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第一章引言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如图1

所示。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二、理论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以及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上式中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反向变动的。

2.2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理论发展

1967年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定。费里德曼认为从长远看失业率终归会回到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指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直线。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中通过适当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在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而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变化的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费尔普斯于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质疑,他指出失业率不仅与通货膨胀率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费尔普斯认为不管失业率处于怎样的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会上涨,他们就会希望获得更高

的工资,或把商品价格定得更高一些。如此一来,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成为现实,导致的结果是失业率不会继续下降,但是通货膨胀却会上升。费尔普斯提出的这个经济学模式,被称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一理论也在随后得到了证实。

2.3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假设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通过研究1861年—1957年间英国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情况数据资料而得出的。而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也发展成熟,有此可发现菲利普斯曲线成立有以下基本假定。

1、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首要条件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是完全均衡的,价格由市场自发调节,价格变动幅度可以客观的反应市场供需情况。由于要素市场最主要的就是劳动力市场,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反应劳动力市场是否均衡的指标失业率与反应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正是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内容。

2、工业化完成是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重要条件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传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很强的季节性,而且往往是劳动者直接拥有生产资料,并没有成熟的劳动力市场。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农业中很难有明确的雇佣关系,即使有失业也往往是隐性失业。

工业与农业有截然不同的特性,工业生产是以雇佣关系为主。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劳动力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织部分。资本家通过劳动力市场雇佣工人,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资本家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失业人口减少,在经济衰退期则会有很多工人失业。在有明确的雇佣关系的劳动中,失业人口就可以很容易被统计出来,由此可以计算出失业率指标。因此只有在进入工业社会后才得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经济现象。

西方在工业革命后已经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具备了上述条件,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所阐述的经济现象在西方国家得以验证。随着经济发展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也不能准确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只在短期有效,在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没有直接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并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直线。

第三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与就业情况分析

宏观经济中,一定的时间内,一个国家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的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用GDP来衡量。GDP由四部分组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他们之间存在如下恒等式[1]:

Y=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3.1)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不仅影响GDP,对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也有直接的影响。

3.1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不断增长,中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的高速的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我们国家也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国家也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图3可看出国内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到2014年已经突破了600000亿元,达到了636463亿元,增长了174.6倍。

“十二五”期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以制造业为主逐步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也逐渐趋向于合理。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们国家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自1978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良好。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2013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达到了49%。说明我们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第三产业已经逐步开始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

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毕竟发展时间不长,其中存在很多问题[4]:

1、收入差距过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匀,少数人占有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另外不同地域收入差距也很大,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因素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2、能源消耗过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耗大量的资源但并没有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反而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3、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虽然2014年我国的GDP总值已达到636463亿元,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与发达国家比存在很大差距。

人均GDP反映了各国生活水平。自2000年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人均GDP从2000年的949.2美元到2014年的6747美元,人均GDP增速为5.73%。我门国家GDP增速较快,总量较大,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我么国家人口基数较大,人均的GDP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2014年我国人均GDP排名为84位,德国的人均GDP是我国的6.7倍,美国的人均GDP 是我国的6倍。

4、“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农村地区依旧延续着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为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因此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处理好农村农民的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3.2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

虽然现阶段我国经济仍旧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速,但是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我国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从。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GDP一直在持续增长,但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并没有缓解就业压力,反而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稳定。我国当前会出现高经济增长与高失业率并从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岗位竞争激烈,就业问题严峻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粗放型产业模式也逐渐向集约型产业模式转变,就业问题更为严重。我国人口较多,劳动力市场普遍供过于求,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很多传统的行业如制造业已经开始向集约经营的模式转变。企业要寻求发展就要转变经营模式,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要素被资本、技术要素替代。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不少企业

特别是对外出口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产量减少,相关产业所需人员大幅减少,岗位竞争加剧。

二、高失业率与用工荒并从现象

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各种资源多向中东部地区倾斜,加之中东部地区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因此吸引了大批务工者前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求职,加之我国的高等院校在中东部地区也比较密集,大批高校毕业生也选择在中东部地区就职,反观西北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自然条件恶劣,大批当地劳动者也选择了到外地去求职。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西北地区加大了扶持力度,给与了更优厚的就业政策,但是西部地区仍旧劳动力匮乏,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

