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管理学原理-期末总结笔记-管理学院大一

管理学原理-期末总结笔记-管理学院大一

第一章:管理的导论

管理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管理实质: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而采取手段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活动,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

有效的管理:做好对的事

管理有效性衡量;效率、效益

效率:投入产出比

效益:目标达成度

什么事情该做,取决于价值观和目标定位

如何做好,取决于方式方法的使用

如何做好对的事:科学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的人性假设:受雇人-会说话的工具,严加管理、经纪人-利益至上、社会人-管理要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管理人-企业活动由各种科学决策组成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分权以发挥潜能

自我实现的人:理论基础-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因此管理需要建立新的机制允许工人实现价值-授权机制产生

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责任原理-分工权责利以能授权、效益原理-效益为中心的理念经济社会短期长期局部整体、人本原理-尊重依靠发展为了

管理的方法:经济行政法律心理学和社会学

管理学:按研究对象、研究层次分类

第二章:管理者的职责

第一节:管理者的角色

1.管理者

操作者(为自己工作负责)和管理者(为他人工作负责)

管理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工作)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

做什么:管理者的职能是围绕目标寻找各种方法,整合各种资源,并激励员工有效达成目标。所以管理者要让下属知道目标是什么还有做事的方法

2.管理者的类型

类型:高层中层基层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要有不同层次的想法及观念

3.管理者的角色

德鲁克-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明茨伯格-管理者角色理论-人际角色(人际关系)

信息角色(信息传递)

决策角色(决策制定)

4.管理者角色的变动

组织规模大小对管理者各角色重要性有影响

管理层次不同管理者角色不同1.(职能角度)层次越低从事领导时间越多 2.(管理者角色角度)层次越高决策角色侧重大,人际关系侧重越小

管理者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管理者角色不同:一般管理者、成功管理者(晋升速度)、有效管理者(工作成绩)

第二节管理者的素质

1.管理者的工作决定了组织的成败,任何有成就的管理者都离不开其优良素质

2.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3.管理者基本素质

品德知识与经验智商与情商基本技能体能素质

第三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

1.早期国内管理思想

2.早期国外管理思想: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并论述劳动分工

柏拉图-《理想国》-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问题

3.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管理萌芽)-解决分工协作问题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经纪人假设-《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专业化分工导致效率提升:熟练度、工作承接、新机械

罗伯特·欧文:人事管理-工人是人,而不是机器(重视人的作用,后发展为行为管理思想,人事管理之父)

查尔斯·巴贝奇:作业研究-研究工作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报酬制度–生产率贡献的大小-固定工资、利润、奖金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提高效率

1.“管理运动“的产生

2.科学管理理论

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生铁搬运实验(泰罗制的核心)、铲料试验

关注:1.管理中心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

2.工作定额原理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标准化原理

5.差别计件工资制

6.职能化原理:职能工长制

7.例外原则

8.精神革命

亨利·甘特:计件奖励工资制、甘特图,同样关注和谐问题

吉尔布雷斯夫妇:省略砌砖动作的研究

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

3.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关注:经营管理问题(经营管理的活动、职能和原则)

1.工业经营活动分为六方面:技术、商业、财务、会计、安全、管理

2.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人员遵循十四条原则

4.管理能力可通过教育获得-建立管理理论

4.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关注:1.权力论:组织中的三种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基于法律和理性的权力(适宜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2.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负责人(决策)、行政管理人

员(执行上级决策)、一般工作人员(做实际工作)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

1.人际关系学说(早起)

梅奥-霍桑实验

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结论:照明与作业效率没有单纯直接关系,但生产效率仍与某种

因素有关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结论: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作业条件,而是职工的情绪。职工的情绪有车间环境,及车间的人群关系决定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

结论: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而不是工作和待遇环境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结论:大部分员工都自行限制产量,成员中存在小派系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人际关系学说:

