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知识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知识

1菲利普斯曲线

(1)基本定义: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

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A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C点失业率高时(大于5)通货膨胀率就低(小于3),当A点失业率低(小于B、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大于3)。SPC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LPC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

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

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

-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因此,这条曲线

同样表现为图1中的曲线环。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向

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

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物

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

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3)曲线原始扩展: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关注于名义工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首先,工资变化率决定于实际失业率,失业对工资增长具负面影响;其次,通货膨胀率等于工

资变化率。即:

公式中,代表名义工资变化率,u代表失业率,代表通货膨胀率。如上图所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替代关系。二战前和50、60年代,这种关系在一些国家中相当稳定,并与经验观察高度吻合。

上面的理论无法解释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们关心工资的购买力而不是货币工资本身,雇主也不关心名义工资而关心劳动的真实成本,这使人们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为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等于工

资变化率减去生产率增长率。即:

只有生产率的增长率才能使这条垂线移动。

这里的长期与短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看预期是否正确,通货膨胀预期是否能全部进入工资合同。不是,就是短期;是,就是长期。

2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经济循环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1)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经济循环

国际市场进口(M)

国外市场向企业购买产品(X)

(2)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AD=C+I+G+X;开放经济中的总供给:AS=C+S+T+M;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C+I+G+X=C+S+T+M,

当G=T时,S=I+(X-M),即“储蓄=投资+净出口”

3社会福利净损失,在一般市场供求均衡理论中,是指税收带来的无畏损失,由于税收会扭曲资源的配置(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都进行了次优选择),从而产生了税收的社会成本。这种无畏损失的大小取决于税率(T)的高低,当T给定,就取决于供求弹性,显然越缺乏弹性,无畏损失越小。在垄断市场,社会福利净损失是由于对竞争性市场的偏离而造成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损失之和,反映因垄断者限制产量而引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总福利损失,同样,这部分福利既没有被生产者得到,也没有被消费者得到,因此,它反映了未能有效运转的市场给社会所带来的成本,从而被称之为福利净损失。

土地税是很复杂的课题,在此为了讨论方便,一切假设进行高度抽象化从简处理,不去理会土地质量、纳税人、课税对象、税基和土地税征收环节等因素的异同,并且假定税率既定为T,从分析土地税将如何影响新的均衡结果角度看,这样的假定并不会影响讨论结果。在我国,土地属国家所有,土地税的纳税人是土地使用者或占有者,我们假定土地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土地税能否引起社会福利净损失的讨论,归结为土地市场的供求弹性和土地税的征收环节(郑威,2005)上。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只考虑土地市场的供求弹性。

一般土地供给曲线存在两种情况:即古典假设中的零弹性和现代假设中的微弱弹性情形。这两种假设分别模拟了两种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土地市场:古典假设更接近于说明短期土地市场的供给情况。因为在短期内,土地利用方式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很高,某类土地的经济供给通常是保持不变的,因而土地供给零弹性更贴切。不同的是,现代假设认为,在长期内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转换,某类土地的经济供给通常可以根据地价波动而调整,因而呈现一定的弹性。另外,尽管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零弹性的,但在长期内土地的经济供给却可以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1、古典假设:土地供给零弹性,即短期土地供给市场。

如下图所示,横轴表示土地面积,纵轴表示土地价格,供给曲线S与横轴垂直,表示供给完全无弹性。D为政府课税之前的需求曲线,与S相交于E

点,均衡价

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O 和Q

,其经济地租为,OP

E

O

Q

。政府征税后,由于谁购买

土地,谁将承担以后的税负,因而需求会减少到减少到D’,而供给不变,D’

与S相交于E

1,形成税后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P

1

和Q

1

,经济地租相应减少为

OP

1E

1

Q

。收税前后的经济地租的差额为P1POEOE1,作为政府的土地税,则全部由

土地所有者承担。也正因为如此,在土地交易中,出现买方压低价格,将以后的税负提前逆转给卖方的现象,也就是税收资本化。可见,在土地供给零弹性的情形下,从量土地税的全部税负均由土地的卖方负担,土地交易税的实质是土地财产权利部分地由原土地所有者向公共主体的转移。

2、现代假设:土地供给有微弱弹性,即长期土地供给市场。

如果土地供给有弹性,在对土地所有权交易环节征收土地税的情况下,土地交易双方均有调整土地数量和价格的能力。因此,土地税的市场效应既可用需求曲线的移动来分析,也可以用供给曲线的移动来分析。我们采用土地需求曲线的移动来研究土地税如何影响土地市场的供求变化(如下图所示)。

