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大新汉学

北大新汉学

北大新汉学

北大新汉学

____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新汉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新汉学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学设立的一个独立研究机构,旨在促进汉学发展、推动汉学教育和传播中国文化。由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学、考古学、哲学、古籍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组成,是中国唯一的汉学研究中心。

新汉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北京大学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它是北京大学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汉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汉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汉学教育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进程。

新汉学研究中心开展了多项重要项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汉学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对于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汉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汉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新汉学研究中心以及其活跃的师生们,开展了多项有益的项目,不仅是促进汉学发展,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汉学研究中心不仅在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开展了大量实际性的工作。通过新汉学研究中心,师生们在每年举行的“中华文化节”上分享、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此外,新汉学研究中心还开办了“每周一课”,定期举行各种课题讨论会。通过不定期举行各项课题讨论会,师生们相互切磋,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也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新汉学研究中心的帮助下,北京大学的师生们能够通过理论研究、实践体验、跨学科对话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贡献。

国学教育专题——国学大师季羡林谈国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谈国学 “我叫季羡林,是北大的一个教员。”8月底,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助手、学者蔡德贵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到季先生最常用的自我介绍,温和却饱含深情的语调把我们带回到过往岁月。 季羡林先生诞辰百年之际,这位一生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国学大师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季羡林口述史》和读者见面了。这部著作的问世,为我们展现的不仅是单纯的文字,更多的是文字背后隐藏的季老不为人知的人生阅历与生命轨迹。 该书是季羡林生前在学术助手蔡德贵先生的协助下开始进行的口述史工作,近十个月的时间里口述达七十五次之多,这一口述实录可以说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留给世人最后的宝贵财富。这部著作将为众多季羡林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可信的、珍贵的资料。 书中透露,季羡林口述历史的原因是,想说出一些“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的事情。《口述史》从季羡林的家世、童年、求学经历、治学经过、学术研究、家庭生活、个人情感、友人交往等方面展开。谈到作家时,季羡林评价说,他很不欣赏茅盾的《子夜》,认为其文体、文风没什么特点。他喜欢沈从文,因为他有才干。他最欣赏巴金,并始终认为巴金是个大作家:“从文章来讲,茅盾的文章很板、板滞,看不出什么才干来。巴金就不同,巴金的文章很有文采。所以后来我说,如果拿诺贝尔奖,中国惟一有资格的就是巴金。”同时,季羡林说,他曾多次劝中国的出版界和作家,不要吹捧诺贝尔奖,因为瑞典科学院有政治偏见,不会把这个奖给中国。虽然有说法称他们曾一度想把诺贝尔奖给鲁迅,被鲁迅拒绝了,但这也只是传说。 《季羡林口述史》不是全本 读书报:您最早写《季羡林传》的时候,李玉洁曾质问:你有什么资格写传?您的回答很自信。后来您觉得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了吗? 蔡德贵:一般人认识季先生,不知道他的成长背景。我从山东的文化底蕴理解先生的治学和为人,能理解先生的成长环境、感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先生在德国留学十年,他的治学与为人从来没离开过齐鲁文化的熏陶,但是否挖得深,我的学理有限,未必能吃透。先生的很多想法,我还是很难吃透。就像是坐在大山面前,看不到顶,又像坐在大河边往远处看,看不到边。从出版的情况看,达到了我的目标。我曾经给先生列过一个他读过的书单,研究他是如何形成晚年的国学研究体系。 读书报:先生的研究体系,与所受的教育和读书自然密切关系。从他读过的书目里,您看到了什么? 蔡德贵:能看出他读书兴趣的变化。他读的书很多,高中之前是比较贪玩,喜欢看三侠五义等武打小说,希望成为绿林好汉、杀富济贫。光看书不行,他还真练过。在装满绿豆的大缸里插手,练了几天,手都练出血来了;还练隔山打牛。他看得最多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不喜欢林黛玉,老是哭哭啼啼。后来金庸的小说出来了,我问他看没看,他说,都看过了。意思是说金庸的小说模式和框架没超过古人的小说。 读书报:在整理口述史的过程中,您是怎样的心态? 蔡德贵:忠实。季先生原打算两天就说完,讲八九次就可以完成口述历史,但是实际上季老开讲以后,不断激起他对很多事情的回忆,所以后来对我说,不限定口述的次数,什么时候完,根据情况决定,聊天时也没有按什么顺序说,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至于医院规定的每次50分钟,季老有时候也忘记得干干净净,他对护工也说,还早着呢! 我们没有谈完。2009年6月19日我去美国访问,想等着9月8日回国再接着谈,遗憾的是先生已经去世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完本。

