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比如一些地区出现经济过热或者过冷现象,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而另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这就叫作通货紧缩。本文想从菲利普斯曲线中,寻找它在当今世界中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在发展中期,发展中国家会出现滞胀现象。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中存在两种力量:一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另一种是潜在增长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潜在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假定经济处于潜在增长率时,该国生产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增长率相等,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是经济的通货膨胀率,即国民收入的名义变化率等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高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国内市场供给过剩,社会需求不足,于是失业增加,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结果是生产成本提高,工人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潜在工资,引起工人要求增加实际工资,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工人实际收入减少,经济萧条,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通货膨胀率大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升值、物价下跌,国内市场供给不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于是企业利润减少,经济衰退,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通货膨胀率小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升值、物价稳定,国内市场供给充裕,社会需求旺盛,于是企业利润增加,经济繁荣,这就是滞胀。

《大英百科全书》上说“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情形,那时美国股市上的指数刚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经济增长率略低于潜在增长率,但由于潜在增长率已被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变量所固定,经济中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增大了,以至于整个经济生活中的乐观情绪受到抑制。”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性通货膨胀又开始蔓延, 1986年西欧国家又发生了经济衰退,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开始爆发,于是许多人又认为经济学家关于滞胀的分析不适用于现代世界经济。

- 1 -

菲利普斯曲线三阶段

菲利普斯曲线三阶段 1976年,弗里德曼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看法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认为存在着一种稳定的交替关系(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第二阶段引入了通货膨胀预期这个概念,用来决定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第三阶段的出现是由于某种原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这个实际现象。”弗里德曼这里所说的正比关系,即所谓“滞胀”,他的演讲就是企图对这一关系做出他自己的说明。 弗里德曼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对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分析经历了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接受简单的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水平与工资变化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反向关系,即高失业率伴随着较低的工资水平,低失业率伴随着较高的工资率。这种关系被许多经济学家理解为因果关系,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了稳定的替代选择。然而,与规定的失业水平相一致的通货膨胀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各地政府都在寻找提高就业水平的方法时,任何国家的通货膨胀都在随机增加。前期与低失业率并存的通货膨胀开始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货币主义者一直怀疑简单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认为负斜率菲利普斯曲线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的区别,真正影响失业水平的是实际工资率而不是名义工资率。 2.第二阶段:开始引入通货膨胀预期概念,作为推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位置的变量

引入“自然失业率”这个概念,用来决定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是弗里德曼在1967年美国经济学协会年会的会长演说中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前提下,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使总供给与总需求水平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它是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在这种失业率下,通货膨胀既无向上的压力,也无向下的压力。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决定于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即“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现实结构性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市场的不完全性、需求和供给的随机变化、收集关于工作空间和可利用劳动力的情报的费用、劳动力流动的费用等等”。 由于存在“自然失业率”,任何旨在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只可能在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时,预期的物价上涨率低于实际发生的物价上涨率,从而货币工资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的条件下才会生效。在这种条件下,雇主愿意增加产量,于是就业量就会随之增加。这时,失业的减少,必然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但是,物价上涨又会影响到人们对物价的预期,预期又会重新调整。当工人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就会进一步提出增加货币工资的要求,使货币工资进一步上升,使实际工资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样一来,雇主也会因工资上升而减少产量,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率回到一个与较高的物价上涨率和较高的货币工资增长率相对应的自然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货币供应量并不能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以下,而只是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的上涨。这意味着由于“事实上不存在长期的货币幻觉”,人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只有不断加速通货膨胀,永远使现时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才能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因此,“自然失业率”的假设又叫“加速主义”的假设。 根据以上过程,可以看出自然失业率假说包含四层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①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第一次深刻体验就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即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交织在一起,这与上述菲利普斯曲线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而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即“高经济增长、高通胀压力和低就业矛盾”。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政策重点。 1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中国实证检验 1.1失灵的初步检验 从1998年至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但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控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等诸多因素,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也日渐沉重,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日益凸显。 根据表1中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绘制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图1)和产出—失业菲利普斯曲线(图2)。我们发现1998—2006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呈异状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且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符合INF与UNE(用UUR代表)、GDP与UNE之间均呈相互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规律。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灵的。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与我国目前所真正面临的失灵程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程度远甚于此。这是因为我们以上分析利用的城镇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不能代表真正事实上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1)我国CPI反映市场价格不力。根据2006年中央银行第四季度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63.4%的城镇居民认为物价偏高,41.7%的居民对未来物价走势不乐观,物价上涨压力较大,我国是存在着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的。而我国这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CPI指标只是保持低位增长,这与现实中民众普遍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增大现状是相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CPI指标的核算实际上存在着涵盖范围的局限和统计权重的偏差。我国CPI指数还只是反映日常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于房地产、股市、汇市等资产价格却始终没有正确反映。因此可以说明我国CPI在反映市场价格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以至于一些反映实际通货膨胀的数据已经游离出了统计范畴。 2)“高增长、低就业”矛盾凸显城镇登记失业率偏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矛盾,即在国内消费需求过热背景经济存在着“高增长、低就业”的困境。根据表1,近几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是处于小幅攀升趋势,这与当前我国真实存在的失业现状是不符的。我国一直缺乏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率统计数字,“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官方失业统计指标是存在着偏误的,它只强调“非农业户口”和“当地就业机构登记”,并不能反映我国失业的真实水平。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纷纷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证明目前我国的实际