征收土地税导致土地需求曲线向下平移到D

1,移动幅度从T(E

2

E

1

),市场均衡

点由E

0变为E

1

。此时,土地交易量为Q

1

。在新的均衡交易市场上,买方实际支

付价格(含税价格)为P

2,卖方得到的净价格为P

1

且满足P

2

-P

1

=T。因此,在土

地价格由弹性的假设下,土地税导致均衡土地交易量和卖方得到的净地价同时下降,且买方实际支付的含税地价却上升了,因此,土地税收由买卖双方共同分担。

由于征收土地税,政府得到的税收收入为TQ

1,也就是图中的矩形面积P

1

P

2

E

2

E

1

面积;与税前均衡相比,交易双方的总福利损失为P

1P

2

E

2

E

E

1

,也就是社会福利的

净损失为三角形E

1E

2

E

,因此,只要土地供给存在一定弹性,课征土地税就一定

会造成效率损失。

3、结论:

有人认为,土地税不会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这显然是只看到税收对土地供求市场的短期影响,把消费者因税收所损失的利益当成政府的税收所得,且忽略了税收的长期效应对社会福利的无畏损失。研究的结果与文章开始提到的经典理论相一致。

4哈罗德多马模型

1.模型内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资本/产出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设: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K。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2.该模型的前提假设

模型假设一: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模型假设二: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中:s——储蓄率,k——资本边际系数,等于I/Y(投资/产出),假设为常数。

模型假设三:资本--产出比不变

模型假设四: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

投资品。

模型假设五: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模型假设六: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

3.该模型的推导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

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

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

示。数学表达式为:C,=s/v。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

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

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比如储

蓄不等于投资。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它

所对应的是合意的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

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

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自然增长率是在人

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34 北方经济·2oo6年第6期

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

短期波动。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则会导致经

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因此要实

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

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

4.模型结论

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随资本-产出比扩大而降低。

经济的增长路径是不稳定的。

模型结论的解释

在完全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稳定性取决于“人口增长率”gN、“实际经济增长率”gA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之间的关系。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gA=gw=gN

此条件不能自发实现

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低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进一步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直至达到劳动供应的极限

若gA

5.模型的意义

该模型突出了发展援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提高投资(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资本转移(发展援助)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发展援助通过技术转移降低资本系数(k),即提高资本生产率(1/k)来促进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学部分知识考点

一、概念类 1、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 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2、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也称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是指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 下,所能生产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3、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支 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 4、无差异曲线是能够给消费者提供相同效用水平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所形成的 点的轨迹。 5、边际效用: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增加或减少 的效用。 6、总效用:是指某一消费者在特定期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的总和。 7、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是需求量变 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通常用价格弹性系数加以表示 8、机会成本:指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获 取的最大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是与资源的稀缺性紧密相连的。 9、显性成本:指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所花费的货币支付,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 燃料以及添置或租用设备的费用,折旧,利息,保险费,广告费以及税金等。 10、隐性成本:指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所花费的成本。这种成本之所以称为隐含成本, 是因为看起来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不用花钱,即不发生货币费用支出。 11、总产量是指在一定的劳动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可表示为:Q AP TP ?= 12、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可表示为:Q TP MP ??= 13、替代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因为功能差不多而可以互相代替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 即一种商品的P 与另一种的Q 呈同方向变动。互补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 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品 14、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或居民户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合理安排各种消费行为,从而实 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的过程。 15、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 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要素的 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它们的均衡价格主要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来决定。 16、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从事生产不仅想要获得利润,而且要求获得最大利润,即总收 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则要按照MC MR =的原则进行生产。 17、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干扰和阻碍的纯粹竞争。它是一种非个性化 的市场。 18、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而且其产品又没 有相近替代品的市场类型。 19、边际消费倾向:在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 20、边际储蓄倾向:指在增加的1个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率,也就是储 蓄的变化量(△S )与收入的变化量(△Y )的比值。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

经济基础学习知识曲线汇总

这是之前看见过的,稍微有点改动。考试之前过一遍,很有用。 ------用来描述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是 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 1、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变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 2、影响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1、P2 (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 (2)如果只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另外一种商品价格不动,且收入不动,会使预算线会发生旋转。如价格下降向右(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左(内)旋转。 (3)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价格同比变动,预算线斜率不变)(4)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端点不变) 二、产量曲线 1.一种可变要素变化的产量曲线(三点三线)