新史学和新汉学

新史学和新汉学: 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 王学典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关键词] 新史学;新汉学;学术史;社会经济史;古史辨;梁启超;胡适[摘要]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的“新汉学”,后者是所谓的“新史学”。“新史学”是指向历史本体的,“新汉学”则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历史记录的。这两条路径起初各有轨辙,齐头并进,但由于“新汉学”凭借深厚,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新史学”;而“新史学”因为符合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学术潮流,又后来居上,再立潮头。“新史学”中经“唯物史观派史学”,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汉学”最富有象征性的学术遗产,事实上已经归并到当今的“古籍整理”和“史料学”学科中来了。“新汉学”所主要致力的“文本考据”工作,已变为现代学术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治学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在“文本考据”之外和之后,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学问世界。 [中图分类号]K0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8)05-0005-21

The New History and the New Philology: The T wo Pattern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ir Fluctuations WANG Xue-dian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250100, Shandong, China) Keywords:the New History; the New Philology; academic history;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Debates on Ancient History;Liang Qichao; Hu Shi Abstract: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merged gradually in two almost quite different paths simultaneously. One is the course evolved from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step by step which transformed the classics into history; the other is the course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history which signified a fresh start to the Chinese academic tradition. The former is the so-called “New Philology”, and the latter is the so-called “New History”. The“New History” directs towards the noumenon of history, and the “New Philology” focuses itself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from the beginning. At first, each of these two paths had its own track and advanced side by side. Yet owing to the profound groundwork of the “New Philology”, it overwhelmed the“New History”for a time. Afterwards, because the “New History”matched the social historical trend and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trend, it surpassed the