三、高校毕业生每年增多,就业更加困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教育改革,民办高等院校兴起,大学逐年扩招,我国本科入学比例从1977年的4.8%逐渐升高,到2010年已经达到了69%。研究生人数更是出现“跨越式发展”,招生人数2010年已经增加到51.7万人,相比于1994年的4.2 万人提高了12倍。高等教育早已不是以前的精英化,而是全面走向了大众化。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2015年相比于去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22万人,达到了74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更是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使得“就业难”得到了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但是“就业难”最主要的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及对自我缺乏了解产生的迷茫[5]。

多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并没有使毕业生及家长的观念发生变化。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天之骄子”,从小就向孩子灌输“精英”式定位,注重强调自身价值却忽视了社会需要,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不切实际,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差距较大。多数家长以及毕业生仍旧认为,蓝领技工、服务业等又苦又累,报酬相对较低的工作不适合这些手握大学文凭的高才生。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多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多会选择政府部门、国企、外企等中端职位,而这些单位的用工需求较低,竞争激烈。对于财务,人力等看似“高大上”的职位趋之若鹜,而销售、服务类岗位却少有人问津,加之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岗位竞争激烈,致使高校毕业生难以就业。因此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四、未来5—10年我国就业形势仍旧严峻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就业问题都将会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未来的5—10年内我国人口仍旧会持续增长,使得需要就业的人数继续增加。加之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大量人员失去工作,就业形势在未来仍旧非常严峻[6]。

3.3 我国目前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是一种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它的发生会使物价迅速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贬值。自2009年开始我国逐渐出现了通货膨胀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迅速,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水平。在工业方面,煤炭、矿产、金属制品价格不断上涨,使的通货膨胀问题更加严重;在农业方面,农民使用的种子、农业工具、农药等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使得农民种地的成本大大增加了。

根据图6可以看出,2014年全年CPI创五年来新低,通货膨胀情况得到了初步缓解,但通货膨胀率依旧达到了2%。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发行量过大

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原因。货币政策会直接作用于市场,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小于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2014年我国广义货币(M2)发行量为120万亿,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21%。货币发行量越大,流通中的货币越多,物价就会越高,如果央行可以保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势必可以稳定物价,降低通货膨胀。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逐年增加,如今又面临国际汇率调整。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二、固定资产投资过剩

由于我国重投资而轻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投资和生产价格指数(PPI)息息相关。投资的增加导致原材料、能源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与此同时相关产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涨,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加之我国内需较弱,长久以来大量的商品需要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大,这使得原本就存在的贸易顺差不断加大,我国的外汇储备随之增加,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增加了我国通货的膨胀[7]。

3.4 我国目前就业与通货膨胀双重压力的成因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是此消彼长的,保持适当的通货膨胀率可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但导致我国目前出现的与GDP高速增长相伴随的物价持续上涨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的直接原因就在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交集较少。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我国的大多是宏观经济变量都几乎是同时波动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投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与就业情况联系不是很密切。因此就造成了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的情形。只是单纯的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不关心就业以及物价水平,势必会影响社会安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另外,我国的教育结构与现有的产业结构脱节,只是大批毕业生无法具备实用的工作技能,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再加上大批农村以及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造成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失业人员增多。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现象就必须改变宏观经济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章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条件下是否适用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本文选用2000年—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进行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8]。

4.1 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变动的统计分析

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使用2000—201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绘制散点图,观察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散点图如图7所示:

由以上散点图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再作拟合回归线发现拟合回归线向右上方倾斜,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虽然散点图可以较为直观的反应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并不精确,所以需要进一步检验。

4.2 相关系数检验

相关系数以数值的方式精确的反映了两个变量间线性相关的强弱程度,所以本文运用相关系数法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进行进一步检验。

1、提出原假设

原假设H。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存在零相关。

2、选择检验统计量

选择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度量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

上式中,r的取值在-1~1之间,n为样本量;和分别为两变量的变量值,r>0表示两变量存在正的线性相关关系;r<0表示两变量存在负的线性相关关系。r=0表示两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由上式可计算简单相关系数,即

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的检验统计量为t统计量,其数学定义为:

上式中,t统计量服从n-2个自由度的t分布。

3、计算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和对应概率P-值

由上表,简单相关系数r=0.158,概率P=0.575.