4.成本曲线 (总固定成本) (产量) (2).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 C MC(边际成本) 决策原则及收益曲线

L(投入劳动的时间) L1 L3 L2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可用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 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位置关系(三点三线) 1、边际产量曲线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Q MP L1 L3 L(劳动投入) 边际产量图形 (1)劳动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劳动投入达到一定程度L1,MP最大。 (2)L1后边际产量递减,继续增加劳动投入到L3,MP=0. 如果再增加劳动投入,边际产量为负值。 (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2、总产量曲线 (1)劳动投入达到L1之前,劳动的边际产量为正数并且递增,所以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总产量曲线向上倾斜,并且斜率递增,凸向L轴。 (2)劳动投入在L1,L3之间时,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数,所以总产量是以递减的速 度增加,总产量曲线向上倾斜,并且斜率递减,即凹向L轴。 (3)当劳动投入量为L3,劳动的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加劳动投入,劳 3、平均产量曲线图形

事业单位公基经济知识:菲利普斯曲线

事业单位公基经济知识:菲利普斯曲线 在近几年的事业单位考试中,对经济学的考察比重越来越多,考察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其中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很热点的名词: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通过这个曲线研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即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命名为菲利普斯,就是因为在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他用货币工资变动率表示通货膨胀率。在考察了多年的数据后,把这两个变量绘制在了图纸上。根据不同的点,连接绘制出了一条曲线,就是我们在讲义上学的那条反比例的曲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X轴的失业率开始分析,当失业率很低的时候,说明就业率很高,意味着高劳动市场利用率,这种情况下工人的影响力越大。这种情况下,雇主需要提高工资来吸引和留住雇员,雇员就更有影响力,选择就更多。而当工人工资提高后,工人的购买力会随之提高。社会的需求就会提高。那么所有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就会提高: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这会进一步降低失业率。而且原本失业率就很低,所有生产要素可能都在高效利用,工厂接近自己的最大产能。而劳动市场也是全速运转,购买力提高,需求提高,需求提高,失业率降低。生产能力越来越小,而需求越来越多,又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后,工人的生活成本会提高,人们就会要求更高的工资,这种循环在一定时期内会持续下去。这就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呈现反比的全过程。

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都会出现上述情况,有些时候某些地区会出现高通胀,高失业率的问题。有时某些地区也会出现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明白,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在任何时期任何地点都使用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下面做一道题来看这个知识点如何去考: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 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 B.失为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D.失业率的变动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无关 这道题的答案为C,我们就是要明白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答案。

重要知识点-理论学说

经济基础知识 1、科斯定理(美国):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书,他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2、瓦尔拉斯均衡状态(法国):或称一般均衡状态,当居民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3、帕累托改进(意大利):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4、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5、凯恩斯消费理论(英国):三个假设: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从而产生货向需求。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投机动机是利率的减函数。 流动性陷井: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的假设 6、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美国):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7、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弗里德曼(美国)自然失业率:定义为经济处于就业状态时的失业率。 弗里德曼(美国):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和变动,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只是短期内才是可能的,而长期则是不存在的,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接受了剑桥学派的观点。货币需求理论。影响货币需求因素:财富总额、财富构成、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其他因素。 8、索罗余值(美国):即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 9、费雪方程式(美国):P=MV/T,价格总水平=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各类商品交易数量....交易方程式反映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现金交易数量说) 10、卡塞尔(瑞典):购买力平价理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的。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海高于外国,本国货币会贬值。 11、斯蒂格里茨(美国)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时的失业率。 12、奥肯定律(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美国产出与失业之间的一个数量相关关系。实际GPD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个百分点。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的一定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13、菲利普斯曲线(英国):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最初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越高。后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14、18世纪亚当斯密(英国):绝对优势理论 15、19世纪大卫李嘉图(英国):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等价理论认为税收与债务等价 16、20世纪赫克歇尔(瑞典)和俄林(瑞典):要素禀赋论 17、20世纪60年代克鲁格曼(美国):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18、萨缪尔森(美国):纯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萨缪尔森(美国):在其《经济学》中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 19、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政府失灵 20、唐斯:理性投票人假说 21、尼斯坎南模型: 22、德国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23、英国皮考克.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24、美国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25、美国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26、拉弗曲线: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知识

