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方治理论文:地方治理省管县政府间权力配置

地方治理论文:地方治理省管县政府间权力配置

地方治理论文:地方治理省管县政府间权力配置
地方治理论文:地方治理省管县政府间权力配置

地方治理论文:地方治理省管县政府间权力配置

【中文摘要】本文以地方治理的视角分析省管县改革问题,指出中国地方治理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成长是由地方政府培育、引导并推动的结果。而地方政府间权力的配置是影响地方政府绩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地方政府权力的合理配置就成为推动中国地方治理发展的前提和首要任务。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省市县间的权力配置,通过梳理市管县体制、省管县改革下的省市县权力配置情况,指出省管县改革的目标是在省市县关系中引入治理的思想,走向府际治理。市管县体制是目前省市县政府间权力配置的一般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了对县的行政管理,促进了城乡问经济的融合,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步伐。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权力配置模式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各种弊端。这首先体现在,一些地级市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有效的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在市县博弈中,县因为被管理的地位,常处于劣势地位;再次,县乡基层政府严重的财政困难;最后,过多的行政层级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与行政成本的增多。为了能有效解决市管县体制带来的这些问题,以浙江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以放权为主的一系列的改革,调整了省市县间的权力配置,优化了地方治理结构,形成了一种接近于省直管县的体制。浙江省管县改革的实践促进了全省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然而浙江这种以权力下放为主的省管县改革,在行政权力结构没有大的变动之前,这种单纯通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一、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夏商两代:方国制。 夏商两代,地方上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周代:分封制 周武王把王畿(jī)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是土地和人民,受封对象是古代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王室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3、秦:郡县制。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40余郡。 4、汉:①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吸收周朝和秦朝教训,实行郡国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这些同姓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来,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bì)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经过汉景帝“削藩”和汉武帝“推恩令”,王国势力被削弱,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能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推恩令”: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②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附: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联合力量打败项羽,分封了一些重要将领为王。刘邦即位后开始铲除异姓王。刘邦在翦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原因时,除了确认暴虐是主要原因外,还认为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短命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凋敝的条件下,刘邦也无力直接控制全国,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屏障。刘邦晚年和群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以同姓王代替异姓王,在当时确曾起到了拱卫中央皇权、巩固刘氏天下的作用,但也种下了叛乱和分裂的祸根。《西汉会要》:“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5、隋:①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②隋唐实行科举制,打击士族势

加强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论文(1)

摘要 我国己进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充满发展风险的时期。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日益的多元化,都会使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地反映出来。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大了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难度。所以对当前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论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就我国地方政府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职能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若干对策和措施。 论文首先阐述了论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综合评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本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继而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涵义与具体构成,然后对我国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五大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了造成地方各级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弱化的基本原因,提出以更新管理观念,创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培育社会管理多元主体,改进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方式等途径来强化我国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策

ABSTRAC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risky Period that China has stepped in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ocial lifestyle changed rapidly social structure divided,and the view of social value diversified. With the great change of the social system, the social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become more difficult. This thesis is about how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 which in order to meet the broad masses of citizens’increasing demands for public services under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Firstly, the thesis is on the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comprehensively review of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 and then introduce the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n analysis the local governments’social management exsit in the following the meaning and specific composition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Then analyze the causations of these problems. In the end of the thesis, propos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local govern ments’social management. These countermeasures are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concept, innovating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local government, setting up local public finance system, nurturing the pluralistic main body of the society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Keywords: Local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德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及其比较