对外汉语网上资源

电子资源库: (一)综合网 国家汉办网https://www.sodocs.net/doc/5319314442.html,/ 该网站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提供国内外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新闻、H S K考试的有关规定及资讯、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训及考试的有关规定。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http://202.112.195.8/hsk/login.asp 本语料库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作文考试的答卷语料库,收集了1992-2005年的部分外国考生的作文答卷,共计10740篇,约400万字。后经补充,语料总数达到11569篇,约430万字。本语料库是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中介语语料库。运用本语料库中的作文语料,可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多方面研究。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https://www.sodocs.net/doc/5319314442.html,/ 该网站内容丰富,包括文化传承、华校动态、网上教学、汉考消息、文化时评、汉语课堂、学生习作等栏目。 我的中文网https://www.sodocs.net/doc/5319314442.html,/ 由加拿大“我的中文网”网络公司主办,主要是面向加拿大的华人华侨以及北美地区以英语为母语的中文学习者。网站内容包括: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世界汉语教学最新资讯、H S K考试最新消息、网上中文教学以及网友们之间的交流等。 中文教育网https://www.sodocs.net/doc/5319314442.html,/index.htm 由北京东大正保集团主办,包括汉语学堂(名家朗诵、生活汉语、旅游汉语等)、关于中国(中国地理、中国气候、民族文化、中国旅游、中华美食等)、趣味汉语等栏目。 网络孔子学院https://www.sodocs.net/doc/5319314442.html,/index.htm 它是“汉语国际推广北京基地”的组成部分,该网站提供中国之声、在线学习(快乐汉语、简易汉语、奥林匹克汉语、快乐旅行)、语言资源、感受中国、博客、论坛等栏目。 外国人在中国https://www.sodocs.net/doc/5319314442.html,/ 汉语知识,网站文字以英文为主。 对外汉语交流信息网https://www.sodocs.net/doc/5319314442.html,/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读本》上下册,陈苏镇、张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新史学》(台) 《汉学研究通讯》(台)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研究概要》,周天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北京大学演讲稿2011年5月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北京大学演讲稿2011年5月 尊敬的中国朋友们,首先请允许我对友好的中国人民所遭受的灾害表示最诚挚的慰问,俄罗斯人民为此感到非常痛心,并尽力而为向贵国提供必要的援助,克服这一次特大地震的后果. 尊敬的许智宏先生、北京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我来北京大学访问,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学府特别感兴趣。就在二十天前,北大庆祝了110周年,我为此表示了热烈的祝贺。 我来到一所历史悠久、水平这么高的学府,我有特殊的感情,主要原因是本人曾长时间从事同高等教育有关的工作。有水平的高等院校,培养新一代学者和思想家,他们最终将成为社会名流,也会肩负起科学、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创造新成就的责任;他们将落实对社会最有益的、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就像中国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我不是第一次来热情好客的中国国土,但是以俄罗斯总统的名义还是第一次。我想借我们今天会面的机会,向你们就当今世界教育和人文合作所起的作用阐述我的想法,当然我也愿意给大家介绍俄罗斯和中国战略合作关系的前途,以及这种关系对于两国和整个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 你们都知道俄中关系最近几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发展迅速、内容广泛,很重要的是两国之间给予相互信任,双方一致认为伙伴关系既可靠,又有前途。 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伟大的邻居,双边关系的历史有差不多400年,客观上双方有发展合作的意图,彼此又有重要意义。当今时代,两国休戚与共,为双边关系的基础,包括国民经济、教育和科学发展,充满信心地参与世界各项发展。 最重要的是我们两国都愿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使他们未来对家庭生活充满信心,并造福新一代。我认为这都为我们富有成效的合作,未来几十年双赢的双边关系及持久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双方确信我们将继续合作,增进传统友谊。 谈到这一点,我想特别指出俄中关系史无前例的国家年大型项目,其主要目标充分实现,两国人民增进了相互理解。我想指出,俄中两国关系的牢固基础就是2001 年签署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目前双方成功地完成落实了该条约2005-2008年实施纲要。今年年底之前,双方将通过至2012年的实施纲要,我们对俄中积极合作抱着关怀态度,我们时刻感受到中方和我们同样的态度。 双方成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典范就是边界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作为法学家,我想指出,在国际关系中,你们都知道,边界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双边边界谈判过程长达400多年,在两国关系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完全无法使该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需要两国人民和国家领导之间达成高度的相互信任和友谊。 我们要通过共同的努力发展两国边界地区之间的合作,携手保护环境。不久前双方签署了《中俄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协定》,我们期待着该协定的实施能带来具体成果,并愿意以建设性的态度同中方合作,扩大各项环境领域的合作。 我想补充指出,保证环保的高标准对于两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迫切任务。你们都知道环境保护问题将列入八国集团峰会的议题,而且我们在成为上海合作组织主席国期间也要特别重视这些问题。 亲爱的朋友们,我来到一所高等学府,我想谈谈教育与科技合作有关的问题。我相信未来的世界,教育和文化、新知识和技术决定着人类通往前进的道路。 众所周知,儒学是华夏文明的基础,儒学的意志保证了它不间断的发展,几千年的发展也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名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知道中国为使更多人受到教育所做出的努力,提高学生和研究生的数量,中国每年派专家到国外研究新技术、新科学和最新的设备。 俄罗斯同样以发展教育事业为重点。教育领域的大型国家发展项目,已实施了好几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最低限度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 《古文观止》没事背几篇吧。 《天下才子必读书》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 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 该能看。 