1.经纪人-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团体

3.新型领导提高满足度-增加士气-提高效率

4.工人最初对新环境的好奇会提高效率

2.行为科学理论

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家-需要层次理论-《激励与个性》《良好精神管理》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贡献:为心理学第三思潮奠定基础,确定了人本心理学的地位

麦克雷戈:X-Y理论-《企业的人性方面》

X理论(传统的管理观点):人性假设:经纪人

管理方式:胡萝卜加大棒

Y理论:人性假设: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

管理方式:相信员工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

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两类因素:保健因素(工作环境、工作关系)、激励因素(工作性质、工作内容)

第四节:现代管理思想

1.管理理论论丛(11个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孔茨、奥·唐纳

管理职能划分: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协调为本质)基本方法:职能分析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巴纳德

主要观点:1.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共同的目的、协作的愿望、信息的沟通

2.组织继续生存取决于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是否是成员如愿达到个人的目的

3.经理人员职能三条:建立和维持一套信息传递系

统、善于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贡献、确定组织目标

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等

主要观点:1.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

2.组织由各系统子要素组成

3.子系统间相互依存

4.组织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管理科学学派:定量管理、运作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第四章:管理的职能—计划

第一节:概述

计划的概念:确定目标和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计划的内容-5W1H

计划的特点:首要性、目的性、创造性、效率性、普遍性

计理:限定因素原理(木桶原理)、承诺原理、灵活性原理、改变航道原理

计划内容体系:从具体到抽象

第二节:计划编制过程

机会评估-确定目标-方案寻拟和评估-方案选定-拟定引伸计划-用预算量化

第三节:战略性计划

概念: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间(通常是五年)

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一般是由高层管理者制定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性计划内容:1.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

2.战略环境分析-知天(一般环境)知地(行业环境)知利危,识彼(竞争对手)识己(企业内部)识长短,深谙顾客

3.战略计划选择:基本战略、成长战略、防御战略

第四节:计划的组织实施

1.目标管理(MBO):目标设定法: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绩效反馈

2.滚动计划法

3.甘特图

4.网络计划技术

第五章:管理的职能—组织

第一节:组织的概念

管理学中有两方面含义:实体的组织、涉及活动过程的组织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活动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基本框架,划成图就是组织框架图

第二节: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对组织非常重要

组织的主要功能:1.明确个人的工作

2.明确个人的工作关系和隶属关系

3.维持所实施各项活动的相互关系

4.明确组织中各部门岗位的权力

有效组织的要求:强调建立以责任为中心的权责利统一的组织结构等。

第三节:组织设计的基本程序

工作划分-工作归类-管理层次-职权关系

第四节: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标明确原则

权责利对等原则

层级合理原则

合理授权原则

弹性结构原则

第五节: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直线型组织

职能制组织

直线职能制组织

事业部制组织

第五章:管理的职能—领导

第一节:领导概念的理解

内涵:领导本质是一种影响力,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使用权利向下属施加影响力的过程

基础:下属的追随与服从

手段:指挥、激励、沟通

领导者:对于正式组织来说,是指具有一名以上下属的各级主管作用:指挥协调激励

管理与领导区别:管理范围大于领导

第二节: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

三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目标

基本特征:拥有权力

权力划分:强权力(内在权力)、弱权力(组织权力)--责任是第一位的

第三节:领导者品质理论

早期研究:先天说-伟人说

后期理论:后天说

第四节: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的四种假设:经济人(胡萝卜加大棒)、社会人(关心体贴)、

自我实现人(提供内在激励)、复杂人(因人而

定)

X、Y理论

超Y理论:莫尔斯和洛希不能一概而论

第五节:领导方式理论

勒温划分领导者行为方式:专职式、民主式、放任式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从独裁式领导到放任式领导之间存在多

种领导方式

管理方格理论:贫乏型、任务型、乡村俱乐部型、中庸之道型、团队型

第六节:领导权变理论

S=f(L,F,E)