中德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及其比较 [摘要]德国的政府间关系呈现为相互依存的合作型模式,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此种模式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参与决策,对联邦政府施加影响;联邦政府也运用财政手段去控制各成员单位,干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务、德国的政府间关系还体现为州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州政府间和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联系,显现出地方政府自治权力扩大的趋势。德国政府间关系的协调机制保障了政府间的沟通与协作,有效避免和化解了政府间的矛盾冲突,保证了德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在分析德国政府间行政权力配置的基础上,将之与中国政府的行政权力配置相互比较,以期为中国政府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德国;行政权力配置;中国;比较 一、行政权力的配置 (一)概念区分 行政权力配置,是指一个国家的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群众团体等之间,中央地方之间权力分配关系及其制度的总称。行政权力配置按照配置的方向可分为横向配置和纵向配置。所谓行政权力的横向配置是指行政权力在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分配。其核心内容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该国政治体制中所拥有的权力地位和职权范围,而通常这些内容都由该国的宪法和法律做出明确规定。本论文主要研究我国行政权力的纵向配置相关理论。接下来先对行政权力纵向配置的概念进行阐述。 行政权力的纵向配置,是根据国家行政权力与其管辖区域地理、人口、文化、公共事务等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后,形成的行政权力分配的制度总称。由此可见,行政权力配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分配,诸如事权与财权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等,因此,行政权力纵向配置问题是一国行政结构的核心问题。 行政权力的纵向配置从实质上来说主要研究的是国家行政权力在中央与地方或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和制度。从古代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变迁中,自国家产生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一直是各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行政权力的纵向配置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而且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式 1、联邦制国家模式 联邦制国家属于复合制国家,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组成的国家联盟。德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模式。其行政权力配置的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一种联盟关系,是具有不同权力、职能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是联邦制原则的要求。它们与联邦政府在不同管辖范围内分别行使统治权,在许多权力的行使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和领导关系。但联邦政府通常会作为整个联邦制国家成员的代表对外行使外交等国家主权。 (2)联邦政府根据法律设有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并对联邦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样的一种关系导致联邦内各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制度颇为相似,例如,当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一国准备采取救市政策,其他成员国家不能采取相反的或者不作为的政策,而是应该与采取救市政策相同的政策,但是,任何成员国家不能以此为优势,不经其他成员国同意,私自采取政策,而应该经过成员国之间共有的行政机关,提交政策预案审批通过后,共同实施同向政策。 (3)联邦制国家通常制定统一的联邦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各成员国家都认同于这部统一的联邦宪法,并且受统一宪法的法律约束。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联邦范围内与人民密切相关或需要特别统一管理的事项,例如管理外交、军事等,涉及其他与各联邦成员人民密切相关、

西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论文

西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论文 一、依法行政对于西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具有特殊意义 (一)依法行政是西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路径 1依法行政是西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中国国情决定了西部大开发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政府性开发行为,离开了政府的直接参与和支持,离开了政府的规划、投入、调控和管理,西部大开发将不可能顺利实施。无数事实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环境保护等不断证明,政府的直接参与是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力保障。但政府如何参与西部大开发,参与到什么程度,怎样才能做到权力不越位、不缺位和不错位,却还是一项需要认真调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到目前为止,实践不断地证明,政府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政府要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需要,只有不断进行管理上的创新——全面依法行政,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发展需要,也才能把西部大开发实施好,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依法行政是西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核心内涵。政府管理创新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涉及到政府管理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选择什么切入点进行创新,怎样创新,创新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实际发展需要,这是需要做出明确回答的。就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加入WTO,成其正式法定成员多年,必须严格按照WTO法定规则和程序做事。通俗地说,WTO本身就是一套较为规范和成熟并带有强制性的规范国际贸易的法律制度,这就要求中国各级政府按其法律制度依法行政。就国内环境来看,中国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因此,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必然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进行管理创新的基本核心内涵。 (二)依法行政是西部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1依法行政是西部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不但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要实践问题,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也是西部地区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点对于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发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论文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叫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与中央政府相对应的术语。对于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机构,是为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由中央政府设置的:对于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是国家设置在中央政府之下,行使部分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地域性政府。 然后了解什么是地方政府结构。地方政府结构,是国家为实施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法律程序对其领土进行划分,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层、分类的地方政府,由此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化系统。地方政府结构的组合方式有其内在规定性的。它是由国家的民族状况、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统治与整合治理的需要而决定的。地方政府结构组合方式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层级化和类型化。层级化构成地方政府体制的纵向结构,类型化构成地方政府体制的横向结构。层级化是指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中的各个地方政府在纵向上分为若干层次,并依照上下隶属关系组合形成的结构。各级主要与其上级发生统辖与被统辖的关系,故纵向的层级结构是地方政府结构的基本结构,按其本身不同的权限排列在不同的等级,构成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基本体系,从而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稳定性、有效性,使管理活动得以有序地进行,获得最佳的效能。行政学基本理论认为,行政组织的上下级之间、每级行政组织各组成部门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关系的组合方式,这种排列组合方式称为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层次是指行政组织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目,行政管理幅度是一级行政机关或一个行政首长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元数目。 最后了解地方政府的分类。根据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分为基层地方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和高层地方政府。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和辖区居民的距离不同,承担的职责也不同。地方政府在层级划分中所居的位置离中央政府越近,级别越高,中央政府所赋予的职责与权限越大,其承担的管理职能越具有政治性,管理方式越趋于间接性:反之,地方政府在层级划分中所居的位置离中央政府越远,级别越低,则与管理对象一居民的距离越近,其承担的管理职