《诗经》《楚辞》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唐诗别裁集》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两千左右首诗,有点多。关于唐诗,我最想说的是,可以先熟读《唐诗三百首》。 马茂元《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我很喜欢的一个注释本。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大约有六七百首,比较全面的反映唐宋词的面貌。 钱钟书《宋诗选注》不用我说了。 张鸣《宋诗选》张老师的书,长长的一个序言,加上很精彩的作家小传、诗歌分析,了解宋代诗歌基本够用了。 汪辟疆《唐人小说》 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宋元之后,大家可以把以前作为最常识性的知识知道却没有读过的书读一下,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传说中的四大名著等等。可以不喜欢,可以尝试读一下读不下去再扔掉,但不能不读,总不能从中文系毕业后连四大名著都没有尝试读过吧。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有一卷本和四卷本,各取所需。 像毛诗序、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沧浪诗话等经典文献,不怕熟读成诵。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我们现代文学的祖师爷。其实他的《中古文学史论》也非常值得一看,虽然与现代文学专业不直接相关,其方法直承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之作,现在还出了一个简编本。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上述几则书目都是陈平原老师开列的。一个总括的现代文学史,以下是各类别的文学史,如小说史、诗歌史、批评史,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撰写的。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说它政治色彩、僵化偏颇,但我认为这种开山之作还是应该看一看。会很有意思,很多与我们接收的主流文学史判然相悖的论述与视角,我当时还小,读完以后感觉像看了秘籍乱练功的小孩,两道内力在体内打架。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心灵的探寻》《1948天地玄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学史书写方式与视角,而且钱老师的浩然之气充溢了全书。《心灵的探寻》是鲁迅研究的经典,看一看这种注重细读、从文本出发的研究方法,会让我们在这个理论沉滓泛起的时代沉静下来。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这是导师当年的博士论文,也是领我进门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治学眼界与态度迄今仍令我辈后生小子惊叹。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经典的“三人谈”肯定是要了解一下的。李欧梵:《上海摩登》都市研究是现在的热门,《上海摩登》有滥觞之功,且李欧梵在史料上的扎实和谨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 2.把握蔡元培“兼容并包主义”的教育主张。 3.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论说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要点 1. “发刊词”体论说文的文体特点。 2. 文中所阐发的作者的办学原则即其大学理念的精义。 3. 平和恳挚的态度及行文朴实、措辞严谨的文风。 三、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鹤庼。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清光绪年间进士,1892年补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编修,有深厚的汉学功底。1894年中日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立志举办新式教育。1898年起历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先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光复会,亲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部负责人。1907年赴德国留学,进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伦理学、文学等课程,接受进化论观点,主张教育救国。辛亥革命后回国,出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建立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1915年与吴玉章等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主持北京大学工作期间,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开拓道路,并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革新思想与措施不仅推动了北京大学使之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与中心,而且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1927年离开北京大学,先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北平图书馆馆长,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 蔡元培教授毕生从事民主革命和现代教育事业,为之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国共产党誉为“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前驱”。博学多识,对哲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有研究和建树,论著约300万字,都收入《蔡元培全集》。 四、文本分析 本文是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份学术性校刊《北京大学月刊》的发刊词。它旨在说明《北京大学月刊》创办的宗旨和意义,而同时还重点阐发了作者对大学的看法、他的办学原则,也即蔡元培大学理念的精义。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高等教育家,他的大学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宝贵财富。而本篇即是其大学理念的最早的也是最集中的阐发。 蔡元培的大学理念有一个形成过程。他在前清本已取得人所钦羡的翰林功名,然而,1894 年7 月的甲午中日之战,使其思想开始变化:“孑民是时持论,谓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此后北京政府,无可希望。故抛弃京职,而愿委身于教育云”(《传略(上)》)。1898 年10 月,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三个月后,蔡元培出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由此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01 年9 月,他在上海南洋公学任特班( 相当于大专培训班) 总教习。1904 年9 月,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教员,首次与北大结缘。次年 5 月,他赴德留学。“在柏林一年,习德语外,并编书”,“第二年,迁居来比锡,进大学听讲,凡三年。于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之讲义,凡时间不冲突者,皆听之。尤注重于实验心理学及美学,曾进实验心理学研究……进世界文明史研究所,研究比较文明史。”(《传略(上)》)