1菲利普斯曲线 (1)基本定义: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 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A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C点失业率高时(大于5)通货膨胀率就低(小于3),当A点失业率低(小于B、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大于3)。SPC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LPC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 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 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1.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到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其中,k代表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W为权数。 2.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定义: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式中,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 t和P 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①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②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⑧超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①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率上升; ②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进行分类 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 ②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般地,按照通货膨胀的起因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类: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定义: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原因:在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 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通过IS曲线右移),它们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称为实际因素。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通过LM曲线右移),导致总需求增加。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定义: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 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 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 523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 72—576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 12—616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书本归纳的知识点

书籍归结的常识点: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现在短期内,即通货收缩预期来不迭调剂时所存在的通货收缩率与赋闲率之间的瓜代。菲利普斯曲线可表现为π=πe-β〔U-Un〕,πe表现预期通货收缩率。 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性子: (1)当实践通货收缩即是预期通货收缩时,赋闲处于天然赋闲率程度,能够将天然赋闲率界说为非减速通货收缩的赋闲率。 (2)在预期的通货收缩率不即是实践的通货收缩率的短期中,赋闲率与通货收缩率之间仍存在着交换的关联。 (3)差别预期的通货收缩率有着差别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预期通货收缩的变更将惹起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 三、向右下方倾歪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意:在短期中,惹起通货收缩率回升的扩年夜性财务与货泉政策是能够起到增加赋闲的感化的。换句话说,调理总需要的微不雅经济政策老是无效的。 四、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在预期通货收缩率坚持稳定时,表现通货收缩率与赋闲率之间的关联的曲线。这里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依照通货收缩作出调剂的时刻距离。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赋闲与通货收缩存在一种瓜代关联的曲线,通货收缩率高时,赋闲率低;通货收缩率低时,赋闲率高。 五、预期通货收缩的变更将惹起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关于这种挪动,经济学家做出了如下两个说明: 第一,通货收缩率预期变更招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将习惯性预期使用到菲利普斯曲线中,那么赋闲率不只与实践的通货收缩率有关,并且还与通货收缩率的预期值有关。关于每一个预约的预期通货收缩率都有一条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与之相对应,当预期的通货收缩率发作变更时,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会发作挪动。 第二,天然赋闲率变更招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中存在着最低可继续的赋闲率,即天然赋闲率。经济中的天然赋闲率并不是临时稳定的,因为技巧的变更,休息力在部分之间跟地域之间的流淌等要素会使天然赋闲率发作变更,当通货收缩率的预期稳定时,天然赋闲率的变更会使菲利普斯曲线发作挪动。 六、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对赋闲跟通货收缩有什么妨碍? 因为菲利普斯曲线的挪动,赋闲率跟通货收缩率之间不了本来的替换关联。现实上,在临时中,不论实践的通货收缩率多高,人们都市依照实践状况不时调剂本人的通货收缩率预期,直到通货收缩率预期与实践通货收缩率相称。因而,临时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赋闲率的垂线,它描绘了当菲利普斯曲线挪动时,赋闲率跟通货收缩率之间的关联。即不论通货收缩率多高,赋闲率在临时中老是牢固在天然赋闲率程度上。 上彀寻的常识点:

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2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第十二章、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第一节、总供给的基本理论 一、两种总供给模型 1、粘性价格模型 强调企业不能针对需求变动即刻调整他们索取的价格。 (1)价格粘性的原因 ①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合约决定; ②一旦企业印制和分发它的产品目录或价格单,改变起来成本高昂; ③可能是工资黏性的反映。 (2)企业的合意价格 企业的合意价格p 取决于两个宏观经济变量: 1)价格总体水平 更高的价格水平意味着更高的企业成本。因此,价格总体水平越高,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想要收取的价格也越高。 2)总收入水平 更高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企业产品的需求。由于在更高的生产水平上边际成本增加,所以,需求越大,企业的合意价格也越高。 企业的合意价格是:p=P+ a(Y-Y(预期)) 其中a > 0,衡量企业的合意价格对总产出水平的反应有多大 这个方程表明:当价格水平偏离预期的价格水平时,产出就偏离其自然水平;参数α表明产出对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作出的反应有多大,1/α是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3)表现形式与结论 2、不完备信息模型 (1)假定 ①市场出清,供需平衡; ②每个供给者只生产一种产品和消费很多产品,因此无法观测到所有价格; ③信息不完全,混淆了价格总水平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影响了供给决策,导致价格水平和产出在短期存在正相关关系。

