0 O Y* Y 图9-1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凯恩斯观点 凯恩斯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经济社会的充分就业,但现实中在未实现充分就业之时,仍然存在由于需求拉上而形成的通货膨胀,而且如果没有货币供给的增长,价格水平不会持续上升。因而,凯恩斯的理论显得有些片面。

W·鲍莫尔认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价格对总需求的反应慢于生产,所以产量增加,但价格并未上升; 第二阶段,当产量继续增加时,价格开始上升,这时出现了通货膨胀; 第三阶段,产量下降,价格仍然上升,就出现了滞胀现象。 如图9-2所示。 P1 P0 01 图9-2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鲍莫尔 9.1.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萨缪尔森将此类通货膨胀定义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即在失业率很高并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 人们通常把引起通货膨胀的成本方面的原因归为两类: 1.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 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被认为是:由于工会对工资率施加压力而产生的,它的前提是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而这种不完全性的最重要表现就是工会的存在。 2.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供给方面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另一因素是利润的增加。 垄断厂商在追求更大利润时,有可能提高产品价格,使之超过用以抵消任何成本增加所需要的幅度。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用图9-3来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①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综述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条

曲线就是原始的菲利普斯(Phillips Curves) 曲线。当失业率为5%时,工资变化率保持稳定。 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解释:Lipsey(1960年)认为,失业率与劳力市场过度需求的程度有关,两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而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需求与名义工资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因此失业率与名义工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过程 1、“货币中性”理论与原始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中性理论指货币供给变化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只会影响名义价格水平。原始菲利普曲线从统计上对货币中性理论提出了挑战。 2、修正的菲利普斯(Modified Phillips Curves)曲线: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罗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代表社会可以选择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组合:政府可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摘要: 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在对中国1979—2002年的数据研究中发现,尽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年份都呈负相关变动关系,符合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也同样基本符合基本菲利普斯的关系。 关键词: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GDP增长率奥肯定律“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自适应预期模型滞后值 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增长和发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在我们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失业率之间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能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由此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过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使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指导。 但是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美国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并存的“滞胀”,推翻了失业率与通胀率反方向变动和可相互替换的理论。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又一次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不存在什么菲利普斯曲线。 现有的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形态: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三种基本表达方式。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有两种表达方式。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主要表示的是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经验曲线,这是一种表达方式。 凯恩斯主义者李谱西于1960年从单一的劳动市场供求体系中解释了初始菲利普斯曲线的成因。与此同时,萨缪尔森与索洛于1960年对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首先,将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发展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是第二种表达方式。其次,是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决策工具。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有交替关系,就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在通胀与失业之间做出选择与取舍,要么是高通胀率与低失业率,要么是低通胀率与高失业率。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货币主义,延续了萨缪尔森与索洛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表达方式,只是观念有所不同。 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修正。他们引入了适应性预期的概念,并区分了短期与长期。其基本观点是:第一,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负斜率倾斜的,在长期内则是垂直的,这表明通货膨胀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 所谓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指将经济周期分为扩张、高涨、衰退、低潮4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观察到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称为该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即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量增加,雇员工资水平上升;在经济高涨时期,投资增加,总产量增长;在经济衰退时期,销售减少,总产量下降;在经济低潮时期,就业量减少,雇员 工资水平下降。该曲线表明了在经济扩张时期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反映了在经济扩张时期,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相互适应的关系。如果二者不能适应,就会引起经济波动。 这是由美国人詹姆士·P·菲利普斯在分析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变 化时发现的。一般情况下,扩张的起点是生产过剩的存在,而这种存在通常要经历若干年时间。因此,一旦生产过剩被打破,经济运行就进入了高涨阶段。从此,劳动力需求急剧上升,企业开始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经济就开始出现繁荣景象。然后,企业家预感到物价要上涨,于是纷纷削减成本,商品价格随之下跌,于是总需求迅速回落。最后,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生产重新陷入萎缩状态,于是又进入了经济萧条阶段。这样,经济周期就表现为扩张——高涨——衰退——低潮的循环。每次经济衰退的出现都是暂时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而每次高涨持续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当经济周期的某个阶段出现高涨时,其他阶段必定是处于衰退状态,经济便呈现出扩张——高涨——衰退——低潮的规律性循环。一般地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呈水平状态,表示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上相适