北京几大书店比评

北京几大书店比评(转)来源:苏蕾的日志 1.新华书店(总经销处)。推荐等级:1星(五星满) 新华书店的总经销处,位于车公庄附近,从官员桥向西南方向走不久便是。我也只是在大一的时候去过几次,一般都是为朋友买礼品,很少为自己买书。书店很大,是一个大仓库,内部乱,书都摆在木架子上,感觉像超级市场。那个时候还打八折,甚至有很多半价书,新华书店打折,好像很少见。对这个地方感情不深,没什么购书环境,到处都是乱糟糟一团,而且厕所不好找,还又脏又臭。 2.西单图书大厦。推荐等级:3星 西单图书大厦,西单的新华书店。位置在西单文化广场的东边,非常大。号称是中国最大的书店,共五层。当然王府井书店比他的层数要多,而且有网友说上海一个书店是七层。但实际上这两个书店都要比西单图书大厦规模要小。西单图书大厦的每一层都让你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占地面积相当的大。王府井书店和他是没有办法比的。开始的时候,很多钱都扔在了西单图书大厦。规模大,书的品种也会是相当的全了,各种书籍分门别类很庞杂,也很齐全。仅商务的汉译名著专柜一人半高,共三个柜。科技类的图书一样是非常齐全,在这里各种版本的各科教材都能买到。地上往往坐着很多书痴,捧着一摞书,经常一坐一整天,非常有感觉。书痴们大都坐在靠墙的位置,一般不阻塞交通,但是学术专架都摆在靠墙的位置,所以会给挑书的带来不便。图书的销量也是相当的高,经常看到很多人拉着满满的一车书。据说这种书店都是每周都要进好多的书,具体进书日期不清楚。图书经常断货,但断货的书过不了多久就会马上出现在架子上,不需要进行缺书登记。当时买《历史研究》的时候费了好大周折,去了几次都没有。一个星期以后,他就又明目张胆的放在了架子上,然后再过一星期,又断了货。 书店大,缺点于是也不少。几个书友普遍认为书店的老板们水平欠佳,这一点从他们选择什么书摆在显眼位置就看得出来。书的种类很全,但从单个种类来讲,他肯定比不上各种专业一点的书店,比如中国书店,九章,万圣等。一些比较边缘的书,在这里很难找得到。书店横向分类很细,但是纵向分类不足。除了商务印书馆的书设立了专架,都没有其他出版社的专架。书按照类别摆放,却不按系列摆放。有时候你想买同一个系列的书,往往要跑好几个分区。书店大了,脾气也就牛,连咨询台的服务员都爱理不理。书店从来不打折,除非你一天购书满200元,才给一个九折。很多人来买书,但其中包括一批这样的人:他们买书不是为了买书,而是因为公司刚刚派送了购书卡作福利,于是就拉着车,来把购书卡消耗光。西单图书大厦,因为卖出了太多的畅销书,于是为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又增添了不少浮躁。 3.王府井书店。推荐等级:2星 翻版的西单图书大厦,虽然是七层,但是规模要小一些。可能是因为在著名旅游景点的原因,第一层摆满了旅游类的书。规模小了一点,他就肯把同一系列的书摆在一起了。 4.万圣书园。推荐等级:5星 万圣书园,是我扔钱扔得最多的地方。地处蓝旗营车站路北,北大东门出来前行两站地。分上下两层。下层卖特价书,上层豁然开朗。万圣书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文化书点。书店里较之西单,王府井,要安静的多。从外表看不起眼的地方,其实内里五脏俱全,整个2层空间非常大,一层又一层,让你目不暇接。老板据说是一个非常有品位的人,所以里面的书也非常有品位。老板甚至还根据书的内容安排专柜,比如“外国人看中国”,即使这些书不是一