S是领导方式L是领导者F是追随者E是环境

菲德勒模型:两种领导风格:任务导向型、关系导向型

三种情境因素:上下级权力、职位权力、任务结构结论:任务导向型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景和非常不利的情景工

作更好,关系导向型领导者则在中度环境工作的

更好

第七章:管理的职能—控制

第一节:控制的含义

含义:是监督活动的过程,确保活动得以按计划完成并能够纠正

各种重要的偏差

常见方法:市场控制法(利用外部市场机制)

层级控制法(利用行政管理和等级机制)

同族控制法(利用共同标准)

第二节:控制的重要性

控制的过程:确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可采取的管理行动:不采取行动、纠正实际业绩、修改标准

第四节:控制的类型

前馈式预测、同步式控制、反馈式控制

第四节:控制对管理者的意义

1.有效的控制系统的十个特征

2.设计控制系统时应考虑的权变因素

第五节:控制失调问题

控制系统没有灵活性或控制目标缺乏现实性,所产生的问题比它

要防止的问题还要严重

第六节:当代控制问题

控制中的隐私权问题:雇员偷窃问题

前馈式控制、同步式控制、反馈式控制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组织管理 1.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常见的组织结构有功能型、分工型、矩阵型等。组织结构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设计。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企业内部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共同理念等。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凝聚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3. 工作分配:合理的工作分配可以确保每个员工按照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4. 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对员工工作表现和贡献的评价。通过绩效评估,可以激励员工,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 5.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奖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机制可以包括薪资激励、晋升机会、培训发展等。 二、领导与决策 1.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在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常见的领导风格有民主型、权威型、教练型等。不同的领导风格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员工需求。 2. 决策过程:决策过程是指领导者在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决策步骤和方法。常见的决策方法有个人决策、集体决策、顾问决策等。决策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结果。 3. 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效

果,增强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4. 领导力发展:领导力是指领导者所具备的影响他人的能力。领导者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进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5. 变革管理:变革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引入变革时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变革管理需要考虑到组织内外环境的因素,合理安排变革步骤和资源,以实现变革的目标。 三、市场营销 1.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指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进行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计划。 2. 品牌管理:品牌管理是指通过品牌策略和营销手段来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优秀的品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3. 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在市场中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竞争优势,以便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市场定位需要考虑到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策略等因素。 4.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是指通过创新和研发来满足市场需求,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产品开发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技术可行性等因素。 5. 渠道管理:渠道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将产品推向市场,以

管理学原理完整笔记

管理学原理完整笔记 第一篇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3、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4、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 2.组织 3.人员配备 4.领导 5.控制)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7、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1.唯物辩证法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12、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2.目的性 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13、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管理)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1.分工 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10.秩序11.公正12.任用期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1.理性—合法的权力 2.传统的权力3.超凡的权力) 5、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6、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1.个体行为2.团体行为3.组织行为) 8、3C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1.变化 2.顾客3.竞争) 9、战略管理的特点:(1.系统性2.长远预期性 3.对外抗争性4.灵活应变性) 10、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7.基于实事的管理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1.领导作用2.以顾客为导向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5.灵敏性6.关注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11.系统观点) (三)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一般环境因素:(1.经济环境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4.科技环境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1.顾客 2.供应商3.竞争者4.其他因素) 3、外部组织环境的类型:(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第二篇计划工作 (四)计划工作概述 1、计划工作:即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5W1H: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如何做。 3、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主导性 3.普遍性4.经济性) 4、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 5、计划按表现形式分类:(1.目的或使命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 6.规则7.规划8.预算) 6、计划工作的程序:(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 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 6.选择方案7.制订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管理概述 1、管理的含义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 (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即管理工作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就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费最少的资源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且最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遇和机会,也构成了挑战或威胁。 2、管理的三大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权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2)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 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自己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