我国权力配置图

我国的国家机构具体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主要有:(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3)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地方国家机关按行政区域划分级别:(1)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2)市(包括自治州)。(3)县(包括自治县和县)。(4)乡。其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以各级人大为核心,包括该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2.责任制原则。责任制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均应对其后果负责。责任制原则是我国国家机关活动的普遍原则。 3.精简和效率原则。我国国家机构是为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职能而设,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应该是精简的、高效的、充满活力的 4.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5.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社会主义法治是指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和利益的法律为依据来治理国家,形成一种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第二节我国国家机关体系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和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在我国国家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2.组成和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3)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4)决定国家重大事项。(5)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6)其他应由它行使的职权。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 性质和地位: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部分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2. 组成和任期: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并应当有适当的少数民族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为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等职权。 三、国家主席1. 性质和地位:国家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职权。国家主席对外代表国家。2.产生和任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为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3. 国家主席的主要职权根据现行宪法及2004年宪法修正案,国家主席的职权主要有:(1)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2)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接待外国使节。(3)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四、国务院. 领导体制: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或者国务院全

行政管理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公共管理学科行政管理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3、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4、论公职人员的身份保障与廉政建设 5、行政委托研究 6、行政授权立法研究 7、论行政自由裁量权 8、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 9、政府行政执法研究 10、公务员考试评价机制研究 11、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 12、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13、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4、电子政务问题研究 15、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 16、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17、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18、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19、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20、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研究 21、行政监督与行政效率 22、行政职能转变研究 23、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24、行政组织冲突研究 25、行政公开化研究 26、行政信息化研究 27、行政伦理研究 28、如何强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29、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研究 30、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与借鉴 31、论公务员与国家的关系 32、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33、当代西方行政改革模式及其借鉴 34、电子政府建设的标准化参考模式初探

35、政府信息化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制约 36、行政监督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式 37、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38、公务员激励的模式研究 39、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 40、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 41、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42、公务员管理与晋升问题研究 43、政府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对策研究 44、行政改革与行政体制创新 45、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 46、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 47、论地方政府与公共管理 48、行政管理中的行政成本研究 49、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关系 50、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 51、论公务员与政党的关系 52 、论政府行为能力 53、论政府的利益及其对行为影响 54 、当代中国政府利益的分析 55、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 56、领导信用问题研究 57、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 58、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 59、政府与制度变迁 60 、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 61、现代科技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 62 、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 63、中国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问题分析 64、素质教育与政府教育体制问题分析 6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摘要时至今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仍然严重滞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方面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而地方政府作为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直接联系企业与市场的中观层面的特殊角色,其角色“错位”是转轨时期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要促进经济有序发展,需要对地方政府角色错位进行矫正,重朔地方政府职能。各级地方政府应依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性诉求,突出服务导向,职能的“退位”与“补位”相结合,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切实规范政府与企业、社会、公民、市场4个方面的关系,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宗旨。 关键词地方政府; 职能转变; 公共服务 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已走过了210几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制约,甚至成为进1步深化改革的障碍。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1系列问题,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政府自身的改革。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改革成败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确立的关键。尤其在当今我国已经加入WTO,明确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紧