燕京学堂风波

假如我是“燕京学堂”的留学生 ——北大某学生 除去“燕京学堂”中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在北大的校园中,我似乎体验到了更为真实的“中国学”。 若干年后,我成为了一家公司的Boss。我非常愿意雇佣很多中国员工,我可以尝试付给他们最低的薪水。来到北大我方才了解我的奖学金是普通硕士的10倍左右,而似乎很多人都觉得这很正常,也许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国际友人理应获得更高的收入。我会安排给中国员工最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住宿环境,因为在北大,我参观过他们的博士生宿舍,在如此的条件下他们都能认真完成各项科研工作。我也不会考虑中国员工的诉求,因为他们的声音从不需要被倾听,他们可以在感受被忽略的情况下依旧默默耕耘,也许久了,他们就不会发声了吧?我会带着我的孩子来到中国,我会设想能否住进**宫中度假,让我的孩子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因为北大为了欢迎我的到来,同样改造了某文物保护建筑。 我以一颗平常心来到北大,但是带着强烈的优越感离开。无论过多少年,我依然铭记北大学子路过静园六院幽怨而又羡慕的目光。 试问尚且不懂得尊重自己,如何被人尊重? 谁的“燕京学堂” ——北大英语系系主任高峰枫 北大燕京学堂的英文官网,标明目标是“培养未来领导者的精英团队”。原来燕京学堂要培养的是领导世界、扭转乾坤的未来各国政要和工商界精英,这与中文表述中所强调的“高端学术研究”明显不符。既然中文的说明和英文网站在左右互搏,那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哪一个版本呢?是“高端学术研究”版,还是“领袖训练营”版? 2014年5月5日,北京大学宣布正式启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计划(Yenching Academy,Peking University)。根据北大的官方介绍,这是一个独立建制的教学科研实体机构。燕京学堂为住宿式学院,将开设一年制的“中国学”硕士项目,包括“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语言、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制度”和“公共政策”六个方面的课程体系,主要以英文讲授。2015年9月,第一届学生即将入校,其中包括六十五名海外学生、三十五名中国大陆学生,所有人都将获得全额奖学金。教师的配置,是从北大现有教师中联合聘任三十人,从国内外招聘“杰出学者”二十人,并邀请“国际顶尖访问教授”二十人。 虽然目前公布的资料和数据都不多,但根据有限的报道,可大体获知这一新机构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我对于“燕京学堂”在命名、选址以及学科定位等方面都存有不少疑惑,特借《上海书评》一角,发表一点浅见,希望能将所牵涉的复杂问题辨析清楚。 北大与燕京 在北大发布的官方文稿中,对于这一机构的定位和宗旨有这样的阐释:燕京学堂“根植京师大学堂的中华文明底蕴,绵延北京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命脉,承接百年燕园孕育的博雅教育理念和国际化视野”。这一句大可斟酌。新文化运动恰恰以激烈反对传统文化而著称,这样的“精神命脉”是很难和传统文化的“底蕴”相协调的。而且,此机构的正式名称中有“燕京”字样,英文表述也启用传统的拼写(Yenching),再加上“百年燕园”的提法,凡稍知近代教育史的人,都自然会联想到著名的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本是美国长老会、美以美会等新教教会,将原有几所教会大学合并之后、于1919年创办的私立大学,1926年从北京城内迁到海淀新建的校园,也就是现在的燕园。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被撤销,资产由政府接管,各专业分别并入其他高校,而原来位于沙滩等地的北京大学,这时便迁至原燕京大学的校址。燕京大学被撤销后,虽然其文科、理科部分教师和学生被调入新成立的北大,但这绝不代表两校合并。北大虽迁入燕园校舍,但在教育理念、办学方针等精神层面并没有自觉地吸纳燕大的传统,也更谈不上传承其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燕京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这是当年的校长司徒雷登与其他教授一起商定的。前六字典出《约翰福音》8:32。耶稣对信奉他的人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真理者,基督教真理也;自由者,基督教救赎也。校训后三字出自《马太福音》20:28。耶稣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这些取自新约的关键词句,在校训中可以表达两重含义。从世俗意义理解,学生可通过求知,洞悉真理,获得心灵自由,最终服务于社会。若严格按照宗教意义理解,则其含义为:通过领悟宗教教义,得身心的解脱与拯救,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1个系直属科研实体,2个藏书共达2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1个史学文献数字化实验室。 学科简介 传统优良,历史辉煌: 历经105年的风雨坎坷,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新文化运动中在陈独秀主持下,北大史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国际接轨,得风气之先。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史学门改称史学系。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衡哲、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陈寅恪、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范文澜、冯家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大师先后在此

执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的史学精英汇入北大,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学科齐全,实力强劲:北大1998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系还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全系目前承担国家、教育部、省市、自治区和学校各类项目4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20项,学校和其他项目17项。 师资一流,结构合理: 师资队伍的建设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本系目前正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教师共有64人,其中教授33人,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者42人。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已经脱颖而出,进占学术前沿,成为科研与教学的主力军。部分老一辈史学家仍在指导研究生,承担项目,笔耕不辍。新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锐意进取。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详见导师介绍)。本系特聘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王希教授,兼职教授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金冲及先生、国家博物馆朱凤瀚先生、故宫博物院朱诚如先生等。