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1. 引言 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一种经验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亨利·菲利普斯于1958年首次提出,通过观察英国经济数据 发现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对经济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原理和解释、曲线类型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菲利普斯曲线。 2. 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形式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失业率=f(通货膨胀率) 其中,f表示一种函数关系。具体来说,菲利普斯曲线通常是一个向下倾斜的曲线,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3. 菲利普斯曲线的原理和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的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原理和解释来解释: 3.1 通货膨胀与工资增长 菲利普斯曲线的原理之一是通货膨胀与工资增长之间的关系。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劳动力市场紧张,企业为了留住和吸引员工,会提高工资水平。而工资的增加将导致企业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维持利润率,会将成本上升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 3.2 失业率与工资下降 另一个解释菲利普斯曲线的原理是失业率与工资下降之间的关系。当经济处于低迷或衰退时,企业面临着销售下降和利润压力,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会减少员工的工资或裁员。这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失业率上升。而失业率的上升将使劳动者在谈判工资时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工资的下降。 综上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原理和解释可以归结为通货膨胀与工资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失业率与工资下降之间的关系。

菲尔普斯曲线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 1、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推导出了一条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在大约5.5%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零;在大约2.3%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2.0%。这就是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2、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的原因 由于在劳动市场出清时,也存在一定的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所以,随着超额劳动需求的增加和货币工资的上升,失业率虽然会下降,但失业率的下降是渐进的,即失业率的下降幅度会越来越小。 二、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1、正统凯恩斯主义者接受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因 当时流行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解释价格决定与通货膨胀。在IS—LM模型中,价格水平被假设为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结果是,在充分就业之前,总需求的变化仅仅影响就业水平与真实收入。货币工资与价格被假定是固定不变的。只有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的变化才会影响价格水平。 2、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萨缪尔森与索洛认为(1960),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因此,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只要将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向下移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距离,就可以得到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如下图:

