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6(钢伴谱)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6(钢伴谱)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6(钢伴谱)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6(钢伴谱)

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

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 爱德华·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乐曲:序曲《秋天》、《培尔·金特》组曲,弦乐组《从霍尔贝格时代》;钢琴曲:《e小调奏鸣曲》、《抒情曲》10册;合唱《在南方一座修道院门前》;戏剧音乐《西古尔德·约萨法尔》等。而1874-1875年间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安妮特拉舞曲》也深受广大音乐学习者的喜爱,在这篇文章里就来对这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加以分析。 一、人物背景及作品简介 作者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被誉为抒情诗人、“北方的肖邦”。他在6岁时开始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跟他的母亲学习钢琴。后经小提琴家布尔推荐,于1858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进行专业学习,1862年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了首次作品音乐会,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并于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音乐名誉博士衔和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 本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是格里格在1874-1875年间应邀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主题描述的故事是在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面,一位年轻貌美的阿拉伯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爱上了一位年轻的男子,正在用自己热情的舞蹈对这位已婚男子培尔·金特献媚的画面。 二、曲式分析 (一)调式调性 此曲是A和声小调,而A和声小调的特点是神秘、柔美,具有一定的民族风味。 (二)织体

这首作品多用跳跃的单音和柱式和弦。如引子部分后四个小节左手就是单音的跳跃,第7~14小节左手织体又成为单音与柱式和弦的变换跳跃,紧接着第15~21小节是单音三度或二度的级进跳跃。B段与A1段之间十六小节的连接部分织体结构上也是柱式和弦与单音做支撑的,但是这部分织体结构上与前面两个乐段却有很多的变化,加入了第三声部,而且中声部不仅只是柱式和弦而且还有卡农式的模仿旋律。 (三)节奏 这首作品是具有东方风味的马祖卡舞曲。3/4拍节奏的强弱规律在玛祖卡中不再是强、弱、弱,而是强拍落在第二拍或者第三拍上,而这首《安妮特拉舞曲》是把重音落在了第三拍上,给人一种新鲜还带有俏皮的听觉感受,既妩媚又狡猾,虚虚实实的感觉,勾勒出了一幅安妮特拉翩翩起舞的画面。 三、演奏技巧 (一)跳音的处理。此曲属于马祖卡舞曲,在本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中,很多地方的旋律都是在跳跃中进行的。 (二)附点音符的处理。弹奏时应该在长音上深入,指尖一定要在琴键上站稳,扣紧,不能掉,力量是向前走的,要往前推;在短时值的音符上要轻巧带过,就像弹奏有小连线的音乐时第一个音落下去,第二个音要提起来,用二音连线的弹奏方法来处理。 (三)装饰音的处理。在乐曲中装饰音是很常见的,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弹奏方法,有些装饰音要求弹奏时要平均到被装饰音的时值里面。而本首作品里面的装饰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tr,多出现在小节的第三拍,而第三拍是本首曲子的强拍,弹奏时不用太多,可以强调但不占时值,轻巧、快速带过。 (四)踏板的使用。在乐曲中踏板经常会用到,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踏板使用方法,不同风格的乐曲也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些乐曲里面内容比较丰富,这首乐曲的整个气氛都是比较活跃跳动性很强,舞蹈性很强,因此在踏板的使用上要特别地注意,这首乐曲要使用音

格里格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创作简介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

从格里格作品中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看其创作观的形成_以钢琴作品_幽默曲_为例