月,北京大学的一场袁老师“作文进阶”实战演练震惊了在场的专家

月,北京大学的一场袁老师“作文进阶”实战演练震惊了 在场的专家 在《袁行霈文集》出版暨 北京大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程郁缀 4月1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山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 的“《袁行霈文集》出版暨北京大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发展座谈会”在北京 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举行,与会专家对袁行霈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打破文、史、哲等现代学科壁垒,倡导博采、融通的古典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 给与了高度评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发言并指出,近三十年来, 袁先生领衔主编《中华文明史》,统筹完成了多种文字的译本;执掌北京 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积极呼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又 以八十多岁的高龄,组织编撰《中华文明传播史》,为北大中国古典学的 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会议发言稿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尊敬的袁老师、尊敬的郝校长,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个好日子,是我们敬爱的袁老师《袁行霈文集》出版的大喜的 日子,也是袁老师85岁华诞的大喜的日子!我们欢聚在未名湖畔,向袁 老师献上双份的祝贺和双份的祝福! 前面校长和各位前辈对袁老师的道德文章、学术成就,以及教书育人、春风化雨等发言,我都感同身受。袁老师文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自有 煌煌十大卷《文集》在,不用我多说;我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一下袁

老师近三十年来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学在燕园乃至全国健 康兴起而呕心沥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所做的事情和取得的业绩。 1992年1月6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袁老师出 任中心主任。中心的宗旨是:充分发挥北大文、史、哲、考古等学科雄厚 的学术力量,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新的成果促进社会的现代化; 同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贡献。老一辈学术大师 季羡林、张岱年、邓广铭、周一良、侯仁之、林庚等,都为中心题了词, 袁老师的题词是:“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振兴中华贡献一份力量!”这是袁老师发自内心的宏愿。近三十年过去了,二十九个春秋寒暑,一万多个晨昏朝夕,袁老师时刻都在践行着这一庄严的承诺! 中心成立后,袁老师便着手创办并主编了《国学研究》。他在发刊词 中说:“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不会衰落也不能衰落,正如伟大的中华 民族不会衰落也不能衰落一样。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国学,必将抖落身上的 尘埃,吸取各国优秀文化的营养,以其扶疏的枝叶向全世界展现旺盛的生 命力。”《国学研究》至今已经出版了44卷,在国内外国学研究领域里,树起了一面靓丽的旗帜。 在袁老师的带领下,中心规划并资助出版了《国学研究丛刊》、《中 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北大百年国学文粹》等学术著作。特别是袁老 师亲自参与并带领北大学者联合中央电视台,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制作了15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华文明之光》,袁老师尽心竭力,差不多参加 了全部的近百场论证会。1995年3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后,在国内 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期间,袁老师策划并主持召开了“汉学研究国 际会议”,亲自撰写《邀请函》并逐一亲笔签名,诚邀世界18个国家和