应,因此,只要经济扩张或经济高涨得到巩固,人们就可以判断经济周期的形势向着有利于经济增长方面转变。在这一阶段,经济扩张使人们收入提高,人们自然愿意储蓄。因此,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促使投资增加,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会卖得出去。而由于生产的扩大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又会推动生产进一步扩大。这样,经济增长的势头就会更加强劲。随着生产的进一步扩大,物价的上涨,利润的提高,投资的增加,产品就会卖得更快。这样,经济就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经济繁荣也就达到了顶峰。随着投资的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又会增加,于是经济增长又开始放慢,甚至停止。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第一次深刻体验就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即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交织在一起,这与上述菲利普斯曲线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而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即“高经济增长、高通胀压力和低就业矛盾”。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1998年至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但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控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等诸多因素,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也日渐沉重,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日益凸显。 根据数据,绘制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和产出—失业菲利普斯曲线发现1998—2010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呈异状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且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符合INF与UNE(用UUR代表)、GDP与UNE之间均呈相互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规律。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灵的。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与我国目前所真正面临的失灵程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程度远甚于此。这是因为以上分析利用的城镇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不能代表真正事实上的失业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理论前沿课题》2027-2028期末试题附答案(试卷号:105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2027-2028期末试题附答案(试卷号:105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用统计数据说明的名义工资变化率同失业率之间存在的一种负相关关系。(2分)菲利普斯是最先利用正式统计方法分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家,后来这一关系不断被经济学家补充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宏观经济理论。(1分) 2.货币危机: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对外价值(表现为汇率)出现实际的或潜在的剧烈的不稳定性,并给国内经济造成不良后果的一种状态。(2分)货币危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菲美元货币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二是以美元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1分) 3.市场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包括市场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求者与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正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3分) 二、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4.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概括? 答:(1)弗里德曼在1976年12月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大会上系统阐述了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思想。(1分)

(2)第一阶段是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时期。货币幻觉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引发了劳动力工资变动率即通货膨胀率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替代关系。(3分) (3)第二阶段是预期理论和自然失业率假说成立的时期。预期通货膨胀率逐渐接近实际通货膨胀率,出现了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3分) (4)第三阶段是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时期。由于通胀加速度的存在,弗里德曼断言,用通货膨胀换取就业增加(即凯恩斯需求管理)无异于饮鸩止渴,每一次虽也能取得暂时效果,迎来的却是下一轮更高的通货膨胀,最后导致“滞涨”。(3分) 5.跨国银行境外扩张主要采取什么途径? 答:(1)新建投资。是指一国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在另一国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代表处、分支行、子银行等。(5分) (2)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统称,具体指一国银行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购入另一国的银行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5分) 6.简述银行监管体系中的要素评级。 答:(1)在CAMELS+体系的6个单项要素中,除了管理状况的评级取决于定性因素,其余5个要素的评级结果均是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算术加权结果,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权重分别为60%和40%。得分为90-100分评为一级,75-90为二级,60-75分为三级,45-60

书本归纳的知识点

书籍归结的常识点: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现在短期内,即通货收缩预期来不迭调剂时所存在的通货收缩率与赋闲率之间的瓜代。菲利普斯曲线可表现为π=πe-β〔U-Un〕,πe表现预期通货收缩率。 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性子: (1)当实践通货收缩即是预期通货收缩时,赋闲处于天然赋闲率程度,能够将天然赋闲率界说为非减速通货收缩的赋闲率。 (2)在预期的通货收缩率不即是实践的通货收缩率的短期中,赋闲率与通货收缩率之间仍存在着交换的关联。 (3)差别预期的通货收缩率有着差别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预期通货收缩的变更将惹起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 三、向右下方倾歪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意:在短期中,惹起通货收缩率回升的扩年夜性财务与货泉政策是能够起到增加赋闲的感化的。换句话说,调理总需要的微不雅经济政策老是无效的。 四、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在预期通货收缩率坚持稳定时,表现通货收缩率与赋闲率之间的关联的曲线。这里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依照通货收缩作出调剂的时刻距离。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赋闲与通货收缩存在一种瓜代关联的曲线,通货收缩率高时,赋闲率低;通货收缩率低时,赋闲率高。 五、预期通货收缩的变更将惹起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关于这种挪动,经济学家做出了如下两个说明: 第一,通货收缩率预期变更招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将习惯性预期使用到菲利普斯曲线中,那么赋闲率不只与实践的通货收缩率有关,并且还与通货收缩率的预期值有关。关于每一个预约的预期通货收缩率都有一条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与之相对应,当预期的通货收缩率发作变更时,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会发作挪动。 第二,天然赋闲率变更招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中存在着最低可继续的赋闲率,即天然赋闲率。经济中的天然赋闲率并不是临时稳定的,因为技巧的变更,休息力在部分之间跟地域之间的流淌等要素会使天然赋闲率发作变更,当通货收缩率的预期稳定时,天然赋闲率的变更会使菲利普斯曲线发作挪动。 六、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对赋闲跟通货收缩有什么妨碍? 因为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赋闲率跟通货收缩率之间不了本来的替换关联。现实上,在临时中,不论实践的通货收缩率多高,人们都市依照实践状况不时调剂本人的通货收缩率预期,直到通货收缩率预期与实践通货收缩率相称。因而,临时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赋闲率的垂线,它描绘了当菲利普斯曲线挪动时,赋闲率跟通货收缩率之间的关联。即不论通货收缩率多高,赋闲率在临时中老是牢固在天然赋闲率程度上。 上彀寻的常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