(2)分析 供给者进行生产决策时,并不知道价格水平,因此使用预期的价格水平P e。当价格水平发生了未预期到的上升时,经济中所有供给者都观察到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价格的上升。他们都理性但是却错误地推断,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因此生产更多商品。 不完备信息模型说明,当实际价格P超过P e,供给者提高他们的产出。 3、总结 ①两个总供给模型中的每个模型都用来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市场不完备性; ②第一个模型假设一些产品的价格是黏性的;第二个模型假设关于价格的信息是不完备的。 第二节、通货膨胀、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 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有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失业率高则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因而有低通货膨胀率。反之低失业率则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因而有高通货膨胀。(仅短期)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可表示为: Π=EΠ-β(μ-μn)+v 其中,Π为通货膨胀率;E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μ-μn为周期性失业;v为供给冲击;β衡量通货膨胀对周期性失业的反应程度的参数 长期,古典二分法有效,失业回到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和失业不存在取舍关系。 二、从总供给曲线推导菲利普斯曲线 SRAS曲线:产出与未预期到的价格变动相关;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变动相关。 三、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假定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基于对现在的通货膨胀的观察而获得的。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第九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分类:财会经济中级经济师 主题:2022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库 科目:经济基础知识 类型:章节练习 一、单选题 1、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率与()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A.价格总水平 B.失业率 C.人口增长率 D.税收负担水平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越高。后来改进为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2、价格总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我国目前用于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是()。 A.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B.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C.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D.企业间交易价格指数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价格总水平的度量。我国目前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 3、以下关于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动 B.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 C.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使价格总水平下降 D.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动,选项A正确,选项C错误。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所以选项D正确。从短期来看,价格总水平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所以选项B正确。 4、宏观经济调控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是()。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失业的类型。宏观经济调控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周期性失业。

2022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冲刺班讲义9-10

2022 中级经济师《经济根底》知识冲刺班讲义第九讲 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考点】 1. 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及度量 2.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3.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4.失业的类型 5. 奥肯定律、就业弹性、菲利普斯曲线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及度量 1、含义: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 品和效劳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世界各国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3、我国目前是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根本指标。 考点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应。1、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的关系式 MV=PT〔费雪方程式〕,或:P=MV/T 2、运用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

π=m +v -y

3、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应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应的增长,价 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应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例题:单项选择题】如果以代表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率,m 代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率,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y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率,那么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是( )。 A .= m+V-y B. = m+V+y C. = m-y D. = V-y 【答案】A【解析】通过此题掌握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因素及如何影响。考 点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直接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2、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点 四、失业的类型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失业类型如下表: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强化练习题-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强化练习题-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九章价格总水 平和就业、失业 [单选题]1.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工资增长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着()。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江南博哥)C.完全相关关系 D.不完全相关关系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越高,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掌握“奥肯定律、就业弹性系数、菲利普斯曲线”知识点。 [单选题]5.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B.价格总水平变动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C.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D.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掌握“价格总水平”知识点。 [单选题]6.关于价格总水平影响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 B.价格总水平与总产出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动 C.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动 D.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总需求和总供给。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不论价格总水平P如何变化,总产出不变。而价格总水平与总产出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动,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动。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2015年真题) 掌握“价格总水平”知识点。 [单选题]7.由于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属于()。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正确答案:D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 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1)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把握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及规律 (2)解决的问题: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方法,包括个量总和与平均量二大类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DP=∑P i Q i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 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 避免重复计算[Double-Count] ,只计算附加值[Value Added] 流量[Flow ]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流量 存量[Stock]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以现期(当年)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 变化原因:实际产出、价格水平的变化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以不变(基期)价格计算的GDP。 变化反映了实际产出的变化,排除了不同时期价格波动的影响。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率(物价水平)+100%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一国国民(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地域原则进行统计在本国领土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适用于市场经济;价值包括物品、劳务;GDP指标 ②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适用于计划经济,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价值;核心指标有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等 仅反映所谓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经济活动,因而存在低估经济活动规模。 不区分中间,最终产品,存在大量重复统计,从而高估经济活动规模 区别核算的范围指标体系不同 绿色GDP是指从现行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耕地、矿物、森林、水等)耗减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后剩余的GDP。 它不仅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程度,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支出法核算(从总需求角度,买者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 总结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 7.黄金律稳态: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试点上的消费。与此相比,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规则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这一代的消费。 8.稳态: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在该点资本存量会保持稳定不变的水平。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或简称“稳态”,记为k*。 9.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当的状态。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1.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2.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13.古典两分法: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 14.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增加的放大效应称之为“乘数效应”。 15.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需求。 16.总供给: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17.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18.投资乘数: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明的变动将会引起若干倍的变动 19.计划总支出:一个社会中家庭、企业和政府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定义为计划总支出,并且用E表示。 20.挤出效应:利率的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的成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模型:反映和同时均衡条件下,和关系的模型。 22.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3.利率的传导机制: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的上升。 25.流动性偏好: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的倾向。 26.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即每增加一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带来的收入的增量。 27.价格黏性:由于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企业可能无法销售出所有的产品,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将随着经济周期而移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变动表现出某种顺周期性,这就是价格粘性模型。 28.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29.交易性动机: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 30.预防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1.投机性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等待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行投机。 32.通货膨胀: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二、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 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什么区别? 答:国民生产总值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出和收入的一个常用指标,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因此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凡是本国国民创造的收入,无论他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则不计入GNP .而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它统计一国领土范围内的总收入,不管这种收入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还有一些事公开了但没有市场交易行为的 4.经济福利: 人均水平,人均GDP只是反映收入的平均水平,并没有反映首付的分配情况。 自然资源和环境,自然资源从地下开采出来后他的价值被计入GDP 5、分析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分歧。