《管理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大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的性质与特征 1、管理的含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普适性、可重复性,能够被学习和继承; 管理的艺术性:管理实践可依据管理情境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3、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企业的现行政策,并计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层管理者:执行企业组织政策,指挥一线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工作。 基层管理者:一般只限于督导操作人员的工作,不会指挥其他管理人员。 4、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5、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1)角色: 正 人际角色挂名首脑 信息角 色 决策角色 企业家

(2)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2)人际技能: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3)技术技能: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1)定额管理--动作研究和工时研究 (2)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材料等)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科学挑选和培训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①通过实践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资定额②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 (5)计划与执行分开

(6)职能工长制 (7)例外管理 (8)“大饼”原理强调管理的核心是一场“精神革命”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活动6种 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活动 (2)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14项管理原则(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4)提出“法约尔跳板”原理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三种权力): (1)权力论 传统的权力 神授的权力(超凡权力) 合理合法的权力----组织的基础 (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特征 4、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效应:由“受注意了”所引起的效应。

管理学原理-期末总结笔记-管理学院大一

第一章:管理的导论 管理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管理实质: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而采取手段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活动,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 有效的管理:做好对的事 管理有效性衡量;效率、效益 效率:投入产出比 效益:目标达成度 什么事情该做,取决于价值观和目标定位 如何做好,取决于方式方法的使用 如何做好对的事:科学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的人性假设:受雇人-会说话的工具,严加管理、经纪人-利益至上、社会人-管理要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管理人-企业活动由各种科学决策组成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分权以发挥潜能 自我实现的人:理论基础-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因此管理需要建立新的机制允许工人实现价值-授权机制产生 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责任原理-分工权责利以能授权、效益原理-效益为中心的理念经济社会短期长期局部整体、人本原理-尊重依靠发展为了 管理的方法:经济行政法律心理学和社会学

管理学:按研究对象、研究层次分类 第二章:管理者的职责 第一节:管理者的角色 1.管理者 操作者(为自己工作负责)和管理者(为他人工作负责) 管理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工作)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 做什么:管理者的职能是围绕目标寻找各种方法,整合各种资源,并激励员工有效达成目标。所以管理者要让下属知道目标是什么还有做事的方法 2.管理者的类型 类型:高层中层基层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要有不同层次的想法及观念 3.管理者的角色 德鲁克-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明茨伯格-管理者角色理论-人际角色(人际关系) 信息角色(信息传递) 决策角色(决策制定) 4.管理者角色的变动

管理学原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期末必备

1、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1、管理是组织特定情景条件下,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各项资源和活动进行系统协调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职能。 ①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②必须关注内外部情境③实质在于协调 ④主要对象是人⑤要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体现出来 2、管理的有效性是效果(强调结果)和效率(强调过程)的结合 3、管理者分为: 高层管理者:组织顶层的管理者,对组织绩效影响最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管理组织的大量日常事务 基层管理者:一线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直接负责操作者的日常活动 4、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分类: 人际关系方面:①挂名首脑②领导者③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④监听者⑤传播者⑥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⑦企业家⑧混乱驾驭者⑨资源分配者⑩谈判者 5、管理者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西方管理思想演变 1、古典管理理论体系: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 2、科学管理理论(泰罗)主要内容: ①工作定额②劳动方法标准化③科学地选择并培训工人④差别计件工资制 ⑤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⑥例外原则 3、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14条管理原则: ①分工②权责相当③纪律④统一指挥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⑦报酬⑧集权与分权⑨等级层次⑩秩序⑾公平⑿人员稳定⒀主动性⒁团结精神 4、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六大特征: ①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正式的规则和法规) ②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定义清晰的等级制) ③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④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正式的甄选) ⑤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然后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 ⑥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 5、霍桑实验研究成果: 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大胆突破,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人的因素上来,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主要观点: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