4、给定显著性水平ɑ,作出决策

由表4可知,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158,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575。给定显著性水平ɑ为0.05,0.575>0.05=ɑ,应当接受原假设,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由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可看出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不像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4.3 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4.3.1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

1、提出原假设

原假设为:,即回归系数与零无显著差异。它意味着:当回归系数为为零时,无论x如何取值都不会引起y的线性变化,x无法解释y的线性变化,他们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选择F统计量进行检验,F统计量服从(1,n-2)个自由度的F分布。

由表5可知:被解释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59.529,回归平方和为1.480,方差为1.480,剩余平方和为58.049,方差为4.465,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0.332,对应的概率P-值为0.575。如果显著性水平ɑ为0.05,由于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ɑ,应该接受原假设,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

4.3.2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原假设为:,即回归系数与零无显著差异。它意味着:当回归系数为为零时,无论x如何取值都不会引起y的线性变化,x无法解释y的线性变化,他们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估计值的抽样分布服从:

式(4.10)中为回归方程的标准误差,它是均方SSE的平方根,反应了回归方程无法解释y变动的程度。t统计量服从n-2个自由度的t分布。

由上表可知t统计量为0.576,概率P-值为0.575,如果显著性水平ɑ为0.05,概率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ɑ,所以应该接受原假设,认为回归系数与零无

显著差异,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即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综上可知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地线性关系,并不像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是失灵的,并不适用。但是由于存在遗漏变量偏差、函数形式误设以及样本选择上的误差,上述分析结果并不能确定表明中国的经济内部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第五章 2000年—2014年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率有失业率不存在现行相关性,接下来运用SPSS 统计软件对2000年—2014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折线图,以通货膨胀率为纵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横轴,中国2000年—2014年的菲利普斯曲线。

由图8可知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相互促进。在2000——2001年,2002——2003年、2007-2008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了。在2005——2006年、、2013——2014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2)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相互交替。在2001——2004年、2008——2009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此消彼长、交替变化。

(3)失业率不变,通货膨胀率上升或下降。在2010——2013年间失业率保持在4.1%的水平上,而通货膨胀率有所变化。

在2000年——2014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既不符合菲利普斯的相互交替曲线,也不符合弗里德曼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内无效结论。从数据上看虽然在有些年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出现了同增同减的现象,但是在一些年份也是符合菲利普斯曲线的。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并不能说是完全失效的,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9]。只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致使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不能完全适用。

第六章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不适用的原因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我国2000年—2014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进行分析,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最终结果发现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地线性关系,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并不适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6.1菲利普斯曲线前提假设不成立

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两个基本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工业化完成,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这两个基本假设前提并不成立。

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了两三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各要素流动比较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与市场定价机制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由市场自发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直接回作用于市场整体价格水平,那么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就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菲利普斯曲线实在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前提下提出的,此后,菲利普斯曲线又在自有资本主义、个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三个资本主义阶段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菲利普斯曲线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水平是相适应的。工业化的完成是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脱离了这个条件菲利普斯曲线就能难以成立。

就我国来说,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才开始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市场自发性较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程度与市场整体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另外我国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成,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加之在城市

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我国并不具备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前提条件。

6.2 市场自发调节性差,宏观政策干预性强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较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初步建立,距今不过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显得较为幼稚。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市场的自发调节能力较差,对风险的承受和应变能力也较差,更多的是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致使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脱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不能反映市场整体价格水平,菲利普斯曲线难以成立。

6.3 我国就业形势比较复杂

我国本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当前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务工,致使劳动力严重过剩,特别是东部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劳动力始终供大于求。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普遍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但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逐年增加,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大量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6.4 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和就业有很大的影响

1、我国劳动力供应充足,但也存在结构性问题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处于一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在很长的时间内不会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反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充足的劳动力在传统制造业的产业模式下占有很大的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使得工业产品价格低廉,可以迅速抢占市场,但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技术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这种优势就会不复存在。

2、技术进步与劳动力挤出问题

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得就业形势面临重大挑战。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能源消耗。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力需求降低,特别是对于低层次的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而传统制造业,加工业也由于技术进步,生产水平提高,逐渐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发展,大批从事这些行业的基层员工面临失业[8]。

新型工业化将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然而我国劳动力队伍较为单一,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与经济发展状况联系不紧密,这使得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6.5 数据统计上的局限性[10]