迫性和现实性的意义。 1 地方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直接联系企业与市场的中观层面的特殊角色,要扮演好这1角色,首先要对地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合理定位。 1.1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中间传递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不应再作为中观经济决策层主导资源配臵,而应由市场在资源配臵上发挥基础性作用。地方政府的中观经济决策职能应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首先,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任务。包括制定相应的地方经济政策,保证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其次,引导地方经济健康运行。主要包括制定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调整优化地方经济结构,构建地方优势产业;再次,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 1.2 地方政府是地区内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的营造者和保护者 地方政府应从微观经济领域转移出来,把1切可以由市场调节的归还市场。它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管理应从直接干预变为间接调控,主要是通过制定地区性法规、政策及地方市场规划为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和市场公平竞争。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以促进全国统1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在目前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应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培育市场的职能。 1.3 地方政府是本行政区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弥补市场缺陷,在社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领

浅析中国地方政府的合法性

浅析中国地方政府的合法性 地方政府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公民对政府相应活动和政策的支持和认同,当前提高政府合法性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高效性,博得公民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法治,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和相关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实现政府的合法性。然而,要实现我国的地方政府的合法性,我们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一、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拓宽绩效考核的范围,走出唯GDP是求的怪圈,将教育、社保、社会救济等关乎民生的工作也归纳到考核范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公民参与的作用。充分发挥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作用,转变公职人员的行政理念,转变旧时的官民思想,向顾客与雇主的思想观念转变,实现客户至上的理念,让行政相对人能够充分发挥民主权利约束公职人员的公权力。 二、转变责任负责对象,改对上负责为对下负责。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都是典型的压力型政府,实行对上负责制,首长负责制,通过任务的层层分解,层层下压,实现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但是也因为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产生了许多行政不合法现象。比如说在上级事权下放,财权上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填补财政上的空缺可能转向许多不合理的罚款。而为了转变这一行政观念,必须逐步推行县区级以下领导直选制,通过直选的方式,对行政领导的行动和政策加于监督和约束,只有推行民主,充分发挥民主,才能限制公职人员滥用权力,也只有通过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公民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现在党中央领导已经意识到民主的作用,也正在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前段时间推行的县区级领

数字时代下地方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256 数字时代下地方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尹 晴 作者简介:尹晴(1994-),山东潍坊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治理。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 桂林541000) 摘要:以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催化了数字时代的高速发展,新形势下政府的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提升动力因素改善阻力因素从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构建高效评估监督体系、推动地方区域大力发展经济,深化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优化地方政府供给决策机制,完善公众需求表达机制等层面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推动数字时代下政府管理的优化与完善。 关键词:数字时代;地方政府管理;机制创新一、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构建数字化评估监督体系 地方政府在提供组织保障和公共服务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影响地方政府管理的效率,为扭转这种状况需要从多层面入手。 第一,明确规定事权责任主体,防止地方政府间出现职责交叉、责任主体混乱的情况,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充分发挥数字时代下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在政府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组织监查,完善相关责任追究程序,依法追究行政、法律等责任,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构建数字化评估监督体系,按照科学合理的事财匹配原则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与财政预算,并在下放地方政府财权过程中充分考虑其事权及能力大小以合理分配公共服务支出比例和压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的数据容纳性和规范性合理合法检查评估公共支出领域是否出现“空白”或是重复,既要在评估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流程上创新,又要在评估结果上真实; 第三,充分利用地区区位优势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能力范围内的义务责任。完善地方支援的制度化建设,利用数字时代下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科学化、系统化的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挖掘,规范化确定其余省市政府对口支援的地方贫困县市,并建立长期规划统筹帮扶项目以维系政策的持续性,制定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法律管理办法明确支援与被支援双方主体的权限范围和目标要求,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保证整体过程和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明晰化、公开化。 二、推动地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化改革财政管理体制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区域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的多少从而影响政府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地方政府实现现代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全方位准备。 第一,依托地方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借助相关政策积极融资合资,鼓励当地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等力量的壮大,发挥数字时代带动起来的数字化产业,从而实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以丰富政府管理所需的资金来源渠道、弥补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短板; 第二,深化财政管理体制,强化对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统筹财政资源配置。尽管近年来贫困县市地区的财政拨款力度逐渐加大,但与同层级市县单位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由此更应注重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和财政资金的配置有效率,改善转移支付机制,强化对口专项资金的管理,利用数字时代延伸出的大数据技术科学评估念经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以完善中央—地方、地方—地方的转移支付结构,实现财政供给能力的均等化; 第三,① 同时理性强化物质资源投入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精神资源的保障,加大在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以改观区域内整体公共性理念,发挥数字时代下微信、微博、论坛、门户网站等新闻媒 介及社交软件对数字化经济和数字化政府管理的宣传。总之以经济发展是提供强有力的的财政保障的基础,由此多方式、全方位的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实现才成为可能。 三、优化地方政府数字化决策机制,完善公众需求表达机制地方政府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利用数据挖掘和信息采 集充分了解公众的生活生产需求并“对症下药” 。对此有两种需求表达方式,官方需求表达方式即政府通过数字时代下的公众网站或公共平台收集的相关数据信息,非官方需求表达方式即通过专家学者、智囊机构、社会团体、利益集团、网络媒体等实现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偏好的信息收集。因此要双管齐下从官方和非官方两方面着手。 第一,就官方而言政府要以公众需求为主导,改革内部决策机制,实现“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决策向“自下而上”的民主性决策的转变,发挥数字时代信息的及时共享性,保证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的同时建立公众需求偏好显示机制,并通过数据甄别、筛选、记忆、标记等统一采纳到政府的管理数据库中,既要搭建和完善地方政府网站和公众需求数字化表达平台又要给与公众充分的话语权并鼓励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各层面需求的表达。 第二,② 就非官方而言,允许相关“农会 ”、“工会”等社会组织的存在并鼓励其利用所在组织的优势反映代表的公众诉求和最真实的偏好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以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因地制宜的引入需求表达回应机制和代理人机制,利用数字信息和大众传媒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面大的优势获取最真 实的公众需求情况。 ③ 注释: ①殷有超.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 ] .民生·扶贫,2018(6):118-119. ②刘圆芳.内蒙古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 ] .内蒙古大学,2016(4). ③刘迎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基于内 蒙古的分析[D ].内蒙古财经大学,2017(6).参考文献: [1]殷有超.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 ].民生·扶贫,2018 (6):118-119. [2]刘圆芳.内蒙古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D ].内蒙古大学,2016(4). [3]刘迎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基于 内蒙古的分析[ D ].内蒙古财经大学,2017(6).