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3、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来干预经济(或者采取紧缩性政策以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或者相反,采取扩张性政策,以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以选择社会所能忍受的最优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策目标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一份菜单。 三、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或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1、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缺陷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都开始上升,菲利普斯曲线开始右移。正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反方向变动的信念开始动摇。 货币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非利普斯曲线的主要不足是货币工资变化率是在完全与通货膨胀率无关的情况下决定的,这意味着工人是非理性的,完全受货币幻觉的支配,因为他们仅仅根据货币工资水平,完全不管物价的变化做出劳动供给的决定。 2、货币幻觉:工人仅仅看到货币工资的变动并根据这种变动来调整劳动供给量,看不到因价格变动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 3、适应性预期的含义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与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以通货膨胀为例,人们会按照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形成与调整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1 11e t t e t e t P P P P ----+= α e t P 为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1-t P 为t-1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e t P 1 - 为 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α为适应性系数,它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速度,0<α<1,是一固定比例。显然,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取决于t-1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和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误差的调节。α越大,预期通货膨胀率越是取决于上一期的实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综述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综述 自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以后,西方各经济学派均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修正,并提出各学派所认为的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总结了八个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论述, 并作简要的概述。标签: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失业 0 前言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会上升;反之,则下降。低失业率总是与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联系在一起的。菲利普斯曲线一经发现就很快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热点,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都进行修正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备受争议,但它对于解释经济波动以及阐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对二十世纪以来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进行 综述,下面将列出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 1 新古典综合学派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許多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不同侧面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改。其中最著名的修改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做出的。他们利用美国的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果: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二者是负相关的,在图上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该理论假设前提为市场非出清,货币工资刚性。该学派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为当时的西方国家的 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2 货币主义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世界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即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颠覆了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与否,成为当时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中之一是以埃德蒙·费尔普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从自然失业率的角度进行解释。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直线,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比如一些地区出现经济过热或者过冷现象,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而另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这就叫作通货紧缩。本文想从菲利普斯曲线中,寻找它在当今世界中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在发展中期,发展中国家会出现滞胀现象。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中存在两种力量:一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另一种是潜在增长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潜在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假定经济处于潜在增长率时,该国生产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增长率相等,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是经济的通货膨胀率,即国民收入的名义变化率等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高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国内市场供给过剩,社会需求不足,于是失业增加,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结果是生产成本提高,工人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潜在工资,引起工人要求增加实际工资,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工人实际收入减少,经济萧条,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通货膨胀率大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升值、物价下跌,国内市场供给不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于是企业利润减少,经济衰退,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通货膨胀率小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升值、物价稳定,国内市场供给充裕,社会需求旺盛,于是企业利润增加,经济繁荣,这就是滞胀。 《大英百科全书》上说“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情形,那时美国股市上的指数刚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经济增长率略低于潜在增长率,但由于潜在增长率已被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变量所固定,经济中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增大了,以至于整个经济生活中的乐观情绪受到抑制。”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性通货膨胀又开始蔓延, 1986年西欧国家又发生了经济衰退,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开始爆发,于是许多人又认为经济学家关于滞胀的分析不适用于现代世界经济。 - 1 -

新古典综合派、剑桥学派、供给学派、瑞典学派关于通胀的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关于通胀的理论: 菲利普斯认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互相替代的逆向变动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将其修改并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向替代关系,只要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上升—政府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以及收入政策来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在失业率、工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进行选择。 面对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不仅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无法解释,菲利普斯曲线同样也无能为力。于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又提出必须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来解释70年代的现实经济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1)微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造成“滞胀”(沃尔特·海勒的看法)(2)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保罗·萨缪尔森的观点)(3)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托宾和杜森贝的看法) 新剑桥学派关于通胀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国家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时,无论是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新古典综合派),还是现代货币主义者都无法从理论及政策选择方面给出合理的答案。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新剑桥学派从区分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入手,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解释“停滞膨胀”的现象。 从世界范围看,农矿产品价格的任何巨大变动,无论其对初级生产者是有利还是无利,对工业活动往往起抑制作用: (1)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跌时,最初会引起制成品部 门成本和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但最终不足以弥补因初级产 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萎缩,从而造成经 济衰退。30年代大危机由这种原因造成。 (2)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上涨时,最初会引起初级产品部 门的收入和需求增加,对扩大总需求有一定作用;但它同时 会引起价格上涨,当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损失 时,这导致工资-物价的轮番上涨,结果造成通胀。 ①这种通胀不会扩大需求,反会因成本增加缩小需求; ②这时政府又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治理通胀,使需求进一步 萎缩,失业增加,最终形成滞涨局面。 ③通胀造成低收入家庭收入下降,刺激劳动供给增加,进 一步加剧了失业。1970年代的滞涨由这种原因引发。 瑞典学派关于通胀的理论: 经济开放型小国的通货膨胀模型又称北欧模型,1970年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首先提出,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伦(G·Edgren)、法克森(K·O·Fazen)奥德纳(C·E·Odhner)加以扩展完善而成。北欧模型强调的是结构因素在通货膨胀中的作用,着重分析的是一个开放型经济的小国如何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术语解释: 通货膨胀—是指因为货币供给过多,币值下降而出现的物价持续性的整体上升的现象。 隐性通货膨胀---指没有通过物价上涨而通过其他非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种货币现象,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过程。 菲利普斯曲线---澳大利亚籍的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用来描绘失业率和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的一条曲线。 滞胀—指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停滞并存的一种现象。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因为生产领域生产成本的上升而推动的物价持续性整体性上升的现象。 国民生产总值冲减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它等于以当年价格(现价)计算的本期国民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基期价)计算的本期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通货膨胀税----在通货膨胀期间,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人们把政府在此期间所获得的增加的国民收入形象地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二、填空题: 1.货币供求失衡 2.物价指数 3.公开型、隐蔽型 4.工资推动型、利润推动型 6.纸币、必然 6.北欧小国型、我国的比例失调型 7.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型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三、判断正误题: 1. √ 2.× 3 × 4.× 5.× 6.√ 7.× 8.× 9.× 10.√ 11.√ 12. × 四、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C 5.D 6.D 7.C 8.C 9.B 10. A 五、多项选择题: 1.CD 2.AC 3.AC 4.ABC 5.ABCD 6.BCE 7.AC 8.AC 9.ABC 10.AD 11. AD 12.ACD 六、简答题 1.衡量通胀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答: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主要有: (1)零售物价指数,包括生活费用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特点是:反映了与