1、中国 CPI统计指标体系在分类和权重上都有些偏离CPI统计的基础。

一是分类上的偏离。目前中国的CPI主要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八类。但是,近几年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最大、价格上涨最快的消费支出项目却没有包括在CPI统计样本中。比如,居民教育消费仅包括教育文化书本费用,而没有学费、教育培训费等大项却没有包括在内,医疗保险、住房消费等这些支出也未包含在内。

二是权重配置不够合理。比如,在居住类上,美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为42%以上,中国则只有13%,仅仅是美国的1/3左右。由于中国住房类在整个CPI指数中的比重过低,我国目前的CPI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居民实际消费模式的变化,而国内房价高速上升也未能在CPI中反映。正由于这种CPI统计方式存在的缺陷,使中国的CPI未能真实地反映国内居民消费、服务价格以及消费模

式的变化,因此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我国居民对通货膨胀的实际感受与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1]。

三是CPI的种类和权重不能随着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变化而适时调整。

2、以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全体人口失业率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我国的失业情况是以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描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不是覆盖全国的失业率指标,统计数据仅来自于城镇。然而城镇人口的失业率随经济波动而变动的幅度明显小于全部人口的失业率。其次,即使对于城镇人口进行统计计算出的失业率,它也只表现了参与了失业登记的人口的失业率,并没有准确反应全部人口失业的实际情况。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政府宏观政策干预较多,另外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且缺乏监管,发展不成熟,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能反映市场整体价格化。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高速增长,但大批劳动力失业,失业率仍旧局高不下。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并不能完全适用,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

第七章菲利普斯曲线所带来的政策启示

一般来说,宏观经济政策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在制定政策时不可能同时实现,因此要先找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先解决主要矛盾,再依次解决其他矛盾。

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并不适用,但是如图8所示,在一些年份里,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是存在负相关关系的,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宏观政策制定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7.1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我国目前仍是处于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消耗量大,产出较低。长期以来由于劳动力廉价,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制造业创新不足,只能做代工厂,难以形成自己的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因此,我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原本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就需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路径。其基本要求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工业化建立在科技推动的基础之上,防止低层次的工业化。通过增加研发经费支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7.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

就业形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会影响社会稳定,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是政府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政府应该协调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就业的关系。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失业监管预警,强化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转变就业观念,全方位的促进就业增长、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由于技术进步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已经饱和,但大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仍旧处于失业状态,因此政府需要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通过大力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另外,我国贫富差距过大,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整个社会的消费不是由富裕阶层拉动的,而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拉动的。目前急需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建议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制定对低收入者征收累退税而对高收入者征收税率较高的累进税,缩小贫富差距,降低两极分化的格局。这样以来居民的消费需求就会增加,随之可带动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加,相应的就业情况也会逐步好转。

7.3 不断加强物价水平的调控

物价水平是关系普通居民的切身利益的指标。物价水平的持续增高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增加生活压力,因此加强物价水平调控更是重中之重。物价水平的稳定

适度的通货膨胀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通货膨胀率过高,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是十分不利的[2]。要合理把握经济发展、就业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其中的平衡点。只顾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不顾经济下滑、是失业率攀升,或者只顾降低失业率,而不顾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而引导社会公众合理储蓄、消费和投资[10]。

货币政策会直接作用于经济市场,货币流通量过大势必会引起物价上涨,因此建议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可以减少市场上流动资金,减少银行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等投机领域。除此以外,各地政府应通过行政手段,出面建立农产品的缓冲库存制度:当某类农产品出现产出过剩、价格过低时,由国家通过保护价格收购,待该类农产品歉收或因为过度炒作而价格过高时,政府再以保护价格卖出以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这样可以防止社会闲散资金流向类似绿豆、大蒜等农产品领域,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降低通货膨胀率很可能可能会导致失业率的小幅上升。所以政府在制定宏观政策时必须要确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作出取舍,以明确政策重点。

7.4 结论

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并不完全适用,但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劳动力市场逐渐成熟,加之宏观政策调控,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就会慢慢呈线性相关性,符合菲利普斯曲线。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A].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4]余永定.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十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8(01).

[5]彭小兵.大学生就业困境与菲利普斯曲线失灵[N].中国经济时报,2006.

[6]刘时辉.基于NKPC模型的我国通货膨胀预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0.

[7]薛鹤翔,徐志伟,罗大庆.过剩产能能否抑制通货膨胀?—基于包含随机波动的TVP模型考察[C].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生会议论文集,2009.