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

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 一、管理学概述 1.1 管理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财务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管理学基本原理包括清晰的目标、有效的规划、精确的组织、协同的领导和友好的控制。管理学在企业组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是大企业、国有企业,也包括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等不同形式的企业。 1.2 管理学的基本学科 管理学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和信息学等。尤其是经济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如成本理论、效益理论和收益理论都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3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从管理知识的起源,到发展到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社会,管理的基本思想开始形成。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管理学的意识开始发展,管理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管理学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企业组织管理原理 2.1 组织设计管理原则 组织设计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它可以有效地适应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变化,在经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组织设计管理原则是组织设计的规范,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组织设计管理原

则包括:分工原则、协调一致原则、授权原则、纪律原则和职权原则。 2.2 领导管理原则 领导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管理原则是领导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管理规范。领导管理原则包括:人际关系原则、灵活性原则、自信原则、意识形态原则和效率原则。 2.3 激励管理原则 激励是企业经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激励管理原则是企业在激励员工上要遵守的规范。激励管理原则包括:目标明确原则、合理激励原则、公平原则和自我实现原则。 2.4 控制管理原则 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企业保持效率和纪律,提高企业运行的可靠性。控制管理原则是企业在控制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规范。控制管理原则包括:可控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效率原则、公正原则和透明原则。 2.5 规划管理原则 规划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企业有计划地进行各项工作,确保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规划管理原则是企业在规划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规范。规划管理原则包括:可行性原则、前瞻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调整性原则。 三、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方法 3.1 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理的团队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绩效。团队协作能力包括:成员管理、任务分配、沟通协调和危机处理等。

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笔记(一) 一、管理学概述 管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与领导的学科,它关注如何有效地运用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历史、管理的职能及管理的思想方法等。 1.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人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运用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2. 管理的历史 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伦理等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等。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而管理学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 3. 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1)计划:指根据组织的目标和环境条件,制定实现目 标的具体行动计划。 (2)组织:指将组织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实 现目标。 (3)领导:指通过激励、引导和指导员工,发挥他们的 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4)控制:指对组织的行动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以 确保目标的实现。

4. 管理的思想方法 管理学中有多种思想方法,如传统管理思想、人际关系学派、科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学派、系统论等。这些思想方法各有侧重,可以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运用。 二、管理的环境 管理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1.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各种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人员、设备、技术等。内部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运行和管理效果。 2.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外部条件和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外部环境是动态变化的,组织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和应对,以保持竞争优势。 三、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可以指导实践中的管理工作。 1. 一致性原理 一致性原理指管理活动中的各项决策和行动应当相互协调一致,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统一。 2. 管理层次原理 管理层次原理指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层次的管理任务和职责,如高层管理者负责规划和决策,中层管理者负责执行和组织,基层管理者负责具体操作和监督等。 3. 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指管理活动中应灵活应对变化,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发展的需要。 四、管理的技能

管理学原理总结

管理学原理总结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学科,旨在探索和解释管理活动的规律和原则,并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实践。本文将从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以及管理的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管理的基本概念 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通过协调和控制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基本环节。管理学就是研究这个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律和原则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果。 二、管理理论的发展 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多个阶段。其中,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人的行为和心理,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现代管理理论则更加注重战略、文化、创新等方面,包括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等。

三、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 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计划是指确定组织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组织是指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领导是指通过激励、指导和协调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控制是指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预定的标准。 四、管理的核心价值观 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公正、诚信、责任和尊重。公正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不偏袒任何一方,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诚信是指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责任是指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学科,旨在探索和解释管理活动的规律和原则,并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实践。通过学习和掌握管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组织运作的规律和原则,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管理学原理课件 一、管理学概述