第九章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

第9章 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本章将讨论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的动态调整过程。 9.1通货膨胀的原因 9.1.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它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普遍上升。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 凯恩斯与古典主义有一个相同点,都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社会经济充分就业时的生产能力所造成的。 可以用图9-1来说明这种通货膨胀的形成。 P P1 P0 O Y* Y 图9-1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凯恩斯观点 凯恩斯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经济社会的充分就业,但现实中在未实现充分就业之时,仍然存在由于需求拉上而形成的通货膨胀,而且如果没有货币供给的增长,价格水平不会持续上升。因而,凯恩斯的理论显得有些片面。

W·鲍莫尔认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价格对总需求的反应慢于生产,所以产量增加,但价格并未上升; 第二阶段,当产量继续增加时,价格开始上升,这时出现了通货膨胀; 第三阶段,产量下降,价格仍然上升,就出现了滞胀现象。 如图9-2所示。 P1 P0 01 图9-2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鲍莫尔 9.1.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萨缪尔森将此类通货膨胀定义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即在失业率很高并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 人们通常把引起通货膨胀的成本方面的原因归为两类: 1.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 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被认为是:由于工会对工资率施加压力而产生的,它的前提是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而这种不完全性的最重要表现就是工会的存在。 2.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供给方面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另一因素是利润的增加。 垄断厂商在追求更大利润时,有可能提高产品价格,使之超过用以抵消任何成本增加所需要的幅度。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用图9-3来解释。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有一条线,它穿过30年代繁荣的大萧条、 60年代的大危机、 80年代的滞胀。这条曲线被人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它就是那个曾 让美国总统约翰逊也倍感棘手的滞胀问题。 二战后,西方世界为了缓解社会压力,减少失业率和贫困人口,保持社会稳定,在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倡议下,通过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认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反比关系,即当失业率上升时,可以用降低通货膨胀率来刺激经济增长;而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又会使失业率随之下降。因此,可以通过降低通货膨胀率,以及同时减少政府开支和减税等手段,来提高经济增长率,从而带动就业率的上升。如果这些手段不能实行,就应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菲利普斯提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替换关系成为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 解释了滞胀现象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曲线在90年代的表现。先看右边这个, 1997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失业率突破9%,并且长期处于10%以上的高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迫于形势压力,把基准利率从8.5%提高到14.0%,然后再提高到17.5%。不过仅此还不足以缓解美国经济衰退的趋势,接着联邦储备委员会又继续将利率提高至20%,从而将利率调控到极限。但是效果不佳,在1998年,美 国的GDP仍旧负增长,失业率创下自1968年以来的新高。 1980年的滞胀是由于信贷紧缩引起的。所谓信贷紧缩就是由于