2023年统计师之中级统计相关知识自我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统计师之中级统计相关知识自我检测试卷A 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一条()。 A.失业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B.工资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C.工资与利润之问关系的曲线 D.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答案】 D 2、某班《统计学》考试成绩的平均数是81分,标准差是6分,中位数77分,则考试成绩的分布形状是()。 A.对称 B.左偏 C.右偏 D.无法确定 【答案】 D 3、某企业上年末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的余额如下:货币资金 230,000 元,应收账款 42,450 元,存货132,000 元,固定资产原价 510,000 元,累计折旧183,000 元。该企业本年度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A.30000/[(42450+77250)/2]=0.5 次 B.30000/42450=0. 707 次 C.30000/(42450+77250)=0.25 次 D.30000/77250=0. 387 次

【答案】 A 4、一般而言,政府对农产品实施支持价格所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农产品的税收 B.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C.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D.对农产品生产者给予补贴 【答案】 B 5、下列关于现金流量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最重要,是企业获得持续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 B.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 C.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反映企业盈余背后是否有充足的现金流入 D.通常,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越多,说明企业销售畅通,资金周转快【答案】 C 6、由出纳人员工作差错导致的现金短缺,确定由出纳人员赔偿的部分应借记()。 A.其他应收款 B.管理费用 C.营业外支出 D.待处理财产损溢 【答案】 A

经济基础-知识点

1.【知识点】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 2.最高限价: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1)目标: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有可能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或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政府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干预。 (2)影响:低于均衡价格,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导致供应短缺,出现排队、黑市交易、变相涨价。 (3)保障措施:配给制,如定量供应或凭证供应。 (4)适用:只宜短期、在局部地区实行。 3.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是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个价格之上进行。 (1)目标:保护生产者利益。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过大,生产者收入过少,有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政府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干预。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水平。 (2)影响:高于均衡价格,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生产过剩,出现黑市交易、变相降价。 (3)保障措施:政府应收购过剩产品予以储备。 (4)适用: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主要是农产品。 2.【知识点】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2.计算公式 点弹性:Ed=(△Q/Q)/(△P/P)=(△Q/△P)×(P/Q) 弧弹性:Ed=[△Q/(Q0+Q1)/2]÷[△P/(P0+P1)/2]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2)商品重要性

(3)商品用途 (4)时间 3.【知识点】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征 1.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可传递性、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2.无差异曲线是用来描述消费者偏好的。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假设:偏好于多而不是少)(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假设:偏好的可传递性) (3)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由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 4【知识点】产量曲线的特征 1.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达到极大值后,总产量递减。 2.平均产量:先增后降 3.边际产量:在第一阶段,边际产量先递增,劳动投入达到一定程度,MP达到最大值;在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继续增加劳动投入,MP降为0或者为负。 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5.【知识点】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1.完全竞争市场:参与者众多;产品同质;被动接受市价、信息对称;资源流动自由。 2.垄断竞争市场:参与者很多;产品具有差别性;对价格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3.寡头垄断市场:很少几个企业;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对价格有很大程度的控制;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5.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生产者;价格的决定者;没有替代品;进入退出非常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