中国音乐(季刊)2011年第2期 CHINESEMUSIC 一 1862春天,19岁的格里格以优异的成绩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 5月,他回到了故乡卑尔根并于5月21日举行了毕业之后在家乡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音乐会获得了成功。这一时期整个挪威形势动荡,音乐发展不景气,卑尔根仅有的音乐组织———和谐音乐协会也是业余性质的,挪威剧院也因为经济的原因于1863年停业,即使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的专业音乐也处于滞后的局面。[1]但是, 19世纪挪威文艺的发展已呈现出追求民族风格的趋势,挪威进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开始将目光投向民间,去学习掌握民间史诗、神话及歌舞等,使得19世纪中叶的挪威文学、戏剧、美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两位文学巨匠易卜生①和比昂森②的现实主义创作使挪威文学发展至高峰。相应的,在挪威民间音乐方面也涌现了一批音乐家,如曾经出版《古 今挪威山歌曲调》的林德曼(Ludvig M athias Lindeman )、小提琴家布尔(Ole Bull )、作曲家科耶鲁尔夫(Halfdan Kjerulf )等。在格里格的青年时期,虽然专业音乐并不是特别活跃,但民间蕴藏着丰厚的音乐宝藏:民歌广泛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间乐器丰富多彩;民间舞蹈盛行并经常是婚庆仪式的一部分。③挪威民间音乐元素同格里格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所获得的作曲技术相比,在音调、节奏、曲式和音响学等方面有不同的美学原则。[2]尽管科耶鲁尔夫和布尔已经在创作中注意到了对挪威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但格里格感到这还 远远不够,[3] 所以,在1862年夏天随父亲及哥哥赴巴 黎、伦敦旅行期间,格里格做出了到国外继续学习的决 定。[4]1862年7月12日,格里格上书国王申请到丹麦首 都哥本哈根进修,1863年4月,在父亲的帮助下,格里格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哥本哈根。[5] 从格里格作品中对民间音乐元素的 运用看其创作观的形成 詳王晓云 摘要: 作为19世纪后半叶挪威著名的民族主义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E dvar d G r i eg,1843-1907)在继承德国古典及浪漫主义音乐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将挪威民间音乐有机地融入其中,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风格的艺术音乐。作曲家在他的创作早期———哥本哈根时期就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并产生出了他的第一批杰作,钢琴作品《幽默曲》(O p.6)作为其中之一尤为引人注目,它是格里格第一次在作品中集中而大量地运用挪威民间音乐素材从而第一次鲜明地展示了其创作理念的作品。本文通过研究此作品, 揭示其在格里格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意义。关键词: 格里格;民间音乐;《幽默曲》中图分类号: J 6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9923(2011)02-0117-06收稿日期:2010-06-28 作者简介:王晓云(1975-),女,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导师:杨静茂)。 ———以钢琴作品《幽默曲》为例 ·117·

格里格人物介绍

人物簡介 愛德華·格裏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代表人物。1843年6月15日格裏格生於卑爾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於同地。6歲隨母學鋼琴,得到音樂啟蒙教育。經著名小提琴家O.布爾推薦,1858~1862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在卑爾根舉行首次作品音樂會。1863~1866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活動,與挪威民族音樂的宣導者音樂家R.諾拉克等人共創“尤特皮”音樂社,創作並介紹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民族音樂。回國後,為建立挪威民族樂派積極展開音樂活動。1871年創立克裏斯蒂安尼亞(今挪威首都奧斯陸)音樂協會,曾任該協會愛樂樂團和卑爾根“和諧”合唱團指揮,並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國舉行作品音樂會。1874年被政府授予終身年俸,1890年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曾先後獲英國劍橋大學和牛律大學授予的音樂名譽博士銜。逝世時,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創作簡介 格裏格一生經歷了挪威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年代,具有進步的民主愛國思想。他沿著布爾、諾拉克等人開創的道路,努力鑽研民間音樂,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區民間曲調》《挪威民間敘事曲曲調》等集子,成為他創作的音調源泉。在創作實踐中,他借鑒歐洲各國音樂傳統,特別是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成果,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歌頌,對祖國大自然和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創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濃厚鄉土氣息的音樂。

他的創作主要是鋼琴抒情小品和聲樂作品(包括百餘首抒情獨唱曲)。如歌曲《來自祖國》(1894),以淳樸的民間曲調,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感情,鋼琴曲《祖國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間敘事歌的莊嚴風格,讚頌了民族歷史的光榮,詩人比昂松特為此曲配上《前進!這是我們先輩們的戰鬥呼喚》的詩篇,借頌揚祖先的業績,為現實的民族獨立鬥爭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鄉土在望》(1870)和許多民族題材的作品裏,都以鮮明的民族情調表達了維護民族尊嚴和爭取獨立的願望,適應了當時挪威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在格裏格的創作題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樂表現了北國挪威壯麗、俊秀的自然風貌,農村山區的民間生活和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間歌曲、舞曲為素材寫的鋼琴曲《挪威民間生活素描》(1871)、《挪威農民舞曲》(1903)等,特別是最能代表他的創作特點的鋼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別編為10集發表)。在這些作品裏,通過民間音調和精雕細刻的藝術提煉,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間生活乃至神話世界,都描繪成一幅幅色彩瑰麗、風格質樸的音樂水彩畫。其中,出色地再現了挪威民間節日和農村婚禮的歡樂場面,響徹著典型的挪威民間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熱情奔放和活潑的旋律,藝術地模擬出西部峽灣地區民間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絃音響和山區牧民的牧牛歌調,也生動地刻劃了民間童話裏山妖、風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風格的探索上(如民間樂匯、調式的運用、民族色彩性的和聲配置、民間舞曲特定的節奏音型等),都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格里格挪威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