金融体系不健全或信息披露不充分造成的贷款需求减少,导致的贷款量减少,贷款成本增加,从而引起借款企业融资困难,甚至无法融资的现象。而信贷紧缩正好也是美国陷入滞胀的原因。 1981年后,金融部门的监管职责落在了联邦储备委员会身上,这使得美联储的监管责任大大增加,银行家们很容易操纵信贷,这才导致了1983年的银行危机。 1985年,美联储开始采取措施,将基准利率从13.5%提高到26%,从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使得银行更容易获得贷款,美国经济在短期内从衰退中恢复过来,并重回繁荣。 1991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提出了“新经济”计划,意图走出滞胀阴影。但是结果证明,新经济只不过是纸老虎,它只不过是强有力的一击,却未能使美国摆脱“滞胀”的折磨。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通常,人们都认为,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需求膨胀和物价上涨。而另一方面,这个国家却对商品实行严格管制,于是通货紧缩成了经济衰退的代名词。 但是,菲利普斯曲线和价格水平无关的理论,却能够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是超过了它们所能支付得起的价格水平的。正如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那样,在不存在垄断的条件下,政府只要能够让每一个社会成员买到商品,并且同时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这里所说的价格不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而是指社会中产品的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相适应的价格,即所谓的均衡价格。 根据史料,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3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就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根据这条曲线,一个社会所能承受的最高价格水平是社会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数量的商品。这个水平超过这个水平,就会出现失业或通货膨胀。例如,工人不仅要能维持其基本生活,而且要使自己的子女不至因未得到充足的教育而成为失业者,社会必须为此提供必需品和服务。因此,当价格水平超过最高限度时,工人将不得不用劳动来换取所需要的东西,或者他们只能处于停滞的生产过程中。 人们发现:从开始到货币主义萌芽,经济学的发展都经历了由数量扩张阶段向质量控制阶段的转变。早期数量扩张的经济理论倾向于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市场范围等越大,竞争就越激烈,经济效

益也就越好。货币主义兴起后,经济学的重点逐渐从货币方面移到经济运行的微观领域。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扩大了的市场不仅会降低价格水平,使公司更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避免竞争带来的过度波动。 他进一步指出:“在有稳定的政府干预时,货币方面的运用通常是正确的,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货币主义强调实际余额和标准余额的作用。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总实际余额越大,储蓄也就越多;在现行价格水平下,总实际余额是其市场价值的一个恰当的比率;因此,当利率低时,将储蓄存入银行就可以赚钱。” 他还将经济滞胀分为两种:“一是‘过剩’的滞胀,即国民收入多于实际国民收入的情况;二是‘短缺’的滞胀,即实际国民收入少于实际国民收入的情况。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 菲利普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指一种描述通货膨胀和失 业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于1958年由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 斯(A. W. Phillips)提出,因而得名。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描述了英国的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菲利普斯通过分析英国的数据发现,在经济周期中,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会上升,反之亦然。这一观察表明,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会影响工资水平,从而进一步影响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进一步得出结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当失业率较低时,工资上涨会增加企业成本,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而当失业率较高时,工资上涨的压力减小,通货膨胀率也会降低。因此,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存在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权衡关系,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调整失业率来影响通货膨胀。 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菲利普斯曲线并非长期稳定的现象。在1970年代,许多国家经历了通货膨胀率高涨但失业率也很 高的情况,即出现了所谓的“滞胀”(stagflation)。这一现象 挑战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菲利普斯曲线可能受到供给冲击和预期理论的影响。供给冲击指的是供应面临的外部冲击,如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工资、成本等的剧增,这些因素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失业率上升。预期理论认为,经济主体会根据通

胀预期来调整自身行为,如果他们预期通胀率将上升,就会提前与雇主谈判涨工资,这将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失业率下降。 鉴于以上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菲利普斯曲线虽然仍然被用于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但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一条稳定的曲线。经济学家现在更倾向于将通货膨胀和失业视作由多个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而非简单的单一因果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验证