地方政府学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摘要:政府绩效评估是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 面临着职责不清、管理不规范、绩效评估中信息不健全、绩效评估内容缺乏科学的制定标准,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等诸多困境。因此, 本文认为, 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确立正确的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和发展观,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采取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推进策略是走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困境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状问题对策 一、政府绩效和政府绩效评估 政府绩效,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为“公共生产力”、“政府生产力”、“政府业绩”等。国内外许多专家从结果上、过程上、功能上等多种角度对政府绩效做了归纳和定义,反映出在理解这一概念上还存在明显的分歧。我国学者大都赞同政府绩效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就政府绩效的多维度性达成了一致。“3E”即经济(Economy )、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 )作为政府绩效的必要维度,也为学者们普遍接受。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全质量管理”、“顾客服务标准”、“公民宪章”、“社会服务承诺制”等成为政府努力改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举措。“服务质量”作为考核绩效问题的基础得到广泛的认同并有可能在今后成为改进政府绩效的主要推动力。”目前,还有些学者,将“公平、民主、反应性、责任”也纳入考核政府绩效的维度,比如,马宝成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应当以增长与公平、民主与秩序这两对变量为基本价值取向。林琼、凌文辁认为积极回应公众的合理合法性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社会转型期政府绩效的基本价值取向。总之,政府绩效成为包括经济、效率和效益等要素的多维度综合性的概念,这也体现了对政府工作的复合型要求。 笔者认为,要理解政府绩效,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责,即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是通过公共政策提供的,因此,公共政策过程是政府行为的媒介,“政策是理解政府能力乃至整个政府活动的核心”,“政府过程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同一的,或者说政府过程实质上就是公共政策过程。现代政府的基本活