[8]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三版)[A].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陈乐一.论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周期阶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5).

[10]张宏.CPI指数体系的局限性与调整修改[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运用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运用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描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新西兰统计学家菲利普斯提出了该曲线的概念。 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如果工资没有随之调整,那么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变低了,工厂雇佣工人的实际成本降低,因此企业会雇用更多的工人,从而降低失业率。同时,当通货膨胀率高时,销售单价变高,在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工厂会增加生产数量,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降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时,央行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从而稳定失业率。相反,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时,央行应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从而促进就业和增长。 2. 财政政策:菲利普斯曲线也对财政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时,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从而稳定失业率。相反,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时,政府应该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从而促进就业和增长。 3. 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应对:当菲利普斯曲线向左倾斜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经济危机。相反,当菲利普斯曲线向右倾斜时,表示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出现经济危机。

因此,央行和政府应该密切关注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总的来说,菲利普斯曲线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经济危机的预测和应对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方经济学笔试简答题标准答案

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简答) 1.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益之间有什么关系?利用需求价格弹性原理分析“谷贱伤农”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1、商品价格下降对销售者的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的比率大于价格下降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增加。 2、商品价格上升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的比率大于价格上升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1、商品价格下降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小于价格下降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 2、商品价格上升对销售者总收益的影响。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小于价格上升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增加。 2.用序数效用理论说明消费者均衡及其均衡条件 (1)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序数效用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的实现的。 (2)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3)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4)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图中的AB)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I1、I2、I3)中的一条(I2)相切于一点(图中的E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3.牙膏生产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说明该市场结构及其形成条件. (1)牙膏这种产品的市场属于垄断竞争结构市场。这种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各种牙膏存在着差别,如不同牙膏在质量、包装、牌号、销售条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别,这就会形成垄断;而各种牙膏相互间又可以替代,这又会形成竞争。正是这种同一种产品的差别条件,既会产生垄断、又会引起竞争,从而形成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2)另外,牙膏这种产品存在着较多的厂商,它们各自既着力创造自已产品的特色,而各种牙膏之间又存在着竞争,使生产各种牙膏的厂商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中。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第十五章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一、重难点辅导 1.周期性失业及其原因 周期性失业是短期中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之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是由于它与经济周期的变动相关。 (1)凯恩斯的解释 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这种失业就必然产生。凯恩斯用紧缩性缺口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他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投资需求的是预期的未来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水平。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而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为了投资而贷款时所支付的利息率。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2)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 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分析,当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时,存在三种状态:充分就业均衡、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以及大于充分就业均衡。引起周期性失业的正是小于充分就业的 如图所示,当总需求为充分就业总需求(AD f) 时,AD f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长期总供给曲 线(LAS)相交于E0点,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为充分 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 f),经济中不存在失业。 如果实际总需求为AD0,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 (AD f),实际总需求曲线(AD0)与短期总供给曲 线相交于E1点,决定了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为Y0(Y0 小于Y f),这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处 于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存在着周期性失 业。 2.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 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成为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消费支出: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 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投资: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有形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无形磨损。 重置投资 政府购买: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总投资: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 净投资: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国民收入(NI):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到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入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经济现象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模型,它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反向关系。本文将介绍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背景,以及其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研究英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这一现象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当经济运行在正常水平时,即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会增加。因为劳动力市场紧张,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员工,会提高工资,进而导致成本上升,最终推动价格上涨。相反,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降低工资,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变化,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逐渐减弱。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出现了“滞涨”现象,即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上升。这违背了菲利普斯曲线的预测,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有效性的质疑。 面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局限性,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扩展模型和解释。其中一种是所谓的“期望适应性菲利普斯曲线”,它考虑到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根据这个模型,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他们会要求更高的工资,从而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因此,菲利

普斯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在经济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平衡。例如,在经济复苏时期,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相反,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虽然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但它仍然在经济政策制定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浅析失业与通货膨胀