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验证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失业;通货膨胀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短期经济运行中的两个主要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菲利普斯曲线,而菲利普斯曲线最初都是针对外国宏观经济,而对于体制完全不同的中国,其失业和通胀率之间是否也呈现出这样的关系笔者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这篇课程论文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中国的实际经济数据是否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性状,从而深化和具体化对于该曲线的认识,探讨在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是否也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对不同失业率和通胀率组合的选择菜单。 2.研究概况 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中,画出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1960年,以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随后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成失业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他们所给予的关系式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增长率 而变化后体现了“失业―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界菲利普斯曲线的标准版本。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之间并非简单的负相关关系,1968年,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ion.Friedman)指出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它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他认为,在短期内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但在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是一条直线。 3.实证分析 本文对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是基于标准菲利普斯模型,即选择来自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和索洛(Robert.M.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在该模型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两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trade-off),这样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建议是政策制定者可以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实际上是为政府实现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提供了一套选择菜单。 该期的散点图由图2表示,根据散点图2,本文决定采用两种模型对数据经行拟合为,分别为: 4.结果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两期的分析,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还是在实行了市场经济的体制的中国,都不能确定存在明显的菲利普斯曲线,从而也不存在所为能给政策制定者带来选择的“替代关系”。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假设一个行业内的商品的价格是不变的,如果一些生产该商品的厂商达成某项协议,共同把价格提高到一定程度,然后商品的价格再也没有办法继续提高了。如果这些厂商能够达成协议,那么这个现象就被称作“停滞”。但是,如果厂商 不能做到这点,价格还可以更高,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所谓的“通货膨胀”。 按照这种说法,只要消费者感觉物价太高,他们就会去抢购东西,使得生产商之间产生竞争,迫使他们降低价格。可是如果东西涨价了,物价总水平却没有什么变化,这时候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得到增加,相反还因此而减少了。然而,就算是当时出现了通货膨胀,可是实际工资却没有发生改变。由于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厂商赚取超额利润,从而阻止了他们继续提高价格的能力,而且,一旦企业知道了滞胀将要发生,它们就会预先囤积足够的产品,或者完全放弃生产,因为谁也不想看到未来的市场情况不明朗,或者过早地承担损失。 在任何时期,无论经济政策多么微妙,这个行业中都应该存在一批大型的、知名的公司,它们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获得稳定的利润,在市场动荡的时候也能保证供给的稳定性。根据这样的想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对19世纪美国各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绘制出了一张企业主导产业的分布图。它表明在美国的各个行业中,拥有市场份额前10%的公司占有70%的市场份额。 当投资者担心滞胀来临时,那么就意味着原有的几家大公司占有

了过半数的市场份额,但是他们有着稳定的财务报表,其他小公司难以与之匹敌,因此整个市场的总体价格维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这个平衡的状态被人们称作“滞胀”。在现实中,这条曲线很像一条直线,很难有太大的起伏。因为在现实中,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都会对产业发展趋势产生影响,比如说经济周期。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总会有新兴行业出现,或者传统行业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走向衰落。这时候,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之间就会产生较大的差距,从而产生市场份额的巨大变化。 美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由于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会带来相关行业的新增需求,因此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这条直线的斜率会越来越陡峭。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 一、引言 滞胀是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理论模型。本文将通过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来探讨滞胀现象的产生和影响。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亨利·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该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常情况下,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亦然。 三、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需求面和供给面。 3.1 需求面解释 需求面解释认为,经济增长导致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市场紧张,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工资水平上涨。而工资上涨会导致成本上升,企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推高商品价格,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3.2 供给面解释 供给面解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当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市场紧张时,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增强,要求更高的工资。为了满足劳动者的要求,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然而,工资的上涨会增加生产成本,进而推高商品价格,引发通货膨胀。 四、滞胀的影响 滞胀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经济增长放缓 滞胀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受到削弱,消费需求减弱,企业的销售额下降。为了保持利润水平,企业减少投资和扩张计划,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4.2 资产价格波动 滞胀会导致资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会使得货币贬值,资产价格上涨。然而,当通胀压力过大时,央行可能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加息抑制通胀,这会导致资产价格下跌。 4.3 政府财政压力增加 滞胀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政府的成本也会增加。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维持社会稳定和基础设施建设,但财政收入并不会同步增加,这会导致财政赤字的扩大。 4.4 社会不稳定 滞胀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当通货膨胀率上升,物价上涨超过人民收入增长速度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受到冲击。高通胀率会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感加剧,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五、如何应对滞胀 应对滞胀有一些常见的政策措施: 5.1 货币紧缩政策 央行可以通过加息等手段来收紧货币供应,抑制通货膨胀。这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降低信贷供应等方式来实现。 5.2 财政政策调整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来应对滞胀。例如,增加税收收入,减少财政支出,以降低通货膨胀压力。 5.3 劳动力市场调整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以减少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这可以包括改革劳动法规,鼓励创业和就业等。 5.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来应对滞胀。这可以包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竞争力等。 六、总结 滞胀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提供了解释滞胀的理论模型。滞胀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放缓、资产价格波动、政府财政压力增加和社会不稳定等。为了应对滞胀,可以采取货币紧缩政策、财政政策调整、劳动