管理学原理笔记

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一内涵包括: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管理 一、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 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 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三、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四、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五、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 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管理的五大职能是什么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管理者扮演的角色 一、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二、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三、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所需技能 1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是什么 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 八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九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理论”所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1.管理的特征P7 简答、论述 1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管理理论是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因此说管理具有科学性。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法选择的技巧性,这样看来,管理又具有艺术性。科学性是管理的基础,艺术性是在科学性基础上的发展,二者统一,相互补充。 2管理是效率和效果的统一: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问题,这就是管理效率。没有效率很难达到优良的○ 效果,而没有效果再高的效率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二者必须统一。 3管理是维持和创新的统一:任何组织中管理工作的基本目的就是要维持组织的稳定,维持组织行为的有序性,○ 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维持是管理的基本功能。管理者必须在原有的管理水平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这就是管理的创新。维持和创新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 4管理是理性手段和非理性手段的统一:管理者用制度约束规范组织各部门和全体成员的行为,通常称为管理的○ 理性手段,尊重人、关心人、民主参与等称为非理性手段。二者能更有效地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统一。 2.管理的二重性P9 论述 管理具有两重性,即管理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这由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决定的。 管理一方面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

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须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学习、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对管理学,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总结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有利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对我们的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有利于揭露资本主义管理维护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4有利于结合国情随机制宜地学习、运用及探索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3.管理者的角色P26 案例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指其在组织中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义务的角色。○ 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三种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三种角色。○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四种角色。○ 4.管理的职能P12 案例 1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 2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3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4协调:就是联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5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都已经按规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80年代以后,新五大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领导。 5.管理者的能力P34 判断、案例 1技术技能:○(基层)指管理者掌握与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

管理学原理 笔记

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第一节管理概论 一、管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54年由彼得德鲁克创作。 《管理实践》德鲁克1954年 彼得德鲁克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 二、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对组织资源予以协调,以有效率、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主体:管理者管理客体:被管理者) 法约尔: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德鲁克:管理就是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周三多: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管理的目的:有效率、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 (效率:低投入高产出。即"正确地做事"。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即"做正确的事" ) 管理的对象:一切可调动资源 管理的过程: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活动。 管理的本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三、组织 组织: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组织的三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通畅的信息渠道。 四、管理的职能 ①计划(首要职能)②组织③领导④控制 五、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性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自然属性:管理是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为谁管理? 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管理活动。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类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二、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提出) 在20世纪60年代末 三、管理者的技能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管理的概念 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 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 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管理学原理课程总结

管理学原理课程总结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管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入了解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企业管理和组织管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我将对这门课程进行总结。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我了解到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各类组织。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管理思想,如孔子的“三纲五常”思想和古代军事家孙子的《孙子兵法》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管理学不断演化和完善,形成了现代管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管理学原理课程重点介绍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管理的基本功能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规划是确定组织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组织是建立组织结构和分配资源,领导是激励和引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控制是监督和评估组织绩效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掌握了这些基本功能,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实施管理工作,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管理学的其他重要理论和方法。例如,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提高组织的效率