格里格挪威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 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著名的音乐家、钢琴家,也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民族乐派重要代表。格里格所处的年代,正是浪漫主义在欧洲大陆大行其道,加之挪威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使得格里格深受感染。 他接过布尔、诺拉克等人的衣钵,把挪威音乐推向了世界。在格里格的作品之中,通过带有挪威风格的音乐,表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川、峡湾、森林等自然风光。 还有以挪威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古老传说的神奇人物为蓝本的钢琴曲,以及对挪威传统民歌、舞蹈的改编,都使格里格的作品广受欢迎,与易卜生等挪威作家的合作,为其作品配乐,使格里格走进了殿堂级人物的序列。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格里格学习、创作音乐的路径。 格里格青少年时期求学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游历数地,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称自己在风格和形式上属于“德国浪漫主义的舒曼学派”,他运用浪漫主义时期所流行的体裁,创造性地将典型的挪威民间音乐的元素纳入其中而形成一组色彩斑斓的民间音画。 笔者通过介绍格里格的这一艺术路径,可以更完整清晰的说明欧洲音乐发展在格里格音乐作品中的印记以及格里格对于民族乐派的贡献,说明了格里格当时所处的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交织的洪流中,整体展现了格里格与其音乐。第二部分,分析了选自钢琴抒情小品《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展现了挪威民族音乐独树一帜的风格。 《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出自《钢琴抒情小品》OP.65 no.6.是作曲家在卑尔根近郊风景优美的乡村一特罗尔德豪根创作的,描写了挪威民间婚礼风俗。

通过详细解析这首钢琴小品,为格里格创作的挪威民族音乐做了一个注解。 最后,总体评价了格里格钢琴小品的民族特色及其艺术价值。指明了格里格抒情小品在音乐史中的地位。 笔者通过介绍格里格的创作历程和作品创作风格的浓郁挪威特色,为格里格的音乐作品分析提供必要的线索。完成了《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的曲式结构分析,展示了独特的挪威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 本文主要以格里格从浪漫主义转向挪威民族浪漫主义为线索,通过分析格里格成熟时期的音乐作品《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发掘了钢琴小品中挪威元素。由浪漫主义到民族乐派,格里格成功的扎根于挪威民族之中,是挪威民族音乐史上的第一人。 把挪威音乐作品由北欧带到了世界。为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的视野,也为其他民族如何将各自民族艺术特色融入到世界文艺发展的大潮流中提供了范例。

格里格

格里格 1、生平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者。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一个苏格兰移民家庭,祖父和父亲曾任英国驻卑尔根领事。母亲是当地一位著名钢琴家和作家,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12岁格里格便开始音乐创作活动,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发现格里格非凡的音乐才华,便精心引导他倾心谛听挪威精神在自己的心灵中的歌唱,同时推荐他到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1858~1862年,15岁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格里格回到在丹麦首都最活跃的音乐中心哥本哈根,师从丹麦作曲家加德,但最重要的是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诺拉克(挪威国歌作者),1865年,同丹麦的其他作曲家,组织了亦在宣扬斯堪的纳维亚青年作曲家作品的“欧忒耳社”(希腊神话中缪斯九女神,专管抒情诗),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格里格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钢琴曲《幽默曲》等,都已初具独特风格。 1866年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他住在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继续他紧张而多方面的活动:他组织挪威音乐会,担任爱乐协会的指挥,建立挪威音乐学院,1868年创作了他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就是这一时期写成的。可是,他富有成果的巨大活动,并没有得到社会上应有的承认。他又不上致力于民族、民主艺术的同道,如斯文森和比昂逊等,但也有不少敌人。因此,在这困难重重的年代,他在1869年初接到李斯特从罗马寄来的热情洋溢的赞扬信时,对李斯特的友谊和支持是多么铭感肺腑呀。1870年,这两位艺术家会面了,创作的民族基础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873年,格里格回到家乡卑尔根,他一生中在创作上获得巨大成功并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的最后一个漫长阶段的开始。首先是他在1874年-1875年间为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使他荣名传遍全欧---甚至连《培尔.金特》能闻名全球,功劳也似乎全属于格里格,而不是易卜生。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1903年,他60岁生日时,在挪威举行的庆祝活动,几乎向全国性节日一般,此外,世界各地也同时举行庆祝音乐会,莱比锡格万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