浅析失业与通货膨胀 摘要: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领域的经典理论,说明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负相关关系。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困扰我国经济的两大难题。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制定适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至关重要,抑制其带来的经济危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关键词:失业率通货膨胀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 1.失业的成因理论 (1)劳动力就业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着劳动工资计划的制约,工资水平不能反映劳动力的流动及供求状况。使得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城市本身的就业困难的问题上,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劳动力资源不易被吸收。 (2)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而产生的,即由于经济中工作的性质和社会习惯以及劳动力市场制度影响工人与厂商的行为产生的。一种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素质不适应就业标准形成的。今后企业的失业者主要是那些缺乏专业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较低的职工。另一种失业是由于地区之间的供求结构不平衡造成的。比如1980年以后,广州就基本上实现了充分就业同时还出现煤炭、化工、建筑、纺织等行业难招工的现象。但在其他城市,在劳动力新增的同时在职职工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2.通货膨胀的成因 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了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当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时增加总需求会增加总供给,但不会引起物价上涨。但是在充分就业时,资源充分利用,总需求的增加势必会引起通货膨胀。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决定宏观经济波动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结构性通货膨胀。认为社会资源配置的调整过程将导致通货膨胀。因为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如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快会使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三)货币供给量过多引起通货膨胀。 (四)成本推进了通货膨胀。它是指在供给方面提高了生产成本,但不存在过度需求,从而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工资提高必然会使成本增加,进而导致

(完整word版)《货币银行学》复习内容整理

《货币银行学》复习内容 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 1、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理论的异同。 2、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异同。 3、理解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4、理解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政策主张。 5、理解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供应与扩张的过程。 6、理解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利率理论 1、理解古典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2、理解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3、理解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 4、理解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利率的假设前提、结论及主要观点。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及其政策含义。 2、什么叫通货膨胀中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3、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4、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1、了解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2、了解金融创新的基本方式和内容。 3、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第五章金融市场 1、了解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 2、深入理解CAPM模型的基本内容。 3、了解期权定价模型的内容。 第六章金融监管体系 1、了解社会利益论和金融风险论对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分析。 2、重点理解《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的内容。 第七章货币政策 1、理解货币政策的泰勒规则。 2、了解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 3、了解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及其条件。 第八章汇率理论 1、深入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相关内容。 2、了解国际借贷理论、货币局制度等相关内容。 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 了解“特里芬难题”、牙买加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第十章内外均衡理论 1、名词解释:米德冲突。 2、理解内外均衡的基本内容。 3、理解蒙代尔政策配合理论的基本内容。

我国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分析与建议

我国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分析与建议 内容摘要: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因此,弄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之间的变动关系对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和就业历史情况进行了回顾,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引入了研究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的常用工具—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运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系数论证和解析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现象及其原因,并针对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对抑制恶性通货膨胀和降低失业率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通货膨胀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宏观经济 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它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一直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治理通货膨胀和失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通货膨胀分析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界定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 (二)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状况 据相关文献记载,1978年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 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 况下,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 1993一1995年的通货膨胀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 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1.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到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其中,k代表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W为权数。 2.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定义: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式中,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 t和P 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①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②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⑧超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①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率上升; ②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进行分类 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 ②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般地,按照通货膨胀的起因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类: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定义: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原因:在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 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通过IS曲线右移),它们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称为实际因素。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通过LM曲线右移),导致总需求增加。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定义: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我国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胀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胀率与工资增长率无长期稳定负相关性,因而不宜套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及政策导向治理我国通胀与失业。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应对通胀政策适当与否,将对宏观经济内部平衡产生重大影响。近年国内有学者主张以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指导,治理我国失业与通胀。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命题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两大经济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变动关系。其政策主张,是以高通胀换取低失业率,或以高失业率来降低通胀率。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通胀已受多种因素影响:非货币工资增长单一因素推动,与近年的失业率无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因而不宜套用该曲线及政策导向治理通胀与失业。 一、中国是否存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我国学界对是否存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有不同意见:经济转型后存在不规则菲利普斯曲线目前我国通胀率与城镇失业率负相关,本质上就是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不少学者认同近20年内我国出现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并主张为减低失业率,就需容忍高通胀,反之为控制通胀,就要以较高失业率为代价。 二、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决策导向是否适合中国 1.我国存在不规则菲利普斯曲线。一方面只要劳动生产增长率低于工资增长率,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将显现。另方面我国经济又不完全反映该效应。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不同。传统菲利普斯曲线论证的是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过程,工资,价格不完全由市场调节,尤其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资较大程度上仍由国家宏观调控。二是工资、价格决策机制和主体不同。西方在工资、价格、就业方面,主要取决于微观决策机制,厂商和工人是市场经济主体,工资和产品价格、大都由厂商和工人根据市场预期和供需状况决定。我国工资总体升幅由国家调控,工资上涨增加的生产成本并不完全加在所有企业产品价格上。此外不存在工联对劳动力供给垄断的势力。三是推动通胀上升的因素不同。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失业率升降已不能仅用工资成本推动通胀低高的反向变动来解释。我国通胀虽然在一定程度与工资成本上升有关,但近年由农产品、原燃材料价格,进口中间品成本上升引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由城乡利益格局调整引致的结构性通胀、以及由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引致的流动性过剩压力,构成我国物价上涨主要因素。 2.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导向不适宜我国国情。其一,失业问题尖锐。据统计,现有城镇就业条件每年只能提供1100万左右就业岗位,不能解决年均2400万人以上所需的就业问题。同时我国基数庞大的人口增长,每年新增900多万城乡劳动力和约1.5亿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短期内都难以解决。劳动力大面积供过于求,在当前和今后都是重大社会问题。假如采取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使通胀率涨幅超过工资升幅,后果将是除了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没健全,低收入群体占消费者主体的现状无较大改变,会抑制总需求,使我国转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难以实现外,还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减少投资和总供给,产生经济衰退压力。其二,我国通胀率与失业率也不存在严格的长期稳定替换关系。上世纪90年代末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失业现象,是政府对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的结果。目前的失业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行业就业的冲击。另外我国庞大的人口增长基数,加剧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条件下就业压力。上述失业均非由较低通胀引起。失业率与现有通胀率无显著负相关关系,若采用增加失业率来降低通胀率,可能使失业率和通胀同时上升。