和效益,其中包括时间与运动研究、工作分析和工作标准化等。行为科学理论关注个体和组织之间的行为和互动,其中包括人际关系、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等。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需要进行系统思考和管理。这些理论和方法为管理者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提高管理水平和组织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管理学的应用和实践。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实践学科。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课程,我了解到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管理中。例如,在组织变革中,我学到了如何制定变革计划、如何进行组织沟通和如何处理员工的抵触情绪。在团队管理中,我学到了如何激励团队成员、如何解决团队冲突和如何提高团队绩效。这些实践课程使我对管理学的应用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我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学习到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了管理的基本功能和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实践课程和案例分析,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管理中,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门课程对于我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应用管理学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 人大出版社焦叔斌著版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人大出版社焦叔斌著版【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 (人大出版社焦叔斌著版) 一、引言 管理学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并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管理学的核心思想。本文将对人大出版社焦叔斌著版的《管理学原理》进行复习笔记,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 二、管理学概述 1. 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管理是指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协调和调动组织资源,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具有目标性、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2.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经历了科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系统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等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都强调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1. 经典管理理论 1.1 科学管理学 科学管理学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2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关注组织的行政职能和组织结构,以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亨利·法约尔是行政管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2. 行为管理理论 2.1 人际关系学 人际关系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以提高组织的人际关系和员工的满意度。埃尔顿·梅奥是人际关系学的代表人物,他进行了霍桑实验研究。 2.2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关注员工的动机和激励,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亚伯拉罕·马斯洛是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3. 现代管理理论 3.1 系统管理学 系统管理学关注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整体优化为目标。彼得·德鲁克是系统管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 3.2 战略管理学 战略管理学关注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战略选择,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迈克尔·波特是战略管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竞争战略和五力模型。 四、管理学的实践应用 1. 组织设计和结构 组织设计和结构是指通过确定组织的职权、责任和权力关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设计和结构可以采用功能结构、分工结构、矩阵结构等形式。 2. 领导与沟通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共10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沟通、控制管理的核心:协调人际关系. 管理的环境:是管理谋求组织生存与发展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管理者的技能和素质: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4.思想技能5.设计技能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成功有效的管理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作为艺术的管理——灵活性且富于创新。①环境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 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近代“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基本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进行心理革命 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管理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十四条管理原则 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三种权力的类型):传统型权力(族长制、封建帝制)、超凡型权力(救世主、政治领袖)、法理型权力(政府机构、军队) 近代管理理论: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理论(四个研究方向):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企业管理中的“人性”问题;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管理丛林:决策理论学派: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提出许多决策原理或主张;促进对决策上“双因素”的重视。管理过程学派:吸收其他管理学家的思想和主张,不断丰富各项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内容。当代管理过程流派对管理职能的概括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权变管理学派:组织是开放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职能运用过程中也要持有权变观点。经验管理学派:研究他人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失当的管理行为,管理者就能通过比较,加以借鉴、批判,取人之优,弃人之差,做成自己的管理之事。数量管理学派:主要特点:在管理决策中关注对数学、统计学和信息手段的运用。学派分支:管理科学、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新思潮:业务流程再造: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取得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学习型组织:涵义:面临变化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五项要素: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第二章计划 计划内涵:从本质来讲,计划是一种“事先”的行动,由四个关键要素构成: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策略)、实施阶段、目标的控制手段(如财务规划等)。计划外延:计划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与外部环境变化之间寻求结合点的活动,是优化配置企业各类资源,使其产生更大效益的活动。 计划类型:1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现有的习惯做法。2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规划。3指导性、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些重大方针,而不局限于明确的特定的目标或特定的活动方案的计划。具体性计划:—-要求必须具有明确的可衡量目标以及一套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的计划。4综合计划、专业计划:综合计划一般会涉及组织内部的许多部门和许多方面的活动,是一种总体性的计划。专业计划是涉及组织内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活动的活动计划,是一种单方面的职能性计划。 计划方法:因素分析方法,SWOT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条件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五力”分析:包括替代品威胁、新竞争对手进入的威胁、竞争强度、顾客还价能力、供方还价能力。运筹规划方法(图与网络方法),关键线路法:以“图与网络”为理论依据的的计划方法。预测方法,是使用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形式作出的预期,预测方法分如下四种: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经验法和试算法是选择权重的最简单方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外推法。 战略计划:概念: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规划。

大一管理学读书笔记(5篇)(共19页)

大一管理学读书笔记(5篇) [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 大一管理学读书笔记1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虽然管理学是在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才应运而生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发展得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空前巨大。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进入大学学习以来,自己涉足的第一门管理方面的学科就是《管理学原理》,以前一直对这门学科没什么了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

常少的,但我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想在将来继续学习下去。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以上是我对管理含义的认识及和其重要性的分析。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是本学期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当初我选这个专业也是基于对这专业的兴趣,将来有意愿成为一个管理者,虽然可能多数是管理工程,但是多多少少也会面临人才问题,面对人才管理问题,曾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管理的重要,因为,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管理,因此,必须要努力学好这门课。

相关主题