研究生班《地方政府治理》课程论文选题

11级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与创新》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1.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突发性公共事件与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 3.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4.我国地方政府行政问责的困境及对策 5.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及对策 6.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障碍及突破 7.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 8.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9.科学发展观与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强化 10.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及出路 12.应急管理中地方政府执行力建设的途径研究 13.地方政府责任机制的建构研究 14.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与强化 15.地方政府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16.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7.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机制的路径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垄断的成因及治理研究 19.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20.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短期行为研究 21.财税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22.浅谈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23.我国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研究 24.打造信用政府——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思考 25.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障碍及创新路径研究 26.地方政府决策民主化探析 27.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研究 28.地方政府形象建设的路径思考 29.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30.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自利性行为研究 31.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思考32.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失灵的原因及对策研究33.“大部制”与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径选择34.科学发展观视域中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3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36.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37.地方政府效能建设:问题与对策 38.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39.我国乡镇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 40.我国乡村治理的障碍及突破 41.村民自治中的“两委”矛盾及其化解 43.浅谈利益集团对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44.地方政府决策中公民参与的主要途径 45.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中听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46.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中专家咨询制度的发展与完善47.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8.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49.“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50.地方本位主义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对策51.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及突破 52.我国乡镇治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3.我国乡镇治理的制度创新途径探索 54.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问题与对策 55.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角色定位56.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构建 57.“三农”问题与我国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58.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宗族问题研究 59.基层政府在村民自治中的角色重 60.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姓名: 学号: 学校: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1)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的背景 (2) (一)农村税费改革 (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2)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3) (二)法定职权缺失 (3) (三)职能行使偏差 (4)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4)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5)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7) (一)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7)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 (7)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 (7)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 (8)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 (8)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 (9) 参考文献 (1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业税全面取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然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低层次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其它地方政府相比,更多地行使管理基层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是在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56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第19卷第3期 社科纵横 2019年9月 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李?超? (华东政法大学 法律学院?, 中国 上海 200042)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对政府的治理观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地方政府治理仍然面临着数据的真实性不足、数据的开放性不够、数据分析能力缺乏和数据的安全性欠缺等困境,这些都影响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此,需要完善数据收集机制保证其真实性,政府和企业要加强数据的公开,并建立专业的大数据人才体系,以及通过立法、技术保障、道德等多途径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将政府治理的层次和水平提升到新台阶。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治理能力;应对措施 [中国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50(2019)03-0056-05 [基金项目]教育部“行民交叉案件的诉讼模式研究”(12YJA820037)阶段性成果。[定稿日期]?2019-08-18 [作者简介]李超(1996-),男,安徽宣城人,华东政法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与现代治理。 21世纪,全球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想观念,并将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发展。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制定了大数据发展战略,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本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助力供给侧改革、精准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2016年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都提出要完善大数据治理,创新治理模式,发展大数据产业,为此分析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大数据 学界目前对于大数据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率先提出大数据概念的也是源于天文学等自然科学[1]。现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一个研究如何分析、系统地从中提取信息,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传统数据处理应用软件无法处理的太大或太复杂的数据集的领域。”[2]百度的定义是:“用传统工具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搜寻、控制的数据集。”[3]Gartner 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对它的定义:大数据是具有全新处理模式的信息资产。虽然各种观点对大数据的理解并不一致,但是都从不同方面描绘出了大数据的特征,笔者认为,大数据是指在信息时代超越传统工具,迅捷、高效处理并存储各类信息的数据集合。(二)大数据的特征 对于事物内涵的把握,除了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之外,分析其特征也实属必要,通过分析大数据的特征,能够发现其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进一步研究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大有裨益,经分析,大数据具有以下特征: 1.数量巨大,即Volume。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数据的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数据中有限的量已不能被满足,数据的规模迅速扩大,从TB 扩充到了PB,海量化的数据特征日渐突出。 2.形式多样,即Variety。大数据时代数据产生的源头和存在的形态多样化,不仅限于传统数据的格式化方式,还超越了传统数据增加了诸如音频、视频、图片、浏览记录、定位信息、聊天记录等新形式。 3.快速迅捷,即Velocity。大数据的快速迅捷体现在其对各种纷繁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上,由于大数据产生的源头多样,各种数据的堆积提高了对其处理要求,以微信为例,2018年微信每个月活跃用户达10.82亿,有450亿消息每天通过微信被发出,这种快速迅捷也是大数据的时代特征。 4.价值化,即Value。由于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纷繁复杂与形式多样,使得有价值的数据所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