关于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

重庆三峡

关于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三峡库区的概况 1、三峡库区的由来 三峡库区是因三峡大坝的修建而被淹没的并有移民任务的20个县(市),主要包括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北碚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为建设三峡大坝工程,中国政府进行了三峡大移民。 2、三峡库区的移民情况 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而在三峡大坝形成的三峡库区起着蓄洪和为长江流域的灌溉提供丰富的水源的作用,但由于蓄洪使得三峡库区大部分地区淹没。可是三峡水电站又为华中、华东、西南等地区提供电力,对长江沿岸经济繁荣,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东西差异,产生巨大的作用。 三峡库区淹没了129座城镇,其中包括万州、涪陵等两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产生了117.15万移民。淹没总面积约7.9万平方千米,淹没耕地1.94万公顷,涉及移民万人。全库区规划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40.5万人,在库区淹没涉及县内安置32.2万人,出县外迁安置8.3万人;规划搬迁建房总人口44万人(湖北省6.5万人,重庆市37.5万人),县内搬迁建房32.2万人(湖北省4万人,重庆市28.2万人)。所以说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移民安置的费用就占了总投资中45%。 移民的安置主要通过就地后靠、就近搬迁、举家外迁等开发性移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造和产业建设,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而库区整体产业空心化的状态和经济增长缓慢,需要着力解决,所以说三峡库区的经济问题,百万移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三峡库区的经济现状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第一章引言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如图1 所示。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二、理论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以及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上式中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反向变动的。 2.2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理论发展 1967年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定。费里德曼认为从长远看失业率终归会回到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指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直线。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中通过适当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在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而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变化的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费尔普斯于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质疑,他指出失业率不仅与通货膨胀率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费尔普斯认为不管失业率处于怎样的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会上涨,他们就会希望获得更高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潜在国民收入: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也就是一国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或发挥时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量,故又称潜在国民收入。 4、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降低潜在GDP2个百分点。 5、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6、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7、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8、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9、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0: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 二、简答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①充分就业:任何经济体系通常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②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③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④平衡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的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货币政策的含义: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前者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

【精品】混合型通货膨胀

混合型通货膨胀 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HybridInflation)",是指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在一般情况下,供给型通货膨胀会得到需求扩张的支持。因为,如果出现了单一的供给型通货膨胀,政府是不会容忍实际产量的下跌和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的.所以政府迟早会通过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去增加需求。此时,供给型通货膨胀也就演化成供给一需求混合型的通货膨胀了。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混合型的通货膨胀分为“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和“直线式"混合型通货膨胀. “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的生成路径: 这种混合性通货膨胀生成的初始动因来自于生产领域,它与供给型通货膨胀相比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它的价格上升的方式是螺旋状的;另一个是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经济体的实际产量不会下降或不会下降很多。 其生成路径可以用图1表示: 产出和就业率,政府常常会通过增发货币的办法来拉动需求和扩大投资规模。这样总需求曲线就会由D0向D1移动,接着向D2移动。在总需求曲线