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1929年傅斯年刚从国外回来,他写了一封信给陈垣先生。傅在信里面说,他在欧洲留学的时候,“睹异国之典型,惭中土之摇落。”所谓“典型”,就是欧洲汉学方面有一些杰出的学者,对比之下,就感觉作为一个中国学者特别惭愧。他又说,“汉地之历史言语材料亦为西方旅行者窃之夺之”,这主要是指斯坦因跟伯希和。他说,“汉学正统有在巴黎之势”,因为伯希和等人在法国巴黎。“是若可忍,孰不可忍?”不能容忍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要改变这种研究中国学问的中心在欧洲的状况,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紧接着他又说,幸好我在国外就感觉到因为中国有两个人,所以外国学者不敢轻视我们,而且“后生之世得其承受,为幸何极”。 傅在信里提的两个人是谁呢?他写道:“静庵先生驰誉海东于前,先生鹰扬河溯于后。”前者指王国维先生,他扬名于日本,后者就是陈垣先生,他一直在 北平。 谈到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还要提及陈寅恪先生。也是在1929年,他写了一首诗,就是己巳年给北大的史学系毕业生一个赠言。开头就讲:“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当时形成一种风气,中国人要学中国史不在中国学,而是要到日本去学。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此感到非常惭愧,所以他后面就说“要待诸君洗斯耻”,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将来一定要把这种耻辱清洗掉。 陈垣先生与胡适关于汉学中心的讨论就更多了。胡适在1931年9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陈垣对他说:“汉学正统此时在西京呢?还是在巴黎?”西京就是日本的京都,两个人“相对叹气,盼望十年之后也许可以在北京了!” 这三个人都是尖端的人物,他們和陈垣先生一样,都有这么一种共同的想法,要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是要激励和培养青年一代,就像陈寅恪先生讲的“要待诸君洗斯耻”。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就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顾颉刚、傅斯年都是他的学生,而顾只比胡小两岁,傅只比胡小五岁。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傅斯年在北大和历史语言研究所,都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者。 陈垣先生当时在许多大学任教,从很多当年的学生对他回忆可以看到他是怎样激励和培养学生的。 1922年,陈垣先生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当时国学门的一个学生郑天挺,后来成了著名的明清史学家。他在1980年曾回忆道,1923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在龙树院举行恳谈会,陈老师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如何,没有提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郑先生说:“这几句话对我影响很深,一直到今天(1980年),我还经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一、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2.把握蔡元培“兼容并包主义”的教育主张。3.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论说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要点 1.“发刊词”体论说文的文体特点。 2.文中所阐发的作者的办学原则即其大学理念的精义。 3.平和恳挚的态度及行文朴实、措辞严谨的文风。 三、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孑民,号鹤庼。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清光绪年间进士,1892 年补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 年补编修,有深厚的汉学功底。1894 年中日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立志举办新式教育。1898年起历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先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光复会,亲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部负责人。1907 年赴德国留学,进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伦理学、文学等课程,接受进化论观点,主张教育救国。辛亥革命后回国,出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建立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1915 年与吴玉章等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主持北京大学工作期间,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开拓道路,并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革新思想与措施不仅推动了北京大学使之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与中心,而且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1927 年离开北京大学,先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 北平图书馆馆长,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 蔡元培教授毕生从事民主革命和现代教育事业,为之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国共产党誉为“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前驱” 。博学多识,对哲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有研究和建树,论着约300 万字,都收入《蔡元培全集》。 四、文本分析 本文是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份学术性校刊《北京大学月刊》的发刊词。它旨在说明《北京大学月刊》创办的宗旨和意义,而同时还重点阐发了作者对大学的看法、他的办学原则,也即蔡元培大学理念的精义。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高等教育家,他的大学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宝贵财富。而本篇即是其大学理念的最早的也是最集中的阐发。 蔡元培的大学理念有一个形成过程。他在前清本已取得人所钦羡的翰林功名,然而,1894 年7 月的甲午中日之战,使其思想开始变化:“孑民是时持论,谓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此后北京政府,无可希望。故抛弃京职,而愿委身于教育云” (《传略(上)》)。1898 年10 月,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三个月后,蔡元培出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由此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01 年9 月,他在上海南洋公学任特班(相当于大专培训班)总教习。1904 年9 月,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教员,首次与北大结缘。次年5 月,他赴德留学。“在柏林一年,习德语外,并编书” ,“第二年,迁居来比锡,进大学听讲,凡三年。于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之讲义,凡时间不冲突者,皆听之。尤注重于实验心理学及美学,曾进实验心理学研究……进世界文明史研究所,研究比较文明史。”(《传略(上)»)还翻译了柏林大学教授巴留岑《德意志大学》一书的总论部分。在德国的四年,蔡元培的大学理念渐趋成型。1912 年1 月,他回国就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同年10 月,他起草并颁布了教育部部令《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大学为研究学术之蕴奥,设大学院” 。这是蔡元培大学理念的最初表述。后因袁世凯称帝、北洋军阀混战,政局不靖,蔡元培无法实践其大学理念,遂辞去总长一职,二度赴德,次年又赴法,进一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