北京理工大学2021年9月《宏观经济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5

北京理工大学2021年9月《宏观经济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1.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2. “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 ) A.一条不规则曲线 B.一条垂直横轴的菲利普斯曲线 C.一条长期存在的斜率为正的直线 D.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断外移 参考答案:C 3. 以下哪一项关于有贸易赤字的国家的说法是正确的?( ) A.资本净流出必须是负的 B.净出口是负的 C.净出口是正的 D.出口大于进口 参考答案:B 4. 在萧条经济中,若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则各个可能利率上的国民收入:( ) A.不确定 B.增加 C.减少 D.不变 参考答案:B 5. 在水平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价格水平的主导力量是:( ) A.以上均正确 B.总供给 C.总需求 D.利率

6. 欧元作为西欧国家的货币于2000年1月1日开始启用。(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7. 人口增长率的上升( )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A.增加 B.降低 C.不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参考答案:A 8. 投资乘数等于:( ) A.(1-MPS)的倒数 B.投资变化除以收入变化 C.收入变化除以投资变化 D.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参考答案:C 9. 货币主义学说的理论渊源是货币数量论。(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10. 如果实际工资具有向下刚性,则在衰退中,当对劳动的需求减少时,我们将期望观察到:( ) A.较低的就业量和实际工资 B.较高的就业量和较低的实际工资 C.较高的就业量而实际工资并没有提高 D.较低的就业量而实际工资并没有降低

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疑问。这就是:第一,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稳定的关系曲线吗?第二,在长期中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吗?他们批评菲利普斯曲线忽视了通货膨胀预期作用。这样,他们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 (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主义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即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了,这种情况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恶化”。这就是说,现在必须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才能使失业率维持在某一水平,或者说,必须用更高的失业率才能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降到原先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即“临界点”之内。于是他们不得不提高“临界点”,以便在新的菲利普斯曲线下调节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水平,如图19-6所示。 在图19-6中,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PC1位于社会可接受程度之内,即位于图19-6 图19-6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上阴影部分为“临界点”以下的安全范围。但当菲利普斯曲线从PC1移到PC2 以后,PC2不通过原来的安全范围,此时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都不能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下降到图上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安全范围。于是只得提高“临界点”。图上的虚线框表示提高“临界点”以后的安全范围。因此,向右上方移动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西方国家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局面的反映。 为什么菲利普斯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呢?货币主义认为,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PC1反映的是通货膨胀预期为零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如果通货膨胀连年上升,特别是政府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相机抉择,用高通货膨胀换取低失业率的话,就会形成一种通货膨胀预期。如果通货膨胀被预期到了,工人就会要求提高货币工资避免生活水平受通货膨胀侵蚀,如果人们预期到通货膨胀会以4%的速度增加,那么,当货币工资率上升7%时,人们会认为实际工资率只上升3%。因此,如果以往货币工资率上涨6%便能使失业率降到3%的话,那么现在达到3%的失业率必须使货币工资率上涨10%,即以往的货币工资上涨率6%加上4%的通货膨胀预期。 按预期扩大的菲利普斯曲线依然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只不过现在的交替关系表现为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 (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在通货膨胀完全可以预期,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情况之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只是一种短期现象,长期中并不存在。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变为一条垂直线或正相关曲线。不论通货膨胀率上升多少都不能使失业率降下来。甚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成同方向变化。即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高,如图19-7 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