和总供给曲线分别向右上方和左上方移动的过程中,价格水平沿着e0-〉e1-〉e2->e3->e4这样的路径盘旋着向上攀升。在此过程中,价格由Rin1上升到Rin4,在经济体中出现了明显的持续性通货膨胀。

“直线型”混合型通货膨胀的生成路径 与螺旋型通货膨胀不同的是这种通货膨胀的初始动因发端于流通领域而非生产领域,这就使得“直线型”通货膨胀的生成路径不同于“螺旋型”通货膨胀。它的生成路径是:由于政府发行过多的货币和过大的投资规模,导致了商品市场的过度需求。这种过度需求一方面表现为非意愿性的需求沉淀增加,这将对商品市场形成潜在的压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价格指数的攀升,这将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和工资双双出现上扬势态。此时,政府为了不使实际产量下降和物价上升,必然要采取扩张需求的措施,这又将会进一步加剧商品市场的压力,如此循环会形成“直线型"的通货膨胀。 其形成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这种通货膨胀是从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开始的,当需求曲线D0D0向D1D1再向D2D2移动时,一部分增加的需求以非自愿的形式沉淀下来,形成了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部分则明显地以通货膨胀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图2中就表现为价格由P0上移到P2.不过,此时价格的增长率要小于通货膨胀率,因为价格水平的增长诱发了包括工资在内的供给价格成本的提高,成本曲线由S0S移动到S1S再向S2S移动.商品市场的短缺均衡点由E0向E和E2方向移动,价格水平上升的路径呈现出直线状,即E0-〉E1-〉E2。 的区别,不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它们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给治理和预防通货膨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混合性通货膨胀的一种理论解释 对于混合性通货膨胀的生成可以用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做出解释。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用式子表示就是: π=π^e+f(u)+bz(1) 其中,π是通货膨胀率,e表示通货膨胀预期,u表示失业率,f(u)〈0,Z表示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而对价格产生的冲击力,b是价格冲击系数,b〉0,如果π1=0且Z=0时,则(1)式就变为:π=f(u),这是菲利普斯曲线的标准形式。根据奥肯法则,(1)式可写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参考案例1: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 中东盛产石油,却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虽然是中东乃至全世界石油储量排在前两位的国家。依据《油气杂志》2001年的统计,沙特的石油储量占整个世界石油储量的35%,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则为151.11亿吨,超过了美国、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总和。 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一直被美孚、埃克森、壳牌等人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所垄断。从1945年起,中东各国逐渐掌握了本国的石油资源,各国经济也依靠石油逐渐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中东国家也开始利用西方对石油的依赖,将石油作为意识形态武器来使用。 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再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3-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9-1980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受石油价格上升影响,美国经济受到剧烈的供给冲击,造成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情况,即滞胀。1978-1982年石油价格变动与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的关系如表1所示。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表1 1978-1982年石油价格变动与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

2014年厦门大学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4年厦门大学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 及解析) 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3. 计算题4. 简答题5. 论述题 名词解释 1.金融账户 正确答案:金融账户,是指用于记录各机构单位(部门或经济总体)在一定时期所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的账户,是金融交易核算的主要表现形式。 2.国际储备 正确答案:国际储备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动资产的总称。国际储备也称“官方储备”或“自由储备”,是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国际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额。国际储备是战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的能力,而且会影响世界物价水平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3.公开市场操作 正确答案: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4.菲利普斯曲线 正确答案: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5.期货合约 正确答案: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

《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课程编码: 开课单位:地理与旅游学院开设学期:2013-2014年第二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共72学时,讲授72学时周学时数: 4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编写时间:2013年12月 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参考教材:1、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宏观部分)》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历以宁:《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3、多恩布什[美]:《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萨缪尔森[美]:《经济学》16版,麦格劳—希尔公司,1998年。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黑体小四)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教学任务: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把握住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模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善于运用所学的概念、原理和模型去理解、分析和解释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宏观经济问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后续课程《消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按章节来写)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8课时,讲授)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二、GNP与GDP 第二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一、支出法的含义 二、收入法的含义 第三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